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课件

2024-05-26

二下数学课件(通用9篇)

篇1:二下数学课件

苏教版二下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交流共享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篇2:二下数学课件

新学期我又一次参加长兴县小学二(下)新教材16学时的培训,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材培训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现在我任教一年级数学,下半年就要教学二年级了,通过培训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知道了应注重什么,应注意什么和这册书的教学编排,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教材的感悟。

这册书的内容主要有:“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和“数学广角-------推理”。通过王老师对新教材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二下教材有了新的了解,清楚新旧教材异同之处,通过各组学习、交流明确了各个单元的 重难点以及编排意图。

这次的培训,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新教材不但对知识的呈现有条理,而且每个知识点的衔接很紧凑。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学习,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将陆续学习表内除法以及千以内和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是在认识100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这次,我们还有幸听取三位名师上的三节课,三位教师的课有一个共同点,注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获取新知,使孩子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是他们能用自己刚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问题了,体会到所学的数学内容与自己每天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收集信息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通过这次教材培训我最大的收获是“谁也不能超越过程收获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商42块沙二下注采井网优化研究

商42断块因构造不落实, 目前仅3口油井生产, 单元日油仅6.4吨, 且均与其它层系进行合采, 注采井网极不完善, 开发效果差。

2 原因分析

对造成复杂小断块目前开发效果差的原因,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分析,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构造不落实、储量不落实、注采井网不完善、油井大段合采, 层间矛盾突出、其它。

3 开展工作

3.1 开展精细对比, 卡准断层

目前该块老井在目的层钻遇断层多, 断距小。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对该区沙二下地层进行精细解释。

3.2 进行层位标定, 井震结合

在精细地层对比基础上, 利用discovery软件对该块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 并做出该块时深转换关系。

3.3 落实顶面构造和储层展布

在精细层位标定基础上, 对沙二下闭合构造解释, 落实了商42块沙二下顶面构造。

3.4 精细二次解释, 落实各断块含油情况

通过老井复查, 并对商42断块区钻遇井重新进行二次解释, 进一步落实各小断块含油边界, 做出砂层有效厚度图。

3.5 进行剩余油潜力分析与挖潜

3.5.1 剩余油潜力分析

在落实单元构造并确定含油情况以后, 分析认为在西部构造高部位大面积剩余油无井控制, 因此在断块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区部署6口新油井。商25-2块因边水体积较大, 地层能量较强, 依靠天然能量开采, 其它断块地层能量低, 需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其中商25-31块可利用商25-斜101井转注, 其它断块在低部位部署3口注水井, 补充地层能量, 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改善单元开发效果。

3.5.2 剩余油挖潜

(1) 利用大斜度定向井挖掘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大斜度定向井既能避免碰遇断层, 又可尽可能的多钻穿油气层, 并且钻遇油层的高部位, 确保钻到全部目的层, 储量控制程度高, 可更多地采出地下剩余油。

(2) 控制轨迹兼探沙二上、沙三上油层:通过分析认为在该块沙二上、沙三上均有利于油气成藏, 因此, 在设计轨迹时对该块新钻井轨迹进行优化, 以确保钻遇沙二上、沙三上构造高部位油藏。如商42-斜14井在沙二上、沙三上均钻遇到油层。

4 效果检查

4.1 落实商42块沙二下顶面构造及各断块储量, 新增探明储量74.8万吨

商块新钻油井口, 已经顺利完钻并投产, 初期日油能力31.2t/d。平均单井5.2t/d, 综合含水20.1%。至2013年9月底, 共增产原油2290吨。

5 结语

重新落实了该块构造, 新增可采储量10.3万吨, 推动了油藏高效开发的进程, 并积累了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为今后其他类似单元的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商42块沙二下位于商二区东北部, 为极复杂小断块油藏, 该单元因钻井资料少, 早期地震资料品质差, 构造一直未落实。因此, 有必要通过精细地质研究, 进一步落实构造及断块含油情况, 以完善注采井网, 实现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高效开发。

关键词:地震资料,构造,地质研究,注采井网

参考文献

[1]《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国景星, 王纪祥等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2]《油气储层地质学》纪友亮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10

[3]《精致油藏描述中的泥质砂岩油藏评价》熊敏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8

篇4:人教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关于自然景象特点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歌曲《夏天大雷雨》,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雷雨的视频录像

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歌曲中唱的什么呀?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雷雨的录像。(播放雷雨的录像)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雷雨的画面。有位小朋友也看到了这场雷雨,并把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第18课——《雷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整体感知

请三位学生按1~3自然段、4~6自然段、7~8自然段的划分接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脉络。(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识记生词

(1)自由读词语。

学生自己先读读词语。

(2)学生领读。

小老师领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行的词都是“越来越……”形式的词语。

谁还知道这种形式的词语?学生自由补充“越来越……”形式的词语。再来一起读读词语。

3. 识记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的雨滴形卡片,互相读一读。

(2)讨论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3)偏旁识字。

屏幕上出现的字最后一排是带虫字旁的字。看最后一行,有什么发现吗?(最后一行都是带虫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4)从“虹”字的演变中,体会中国汉字的趣味性。

(课件出示“虹”字从小篆到楷体的演变过程)看彩虹的“虹”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呢?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

的龙,经常悬挂在高高的天空,弓着身子,把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就用了虫字做了偏旁。

三、课文细读

1.雨前: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看看雷雨来前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2)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个别读,说感受。

说一说读了这一句,有什么感受。满天的乌云向我们压下来了,都快喘不上气了,怎么读?

这么炎热的夏天,一丝风也没有,感觉怎么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带着刚才的体会再来读一读。

(3)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变化?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出示句子:

“蜘蛛从网上滑下来。”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哪个好,为什么?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到地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看小蜘蛛是怎样垂下来的,说说自己看到的。(顺势讲解,垂下来是这样直直地下来,而滑下来是这样斜斜地下来。)小蜘蛛真灵敏啊。作者用一个“垂”字把小蜘蛛写得活灵活现。用词是多么巧妙啊。齐读句子。

(5)(出示闪雷画面,播放雷声。)引导齐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就要下雨了,小蜘蛛也逃走了。

2.雨中:4~6自然段

(1)自由读第4~6自然段,讨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组合作读第4~6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2)小组汇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汇报这场雷雨的特点:大。(板书:大)

(3)为画面配音,练习4~6自然段的朗读。

播放画面,观看。试试为这段画面配上自己的朗读。

找三位同学来配音,大家一起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小播音员。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4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女生读第6自然段。)

3.雨后:7、8自然段

(1)请班里的同学推荐两位朗读小能手来读第7、8自然段。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

(2)采访学生们的感受,读出感情。

读读这一句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闻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蜘蛛,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青蛙,这时你的心情怎样?(采访学生: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吧。

(3)教师引导,配乐美读。

在这炎热的夏日里,一场雷雨为我们送来了清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叫,孩子们在水上嬉闹,夏日里的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美美地夸一夸这雨后的美景吧!

四、拓展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课下大家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

篇5:二下数学工作总结

李梅

一、分析本班情况

本学期,二年级人数50人,来自不同层次的农村孩子,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 积极向老师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教学。

二、工作收获体会

1.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反思。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它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它教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析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后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习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本班上课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多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怕分数低而抄别人的,这样就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从期末看来,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还很多,如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些有待以后改进。

篇6:二下数学工作总结

庹家小学邹德琴

课堂教学是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以及知识发生发展顺序提供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信息,是知识产生发展的顺序,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思考,核心是解决学生的思考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过程,在操作中才能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冲动,产生思维的碰撞。有些数学知识,虽然老师讲了,学生学了,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一、动手促动脑,先行而后知。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起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之类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便会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面临着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边理解边操作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在教《千以内的认识》时,从学生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数学无处不在。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从身边的数到情境图上猜一猜人数,再从10个计数棒、10张纸片印有10根的小棒,到计数器上拨珠表示1000,数的范围由100以内扩大到1000以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比如:教师如果通过情景图告诉学生:10个100就是1000,学生会云里雾里,产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数图书的活动,100本图书成一摞,刚好有10摞,于是学生心底里产生了疑问:这一共多少本图书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10个100是1000。学生建立1000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借助计数器拨数、读数、写数。在拨304和480时,这可难住了学生,数中间与数末尾的0,怎么拨呀?学生停住了小手,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飞溅,经历思考之后,学生形成共识:无论数的中间还是末尾的0要空出档位,学生通过自我尝试,反复思考,学会了读数和写数,由此进一步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让学生从自己身生活角度且联系实际去理解回答,这样设置问题也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深入,层层引入,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地拓广。

在整个探索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充分发挥,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深刻的体会到实践出真知,从中很好地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小学生本还有着好动的性格,这样让他们感觉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借助媒体教学,在操作中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征,精心准备教具,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推导公式的重要途径,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生动的操作得到自己的结论,于是我们便由传统的填鸭式变成为灵活的主动去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在操作的过程中,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效果将会大大降低,也就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发展思维的探索也就变成呆板地照搬。动手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然后去解释实际背景。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张练习卡,课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动画片的动物有四种,各种动物的只数又不一样,在播放动画片时,学生总是数不清楚,因而学生萌发探究新知的冲动,就这样学生必须想出新的办法记录数据,允许学生的异想天开,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不同的符号,并且能用符号记录数据,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充分发挥出来了,比如学生们除了用符号√、╳、△、☆、●、◇……记录数据外,还想到了数字,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了各种动物的只数。同时在统计图上用涂色的办法了呈现各种动物的只数,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学生在理解题的灵活性。

三、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逻辑思维

‚我听见的,我忘记了;我看见的,我知道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我思考了,我会学了。‛这是学生的肺腑之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者如果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所以,我们将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把学生带进活动,让活动把学生带进数学,让数学点燃思维火花。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变成学堂,实现了‚两动一主‛的学习形式。‚两动‛即主动和互动,‚一主‛即小组中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篇7:二下语文葡萄沟课件

一、激情导入

1.都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叫——葡萄沟。

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我们得对葡萄沟有些了解,那就打开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十一课赶快去看看吧。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特别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朗读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葡萄新疆吐鲁番盛产茂密一大串

暗红搭起凉棚吃个够维吾尔族

自由读读(你能读正确这些生字词语吗?);指名小老师带读;难读词开火车读;随机抽读。

哪些字书写时要注意的?

请你带着这些生字词语,再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课文。

3.初步地领略了一下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是盛产水果呢?)

二、体验学习

1.葡萄沟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既然人们最喜爱吃葡萄,那么我们就赶快去葡萄园看一看吧!

2.葡萄园到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什么是“梯田”呀?(课件理解“梯田”。)

3.这就是“梯田”,我们赶快登上山坡,仔细去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我们先来看看夏天的葡萄吧!

在课文中找到句子,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句子。

(1)请读的同学上来动动手,给我们这里也搭建个“凉棚”?出示“葡萄叶”。让学生上台贴树叶。这个就是课文里描写的“绿色的凉棚”吗?不是的,为什么?理解“茂密”。板书:枝叶茂密。你能把她们变茂密吗?再请学生上来贴树叶。

(2)夏季,烈日炎炎,站在这绿色的凉棚底下,你们感觉如何?

生:“凉快”、“凉爽”、“舒服”……(出示图)

4.葡萄一天天长大了,到了秋季,成熟的葡萄是怎样的呢?板书:葡萄。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图片,让学生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欣赏了这些葡萄,你有什么感受?(悟出葡萄颜色多,数量多)。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理解“一大串”板书:一大串

(3)这么多颜色鲜艳的葡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吗?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出示句子。板书:五光十色

“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

(4)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句子,自己读,再指名读,并让读的学生把葡萄“挂”在葡萄架下。(十个人左右)(先发再一起贴)最后齐读。

指着板书小结:夏季葡萄枝叶茂密,秋季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你能连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吗?(出示句子)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6.看着这些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葡萄,你最想干什么?

7.葡萄沟的葡萄这么诱人,那么维吾尔族老乡是怎么样的呢?板书:老乡热情好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8.“准会”就是?“吃个够”就是?引读最后一句。

9.请你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背背;已经迷上葡萄沟的葡萄的同学,你也可以一整段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 葡萄沟

枝叶                     茂密

葡萄       一串串       五光十色

老乡           热情好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开火车读

葡萄新疆茂盛维吾尔族吐鲁番吃个够

2.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知道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特别是葡萄,非常有名。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葡萄沟看一看葡萄是怎么样子的。

二、学习新课

(一)看录像,自学第2自然段。

1.看录像

2.自学第2小节,出示要求:(每人发一张)

自学要求:(1)先读第2段,数数这段共几句话。(2)说一说从第2句到第4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请你用“——”划出来。

3.检查自学

(1)数好了吗?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啊?

(2)请你读一读第一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想看看梯田到底什么样吗?图片出示,这就是梯田。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这里和第一段是一样的,也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请再读一读第2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怎样填写下面这张表格:什么季节什么怎么样。

(4)出示表格。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什么季节什么怎么样

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低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5)2个季节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啊?自己读读看。

A.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指名读,问: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再读读看。

(茂密的枝叶很多,很美。)看图。

还有愿意来读的?为什么把“绿色的凉棚”读得特别重?

他读得好吗?读得好的,我们大家就要向他……(学习)。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好吗?

B.引:那有谁喜欢秋季的葡萄沟呢?

先自己来读一读。谁喜欢?指名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a.自由读。

我们来体会一下:(师范读)葡萄 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B.小朋友,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葡萄很多。)哪个词语看出来?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还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葡萄沟很美)哪个词语看出来?(五光十色)什么是五光十色?我们查过字典的。谁来告诉大家?

c.都有哪些颜色啊?请你用“——”标出写颜色的词语。把你划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写颜色。

d.我们来给五光十色换个词。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看一看行不行?(行)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读一读看。

e.为什么?他说得对不对呢?老师再带小朋友去葡萄沟看一看。出示各种图片,感受五光十色的美。师范读后,说:“瞧,一个个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呢!

(行)小朋友,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到底用哪个词好。(不行)小朋友,你喜欢五光十色的葡萄吗?

E.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感觉到,你是真的很喜欢这里的葡萄的。指名读。评议,你觉得喜欢这里的葡萄吗?还有谁喜欢的?男女生比赛读。读得真好啊,我们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好吗?小朋友把这句话读得真美,那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回家的时候也让爸爸妈妈也感受一下葡萄的美呢?真孝顺啊,先自己试着背背看吧!

指名背。

4.引:葡萄真吸引人啊。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出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1)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热情)哪里看出来?(“准”、“吃个够”)你来读读看。

你还想到了什么?(真想去吃葡萄)下面老师就请4大组自己准备一下,比一比,哪一大组能够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听得很想去吃葡萄的。

(2)老乡真热情啊,葡萄沟里的葡萄又这么美,老师也真想去看一看呢。哪一位老乡愿意为李老师介绍一下你们葡萄沟的葡萄呢?请小朋友先自己准备下,把第2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把葡萄沟读得最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出来那就更好了,看谁最能干,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背。

真棒啊。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大家尽情美美地背一次吧!

齐背。

过渡:小朋友,你们吃过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吗?好吃吗?

老师知道啊。葡萄沟不但葡萄好吃,而且还有很多被制成美味的葡萄干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小朋友默读一下课文的第3段,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品尝了一下葡萄干,好吃吗?(好吃)

那你知道,这么好吃的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老师带小朋友去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荫房是和我们普通的房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葡萄干又是怎么做成的?

看录像。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荫房是怎么样子的?

所以只有在葡萄沟这样的房间里才能制出美味可口的葡萄干。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么好吃的葡萄干呢?请小朋友一起把第3段来读一读。

3.老师听说,以前有一些外国人来葡萄沟考察,对这种天然晾制葡萄干的办法大为惊奇,于是就到处拜师求教,回去后也学着用这种方法晾制葡萄干,结果都失败了,因为他们那里没有吐鲁番干热多风的独特的自然条件。只有我们中国吐鲁番的葡萄沟才能制作出这么好叫的葡萄干。

4.听到这个消息后,你有什么想法吗?(葡萄沟很好。)

问:好在哪里?(盛产水果、风景美丽、老乡热情)

5.是啊。(指板书)葡萄沟不但盛产很多水果,特别是葡萄在外国也很有名,而且人也很好。这里出产的连葡萄干也很有名,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你喜欢葡萄沟吗?让我们来一起夸一夸葡萄沟吧! 齐读第4段。

过度语: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读很很好,体会得很好。特别是好多平时胆小的小朋友今天也能积极发言了,老师真高兴。

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谁发言最积极,讲得最好。

三、巩固练习

读句子,学习按时间顺序说一句话。

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句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分,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时间还有多的就写课堂作业)

四、总结

篇8: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下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5、圆柱的体积(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七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圆的面积怎样求? 交流得出: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r=1cm d=4dm c=6.28m 3、提问:我们在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把圆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4、追问:什么是体积?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几个几何体的体积你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几何体的体积? 师: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然后指名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适当启发、点评,使学生意识到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也就是都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 3、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1)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2)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圆柱,操作一下。 (3)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象: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4、推出公式 (1)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指出:圆柱通过切割、拼合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2)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4)学生回顾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 第26页上试一试:学生独立解答,一人板演。集体校对,说明计算方法。 2、练一练第1题 分析校对后提问:这两题都要注意什么? 进一步强调:计算圆柱的体积时,要先算出它们的底面积。 3、练一练第2题:读题理解:量底面从里面量什么意思? 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再独立解答,校对分析。 4、第27页上练习七第1题:先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5、补充练习(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0厘米。这个水桶能装多少千克水?(1立方分米的水重1千克) (2)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底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高是20厘米,里面装了3/5桶水。水重多少千克?(1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 (3)两个体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78.5平方分米,高是8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是10分米,底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再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说给同桌听吗?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五、课堂作业:第27页上第2、3、4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6、圆柱的体积(2)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七5~9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2、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难点:圆柱体体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口头列式,不计算)(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1)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2)第27页上第5题:先交流学生量的结果,板书几组数据,请学生分别计算。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先求杯子的容积,再根据溶剂与重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容纳物体的重量。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第28页上第7题:先读题,思考理解:挤出的牙膏可以看成是直径为0.5或0.4厘米,高为2厘米的圆柱,从而想到这题计算求每天用去牙膏的体积的计算。 2、补充: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底面直径为12米,深2.5米。(1)在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每立方米水重1吨)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区分表面积与溶积的计算方法。 3、补充: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棚,长10米,横截面是一个直径为6米的半圆。(1)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厘米?(2)这个大棚的占地面积是多少?(3)大棚的空间大约有多大?通过这一组题,进一步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区别这3个问题的本质。 三、拓展练习1、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高为6分米,体积是48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5分米,体积是多少?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的高是6.28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4、有一个水池,长是12米,宽是8米,深4.71米。现用一台抽水机从河里往水池里抽水,抽水机排水管直径2分米,排水管内水流速度为每秒2米。大约几小时能将水池灌满? 5、第28页上的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1)圆钢8厘米的体积就等于储水桶4厘米高的体积;(2)水桶9厘米高的体积就等于这段圆钢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第28页上的第6、8、9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7、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练习(3) 教学内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综合练习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策: 补充一些有关圆柱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本练习及解决问题的练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表面积和圆柱体积计算,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这部分知识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练习巩固。 1、知识整理。 (1)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3)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说说,可以说说运用哪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出几个数据让学生口答。 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10米,深1米。 (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池底及池壁抹一层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交流时指名学生说说每一个问题要求的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1、一个无盖的圆柱形,侧面积是188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62.8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它的长是2米,滚筒横截面半径是1米,如果滚筒每分钟滚动5周,那么10分钟可压路多少平方米?前进了多少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4、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8、圆锥的体积(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1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 2、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操作、观察、归纳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为什么要乘1/3? 对策: 通过操作、演示、推理得出计算公式。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自制圆锥、圆柱,教学光盘 教学预设: 一、以旧引新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

篇9: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过程与方法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 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一篇:医院实习护士自我鉴定下一篇:远程培训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