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2024-05-07

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精选8篇)

篇1: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刚才彭成老师的感恩教育演讲象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虽然是严寒的冬天,但我们却沐浴在感恩的春风里,忘却了时空,忘却了万象,留恋而忘返,心驰而神往,这是他演讲磁力的神奇效应.关于彭成老师的演讲,我想用马克思认为的一个演讲家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来作以总结.马克思认为一个真正的演讲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理,即深邃的思想.“感恩”出自基督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的宗教意味的词语.在英国许多古老教堂的石壁上至今还雕刻着“感恩”一词;牛津词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报他人.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接受着生育之恩培养之恩资助之恩提携之恩知遇之恩甚至救命之恩,为什么要感恩他人,怎样感恩他人,彭成老师对此都做了阐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给我们以启发,给我们以思考.二是情,即真实的情感.鲁迅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世界;只有真的声音才能与世长存.”彭成老师以他真诚的演讲,引起了大家感情的共鸣思想的同振,大家发出了真诚的呐喊,流下了真诚的眼泪.希望大家把真诚的呐喊和真诚的眼泪化做真诚的感恩行动.我以为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做一个对家庭对国家有用的人,就是对父母对老师的最好的感恩.三是形,即动人的表述.彭成老师鹤立讲坛,他吐语扬波,挥手振彩.他胸有城壑的演讲,他伴着语言结构而成的风姿,他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声泪俱下,声情并茂,他爱心荡漾,情满人间.所以彭成老师的演讲有深邃的思想,有真实的情感,有动人的表述.他具备了马克思所认为的演讲家要具备的条件.我们为彭成老师成为马克思所赞赏的演讲家表示我们衷心的祝贺!

今天彭成老师是敞开心扉给我们大家的,他要用他心灵的博动唤起大家心灵的共鸣,他要用他心灵的阳光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对老师对所有对我们有恩的人说,感谢有你,使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歌词);让我们对命运说:感谢命运,花开花谢 ,我一样会珍惜(<<感恩的心>>歌词)

篇2: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曹坪中学陈昌水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激烈的演讲比赛已经结束了,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简要谈一谈“感恩”这一人类最崇高的话题。

学会感恩是人综合素质体现的形式之一,是现代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直以来,我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学会做人”,“先成人,后成才”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价值支点,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关爱他人,做一个团结互助的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热爱祖国,做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力争把学校建设成教书育人的学园,亲情洋溢的家园,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同学们,我经常看到你们的父母送饭送衣到学校,经常来学校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很多家长甚至放弃家里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给孩子陪读。父母这些所作所为你感受到了吗?父母望子成龙的深情你感受到了吗?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还得到了老师的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教诲和关怀,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能懂得那么多的文化知识,那么多做人的道理吗?当然,还有祖国、社会的关爱,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真诚帮助,还有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这些帮助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快乐,陶冶我们情操的所有一切,都需要我们以感恩的心去面对。

同学们,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怀,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对父母、老师固然要常怀感恩之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恩世界的多彩,社会的和谐,生活的美好,祖国的强大;学会感谢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对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

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同学们认识到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道德和品质,做一名知恩图报、有修养的现代中学生,我校政教处在这里隆重举行举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比赛以“爱从感恩起”为主题,共有22名选手参赛。

选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充分的准备。精彩演讲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生动、感人的生活实例谈了自己对“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深切感悟,声情并茂,爱心激荡,给同学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经过激烈、紧张地角逐,3名同学获得的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的二等奖,5名同学获得的三等奖,此外,还评出集体奖3名。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对获奖班级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通过这次演讲,激发了同学们的青春激情,唤起了同学们感恩的热潮。在演讲中,同学们从感恩的认识升华到了感恩的意识,纷纷表白心迹,都要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对待父母、老师、朋友, 会场呈现在一片温暖和谐的气氛之中。此次演讲比赛活动也展现了同学们的创作空间,文采飞扬的演讲稿,口齿清晰、声情并茂的舞台表现无不显示出同学们较高的素养。

这次活动犹如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每个人在活动中都得到深刻的感悟,使人深深感动;既在全校学生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语言表达和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舞台,是我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中之一。学校将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今天起更加懂事识理,怀着一颗虔(qian)诚的心,学会去感恩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以及身边所有关心我们的每一个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导之恩,报效家乡、报效祖国。

篇3: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一、关于此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主题, 紧密围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组织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 为期两天的国际论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日程,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内容丰富, 主题突出

此次国际论坛既是一次课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 又是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大会。来自“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下的12个研究课题的13位专家结合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做了主题学术报告。同时, 此次论坛还围绕研究主题开设了四个专题论坛, 它们分别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使命、内涵本质、背景条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50余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高校校长、党委书记及中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学术报告。

(二) 各方重视, 规模空前

此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参会代表为历届最多, 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等600多名中外专家与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在百忙之中专程到会, 并在论坛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在开幕式上做了主旨报告。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同志,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各课题组非常重视此次论坛, 组织了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会议。可以说, 此次盛会是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理论工作者三支研究队伍的大会师。

(三) 交流平台, 学术盛会

此次论坛为“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不仅推动了课题的深入研究, 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各个研究课题在中期检查的基础上, 为准备这次论坛的学术报告, 对有关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每个学术报告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展示了翔实的数据、丰富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这些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高度评价。在此次论坛上, 论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近30位课题组外的专家对12个研究课题的13位专家的学术报告进行了评价, 所有报告都得到了良好以上的评价, 其中70%的报告被评为“优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始于2001年, 是每年举办一次的系列论坛, 本次论坛是第九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 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这个系列论坛一次比一次好, 其品牌效应与辐射作用越来越大, 不仅对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而且对于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 精心组织, 服务优质

浙江省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论坛的召开, 会前多次召开协调会。承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协办单位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他们对论坛的会务工作做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 服务工作周到细致, 为论坛的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体现了很高的组织水平和优质的服务工作。

二、关于“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项目的研究

(一) 项目研究启动以来的简单回顾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于2008年2月发布, 2008年6月开题, 批准12项研究课题正式立项。这些课题要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现有基础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任研究项目的总顾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任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研究项目共涉及研究课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 参与高校、研究机构150多所, 参与研究人员1000多名。同时,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高教学会对研究项目投入600万元的研究经费。研究项目还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二) 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

2009年8-9月, 项目办公室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总体上看, 从立项到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 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都非常重视, 组织得力;研究课题具备了明确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概念意识;在研究中, 力求做到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把历史与未来、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借鉴国际经验教训, 更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1. 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值得关注。

在此次论坛上, 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都围绕中期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在“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命题的研究中,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理解离不开对高等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再理解;在研究中, 应该让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宏大叙事回归到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上来。

关于“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命题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呼唤着高等教育的崛起,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从更高更宽视域透析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建设”。

在研究我国“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代表“背景与条件”课题组围绕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第一步要做的是, 必须使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应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 项目研究所预设的九大路径在理论上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突破。

“教育理念创新”课题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为微观层面的个性化办学理念提供宏观指导;同时, 还应在继承与批判中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体制与机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演讲中认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要正确认识学术权力, 还学术权力以学术;加强制度建设, 落实民主办学, 教授治学;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优化结构”课题组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在报告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影响。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在于转变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质量与水平”课题组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确立标准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前提;找准问题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突破口;制度创新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核心;文化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源泉。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代表“扩大开放”课题组做报告, 指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 应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开放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利用我国经济崛起的优势, 提升我国教育贸易服务水平;建立与完善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代表“建设高水平大学”课题组在报告中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未来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实施的建议。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负责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必须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而做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 包括“区域定位、层级定位、能级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

“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做强高职教育的持续过程。做强高职教育一是强化类型、强调特色, 二是强化功能、强调内涵。

“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课题组负责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教授分别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构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的视角, 提出了集群化区域发展新模式等新的理论观点。

总之, 虽然各研究课题组得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还只是初步的, 但在研究中通过点的突破,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

据项目办公室的粗略统计, 目前己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达200多篇, 一些研究文章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这些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调动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及社会各界开展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还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纳和吸收。

3.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推动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 许多研究课题组都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 力求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凸显以下特点:夯实基础, 注重文献的梳理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分析;从实然到应然, 注重比较研究;直面主要问题, 注重专家访谈;开展问卷调查, 注重数据分析;拓宽研究视野, 注重多学科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政策研究。

(三) 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 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已告一段落。虽然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还应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 加强深度研究, 从经验性、资料性研究转向针对性和思想性研究。

目前的课题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得较好, 但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提升, 在研究探索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和观点方面需要下更多更大的功夫。

2. 科学规划未来研究, 研究成果要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本课题的研究是今后比较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性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 对新的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的研究在高度上、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还不够。

3. 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行政决策的关系。

学术研究首要的是学术性与学术水平;学术研究应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研究应努力为行政决策服务, 但学术研究应不同于行政决策;学术研究要求真、务实, 力戒空话、大话;学术研究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 指导实践。

4. 加强协调与整合, 密切合作, 保证整体推进与提升。

项目研究在设计之初,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研究力量, 几乎每个研究专题都汇集了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参与, 实现了三种研究人员的汇合, 推动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但是, 这种研究团队的构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协调和沟通方面的问题。

篇4: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篇5:在学校感恩教育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展望我们学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引导同学们树立感恩社会、回馈祖国的高尚品格,学校团委和政教处在这里举行“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我们的选手将通过平实而感人的故事,淡定而深情的诉说,完美地诠释“感恩”这个主题。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对本次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我校“感恩教育”演讲比赛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记得《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书中还说:“感恩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吉姆的男孩,非常喜欢学习,可是家庭条件有限,不能提供他买课外读物的费用。于是,他找到了一份派发报纸的工作,尽管薪水很低,但是他很勤奋地工作,早上他起的很早就挨门挨户去送报纸。有一天,天气很热,送完报纸后,他感觉又饿又渴,可是他实在不想用这些钱买了吃的东西。于是他敲开一户房门,想向人家要点水喝,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她很快地从屋里出来,可端来的是一大杯牛奶,吉姆很惊呀,小姑娘却说:你每天起床很早为大家送报纸,很辛苦的,一定还没有吃上早饭。吉姆很是感动。

很多年过去了,小姑娘生了一种病,急需手术治疗,可手术需要很昂贵的医药费,姑娘却如何都支付不起,很是着急。可这时医院通知她可以做手术了,费用以后再支付,她的手术很成功,出院时医院给了她一张账单,费用处工工整整地写着一大杯牛奶,落款是吉姆。原来,吉姆已经是这所大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也是无意中发现眼前这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小姑娘!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同学们,感恩是会有回报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你们的学习,一切围着学习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你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我们当中有的同学却习惯成自然,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丝毫没有

内疚之感,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于是就有了我们当中有的同学漠视对人的关爱,对老师的起码尊重,对学校公物的爱护,对校纪校规的自觉遵守,于是就有了垃圾随手乱丢,水龙头长流水随意流,老师找同学帮搬书搬花等公益的事情却遭遇同学拒绝的尴尬局面,就有了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墙上网,冒着被开除也乱爱一回的愚蠢举动。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每天都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忽略了感恩这种做人最基本的情怀。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耐心去表达感恩之情,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做人的失败。为此我希望同学们把感恩变成实际行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感恩为动力,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力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学生,从而有能力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2、提倡勤俭节约。我们还是依靠父母给予经济来源的消费阶层,理应体谅父母的艰辛,尊重父母的劳动,增强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少一些名牌意识,少一些高档消费的理念,改掉不良陋习,杜绝铺张浪费;

3、关心体贴父母和理解父母。当与父母之间意见有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4、珍惜你的同学和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卤莽和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5、关注弱势群体,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

当然,我们能做到的还不只是这些,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唤醒大家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行动起来,说出你心中的感动,把“知恩、感恩、报恩”这一美德发扬广大!最后祝同学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早日成才,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时代新人。预祝本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篇6: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老师这个称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她/他像呵护万物的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照耀着祖国的希望,大家每天都念叨着“尊重老师”的字眼,可有谁真正体谅老师?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不管怎么去报答,总是报答不了的。我们是一滴渺小的水滴,老师就是海洋,我们是一棵树苗,老师就是——碧绿的树林!我们身边关于老师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我举个例子吧。我那是还是三年级的学生,总不懂事,老师给我们上堂课,可以说累得很。一天下来,已经累得不能再累了,课堂上,老师和颜悦色地上课,课后,老师的喉咙难受至极,喝口水,下堂课继续上,宁可身体累垮,也不落下一节课。洪老师勉强挺着感冒的身子给我们上课,站了一节课,连口茶都没喝,下课后,老师的声音早已变得沙哑,看着老师杯子里的胖大海,作为一个男孩,我也红了鼻子。这时,我多想给老师倒杯水,好润润她那沙哑的嗓子;也想为她唱首曲子,好愉悦愉悦他那沉重的心情。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是说不完的!老师啊!你为我们奉献了太多,也无数次得感动了我们!我们难道就没有一丝感恺和伤感?老师啊!你就是那清晨的阳光!照顾着我们这些幼嫩的绿草!都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可若是没了您的播种和浇灌,我们终将会枯萎,都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可要是没了您的教导和关怀,希望终将会幻灭!为了我们,您挺着身子上课,为了我们,您呕心沥血工作!为了我们,您累垮了身体!老师为我们担忧,为我们病痛!我们要体恤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也是所有老师的生日,在今天,在永远,我们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恩老师,回报老师,让她得到一丝小小的安慰吧!

感恩教育月升旗仪式讲话稿

“感恩的心”这首歌同学们都会唱,手语也会作得很流利了。可是,大家又是否理解其中的含义呢?

这首歌是弱势群体的心声。他们虽然与常人不同,无法享受生活中更多的乐趣,可是他们却以一颗积极向上的感恩之心来面对社会。特别是最后一句歌词:“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更能看出他们坦然高洁的心境。

仔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面对挫折与失败,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面对上天给予的种种恩赐与考验,怜爱与不公,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活的事实,却可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它。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都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就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事实上,一个人往往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我们应该感恩于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我们应该感恩于洒在我们身上的每一缕阳光,感恩于路人投来的每一个微笑或是一注眼神,感谢这一切的存在让我体验到了真实的美好;我们还应该感恩生活带来的挫折与磨难,感恩生活让挫折磨练我们的意志,让苦难锤炼我们的品质。我们更应该感恩于我们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感谢父母带给我生命,在生活中给予我点点滴滴的关爱与照顾;感谢朋友带给我真挚的友情,在生活中给予我一声声的关心和鼓励,感谢生活让我们得以享受这样的温馨。

篇7:感恩教育演讲会总结讲话

——谈谈方召中心小学学生理想信念培养

主讲人:赵继明2011年9月10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借这个机会谈谈我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

我校学生均来自8个村寨居住范围广,所服务区域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滞后,各方面条件较差,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行为习惯的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事半功倍;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还有少数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 只图舒适,缺乏目标,学习上懒惰,没有吃苦精神,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缺乏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爱人爱自然的博爱精神。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对于孩子们的种种不良习惯,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

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关键时期。学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回生活,学回做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

二、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

在以上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实施目的和过程。

(一)实施目的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改变育人环境,以校园环境的正面影响去抵制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引导 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把‚三让一树‛办学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逐渐使每位孩子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改变,同时也逐渐提高我校教师自身素质,造就一批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二)实施过程

1、学生不良习惯的具体表现

(1)、学生惰性思想严重,不善学习。具体表现在‚怕‛上。课前怕预习,上课怕思考,怕回答问题,课后怕作业,怕读书,怕问老师同学,更不复习功课。学习上听之任之马虎了事,作业时没有笔没有墨、没有应备的本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由于课后从不读书复习(我们曾做过调查,能主动读书的每班不超过五人,自觉复习的几乎没有),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生成绩不理想。

(2)、教室校园环境差。学生带零食,买东西,吃后口袋、果皮、食物壳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学校老师虽做了大量工作,但病根未除效果甚微。

(3)、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留长发,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的同学较多。各年级学生中皆有几个戴‚黑项圈‛的学生。中低年级不洗脸、不洗手者常见。这些不良行为影响了学生精神风貌,影响了校风校貌。

(4)、绝大部分学生懒惰,好逸恶劳。他们在校参加卫生扫除拖沓、马虎、乃至不完成。在家很少参加家务劳动,一些学生从未做过家务,不知劳动的艰辛。一到中午,校园一些角落常有扔下的馒头和饭菜。种种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5)、学生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经常有一些家长到学校告状:学生乱扔石头到秧田里,掰桑树幼芽,在菜田里打闹,糟蹋庄稼,摘别人的水果,扳他人的甘蔗等。校园内打人、骂人、起绰号、叫绰号,搬弄是非,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不团结,班级不安宁,学校声誉受损的不良后果。

2、小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为指导,以《小

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遵循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理论,以科学的态度,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分段有侧重地培养。

(2)、统一性原则

小学生理想信念是每位小学生都应具有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统一要求。

(30)、循序渐进的原则

(4)、反复性原则

理想信念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成果。

一年来,课题实验在我校的艰辛努力下,取得了具有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1、通过小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实验,我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觉性和责任心,能以身作则的班级管理小干部。

2、学生班集体、校集体意识浓厚了。在促进班风、校风、学风的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增强了。上课自觉思考,大胆发言,学习上增强了主动性和责任感。对待事物能明辨是非,生活上自己的事能尽力自己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为父母分忧。

5、一批后进生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有了进步,得到家长、教师、社会的认可。

6、敦促了一部分对子女漠不关心的家长的责任感,促进了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引导教育子女的责任心。

篇8:感恩教育:唤醒大学生感恩之情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虽然施恩者不求回报, 受人恩惠者也不应该忘记感恩。当代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不久的将来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之心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一问题也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之心呢?这一现象出现是多种原因的结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是造成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在当代, 大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长辈对孩子百般呵护也不乏溺爱者, 孩子只知一味接受与索取家庭的爱, 却很少回馈他们。家庭缺少对子女的感恩教育, 在物质方面家庭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条件与环境, 但不可回避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注有些不足。

再者,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分布比重不合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一大原因。当前, 学校十分重视知识教育, 以学习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而感恩教育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受到的重视都不够。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高校学生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修养低下都与其有着很大关系。

再次, 社会教育中人际关系功利化、物质化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重要社会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逐渐功利化、物质化。

最后, 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一大主观原因。随着时代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完善, 同时责任意识薄弱, 其思想深处还有一定的依赖和享乐思想。他们充分享受权利, 承担义务不够。

二、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理论向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认识, 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行为有着决定作用。因此高校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 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得到的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父母之恩、师长之情以及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这一切都得视为别人给予的恩情, 都应对此持感恩之心。老师父母也要改变以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方式, 而要将爱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体会到长辈的用心良苦, 经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才会心怀感恩心, 激发他们的爱心, 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怀, 将感恩心铭记心间。

在认识到感恩的必要的基础上, 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学会回报社会家庭学校等, 正如古语说的, 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懂得感恩, 懂得回馈他人, 不仅是要物质上给予回报, 更为关键的是要给予精神上的回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懂得感恩的, 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教导大学生懂得感恩。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向导

感恩教育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感恩教育更加有效, 在此仅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强调以情动人, 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与学生的交往。在感恩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爱护。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渐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发自内心的懂得感恩, 把感恩意识逐步内化, 学会共享, 在交流中获得进步提升。

另一方面, 采用趣味化、实用化的方式展开感恩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 多开展有趣的让人容易接受的感恩教育活动,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 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来感染学生, 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课堂内外二者有机结合, 影响教育学生。比如开展学生感恩回报学校、回报父母活动, 给学校和家庭做贡献, 比如给红十字会捐赠衣物书籍, 爱护校园环境做环保卫士, 给父母洗脚等, 从细微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而言之, 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把期待变成行动, 把希望变成现实, 及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种良好氛围。本文简单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以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二者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懂得感恩回报,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感恩, 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科技资讯, 2005 (25) .

[2]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

上一篇:招投标存在问题下一篇:钢材销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