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2024-05-02

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通用14篇)

篇1: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人因为青春而从幼稚走向成熟,青春是衔接着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青春使我们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同时也使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

艾薇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明星,是加拿大以及世界众所周知的摇滚天后。我喜欢她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她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在她的一次初中班会课上,老师要求每个人都讲述自己的梦想,她的同学的梦想都很简单,唯独她,她说:“我想成为世界巨星。”毫无疑问,在她说完那句话之后,全班的同学都嘲笑她,没有一个人相信她。那时的她十四岁,为了这个梦想她去努力,去拼搏,五年后,她真的成为了世界巨星。在一次访谈上,她说:“我因为我的梦想,我的信念,在青春中努力拼搏,在受到他人的嘲笑时,我并没有停脚步,我很感谢青春中,那个屹立不倒的我”。

没错,我因为她的梦想,她的信念打动了我,我的梦想没有她的宏大,但却拥有和她一样的信念。

在去年,这个梦想就扎根在我的心底,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我要去探知那恐龙时代的秘密,去探知那远古的大底深层,去探知那神秘的亚特兰蒂斯的水下古城。我知道现在的我很渺小,渺小得犹如一只蝼蚁,只要有一阵大风或一袭小浪就可以把我卷走,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梦想。于是,我开始努力去拼搏,努力学习,努力地去收集我要的信息,努力地改变我曾讨厌的一切,我知道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那怕是离梦想近了那么一小毫米,我也就不会觉得累,因为我知道,如果喊累,你会丧失意志;如果喊苦,你会丧失斗志;如果喊放弃,你会永远与梦想擦肩而过。

梦想,或许只是众多青春代名词之一,但是,梦想却是犹如一棵苍天大树驻扎在我的青春里,我的青春因梦想而美丽。

篇2: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下午两点多钟,太阳隐匿起来,收敛了光辉,可是天气仍然很闷热,灰暗的苍穹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盖子,把世界捂得闷热。已经睡完一觉的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揉揉惺忪的睡眼,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刚想要再睡个回笼觉,却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院中劳碌的父母。心中不由得泛起了一阵酸。我突然想为父母做些什么,我想起了前几天朋友的介绍,也赶紧忙碌起来了。

我翻出来自己的日记本,坐到电脑前,登录,开始投稿。因为是初二的作文,篇幅都比较长。我纤细而修长的手指灵活地在键盘上跳动,仿佛一位舞者在舞台上舞蹈。键盘的敲击声和钟表的滴答声汇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曲,萦绕在我耳边。可毕竟我不是专业的打字员,打了不到一半,我的手腕就特别酸,手指也仿佛千钧重,抬不起来。我一下瘫在椅子上,不愿动弹。顺眼望去,我又看到了父母在劳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想到这里,我的任督二脉仿佛被打通了一般,全身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立即又投入到枯燥而乏味的工作中去了。

稿子很不容易被打完了。接下来的时间,我几乎隔几个小时就来看看自己的作文有没有通过审核。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天后,我惊喜的发现自己的账户余额从零变为了一,尽管只是一元钱,我却仍然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激动,因为那是我付出后而获得的,那表示着对我的作文的认可。紧接着,我又把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的脸上也高兴的乐开了花。这是我第一次挣钱,只是一元钱,或许只能买一支笔、一块橡皮或一个馒头,但是无论怎样,它象征着我的付出,更是收获,它给我的青春留下了美丽的色泽。

篇3: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关键词:作文,生活,创造

多少教师为作文而教作文, 多少学生为作文而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窘状呢?

一、观察生活, 写真实作文

生活作文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 是推动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活与作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泉源, 大千世界, 生活五彩缤纷, 倘不注意观察, 万物皆从你眼皮底下一闪而过, 不留痕迹, 眼里空空, 腹中空空, 写作时当然也无话可说。茅盾也曾说过:“无论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学会观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下每一天、每一刻的所见所闻, 久而久之, 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学生胸中有话说, 产生了倾吐的欲望,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这样一来, 就不会出现“紧咬笔头, 瞎编造”, 才不会出现“假、大、空”的作文, 从而写出真实的作文。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仍记得2002年寒冬的那天早上, 大雪纷飞, 这是多年未见的一场雪。这群生于南方的孩子们对雪充满了新奇和向往, 哪有心思坐在教室里上课。于是我带着这班孩子去观雪、尝雪、玩雪、谈雪, 回来后, 让他们写雪。孩子们兴致盎然, 他们的笔下的雪都富有了灵气, 富有了生命。还有一次, 我正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正当师生沉浸于失去圆明园的遗憾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时, 窗外乌云密布, 狂风四起, 学生有的起身关窗, 有的感叹天气的突变, 不时翘首仰望天空, 我看在眼里, 心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尽兴, 去观察去感受这突出其来的一幕呢!于是, 我停止上课, 让学生走出教室, 去听、去看、去摸、去闻、去想, 在感受真实的同时迸发创新的火花。令人惊叹的是, 学生竟然将这场暴雨与圆明园相联系, 纷纷认为这是老天爷在为圆明园鸣不平, 它要熄灭圆明园的大火, 保住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过后, 我想:只有观察, 才能让孩子们在作文中写下真实的雨, 吐露真实的情。

二、体验生活, 写真情作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情是作文的灵魂, 只有情真才能感动读者。然而, 当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 无形地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心灵,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作文里少了童真、童趣、童韵。生活有情文有情, 只有心中有感, 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因此,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更强烈, 写出的文章才更充实, 更有灵性。为此, 我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活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人捧腹的笑话游戏、风趣幽默的小品相声、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诵会、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比赛……活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学生自己的杰作;活动中的一个词、一句话都是学生自己的精品。活动中的喜怒哀乐洋溢在孩子们的字里行间, 流淌的是真情, 激荡的是动力。除此, 我还结合班级管理的需要, 在班级设立了“悄悄话”信箱。每天, 我都会收到学生的真心话。在信中, 学生总会把快乐与我分享, 把烦恼向我倾诉。虽然廖廖几笔, 但情真意切, 稍作修改, 便可成为一篇篇真实、生动、感人的日记。同时, 我又设计了《心连心》班级日记, 分为四组, 每组一本, 让学生轮流自由撰写,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重在有感而发, 教师批改时注重鼓励, 我用交流式的激励性话语作评价, 培养其兴趣与自信。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空间, 让学生能尽吐真情, 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口, 用我手写我心”, 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 更是生活的印记。

三、创造生活, 写创新作文

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 没有创新社会会停滞不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素质教育的重点。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只有学生敢创、乐创, 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写妈妈, 就是一个深夜自己生病了, 妈妈背“我”上医院;写乐于助人, 不是放学回家送盲人, 就是雨天让伞等。套作文, 写假话, 千篇文章同一张脸, 实在令人担忧!怎样让学生能写真话、吐真情、有新意呢?我想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二者是互动关系, 相辅相成, 要让作文有新意, 就得让学生学会生活, 开放思想, 放飞思想, 放飞个性, 创造生活, 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学校布置各班举行新年读书节活动。这个活动如何开展?交给学生来设计, 并要求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这样, 学生的作文, 不仅内容五彩缤纷, 文体也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再比如, 我在兴趣小组活动时指导学生写《水果拼盘》让学生发挥想象,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制造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 看谁有创意。有《西瓜酷哥》, 《怪怪脸》, 有《月亮船》《鸟语花香》, 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习作中, 学生有写水果拼盘的制作过程, 有写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 有写上台展示的过程……角度不同、立意不同, 呈现出一篇篇有创意、有新意的习作。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 还要学会创造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也为学生奉献出了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 更为学生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江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几个必要指导[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14) .

篇4: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关键词:作文;生活;创造

多少教师为作文而教作文,多少学生为作文而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窘状呢?

一、观察生活,写真实作文

生活作文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推动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活与作文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泉源,大千世界,生活五彩缤纷,倘不注意观察,万物皆从你眼皮底下一闪而过,不留痕迹,眼里空空,腹中空空,写作时当然也无话可说。茅盾也曾说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每一刻的所见所闻,久而久之,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学生胸中有话说,产生了倾吐的欲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紧咬笔头,瞎编造”,才不会出现“假、大、空”的作文,从而写出真实的作文。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仍记得2002年寒冬的那天早上,大雪纷飞,这是多年未见的一场雪。这群生于南方的孩子们对雪充满了新奇和向往,哪有心思坐在教室里上课。于是我带着这班孩子去观雪、尝雪、玩雪、谈雪,回来后,让他们写雪。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的笔下的雪都富有了灵气,富有了生命。还有一次,我正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正当师生沉浸于失去圆明园的遗憾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时,窗外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学生有的起身关窗,有的感叹天气的突变,不时翘首仰望天空,我看在眼里,心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尽兴,去观察去感受这突出其来的一幕呢!于是,我停止上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听、去看、去摸、去闻、去想,在感受真实的同时迸发创新的火花。令人惊叹的是,学生竟然将这场暴雨与圆明园相联系,纷纷认为这是老天爷在为圆明园鸣不平,它要熄灭圆明园的大火,保住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过后,我想:只有观察,才能让孩子们在作文中写下真实的雨,吐露真实的情。

二、体验生活,写真情作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情真才能感动读者。然而,当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无形地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心灵,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作文里少了童真、童趣、童韵。生活有情文有情,只有心中有感,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体验深,情感才更强烈,写出的文章才更充实,更有灵性。为此,我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活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人捧腹的笑话游戏、风趣幽默的小品相声、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诵会、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比赛……活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学生自己的杰作;活动中的一个词、一句话都是学生自己的精品。活动中的喜怒哀乐洋溢在孩子们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真情,激荡的是动力。除此,我还结合班级管理的需要,在班级设立了“悄悄话”信箱。每天,我都会收到学生的真心话。在信中,学生总会把快乐与我分享,把烦恼向我倾诉。虽然廖廖几笔,但情真意切,稍作修改,便可成为一篇篇真实、生动、感人的日记。同时,我又设计了《心连心》班级日记,分为四组,每组一本,让学生轮流自由撰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重在有感而发,教师批改时注重鼓励,我用交流式的激励性话语作评价,培养其兴趣与自信。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空间,让学生能尽吐真情,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

三、创造生活,写创新作文

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社会会停滞不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素质教育的重点。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只有学生敢创、乐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写妈妈,就是一个深夜自己生病了,妈妈背“我”上医院;写乐于助人,不是放学回家送盲人,就是雨天让伞等。套作文,写假话,千篇文章同一张脸,实在令人担忧!怎样让学生能写真话、吐真情、有新意呢?我想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二者是互动关系,相辅相成,要让作文有新意,就得让学生学会生活,开放思想,放飞思想,放飞个性,创造生活,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学校布置各班举行新年读书节活动。这个活动如何开展?交给学生来设计,并要求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仅内容五彩缤纷,文体也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再比如,我在兴趣小组活动时指导学生写《水果拼盘》让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制造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看谁有创意。有《西瓜酷哥》,《怪怪脸》,有《月亮船》《鸟语花香》,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习作中,学生有写水果拼盘的制作过程,有写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有写上台展示的过程……角度不同、立意不同,呈现出一篇篇有创意、有新意的习作。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还要学会创造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彩纷呈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也为学生奉献出了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学生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江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几个必要指导[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4).

篇5: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了十四个春秋。在短暂的十多年岁月中,我从一个单纯的小丫头渐渐长成了有思想的少女。经历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眼前的色彩聚在心中如一幅水墨画,需要我们的填补和充实。用心灵去感悟世界,就会收获很多。我正处在青春期,用心去思考青春,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和个性。

红色——

洋溢着热情的红色,似乎是对青春活力的诠释。她是红色,活泼、开朗。诗歌朗诵赛上,总能看见她激情澎湃的演讲,常常赢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联欢会上,她抒情的歌声博得阵阵欢呼。她的天真,活泼给大家带来快乐,为大家的紧张生活带来欢声笑语。

橙色——

在我眼里,这个颜色是顽强的,正如那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的青春,她是橙色,与众不同。她上课爱发言,可她的见解独特,很少人能理解。她遇到挫折从不哭泣,遇到困满从不退缩,她的坚强鼓舞了很多人。

黄色——

一种闪烁着光芒的色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我是黄色,温柔随和。我有两颗小虎牙,总是甜甜地对人笑。和我呆久了,你会觉得我永远长不大。我会在别人需要我时出现,帮助他人。

绿色——

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总会让人联想到春暖花开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她是绿色,青春而静美。她是一个淑女。她看起来很文静:当别人借她东西或帮她捡东西后,她会温柔的说声“谢谢”。但她也懂得拒绝。她明白在春天不能想秋天的事,每次总会委婉而毅然拒绝。

青色——

一种抽象的色彩,一种奇妙的感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似绿非绿,非常独特。她是青色,刚强而柔美,她既有烈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她很漂亮可人,偏分的刘海常遮住眼睛,她喜欢笑。大眼睛,小酒窝,很惹人爱。她的性格让人容易接受,和她在一起,你会发现自己的交友范围更广了。

蓝色——

广阔无边的蓝天,一种无限的蓝。她是蓝色,非常文静。她弹得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文章。“文静的女孩总是很随和。”没错,和她在一起你从不用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

紫色——

神秘而高贵的颜色,吸引了一个又一个女孩。她是紫色,娴静优雅。她的外表透露出一种高贵气质,总是高昂着头,大家都很尊敬她。她成绩优异,并且多才多艺,很受大家喜爱。

红橙黄绿青蓝紫,我们的青春因色彩而美丽!

青春因微笑而美丽

独自走路也会笑,也许这就是青春;微笑着面对青春,也许这就是精彩!

——题记

青春是一朵邂逅在梦中的绚丽云彩,青春是一枝用腊月雪花擦红的俏丽寒梅,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追求梦想的青鸟……青春是流淌的旋律,是人生永恒的彩虹。

青春,徘徊于花海之中。踏着软软的春泥,悄悄拾起片片落花,啊,上面写着:青春因微笑而精彩!

自信之笑,青春昂扬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五百年。”

《练习曲》中的“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自信。

跨过人生的道道栏杆,自信的刘翔用微笑燃烧青春,用歌声点亮希望。刘翔使我们明白,青春使我们醒悟。因此,我们会在试卷前胸有成竹,也会因摩擦力是否等于阻力而争得面红耳赤,还会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我们登上了自己的舞台,超越重重阻碍,展示自我风采。

我们一笑,便有了青春昂扬的姿态。

笑对挫折,青春坚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时代》中的“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有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来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了”,就意味着我们要笑对挫折。

贝多芬,一位耳聋的,但又极具音乐天赋的音乐家,是命运的驾驭者。他耳聋起初时,心情暴怒,但他没有一蹶不振,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把音乐奏给明天。

贝多芬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挫折,困难、挫折就会不断被我们击倒。

我们笑对挫折,便有了青春坚强的意志。

笑看理想,青春希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老男孩》中的“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说明我们首先要有梦想,然后有理想,要笑看理想。

周总理面对祖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言,居里夫人面对科学事业,决定“把青春和美丽献给科学。”……

面对这些,我想到了:在美好的青春里,我们各自拥有最纯真的梦,因此有了青春之花微笑绽放,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壮志!我们笑看理想,便有了青春希望的源泉!

让我们给自己的青春刻上“微笑”二字,去创造人生的美丽,创造辉煌的成就吧!

青春因奋斗而美丽

青春就似如一个将要升起的太阳,一点一点的在绽放光芒;青春就似如那朝气蓬勃的大树,不断地以她的生机使得景色美丽;青春就似如一条河流,永不退缩,浩浩荡荡,涌出一种永不停息的气概……的确,青春是美好的,但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

青春时的奋斗,当然莫过于学习。在学校里,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出色的一刻。学校里的竞争尤为激烈,对于我,正当青春少年之时,必然要为此付出努力。平常的日子里,我总会努力的听老师讲解每一道题,每一篇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文章。只有仔细地听好了一切,才能够使我顺利的征服一座座无比高的山峰。到了考试的日子,我会更仔细地去解答每一个问题,争取做到,这意味着平常辛辛苦苦奋斗了一学期的成果啊,意义重大!因为我深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的惋惜;也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一样的道理。

因此,正是这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节,才需要去奋斗,而我们只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所以,我们就要围着一个目标而拼搏奋斗,积极进取,“苦尽甘来尽是甜”,而当我们真正奋斗过之后,回来的正是一个满意的答复,从中也享受到了各个科目的乐趣,语文的优美、数学的神奇、地理的壮美……一种奋斗后的甜蜜感觉顿时涌上心头,真所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在生活中,正当青春年华的我们,也更需就要奋勇前进。发展德、智、体、美样样都行。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在班级做一个好的榜样,完善道德品质,增强体育锻炼,在一次次大型演讲与表演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才华!

奋斗的青春,是一首精彩的乐曲;奋斗的青春是一幅亲手作笔的水墨山水画;奋斗的青春就是一局象棋,只有不断思考与探索,才会有奋斗过来的胜利……

篇6:我的世界因你而什么深圳中考作文

暑假回家,老远就看见姥姥迈着小碎步,招着手,向我走来。我一下子扑到姥姥怀里,姥姥摸了摸我的脑袋,依然从口袋拿出一盒各种图案小卡子说:“嘉嘉,这是姥姥给你买的小卡子,快戴上看看。”我有点失望的接过那盒卡子,因为我觉得这些卡子太幼稚了。

姥姥看我没有以往的兴奋,就问我:“怎么了?不喜欢吗?”

“姥姥,这个卡子太幼稚了,我以后不戴它们了,我长大了。”我看着姥姥,说。

姥姥低头看了看卡子,皱了一下眉,依旧心有不甘:“不可能啊,这是你最喜欢的卡子,你看它们多漂亮,带上试试!”

“姥姥,我已经长大了,不喜欢这么幼稚的东西了,您去送给其他小妹妹吧!”犹豫了一下,我把卡子塞回姥姥手里。我看到姥姥的脸色暗了下来,有一些委屈和失落,她手里拿着卡子,眼神呆呆的看着我,不自觉的咬了咬嘴唇,眼眶里的泪珠缓缓流下…

从姥姥家回来后不久,妈妈看完一条手机消息后,一下子哭了。我问妈妈怎么了?妈妈结结巴巴地说:“医院体检报告下来了,姥姥得了小脑萎缩,她可能只记得几年前的事情了。”顿时,眼泪从我的眼睛里直流下来,我心想:这怎么可能?上次见姥姥她明明很健康,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们又去看望姥姥,她依旧是那副慈祥的脸,依旧是那幸福的笑脸。姥姥手里依旧拿着一盒卡子,一边向我挥着手,一边冲我笑,车还没停稳,我就冲下车扑到了姥姥的怀里,我说:“姥姥,对不起,您买的卡子可漂亮了,您可以把卡子给我带上吗?”姥姥依然慈祥的和我说:“怎么哭了?来,姥姥给你带上。”姥姥手抖着把卡子递给我,我拿出一只小星可星戴在头上,姥姥看着我,幸福的笑了。

我想起来,小时候在姥姥家玩时,我无意中碰了另一个奶奶一下,那个奶奶说:“叫我一声奶奶,我就给你个糖吃。”但是因为我太内向了,我没有喊她。另一个小朋友喊了她一声奶奶,那个奶奶就把糖给了那个小朋友。姥姥以为在开玩笑,就没当回事儿,没想到那个奶奶真的没有给我糖吃,当时姥姥有点生气了,但是还是心平气和的说:“为什么不给我大宝呢?”那个奶奶瞥了姥姥一眼,“你家孩子又没叫我,我凭什么给她呀。”姥姥好像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了,气愤的说:“我家孩子不喊你你就不给她,证明你不大气!”那一刻,有些“护犊子”的姥姥站在我面前,像一个女英雄。

篇7:我因什么而美丽作文600字

很小的时候,我是在姥姥家度过我拥有乐趣的童年的。那时候,姥姥的院子还没有拆。

春天来了,阿黄汪汪地闹着,蝶儿在豆苗的小脑袋上来回飞舞,碧绿的丝瓜藤像柔软的绿丝绦绕在搭起的高架上,耀眼的阳光透过藤间,撒到小道上斑斑点点。那时候,姥姥在门前种的几株勤娘子又开了,张扬着粉色的花冠向着太阳,散发出点点清香。

我搬着小板凳,坐在花前日下,一旁的姥姥戴着草帽在园中拔着草,总是回过头来微笑着望着我,说:“玥玥,花儿香吗?”我深吸了一口气,浓郁的花香立即在鼻尖萦绕,嗯,真香啊。

伴着花香,我跟着小伙伴在田间玩耍,把花香带到整个田野。玩累了,就循着一缕青烟,被浓郁的饭香牵着回家。姥姥早已做好了朴素又美味的菜肴就等着饥肠辘辘的我,饭中也带着一丝花香。吃完饭,又赶紧去小菜园里打打水、翻翻土、施施肥。等她这一天里园子里的活儿干完了,又进屋拾起细针,缝缝补补破了的衣服。姥姥是一个简朴的人,衣服只要是能补补,就不买。但她总是给我买带着勤娘子花香的花布,绣绣缝缝新的生活用品。

那时候,姥姥还是个“孩子”,背着我在田间奔跑,在溪边摸鱼儿,在草丛中捉蝴蝶。每到勤娘子结种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将它采集下来,装在兜子里。带着它们,我们一路寻找贫瘠的黄土,将种子撒在土里,等待它第二年长出美丽的花朵,土地不再空落落的。我们一路撒着,讲这无言的美丽带到各处。

再大一点,我就上学了。姥姥虽然舍不得她的小院子,但还是随着我们搬了家,将勤娘子也带着放到了新的阳台上。虽然没有了寒风,没有了阴雨,但是还有充足的阳光。渐渐地,我却发现它的花儿开的少了,但是花香还是依旧。

那年,我们又一次搬家了。姥姥也经不住路途的遥远,又回到了她的小院子,恰逢春天,置于门口的勤娘子又开了。好景不长,拆迁队不顾大家反对,将姥姥心爱的园子拆了,盖起了一座座高楼。门前的那一株勤娘子就放在了我家的阳台上。姥姥却不甘为此放弃,收集了种子,在新的楼房前种起了一株株玉米,一朵朵勤娘子。她还是那么勤劳啊,我看到与楼房格格不入的一片土地被她悉心地照料着。路过的人都能闻见清幽幽花儿的香气,深呼吸:嗯,真香啊。

最近,我听妈妈说姥姥因为扫地时一不小心摔倒了,把老人给摔骨折了,记忆也大不如从前了,阳台上的勤娘子也掉了不少。我一直想去看看姥姥,却因为学习的事情一直耽误了,我的内心一直都很愧疚。那天妈妈告诉我,姥姥现在看见妈妈就问:“你是谁啊?玥玥呢?”还不停地在柜子里翻腾着给我做的带有花香的新被套、新枕头。我听到这,泪珠顿时不自觉的流了下来。那天晚上,我进入了一个种满勤娘子的花园,粉色的花儿对着我微笑,竞走其中,花香遍地,微风拂过,天降花雨。我看见姥姥在我的不远处朝我微微地笑着,我也幸福的笑了。

篇8:因预设而美丽因生成而精彩

一、动态的弹性设计,为“互动生成”启航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地活动。 相反,新课程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预设时要留给教学足够的空间,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 灵活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

1.预设的目标要准。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流活动, 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了清楚的目标,课堂教学才能万变不离其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它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订,也不应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唯一标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生成的。只有这样,熔语文学科多维目标于一炉的教学设计,才会既将开放和生成纳入,又不至于自流和无序。

2.预设的内容要实。

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甚至是写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新课程的备课要从“技术” 走向“人文”,不仅要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还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备教材、备学生上。

(1)文本的预设。扎实而精彩的教学都是建立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课堂生成固然重要,但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巧妙的组织和有效的引导。如果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把握,预设不充分,势必导致教学缺乏整体设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教得碎而浅, 学得散而浮。教师只有吃透文本的主旨,并以此为教学的情感主线设计各环节,让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层层渗透,步步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形散神聚。

(2)学生的预设。教师除了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 备学生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衔接点,因此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现状、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尽可能明确课堂上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验,自主探究,从而将知识真正内化吸收,进而转化成一种能力。

(3)时间和空间的预设。充分的教学预设不是指把一堂40分钟的课塞得满满当当。试想,一间屋子,如果塞满了东西谈何摆设。教学是一种创造,而创造需要空间,它既巧妙地把语文教学内化书本语言这一重要任务“悄悄地”落实在其中,又把课文的表达技巧 “默默地”迁移,变为学生自己的表达技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 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3.预设的问题要精。

一堂成功的课,既要有好的切入点,又要有好的生长点。生成性的问题预设,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精炼的问题”,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活跃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质疑、释疑,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动态生成,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可以给整节课设计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和周瑜打赌?为什么是三天期限?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学生纷纷埋头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二、精彩的生成契机,为“美丽课堂”扬帆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课堂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教师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那么,如何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呢?

1.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个老人能钓到鱼吗?有同学回答这么冷的天,鱼儿根本不会上钩。此时,我抓住机会,提问学生“:既然钓不到鱼,这么冷的天,他是在干什么?”等待片刻之后,有学生举手回答,老人是在欣赏雪景。另一个学生接着回答,老人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另一位学生说,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在等待他人生的春天吗?学生的诠释让我震惊,他们独具慧眼,语言精彩,观点明确,使课堂上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展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争论中生成,引发精彩。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由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 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各执己见,从而引发争论。此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 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和融合。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问题:“‘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 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不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不对,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不能算诈骗!”“‘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所以还是 ‘借’”。面对课堂上这一“节外生枝”,我利用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争辩,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3.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行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学习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后,我提出问题:在金鱼、渔夫和老太婆三个角色中, 你最喜欢哪个?答案很明显,渔夫忠厚老实,金鱼知恩图报,只有老太婆最惹人讨厌,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她喜欢老太婆,不喜欢渔夫和金鱼。她认为老太婆和老头儿在破旧的小木屋里整整过了三十三年的清贫生活,老太婆对老头儿不离不弃,可以看出老太婆是一个能吃苦的善良妇女,后来她的贪婪都是老头儿的纵容和金鱼的盲目帮助造成的。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主人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得语感的积累。

篇9:因灵动而精彩 因真实而美丽

一、调活课堂气氛,让生命与生命真实对话

1.敢于俯身。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因而要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对话。

2.勤于诱导。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教学情境。

3.善于煽情。要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文本、与教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二、活化教学方式,让心灵与文本真实沟通

1.尝试自学,自我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自悟”,先体悟再理解;“自练”,先做再分析。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去体验学习的心路历程。

2.强调合作,相互启发。“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阅读的理解,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在合作学习中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见解。当然对别人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3.鼓励探索,师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

三、激活学生思维,让思想与思想真实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比如,大力倡导学生“质疑问难”——纵深探究之思,“观点争鸣”——批判创造之思,“温故而知新”——纵向迁移之思,“拓展延伸”——发散多向之思。

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真实,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本色的东西。

篇10: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不知道怎么这么快就度过了初中,每天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任何时间去顾及其他的思绪,离别却迫不及待地来了……真希望自己是在梦游:再回首,仍然是活泼可爱的同学;再回首,仍然是我熟悉的母校;再回首,依然是书声琅琅,笑声阵阵……

我担心,离别会扼杀美丽的记忆。紧张的升学阶段是枯燥无聊的,却因为相互的关心问候而如此温暖人心;幼稚的吵闹,如今想起来是多么温馨;严厉的批评,如今却变成深深爱意。我真担心,忽然有一天我会忘记他们,忘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欢离合。啊,我那三年的美好时光呀,为什么会这么短暂而匆匆呢?

中考前一天,我又回到学校,徘徊在教学楼前。花池里的月季花,粉红的、乳白的、淡黄的,都迎着阳光,将校园装扮得一派灿烂。那是三年前我们一齐种下的,如今又钻出了新芽。它会开得更加灿烂。但是以后整理这花池的,不再会是我们的手。其实毕业也是如此,用你生命的某一阶段开满了一个花池,然后离开它,用一个新的阶段去换一个花池开满。我们所照料的另一个花池,并且种上自己的花。走过的路一样有花开,渐行渐远还开。这样,离别就不会结束曾经的`美丽,而是繁衍出新的美丽,伴我们一路花开。

美丽,不就会在这繁衍中获得永恒吗?我前行的脚步不觉轻松起来。

满分理由……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古人对离别的感怀与抒发。本文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达的也是这一传统情感,但是面对一池花的思考,作者让文章顿时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昴与明朗,写出了当代中学生对于分别的重新理解与认识,这种认识是十分可贵的。

篇11:因努力而美丽作文

“岁月无声地溜走,上帝对我的不公,让我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童年的无知和稚气渐渐远去,随之而来的,是懂事后的痛苦与绝望。但,我不甘失败,不甘寂寞,我要点燃心中的烛火,让它驱散我黎明前的黑暗,融化我心中的寒冰…..”写完这一段扭扭曲曲的话,她用双脚合上自己的笔记本,把它放入抽屉里,扣上锁,同时,也把那份自信埋入心底。

她,一个遭遇不幸而失去双臂的好胜女孩。为了上学,她克服了常人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学会了用双脚写字,并且学会了自理自己的生活:用脚穿衣,刷牙,吃饭…后来,她甚至学会了骑自行车!

无疑,她是成功的。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她又一次打开自己心爱的笔记本,用双脚写下了这样一段字迹秀丽的话:“人,就像茶叶一样,只有投入沸腾的生活,经受磨练,才能点燃心烛,激活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生命释放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写完之后,她又一次合上笔记本,把它锁在抽屉里,同时也把那份成功的喜悦锁进心房。

她,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经历过一番磨难,她终于学会了游泳。并成为了以她为原形的电视剧的女主角,荣获20xx年华表奖优秀儿童女演员奖。

“够了吧,可以休息了吧”有人对她如是说,“不,还不够。”“只要我还能继续,我就不会停下脚步…..”

她再次翻开笔记本,郑重写道:“生命,没有卑微与高贵之分。上帝是公平的,他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只有坚强地与命运搏斗,勇于攀登,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篇12:描写因错过而美丽的初中作文

那天,不记得缘由,总之,我是出了门。风有一种微凉的温度,天色低靡地沉暗着,却在东方的天际露出白色的天幕来。隔着橱窗和反射的灯光,看得也并不十分真切。

我出门时,天忽然放晴。路上铺了色泽浅浅的一层阳光,颜色淡淡的,并不是惯常的金黄色或暖橘色。无数房屋投射出万般线条来。厚厚的云层也因了这稀薄的光和热,有了半分初夏该有的样子,只是仍然阴沉着。

半路时,雨还是落了下来。那样暴躁的水滴,一滴便晕开一个硬帀大小的斑点,溅起一圈灰尘。无奈,我举起手中的书冲进路边屋檐下。

彼时我年方豆蔻,着了一身净色的连衣裙,色彩并不浓烈,立在檐下,手里抱了两三本书,抬起头望屋檐边流下的水。地面附近有层淡淡的水雾,晕染得有几分迷蒙。

便见有一个少年,白衬衫,黑长裤,骑着自行车,背了双肩背包,沿着笔直的柏油路,从云际微明的那一端行来。车骑得有些快,但姿态淡定从容,由远及近。他在我面前时,我看见了那少年的面容。是学生的样子,齐刘海沾了水,有细碎几欲不可见的水珠附在发上。从落地橱窗里透出的光折射出来,光芒闪烁,逼人眼球。

少年的侧脸白晰清俊,线条明朗,嘴角微抿,似有所思。

我突然便想起一段很有名的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路上的有要看你。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时,一场不期而遇,不光只能以眼而视,更要以鼻嗅,以耳闻,以心聆。遇见一场初夏薄暮的雨,遇见一个素不相识却似曾相识的人,遇见一段好时光。这种感受,他人怎可替代,我又怎能错过?

雨渐渐小了,编成绵密的灰色的网,雨渐渐停了,露出初霁后微明的暮色。如张爱玲在《爱》中所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我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之中,时间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篇13:因什么而美丽的中考作文

一、学校倡导“和谐管理、和谐教育”, 并在丰富的实践和理性思考中得以完善和升华

2000年学校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独立科研课题《新时期城市小学学校关系研究》, 从科研入手, 建构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于2003年, 提出了“和谐管理, 和谐教育”办学理念, 在随后近十年的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实践丰富和发展。

学校“和谐管理、和谐教育”办学理念的提出, 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的高度认同, 并用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实践。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的价值体现, 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教科院等专家、市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家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充分认可与称赞, 给予了学校智慧的力量。学校随后又提出了“人爱、人和、人德、人才”的师生培养目标。2009年, 严校长由重庆市教委推荐, 教育部专家遴选, 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旨在落实温家宝总理培养教育家办学的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为期三年的培训学习, 严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陈锁明、赵德成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指导下,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继续进行《学校和谐管理研究》, 两年的研究获得了实效性的成果,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学校办学理念。

二、学校以关爱和尊重为出发点, 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一) 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 以关爱为前提, 体现“人爱”

1、学校管理关照教师生命。

学校管理首先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其次, 通过交流学习, 让大家深刻认识到, 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加强沟通、共识与支持是学校和谐管理坚实的情感基础。第三、每位行政领导要经常下年级, 增加与老师谈心交流的机会, 全方位关注教师。在沟通中指导教师工作, 解决教师们合理的工作需求与生活中的困惑, 使老师们更加愉快地工作。第四、充分创造机会, 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各种培训学习, 才华展示, 学校都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位教师, 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 在各种教育舞台上尽显自己的才华, 让每一位教师在和谐的校园里幸福而富有成就感地工作。第五、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 增强了教师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使教师深感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生命。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 是学校“和谐管理、和谐教育”的核心价值, 也是学校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校注重班级教育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在班级教育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 关注每一位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不管是学生的进步还是出现的问题, 都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爱在关怀中, 爱在严格中。同时, 在各学科教学中也要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不断进步。注重每一位学生幸福的情感体验和收获, 这是学校和谐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

3、把关爱延伸于社会与家庭。

学校重视对家长的尊重和真诚的交流。教育教学活动坚持对家长开放, 真诚倾听家长委员会的建议, 在交流中把对教育的爱传递给家长。与此同时, 学校还把教育的爱引向社会。交巡警平台的警察、戒毒所的工作人员、驻碚守桥部队、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碚城自行车队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均来到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给予学生关爱。

(二) 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 以尊重为基础, 体现“人和”

1、和谐的党政领导是学校发展的稳重基石。

学校党政一把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团结协作,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措施始终听到的是一个声音。十几年来, 学校党政的和谐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使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更加的齐心团结, 搞好每一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党政领导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黄金搭档”。

2、和谐的行政领导班子是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奋进的中坚力量。

在尊重和关爱中, 学校行政班子团结协作, 不管是在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中, 在众多大型接待、重要工作检查中都得到了考验, 也取到了成功。行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 给予了老师们一个榜样, 带动了学校全方位共同发展。

3、和谐的年级“小家”温馨而高效。

学校注重教研组“和谐小家”的构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诚帮助, 坦诚交流, 在相互的关爱中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管是教师中师徒合同的签订, 还是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研究课、优质课竞赛, 外出听课学习, 大家都相互帮助支持, 时时涌现出让人感动的事情。构建“和谐小家”, 让教师更加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

4、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积极倡导在尊重和爱心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每一位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尊重中关爱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多年来,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校园里日渐浓郁, 使和谐校园更加充满着爱。

5、尊重每一位教育同仁, 把“和谐教育”的理念广泛传递。

学校通过区域内的联片教研活动, 带动本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接待四川地震灾区学校, 重庆市帮扶学校来校学习参观交流, 有效传递学校“和谐管理、和谐教育”, 碰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形成教育的共识。

三、以追求生命的精彩为目标, 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和谐成长

(一) 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 以育人为核心体现“人德”

1、加强师德师风学习。

学校每周都利用教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进行专题讲座, 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论坛交流, 进行师德师风专题调研、专项评比, 把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成绩与教师的评职、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挂钩, 在严格指导和管理中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提高。当老师出现一些思想波动与不足时, 学校采取的是同事帮助、领导谈心、师徒对话、家访等的形式, 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去交流思想, 解决问题。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也高雅了教师的气质。

2、对学生的教育, 学校希望他们在未来走向社会时成为一名品德优秀的人。

学校首先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形成了一至六年级分段教育目标, 加强学校分层德育目标的递进研究和落实。其次, 提出并实施“和谐育德”教育理念。着力研究如何结合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在多彩趣味的教育活动感知、感悟、明理导行, 逐渐内化为自己良好的品质。第三、进一步拟定完善学生文明习惯培养细则, 完善学校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 完善学校优秀文明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文明班级等评选内容, 在规范教育中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良好养成。第四、追求“和谐课堂”的构建。让老师更加理性地思考课堂教学, 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在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注重各学科的和谐发展, 学生科技、合唱、舞蹈、美术、演讲、播音、足球、篮球、田径等各项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识品质。

(二) 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 以培养为目标, 体现“人才”

1、教师成才, 为教育添彩。

学校希望每一位教师德才兼备,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此, 学校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又一个经过努力而能实现的奋斗目标。不断派出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各种全国、市区级骨干班进行学习进修, 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大家的辛勤付出, 在人小这片和谐的沃土上, 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小学校长, 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科研型校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全国英语教师名师, 全国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 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重庆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教练员、重庆市劳动创新奖章获得者、重庆市文明市民、重庆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管理工作者等;北碚区劳动模范、北碚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北碚区名师、北碚区十佳班主任、北碚区十佳教学标兵、北碚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先进教师几十名。还涌现出市区级骨干教师近30多人。和谐的校园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涌现出许多教育人才。

2、学生成才, 为生命添彩。

学校在强调课堂教学艺术的同时, 加强教师随堂课教学的监控, 追求朴实、真实、扎实的随堂课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区域性前茅。近年来, 学校学生在征文、足球、美术、舞蹈、英语、计算机、篮球、书法、体操、声乐、演讲、科技、合唱、田径等各项竞赛中获全国、市区级奖上千人次。涌现出重庆市十佳少先队员、重庆市故事大王、重庆市四好少年和众多的市区、学校的三好学生、雷锋式好少年、优秀文明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 并荣获全国读书征文集体一等奖, 信息技术比赛集体一等奖, 全国中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先进学校, 学校足球队荣获了全国“贝贝杯”、全国“超霸杯”季军, 重庆市足球比赛冠军, 重庆田径传统校比赛冠军, 重庆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金奖等。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也收获了未来成人成才的信心。

四、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用教育智慧营造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让和谐的校园处处体现文化, 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

学校着力把“和谐管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人文校园建设, 体现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两个大型壁雕引导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校门的文化装修渗透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我爱北碚、我爱重庆、我爱祖国、我爱世界”, “记忆·感动、中国国粹、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学生开放性书吧、我爱童话、我的砂纸画等为主题的学校长廊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田。学校多功能教室和全校34个教学班的教室也进行了文化装修, 各个年段的教室文化都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教学楼楼梯转角和消防栓、楼道长廊灯饰、每层楼的洗手间都进行了细心的文化装修, 让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让校园文化影响学生。富有成效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使学校成为重庆市人文校园示范学校。

五、在和谐中, 学校追求宁静致远的学校办学和学校教育, 在和谐中凝聚力量, 展翅飞翔

篇14: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

一、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我们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自身素质不高的老师,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年青的语文教师,自觉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驾驭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本领外,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有一副好口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和一笔好文章。这些要求看似平常,但要认真落实,却需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当你脚踏实地去做,去练时,既能掂出“合格”二字的份量,也会体味到其中的无穷乐趣。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锤炼课堂语言,因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学生活生生的教材。因此,我们要下功夫锤炼语言,力戒语言不规范等病,要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没有语病,而且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语文教学提供不尽的源头活水。练,需持之以恒,自然会失去不少娱乐的机会,在许多人看来,确是一种苦。但是,我觉得,这种“苦练”同样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实精神食粮。

二、积极寻求“活”的课堂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应积极寻求“活”的课堂。

1.师生关系的“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有点头,惟命是从的份,特别是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造成学生只是将知道的“吃”了不去,而未“消化”,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堂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弃以往那种惟我独尊的思想,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处,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化被动为主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活”。以往的教学只是教教材,只强调课程的传递执行,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教学观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抛弃那种陈旧的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重新认识教学,知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放在同等的地位,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不再是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了。

3.教学方法的“活”。①在弹性预设中求“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往把课堂设计成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就会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教师自己也成了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②在动态生成中求“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的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充分开掘利用,才能使课堂更“活”,效果更好。③积极构建学生、教师、文本,环境之间的对话的“活”的平台。《课文课程标准》在阅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另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本质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八式太极拳教学口诀下一篇: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