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

2024-04-12

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共4篇)

篇1: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陶艳波颁奖词及事迹介绍

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篇2: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banjiangci.htm。“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篇3: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

寒假里一天, 在大学刚读了一个学期的学生龙 (化名) 到家的第二天即来学校看我, 一见面就兴奋地说:“老师, 我想死您了!”便与我热烈相拥。

面对眼前这个充满阳光、衣着得体的龙, 我想, 一年半前, 我是不可能想到他可以变成这个样子的。

(一) “我是差生我怕谁”的无奈

龙这样描述他一年半前的心态:

我是一名差生, 一名地地道道的差生。

我是谁?我叫“龙”!爸妈说给我起这个名字, 就是希望我能像龙一样, 一飞冲天, 将来能有出息。可常常被老师指责拖班级后腿, 我也在不知不觉中由学习差变成了所有都差———个性超倔, 吊儿郎当, 不遵守纪律, 上课讲话, 时常迟到, 不完成作业, 还跟社会上的人交往密切, 很有江湖哥们义气……老师或父母对我说几句我不乐意听的话, 我就来气, 甚至顶撞他们, 气得他们说不出话来。这时, 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所以, 一般的老师对我都是敬而远之。他们对我失去了信心, 我也就更加随心所欲了。──我是差生我怕谁!

当时龙的人生就像一艘抛锚的船, 风帆低垂, 徘徊不前。我多次找他谈话, 多次一起用餐, 鼓励他好好努力, 想为他抛锚的人生航船重新鼓起远航的风帆, 但每次他都答应得很好, 过不了几天就又故态复萌。看他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心里暗地着急, 却一时想不出好的办法。

(二) 书信唤醒沉睡的心灵

高三开学初, 学校举行学生军训。可能刚进入高三吧, 开始两天, 龙表现还好, 可第三天军训开始, 就不见他的人影了。我最后在教室里找到他时, 他正和请假的同学下棋。

看到这种情况, 我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去军训?”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想军训。”“有没有向教官请假?”“没有!”回答得非常干脆。我疾步走近他, 原本想拍他一下头, 却“打”了一下他的肩膀, 下手有点重, 我的手都有点发疼。我自己都有些惊呆了, 任教以来, 对学生从来没这样过。他没有争辩, 也没“抗争”, 什么也没说, 就走出了教室。

我还以为他去参加军训了, 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万万没想到, 他并没有回到军训的队列里, 而是坐在食堂的饭桌上, 脚搁在凳子上看电视。见他这样, 我心跳加快, 人都好像处于失重状态。我问他:“你怎么不参加军训?”他回答得很简练:“不去!”“为什么?”“没理由!”我气得只狠很地说了一句“你这样的学生真的少见”, 便撇下他径自走了。

回到办公室, 我思绪翻滚,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老想着怎样处理这件事, 如再找他讲道理, 再面对面交谈, 以他的性格, 肯定没有什么效果。那就试着写信给他, 或许会说得坦然些。

这封信写了满满两页纸, 我对他谈了当时我的心情, 也指出了他平时的优点, 最后写道:

你的这份固执, 或许在老师我这里和在你的父母那里能起到作用。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为你考虑, 为你的学习、为你以后的生活负责, 但是换成别人, 就不见得会理你。你现在也不小了, 这一点我想你能判断, 也能体会……现在到了高三, 凭你的聪明, 你就不会成功?非也, 事在人为。但必须改改这种性格, 改改这种轻率的想法和做法……说老实话, 为了省事, 我可以眼不见为净, 省得我们两人心中老不愉快, 但我是你的班主任, 我不忍心放弃你。除了这一点外, 我没有别的目的, 望你三思!

我把信装进信封, 托一个学生悄悄地转交给了龙。自从他收了我这封信后, 我始终默默地观察他, 虽然老毛病偶尔有犯, 但强度和频率明显变少, 最后我都惊讶于他的转化。

到底是哪股风把他吹醒了?从他毕业前夕给我的一封信中找到了他变化的原因:

我觉得无论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我都好多了, 可能因为大了。你还记不记得, 你以前给我写的那封信!我一直藏着!这是我从小学到现在, 第一封由老师亲手给我写的信!正因为有这封信, 我才会去改变自己的。

我真没有想到, 一封信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 它竟能使一个学生沉睡的心灵苏醒!

(三) 颁奖词成为“加油站”

有人说学生的进步是表扬出来的, 学生的脸皮是老师给变厚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 但却不无道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 肯定美, 美便越来越多了。龙经过军训的事件后, 言行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学习也用功了起来, 再加上我和其他老师在他学习方面的帮助, 考试成绩有了一定起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他的成绩名次在班级里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进步了十四名。虽然总体成绩还不理想, 但对于龙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特殊的学生, 要用特殊的奖励方式进行表彰。我授予他“学习进步奖”, 并配以颁奖词: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一双脚, 越是泥泞的路越是足迹深刻。自强的人, 在生命的波谷扛起苦难, 在命运的低潮坚守希望。静下心来, 就可以闻到花香, 虽暂时落后, 但只要不懈追求、苦苦努力, 就可能是奇迹的缔造者。你以较大的进步诠释了“自古男儿应自强”的古训。

颁奖时, 伴随着《真心英雄》的歌声, 我朗诵着献给龙的颁奖词。喝彩和掌声在教室里响起。龙也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 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次的颁奖, 对龙产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在以后的日子里, 龙也不负众望, 终于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二、案例反思

在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中, 我就这个案例与同行进行了探讨。下面, 我把同行提出的一些问题及我的回答整理出来, 权当是对这一案例的反思。

问你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接触到很多学生, 其中像龙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大概在其他人身上也有类似事情发生, 你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个龙的案例呢?

答选择这个案例来写, 一是龙高二文理科分班时分到我任班主任的班级, 相处了两年, 在他身上花费了不少心血, 亲历了他逐渐变化的过程。二是每个班主任可能都会碰到不少所谓的“差生”, 有的班主任经过几次教育无果后就放弃了。有的班主任与其“斗智斗勇”, 身心疲惫, 埋怨自己运气不佳, 接到“烫手的山芋”。但我在这个案例中感觉到班主任只要用真正的爱心和责任感染学生, 再不懂事的学生也会理解你;只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再难转化的“差生”身上也能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只要付出双倍的耐心, 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困难, 是一朵花总有开放的时候, 教育有时到了终端便是耐心了。

问据我所知, 你是个宽厚、性格温和的班主任, 可在案例中怎么会有“打”了龙的肩膀一掌并且下手有点重的事情呢?

答因为我对他和自己都有点失望的感觉。我对他一直很关心, 他犯错误, 我总是做思想工作, 从他进入我这个班级起到事发之前我找他或软或硬的谈话次数, 我自己都记不清了。我没有把他当“差生”看, 对他付出了这么多, 就是石头也能感觉到, 他却还这么不懂事, 一点没有起色。当时这一巴掌, 聚集了恨铁不成钢的冲动, 聚集了对龙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视纪律、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愤怒, 更因为它还包含了我对他高三生活的担忧。

问军训时龙与你发生这么激烈的“顶牛”, 你却没有按常规方法, 拉他进办公室训导或直接送政教处把“皮球”踢给政教处, 而是撇下他径自走了。另外在书信中为何不先指出他的缺点?

答目前, 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有着太多的指责性、强制性、先入为主, 使学生产生戒备、抵触的心理, 致使师生关系紧张。“不通情, 理难达”, “通情”是“阀门”, 只有先打开阀门, 理才能通达。像龙这样的学生, 他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如果再列举一大堆错误、缺点, 非但激不起他的自尊心, 只会加大他对自己自暴自弃的心理暗示, 而且进一步加大他的逆反心理, 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径自走开, 目的就是能让双方冷静下来, 也可以让我寻求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另外, 人都渴望被肯定, 都希望被赞扬, 所以在信中我就改变常规思维专找他的优点, 让他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而是有优点的, 而且还被老师肯定了。这样可以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唤醒他的自尊心, 增强他内心的动力, 从而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用赏识教育, 并不是就没有了批评, 其实批评在赏识教育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是把批评变成了一种艺术, 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

问一份书信取得初次成功, 它真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吗?

答这只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也可以说是转变他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书信交流, 在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的时代里, 显得尤为珍贵。其效果往往比单纯口头交流好。龙也说:“这是我从小学到现在, 第一封由老师亲手给我写的信!”可想而知, 这封信对龙的震撼肯定不小。另外, 通过书信交流, 一可以避免尴尬, 像跟龙这样的学生再面对面谈话, 可能会话不投机, 造成“顶牛”或“当聋子”, 而书信交流还不会损伤学生的“面子”。二可以留足学生反思的时间, 书信交流是在老师处于冷静、理智的状态下和学生谈心, 写起来可以从容, 字斟句酌。书面语言, 容易修饰、加工、润色……尽情发挥:论理, 可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抒情, 可酣畅淋漓、动入心魄。有些语句, 可使学生过目难忘, 受益终生, 可以反复回味, 即使一时不理解, 转不过弯来, 但说不定有一天就会幡然醒悟。

当然, 很长时间, 我都在回味着这件事。我想, 真正起作用的, 并不是这封信, 而是平时我对他坚持不懈的关心, 如果没有这些真爱和关心作为积淀, 写再多的信也无济于事。这封信, 只是偶然间触动了他沉睡已久的心灵, 才促使他突然转变。

问当龙的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 你为什么对他一改常规的表彰, 而给他写颁奖词呢?

答第一, 龙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实属不易, 这样的学生就要用新颖的形式激励。“响鼓需要重锤敲”, 高品位的德育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感动学生。不感动学生, 教育就停留在管理的层面。感动了, 才能打动;打动了, 才会有行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 它是情感交流的调节剂, 能够唤醒人的灵魂, 净化人的心灵, 震撼人的道德情感, 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

常犯错误的学生, 如不及时地肯定, 极易灰心丧气, 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弃心理, 这时, 为其找一个坚强的“心理支点”就显得极其重要。所谓“心理支点”就是触及人的心灵, 使之获得心理动力, 形成强烈的信念, 在心理和行动上产生极大变化的刺激。比如一个纪念品、一件特殊的事、一本有价值的书等。教师对待出现“反复”的学生切不可持“不可救药”的心理, 应针对实际情况, 努力在学生身上寻找值得肯定的东西,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巧妙地给其设置“心理支点”, 创造条件改变情境, 转移他们的消极情感, 使他们摆脱苦恼, 重新扬起生活、学习的风帆。

问通过这个案例, 你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感触?

答班主任肯定会碰到一些棘手的“德育疑难问题”。班主任是德育重要的实施者, 也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精神关怀主要是关怀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 即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现实中, 虽然我们所做的就好像投入时间池塘的石头, 尽管它们本身会消失, 但它们激起的波纹会荡漾开来。的确, 我们投下去的精力、时间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我相信它会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得到回报, 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用一句哈丽雅特·马啼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有什么工作比教师要负更多的责任, 要具备更多的条件, 由此也更加荣耀呢?———是的, 这份责任让我幸福, 让我荣耀。”

篇4:陶艳波事迹及颁奖词

1991年,老家黑龙江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分配到秦皇岛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工作,并很快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1993年,一场高烧让陶艳波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为了教会儿子说话,陶艳波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这更坚定了陶艳波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工作。

因为单靠读唇语,小乃斌根本无法跟上课。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陶艳波就开始陪儿子一起在教室里上课。,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如今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他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而陶艳波也已给儿子当了“同桌”。16年来,儿子听课,她记笔记,回家以后再为儿子梳理讲解,是她的主要生活。而同时,为了贴补家用,她在校园里卖过早点,当过快递员,每天4点就要起床,一番忙碌后,再打起精神跟儿子去上课。

上一篇:无外资资本承诺书下一篇:描写东方明珠夜景作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