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60周年感谢信

2024-04-24

集团60周年感谢信(通用6篇)

篇1:集团60周年感谢信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感谢信

全体参与集团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工作人员、演职人员、青年志愿者:

2013年9月25日,集团在京隆重举行了“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成立60周年文艺庆典”,完美诠释了中建一局的辉煌成就,盛大开启了中建一局的璀璨未来。

为了保证庆典活动的顺利进行,集团各子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对庆典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参与庆典活动的工作人员精心筹备,超前策划,对于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全体演职人员刻苦排练,精心编排,力求每一个节目精益求精;全体青年志愿者尽职敬业,大方得体,充分展现出一局青年员工的良好素养和精神风貌。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中建一局60周年庆典活动才能圆满成功、好评如潮,达到了“对内凝聚企业员工,对外彰显集团品牌”的目的,充分彰显了一局“先锋文化”的独特魅力,完美诠释了“品质筑经典、行业树先锋”的丰富内涵,在社会及中建系统内均形成了积极的影响,给各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的汗水和付出必将成为全体一局人最深刻的记忆。集团公司60周年庆典工作领导小组谨向所有参与庆典活动的工作人员、演职人员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60年辉煌成就已成历史,一局的未来还要依靠全体一局人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1135”战略举措和“先锋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必将展现出更加豪迈的激情和傲人的风采,让“中国 1

建筑”和“中建一局”的品牌更加熠熠生辉,让我们一道为集团公司实现“中国建筑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的战略目标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共同续写更辉煌的成就,共同期待更璀璨的未来!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中国北京市西四环南路52号中建一局大厦

ADD:No.52 XisihuanNanlu, Fengtai District,Beijing,China

篇2:集团60周年感谢信

手表是时间的见证,也是浓缩社会进步的象征。

记得1980年夏季,我要考高中,目睹少数家底富裕的同学自豪地戴着亮闪闪手表炫耀的样子,好生羡慕。手表,那时在我们偏僻的农村还是“稀罕物”。母亲觉察到我的心思,心疼地从扎得严严实实的手绢中掏出30元钱,托人到县城买了只手表。我知道,这是妈妈卖鸡蛋积累下来的钱。我对妈妈

说,不要手表。妈妈慈祥地说:“好孩子,妈妈不识字,你不能象我一样,给你买手表,就是要你把握好时间,好好学习,天天进步”。我兴奋地戴上了钟山牌手表,科学安排时间,做到了家里忙农活、功课学习习两不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我上完高一,由于家境贫寒,只好辍学进了煤矿。第一个月开工资,我就拿出50多元钱买了一块好手表,寄给了亲爱的妈妈。妈妈还是来信要求有钱买书好好学习,不要为她买这买那,把精力用到工作、学习中去,别丢了我们农村人勤劳朴实、不计名利、奋发进取的美德,做名知识型矿工。妈妈的殷切希望一直激励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度“牛”气的手表又渐渐失宠,其原有的计时功能已被其它高科技产品所兼有,手机、电脑、电视、电话、收音机、公共场所显示器等,都有时间“出现”。现在手表成了装饰品,小孩子都能亨受到这一“专利”,不再是大人们手中的“贵族”。我们要掌握时间,带不带表已经无关紧要,手表也变成了“平民”。

篇3:集团60周年感谢信

集团副总经理杨银增在庆典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 总经理康磊对徐锻60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 对企业当前在国内行业中具备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生产经验和工艺装备水平优势、员工队伍优势等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企业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会议现场还对近年来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十佳管理人员”、“十佳员工”以及长期以来支持徐锻发展的“优秀经销商”、“优秀供应商”进行了颁奖。

集团副董事长毛成发在庆典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深情感谢各位领导、社会各界的厚爱与关怀, 并表示徐锻一定会把铸就百年强企作为奋斗目标, 力争为江苏和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徐锻集团于2006年由江苏省徐州锻压机床厂改制而成, 下辖徐州环球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徐州环球锻压研究有限公司、徐州机器制造厂、徐州环球制衣厂等4家子公司。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开式机械压力机, 并于当年被原机械工业部认定为国家首批机械压力机定点生产企业, 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5年被认定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现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锻压协会理事单位, 数控高速压力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篇4:集团60周年感谢信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篇5:煤矿集团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

每每面对那些因简洁而愈显真切因平实而尤见气势的外在自然景观我很相信人的心灵世界亦如这外在的自然景观,既有一览无余式的开阔明朗亦有峰回路转似的深沉老道,因每一滴水也许相似,但每一滴水在不同角度所映射的景象却又不尽相同。幸福也是一样!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大学同窗好友讲给我听的,他讲的是他姐姐的故事。那位姐姐的文化程度是高中,在一家服装厂上班, 她有一个习惯, 每个月将工资的一半用来买书,年年岁岁,皆是如此。她为什么要买书? 这与她的职业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她为什么要读书?我顿时领悟书才是她最大的幸福。

大学以前所有的日子都可以概括为识字的岁月, 那个时候, 一心想的是出人头地, 或者说替父母争气, 少年虚妄,如此而已。事情的转折也许是因为踏进了大学中文系,这意味着我不得不同精神文化不期而遇。先是两位文学理论老师的初步启蒙, 他们丰厚的学识和洞见彻底打倒了我, 从百无聊赖立刻坠入倍感无知的冰窟,那个阔大的园子里人影葱茏,有谁会注意到一个因自卑而精神栖惶的可怜儿呢,于是我开始读起了书。

雨夜,沏一杯清茶,读一本闲书,我们可以在寂静中,寻找安慰,不再孤独。黄昏,燃一支香烟,捧一本好书,我们可以在纷乱中,呼吸快乐,不再苦痛。

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中,他提到了钱秀芸这位姑娘。她酷爱读书,听说天一阁藏书宏富,于是让姑父出面做主把她嫁给天一阁的主人——范家。但结局凄美,终其一生也未能登楼一步,郁郁而终。书成为她一生追求的梦,书成为她与世俗抗争的武器。

秦始皇“焚书坑儒”,最后烧毁的是自己。清末文字狱,网住的正是大清帝国。文革十年,毁书运动,差点毁掉中国。

读《诗经》,我们听到祖先的歌唱。读《史记》,我们看到历史的变迁。读李白,我们豪情万丈。读杜甫,我们沉默不语。读鲁迅,我们不屈不挠。读巴金,我们真诚忏悔。

读小人书,让我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流下同情的泪水。读《少年文艺》,一个少年的心里种下春天。读《青年文学》,一个青年有了美好的文学梦。读琼瑶,看到爱情的浪漫。读金庸,想做一个替天行道的侠客。读《红与黑》,体会于连的良苦用心。读莫泊桑,也想有一串美丽的项链。

书,拥有你,一个布衣可以和王侯将相平起平坐。

书,拥有你,一个文弱的人可以抵百万雄师。

书,拥有你,一个平凡的人可以光耀千秋。

书,拥有你,一个懦弱的人可以成为英雄。

篇6:集团60周年感谢信

来源:阳泉矿工报 作者:任福耀 点击:45次 时间:2010-01-08

——在阳煤集团建企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阳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任福耀

(2010年1月7日)

尊敬的老省长、老部长王森浩同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同志,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尹晋华同志,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同志,国务院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同志,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同志:

尊敬的省委高建民常委、秘书长,省人大靳善忠副主任,省政府陈川平副省长,省政协郭良孝常务副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阳煤集团本部以及分布在本省晋中、朔州、忻州、太原、临汾、运城和山东、河北、重庆、北京等四个省市的148个分子公司、三十万职工家属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共同庆祝集团公司60华诞。借此机会,我代表阳煤集团董事会、党委、经理层和30万职工家属,向从首都北京、省会太原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赶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上级领导、各位贵宾、国际友人和离退休的老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从1950年1月7日阳泉矿务局正式成立,到1998年2月18日整体改制为阳泉煤业集团公司,几乎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无烟煤基地,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从呱呱落地到树高千尺,从单一煤矿到煤化铝电、建筑建材、机械电气、服务贸易地产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回顾六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几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它曾经的光辉历史而自豪,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推动它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阳煤60年,是几代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做大做强的60年。从成立之初的两条山沟,四个小窑,81万吨原煤产量起步,到今天地跨晋冀鲁京渝5省市15个地、市、区的148个分子公司;煤炭产业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在建规模超过6500万吨;煤炭化工生产能力540万吨、在建规模245万吨;铝电产业生产能力53万吨,在建规模12万吨,电力装机60万千瓦/时,铝土矿80万吨;建筑建材、机械电气磁材、贸易服务地产、中小企业集团等多个经营规模达到20至70亿的公司群体,职工总数超过13万,总资产超过800亿,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亿,实现利税超过70亿的经营和建设规模。从当年井阳矿务局分立出来的四个小煤矿的联合体,到今天中国最大企业集团139位,中国企业500强179位,中国煤炭工业100强第13位;它见证了共和国从百业待兴到世界经济大国的变迁,并为这一历史性转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阳煤60年,是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前赴后继,忠诚奉献,艰苦奋斗,英雄辈出的60年。60年累计生产煤炭7.5亿吨,上缴利税230亿,为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辉煌业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英雄史诗:严细成风的三矿裕公井硬骨头采煤二队,曾被煤炭部树为全国十面红旗之一;宏厦一建的前身工程处的57队,多次夺得全国煤炭基本建设单进冠军;一矿综采五队屡创单产新纪录,把先进荣誉保持了几十年。60年来,集团和所属单位涌现出169个省级先进单位,6个国家级先进单位,231个省部级劳模,22个全国劳模,两个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大量专家学者。在他们中间,有全国采煤工人的榜样王四毛;全国第一个女采煤队长苏景云;全国革新能手“智多星”张世祯;矿山铁人吕成录;劳动英雄王景文;矿山铁柱曹大良;全国瓦斯治理专家金元斌;全国自学成才标兵赵昧玉;优秀工人技师、党的十五大代表邢军;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韩贵珠;矿山鲁班薛国仁;全国技术能手蔡廷军;全煤行业技术能手李国栋,山西省原常务副省长阎武宏,煤炭部原副部长贾慧生等。是阳煤集团这块沃土孕育了这些时代骄子,也是这些英雄模范和国家栋梁使阳煤集团名扬四海。

阳煤60年,是始终坚持严细管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60年。60年沧海桑田,煤乡巨变,但是,阳煤人精益求精,严细管理,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传统始终不变。就是这个千变万化中的始终不变,使我们在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超级瓦斯矿区条件下,保证了安全发展,保持了快速前进的步伐,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诸多褒奖:1977年矿务局荣获“煤炭工业战线大庆式企业”称号;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金钟奖”;1990年被命名为全煤现代化矿务局和质量标准化矿务局;1996年因为在超级瓦斯矿区创造了连续25年没有重大事故的安全业绩,被树为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的一面旗帜;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成为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5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2007年荣膺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企业”,2008年被树为“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2009年荣获“中国生态贡献奖”和山西省“功勋企业”称号。

阳煤60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60年。在工艺技术应用推广领域:197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综采设备在四矿投入生产;1976年,全国第一个三吨底卸车运输系统在三矿投入使用;1990年,一矿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月产达到14万吨,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1999年,第一次在厚煤层巷道支护中应用全锚索技术,获得煤炭工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领域: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从这里走向全国;瓦斯综合治理和煤层自燃预测防治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92项技术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7年,瓦斯综合治理技术获得煤炭工业部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煤层自燃火灾预测防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高瓦斯自燃煤层高产高效综放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国家级技术中心在这里建成;2008年含氧煤层气分离液化示范项目在这里试验成功。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2008年,煤层气利用在矿区和城市民用普及的基础上全面向工业用户延伸,煤矿瓦斯抽采和利用规模达到全国的1/3。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领域:1964年,首家在全国开发出冶金喷吹煤并在首钢试验成功;1993年无烟煤全面从民用转向工业和电力用煤获得巨大成功;1996年,“阳优”成为全国第一个煤炭产品注册商标;2008年,第一台大功率防爆永磁电机在这里诞生;2009年,第一台防爆永磁变频一体化电机走向市场。在企业文化建设领域,2002年开始建塑的以6S行为规范,4E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精细管理文化在全国煤炭战线和全省国有企业得到推广;2007年,全国煤炭系统第一次岗位价值管理现场会在这里举行。

阳煤60年,是企业发展,职工受益,矿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60年。企业发展,职工受益,既是管理层始终坚持的办矿理念,也是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职工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从1950年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人均工资从392元增加到845元。改革开放三十年,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加1360元,平均增长14%;最近17年,职工人均居住面积从1992年的4.6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20.7平方米,平均四年翻一番;最近五年,平均每年投资3亿元改善矿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生产企业两堂一舍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洗煤系统各单位全部实现零排放;截至2008年,矿区21座烟笼雾罩的矸石山全部披上绿装并实现了今后的排放与治理同步;桃河、蒙河矿区带两大严重污染水系治理全面竣工,沟通桃河南北,方便职工出行的桥梁建设不断加快;投资5.5亿的娘子关引水入矿工程基本完成,矿区饮用水替代和全天候供水成为现实;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沉陷区改造,23000个无房户喜迁新居;困扰矿区多年的子女就业矛盾,随着最近几年的跨越发展,愿意服从分配的男青年已经可以全部就业,愿意服从分配的女青年可望在今后三年内全部就业。

阳煤60年,是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60年。上世纪七十年代,顶住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干扰破坏,1974年顺利跨越年产原煤1000万吨大关,进入当时为数不多的千万吨矿务局行列,并在1976年顺利实现了当时轰动煤炭战线的矿井设计能力翻番,当年煤炭产量达到1258万吨。进入新世纪以后,抓住煤炭市场从复苏到繁荣的机遇和国阳上市带来的优势,一手抓老矿技改挖潜、新井建设和地方煤矿重组改造,一手抓非煤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和兼并重组,到2007年底,煤炭产量超过3000万吨,非煤产业销售规模超过煤炭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6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08年以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内容调整发展战略,开始了以开疆拓土,跨越发展为鲜明特征的新一轮创业:两年艰苦创业,引进、争取政府支持和资本运作筹集资金106个亿,参与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控制的煤炭资源从63亿吨增加到120亿吨以上;拥有的煤矿公司数量从14个增加到46个;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煤矿在建规模从1410万吨扩大到6500万吨;煤炭化工产业从一个集团、一个公司增加到四个集团、七个公司,销售收入从30亿左右增加到100亿以上;年产40万吨氧化铝项目当年投产达产,电解铝生产和扩建规模达到25万吨,铝土矿从无到有产能达到80万吨以上;百万米胶带和百万吨水泥生产线顺利投产达产;国际贸易和物资经销产业异军突起,机械电气制造业和设计勘探等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两年翻番;继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十年三百亿”奋斗目标以后,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亿以上,非煤产业比重突破60%,实现利税达到76亿,年度投资能力突破200亿,基本上完成了亿吨千亿目标所必须的产业布局和体制构建。

从1950年的81万吨到1974年的1004万吨,我们走了24年;从1974年的1000万吨到2003年的2268万吨,我们走了29年;从2003年的2268万吨到今年突破5000万吨,煤炭化工从无到有形成产业支柱,我们走了5年;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宣布,煤炭产量从今年5000万吨到12000万吨,煤炭化工规模从500万吨到跨过1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从450亿到跨过1000亿,站在前人的肩膀和60年造就的平台上,我们最多不会超过5年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把阳煤集团建成中国企业群体中货真价实的航母编队。

在回顾60年辉煌成就的幸福时刻,我们异常怀念60年来为阳煤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干部职工!借此机会,我代表集团公司全体领导和30万职工家属,向为阳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宝贵生命的干部和职工兄弟,表示深切地怀念并向他们鞠躬致敬!

在回顾60年辉煌成就的幸福时刻,我们非常惦念奋斗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13万干部职工和他们身后的20万家属。他们是企业高速运行的发动机,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安全生产的顶梁柱。是他们默默无闻,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铸就了企业的辉煌历史;是他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驱动着阳煤这架巨大的战车铁流滚滚,一往无前!借此机会,我代表集团公司领导集体,向60年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全部力量的代代英雄和30万职工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在回顾60年辉煌成就的幸福时刻,我们十分感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历届老领导和党政班子成员。首任局长白猷之、党委书记刘其恒,在企业初创时期与职工群众一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奠定了阳煤集团的百年基业。局长王占国,党委书记陈子万、阎武宏、田泽仁,率领数万干部职工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战胜无数艰难曲折,保持了企业元气。1953年到1975年两度担任局长、书记的贾慧生和温藏宝、成五江、原兴华,在十年浩劫中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顶住干扰,实现了煤炭产量翻番;连续20年担任局长、党委书记的赵芝田和党委书记刘保山、田志斌、马书绅,局长万宝成,张崇慧等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以细为本,以严治矿,奠定了从严务实,严细成风的管理基础,形成了在煤炭界独树一帜的阳煤品格;特别是从阳煤走向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岗位的老局长阎武宏同志、走向煤炭部副部长岗位的老局长贾慧生同志等领导同志,人走心在,梦牵魂绕,离开之后继续关心阳煤的建设和发展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矿务局改制十年来,先后担任集团主要领导职务的老领导和历届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并举的发展战略,在煤炭产业从1000万吨走向3000万吨,非煤产业超过煤炭产业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创新,运筹帷幄,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回顾60年辉煌成就的幸福时刻,我们尤其感念党中央、国务院、历届煤炭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企业总部和分子公司驻地党委政府对阳煤集团的亲切关心和巨大支持。江泽民、叶剑英、彭真、朱基、温家宝、陆定

一、余秋里、胡启立、黄菊、邹家华、尉健行、回良玉、华建敏等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都曾经直接指导过阳煤的工作或亲临企业视察。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部、铁道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能源局的历任和现任领导,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历届书记、省长,都对阳煤集团关爱有加。特别是近年来,张宝顺书记、孟学农省长、王君省长对阳煤集团更是关怀备至,多次亲临指导帮助工作,为集团公司迅速进入跨越式发展轨道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持。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和所属办公厅、组织部、国资委、煤炭厅、财政厅、发改委、工信委、国土厅、环保厅、审计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利厅、林业厅、建设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银监局、证监局等各个部门,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集团总部和分子公司驻地的阳泉、晋中、朔州、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以及石家庄、衡水、淄博、青岛、烟台、临沂市委市政府、北京丰台区、重庆天河区区委、区政府以及30个县市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对阳煤集团关怀备至,热情支持,为阳煤集团的跨越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阳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四区两县的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鼎力支持,热情帮助,全面促进阳煤集团的建设发展。借此机会,向阳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阳煤集团6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各界都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为数众多的战略投资者、客户和供应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设计院所和社会中介机构,与阳煤结成了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为阳煤集团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以国家五大电力集团,鞍钢、首钢、宝钢、河北钢铁和韩国埔项钢铁为代表的广大客户,以中国信达山西公司、建设银行山西分行为代表的广大战略投资者,以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众多协作单位,不论是在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还是市场繁荣的阶段,始终与我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亲密合作、结伴前行,为阳煤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缅怀光荣历史,庆祝60华诞,我们要努力继承前人创造的全部经验和精神财富。永远坚持稳健经营,严细管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积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基数增长、资本回报和授权经营三大制度,深入贯彻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原则,努力促进经营业绩和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努力促进对国家和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

缅怀光荣历史,庆祝60华诞,我们要科学继承前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把企业的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工艺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确保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

缅怀光荣历史,庆祝60华诞,我们要永远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全力以赴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搭建平台,使各个方面的人才成为企业百业兴旺,百业腾飞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缅怀光荣历史,庆祝60华诞,我们要永远坚持企业发展,职工受益的办矿理念。紧紧围绕职工工资增长、职工住宅改善、职工子女就业和矿区道路交通、水暖电气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五件大事,努力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水平,为企业快速发展高速增长和企业规模持续扩大提供强大的动力。

缅怀光荣历史,庆祝60华诞,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跨越发展局面。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继续强化煤炭产业和煤炭化工产业的跨越发展势头,确保煤炭产业2010年再开工四个项目1900万吨,努力达到13800万吨,煤炭化工集团公司2010年上市;在氧化铝二期60万吨开工的基础上,促进完善铝电矿铝型材运输设备部件、建筑建材地产的产业链条,在华越扩建,采掘设备制造项目开工,寿阳大修和配件制造基地开工的前提下,大力促进永磁电机系列化进程,积极推动设计勘探、策划咨询、招标审计评估、信息平台、财务金融、贸易物流、酒店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力争提前实现亿吨千亿的五年发展目标,为煤炭和煤炭化工两大主导产业走出山西,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60年的积累和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集团领导集体和13万职工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和力量,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把“革新体制、再造管理;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开疆拓土、跨越发展”24个大字写在阳煤的旗帜上,全面推进“强煤强化、五年千亿”的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安全阳煤、十强阳煤、百年阳煤、千亿阳煤,展现更加气势恢宏的进取态势,创造更加气壮山河的辉煌业绩,告慰历代前贤,造福子孙后代,奉献国家社会,惠及职工家属,繁荣驻地经济,为新山西、新基地建设,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超星思维创新期末考试下一篇:开阔眼界 启迪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