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2024-05-24

张海峰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精选11篇)

篇1:张海峰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吉林省镇赉县第三中学校 张海峰

身份证号码:***038 QQ号码:1097816236 手机号码:***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情境 创设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是学生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灵活创设与教学相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方便信息传输。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教学理念也要求是学生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灵活创设与教学相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一、传统教学在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方面的误区: 1.无创设

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就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传递,就是一种“灌输”,不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根本不需要创设情境,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开场方式。

2.教师一手创设

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教师中心论”。他们坚持教师是教学中绝对的主导者,学生只是配合教学的工具,情境创设变成了教师的独白。

3.创设方式机械

传统教学中的部分教师或者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者由于见识较少,主要因为思绪受到过多的禁锢,而只能机械的创设或者过于单一,要么每节课的开头都播放歌曲,要么每节课开头都给学生讲故事,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程下灵活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鲁迅先生的《祝福》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了,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乐于讨论,也会勇敢发表见解,在争辩中会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再如学习《故都的秋》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天净沙·秋思》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结合学生熟悉的诗词来设置问题,学生有兴趣,也有话可说,学生会自然的说出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是通过诗中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者笔下也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也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这类散文可以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从而进入到散文的学习。

2.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创设思维情境是指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高峰”的条件和机会,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起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的灵感状态或准灵感状态,期待“奇迹”的发生,以便探寻课堂教学的高潮。

联想、感悟是最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教完《孔乙己》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教完《月亮上的足迹》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教完《祝福》后,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叼走,祥林嫂会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吗?”这一问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有的说,“阿毛没死,祥林嫂还能守着。因为,孩子会长大,会娶媳妇生孙子,祥林嫂就有了希望,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有的说,“即使阿毛没有死,还是会有其他天灾人祸降临到她头上。此外,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也不会放弃对她的迫害”;还有的举例论证说,“《故乡》中的闰土,家里人都平安,但生活又怎样呢?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多收了三五斗》中,戴旧毡帽的朋友,即使遇到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好年成还是那样的艰难。旧社会,苦难就像穷人的专利一样,摔也摔不掉,扔也扔不了。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下,是过不上幸福生活的”。经过热烈讨论,学生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后,我进一步提问道:“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呢?他们怎样才能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呢?”通过我这样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罪恶本质的认识,而且还更加懂得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多感官但与创设情境等,使学生理解现实内涵,增强他们的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 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适当表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许多课文可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周朴园的狡诈伪善,哈姆莱特的犹豫与拖延„„“天地大舞台”中的各种悲欢离合、忠义伪善的故事和形象尽现于“课堂小天地”,在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中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4.创设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的平台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影响图片等可视性较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适度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如教学《离骚》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在这之后可以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纪念他的节日是什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会很自然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再如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渲染出气势磅礴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气势美,为鉴赏词做好铺垫。还可以通过课件展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总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创设出多样的、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情境,不断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并形成燎原之势,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篇2:张海峰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力比较薄弱,他们对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那么如何使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学好应学的知识呢?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用权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郭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3: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所谓情境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特点, 有意识的创设一种环境,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入境, 从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文章所展示的全部内容, 以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课伊始, 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 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 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 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 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 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 好的导入, 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1 直观演示, 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 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 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身临于栩栩如生的情境之中, 在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中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山行》一文, 老师通过多媒体将《山行》所描绘的美丽秋天山色展示在学生面前:山路、人家、白云、红叶, 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交相辉映, 令人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随着教学情境的进入, 老师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在图文并茂、诗情画意中愉快地学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精美导语, 创设情境

精美的导语, 可烘托出特异氛围, 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导语设计, 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创设的情境中, 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可这样导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尤其是一月八日这一天,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操劳终生与世长辞了, 消息传来, 山河同泪, 举国同哀。就是在总理逝世很长的一段日子里, 人们甚至还四处寻找:周总理, 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这样的导语, 可以让师生达到动情的境地。

3 设疑启智, 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置教学疑难的情境, 形成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发现, 去探讨、去创造。在导入中提出疑问, 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 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 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 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黄河象》一文, 属于科普作品, 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因此,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 支配、运用已有的知识, 从中探求真理, 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讲《黄河象》一文时, 让学生动脑思考: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大胆地假设推想, 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以前, 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又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 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 抓住一个“挖”字, 为什么挖, 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 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 学生在推测中, 经过设疑启智,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扮演角色, 创设情境

故事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 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 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 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 如米蒂盗画的故事, 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 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 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例如话剧《三块钱国币》,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可以指导学生排演了, 之后再就角色的性格和事情的结局展开全班大讨论, 一定能吸引了全班学生,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种生动的扮演形式, 使学生特别兴奋, 他们既可以听到, 又可看到, 且富有戏剧情味, 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5 动手实验, 创设情境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 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 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 有的时候, 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 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 一杯食盐, 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 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 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 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学习效率极其的高, 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6 优美诗词, 创设情境

中国的传统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 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 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 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 在老师的提示下, 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 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7 生活实践, 创设情境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 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 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 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 带到课堂上, 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 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 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 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 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 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 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创设情境, 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形象要鲜明, 新颖, 感人,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激发探索欲望。否则, 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具体来说, 教材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爱好, 还要考虑地域特点、节令特色和民族风情, 同时要注意选择文学性强的典范美文。创设情境, 教师要有适应情境教学的各种素质。表面看来, 情境教学教师只要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就可以了, 仿佛做语文教师挺简单, 其实不然, 情境教学, 课堂气氛往往很活跃, 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昂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 做好指挥者, 使课堂气氛松驰得当, 起伏有致。因此教师要有带学生入境的技艺, 要有解答学生在情境中各种疑问的知识, 还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这样教师非得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可。首先教师要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素质。语文学科内容涉及面广, 文化内涵深刻, 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 各科知识要能兼容并蓄, 并能将这些知识具体化为教师的素质, 滋润自己的教学。其次教师要有精准而独特的能力素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自不必说。作为语文教师, 尤其不能少的是细腻而敏感的审美能力。

总之, 从教学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 “我即在情境中”, 让“情”与“景”在相互作用中进一步得到优化。这样, 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情境教学是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的, 它通过教师调动学生, 创造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法,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浅谈教学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主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所谓课上得有趣,也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们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课时,如有较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适当穿插讲一些表面看来跟教学无关而十分有趣的事,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心境,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

一、善用幽默,创设乐趣情境。

幽默具有感染性,能调动学生的心智,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幽默的迁移性增强艺术效果;幽默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生个性。教学幽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弯曲释义法、巧用笑曲法、行为乖谬法。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有这样一个环节:给曹操的这封诈降信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给学生写的时间后,找同学来读一读,我来扮演生性多疑的曹操。有学生站起来就说:“曹操你好!”我特别严肃的说:“你叫我什么?曹操?这个写信人太没礼貌了?”这时有学生说:“叫曹将军!”我微笑着说:“你把我的官给降低了,你瞧不起我呀?”学生轰然大笑,这时又有学生说:“叫曹大王!”我又特别吃惊的说:“你这不是让我有谋逆之嫌吗?你想害我不成?”学生又是一片哗然。此时,所有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且学习兴趣极浓。

二、鼓励先进,创设竞争情况。

每位学生都有进取心,教师通过鼓励先进,可调动起其他学生竞争欲望,通过满足自己的进取心达到提高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偶尔的一两句鼓励语言就可以取到这种效果。例如: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其他同学呢?××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们呢?这样自然而然的调动起其他学生竞争欲望。

三、激化矛盾,设置思考情境。

教学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调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通过展示矛盾再解决矛盾。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位军需处长是不是傻?放着衣服不穿非得冻死?”这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说“军需处长是挺傻的。你们认为呢?那你们找出说明他不傻的理由说服我。”此时,学生积极的找出各种理由说服我。这样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不自觉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展现图物,创设感知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示图物来辅助教学,通过图物增加学生的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发挥最大想象力,达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如果学生对送葬场面体会的不深,就读不出对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就在学生读文理解文的基础上,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录象,学生看后,再读文,读出对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轻而易举不说,不少孩子已经泪流满面。

五、操作实践,创设体验情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如《鸿门宴》通過编小品,学生自己扮演其中的人物,亲自感受到鸿门宴气氛的紧张、双方谋土的斗智斗勇,以至于后来项羽失败的原因,同时也能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坐次的礼节等等。

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也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扬课堂民主的作风,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先提问后指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挖掘学生最大潜力,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篇5: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永胜县星湖中学 子 尧

(选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第37期P40)

情境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模式形象化,把教学方式趣味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欲望。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要围绕问题转,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寻找求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境。胆怯型的学生需要亲和、安全、宽容的教学情境;厌学型和逆反型的学生则需要人文关爱、耐心交流、肯定进步的教学情境;内敛型的学生却需要鼓励支持、表现才华、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说明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教学情境,不只是由教师个人设计安排,重要的是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丢掉刻板说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营造出轻松、快乐、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会出现冲淡教学主题和不突出重点的现象,导致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只有适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情境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无法驾驭教学,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只有让他们的主动性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和情感体验。

篇6:试谈口语交际教学情境的创设

口语交际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使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作 者:杨秀怀  作者单位:剑河县教育局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7:张海峰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知识往往以静态、简约、抽象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纳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领悟知识真谛,让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体会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 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乐趣。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即是有些 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以新颖、奇特的教法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 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幻灯片的抽、拉、折、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利用微机把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 材中的快乐因素,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 有明显的快乐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根 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快乐教学因素。而这些快乐因素的挖掘,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才能把握。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抽象的知识不仅学生难学,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时,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问题的转化,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再如将枯燥问题趣味化。就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根本无法和连环画,动画故事相比。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又如把静止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中只是用静止的画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把这一问题用幻灯进行动态演示,即用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动态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沟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改进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生动情境的方法。如情境质疑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如:在讲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再如直观形象法。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6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篇8: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句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 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篇9:浅谈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教学情境;意义;原则;方法;误区

教学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相关背景。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模糊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教师指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新知、掌握重难点、形成能力提供了最合理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1.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障碍与矛盾,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例如,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用数学模型来建构,通过解答来求得最佳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完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真实生活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2.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建构

实践证明,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渴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元素都是学习的原动力,并且积极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案。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和求知欲的“老师”,只要他们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会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等比数列”一节时,由等差数列复习引入,这样学生由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联想到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联系中探索区别,启发性十足。

3.真实性原则

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题目的构想。在教学“真子集的定义”时,我们知道,是大连人就一定是中国人,是中国人不一定是大连人,由此大连人的集合相对中国人的集合要小,我们就把小集合称作大集合的真子集。这样使真实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

4.层次性原则

学习活动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情境创设上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好学习计划,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度,做到创设的问题精炼到位又自然。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前,用电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歌声蕴含的那种深沉的爱,让我们不自觉敞开心扉去感受这位特殊妈妈的爱,一切仿佛没有开始就已经期待。

2.借助教具展示情境

鲜艳的色彩、生動的教具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教具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如,在教学“椭圆”第一节课时,我们用一段绳长表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当固定两个定点时,椭圆的图像自然的画出来。

3.融入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备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过度语言的设计,使环节链接得自然紧密、恰当,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言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1.情境目的不明确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创设,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情境不明确,学生的思维会很混乱,那么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无法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缺乏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教学的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只能是大家被动的接受,看到的、听到的是知识的外在,而不是真实的自我。我们需要的是出自内心的喜欢钻研,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电教情境过多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已经被教师所普遍采用,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过多也会出现负面的效应,它省了我们的想,所以我们的大脑没有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智力开发。

4.情境肤浅化

情境创设只是走过场,缺少思考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篇10: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那么,如何巧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呢?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通过播放桂林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窗外》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我的乡村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乡村的特点,乡村人的生活以及与景色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乡村得的某一季节的风光。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乡村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贾金艳 九台市卢家中心学校

篇11:《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 要

如何利用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情境激发感情,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生活情境,去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生动、写具体、写清楚,会布局谋篇,达到学生‚会写‛作文的目的;如何创设一种讲评和修改作文的情境,培养他们评改自己和同伴的作文,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作文 情境 兴趣 思维

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生怕作文,怕上作文课,一提起作文就会头疼。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创设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也是语言的学习,而且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

一、创设表达情境,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自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便诞生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因此,能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指导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尝试到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让‚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去写作。

㈠、图画再现情境激趣。

中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看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臵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这样,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能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有目的地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视写作为乐事。

如:在指导‚大扫除‛的场面描写时,应事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并告诉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课堂上,提问:‚谁干活不怕脏?怎样不怕脏?‛同学们可真是有话可说,但是,抓不住人物的动作要领,普遍存在观察无序的问题。于是,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不过,在表达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观察顺序说,做到言之有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他先是怎么做的?(放课件1)接着是怎么做的?(放课件2)然后是怎么做的?(放课件3)最后又是怎么做的?(放课件4)在学生依次说出动作:‚握、拖——扛、跑——拧、冲洗——握、拧‛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观察其神态,想象其内心,然后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指导,学生就很快完成了一段话的练习。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月季花的形态时,应做的第一步是:先让学生回忆观察时的印象,然后放课件,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会自然地说出学过的词:‚含苞未放‛、‚含苞欲放‛、‚绽开‛,而且进行了合理的想象。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最引人注目的那一朵——完全绽开的。把一朵含笑怒放的月季花制成特写镜头课件,先把它的花朵、叶、茎分步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想象;再出示这束月季花,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学生不但认识了月季花,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事物——按一定顺序。第三步:抓住月季花形态各异的特点,引导观察各种姿态的花,让学生想象说话。当美丽的图画播放出来时,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说话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这单支独开放的,好像是园中的领头之尊;这两朵齐开的,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姐妹;这三朵开在一起的,一朵大,两朵小,就像是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逛公园;这四朵开在一起的,就像美丽的花仙子降临人间,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护花使者,前面还有一个园中向导!这五朵开在一起的,多像一位幼儿园的阿姨在给许多小朋友讲故事;这许多朵堆成一簇的,就像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就像开了锅的水一样,个个抢先发言。这样的场面,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都被当时的情景感动了,情不自禁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说:‚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简直一个个都成了想象大师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而且发展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㈡、语言描述情境激情。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可以说,作文是中小学生‚想象之树‛蓬勃生长的园地。在这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便会看到喜人的硕果——中小学生的心灵插上了翅膀……

在听了同学们描述月季花的形态后,创设情境:你们的语言真可谓把老师带到了那诗一般的仙境。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放古筝曲,师述):现在,我们就站在美丽的月季花丛跟前,看到这朵朵开放的月季花,就会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去(教师象征性地用鼻子去闻一闻,自言自语道:‚好香哪!‛)……你正凝神地看着,忽然,一阵风吹来,满园的月季花(教师做月季花随风摆动的手势)……小蜜蜂飞来了……花蝴蝶也飞来了……稍停片刻,教师又说:‚好,睁开眼睛,美不美呀?谁能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我会情不自禁地闻一闻:真香啊!‛

‚一阵风吹来,这里就像花的海洋,满园的月季花,随风摆动,就像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又像是在欢迎我们:欢迎你,新世纪的主人!‛

‚我似乎还听到了她们那欢乐的笑声……‛

‚小蜜蜂来到花丛中辛勤地采蜜,说:‘我在很远的地方闻到了你的香味,就赶到这里来了!’‛

‚月季花姐姐,你真美丽!我真敬佩你,月月都能为人们奉献美丽,送去芳香!‛

‚月季花姐姐,你真顽强,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能傲然挺立!‛

‚月季花姐姐,公园里、道路旁、校园里……到处都有你的身影,你为了让人类能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无私奉献!‛ 的确,用李吉林老师的话说就是: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的前面开阔其思路,使学生从审美感受开始到创造美。这样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含蓄地道出了月季花期长和生命力强的特点,从而也是同学们对月季花的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构段方式,使作文出现了创新。以上的情境创设,也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又饱含着希望与期待,使教师的情感成为促使学生心理品质变化的心理因素。

再次,采用表演体会情境激语言,让学生快乐作文。

中小学生作文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观察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展示生活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直接带入有关生活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就倍增,也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说写愿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写作时犯空洞无物、脱离生活的毛病。

‚擦玻璃‛虽然是同学们常见的现象,但如何把它清楚地写出来,还是个问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地方学生说不到位,就创设情境,当即让学生表演擦玻璃:先怎样擦,再怎样擦,够不着的地方呢?窗户的边框呢?并定势让学生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内心,最后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一个‚擦玻璃‛的片断就完成了。

又如,上课故意迟到,让学生写‚当老师迟到两分钟的时候‛片断;表演因扔纸而发生的意外,让学生写‚由扔纸想到的……‛片断,表演……,写……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如李吉林老师说:‚①引导儿童观察情境,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写话、作文必然情动辞发,言之有物。‛

二、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学生思想的风帆一旦扬起,老师就得给他们开辟轨道,让其驰聘在万坎碧波之上……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但并不表示就能写好,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指导‚怎么去写‛。实际上,中小学生作文除了感到‚没啥可写‛以外,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定格、重放等工具优势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因为,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只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当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会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就会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㈠、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指导写具体。

运用多媒体的定格作用,能有效指导学生观察。因为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比较笼统,不善于注意事物中的细节。还以习作教学《一场拔河比赛》为例,当在课堂上用录像展示拔河比赛的全过程时,虽然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兴趣很浓,注意力很集中,可是,一旦马上让他们下笔成文,也是很难做到的。于是,重放录像,并选择‚拔河‛中有代表性的一些镜头‚定格‛,把

一闪即过的画面‚定‛了下来,让学生认真地,反复地观察。老舍先生说过:‚学生作文写不具体,就是因为对所写事物没有仔细观察,认识模糊,没有清晰的印象。‛当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会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就会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比如,同学们看到自己在‚拔河‛中‚拼命‛的镜头,骄傲地说:‚看,我最卖力了,我的手都红了。‛看到别人‚拔‛的样子,指着别人的鼻子才议论呢:‚看,张醒咬紧牙关,脸憋得通红,连眉毛都竖起来了。‛‚不对,眉毛是拧起来了,好像也在使劲。‛‚李增辉的双手拽着赛绳,像拽者脱僵的野马的尾巴,死死不放。‛‚贾盛博的身子倾斜得快要摔倒在地上了。‛听听,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不正是我们渴望已旧的‚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吗?这样写出的文章能不具体吗?

㈡、利用多媒体的‚重放‛,指导写清楚。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命脉,写作顺序清楚了,别人才能读明白。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帮助同学们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能无限制地重放镜头,使事物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反复强化,多次看和听,他们或多或少地就能叙述出个大概。这时,老师再稍加点拨,就能轻松解决有关写作顺序的难题。还以‚一场拔河比赛‛为例子,当放过两遍录像以后,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写作的顺序是‚赛前——赛中——赛后‛或是‚比赛前的准备——比赛中的激烈——比赛后的喜悦‛。而且,在‚比赛中‛这一主要环节中,也知道要抓住‚队员们拔得特别卖力‛、‚赛绳相持不下‛、‚拉拉队嗓子都喊哑了‛这几部分来写。这就改变了过去只知道笼统地写‚比赛的第一场我们赢了,第二场他们也赢了,第三场特别激烈,我们拽呀拽,使出了吃奶的劲,终于拔过来了。‛那种流水帐似的写法,写出的文章既具体,又清楚了。㈢、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指导写生动。

多媒体有强大的再现功能,有强大的容量,可以把许多图片和文字复制到一起,帮助学生理解,选择,运用,非常方便、快捷.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多媒体课件里储存足够多要用的图和字,以便在上课时随时出示。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拔河前的准备时,一方面出图,指导观察队员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一方面出文字:‚精神抖擞、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摩拳擦掌、充满信心‛、‚身强体壮、膀大腰圆、各个像小牛犊,各个像小老虎‛。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生动地叙述看到的情景,减轻学生学习的坡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㈣、利用实物投影,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要趁热打铁。‛情境的创设,学生已经打开了语言的闸门,这不正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但是,拿起笔来先从何写起,又怎样去写呢?实践告诉我:多媒体又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在学生有了充分的的准备,心理上跃跃欲试,渴望倾吐的时候,再一次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目标,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对所选材料加以分析、归类,确定按什么顺序表达,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在草稿纸上拟写作提纲,并将其提纲用实物投影放映出来,让全体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启发,把头脑中的构思再一次清晰化,避免出现内容无重点,层次不清晰,详略不得当的毛病,让其成稿在腹,能胸有成竹地去写,随心所欲地去布局谋篇,使写作水平进一步升华。

三、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会评‛、‚会改‛作文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自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

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改法。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究竟如何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使用作文修改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人美耳,此意学人比不可不知也。‛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能成为千古名句,还不是改了多少次,最后才觉得用‚绿‛字最恰当吗?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这一典故,我们不是常常说起吗?当然,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一种方法是: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和想象,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片断练习,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在师生都能看到被评习作的情况下,共同进行评议。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少数,但影响甚远。老师在上面直接批注、修改;全班学生集体评议、修改;同学们自改、互改。学生看着被改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了众多的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 优缺点,当堂予以改正。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自信心,增添写作兴趣,又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评议、修改的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讲评之后进行,也就是对整篇文章的修

改了。在学生欣赏完了优秀习作之后,教师先用电脑出示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帖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主体是否突出等;四是改材料,主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重复累赘的材料,是否有与题目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等;然后,用实物投影出示一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习作,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接着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直至等你喜欢欣赏你的文章为止。这种方法以讨论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综合上述,在信息时代,在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今天,在作文指导课上,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利用其声、形、色并茂的特殊功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做到‚有话会说‛,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不但摆脱了怕作文的不良心理,而且积极主动地练习写作,并且有信心写好,形成了作文的良性循环。从课堂效果来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了,获得的知识面丰富了,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效率提高了。从学生心理来说,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逐步达到‚爱写‛、‚会写‛、‚会改‛的境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我觉得,声像媒体像‚一个台阶‛,他可以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像‚一根拐杖‛,它可以 扶着学生‚步入习作的殿堂‛,更是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小学生的作文练习创设了丰富的情境画面,同时还具备文字输入,修改保存的功能。小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边看情境,边练习写作,真可谓乐中写,写中乐。

课堂实践告诉我:创设情境教作文,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是能让学生顺利渡过写作难关的一条成功之路。作文教学是一门艺

上一篇:物业安管员培训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预出让协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