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收入

2024-05-05

劳动收入(精选8篇)

篇1:劳动收入

摘要:如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该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上,价值大小不同的劳动力通过职业选择而进入生产力大小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劳动力反过来会影响到行业生产力,不同价值的劳动力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程度不同。劳动力价值和生产力水平通过职业这个纽带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工资;收入差距;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但是人们的收入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增长,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收入更是从过度的平均主义发展为收入差距过大, 1985 年最高行业收入是最低行业收入的1.81倍,而到2009 年时该差距已扩大到4. 2 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 ~ 10 倍之间。①1988-2007 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 从7.3 倍上升到23 倍。② 我们看到,在收入差距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最为严重。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行业之间如此打的收入差距呢?下面笔者就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篇2:劳动收入

马克思指出,计算商品价值时,应当采用类似几何学里比较图形的方法,即是把任何一个图形的面积还原为全然不同于他外形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化为他们共同尺度的东西。而在商品里,这个东西就是社会劳动,因为每一个商品的生产都要耗费一定的社会劳动,是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晶。只有按照社会劳动这个尺度才能比较商品价值的大小。即商品的价值是由耗费于,体现于,凝固于该商品中相应社会劳动量的总和来决定的。③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因为人们使用和出售的是他们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也如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必须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力只有他活着的时候才存在。④人们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延续自己的生命,必须要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所以,劳动力的价值由三部分的价值组成:1.维持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促进自己发展即学习,劳动培训等花费的价值。3.延续自己的生命即养育子女花费的价值。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既然不同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按照不同的价格来支付劳动报酬当然理所应当。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大小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工资。那么劳动力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实现的?

篇3:FDI、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

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劳动收 入份额持 续下降 ( 王宋涛等,2012; 魏下海等,2012) 。数据显示,1996年中国GDP中劳动者报酬份额为0. 5145,而2007年下降到0. 3974,降幅达0. 1171; 2012年劳动者报酬份额为0. 4559,1996—2012年的总体降幅为0. 0586。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份额平均要低15 ~ 20个百分点,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份额平均也要低4个百分点 ( 李清华,2013) 。

在中国,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劳动收入往往是其唯一收入。因此,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使得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引起居民消费增长过慢,降低国内宏观总需求,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资本也不断深化,人均资本存量不断增加。资本深化必然对中国的要素配置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中国的劳动份额,如陈磊和张涛 ( 2011) 的研究表明,资本深化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魏下海等 ( 2013) 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对劳动份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资本的深化一方面来自于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FDI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FDI会形成资本积累,同时外资企业也会通过其他渠道影响劳动收入,邵敏、黄玖立,2010认为外资进入会降低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

2 模型和假设

假设经济中存在一种产品,既为资本品,也为消费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没有技术变迁,其资本总存量为K,劳动力数量为L,生产函数Y = F( K,L) 为二阶可导并且规模报酬不变。人均产出为y = Y/L,人均资本存量( 资本集约度) 为k = K/L,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故人均产出函数为:y = F( K / L,1) = f( k) 。

假设产出的价格水平可以规范化为1,资本折旧率为0,厂商通过选择投入多少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多少产品来极大化自己的利润,即maxK,LF( K,L) - r K - w L: ,其中,r为资本回报率,w为工资( 劳动收入) 。由于区域市场为完全竞争,厂商的极大化利润为0,因此资本回报率: r = f '( k) ,劳动报酬: w = f( k) - kf '( k) ,家庭的劳动收入份额: e = 1 kf '( k) / f( k) 。

容易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 当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σ > 1,即资本和劳动为替代关系时,e/k < 0。

关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计,罗长远和 张军( 2009) 认为小于1但已接近1,李稻葵等 ( 2009) 、王宋涛等 ( 2013) 则认为大于1。更多研究认为中国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本文提出以下实证假设:

假设1: 资本深化降低了中国国民劳动收入份额

由于FDI对中国资本积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往往又高于国内企业。因此,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途径较多,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FDI降低了中国国民劳动收入份额

3 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资本深化、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为省份,t为年份,μ为截面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LSit表示劳动收入份额,计算指标为各省份劳动报酬所占各省份GDP比重; 解释变量p Kit为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取对数; 参考张军( 2004) 的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Kt= ( 1 - δ) Kt -1+ It/ Pt,其中Kt表示第t年年末实际资本存量,Kt -1表示上年年末的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当年名义投资,Pt为调整价格指数,δ表示折旧率,本文取5% ,然后对K做人均调整得到各省份各年份的人均资本存量;FDIs为各省直接利用外资与GDP的比,Xit为控制变量,包括: 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对数 ( lnp EDU) 、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GDP之比 ( GOV) 。

本文使用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四川与重庆合并,一共有30个省市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所有名义数据都使用定基价格指数( 2001年为基期) 调整为实际值,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我们分别用不同方法来估计资本深化、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首先仅考虑lnpk变量,做单变量回归,得到即表2中的 ( 1)~ ( 3) 列,依次为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混合截面模型估计; 其次加入lnpk和FDIs变量,得到 ( 4) ~ ( 6) ; 进一步的,加入控制变量,得到 ( 7)~ ( 9) 列。

从表1可以看到,所有模型中,资本深化都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以模型 ( 7) 为准,人均资本每增加1% ,劳动份额就下降0. 04个绝对百分点。而FDIs估计系数为负,但显著性水平不高,表明FDI虽然通过资本积累可能会降低劳动份额,但外资企业员工的劳动份额相对会较高,对降低劳动份额并不是特别明显。

人力资本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这与魏下海等 ( 2012)的研究相反。考虑到人力资本与行业 ( 产业) 的相关性,也即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其行业产业的技术水平或质素会越高,从而行业产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政府支出占GDP比 ( GOV) 估计系数大都显著为正,表明当前中国政府对财政支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资本深化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成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表明在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资本深化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利用2001—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资本深化和FDI对劳动份额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此外,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劳动份额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篇4:打开劳动收入提升的通道

在富士康接连发生了员工非正常死亡现象之后,6月1日,富士康宣布全体员工加薪三成,最低阶作业员的起薪从原先的人民币900 元提升到人民币1200元。6月6日,富士康再度公布一项甚至令业界吃惊的员工加薪计划:自10月1日起,富士康集团深圳地区各厂区,新进员工经三个月考核合格,标准薪资再上调66%,为每月2000元。

同时,位于广东南海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也同意给员工加薪。这次涨薪是员工通过罢工方式争取而来的。由于对工资的不满,本田变速器厂的工人5月17日罢工,次日复工;但5月21日再度离厂并罢工,提出加薪等一系列要求。在各方协调下,6月4日,资方做出让步,由之前提出为工人调薪24%,提高至33%,员工也同意复工。

有媒体报道称,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工厂也已经开始为员工加薪。或许可以说,2010年6月份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这个节点的到来,主要依赖农民工的努力。这一事件向人们提示了调整目前不合理的收入格局的一些可取路径。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布是高度失衡的。导致这一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失衡的收入分布结构已经造成整个社会心理焦虑,社会关系紧张。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05年提出要改变这种局面。然而,五年过去,收入结构失衡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趋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而支持这一增长方式的种种法律、政策,则限制了劳动者分享其本应获得的财富的机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户籍制度。青壮年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镇、尤其是到新兴的沿海工业区工作,其作为国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样,他们就没有能力与投资者、管理者进行谈判。同时,他们为劳动所在地贡献了财富,却不能享有任何福利,这意味着他们本应享有的一部分财富被剥夺了。

收入分布失衡局面没有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并没有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政府的这种态度得到经济学的支持。经济学家普遍相信,应当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得到发挥。随着剩余劳动力资源枯竭,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减慢,劳动力的价格将会自然上涨。在此之前,政府不应人为地出台政策干预劳动力工资。也因此,当《劳动合同法》出台的时候,经济学家普遍持反对态度。

应当承认,经济学的论断是部分成立的。劳动力流入速度减缓,肯定有助于劳动力价格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研究人口与劳动力供给问题的蔡教授最近就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已接近“刘易斯拐点”,劳动报酬有可能会加速上升。数据似乎也支持这一点: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10年的最初几年增长了2%~5%,在2004~2007年期间增长大约7%,而去年猛增了16%。来自温州的消息也显示,今年当地多数工厂的工资已经上涨了20%。市场机制确实可以发挥提升劳动力价格的作用。

尽管如此,这一轮劳动力价格提升,未必全是价格远离发挥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劳动合同法》的生效,可能也对工资提升发挥了作用。这一法律承认了员工的诸多权利,也赋予了员工维护自己权益的一些渠道。最为重要的是,它唤醒了部分员工维护权益的意识。正是工人的权利意识,推动企业方面调整工资,也调整对待员工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规章。

总体来看,普通劳动者收入提高,固然依赖于市场机制,依赖于中国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过,除此之外的法律与政治机制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劳动合同法》的成功则提示,当政府采取法律与政治手段的时候,不用直接瞄准具体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承认劳动者的平等权利,赋予他们主张自己权益的救济渠道。只要劳动者可以较为便利地行使这样的权利,他们与投资人、管理者谈判的地位将有所提升,劳资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恢复平衡。这样一来,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逐步提升,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篇5:劳动收入

一、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篇6:劳动收入

中共莎车县委员会莎车县人民政府

莎车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西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地处叶尔羌河流域中上游,总面积8955.69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57万亩,辖7(镇)22乡,491个行政村,人口7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多元增收,不懈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以来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6.7万人(次),实现创收5.25亿元,农民人均年劳务创收365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乡(镇)两级建立了由行政“一把手”负责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县上专门配备了6名工作人员,成立了人民政府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县29个乡(镇)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配备了2至3名工作人员,107个村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具体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培训、输出等工作,并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登记,建立了祥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为输出转移就业打好了基础。县人民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签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全年的转移就业、1培训任务量化到各乡(镇),并纳入领导班子工作业绩,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进行考核。

二、强化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劳务输出宣传工作作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基础性工作,坚持把强化舆论宣传作为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突破口,特别是在“6〃26”、“7〃5”事件后积极采取措施,针对这两起事件的负面影响,及时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宣传发动体系,坚持在富余劳动者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相关政策和好处。通过县广播电视台电视和喇叭播放的形式,大力宣传外出务工政策和优秀典型事迹。一是成立了村级宣传队。利用“宣讲日”、“议事日”在全县491个行政村与富余劳动力开展面对面宣传动员;二是成立乡(镇)文艺队。在全县7个中心乡(镇)成立了农民文艺宣传队,把身边外出务工人员的亲身体会、先进事迹排练成文艺节目,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宣传;三是成立了县级宣讲团。抽调干部组成4个宣讲团,深入各乡(镇)、村宣传民族分裂分子的反动本质,以及劳务输出的成果和小富臵家、大富臵业的鲜活典型,树立务工致富的好榜样,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立体式、多渠道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事件对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者的影响,“7〃5”事件后,我县自觉自愿有序组织到疆外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000余人。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输出人员素质

莎车县严格按照“变人口大县为人力资源强县”的发展规划,严格按照2009年7月29日自治区召开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座谈会的六条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县、乡两级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在“双语”培训方面,编写了专门的外出务工汉语手册,对外出务工的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2到3个月的汉语强化培训,使务工者外出前均掌握了日常的汉语会话。其次是对相关法律、《劳动合同法》、《劳动法》进行培训,使富余劳动力掌握了维护自身权益的常识;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培训。通过县职业高中、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县民办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年来,共培训17个工种19000余人,就业人员达15000人,利用全县29个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培训近30000余人,就业人员达21000余人。三是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紧紧抓住职业学校培训国家给一定补助这一机遇,与自治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大力宣传初高中毕业生到疆内外参加职业培训的培训益处。在国家补助25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500元的补助,乡镇补助500元。通过宣传动员,每年输出约6000人,2007年在乌鲁木齐培训3000人全部在内地就业,没有一个待业者,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

四、加强劳务经济人队伍建,提高劳务输出成功率

我们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办法开展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县劳务派遣公司和乡镇劳动保障所阵地作用,对经纪人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将县劳务输出办作为牵头单位,统筹全县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保局、农业局、工商局为业务指导单位,并对劳务经济人进行劳务合同、解决劳动争议、劳务纠纷等知识进行培训,维护好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县人民政府对发展较好的劳务经济人进行扶持,并要求有能力的经济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成立劳务派遣公司,颁发营业执照,由县劳务输出办帮助劳务经济人完善规章制度,尤其是组织疆外输出的经济人,我们严格审查,要求到劳动部门进行备案,保证劳动力市规范运行,保证输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近三年来,经劳务经济人(社会中介组织)组织输出的务工者约5.8万人,有效地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积极挖掘本地劳动力市场,促进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做好本地市场挖潜,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是引导农民进入本地企业转移就业。随时了解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和计划,及时通过县劳动保障平台发布用工信息,并且每年举办3—4次招聘会,通过招聘会的形式由企业和劳动者见面,对有就业愿望、符合条件的签定劳动合同,进行简单培训后进入企业上岗就业。三年来,通过招聘会有约4000余人进入本地企业就业;二是抓住西部大开发政策,利用建筑项目多的条件,积极引导乡(镇)农村有能力的经济人组织富余劳动力到建筑市场就业。2009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对劳务经济人进行了规范,并有针对性地招集企业老板和经济人见座谈,签定用工合同、办理工商保险、核定工资报酬,有序地组织了农民工到建筑市场务工。目前,已有9个乡(镇)建立了施工队伍,施工队人数达到900余人。通过规范劳务经济人队伍建设,即保障了农民工权益,也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积极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的城郊经济,三年来,共发展“农家乐”6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800多人;鼓励农民群众发展个体运输业、服务业,长年参与城市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营销,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

六、完善服务体系,狠抓教育管理

我县把强化服务作为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手段。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针对一些返乡创业务工者赚上钱的,学上技术的,对符合条件的我们为他们提供贷款。今年已为45名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并为4家有一定创业规模的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已有1360余名返乡务工者就业;二是加强外出带队干部管理。每批县人民政府组织的转移人员,坚持从县直单位、乡(镇)、学校选派带队干部,保证每50人有一名带队干部,长期驻扎输出地,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与厂家的各种关系。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莎车县劳务带队干部考核管

理办法》,加强了对带队干部的管理;三是强化务工人员教育管理。全县各部门齐抓共管,教育局在初、高中毕业生中开展就业理念教育,计生委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节育知识培训,司法局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加强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共青团、妇联做好了转移就业青年、妇女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近来年,通过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以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据统计,我县每年转移到县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近1.2亿元,每年回流县内的资金在0.9亿元。特别是喀群乡,人多地点,该乡利用这一特点,把劳务输出作为增收的主要渠道,如农民买买提明2008年在家从事一产业的纯收入仅4827元,2009年外出务工纯收入达到10736元。农民尼亚孜他应聘到广东佛山普利华光学镜面厂工作,3个月后就成了厂里的质检员,月薪2500多元。走出去的农民见识广了,头脑活了,观念新了,回到家乡后又成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篇7:劳动收入

摘要:由CGSS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农民工处于二级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人力资本分割导致的,低人力资本农民工工资主要影响因素是是否参与过培训,剥离二元户籍制度和学历差异因素,承载高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市民化后,就业收入与原城镇劳动力工资仍然存在差距。历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数据显示,人力资本分割的根本原因是常年城乡家庭和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失衡,同时农村人力资本提升途径也存在投资失衡,这将导致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出身不同工资分化现象呈持续和加剧趋势。依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失衡 劳动力市场分割 农村劳动力 流迁就业收入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结果有两种情形:一是仅仅转移城市就业并不改变农村户口属性,即农民工就业,具有流转性;二是转移就业的同时并市民化,具有迁移性。这两种转移就业情形合起来成为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二者并不是分割开来的,它们不仅仅具有总体上先后进行的特性,而且也具有相互关联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直接影响其将来是否市民化,市民化后群体的就业收入也会影响转移就业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

学术界对于劳动者工资的高低的解释一致存在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Sakamoto Arthur,1988)。个人主义研究强调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所接受的专业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工资收入的决定作用;结构主义研究认为个人主义的完全竞争假设和在证据方面存在的不足,强调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相关变量对工资收入的决定作用(LewirrEpstein,Noah,Moshe Semynonv,1994)。现有研究较多地验证了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相关城市倾向性制度安排(李实,;蔡、都阳、王美艳,;蔡,);户籍分割对城乡劳动力群体工资收入异性有显著差影响(张展新,;陆益龙,);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这会对劳动力工资率产生影响(李芝倩,);人力资本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场部门对劳动力的分割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王甫勤,);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和市民工资差异都有显著影响(黄利、周密,);培训和行业分割对农民工工资的决定具有同等重要作用(赵显洲,)。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以前的数据为基础,同时缺乏针对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的两种情形的考虑。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开放统一和户籍改革,农民工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城市就业收入与原有市民收入的工资是否存在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异、农民工内部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重点从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人力资本分割和户籍分割,以及人力资本投资供求失衡出发,探寻以上问题的答案。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农村劳动力流迁收入决定

本文所提到的收入也以工资替代,将自由职业者和自行从事商业者剔除这一群体。收入决定相关文献研究一般以经典的明瑟(Mincer)工资函数为基础,工资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教育程度(EDU)、培训状况(TRAIN)、工作经验(EXPERIENCE)及工作经验平方(EXPERIENCE2)等衡量下的人力资本水平。这种人力资本回报式的工资决定分析受人力资本个体差异及社会资本的影响(黄利、周密,2011)。所以一般要修正工资函数增加性别(SEX)、年龄(AGE)、婚姻(MARRIGE)、父亲受教育年限(FATHEREDU)、母亲受教育年限(MOTHEREDU),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本文加入是否农村出身(ORIGIN)这一变量,根据我国市场分割类型主要有人力资本分割、户籍分割和行业分割加入是否是高中以上学历(Dedu)、是否农村户口(REGIST)和是否在国有单位(INDUSTRY)三个控制变量。根据研究目标需要从CGSS(2008)数据中选择了三类不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别是非农就业劳动力总体样本、农村户口非农就业劳动力(农民工)样本和高中以上城镇非农就业劳动力样本,非农就业形式只选择“有无固定雇主”和“劳务工或劳务派遣人员”。

针对以上三类样本分别利用以上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并采用OSL估计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剔除不显著解释变量和调整模型形式。本文利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三个方程均通过F检验和WHITE检验,同时进入各个方程的每个解释变量均具有显著性,说明被解释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三类样本群体的收入变化。

由总体样本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工资收入决定除了受人力资本影响外,还受个体差异因素(性别、年龄、父母教育背景)影响,同时是否在国有单位工作变量并未进入该模型,高中以上(含高中)学历劳动力比高中以下学历劳动力每增加一年教育导致工资增加要高近5.6%,农村户口劳动力比城镇户口劳动力工资少14.4%。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以高中学历为界限存在人力资本分割,低学历劳动力一般就业于工资较低的二级市场,由于农村流转劳动力中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71.3%,城镇劳动力中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3.4%,所以农村流转劳动力绝大部分就业于城镇二级劳动力,究其原因表面上是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但根本原因是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差距。

通过农民工样本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因素中培训对提高农民工工资的作用最大,有过培训经历的比无培训经历的农民工工资高出35.2%。进入国有单位的却比没有进入的农民工工资低34.8%,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内部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些国有企业存在合同工、劳务工和临时工等多种内部制度分割等级。通过高中以上学历样本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出身劳动力比原有城镇劳动力工资低13.6%,原因可能是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质量)差异导致的同等学历下的个体差异,当然也无法排除社会资本的作用(黄利、周密,2011)。

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失衡现状 从以上分析得知,影响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收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人力资本分割、户籍分割和行业内分割,而究其根本原因却是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差距。人力资本形成来源于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和培训,所以有必要探讨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失衡状况。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家庭和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农村均低于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为237.77元小于1994年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投资250.75元;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投资比率从1994年到20并没有缩小趋势,反而呈现扩大趋势,2011年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投资是农村的4.67倍;国家生均义务教育段预算内支出农村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生均教育投资水平与全国均值的差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小学阶段由1994年的37.37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81元,初中阶段由1994年的82.99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82元。

所以,我国目前实施的依然是偏向城镇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距仍趋于扩大,这无益于改变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分割状态,同时也将加剧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收入与城镇劳动力就业收入的差距。农村低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农村出身的劳动力即便是与城镇劳动力具有同等的受教育年限,其人力资本水平也相对较低,会影响其就业和工作能力,这也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村出身劳动力收入依然低于城镇出身的劳动力收入主要原因,同时这种现象仍然会持续多年。

由于近些年农民工工资与大学生起薪趋同和大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农民工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减少和机会成本增加,农村家庭劳动力选择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挫。再加上城乡高中教育的差距,以及国家对职业培训投资偏低和城乡职业培训投资失衡,造成农村劳动力追求高中以上教育的需求和供给均不足,同时以低学历为主的农民工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较低。CGSS(2008)数据验证农民工高中以下学历比例为71.3%,同时2011年中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比例是68.8%。所以农村人力资本提升途径失衡将会加剧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限制大部分农民工收入增长,抑制农村高学历劳动力比例提升。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人力资本分割,承载低人力资本农民工处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中高学历群体呈现城乡出身不同工资分化现象;二是提升农民工工资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是培训;三是剥离户籍与学历差异影响因素后承载高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市民化后就业收入依然相对较低;四是我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在数量和投资途径上都存在失衡。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平衡城乡人力资本总体投资,特别是平衡各类各级教育投资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投资;二是建立农民工信息化培训机制,不仅仅要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投资满足其需求。

参考文献:

1.Sakamoto,Arthur. Labor Market Structure,Huma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Metropolitan Areas,Social forces,1988(67)

2.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1997(1)

3.蔡,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

4.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4(2)

5.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6.李芝倩.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7(1)

7.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J].社会,2010(1)

8.黄利,周密.农民工与市民的工资决定及差异—人力资本抑或社会资本?[J].中国管理科学,2011(12)

篇8:劳动收入

一、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贸易方式角度针对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进行理论研究, 表明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为负相关关系。

(一) 完全竞争角度

H-O原理认为各国倾向于出口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 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H-O-S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会使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使两国生产者获得相同工资率, 资本或土地能得到同样报酬, 劳动收入份额保持稳定。Harrison (2002) 、Jayadev (2003) 、Guscina (2006) 、Jaumotte and Tytell (2007) 运用新古典贸易理论研究认为贸易导致工业化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二) 不完全竞争角度

Gaston和Trefler (1995) 认为贸易对工会工人工资影响不确定, 工会工资受工会谈判力量和企业外部利润机会影响。Pizer (2000) 认为在不同的竞争行为下, 贸易对行业工资的影响不同。古诺竞争行为下贸易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伯特兰竞争中贸易会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三) 贸易方式角度

Feenstra和Hanson (2001) 建立中间产品贸易模型, 认为外包转移了发达国家低技能产

品, 使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相对复杂产品加工, 更有利于本国相对稀缺要素, 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二、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实证研究

(一) 总体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认为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间接关系。Krugman (2000) 认为国际贸易对美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只起到缓解作用。Acemoglu (2002) 认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相互作用可更好解释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下降。Bruno Decreusey and Paul Maarek (2011) 认为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取决于工资刚性。

2、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认为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正相关或间接关系。姜磊和张媛 (2008) 研究证实对外贸易对全国劳动收入份额总效应为正。罗长远和张军 (2009) 、周申和杨红彦 (2011) 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提高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杨俊和邵汉华 (2009) 研究表明贸易因素会间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

(二) 具体研究

1、进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

(1) 国外研究。国外研究表明进口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出口提高劳动收入份额。Mezzetti Claudio和Dinopoulo Elias (1991) 认为进口贸易降低劳动者在谈判中的额外收入,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出口贸易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Özlem Onaran (2008) 通过对奥地利制造业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结论。

(2) 国内研究。国内研究表明出口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间接关系, 进口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负相关。姜磊和张媛 (2008) 研究表明出口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进口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罗长远和张军 (2009) 研究证实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显著。翁杰和周礼 (2010) 认为出口贸易增长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周明海等 (2010) 研究发现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负效应。

2、贸易开放度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

(1) 国外研究。国外研究认为贸易开放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正相关、负相关关系。Daniel Ortegay和Francisco Rodriguezz (2001) 认为全球化减弱了劳动者谈判能力, 贸易开放度提高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Claudia M.Buch (2008) 对德国和意大利分析表明贸易开放度提高会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2) 国内研究。国内研究认为贸易开放度提高会增加或减少劳动收入份额。谢攀和李静 (2010) 、白重恩和钱震杰 (2010) 、邵敏和黄玖立 (2010) 实证表明贸易开放度提高会促进行业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张全红 (2010) 研究证实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3、贸易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

国内外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Askenazy (2005) 证明贸易自由化通过刺激R&D活动提升了发达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俞会新 (2003) 证实贸易自由化提高我国出口导向行业收入份额, 降低进口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徐水安 (2003) 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促进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高。

4、贸易模式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

肖文和周明海 (2010) 证实贸易模式由珠三角加工贸易时代向长三角时代转变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在1993—2007年出现先升后降特征。

三、简要评述

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收入份额未得出一致结论,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研究对象存在差异。以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为研究对象, 会得出相反结论。第二, 研究方法不同。当采用不同变量或模型形式, 相关性分析很难控制其他影响因素, 会产生不同的回归结果。第三, 指标选取和度量角度不同。有的强调国家地区和各行业间, 有些考察一个或几个特定国家, 还有从微观、技术角度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因此, 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仍成为今后研究方向, 为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进行研究。理论研究国外从市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贸易方式角度, 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从进出口、贸易开放度、贸易自由化、贸易模式角度。由于国内外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 使得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一直充满异议。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影响进行比较全面梳理并给予简要评论。

关键词:贸易,劳动收入份额,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Anastasia Guscina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IMF working paper, 2006, (294) :14.[1]Anastasia Guscina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IMF working paper, 2006, (294) :14.

[2]Florence Jaumotte, Irina Tytell, How Has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 Affected the Labor Income Share in Advanced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IMF, 2007, (12) .[2]Florence Jaumotte, Irina Tytell, How Has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 Affected the Labor Income Share in Advanced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IMF, 2007, (12) .

[3]Claudia M.Buch, Trade's Impact on the Labor Share:Evidence from German and Italian Regions, IAW Discussion Papers, 2008, (46) .[3]Claudia M.Buch, Trade's Impact on the Labor Share:Evidence from German and Italian Regions, IAW Discussion Papers, 2008, (46) .

[4]Bruno Decreusey and Paul Maarek, Can the HOS model explain changes in labor shares A tale of trade and wage rigidities, GREQAM, University of Aix-Marseilles II, 2011, (11) .[4]Bruno Decreusey and Paul Maarek, Can the HOS model explain changes in labor shares A tale of trade and wage rigidities, GREQAM, University of Aix-Marseilles II, 2011, (11) .

[5]姜磊, 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0) :26-33.[5]姜磊, 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0) :26-33.

[6]罗长远, 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4) :65-79.[6]罗长远, 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4) :65-79.

[7]白重恩, 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 (12) :3-24.[7]白重恩, 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 (12) :3-24.

[8]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 2010, 6 (267) :85-93.[8]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 2010, 6 (267) :85-93.

[9]肖文, 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154—161.[9]肖文, 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154—161.

上一篇:开工仪式典礼方案下一篇:课堂真有趣范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