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2024-04-24

以寻找为话题作文(精选8篇)

篇1: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寻寻觅觅,无处可寻,无处去找,站在原地发愣……

站在校门口,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校门,另一个是进校门,不管哪条路都有更多不同的路在等着我。而我,却总是选择那条走烂了的,再熟悉不过的道路。上学是这条路,回家依旧是那条路,而我早已麻木。

我几乎不会去选择其它的路去走。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地方让我迷茫。

学校旁边那条林间小路,那儿格外美丽且幽静,我时常想从那儿过――想知道那儿的风景,那儿真正的美丽。

可惜,我不愿意,不愿意去走,只怕那前路坎坷弄脏了鞋子,或是前路艰险不愿为此浪费多余的时间。我站在路口前,只是在往里看,却不敢往前走。

那儿偶尔会有人经过,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总会引我发愣――那儿……好吗?我不知道,只因我从未踏入那片领域。我极力去想象,为那个神秘的地带添上风采――如童话里那个鸟语花香的森林小道,如苏州园林那样的庄严小路。

只可惜,我从未涉及。

即使我找到了,找到这独一无二的,让我痴迷的道路,我却不敢踏出。就好比那未来的路,通向何方?前路迷茫又会有谁不知道?太多的不确定,太多的迷茫,太多的犹豫,阻止了我的脚步。我想寻找别的路口,却发现我被这眼前的道路迷住,移开不了视线。只能站在那,幻想着,寻找着……

回家的路,很多,你能寻找到吗?你能放下一切去走吗?至少我知道,我不能。

寻找着,可是找到了又怎么样?那儿我却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只能茫然地站在那,那个入口的前面。

篇2: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而人们一生忙碌,又是为了寻找什么呢?

寻梦。我在寻梦。我的梦,在远方,不知所踪。或许在月朗星稀的宇宙,或许在静谧安宁的夜里,又或许在看不清前方的茫茫大雾中,悄无声息。

走过的路越来越长,梦就越来越远,越来越广,越来越大。有人走在我前面,告诉我梦的方向。我说梦要自己寻,寻到了,就执着追求。

这个梦在手上出现,也在手上消逝。我伸手去不顾一切地抓它,却让我失掉更多的梦。于是,我决定守住自己手中的梦,找回那丢失的梦。

世间皆以为追梦难,但谁又想到寻梦更难。红尘俗世中,世人皆是当局者,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所操控,多数人连自我都难以寻回,更别说寻梦了。追梦需要勇气,更需要你我坚定的信念。

说好的梦,不见了。说好的曾经,也不再重来。人们不复寻回曾经的自己,那这所谓的梦又是何梦呢?无法认清,终究只是迷惘,不知前路,又何来梦之说。梦在何处,又如何去寻?只不过如我心所依,心有多大,梦就有多大。心若在,梦就在。享受的只不过是过程。只是我的追寻,我的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罢了。到头来,我还是没有寻到我的梦,因为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为前途的不知所向,而因为我渐渐明白,梦是缥缈的。但在以后,我还会有新的梦,新的方向。

愿直到有一天,我望见梦的身影,将继续追寻,将那厚厚的云雾拨开,让梦的真谛,如阳光般,洒向心头,将人生破解。

篇3: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2008年10月31日上午, 中国粮食加工业双鸭山论坛正在进行。时任双鸭山市市长的李显刚在谈到市场上的食品标注存在问题时, 竟然就一个“常识性”问题向专家“求教”:“目前在一些材料、文件中常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并排使用, 把这三者混在了一起, 能不能请王教授介绍一下这三者有什么不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王东阳教授从专业角度指出三者各有认证标准, 从逻辑上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王教授解释完, 李显刚笑着接过话茬儿, 道出了“明知故问”的真实意图。“我为什么在论坛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这个论坛上黑龙江的企业家比较多, 我想借此机会提醒大家:目前档次最高的是有机食品, 最低的是无公害食品, 要分清这三类食品的区别。为了使大家对食品标识的认识更加直观, 李显刚顺手拿起会议桌上的一瓶地产矿泉水, 指着上面错标的标识:“像这个, 既标明是‘有机食品’, 同时又标‘绿色食品’, 这是把爸爸和儿子并列摆在一起, 弄错辈儿了!”会场响起一片会意的笑声。

这一会议小插曲被《双鸭山日报》记者刘德富、王玉辉捕捉到, 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次日, 《双鸭山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会议新闻特写《市长的明知故问》, 以奇特醒目的标题, 简练生动的语言, 将一个大家广泛关注的常识性知识作了介绍的同时, 也很好地展示了市长博学多识的风采。这篇报道被评为年度全市好新闻一等奖。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中的新闻。称其为新闻中的新闻, 因为其具备两个方面的必要特征。一方面, 这是主体新闻带出的新闻。毫无疑问会议是主体新闻, 主体新闻进程中“市长明知故问”这一事实, 既是主体新闻的一部分, 又是新闻成立的基础。没有主体新闻, 就没有这一新闻。另一方面, 这是与主体新闻密切关联的新闻。无论是这一新闻事实本身还是这一新闻的价值认定都与主体新闻紧密关联。

市长参加全国性的重要讨论性会议, 在发言时一般可直接谈观点, 也可推介当地资源优势等情况, 这样做都可谓合情合理。但是, 市长却来了个现场发问, 而且是“明知故问”, 这一问, 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为什么市长会明知故问?是什么事情呢?带着疑问, 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参加会议黑龙江的企业家, 有很多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 市长在现场发问的同时, 又拿会场上用错标识的矿泉水现场举例, 这一举动发生在市长讲话中, 具有无可比拟的引导意义, 胜过无数说教和一般性的工作要求, 这一新闻的重大新闻价值由此而凸现。

会议往往包含了很多不同主体的内容, 如果全面反映, 文章就完全不像新闻稿, 不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写作时很容易受到会议用语的影响, 出现套话, 与公文无异, 稿件不具备可读性、易读性。能够发现新闻中的新闻并精心运筹最终获得良好的效果, 要求编辑、记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责任心。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责任心, 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做好新闻工作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对于一个记者而言, 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不但是其完成基本工作的保证, 而且是其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对于一次会议、一个活动进行采访, 这是基本的新闻工作, 而能够在新闻中发现新闻, 则是创造性工作。真正把新闻事业当做神圣的使命去努力、去追求, 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工作水平, 工作才能够具有创造性, 才能够达到在新闻中发现新闻的境界。

敏感性。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敏感性虽与先天的神经类型密切关联, 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锻炼提高。总的来看, 职业积累、科学总结、自觉地锻炼提高等等都有助于新闻敏感性的强化。新闻工作实践中, 发现新闻是一个境界, 能够在新闻中发现新闻是更高的境界, 所以要做到能够在新闻中发现新闻, 就需要更高的新闻敏感性。

巧运筹。新闻中的新闻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特征, 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要使其达到一定的境界, 必须精心运筹。一是立意要高。既然是新闻中的新闻, 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认同, 所以新闻中的新闻在立意上就要体现高度, 追求更高的新闻价值。二是角度要刁。与主体新闻相比, 新闻中的新闻往往以切入视角的独到性见长。在视角的选择上要切忌平庸, 要努力达到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三是写法要新。体裁的选择要恰当, 一般情况下不要与主体新闻选用同样的体裁。文风要活泼, 语言要生动, 尽量给读者一种想读、易读、耐读的感觉。四是编排适当。新闻中的新闻要尽量与主体新闻同时编排, 组合式的编排往往能够产生最佳的新闻效果。要特别重视选择恰当的版面位置并通过线、框、网等编排手段, 达到既与主体新闻紧密关联,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不与主体新闻争风, 又能够充分地体现自身的新闻价值的效果。

篇4: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回到家,刚想拿出参考书复习,我突然发现书不见了。前思后想,坏了,准时在刚才回家时忙乱中弄丢了。我的额头渗出了一排密密的汗珠,这下可麻烦了。我蹬上球鞋,迈着飞快地步伐,一步步跑下楼梯,楼梯上并没有书。我又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到小区院里,是不是放车时掉到哪里了?我为这小区转了一圈,就连个书的影子也没看到。

这下我可慌了,那本参考书可不仅是一本参考书,老师上课的补充内容、复习重点都被我一一记在了上面,要是弄丢了,我一个多月来的辛苦成果也就等于丢了一大半,期末就别想考好成绩了!想到这儿,我真是连哭的心都有了。小路上、石台上,甚至路旁的绿化带我都恨不得把脸贴到路面上仔细寻找,可就是没有我那可爱的参考书的踪迹。

不知不觉走回到了篮球场,我心灰意冷的瘫坐在了路旁的石椅上。完了,彻底找不到了。正当我失望之时,听见一个人在喊我的名字,声音苍老而陌生。我无力的抬起眼皮瞄了他一眼。

这是一位六十出头的老大爷,此时,这位和蔼的老人正焦急的喊着我的名字,而他手里拿的――天哪!他手里拿的正是我苦苦寻找又没有下落的参考书。我一下子就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一边高喊:“我…我丢的书。”

老人看着我,脸上的焦急神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慈祥的笑容。“是你丢的书吧?我看里面记了许多东西,可能对你很重要。这不,俺就四下里找你,果然找到了。老大爷兴奋的说,我连忙接过书本,对老大爷谢了又谢,老大爷不以为然的说:“不用谢,不用谢,以后记住不要再丢了。你要是我,也会这么做的。”

篇6: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寻找,寻找一条飞翔之路。

她,高位瘫痪,倍受病魔煎熬,她没有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路,她知道,她知道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要为人民作贡献,于是,她战胜了逆境,她说:“面对生活,我这样想,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寻找,寻找一种追求。

它是多么小的一只昆虫啊!路灯在闪耀,它在那儿盘旋,它冲上去,坚定的,被弹回来,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冲落,它依然没有放弃,在灯光下,它那瘦小的身躯散发着光芒,不管摔得多重,它都会爬起来,它就这样。为了追求,为了光明和温暖而追求。

寻找,寻找一份执着。

他二十六岁开始耳聋,这个不幸的事实几乎要将他的梦想击碎,但他执着着,在无声的世界里继续创作,我想起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一句话:“如果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流心了。”

寻找,是天堂与地狱的通道,是梦想与现实的分界,是未来与过去的区别。

篇7: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

开始排练了!我来分工,张潋镨、白可为,我都扮演三只小乌龟,熊澄翰当电视机,温馨当沙发,薛炜耀读。

开始了,首先冯老师请了三小组。一天,薛炜耀习了三只小乌龟。把我们放在地上,而薛炜耀去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小乌龟们都跑到其它地方去了。

薛炜耀发现乌龟不见了,大声喊:“你们到哪儿去了,快出来呀!”他东找西找还是没找到。他突然发现第一只在厕所里,第二只在电视机后面,第三只在沙发下面。薛炜耀把我们关在鱼缸里。我们饿了,就给我们吃的。

篇8:以寻找为话题作文

一、教学构想

为让学生对圆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想通过本节课的活动, 进一步沟通圆的知识与圆的应用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不是像书本中所呈现的和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那么简单;欣赏自然界中的“圆”, 赏析人们制造的圆, 思考富有寓意的圆, 感受到“圆”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二、教学实践

(一) 复习回顾, 梳理圆的知识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大大的圆, 问:看着这个圆, 你能回忆起有关圆的知识吗?

生: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

师:对!你还能说出圆的其他各部分名称吗?

学生依次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在课件中演示。

生: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C=πd=2πr。

生: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πr2。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在课件中的圆上逐步演示。当总结完成后把它整体移到左上角, 同时出示“圆的知识”这几个字。在屏幕上形成如图1 的板书。

(教学意图:通过以上环节, 回顾所学的圆的知识, 为后续学习做好辅垫。)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对于圆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 有无数的数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才让我们在短短的三节课中学到了这么多关于圆的知识。下面老师向大家特别介绍一位数学家, 因为他发现了圆的许多特征, 并且为了研究圆, 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 (这时在课件中的圆中出现了一幅阿基米德的图片, 如图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专心地研究圆, 而被士兵残忍杀害的故事。教师一边讲故事, 一边依次出示图3、图4。

教师讲完故事后继续说:在那个年代, 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 以后在学习数学时, 同学们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理来学习, 因为, 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公式的背后都可能包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教学意图:讲述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 起到数学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条基本准则。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40 分钟的效率, 教师可以把很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诚然, 这是学校数学学习的特点。但是, 长此以往, 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数学知识就是从课本中来的, 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这就如我们问城里的学生, 我们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会天真地说:是从超市里买来的。这样的回答当然没有错, 但可能不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因此, 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背景知识, 感受到数学形成过程的曲折与艰辛。)

(二) 介绍车轮的历史, 了解圆的应用

1.介绍车轮的历史

(教师在课件中把圆变成了一个车轮)

师: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了解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同学们, 有没有想过, 车轮又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在学生无法回答的情况下, 教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录像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古埃及人用圆木滚动搬重物, 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的车轮及以后不断改进的历史) 看完后学生概括车轮的历史, 教师把学生概括的内容在课件中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进行演示, 如图5。

2.关于圆木的问题

(1) 用圆木滚重物

教师点击圆木图, 出示如图6 的问题。

首先让学生推测。绝大数学生认为重物也是向前移圆木滚动一周的长度, 即3.14 ×1 =3.14 (米) 。学生推测后教师用教具演示。

接着教师用教具演示重物在圆木上平移的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到结论:圆木向前滚一周, 上面的重物向前移动了圆木两周的距离。

学生纠正后教师引导:看来, 对于一些数学结论, 我们不能只是想当然地用公式做, 也要动手实验。

(教学意图:学生有一种习惯,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找数量关系或用公式计算。因此, 往往根据条件想当然地得到一个结果, 这是常有的事。我们想通过本题的公式推测与实践验证, 教育学生树立一种动手实践验证结果的意识, 养成一种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形成一种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精神。)

(2) 地球上赤道的周长与直径

教师演示地球模型, 得到如下的图示与信息:

首先尝试用计算的方法来做, 当学生感到计算困难时, 教师再对题目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的思路。

由此可见, 一个身高2米以下的人不用弯腰都能通过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 并再进一步进行推算, 发现不论原来的圆周长是多少, 如果增加的是同样长的一段, 两圆半径之差还是一样的。

最后总结:像这样的一种情况, 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无法解决。但如果综合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 并进行合理推理, 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论。

(教学意图:这一题与前一题形成一个显明的对比。为验证上面一题的正确性, 容易通过实验验证。但这一题, 不可能通过实验验证来解决问题, 需要通过数学推理来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流程: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再通过实验来进行检验。但是, 有些情况下不可能进行检验,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知识进行推理, 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发现数学规律。)

3.关于车轮的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车轮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对圆的特征发现与利用的历史。你还能再举出应用圆的特征所制作的物品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后出示图片:窨井盖、锁芯。并请学生说一说各是应用了圆的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概括, 刚才我们所列举的物品, 它们都是应用了圆的特征来设计的。边说边投影出如图7的板书。

教师接着进行总结:我们掌握圆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圆的特征。而在对圆的应用的过程中, 我们又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圆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来自于生活, 只要我们爱观察、勤动手、会思考,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这些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 以上的教学环节, 就是试图让学生更好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观赏圆形物品, 感受圆的美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都是人们应用圆的特征所做的物品。实际上, 在自然界中, 圆也无处不在。教师逐个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波纹、向日葵……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 正因为圆是最美的图形, 所以人们用圆作为基本的形状, 做出了各种以圆为外形的各种东西。

教师再出示以圆形为基本图形的建筑物和艺术品。

师:正因为圆独有的寓意美, 我们国家的古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圆形物品与图案。

教师先后出示月饼图与太极图。

出示月饼图后, 问月饼是在什么时候吃的?它有什么寓意?

生:月饼是八月十五吃的。它代表着“团圆”。

师:对。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 也叫团圆节。

出示太极图后, 先请学生观察外形, 再由教师讲解它的基本寓意:圆寓意整个世界或一件事物, 黑白两色寓意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分成正与反、好与坏、生与死等相生相克的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 说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 好的事情中包括着不好的一面, 不好的事情中可能也包含着好的一面,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教学意图:“圆是最美图形”这是古代的哲人与诗人对圆的最高评价。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圆的美又是通过圆的什么特性而体现出来的呢?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 就有了我们以上观赏自然界中的圆与圆形物品这两个环节, 以及关于月饼、太极图的寓意解释的教学。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对圆是“最美的图形”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四、活动总结

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 回顾一下,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的过程。你能给这节课起个课题吗?学生回答的部分课题可以写在黑板上。教师最后在课件中板书:圆的魅力。最后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整个课件板书, 并结束本课。

摘要: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 与之前学习的直线图形相比, 具有更加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教学时在收集、整理关于圆的各类资料的基础上, 选择能够体现数学教育价值的内容, 设计了本节综合与实践课:以圆的知识回顾为出发点, 以车轮发明的三个阶段为线索, 让学生在回顾、解题、欣赏、反思等活动中, 逐步感受“圆的魅力”。

上一篇:在股市的堤岸慢慢走征文下一篇:幼儿大班下学期简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