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2024-04-25

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共8篇)

篇1: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假期中我读了在烈火中永生--《红岩》,这本书使我深有感触。

书中的主人公江姐.许云峰为了党,为了人民勇于献身,是人民的好榜样。而那些叛徒,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供出了党员工作者,很可耻,最后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革命先烈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而叛徒会永远被人们憎恨。回头想一想,其实那些先烈的身边到处都是党员工作者,只要随便说一个,都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们宁可死,也不说出来,更值得赞扬。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战争年代,很多人都忙着党内的秘密工作,还有许多人在接受着严刑拷打,也有些人担心着哪一天国民党军队找上门来。大街上人来人往,江姐准备和她的“弟弟”进城,看到城楼上铁笼子里鲜血淋淋的人头,江姐一眼望见了她丈夫的名单,决定不进城了。她心里没有报怨,更多的是仇恨。但最后,她和许云峰还是被叛徒出卖了。报社总编背负着严刑拷打,敌人让他写自白书,许云峰提醒了他,他兴奋地写下了“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而之后,许云峰被锁在地道,江姐被关在监狱里。她们发现小萝卜头所说的那个“疯子”是装出来的,可以与外界取得沟通,原来“疯子”是市委书记。江姐和监狱里的人一起缝了一面五星红旗,等待着共产党帮助他们成功越狱。但没等到共产党来,江姐把孩子给了大姐,就和许云峰走到了刑场。看到这里我肃然起敬,一股大义凛然的气息围绕心头。

现在我们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遇到困难也要勇敢面对,学习他们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精神,牢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

篇2: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在重庆革命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许云峰、江雪琴、余新江……,也出现了很多阴险狡诈的反动派的人:徐鹏飞、甫志高、陆清……,《红岩》这本书是写这些共产党人被捕,然后到反击、越狱的革命斗争的全过程。

也许你会问,共产党人应该是十分谨慎的呀,怎么会被捕呢?是他们的叛徒甫志高泄密的。咦,上文不是说甫志高是反动派人物吗,怎么又变成叛徒了?其实,甫志高曾经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管经济的。那为什么他会叛变呢?是什么东西使他叛变?

篇3:名著选文丧失经典元素

一、修改经典, 忽视原著

教材编写者通过对经典名著进行修改, 包括删去不必要的部分, 改变一些词句等形式, 之后将修改好的选文纳入教材。然而修改后的名著节选存在着失真这一问题。《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在微博上对古典名著改编本做出质疑 , 他认为流传与社会的改编本完全地把原著的面貌给破坏掉了, 改编本剩下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而已, 原著中所蕴含的精髓或者说文学性已经完全丧失了, 这是这个快餐时代急功近利的结果。将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 或者说是经典文学作品选入到我们的教材之中, 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适当进行编辑本身问题不大, 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改编者削足适履, 把一些原本非常固定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更甚者把一些思想方法强加到我们的名家作品中, 把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给伤害到, 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这些都在述说着阅读原作的重要性。然而事实确是现在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越来越缺少, 就算有经典名篇也必然经过侩子手的剪辑。

(一) 部分选文删减影响原意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根据《水浒传》中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内容改写而成。通过对比原文, 我们可以发现选入教材的文章中被删去了很多林冲、柴进以及洪教头的心理描写, 并且可以发现语句中的一些表述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课文中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 他敢和我较量一下, 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 不敢’”。通过对选文与原著的比对,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 此处缺少了一处关于林冲的心理描写。读了原著我们才知道, 林冲一再地忍让, 原来是为了给柴大官人面子。通过被删减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 林冲是一个善于动脑、善于思索, 并且非常懂得忍让之人。笔者认为此处加上心理描写,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林冲的个性,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若删去这些心理描写, 那么原著所要描写的林冲的形象就会打折扣, 失去了原著的一些重要内容。《少年王冕》一文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此文根据吴敬梓《儒林外史》有关回目改写。但只要翻开相应的原著对照一下, 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句话都被改动, 已是面目全非。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进行大改动, 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适合学生呢?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母亲的恩情》一文将原本朗朗上口的《游子吟》一诗用文字包裹起来, 形成了“文包诗”,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并不太可取。

(二) 部分选文改动缺乏依据

为了说明保持经典原貌的重要性, 除了上面笔者提到的苏教版的几篇课文之外。叶开先生先后举出经典原著改动的失败实例, 向我们验证他的观点。在《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的名作《鸟的天堂》原文, 被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用, 但是我所看到的好几个省的版本, 都是遭到过窜改的鸡肋文”。通过比对, 可以发现被修改后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也许,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者不过是不巧地采用了已经被窜改过的课文, 再加以重复的窜改而已。”叶开在《再看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肢解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一文中提到“教材编写者往往是根据教材编写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叶开举了相关例子, 朱自清的一篇《扬州茶馆》, 这篇课文脚注说文章作者为“朱自清”, 也是一个习惯性的误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朱自清从来没有写过《扬州茶馆》这篇散文。经过再三查证, 才发现原来这篇文章是从朱自清的散文《说扬州》中经过剪切得来的。可见, 直至目前为止, 对经典加以修改所出现的各种弊端正在被逐渐暴露,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观点, 同时加以关注并思考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经典的名著来说, 在选入教材前要么不要改写, 如果非要改写, 那么在改写过程中万分谨慎。有时候名著原作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都是非常关键的。改写之后的文章可能会失去原著本身的一些精华所在, 让学生读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外国经典, 数量极少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二册教材中, 选文来自于世界经典名著的文章数量非常少, 可以说外国经典作品寥寥无几。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勒菲斯特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是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第六课《最佳路径》为编译课文不包括在内)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船长》;第八课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的《爱之链》。相对整个十二册教材中课文的数量, 国外经典作品的数量仅为个位数, 国外经典的缺失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摘要: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纳入教材时, 改编者适当修改无可厚非, 但是削足适履, 却不是教育的初衷。现今教材中名著选文的状况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更应适当把握修改名著尺度。

关键词:名著,经典,改动,失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挑错小学课文[N].扬子晚报, 2009.

[2]叶开.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J].读写月报:新教育, 2010 (11) .

篇4: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经久不衰说《红岩》

为什么小说《红岩》的影响持续时间这么长?这么深远?为什么50年长销不衰?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60多年前,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这场血与火、生与死、革命与反革命的狱中斗争,实在是太残酷、太壮烈、太激动人心、太可歌可泣了。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下的这辉煌的历史一页,是那么鲜明而深刻、形象而具体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什么是党的光荣传统。可以这么说,没有“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没有革命烈士大义凛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比壮烈、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就没有《红岩》!《红岩》就谱写不出这曲震撼人心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红岩》出版于1961年底,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书中革命先烈的形象和事迹,深深感染、激励着广大读者,引导着广大读者以坚定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从饥饿的困境中,从低迷消沉的状态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1962年中秋节,全国青联在北海公园举行联谊活动,当时《红岩》作者之一、全国青联委员罗广斌正在北京,应邀参加联谊会,我作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代表陪同他前往。在白塔下优美壮丽的漪澜堂内,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紧紧地握着罗广斌的手,亲切地对他说:“你们写了一部《红岩》小说,我不说你们写了一部好书,因为用好书这两个字,已经不能概括它的意义了。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你们出版的《红岩》,以出色的描写,感人的事迹,吸引了广大的青年读者,以革命烈士崇高的牺牲精神,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理想和革命气节的教育,使人们保持高昂的革命精神境界去战胜困难。《红岩》的社会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好小说的作用。”耀邦在讲这段话时,是很动情的,他的估计是对的,到1966年“文革”前,《红岩》已经印了300多万册。

50年来,从《红岩》的存在和发展来看,《红岩》是和革命先烈的气节和情操、形象和事迹,和党的战斗精神和光荣传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因此,无论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无论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时期,还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今天,《红岩》一直在有效地发挥着扶正祛邪,发扬浩然正气,保持革命气节,爱党、爱国、爱我中华的先进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红岩》始终是竖立在社会主义文学阵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红岩》创作的缘起

小说《红岩》的创作,首先与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朱语今有关。

语今同志1936年上大学时参加民先总队,1938年在延安入党,1939年到1946年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工作,参与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他在重庆红岩村工作7年,对重庆方方面面的情况,他都很熟悉。解放后他任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黨组书记、社长、总编。可以说他大半生都是从事党的青年工作的,对青年工作有很深的感情。

那是1958年10月,作为年轻编辑的我跟随朱语今社长来重庆调研、组稿。当接触到“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狱中斗争这个题材,朱语今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大题材。于是他果断拍板决定,要约罗广斌、杨益言他们写长篇小说。当时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团市委的常委,一个是统战部长,一个是办公室主任,他俩虽都在团系统工作,可要他们写长篇小说,他们从没有想过,也没有写过,唯恐完不成任务,不敢接受。朱语今针对他俩的思想顾虑和畏难情绪,热情鼓励说:“你们都是团的干部,天天教育团员、青年要响应毛主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现在轮到你们了,就不能带个头?你们没有写过小说,为什么不能学着写?你们写小说,目的很明确,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教育青年一代,就是为了完成狱中烈士的希望和嘱托,完成一个狱中幸存者、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不要犹疑了,写吧!”朱语今这一番话,既是一个老青年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殷切希望,又是上级团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中青社向作者的约稿。

在朱语今的鼓励下,罗、杨开始应允,但朱语今也明白,罗、杨都是市委组织部管的干部,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写《红岩》这样规模的长篇小说,不脱产、不集中精力,不全力以赴,是写不出来的。于是朱语今出面给罗、杨请创作假,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时任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泽宽。

肖泽宽对朱语今的建议很重视。朱语今在南方局工作时,肖泽宽担任过四川巴县县委书记、川东工委书记等职,他俩早就相识,是老战友了。在我们离开重庆后,肖泽宽立即向时任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汇报了,任白戈虽也很重视朱语今的建议,但没立时表态。任白戈是30年代的老作家,对文学创作很在行,他也知道罗广斌、杨益言有中美合作所狱中斗争的经历,但经历是一回事,写作又是一回事。罗、杨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能担当得起写长篇小说的任务吗?万一写不好,怎么向团中央、向热心的朱语今交代?任白戈的考虑是有道理的。这时肖泽宽及时表示了意见,他对任白戈说:“朱语今是我的老战友了,万一写不好,只要我们尽力了,团中央也不会说什么的,而且朱还向我表示,中青社也会帮助他们的。”在肖泽宽说明这一切后,任白戈表态:“好,我支持。”此后,在市委常委会上还进行了讨论,决定要把写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考虑,指定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小说《红岩》的创作。任白戈考虑得很具体,他对肖泽宽说:“写‘中美合作所’狱中斗争这样题材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表彰先烈,揭露敌人。’”50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任白戈提出的这八个大字,是抓住了小说《红岩》的核心。

艰苦备尝的创作过程

肖泽宽在《红岩》的创作中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了党的领导的作用。首先他以市委组织部名义把罗广斌、杨益言从各自工作岗位上抽出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集中精力,专心写作。在与罗、杨交谈中,他发现罗、杨对狱中的革命烈士的思想和事迹比较熟悉,而对国民党的敌特人员,了解不多,也理解不深。要写好《红岩》,就要对敌我双方都有深入的理解才行。在他的建议下,经市委同意,准许罗、杨到公安部门查看相关的敌特档案,提审在押的敌特分子。肖泽宽这个重要决策,对罗、杨来说太重要了。为了摸清敌特内部的情况和特务与特务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罗、杨一次又一次翻阅有关特务交代的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罗、杨终于在众多的敌特档案中,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使罗、杨对特务内部的种种矛盾变化,以及不同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透彻而具体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丰富了罗、杨已掌握的素材,这为罗、杨后来成功塑造几个高层的军统大特务的形象,奠定了基础。正如杨益言后来说的:“仅凭我们掌握的敌特人员的材料,是塑造不出徐鹏飞、毛人凤、严醉、沈养斋那样级别军统特务形象的,也很难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时期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

小说《红岩》的“征求意见本”写出后,由于罗、杨受真人真事的束缚,又因为怀着悼念烈士的心情过重,整个作品格调不够高昂,感伤、压抑的内容比较多。任白戈看过后,尖锐指出:“小说的精神状态要翻身。”怎么样表现革命烈士高昂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怎么样反映重庆解放前夕敌溃我胜的全国形势?怎么样跳出真人真事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映“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面的斗争?这是肖泽宽当时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为此,他亲自出面,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邀请四川、重庆地下党的老同志参加,给“征求意见本”提意见,给作者提供史实、史料、背景材料。正是在这样一些座谈会上,使罗、杨在已掌握的素材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比如《红岩》中的“红旗特务”郑克昌这个人物,就是在老同志座谈会上提供的线索。原军统渝站站长李克昌,专门搞“红旗特务”那一套,重庆解放后,很久才在黔江抓获他,后押回重庆。肖泽宽立即叫罗、杨去翻看李的全部供词记录,使罗、杨对特务的狡猾、阴险、罪恶行径,有了较深刻、较具体的理解。为后来在《红岩》中塑造郑克昌这个军统特务的复杂形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当时文学界的朋友,针对罗、杨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实际情况考虑,有的建议他们不要写渣滓洞、白公馆两个监狱的斗争,集中笔墨写好一个监狱斗争就很好了。有的建议他们只写狱中的斗争,不要铺展开来,写狱外地下党的活动。罗、杨处于徘徊彷徨之中,不知如何决断才好,曾一度比较沉闷,对市委领导和老同志们提出的希望和建议,能否完成得好,感到没信心。肖泽宽在主持过这三次座谈会和听了大家的意见后,他也深深地感觉到能否成功地塑造好许云峰、江姐等一批狱中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是《红岩》成败的关键。而罗、杨坐牢时,不过20出头的年轻人,要求他们深刻理解、生动刻画、塑造一批共产党员的形象,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肖感到对罗、杨的要求,要一步步来,欲速则不达。肖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他不仅准确地把握罗、杨当时的思想脉搏,心理想法,实际困难,而且他还看到两个年轻人高度的责任心和可贵的朝气、干劲和巨大的潜能。他对罗、杨始终抱有信心,就是在罗、杨自己信心不足之时,他也没有灰心。

在一个深秋的晚上,肖泽宽来到团市委宿舍,他把罗、杨找了来,满怀悲壮之情,向罗、杨介绍了他的战友、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建业烈士,生前从事地下工作时的感人事迹和牺牲前游街示众时表现出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以及他牺牲后在国统区重庆市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原来罗、杨只了解许建业烈士狱中斗争的一些片段,而对他被捕前和牺牲时的事迹,以及牺牲后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是不了解的,后来他们在肖泽宽提供的有关许建业烈士的第一手珍贵材料的基础上,又揉进了许晓轩烈士一些事迹,终于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的形象。

针对“征求意见本”中存在的问题,肖泽宽向罗、杨指出:“‘中美合作所’狱中的生活,确实是非常黑暗、非常残酷的,所以人们才说它是座人间魔窟。但是在这里,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气节和情操,写下了不朽的一页。你们写小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写一个,抓一个,死一个,要通过烈士的事迹,写出烈士的精神和本质。”对于是写一个监狱,还是写两个监狱,肖泽宽说:“如果你们能够写好两个监狱的斗争,又能写出特色,为什么不可以写呢,如果没有那么多内容可写,或写不出特色,也可以不受生活的限制,集中写好一个监狱的斗争。总之,一切从你们的实际出发,从内容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关于写不写狱外地下党的活动,肖泽宽肯定地说:“‘中美合作所’狱中的斗争,与重庆市地下党的工作和活动,都是反抗国民党暴虐统治的斗争,是分不开的。你们在写小说时,一定要掌握好重庆地下党的工作、活动,是紧密地配合全国解放战争这个大形势的。解放战争的发展越迅速,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就越深入,一切都不是孤立的,是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肖泽宽还语重心长的对罗、杨说:“三个座谈会开下来,听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你们还是要独立思考的,自己负责,放开思想,大胆创作,才能进步。你们半路出家,更要下功夫补上这一课,边学边写,不要急躁,要有长期思想准备,一年不行两年,三年不行五年,为党争气,为死难烈士争气,也为自己争气,一定要把小说写好。”

肖泽宽对罗、杨还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要罗、杨依靠专家的指点,拜老作家沙汀为师,以打开思想上的难题和艺术上的突破口。在肖的建议下,市委向沙汀发出了邀请函。沙汀愉快地接受邀请,在看完“征求意见本”后,他从成都来到重庆,在和罗、杨充分交流后,他很同意任白戈提出的“小说精神状态要翻身”的意见。他进一步提出:“你们现在还是关在牢房里,带着手铐脚镣写这场斗争。要从牢房里走出来,把手铐脚镣全丢掉,以胜利者的姿态,眉飞色舞地写这场斗争。”这“眉飞色舞”四个字,让罗、杨当时听了感到眼前一亮,很新鲜、很振奋、很受启示。为了开阔罗、杨的思想和视野,解决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沙汀向肖泽宽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要罗、杨到北京参观学习。当时北京刚刚建立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正在内部展出,其中就有1947年到1949年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电报、指示、文件、社论等历史档案的原件。肖泽宽立即拍板同意,批准罗、杨来京参观学习。事后我们发现,沙汀的建议和肖泽宽的决定,是个关键性的举措,是《红岩》创作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北京之行,使罗、杨对解放战争的全局发展,从过去朦朦胧胧的认识中走了出来,思想豁然开朗,对许多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怎么样塑造好革命烈士的形象,他们找到了新的感觉、新的亮点、有了新的构思、新的突破。很快他们就进入小说创作的最佳状态。

这之后一稿比一稿好,《红岩》是五稿定稿,北京之行后,罗、杨写出的是三稿,三稿是大转折、大翻身的一稿,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艺术技巧上,都有明显提高。众多正面人物形象加强了,许云峰、江姐的塑造有很大进展。通过许云峰、成岗、刘思扬,把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交融在一起;通过江姐,把城市地下斗争和山区的武装斗争,联系在一起;通过李敬源,又把狱外活动和狱内斗争,互相呼应。

但无论是作者罗广斌、杨益言,还是中青社,对三稿都仍不满足,都觉得作品还有很大的开拓天地。经重庆市委批准,罗、杨又一次来京,听意见,改作品,在中青社的指导下,他们奋斗了3个月,写出了《红岩》“四稿”。他们携带“四稿”清样,在返川的途中,先在成都下车,把“四稿”清样送给沙汀,沙汀正在省委开会,专门请了假,赶着看完了。沙汀认为:“‘四稿’可以了,作品的精神状态较过去翻了身,作品的结构基本组织起来了,再加工一下,即可出版,不必再放了。”沙汀要他们在听取重庆市委和各方面的意见后,再一次来成都,他和他们逐章地研究作品的修改问题。罗、杨回到重庆,立即向肖泽宽作了汇报,肖很高兴,当即作了安排:一、请宣传部长黄友凡、文艺处王觉、冯旭、市委党校余时亮、团市委书记廖伯康,组织部副部长高兰戈看“四稿”,在半个月内提出意见。二、之后汇集大家意见,向任白戈汇报,请他把个舵。三、 再去成都,向沙汀汇报,并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四、之后,再去北京,在中青社的指导下,最后定稿。一切都是按肖泽宽的部署进行。1961年10月,罗、杨又一次来京,苦苦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修改,才在1961年12月定稿,同年年底出版。

《红岩》出版之后的故事

在《红岩》整个创作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在《红岩》没有定稿前,市委要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准拿出去发表,以免分散精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红岩》第一版的稿费6000元,扣除罗、杨因生活和写作需要预支4000元外,尚有2000元,罗、杨商量后,决定全部交党费。杨益言带着2000元稿费去见肖泽宽,肖听了杨的汇报后,满怀深情地说:“为了写《红岩》,你们熬更守夜,辛苦了三年,现在又是困难时期,这钱就不要交党费了,拿回去,补助一下生活,照顾一下孩子吧!”肖泽宽这番话入情入理,温暖着罗、杨的心,也体现了党组织对他们和他们家庭的关怀。但他俩商量后,还是决定交党费,但也不能辜负肖泽宽的一番心意,他们一家留下400元,把剩下的1200元交了党费。

《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一片叫好声中,又是市委向他们提出:要正确对待赞扬。肖泽宽向他们提出三点建议:“一、冷静下来,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不表态。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以此检查《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以便以后更好前进。”当年重庆市委和肖泽宽同志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成功地组织领导小说《红岩》的创作,为我们党领导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在重庆考察思想文化工作时,对红岩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一本小说《红岩》,一曲《红梅赞》教育了几代人,对许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岁月匆匆,50年过去,当年组织领导《红岩》创作的任白戈、肖泽宽、朱语今、沙汀、边春光,还有作者之一的羅广斌等,都一一先后离开了我们,但红岩精神会世代相传,《红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永留人间。

篇5: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零口中学 周成文

设计思想:

《红岩》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具有强大的可读性。被誉为“青少年成长不可不读的作品”。因为青少年在受教育时期读什么书,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当今社会流行的“快餐式”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品无从评估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们属于成年人的休闲读物。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用文学的经典著作滋养下一代,用革命文学的经典激励下一代,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是要人变得更好。”

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崇拜偶像,崇拜英雄。而《红岩》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个个当之无愧,正是时下孩子们缺少的应当崇拜的偶像。歌星、球星固然可以成为学生狂热崇拜的偶像,但是青少年的偶像世界更应该有革命先烈的一席之地,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精神世界有空白和残缺。

教学目标: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新一代中学生。2.用复述和过电影以及记读书随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一段“红色阅读”之旅。

教学准备:

1.《红岩》小说做到学生人手一本。2.有关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学生读书现状引出革命小说《红岩》的推荐。

教师指出学生需要拓宽的阅读面,从而引出革命文学《红岩》的推荐——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烈士的血痕已经浅淡,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民族不会忘记,我们这无数后来的人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革命前辈。我们应当发扬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传统,前赴后继,完成革命先辈未竞的事业,未了的遗愿,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在我们的读书世界中,应该有革命文学的一席之地。《红岩》就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励志读物”。

二、推荐《红岩》的若干理由。

1.请读过《红岩》的同学自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预设:①故事特别吸引人,想一口气读完。

②长辈特别推荐,用心良苦。

③看电影和电视剧之后,没看够,想再读读原著。„„ 2.教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进行凝炼和补充。

①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不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字幕打出人物原型参考:

江姐(江竹筠)彭松涛(彭咏梧)成岗(陈然)小萝卜头(宋振中)华子良(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

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②作者也都是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

杨益言、罗广斌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③《红岩》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出示字幕: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

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

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学生阅读,谈感受和发现。(罗广斌是《红岩》的作者之一)④影响深远。

1961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可以算作是珍藏版)。在1997年已经第48次印刷。被译为多国文字,发行量高达千万册,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被誉为“青少年成长不可不读的作品”。

三、阅读《红岩》的方法。

1.读过的同学或者喜欢读书的同学谈成功的读书经验。预设: ①顺序阅读法。

因为这个故事有清晰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所以很适宜从头读到尾,以便清楚地了解事情前因后果。②写读书笔记阅读法。

因为这是一个令人热血澎湃的故事,每一个英雄人物,甚至反面人物都令人过目难忘。读过之后,信笔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可以更好地把握阅读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者及书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世纪新人。

③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法。

在浏览目录的基础上,认真读一读前言,对整个故事的梗概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选择最想首先阅读的章节细细读来。2.教师推荐适合这本书的几种读书方法。①形成画面的方法。读书把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形象与画面,这是一个硬工夫,需要我们不断习练。阅读这本书,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边读边形成画面,这样可以读得特别深入,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播放电视《红岩》视频片断,学生谈感受。②复述情节的方法。

读过某个章节,我们被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特别想与人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可以在各自的小组或者在家里与爸爸妈妈绘声绘色地讲一讲所读的章节,这样还可以练习口语表达,提高口语水平。

学生课堂之上选读某个章节,说主要内容。再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维持读书热情,培养读书习惯。

1.出示其它红色经典推荐书目。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张品成的《赤色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2.发出号召。

篇6:《红岩》名著阅读训练

一、填空题

1.、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 》。

2.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3.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4.1948年,为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 指派 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5.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 的青年进入书店工作,知道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这名青年形迹可疑,便命令 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不听劝告,结果被捕并成叛徒,由于他的告密,很多同志相继被捕。6.叛徒 带领特务窜到乡下,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7.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集中营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 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自己受区委书记_________的委派,前来了解其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巧,组织上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朱姓”特务的真面目。8.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 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9.重庆日益解放,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 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 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10.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 ”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11.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 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 营救狱中的同志。

12.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13.“自白书”是 写的。

14.五星红旗是 绣的。

15.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 《 》。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16.《红岩》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如,世上已千年。

17.成岗和小萝卜头告别时,让小萝卜头给画一张 画。

二、简答题

1.《进攻》和《挺进报》两份刊物有何不同?

2.前往游击队驻地的路上,一张悬首示众的告示为什么差点让一向沉稳的江姐失去常态? 3.特务郑克昌是如何骗取甫志高的信任,进入书店工作的?

4.为了应对书店的危机,许云峰和李敬原在茶园碰头,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5.敌人组织一场宴会宴请许云峰,策划者是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6.龙光华在“断水”的斗争中牺牲,战友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胜利? 7.老太婆下山营救江雪琴,为什么没有营救成功?抓到了谁? 8.在渣滓洞里,同志们是如何欢庆1949年的元旦的?

9.刘思洋要转狱到白公馆,“老大哥”为什么要他背记一首诗? 10.刘思扬被保释后,软禁在家里,为什么会再次被捕? 11.请简述“白公馆”名字的由来。

12.小萝卜头要离开白公馆时,送给成岗一件什么样的礼物? 13.余新江用什么方法让假扮记者的郑克昌露馅的?

14.胡浩在狱中看《挺进报》被敌人发现,是谁挺身而出?他是如何从容化解危机的? 15.胡浩的眼睛为什么会在狱中变成极度近视? 16.白公馆的同志们越狱的“秘密通道”是哪来的?《红岩》名著阅读训练----简答题答案

1、《进攻》是党内刊物,群众看不到;《挺进报》是群众性的宣传刊物。

2、因为她发现牺牲者正是她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3、他伪装成进步的失业青年,经常到甫志高负责的书店读书。

4、叛徒甫志高带特务封锁现场,许云峰主动吸引叛徒,掩护李敬原撤离。许云峰被捕。

5、策划者是特务头子毛人凤,目的是想让许云峰和他们合作,结果被许云峰严词拒绝,连一张碰杯的照片也没有得到。

6、采用集体绝食的方式,为龙光华召开了追悼会。

7、因为敌人临时改变计划,连夜用船将江姐押送重庆,找到了叛徒甫志高。

8、利用一天的放风机会,公开举行狱中的联欢活动。

9、这是齐晓轩写的一首诗,“老大哥”要他凭借这首诗去结识新的战友和证明自己的身份。

10、敌人派狡猾的“红旗特务”,假冒自己人,向他骗取情报,被警惕的他拒绝,什么都没有得到。

11、是一座巨大的白色楼房,周围的岩石、树木都被漆成了白色,防止囚禁的人从监牢里逃跑,暗夜里也无法躲藏。

12、一幅名为《黎明》的水彩画,蓝天下,金黄色的山,翠绿的深林,红色的太阳。

13、余新江写了一封假信,故意让假扮高邦晋的郑克昌发现,并将情报送走,敌人逮捕狗熊,因而露馅。

14、齐晓轩。他模仿笔记让敌人签订笔迹相同,然后散播在敌人看守室看到的消息,敌人害怕担“管理不善”的罪名,最终不许再提。

15、因为他要做黑暗时代的历史见证人,每天半夜借着昏暗的狱灯光,忠实记录眼前的一切,因而长期下去毁坏了眼睛。

篇7:名著经典红岩测试题

○北京卷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①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C.一夜飞度镜湖月B.明月楼高休独倚 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

参考答案:

7.①B②A③B

○江苏卷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5.简答题(10分)

⑴《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分)

⑵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

参考答案:

24.A、C

25.⑴“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⑵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

23.择友

24.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①②

○江西卷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觉新是“无抵抗主义”的奉行者。他虽然爱着梅,却接受长辈的安排跟瑞珏结了婚。高老太爷病了,觉新又催觉民开门让巫师进房捉鬼。(《家》)

B.高老头租住到伏盖公寓后,伏盖太太见他似乎很富有,就希望接近他,和他结婚,便请另一房客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去试探高老头,结果却无功而返。(《高老头》)

C.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D.贾母带刘姥姥等人来到院中,黛玉拿出珍贵的五彩泥金小盖盅,奉上茶。品罢茶,黛玉命人将那茶杯另外收了,宝玉知道,是因为刘姥姥用过,黛玉嫌脏,不要了。(《红楼梦》)

1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分)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

参考答案:

6.B

16.衣带诏上签名(参与密谋伐曹)。或:担心自己学圃,实是韬光养晦的用心被曹操识破。

○福建卷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是自己失误,而认为是运气不好。(《子夜》)

B.觉慧去看生病的祖父,祖父对他说,冯家的亲事不能不提,要他去把二哥找回来谈这件事,但是觉新等人却把觉民藏了起来。(《家》)

C.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得知后,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去世后的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欧也妮·葛朗台》)

D.伽西莫多因为出奇的丑陋,没有参赛却意外地当选为愚人王。当有人称他是十全十美的愚人王时,伽西莫多激动地说:“谢谢!”(《巴黎圣母院》)

E.押解马斯洛娃这一批人的火车就要开了,涅赫柳多夫去为她送行。见到他,马斯洛娃很高兴。涅赫柳多夫告诉她,下一班火车他也去西伯利亚。(《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⑴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⑵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①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⑴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⑵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7.B、D

8.⑴(第一问)吕布

(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

⑵(第一问)贾宝玉

(第二问)(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第三问)(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9.⑴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⑵《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湖北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会,朦朦胧胧地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有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将令,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C.周冲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四凤对于他来讲不只是理想的伴侣,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

D.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逼真,使人感到是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的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

参考答案:

篇8:官方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

据《中新网》报道,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谈及电视剧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问题时表示, 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在谈及名著改编等问题时, 朱虹指出, 电视剧创作中的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 是传承和光大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打造影视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朱虹表示, 提倡影视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 锐意创新, 精益求精, 把提高思想艺术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要求把握原著思想艺术精髓, 在情节内容、表现手法上创新;反对调侃、戏谑、歪曲名著经典, 反对用噱头、花边吸引眼球, 反对一味迎合市场和收视率。

上一篇:“受助__感恩”活动启动仪式主持稿下一篇:运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