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2024-04-29

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共9篇)

篇1: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关于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规定,看过以后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有几个老师没有在违法,为什么违法行为会这么猖獗?是不是他们违法以后根本就无人监管,即使是东窗事发,处罚的力度也根本不痛不痒?

关于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规定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现重申以下规定:

一、教师是教育者,应当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厚爱后进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因难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以自身的模范表率行为去教育、影响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严禁教师采用打、骂学生,或采用罚站、罚跑、罚抄书、罚劳动、停课等变相体罚以及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二、凡教师有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除批评教育外,并视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给予以下处理:

1.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或采用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虽情节较重,但没有造成后果者,除必须向学生本人和家长道歉外,取消本学期或本年度参加各项先进的评选资格,必要时须令其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做公开检查。

2.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或采用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情节较重,造成一定伤害或由此引发一定后果,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3.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或学生家长提出要进行检查、治疗、所需的各项检查、治疗和其他有关费用一律由教师本人承担。

4.对个别屡教屡犯者,除批评教育外,必须从严处罚,并视情节给予行政纪律处罚直至停聘。

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

为了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声誉,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和行为,特制定本规定。

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坚持正面教育,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通知》的精神,自觉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坚持正面教育,对学生既要管教管导,严格要求,又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博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满腔热情地做好转化工作。

四、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学生观和质量观,努力学习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五、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加强尊师爱生宣传教育,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

七、严禁对学生采取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对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学校除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外,还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具体情况如下:

1、情节较轻,能及时认识并改正错误的(如:面壁罚站、室内罚站等),一次扣除当月工资50元。

2、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如:将学生赶出校门或造成学生身心伤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生理或心理障碍,在校内或社会上引起围观、吵闹、投诉、上访、曝光等负面影响),扣除工资200元,个人负担学生医疗费用及其它费用。

3、情节恶劣,造成学生身体伤残等严重后果的,学校除扣发当月全部工资外,还将报请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4、经常体罚学生,经多次教育不改的,学校对其进行“学习待岗”处理。

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

为贯彻国家教委以及上级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场所,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要加强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决不能以任何借口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要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依法执教的合格教师。

三、教师对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生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五、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爱一部分学生,歧视另一部分学生,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努力上进。对于个别经常教育无效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六、对学生教育应做到十个不准:不准让学生站着听课;不准将学生赶出教室或撵回家;不准推拉敲打学生;不准罚学生抄作业、抄试卷;不准让家长出题抄题批作业;不准辱骂讽刺挖苦学生;对家长应为人师表,不准与家长发生口角;不准罚学生干值日;不准不让学生上课或不让参加活动;不准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七、各班要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列入班主任工作重点,对后进生逐个排队分析。

八、学校把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一项制度,每个教师应严格遵守,对于体罚或变相体罚人员,学校一经发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认识和纠正错误,对于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今后,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受到家长投诉的,取消各级评优评先资格,教师期末业绩考评师德修养为零分,情节严重的不发或少发期末奖金,对错误特别严重,丧失人民教师资格的,按上级有关规定处理。

关于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规定

为促进我镇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从教行为,有效遏制有偿家教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有偿家教的界定

有偿家教是指教师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其它休息时间进行教学辅导并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行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即为从事有偿家教: 1.在住宅内进行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利的。

2.个人或与他人合伙租用场地进行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利的。3.在校外办学机构中从事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利的。4.为个人或校外辅导班介绍有偿家教生源并从中获利的。5.在职教师利用工作之便自己或以亲属名义招收学生提供食宿,进行学习辅导,并收取费用的;

6.其他有关情形。

二、禁止有偿家教的规定

1.各中小学校的教室、课桌凳、器材等教学设备,不得租给或借给他人(包括本校教师),供其为学生收费补课。

2.严禁学校参与有偿家教的宣传、组织活动,不得与校外办学机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收费补课。

3.禁止教师在家中或在校外租用教室进行有偿家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动员、暗示或强制学生参加本人或他人组织的有偿家教,不得为校外办学机构或其他人员介绍家教学生。

三、处理办法

凡违反本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1.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一经查实,对当事人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退回违规所得,当事人当年的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扣发6个月绩效工资;三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按照国家工资政策,两年内不予正常晋级。处理后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予以解聘。

2.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从事有偿家教的,除按上述办法处理外,同时给予行政处分;市、县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除按上述办法处理外,报请相关部门按批准权限取消其荣誉称号。

3.学校对教师有偿家教行为监管不力,发现有偿家教行为而未及时制止和处理的,校长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造成严重影响的,对正副校长给予免职处理。

四、健全禁止有偿家教的工作责任制

1.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觉悟,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崇高性,主动作出承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以实际行动树立人民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良好形象。

2.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面典型,建立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要以“禁止有偿家教”为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作出不从事有偿家教的书面承诺。建立“禁止有偿家教”自查制度,学校领导班子要在业余时间,不定期调查、走访学生或家长,了解教师有无从事有偿家教行为,发现苗头及时进行阻止和处理。监管和查处不力的,取消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表彰奖励资格。

五、投诉和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69367996 电子邮箱:

yccgedu@163.com

篇2: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为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发扬我校“爱生如子”的优良传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规定如下:

一、严禁推、拉、打学生,严禁摔学生的学习用品,撕毁学生书本、作业等学习资料。

二、严禁以站体罚学生。学生因违纪需站立提醒的不得超过5分钟,不得令其面壁而立或站在公共场所置之不理,请到办公室的,必须有老师在场教育。

三、严禁把学生赶出课堂。个别学生因影响上课不得不请出课堂的,必须交代其他老师帮助教育,下课后必须及时妥善处理。严禁驱赶学生离校,学生到校上课后不得以任何理由责令回家(个别因病需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妥善处理)。)

四、严禁罚抄作业。学生作业出现差错,原则上就错题或错误部分订正。文科为强化记忆要求订正的作业,错题量少的,最多不超过三遍,错题量多的,应酌情减少订正的题目和遍数。

五、严禁“封建家长式”的训斥学生。不得使用歧视、侮辱人格、威胁恐吓学生等教育忌语,批评学生严禁影射、株连家长。不得任意传唤家长到校。

六、严禁以“留”体罚学生。放学后应组织学生按时离校,确实需要留下个别教育辅导的必须有老师在场,不得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七、严禁以停止考试或拒批作业体罚学生。

篇3:论美国教师的体罚权及其法律监督

本文以美国的教育实践为中心,探讨体罚权制度在美国的历史发展,具体考察其内容、功能和问题,力图勾勒出美国关于体罚权及其法律监督的完整图象。

一、体罚权的内涵和特征

(一)体罚权的内涵

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的意旨,体罚的决定权属于州政府。同时由于地方立法无法涵盖所有管教事项,所以州政府往往授予地方学区教育机构很大的体罚裁量权。因此在实践上,是由州政府和学区来主导体罚权的实施,而联邦政府和法院一般予以尊重和承认。[1]

体罚权的内涵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狭义说”,是指直接接触学生身体,使之产生暂时性痛苦和伤害的管教措施,如打手心、掌掴、踹踢、鞭笞等。“狭义说”为弗吉尼亚州等一些地方的立法所采取。[2]

第二种是“广义说”,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学生身体,导致学生身体产生暂时性痛苦、不适的管教措施。间接性身体接触是指对学生人身自由的强制约束,如维持特定姿势、强迫过度激烈运动、强迫过度从事特定行为等。“广义说”是以造成学生的身体性痛苦作为界定标准,居于学界和实务界的通说地位。[3]

第三种是“最广义说”,是指引起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或者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管教措施。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将造成学生精神痛苦的动作性羞辱也列入体罚,例如用胶布封嘴、迫使学生闻尿味、强迫抽雪茄等。“最广义说”由学者提出,并为少数地方法院所采纳。[4]

(二)体罚权的特征

教师的体罚权在性质上被视为是父母惩戒权的转移。[5]依据英美法系的“代理父母说”,学生一旦被送入校园,其父母基于血缘关系所享有的体罚权即被转移给校方。校方接受家长的委托,处于代理家长的地位,负有体罚的权力和职责。这种体罚权具有下述特征。

第一,该体罚权在范围上比父母对子女的体罚权狭小。这是因为,学校的“代理父母权”不得缩减教育行政机关对公民应尽的责任,不得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在1976年“匹查案”中,[6]佛罗里达州的一名教师对拒绝在早晨向国旗敬礼的中学生施予体罚,并强迫其敬礼。受罚学生不服、诉至地方法院。法院判决认为,父母有权基于血缘关系,通过体罚强制子女向国旗敬礼、吃早餐或午餐。但是,学校并不享有等同于父母的管教权力,若通过体罚强制学生向国旗敬礼,就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宗教自由权。

第二,该体罚权来源于法律的强制授权,并不需要经过父母的授权或者许可。除加州之外,大多数州的教育法明确授权学校可以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实施体罚。在1975年“贝克尔案”中,[7]学生家长主张某中学教师不顾家长反对而对其子女实施体罚,侵害了该未成年人的权利。地方法院判决认为,如果学区和学校具有比父母更加重要的管教利益,州政府就有权向学校授予体罚权。在1980年“奥尔案”[8]中,第四巡回法院判决认为,只要州政府授权学校实施体罚,即使父母单方面表示反对,也不影响学校行使对其子女的体罚权。

第三,学校和教师对超越合理限度的体罚不享有免责权。体罚权并非学校的护身符,一旦体罚超出合理范围构成“过当惩罚”,学校和相关教师必须承担滥用职权的违法责任。在1987年“加西亚案”中,[9]一名9岁的女生被教师多次倒吊并殴打,造成身体多处受伤。医院鉴定认为依据该学生的受伤程度,教师的行为已构成虐待。学生家长因而诉至法院,第十巡回上诉法院判决原告胜诉。法院认为,一旦查明体罚不属于“合理且必要”的情况,教师和学校就要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追究“民事故意侵权责任”、“刑事犯罪责任”和“违反教师伦理的责任”。

二、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

体罚权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戒权,校方应尽量避免实施,最好备而不用。只有当体罚确实是维持校园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需,而且没有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未来升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时,学校才能选择实施体罚。然而衡量“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是一项高度困难的任务,需要考虑到社会价值、历史文化、公众心理等社会背景因素,其判断结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勤教严管”传统观念的影响,美国公众普遍认可体罚对父母和教师树立威严、促使学生改错和反省的功能。学校认为确有必要,便可自主决定是否采取体罚来管教学生,立法和法院一般采取尊重而不干涉的态度。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禁止校园体罚运动的呼声渐高,体罚权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10]有人指出,中小学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课堂秩序容易控制,教师并不是非得动用体罚才能维持秩序。还有学者指责体罚就像是一种变相的“以暴制暴”的手段,缺乏对违纪学生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感化,无法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体罚率逐年下降。1987年,全美教育协会、律师协会等数十个社会团体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废除校园体罚联盟”。在1997、1998年间,倡导以“修复式正义”的新管教方式替代体罚的潮流在美国兴起,体罚率更是随之陡降。[11]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法律仍然承认体罚权是一项重要的管教手段,但是体罚权的适用不断缩限。关于“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的判断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一)否定说

该观点完全否定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不承认体罚属于合法的管教手段。截至2006年,美国北部、中西部29个州制定了禁止体罚的法律。另有8个州虽未禁止体罚,但是州内超过半数的学区均已自行规定禁止体罚。[12]例如,罗德艾兰州政府虽未禁止体罚,但是州内所有学区都规定禁止体罚。到2007年为止,全美前100个大学区中已有94个学区禁止体罚。

但是,学校出于管教学生、维持校园秩序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排除使用身体强制措施。因此在采取“否定”说的各州,体罚权事实上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变相地存在。以新泽西州为例,“新泽西永久法令”第18条允许学校和教师在“必要的情形”下,对学生采取身体强制手段。“必要的情形”包括:保护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学生的斗殴;从学生身上夺取武器或者其他危险物品;防止学生伤害自己;教师自我防卫。

(二)肯定说

该观点认可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将体罚视为一项合法的管教手段,但是严格限制体罚权的适用,仅允许学校在不得已时才可实施体罚。采取肯定说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和法院,以及南部、东南部的23个州。

例如,联邦政府先后出台1981年“教师保护法”、2002年“联邦中小学教育法”,承认教师、校长、教育机构等有权为了维持秩序而采取合理的体罚。只要不属于鲁莽行使或者涉及刑事不法,体罚行为就合法、免责。但是,体罚不应是惩戒学生的最初手段,只有在用尽其他方法仍无法达到教育效果之后,才能使用体罚。

三、体罚权的合法性标准

法院在审理学生权利遭受体罚侵害的案件时,一般是从宪法修正案出发,依据宪法第八修正案的“禁止残酷而异常的处罚”,对体罚进行实体合法性审查。同时,依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的法律程序”,对体罚进行程序合法性审查。

(一)实体合法性标准

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规定:“不得向公民处以残酷而异常的惩罚。”体罚一旦在实体内容上过于暴力和激烈,就属于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的“残酷而异常的处罚”。法院设立了两项审查标准,对体罚是否构成“残酷而异常”进行审查,[13]分别为善意原则和合理原则。

1.“善意原则”,是指体罚只能以管教、帮助学生作为唯一目的,不得恶意、无正当理由地实施体罚。在“加西亚案”中,法院认为体罚的目的只能是维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校园秩序;动用体罚的教师如果夹杂着个人对学生的敌意、愤怒或恨意的情绪,或者恶意报复和虐待学生的目的,那么体罚都被视为违法。

2.“合理原则”,是指教师体罚学生不能逾越合理和仁慈的范围。法院在审查时,一般是从“体罚手段与管教目的之间的相当性”,“学生受伤害的严重性”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体罚手段与管教目的之间的相当性”,是指体罚的处罚强度与学生的违纪情节之间应当保持均衡,避免体罚逾越合理界限,为了纠正轻微的违纪行为而造成严重侵害学生权利的后果。

如,2000年“尼尔案”中,[14]乔治亚州某校中学生持链条锁与同学发生互殴,被教师制止。教师和校长随即用链条锁对他进行体罚以示“公平”,但是结果造成该生左眼受伤。法院判决认定学校的体罚过当,已经构成对学生的身体伤害。法院在判决书中列举出判断体罚是否合理的因素如下:学生的违纪情节,包括犯错行为的严重性、学生违纪的动机、违纪行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程度;体罚所使用的工具是否足以造成虐待学生的危险。

第二,“学生受伤害的严重性”是指体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程度。在2003年“科特兰德案”中,[15]一位高中生由于违反校规而被校长用金属条殴打,造成学生头部肿胀和疼痛。学生因而诉至法院。第十一巡回上诉法院判决原告胜诉。法院在判决书中对“学生伤害的严重性”进行阐明,法院以罚站为例,认为学生在教室内、大庭广众之下或寒风刺骨中等不同场所罚站,对于被处罚者的身体伤害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因此,确定体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需要顾及到个别学生的可承受能力,考虑年龄、体型、性别、受罚场所、肢体残疾情况、身心发展状况等因素。

(二)程序合法性标准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政府不得在未经正当程序的情况下,剥夺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由于该条款隐含对学生“身体免受强制的自由权”的保障,因此学校的体罚权受到“正当的法律程序”条款的规范。[16]法院要求学校在制订纪律管理的校规,以及实施体罚时都必须秉持程序公平的原则,给予受罚学生最基本的正当程序保障。一旦体罚的实施未能满足“正当的法律程序”,就会违法。关于体罚程序是否符合最基本的“正当法律程序”,有四项判断标准。

1.“事先告知”

学生必须事先清楚地知晓何种违纪行为有可能遭到体罚。例如西弗吉尼亚州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事先规范和公布惩戒规范,将导致体罚的违纪事项明确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如果学生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体罚,学校在体罚之后才订立罚责溯及既往,那么这种处罚违法无效。不过,法院往往要求学校对学生体罚的违规事项应当明确,不得笼统规定为“不当行为”、“行为有害于学校利益”等事由。如果体罚的规定过于模糊,法院将以“过于空泛”为理由,判决校规违法无效,并撤销体罚。[17]

2.“说明理由,并听取答辩和陈述意见”

在体罚实施前,学校应向学生说明体罚的事实、规范依据,并应给予学生答辩和陈述意见的机会,如举办非正式的听证会,借此了解学生方面的态度。如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学区的纪律规范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当向受罚学生告知理由,并且提供机会让学生说明或者解释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在未被告知处罚理由,也未被听取答辩和陈述意见的情况下受到体罚,那么这种体罚违法无效。[18]

3.“体罚记录”

为了对学生负责以及保护教师、校长以及行政人员,任何对学生所采取的管教行动都必须记录下来。如得克萨斯州教育法规定,体罚记录应包括学生的姓名、事件发生的日期、不当行为的类型、体罚和管教措施、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反应。而在审理体罚的合法性时,这项纪录就成为法院的唯一事实认定依据。[19]根据“案卷排他原则”,如果学校没有制作体罚纪录,或者体罚纪录对一些关键事实记载不清,法院就认定学生违纪的事实没有达到“清楚和令人确信”标准,因而学校的体罚决定缺乏实质证据的支持。在此情况下,体罚违法无效。

4.“禁止教师单独实施体罚”

在实施体罚时,应当有体罚者之外的其他教职工在场作为证人。[20]如俄亥俄州教育法规定,必须有至少一位教职员工在场作证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体罚。如果教师单独实施体罚,那么法院将判决撤销体罚。

篇4: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为了处罚没写完作业的孩子,河南项城一老师就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扇他们的耳光,谁扇得响,评出前三名,奖励一个作业本。(2014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起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一桩接着一桩,似乎看不到头。其实,教师体罚学生,法律是明确禁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规定,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有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体罚学生,造成一定后果的,还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处罚。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伤,尽管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并且法律已经很完善,可还是不断上演,问题出在没有执行上。有法律不执行,教师体罚学生违法成本低,才会有恃无恐地拿起体罚的大棒,对于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学生毫不留情地动“私刑”。理由还堂而皇之,“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好”其实不是体罚学生的理由,而是教师为了自己好管理班级。在找不到其它办法的情况下,黔驴技穷,只剩下体罚一条路,而其自以为体罚马上见效,屡试不爽。

性教育从娃娃抓起是一种有益启蒙

日前,武汉市武昌教工幼儿园的大班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幼儿性教育课。但一个家长却给热火朝天筹划课程的老师浇了一盆凉水,大班一个女孩的家长拒绝了园方的安排,认为自己女儿还小,不必参与到这样敏感的课程中去。(2013年12月29日《武汉晨报》)

其实,幼儿园开性教育课早已有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笔者认为越早越好。据报道,性教育的最佳年龄段是4岁到6岁,这个时候孩子对性没有意识,如同一张白纸,你给他们讲性方面的知识,他们虽然不可能完全明白,但会和接受其它知识一样自然接受。毋庸讳言,家长之所以反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是害怕孩子被带坏、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意无意地反对或阻挠也就不难理解。但是,一味地反对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未免太过自私。身为父母,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时代拥有一份天真和纯洁。与其羞涩去逃避,不如勇敢地面对。父母决不能让孩子错过了性教育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个阶段直接进行性知识的灌输是一种有益的启蒙。

最该开除的是功利教育

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2014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

每个班都有差生,但是开除永远不会成为最佳手段,因为差生开除后依然有差生,有第一名就必然有最后一名。“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宗旨。但是“差生辅导名单”听上去就比较靠谱了,如果该校是希望每班拿出差生名单,并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那又何妨多多益善?既督促了老师们对学生更加负责,不言放弃,又帮助了学生学习,一举两得。学校当摒弃功利教育思维,真正将差生名单变成辅导名单,不放弃任何学生,认真教学。

父亲育儿角色不可替代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一般都是母亲担当育儿的角色,而父亲则只管在外面挣钱养家,交际应酬。一项研究表明,有父亲陪伴和照顾的孩子,长大后更聪明,更有责任感,性格也更加宽容。

篇5: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为贯彻国家教委以及上级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场所,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要加强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决不能以任何借口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要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依法执教的合格教师。

三、教师对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生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五、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爱一部分学生,歧视另一部分学生,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努力上进。对于个别经常教育无效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六、对学生教育应做到十个不准:不准让学生站着听课;不准将学生赶出教室或撵回家;不准推拉敲打学生;不准罚学生抄作业、抄试卷;不准让家长出题抄题批作业;不准辱骂讽刺挖苦学生;对家长应为人师表,不准与家长发生口角;不准罚学生干值日;不准不让学生上课或不让参加活动;不准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七、各班要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列入班主任工作重点,对后进生逐个排队分析。

八、学校把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一项制度,每个教师应严格遵守,对于体罚或变相体罚人员,学校一经发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认识和纠正错误,对于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今后,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受到家长投诉的,取消各级评优评先资格,教师期末业绩考评师德修养为零分,情节严重的不发或少发期末奖金,对错误特别严重,丧失人民教师资格的,按上级有关规定处理。

篇6:体罚学生的法律规定

全体教职工应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爱心培育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与行为,特作如下规定:

1.加强课堂教育管理。教师应采用表扬、鼓励、正面引导的方法做好组织教育,严禁长时间(整节课)罚站和离开座位站立的现象。

2.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无权随意命令学生离开教室,停止上课,有事确需停止上课者,须立即报教导处批准后才能执行。

篇7:严禁体罚学生的规定

罚是不民主、不科学、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方法,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将体罚与变相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者教育水平、教育方法极其单

一、低下、粗暴的表现,也是教育者的失败,更是非法行为。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因为这种教育手段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有损教育与教师的形象,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教师体罚学生,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提供简单、粗野的攻击性榜样,教学生以蛮横霸道的方式处理与同伴的关系,这将影响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给学生的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制定措施,提高教师的修养,杜绝一切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出现,在社会上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推动我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进程,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特制定以下条例:

1.全体教职工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思想上提高对体罚学生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尊重学生人格,禁止在任何场合讽刺、挖苦或侮辱学生。3.处理学生时不得让学生下蹲或上举、跑步、置之不理等。4.不允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罚学生抄作业等。

5.所有教职工不得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如动辄对学生进行停课处理或赶出教室等。

6.体罚学生,情节轻微者,由学校给予点名批评。

7.体罚学生造成一定恶劣影响的所责任由当事人承担。如因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流生的,由 当事人负责找回,并对照学额巩固条例进行处罚。

8.凡体罚学生造成影响的,学期末不得被评为先进。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后,按下列规定处理: 1.情节较轻的,在本人师德考评中扣分;在学校教师例会上检讨。2.情节较重的,由学校给予处分,并在全镇教育系统通报批评;扣除本人活工资30-50元,由本人在学校例会上检讨。

3.情节严重的,由学校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需费用全部由本人承担,由学校给予处分通报,学校例会公开检讨。扣发半年或一年津贴。

4.情节特别严重的,报教育局取消其教师资格,并由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5.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或学生家长因此提出要进行检查、治疗所需的各项检查、治疗和其他费用,一律由体罚者承担。(包括家长提出的学校责任)

6.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所在年级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应负连带责任,可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关处分或罚款。

7.体罚学生情节较轻的考核为基本合格,情节严重以上的,考核为不合格。

8.因体罚学生而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篇8:守住“不得体罚学生”的底线

虽然不少 人对田某 因体罚学 生而被开 除感到惋 惜 ,认为处罚过重,但大家都认为,田某体罚 学生小杰 是错误的 。“好老师”田某因一时冲动体罚了学生 ,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令人扼腕叹息。同时,田某的行为,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在没有教鞭的时代,教师如何才能守住“不得体罚学生”这条底线 ?

教鞭, 也叫戒尺。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过学的人都不会陌生,甚至记忆犹新。那个时代,教鞭是教师上课时不可缺少的工具,常常抓在教师手 中 ,或高高扬 起 ,或重重敲打在讲桌上。那个时代,教鞭打在手心里或者屁股上的疼痛,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作为惩戒所谓不听话的学生的工具,教鞭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将其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不打不成材”“鞭子下出好人”的观念常常挂在家长嘴边。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渐渐被全社会认可,教鞭慢慢从教师手中隐去,最后淡出课堂。如今,在课堂上,再也见不到传统意义上教鞭的身影。没有了教鞭,对教师来说,无疑少了一个震慑所谓不听话学生的工具。于是,一些教师便用起了自己的巴掌,甚至是粗暴的语言。然而,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师德底线,还违反了教育法“不得体罚学生”的规定。

当下,教师所面临的执教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没有了教鞭的时代,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需要用更多的爱来教育和管理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关心和了解学生。如今,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外界环境变了,学生自然也会随着环境而变化。也就是说,如今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完全不同了,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然而,不少教师却还是原来环境下的教师,其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变化, 在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容易用传统的理念来处理和解决,这样一来,触碰“不得体罚学生”的底线,就不足为怪了。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多元性从未这样丰富过。这既是好事,也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性和不同, 如何面对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成为考验教师能否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工作的试金石。面对多元的学生, 因材施教无疑是教师最应遵循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 因为“一刀 切”导致的 “体罚”事 件的发生。作为教师, 通过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认真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恐怕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在教师面前,“后进生”、“学困生”、“顽皮学生”往往是比较容易遭受体罚的群体,原因在于其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或者不听老师的话。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付出更多的耐心、关心和爱心。作为教师,应该从如何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 实际出发 ,多引导、开导和理解学生,而不是采用“体罚”的手段逼其就范。

体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教育的手段。体罚学生事件时有发生,表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体罚的危害性;没有意识到体罚学生触犯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同时表明,一些教师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还没有树立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教学和管理理念。

对于那些接受传统教育,又在用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当下学生的教师来说,做出改变,转变思想,适应当下教育理念,是唯一可行的选择。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少费心、少付出,也不那么累和辛苦 ,甚至很“管 用”,但对学生 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难以抹去的,甚至是终身的。

对教师来说,要防止“体罚”事件发生,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执教的 理念 ,增强法制 意识 ,时刻保持 “底线”思维 ,“红线”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加强情绪管控,让体罚远离学生。

作为教师,面对不同时代的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及理念应该不同,要不断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变化,不断学习。教师只有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把学生当“老师”,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和平共处,不停提高自我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层次,在其眼中,学生才能是可爱的、有闪光点的好孩子。

篇9:美国教师的体罚权及其法律监督

木文以美国的教育实践为中心,探讨体罚权制度在美国的历史发展,具体考察其内容、功能和问题,力图勾勒出美国关于体罚权及其法律监督的完整图象。

体罚权的内涵和特征

体罚权的内涵

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的意旨,体罚的决定权属丁州政府。同时由于地方立法无法涵盖所有管教事项,所以州政府往往授予地方学区教育机构很大的体罚裁量权。因此在实践上,是由州政府和学区来主导体罚权的实施,而联邦政府和法院一般予以尊重和承认。

体罚权的内涵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狭义说”,是指直接接触学生身体,使之产生暂时性痛苦和伤害的管教措施,如打手心、掌捆、踹踢、鞭笞等。“狭义说”为弗吉尼亚州等一些地方的立法所采取。

第二种是“广义说”,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学生身体,导致学生身体产生暂时性痛苦、不适的管教措施。间接性身体接触是指对学生人身自由的强制约束,如维持特定姿势、强迫过度激烈运动、强迫过度从事特定行为等。“广义说”是以造成学生的身体性痛苦作为界定标准,居于学界和实务界的通说地位。

第三种是“最广义说”,是指引起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或者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管教措施。其最大的特色在丁将造成学生精神痛苦的动作性羞辱也列入体罚,例如用胶布封嘴、迫使学生闻尿味、强迫抽雪茄等。“最广义说”由学者提出,并为少数地方法院所采纳。

体罚权的特征

教师的体罚权在性质上被视为是父母惩成权的转移。依据英美法系的“代理父母说”,学生一旦被送入校园,其父母基于血缘关系所享有的体罚权即被转移给校方。校方接受家长的委托,处于代理家长的地位,负有体罚的权力和职责。这种体罚权具有下述特征。

第一,该体罚权在范围上比父母对子女的体罚权狭小。这是因为,学校的“代理父母权”不得缩减教育行政机关对公民应尽的责任,不得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在1976年“匹查案”中,佛罗里达州的一名教师对拒绝在早晨向国旗敬礼的中学生施予体罚,并强迫其敬礼。受罚学生不服、诉至地方法院。法院判决认为,父母有权基于血缘关系,通过体罚强制子女向国旗敬礼、吃早餐或午餐。但是,学校并不享有等同于父母的管教权力,若通过体罚强制学生向国旗敬礼,就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宗教自由权。

第二,该体罚权来源于法律的强制授权,并不需要经过父母的授权或者许可。除加州之外,大多数州的教育法明确授权学校可以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实施体罚。在1975年“贝克尔案”中,学牛家长主张某中学教师不顾家长反对而对其子女实施体罚,侵害了该未成年人的权利。地方法院判决认为,如果学区和学校具有比父母更加重要的管教利益,州政府就有权向学校授予体罚权。在1980年“奥尔案”中,第四巡回法院判决认为,只要州政府授权学校实施体罚,即使父母单方面表示反对,也不影响学校行使对其子女的体罚权。

第三,学校和教师对超越合理限度的体罚不享有免责权。体罚权并非学校的护身符,一旦体罚超出合理范围构成“过当惩罚”,学校和相关教师必须承担滥用职权的违法责任。在1987年“加西亚案”中,一名9岁的女生被教师多次倒吊并殴打,造成身体多处受伤。医院鉴定认为依据该学生的受伤程度,教师的行为已构成虐待。学牛家长因而诉至法院,第十巡回上诉法院判决原告胜诉。法院认为,一旦查明体罚不属于“合理且必要”的情况,教师和学校就要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追究“民事故意侵权责任”、“刑事犯罪责任”和“违反教师伦理的责任”。

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

体罚权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戒权,校方应尽量避免实施,最好备而不用。只有当体罚确实是维持校园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需,而且没有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未来升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时,学校才能选择实施体罚。然而衡量“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是一项高度困难的任务,需要考虑到社会价值、历史文化、公众心理等社会背景因素,其判断结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勤教严管”传统观念的影响,美国公众普遍认可体罚对父母和教师付立威严、促使学生改错和反省的功能。学校认为确有必要,便可自主决定是否采取体罚来管教学生,立法和法院一般采取尊重而不干涉的态度。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禁止校园体罚运动的呼声渐高,体罚权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有人指出,中小学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课堂秩序容易控制,教师并不是非得动用体罚才能维持秩序。还有学者指责体罚就像是一种变相的“以暴制暴”的手段,缺乏对违纪学生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感化,无法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体罚率逐年下降。1987年,全美教育协会、律师协会等数十个社会团体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废除校园体罚联盟”。在1997、1998年问,倡导以“修复式正义”的新管教方式替代体罚的潮流在美国兴起,体罚率更是随之陡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法律仍然承认体罚权是一项重要的管教手段,但是体罚权的适用不断缩限。关于“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的判断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否定说

该观点完全否定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管教的必要性,不承认体罚属于合法的管教手段。截至2006年,美国北部、中西部29个州制定了禁止体罚的法律。另有8个州虽未禁止体罚,但是州内超过半数的学区均已自行规定禁止体罚。例如,罗德艾兰州政府虽未禁止体罚,但是州内所有学区都规定禁止体罚。到2007年为止,全美前100个大学区中已有94个学区禁止体罚。

但是,学校出于管教学生、维持校园秩序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排除使用身体强制措施。因此在采取“否定”说的各州,体罚权事实上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变相地存在。以新泽西州为例,“新泽西永久法令”第18条允许学校和教师在“必要的情形”下,对学生采取身体强制手段。“必要的情形”包括:保护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学生的斗殴;从学生身上夺取武器或者其他危险物品;防止学生伤害自己;教师自我防卫。

肯定说

该观点认可体罚对促使学生服从

管教的必要性,将体罚视为一项合法的管教手段,但是严格限制体罚权的适用,仅允许学校在不得已时才可实施体罚。采取肯定说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和法院,以及南部、东南部的23个州。

例如,联邦政府先后出台1981年“教师保护法”、2002年“联邦中小学教育法”,承认教师、校长、教育机构等有权为了维持秩序而采取合理的体罚。只要不属于鲁莽行使或者涉及刑事不法,体罚行为就合法、免责。但是,体罚不应是惩成学生的最初手段,只有在用尽其他方法仍无法达到教育效果之后,才能使用体罚。

体罚权的合法性标准

法院在审理学生权利遭受体罚侵害的案件时,一般是从宪法修正案出发,依据宪法第八修正案的“禁止残酣而异常的处罚”,对体罚进行实体合法性审查。同时,依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的法律程序”,对体罚进行程序合法性审查。

实体合法性标准

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规定:“不得向公民处以残酷而异常的惩罚。”体罚一旦在实体内容上过于暴力和激烈,就属于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的“残酣而异常的处罚”。法院设立了两项审查标准,对体罚是否构成“残酷而异常”进行审查,分别为善意原则和合理原则。

1“善意原则”,是指体罚只能以管教、帮助学生作为唯一目的,不得恶意、无正当理由地实施体罚。在“加西亚案”中,法院认为体罚的目的只能是维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校园秩序;动用体罚的教师如果夹杂着个人对学生的敌意、愤怒或恨意的情绪,或者恶意报复和虐待学生的目的,那么体罚都被视为违法。

2“合理原则”,是指教师体罚学生不能逾越合理和仁慈的范围。法院在审查时,一般是从“体罚手段与管教目的之间的相当性”,“学生受伤害的严重性”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体罚手段与管教目的之间的相当性”,是指体罚的处罚强度与学生的违纪情节之间应当保持均衡,避免体罚逾越合理界限,为了纠正轻微的违纪行为而造成严重侵害学生权利的后果。

如,2000年“尼尔案”中,乔治亚州某校中学生持链条锁与同学发生互殴,被教师制止。教师和校长随即用链条锁对他进行体罚以示“公平”,但是结果造成该生左眼受伤。法院判决认定学校的体罚过当,已经构成对学生的身体伤害。法院在判决书中列举出判断体罚是合理的因素如下:学生的违纪情节,包括犯错行为的严重性、学生违纪的动机、违纪行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程度;体罚所使用的工具是否足以造成虐待学生的危险。

第二,“学生受伤害的严重性”是指体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程度。在2003年“科特兰德案”中,一位高中生由于违反校规而被校长用金属条殴打,造成学生头部肿胀和疼痛。学生因而诉至法院。第十一巡回上诉法院判决原告胜诉。法院在判决书中对“学生伤害的严重性”进行阐明,法院以罚站为例,认为学生在教室内、大庭广众之下或寒风刺骨中等不同场所罚站,对于被处罚者的身体伤害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因此,确定体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需要顾及到个别学生的可承受能力,考虑年龄、体型、性别、受罚场所、肢体残疾情况、身心发展状况等因素。

程序合法性标准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政府不得在未经正当程序的情况下,剥夺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由于该条款隐含对学生“身体免受强制的自由权”的保障,因此学校的体罚权受到“正当的法律程序”条款的规范。法院要求学校在制订纪律管理的校规,以及实施体罚时都必须秉持程序公平的原则,给予受罚学生最基本的正当程序保障。一旦体罚的实施未能满足“正当的法律程序”,就会违法。关于体罚程序是否符合最基本的“正当法律程序”,有四项判断标准。

1“事先告知”。学生必须事先清楚地知晓何种违纪行为有可能遭到体罚。例如西弗吉尼亚州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事先规范和公布惩戒规范,将导致体罚的违纪事项明确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如果学生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体罚,学校在体罚之后才订立罚责溯及既往,那么这种处罚违法无效。不过,法院往往要求学校对学生体罚的违规事项应当明确,不得笼统规定为“不当行为”、“行为有害于学校利益”等事由。如果体罚的规定过于模糊,法院将以“过于空泛”为理由,判决校规违法无效,并撤销体罚。

2“说明理由,并听取答辩和陈述意见”。在体罚实施前,学校应向学生说明体罚的事实、规范依据,并应给予学生答辩和陈述意见的机会,如举办非正式的听证会,借此了解学生方面的态度。如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学区的纪律规范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当向受罚学生告知理由,并且提供机会让学生说明或者解释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在未被告知处罚理由,也未被听取答辩和陈述意见的情况下受到体罚,那么这种体罚违法无效。

3“体罚记录”。为了对学生负责以及保护教师、校长以及行政人员,任何对学生所采取的管教行动都必须记录下来。如得克萨斯州教育法规定,体罚记录应包括学生的姓名、事件发生的日期、不当行为的类型、体罚和管教措施、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反应。而在审理体踊的合法性时,这项纪录就成为法院的唯一事实认定依据。根据“案卷排他原则”,如果学校没有制作体罚纪录,或者体罚纪录对一些关键事实记载不清,法院就认定学生违纪的事实没有达到“清楚和令人确信”标准,因而学校的体罚决定缺乏实质证据的支持。在此情况下,体罚违法无效。

4“禁止教师单独实施体罚”。在实施体罚时,应当有体罚者之外的其他教职工在场作为证人。如俄亥俄州教育法规定,必须有至少一位教职员工在场作证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体罚。如果教师单独实施体罚,那么法院将判决撤销体罚。

上一篇:情与理高考优秀作文650字下一篇:申请电脑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