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2024-05-04

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精选2篇)

篇1: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心理医生谈不说话的孩子

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但心理性因素在引起选择性缄默症方面占重要地位。尤其在一定的外在事件引起儿童心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作用于特定的性格特征时,极易引起 儿童缄默的出现。一 般而言,此类儿童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亲人死亡、危及生命的经历以及频繁的家庭搬迁等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有研究证明搬家频率或更换学校、幼儿园的频率较高非常容易引发该病。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发生率高,印证了这一点。另据调查许多此类儿童的家庭具有一 些典型特征,如过度依恋、父母过分控制儿童,过度保护,过分严格要求,不信任外界和陌 生人,婚姻不幸福,父母很少给儿童练习讲话的 机会等。许多此类儿童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少数患儿还有多动、抽动 障碍、遗尿、遗粪等异常表现。因此选择性缄默症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本文中的小芸,既非先天性耳聋、智力低下等器质性障碍,也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同时也 不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引起她缄默的原因显然是 心理性因素。小芸的父亲做生意,常年不在家。而妈妈在小芸之后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相 互之间年龄仅相差一岁。不难想象,妈妈自然疏于照料大女儿。年幼的

她被送到私立全托幼教机构,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照料,必然她的心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期是儿童与照 料者间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在她尚未形成 安全依恋时便独自生活于家庭之外的环境,很容 易产生对于环境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和对环境的回避行为。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选择性 置缄默症呢?如果您的孩子符合以下五点,就要引起注意了: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持续时间超过 1个月: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 言)引起的言语问题;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 障碍等发育或精神疾病。但由于一些其他的儿童 心身疾病(如 :儿童精神分裂症 伤寒、舞蹈 症)也会伴随经常性或暂时性的缄默不语,需要 小心加以鉴别,所以建议家长还是需要寻求专业 人士的诊断。一 旦确诊,该如何治疗呢?治疗主要采用心 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最好是能以幼儿园或学校为基础将患儿的父母,老师和心理治疗 师三者的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不 管是家庭、幼儿园、学校还是治疗室中多以正负强化方式的行为矫治方法效果较好。治疗早期 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只要患儿能小声说话或仅仅耳语就及时地给他奖励,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直到用正常大小的声音讲话时才给他奖品。等患儿交流增多后逐步减少、停止鼓励,甚至反对。有计划地诱导患儿使用言语交流。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

前准备要回答的问题等。及时表扬儿童,哪怕是非常微小的进步。还要注意,许多选择性缄默症儿童不喜欢当众被表扬,因为众人关 注的目光会带给其窘迫的感觉,以致下次由于害怕表扬而出现退步,所以最好私下表扬鼓励。此外,应尽量消除不良心理刺激。对患儿的缄默表 现不要过分注意,不要逼迫他们讲话,以免使其 精神更加紧张。成人要能理解选择性缄默儿童在 学校或幼儿园讲话是一件个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的事,而非主观改变意愿就可轻轻松松达到的事 情。家长在和儿园沟通配合的同时,要改善生 活环境,尤其是不良的夫妻关系,给患儿一种家 庭温馨感。作为辅助性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 当给患儿服用抗焦虑药。

篇2: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一) 过分展示面具自我

面对前来看望的志愿者和来访者, 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相当的油滑和老练, 与志愿者相处得非常融洽, 甚至亲密、相谈甚欢, 而且极力表现出他们快乐的一面。但实际上, 他们跟其他人一样, 当见到陌生人时会本能地抗拒。但长期以来应付来访者的经历, 让他们学会用油滑老练的面具来包裹自己, 应付来访者。确实, 长期以来被陌生人观瞻、窥探的他们失去了很多私人的空间。要说痛苦是确实有的, 但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摆在陈列馆里,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被别人咀嚼, 他们也像每个人一样, 只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对固定的人讲, 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父母朋友;同样, 对他们来说, 院长、朋友都是正常的选择。然而,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许多来访者都抱着一种为他们解决痛苦的心态, 抱着一种来当知心大姐的心态。因此, 日积月累, 那些孤儿们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姿态:用油滑老练的外壳、看似快乐亲密的表象来告诉来访者:我们不需要你们来当什么知心大姐。

(二) 不安全感

首先, 孤儿在接受他人关爱时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对他们好, 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爱他们。从而, 无论是在面对来孤儿院拜访的志愿者时, 还是在与寄养家庭的父母生活时 (这里指的是寄养家庭, 非领养) 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受到这种心理的驱使, 孤儿通常表现的态度有:

1.“爱没有不劳而获。

”无论是青岛的孤儿院周围的寄养家庭, 还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孤儿寄养家庭, 都反映了同样一个现象:孤儿相信没有“不劳而获”的爱, 他会在行动上有意无意地讨好他们的养父养母。比如在成绩上对自己会有一定的要求, 认为若是达不到这个成绩, 他的养父母就会不再爱他。有的养父母可能会把这当作是一个好的现象, 认为这能够促进孩子上进。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一定能实现的, 一旦他发现因为自己表现不能让关心他的人满意, 他会比普通孩子更加容易自我放弃。同样, 在日后的独立生活中, 这种态度也会继续影响他们。

2. 内心的封闭性。

这种心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随着歧视的淡化也慢慢减轻, 但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部分孤儿惧怕和人过于亲近, 因为曾经被最亲密的人——父母所抛弃, 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霾, 以至于以后和他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不敢太过亲近。

(三) 厌恶怜悯

对于他们来讲, 一方面, 他们确实知道拜访者是一片好心, 是同情他们, 另一方面, 伤害到他们的也正是这种同情。他们作为正常的人类在社会中生存, 他们的自尊、坚强不允许他们接受别人的施舍。正如孟子所说“穷者不受嗟来之食”一样。所以长期养成思维定势, 容易把别人真正的诚意认作是对自己的怜悯, 造成一些过激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二、针对以上孤儿易产生的心理态度的相应对策

(一) 建立档案

缓解孤儿的心理问题, 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 针对没有被国内或国外家庭收养的孤儿, 孤儿院方可从孤儿一定年龄起建立心理档案, 关注并记录他们的心理状况, 从其心理成长、变化的整体过程来把握其心理发展方向, 通过孤儿院里院长、老师、工作人员的努力, 尽量让他们面对关心自己的人的心境走入与父母健全的孩子接近的状态。

(二) 寻求替代

尽量早地为孤儿寻找领养或寄养家庭, 因为孤儿在孤儿院生活的时间愈长, 孤儿对自己身份的感知就愈强烈, 相反, 如果提早将孤儿送至家庭中, 孤儿也会对家庭中一员的这个身份更认同, 产生该种心理态度的可能性就更小。

(三) 引导保健

孤儿院也可请心理老师或辅导员长期与孤儿院中孩子相处, 让辅导员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 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孤儿, 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

孤儿像每个人一样渴望关爱, 然而他们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对于关爱的表达又特别敏感。我也曾经浏览过几个孤儿的空间, 里面充斥着的全部是关于冰冷的寂寞和他们对于爱的渴望和得不到的失落。不得不说, 他们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 每一个阶段, 尤其是青春期, 都要比同龄的孩子吃更多苦。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尤其对孤儿而言需要长期的配合与努力。我相信, 终有一天, 在社会的关心帮助下, 孤儿在心理上不再是所谓的“弱势群体”, 能更加健康地面对他人、面对他人的关爱。

摘要:孤儿作为一种弱势群体, 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与关爱, 这些关爱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孤儿院里的孩子来说, 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他们生命中不幸的起点, 他们对于外界以各种形式所呈现的关爱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 而这些心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力。不恰当的社会关爱也许事与愿违, 对孤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上一篇:泛海希望小学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给老人贺寿的祝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