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离别作文

2024-04-13

意外的离别作文(精选8篇)

篇1:意外的离别作文

“说大话,这根本不可能!怎么一下子能钓上两条鱼?”课堂上,毛同学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向我提出了异议。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被怔住的,有担心的,更多的是看我如何收场的

“哦?你觉得不可能?为什么呢?”我没有生气,反问道。

这是在我上“运气”这一多义词时学生给我的一个意外。后来通过交流和沟通我明白了学生误读了“一下子”,在这个孩子的此刻心中,他认为就是一个鱼钩一下子钩住了两条鱼。听完他的解释后,同学们笑了,我没有取笑他,而是微笑地给他讲解,看到他的频频点头,我知道以后他对这个词一定会记忆犹新的。

其实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如此的一些小状况。如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能够智慧、巧妙地利用这些意外,那么,它们不但不会损失我们的颜面,反而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精彩,帮我们建立人格魅力,树立我们的威信。

任然清楚地记得:就上学期毕业的班级一直是我从一年级带大的,看着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样长大和进步,真的感到欣慰。王泽群一直是班长,而罗佳奇成绩一直优于他,在两语一数竞赛结果出来后,王向我提出辞职,理由是“罗佳奇成绩比我好!”我微笑,首先肯定了罗佳奇同学优秀的成绩和他的刻苦努力,但是我话锋一转“一个国家、单位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罗佳奇同学适合搞科研,他可以当科学家;你是管理型的人才,将来你可能当总裁,这矛盾吗?”我看得出,他高兴啦,从此,他更自信啦,班上的大小事情都会去处理。

如果没有苹果砸向牛顿的意外,就没有地球万有引力的发现;如果没有被野草割破手指的意外,就不会有鲁班发明的锯子有意外就会有收获。

篇2:意外的离别作文

不经意间,我来到这所学校已有6年之久。它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可是现在还有一个多月,我就要离开了,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走进校园,看着那小草,郁郁葱葱的,永远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像校园里的学生充满朝气与无尽的活力;看着那小花,姹紫嫣红的,永远释放自己无限的美,像学生洋溢的笑脸;看着那大树,高大挺拔,永远笔直的耸立着,像学生矫健的身姿……无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赋予了我对它们的爱。

课下,同学们你追我赶,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好像我们并不是同学,朋友,更像是兄弟姐妹。我们永远是那么亲切。在课上,我们踊跃回答问题,有时因为一道题争执不休,但结果往往是一笑而过。我们永远是那么亲密。在一起时间久了,难免有些小矛盾的发生,我们总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使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我们永远是那么亲近。走进操场,我们一起做游戏,欢蹦乱跳,你躲我闪,大家玩的不亦乐乎。

抛开一切烦恼,我们尽情欢笑!想着那些和谐的画面,我好想好想说:“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那一天即将来到,但我相信相见的那天并不遥远!面对老师,我们暂且放下礼数,并不是我们没有礼貌,而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气氛,使我们之间零距离。因为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我们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相处的更加融洽。母校它像一座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供我们去创造无限的美,施展无限的爱!

篇3:意外的离别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下面就是我的意外的一次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老师,你让我们写作文,你自己也应该写一篇。这样才公平!”六年级作文课堂上传出了一句不太友善的话。

“对,对!老师你也应该写一篇!”“是啊,老师你先写一篇给我们做示范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静寂的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第一个孩子发出的声音仿佛成了一句号召,孩子们都积极响应起来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没错,这场面对于刚刚踏上讲台的我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意外,甚至是一个挑战),我顿时束手无策了,课堂气氛变得尴尬,甚至带点儿敌意。这群六年级的孩子都在等着看他们面前这位年轻的老师会怎样回应他们的要求。

说实话,当时我已经恼怒了,恨不能对他们大吼几句!但看着他们那一双双带着“笑意”的眼睛,我立即明白了:我生气只能让他们看不起我!于是,我压制住了心中的那团火,并让自己平静下来。几秒钟后,我面带笑容,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挑战。教室里一片欢呼,好像在庆祝他们的胜利。但氛围是和谐的,他们的眼中充满善意的期待。

于是,我从教生涯中的第一篇“下水文”便这样诞生了———《第一次转学》。

“童年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有起有伏;又像一首优美的诗,有平有仄;童年是一艘满载星辉的小船,有明有暗;更是一盒奇幻的巧克力,有甜有苦;童年里开满了鲜花,美丽而芬芳;也有呼啸的北风,寒冷而刺骨。

小学四年级时我第一次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来到姨妈家,并在那儿开始了我新的学习生活。

开学那天妈妈拉着我的手来到了新学校的办公室, 给我报名。看着那间庄严的屋子, 看着屋子里坐满了面容陌生而严肃的教师, 我的心跳急速上升, 似乎就要从嘴里吐出来了!我不由自主地拉紧了妈妈的手, 悄悄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似乎只有这样我才有勇气跟着妈妈往前走。

……”

当我用清脆的嗓音把自己写的习作朗诵给全班同学听时,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的声音,一双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我身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可爱的笑容。孩子们那全神贯注的样子真令我感动!

同样令我意外的是,习作朗诵完毕,教室里静寂了几秒钟后竟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孩子甚至大声说道:“哇,太感人了!老师你写得太好了!”这真诚的、毫无掩饰的赞许我一时还真适应不了———“刷”地一下,我的脸红了,激动得连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了。

但我的脑子是清醒的,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我很快调整好状态,趁热打铁,问:同学们为什么说老师的作文写得好?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都很正确。接着我又问:听了老师的故事后引起了你的那些回忆?孩子们争先恐后,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说“第一次钓鱼”的,有说“第一次做家务”的,有说“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的;也有说“第一次看电影”的,“第一次去游乐场”的,“第一次摔伤”的;有转学经历的同学也学着我的样子说了他们的“第一次转学”。

有了说的基础,写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尽情表达,在课后都演变成了一篇篇精彩纷呈的习作!

由于学生们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可以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习作。这样一来,原本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的习作课,现在只要一个课时便可完成(习作讲评不算在内)。

一篇“下水文”竟能在课堂上起到如此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得不令我感到意外!但,细细想来,这“意外”却又是如此地合情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怎样才能在习作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而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呢?

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老师,你让我们写作文,你自己也应该写一篇。这样才公平!”这不是一个孩子说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这是所有被要求写作文的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呐喊!是啊,要求孩子们要做到的,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先做到呢?老师的亲笔示范远远胜过作文课堂上“如何”“如何”“怎样”“怎样”的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叶圣陶也曾指出:“我非常赞成‘教师下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篇4:作文意外法及其运用

什么是“意外法”?它是指把在一般情况下想不到的事写进文章,使文章内容新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写作技法,它由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分为“文中意外”与“文末意外”。前者指在文中写意外事。如《跳水》中,大家正为那个追一只猴子爬到桅杆顶端而又不能下来的孩子着急时,孩子的爸爸——船长来了,他拔枪对准桅杆顶上惊恐不安的孩子,逼他从桅杆顶端跳水。这种解决方法实属意外。这种文中意外是构成文章高潮的重要手段。还如,在美国一次微型小说限时赛中获一等奖的不足180字的《猎狮》。而后者指在文末写意外事或结局。如《项链》、《麦琪礼物》、《坐过站》(《读者》2005.6)等。

首先,意外法的运作要领。在要写的熟悉的事情中找出“意外”因素,如雁民的《坐过站》,写的是人们熟悉的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平常事。分析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发现让座的原因都是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想不到的。于是抓住“原因”这个意外因素做文章。

其次,精心安排意外因素,让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坐过站》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文章开头就出蹊跷:“刚上公交车,突然有人冲着我喊了一声:‘嗨!陈老师,做什么去啊?’我抬头一看,是个二十几岁的姑娘,……也想不起来她是谁。再说我也不是老师,她肯定认错人了。”她真是认错了人吗?读者带着这悬念急切往下看时,“我”又曲折回来了:“车上的人很多,我不想让那姑娘太尴尬,就冲她礼貌地笑了笑。”接下来,他与她的交谈又把情节扯回来:“姑娘从人堆里要给我让座,我不好意思,可她硬是拉拉扯扯地让我坐下了。”姑娘可能真没认错人:“她站在我旁边,还是唠唠叨叨跟我念叨一些学校的事儿。”可是,“我”的反应分明证实她认错人了:“我感到越来越招架不住了。这时,公交车正好到了一站,我说:‘我到站了。’那姑娘马上说:‘真巧!我也在这儿下。’”到此,带给读者的悬念升级了:它不只是不是认错人的问题,而是她是否另有企图的问题了。接下去,她该怎样去纠缠那倒霉的陈老师呢?

可接下来,意外出现了:“刚下车门儿,那姑娘就急着往大街对面赶,”还“跟我说:‘再见了,大叔。’”“我更加迷惑了”:“姑娘,你怎么又喊我大叔了?”她说:“车上有个小偷,他一直盯着你的包儿。所以,我就认你做老师了。”——姑娘让座的这个原因你想到了吗?作者从她遭人猜疑不太受人欢迎的方面进行逆向铺垫,又借悬念法层层推进,为“意外因素”的显露做了精心的安排,使这篇400来字的文章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力,而且,巧妙自然又真实可信。让人们对那个宁可坐过站也要帮“我”的可敬的富有勇气和智慧又坚决的姑娘久久难忘。

意外法运用的准则。①设意外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塑造形象,深化主题。《项链》中设的意外,让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艰苦,也让她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由一爱慕虚荣的少妇成了明确生活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心理成熟的女性;《坐过站》设的意外,使一个平常的做好事主题深化为“做好事需要智慧也需要付出必要牺牲”的深刻主题。如果为意外而意外,那是很难有好文章的。

②设意外应致力于反常情节的营造,在符合常规的基础上求新奇。《坐过站》中的“陈老师”与姑娘本没有师生关系,却偏要勉强地别别扭扭地扮演成过去的师生,并且一定要扮演是那么回事,就是反常的情节。文章一方面写学生招呼老师,坚决地给老师让座,亲热地跟老师交谈,很像一回事;另一方面又写“陈老师”的别别扭扭的感觉:学生的言行始终像学生,得体又真切,老师的别扭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的同时,又为“意外因素”的出现做好必要的铺垫,这样的营造,匠心独运,又合情入理。可见,“营造”的根本任务是做好铺垫,把情节引向“意外”,使平常的内容新奇起来。

③所设“意外”应形在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如《麦琪礼物》中,由于家境贫寒,妻子在结婚纪念日表达对丈夫的挚爱,为给丈夫的表配上那条他最喜欢的表带而忍痛将自己那长长的秀发剪下卖掉了;而丈夫为了给妻子买那只价钱很贵的发卡而将自己心爱而贵重的手表卖掉了。结果是,妻子有了梦寐以求的发卡却没了那长长的秀发,丈夫有了向往已久的那根表带却没了自己心爱的手表。——这种结局确属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是真正的意外法,经典的意外法。成功的意外法都是这样的,《警察与赞美诗》、《坐过站》无不合此准则。舍此准则,是难有真正意外法的。

以上所说的是意外法运作中的一般方法与一般准则,在具体的运作中,它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的。

篇5:秋天的离别作文

儿时,我去过南方的乡村,那时正值秋季。一望无际的平原,全是金色的一片,一点儿也不夸张,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大片大片的油菜籽直到远方的天际,菜籽田和天连接成一条线。金色的油菜,夺目耀眼,蔚蓝的天空,天高云淡,两幅完美的油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菜籽田是规整的,它们之间有田埂隔开。田埂旁小溪蜿蜒流淌,从远处看,它像一条玉带系在菜籽田上。广阔的田野间,疏疏落落地矗立着几棵大树,它们经历了春的生机和夏的繁茂,再度过寒冬,便可重重地刻一圈新的年轮。它象征成熟、自信。树叶也和菜籽一样,脱掉绿衣裳,换上金色套装,显得更加稳重,风一吹,树叶打着旋儿,慢悠悠地转着,像一只只蝴蝶,你缠绕着我,我缠绕着你,在天空飞舞。这是属于秋的舞台,它尽情地挥洒着自己。

偌大的地方,只有我一个人躺在高高的草垛。秋毫不吝啬地把整个世界送给了我。此刻,我感受到秋的博爱,秋赋予我们生命一种更深的内涵。它对我说:“生命即是一个个轮回,人生的大起大落终将过去,情绪也是要改变的,就好像春的生机、夏的喧闹,最后还是结束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会在生命快结束时而失落。万物终有这一天,落叶应该归根。一切也要重回大地,伴着一生的幸福和苦涩。成功与失败,一齐被埋葬在深邃充实的土地。不如在消隐前去高歌,高歌一生的艰辛;去写诗,写下真实的光辉篇章。”

“其实,生活很简单,每日每夜的反复,才是快乐。只要会生活,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篇6:秋天的离别作文

哦,还从没见过这么美的天空。

西边的太阳像一位老奶奶的脸,那满脸绽开甜蜜而慈祥的笑容,像个熟透的柿子,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瓦蓝瓦蓝的天空,有成群结队的小山雀飞出爱巢,去寻找事物,它们一会儿落在树枝上,一会儿落在麦田里,寻寻觅觅,开心极了。突然,从远方飞来两只白鸽,像两朵毛茸茸的漂浮的白云,只见它们缓缓地扇动着雪白的翅膀,超低空飞翔,看上去也是要去寻觅食物。

远远望去,崇山峻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每一道岭都是那么地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而是和睦相处,亲亲密密。

登高远望,满山的树林犹如一片金海。眼前有几棵白杨树,像一个个登高台亮的时装模特儿,正用它们那美丽的姿容装点着大地。突然,一阵秋风扫过,满地落叶给大地盖了一床厚厚的金黄色的棉被,尽管白杨树上一片可怜的叶子的“小手”,紧紧地拽住“妈妈”的“大手”不放,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秋风婆婆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了。顷刻间,一阵旋风刮来,把满地的落叶卷走,从此小小的叶子们开始了四海为家的独立生活。

大风过去,晴空万里,层层梯田在绿油油的麦苗的装点下,像铺在楼梯上的绿色地毯,步步登高,天地相连。山风吹来,暮然回首,那层层绿油油的麦苗飞流直下,绘成了大师笔下的一幅绿色飞瀑。我漫步在麦田边,有几朵艳丽的小黄花向我探头探脑地笑个不停,顿时勾起我千丝万缕的秋思。

啊,初秋美,中秋美,晚秋给我力量。

★ 中考写作素材:秋天诗句

★ 精选中考作文素材

★ 中考作文素材

★ 中考素材积累:描写秋天的的段落

★ 中考精彩作文精选素材

篇7:槐树的离别作文

一夜青丝,柔断灯台焰。净月,槐枝独颤。秋叶落,空怅寥,无泪竟成言。――题记

小时候,我总喜欢缠着爷爷说要吃槐花糕,而爷爷只是指着门前的树:“等着树开了吧!”,我于是撇开爷爷长满老茧的手,回到自己的小屋里独自生闷气。

后来,我才知道那棵树叫做“槐树”。

我并没太多的了解槐树,只觉得爷爷家门前这棵树长得好看,爷爷做得槐花糕湎悖并没有太多的记忆。直到那天,我才清晰地记住了它的模样……

风吹,叶动,空气中弥漫着清幽的槐花香气。

那天清晨,我被一阵清香唤醒,我望着爷爷家门前的槐树,不由地欢叫了起来:“槐花开了!”我那天真的欢叫声伴随着鸟啼轻舞着。爷爷似乎很早就起床了,我到的.时候,他正举着长长的竹竿,仰着头,敲打着那些开满槐花的枝桠。金白的花纷纷落下,不一会儿,青石板砖上铺满了槐花。我坐在门槛上,双手托腮,呆呆地望着爷爷,抿着渴望吃槐花的口水,焦急地等待着。爷爷似乎没有看见我那急切的眼神,任然不紧不慢地敲着……爷爷从屋里拿出一张草席,选一块干燥的青石板展开啦草席,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拨弄着树下凋落的槐花,筛选出好的放在草席上。临近中午,阳光透过茂密的槐枝树叶,静静地徜徉在草席上,沐浴着槐花。

我有点不厌烦地催促着爷爷做槐花糕,爷爷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草席上槐花。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回到已坐一上午的门槛,倚着墙睡着了。“小懒虫,能起来了!爷爷做槐花糕啦。”爷爷用手轻轻拍打我晕红的脸蛋。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望着草席:“咦……花没了!”我惊叫道,而香味却更浓郁了,“在锅里呢!”爷爷回答道。于是我站起来,走到灶台前,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着锅里望去:金白花在锅里静静地泛黄,浓郁的香扑鼻而来。爷爷在一旁和着糯米面,用膀子轻轻擦拭掉额角的汗水。爷爷将面与槐花混合在一起,做成块状放在锅中开始蒸,他这时擦拭掉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坐在板凳上咧开嘴笑了…

临近傍晚,西边的云,绚烂极了…槐花糕在锅中慢慢蒸着,清淡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爷爷坐在门口闭上眼,轻轻呼吸这香味。等槐花糕好时,打开锅盖,股股水汽奔涌而出,使厨房烟雾袅袅,让人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夜晚,明月悬挂着,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我抬头望夜空,大口大口嚼着香浓的槐花糕,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槐树枝随风招展,微笑着…

这种日子似乎并没有多长时间了。

这颗槐树长的得太高太大了,白天遮住了阳光,使周围人晒不了衣服。夜晚招虫子,使周围人晚上睡个觉都不安稳。

于是,三年前,槐树走了,那一天,我早早地起床,站在槐树下,听着悲怆的鸟鸣声,太起头望着它,努力地记住这棵伴我成长的模样:早已弯曲的树干,依然遒劲有力,些许地方的树枝开始干裂了,在那坚强的表面下虫洞已遍布全身,它很久没有长新枝了,枝桠有些耸拉,干涩的叶摇摇欲坠,青石板上布满了枯枝败叶。市政来了,移走了槐树,留下了一个坑,使整条青石板铺成的路显得有些空荡荡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看见爷爷,我挤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寻找他……

篇8:意外的离别作文

关键词:唐宋离别词,抒情模式,词牌,艺术手法

一、绪论

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1]中华民族人伦情感中重离别、重感情的传统心理, 使得“离别”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反复歌咏的重要内容, 别情词则是“表达送行者与被送行者在别行活动中产生的特定情感的词作”[2]。从“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到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 到乐府诗“与君生别离”, 再到唐宋诗词“多情自古伤离别”, 再到元曲以至于明清诗文, 表达离情别绪的佳作数不胜数。唐宋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渐渐走向兴盛成熟。本文主要从唐宋离别词的词牌、常用意象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论述唐宋离别词的抒情模式。

二、唐宋离别词的词牌选用

词牌谓词的曲调名称。初期的词, 曲调与内容往往是一致的,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 曲调、内容分开, 词牌只标明曲调, 不再作为题目。但词牌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人文情怀和感情色彩被部分保留了下来。“唐宋词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 可以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情感表达不仅与歌词有关, 而且与歌词相配的音乐有关”[3]。唐宋离别词选用的词牌, 大都与其本身含有的声情特质和感情色彩有关。

“《雨霖铃》本唐教坊曲名, 因柳永‘借旧曲另倚新声’作别情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 而盛名”[4]。唐宋离别词选用《雨霖铃》的词牌来歌离别之苦, 在内容上, 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为底蕴,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夜雨闻铃愁断肠”句正合此情, 以细雨靡靡渲染凄凉氛围, 适合离别诗的悲伤情调。在形式上, 《雨霖铃》属于慢词, 在《乐章集》入“双调”, 有一种回环呼应之势, 悠长绵回, 更给人难分难舍、此情悠悠之感;《雨霖铃》词调一百零三字, 用入声部韵, 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仄声韵给人以逼仄压抑的顿挫感, 凸显了孤寂、抑郁、离别的悲凉的感情。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 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分别之作。离别时“骤雨初歇”[5], 天气阴沉。以入声字“切、歇、发、噎、阔、节、月、设、说”为韵脚, 有顿挫逼仄之感, 仿佛所有块垒郁结于胸, 只好借酒浇之, “帐饮无绪”[5], 千万言语,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5]。下片写到离别后的场景, 酒醒后, 只剩下孤身一人, 良辰好景无人相伴, 又有何趣味?

柳永以后以《雨霖铃》为词牌创作的词较少, 黄裳《雨霖铃》 (天南游客) 借鉴柳永《雨霖铃》中“蝉”、“醉酒”的意象, 渲染凄寒的氛围, 抒发不舍之情, “离情如织”运用比喻, 描写细密如雨的愁丝, 极言与友人深厚友谊及分别时的悲戚之感。

《江城子》这一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共两首, 其二“借角声呜咽、露冷月残之景, 抒凄恻哀婉之情”[6]。自韦庄奠定江城子悲凉感伤的感情基调后, 再加上《江城子》本身的句法长短交错, 曲调婉转而富于起伏变化, 整首词均押平声韵, 便于歌者用延长韵脚字声的方法抒情, 因而更成为词人选择用来作为词牌抒发离别之情、别后之思的曲调之一。

《江城子》的创作以苏轼为多, 其中四首以《江城子》为词牌创作的离别词《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江城子·别徐州》, 都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时的哀伤与不舍思念之情, 最为典型的是悼亡妻子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种自知永远无法相见的死别更让人动容。

唐宋离别词中以《菩萨蛮》为词牌创作的作品也较多。《菩萨蛮》是双调结构, 在押韵上平仄递转:既有仄声字拗怒的音节, 表现悲凉凄楚的心境, 又有平声韵和婉、舒缓、缠绵的感情, 形成了音律上重复回环与舒缓之美。仄平交换, 一急一缓, 更适宜表达离别时起伏波动、婉转凄哀之情。离别词中的《菩萨蛮》较多, 从温庭筠的四首《菩萨蛮》、韦庄两首、冯延巳三首及后来许多词人的创作中, 都可以看出离人对《菩萨蛮》词牌的偏爱。

《蝶恋花》原名《鹊踏枝》, 是唐宋离别词中常用的词牌名, 从词牌的声情特点来看, “《蝶恋花》词押仄声韵, 用韵很密, 其声情总体体现出舒畅又不失柔婉, 激越又低回的特点”[7]。而当表现离别愁绪时多凄怆悠远, 如冯延巳的十四首《鹊踏枝》似乎每一首都有离别相思的意味。再如苏轼《蝶恋花》的“我思君处君思我”, 以朴实的语言写离别后同时两地的哀思。

唐宋离别词的词牌的选用往往配合其本身的声情特质和感情色彩, 除以上所举的《雨霖铃》、《江城子》、《菩萨蛮》、《鹊踏枝》外, 还有许多。从词牌名的字面意思理解, 《应天长》、《长相思》、《诉衷情》表达了一种天长地久的相思之情, 符合离别词的感情内质;《西江月》、《鹧鸪天》、《更漏子》、《杨柳枝》, 这些词牌名中的意象为离情奠定感情基调, 更添一种哀伤气氛;再如《昭君怨》、《浣溪沙》、《鹊桥仙》、《虞美人》包含离别典故:昭君离汉、西施去越、牛郎织女、霸王别姬, 都可以借以表达词人离别哀愁……从音律上看, 慢词往往是唐宋离别词人偏爱的一种形式, 唐代诗人卢纶因此有诗云:“慢处声迟情更多” (《赋姚美人拍筝歌》) 。因慢词包含更多的情感, 更能表达内心不愿分离的痛苦, 以及分离后无尽绵长的哀思, 仿佛“此恨绵绵无绝期”;且选择双调, 双调有一种回环往复之势, 反复吟唱更显出离别时词人内心的惆怅悱侧、难舍难分;在押韵上, 或以舒缓悠长的平声韵达到凄婉哀伤之情, 或以顿挫的仄声韵达到离别时内心的压抑之感;或以平仄转换表现内心的激动、情感的波动起伏。

三、常用意象

诗词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8]。意象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固定, 拥有特定的文化蕴意。离别词意象的文学含义也在离人的低吟中,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共同的心理认知。

1.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离别词中植物意象:柳、草。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四句, 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杨柳随风而舞, 姿态婀娜, 依依的情态和情意更能牵动离人的愁思。再加上在汉语中, “柳”谐音“留”, 因而柳的意象可取“留”字的留别、挽留、留恋等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许多文人在离别词中运用“柳”的意象, 表达自己的不舍与留念。如周邦彦的“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5];欧阳修的“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5];晏几道的“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5]等。

“草”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从《诗经》开始, “草”便蕴含着别离、哀伤等潜在意义, 如《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等。唐宋词人或以对草的描写构成一种凄迷的送别场景, 或以芳草的萋萋绿色写照离人的别愁幽恨, 以芳草的连绵不断象征离愁的无穷无尽。如温庭筠的“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9];冯延巳的“绕砌蛬声芳草歇, 愁肠学尽丁香结”[9];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等。

2.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离别地点意象:亭、南浦。

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置亭,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因而“亭”也就成了一个离别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晏殊的“祖席离歌, 长亭别宴”;周邦彦的“长亭路, 年来岁去, 应折柔条过千尺”[5];欧阳修的“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 特地魂销”[5]等。亭是人们挥泪分手之地, 寄托了离人哀思, 勾起了人们无限伤感和离愁别恨。

所谓南浦, 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 但“南浦”作为分别地点, 不光指地名, 还是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 寄托了离人的伤感和愁思, 且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诗词中。南浦意象最早的送别意义出现于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唐宋词人常常运用“南浦”这一意象表达抒发离别情怀, 如冯延巳的“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5]。连续两个南浦意象, 反复咏叹, 更显出内心的惆怅。再有柳永的“离宴殷勤, 兰舟凝滞, 看看送行南浦”[5], 辛弃疾的“宝钗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5]等。

3.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离别时的环境意象:月、流水。

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 唐宋词人常用月抒发离情。月亮清冷的光辉常常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勾起人无尽的离思, 月的周期变化、阴晴圆缺极易让人联想起人的萍漂蓬转、聚散离合。苏轼《水调歌头》词云:“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5]便由月的盈亏联想到人的聚散。唐宋人借月抒发离人愁绪的词作有很多, 如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9];贺铸的“分携处, 斜月小帘栊”[5];范仲淹的“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或用来烘托离别的凄凉, 或将自己的哀思寄托在明月上。

水, 也是伤别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 一是因为古人往往通过水路远行, 江河边常常是分别之地, 故而能引起愁思;二是水永不停歇地流动隐喻行人难留;三是以水的纤柔和悠长象征离情的缠绵和离思的绵邈。唐宋不少词家都喜欢以水写照离愁别恨, 如冯延巳的“南去棹, 北归雁, 水阔天遥肠欲断”[9], 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5], 晏几道的“云渺渺, 水茫茫, 征人归路许多长”[5]。

4. 浮雁沉鱼, 终了无凭据——离别词中动物意象:雁、鱼。

鸿雁也是唐宋词中许多词人经常使用的离别意象, 以雁的南归衬托自己的漂泊无定, 引发“人不如雁”的感叹, 又因为雁在古时有鸿雁传书的意义, 因而象征书信, 引起人的离别相思之感, 再加上孤雁的意象为离别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 更给人孤独、落寞之感, 抒发离别的哀思。如李清照的“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9], 晏殊的“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5], 张元幹的“雁不到, 书成谁与”[5]。大雁传递着离人的牵挂与哀愁。

与鸿雁相似, 鱼的意象往往也能引起离别愁绪。或是鲤鱼: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因此不少文人也在离别词中以鲤鱼代书信。如秦观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5], 晏几道的“关山魂梦长, 鱼雁音尘少”[5]。或是鲈鱼, 用张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如辛弃疾的“秋晚莼鲈江上, 夜深儿女灯前”[5]。王沂孙的“故里鱼肥, 初寒雁落”[5]等。

四、艺术手法

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自然运用了许多文学创作艺术手法, 本文就离别词的艺术手法三种特殊方面进行探讨:特殊修辞的运用即用典、时空变换交错的巧妙构思、视角变换 (男子而作闺音) 。

1. 典故的运用。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使用典故。唐宋离别词中运用典故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的作品有很多,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典故中, 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和含蓄,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辛弃疾是十分喜用典故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往往将几个典故叠加在一起, 典故中的人和事与送别内容紧密相连, 毫无突兀之感, 尽显才学, 却无“掉书袋”之嫌。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连续运用五个典故: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后辞别宫阙幽居长门宫、庄姜送归妾、李陵降胡别苏武, 以及易水送别。五个典故都道送别的故事, 正好符合辛弃疾送别茂嘉十二弟的情景, 也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心理活动, 壮行之意、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一并涌出。

苏轼学识渊雅广博, 常常在别情词中运用典故及融化前人诗句, 使词面干净洗练而意味深长。“东坡送别词中用得最多的典故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君》, 亦即《阳关曲》”[10], 如“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 天易见, 见君难”[5]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

2. 时空变换交错的巧妙构思。

唐宋离别词往往用十分巧妙的时空变幻交错手法渲染烘托人物的离情别绪, 使得词作更显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柳永的离别词善于构思交错的时空, 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 一首, 上阕是分别场景, 二人依依不舍, 下阕以一场酒醉过渡到分别后的时空中, 词人酒醒, 眼前早已不见了情人, 只有杨柳风月诉说着离别之苦, “此去经年”一句, 又将时间跳转到离别很久以后, 良辰好景无心赏, 千种风情无人听,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与上阕“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两句遥相呼应, 写尽离别的凄苦难言。

再如韦庄的《清平乐》是远离故国、客居他乡的韦庄怀念家乡之作, “谁向桥边吹笛”一句于空间上宕开一笔, 从现实的地点转到故土秦地, 甚至想象了霸陵桥边有人吹笛的景象。

3. 视角变换 (男子而作闺音) 。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男子而作闺音”, 许多款款之作却出于男性笔下, 如柳永、温庭筠、秦观等, 以思妇的视角描写离情别绪, 以女子的娇柔和思念来表现离别的痛苦。

词人柳永则是这方面的代表, 他常常出入青楼妓馆, 与歌妓交往较多, 十分理解和同情这些下层女子的不幸和悲苦, 哀叹她们的命运。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 一词, 上阕以景衬情, 写薄情男子一去不归, 音信全无, 留女子独守空房, 懒于梳妆;下阕写女子幻想出理想的生活状态, 虚幻的美好更衬托出女子内心的离恨。

再如贺铸《生查子·陌上郎》重说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故事, 离别的场景不同于一般男女离别词的含情脉脉、依依不舍, 而只剩下一个凄哀的妇人渴望用自己的忠贞和三岁的孩子打动无情的离去商人, 一方是“挥金陌上郎”, 一方是“化石山头妇”, 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凸显了离别时女子内心的悲哀。

五、结语

离别词自有唐一代始,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 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抒情模式。离别词主要供离人抒发与亲友、恋人、故土的离别情怀, 运用独特的词牌名, 以其独特声情特质离别词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如用典、时空交错、视角变换等, 将这些丰富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 (上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

[3][6]景刚.《江城子》的律调与词情[J].滁州学院学报, 2004, 6 (4) .

[4]李金鑫.《雨霖铃》词牌探微——以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为例[J].语文学刊, 2013:83.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7]黄盼.唐宋《蝶恋花》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5:29.

[8]孙应超.多情自古伤离别——刍议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离情别绪[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9]曾昭岷, 曹济平, 王兆鹏, 刘尊明, 编撰.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上一篇:吊卢殷,吊卢殷孟郊,吊卢殷的意思,吊卢殷赏析下一篇:陆溪镇中心小学组织收看《同上一堂课:我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