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简爱》杂文随笔

2024-04-12

再遇《简爱》杂文随笔(通用3篇)

篇1:再遇《简爱》杂文随笔

再遇《简爱》杂文随笔

每个学期,几本名著中,总会让我再捧起其中一本来好好重读一番,也往往要挑选自己喜欢的那本。其余的可能只是为了应付教学,而那一本,却是会打心底里喜欢,有了这份喜欢,在推荐起来就会更真诚一些。

虽然原来也挺喜欢《简爱》的,因为其中的基督教义的描述颇多,即便是两年前同样教初三,同样拿起这本书来时,我也只是跳跃性地翻一翻而已,只是为了回顾些情节,在跳过教义的述说过程中,也同样跳过了很多的细节。

而这一次,细细地读,却感觉很多细节都很值得品味,才发现自己跳过那么多有味的地方。

不想去看那些品评的书,只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简爱是情感的,我不想用理智的分析去损害它。

那么丰富的情感。

开头就被冷冷的湿雨的冬天所困,那个令人可怖的红房子,让人想起小时侯走夜路时的恐惧。在里德舅妈家里,小爱儿没有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只有受欺侮的痛苦。那个虽然见识短浅但却心底善良的`仆人贝茜给她唯一的劝慰,但是小爱儿根本听不进去,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完全可以理解。

在沃尔德,转换环境给简带来了希望,然而赫斯特先生的一个“说谎者”的标签,把简从天堂打到了地狱,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幸好坦普尔小姐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给简洗清了罪名。温柔多才的海伦也给了简在寒苦生活中的一束光亮。然而海伦却是红颜薄命,在海伦死去的那晚,简就抱着海伦睡着了,是简给了海伦临终前的温暖和宁静。后来的沃尔德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简的生活也很平静。

简在沃尔德从教两年后,她突然厌倦了学校的常规生活,她憧憬自由,想去体验一种新的生活。就如同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追求自由的心灵不经意之间就会如春草般地萌发了。幸运的简遇到了菲尔法克斯太太,遇到了桑非尔府,遇到了阿黛伦,更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

一切是那么地美好,美丽的桑非尔府,听话的阿黛伦,还有和善的菲尔法克斯太太。

一切也都是那么地神秘,偌大的庄园,主人却不经常回家;阿黛伦的身世之谜;还有那个奇怪的仆人普尔太太……

神秘而魔幻的剧幕一点点地拉开,罗切斯特对简的测试,还记得他曾扮演起吉普赛巫婆,还记得他对简颐气指使地呼喝,还记得他故意宣称要娶英格拉姆小姐……而在他心底的最深处,却早已迷恋上了简。好似霸道总裁的剧情之源头。

而那个谜团也是越裹越大,深夜里起火,伤了的梅森,被撕碎的结婚礼服,一点点地在积聚力量,最终爆发在简的婚礼上。

出走而经历磨难的简,遇到了约翰一家,身世揭开,才知道他们本为一家。以前一直以为约翰也喜欢简,而这次才读懂了,约翰并不喜欢简,只是简是他作为牧师身份的好妻子而已。在约翰看到简给奥弗利小姐画的像时的神色可见,约翰是真心喜欢她的,然而作为牧师的他并没有将心底的爱表白出来,他将这份爱转化为对上帝的爱了,那是一个神的心灵。

而简,还是世俗中那个重情重义的简,她不在乎自己的财产,她愿意用她的财产换得姐妹亲情。她拼了命也要找到罗切斯特先生,最终虽然罗切斯特先生变穷了,变瞎了,变残疾了,但他们仍然结合在一起了。我喜欢这个圆满的结局,那样宁静,在幸福生活中,十年就如一瞬间,在一切都那么美好中结束了故事。

喜欢以简这样一个女子的口吻,慢慢地讲述这个故事,很多话儿,看起来就像是简坐在你面前,倾诉着她自己的经历似的。

一个小女人的情感故事,却深深地感动着我。

篇2:再遇《简爱》杂文随笔

延安市实验在中学    张蕾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按学校的要求,新进教师要上公开课,当时自己选择的篇目是《木兰诗》,觉得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思路清晰,比较好理解,自己也较容易把握。在导入新课时,我当着教研组三十几名老师的面,唱了一首跑调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完自己觉得唱得好着了,可结束后,老师们一起给我评课,他们说我“有勇气”“青春年轻”敢唱着开课。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莽撞的自己还是那么清晰。那时,对于《木兰诗》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课堂的理解也基本没有。

在带初届17班的时候,教研组要求同课异构,指定的篇目是《木兰诗》,这次我没有唱,对于木兰的理解,对于课堂的理解也比三年前要更加的清晰,一节课分析木兰的`形象,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记得课后我问过穆老师,说您觉得怎么样,穆老师说好着了,课堂环节清晰而流畅。短短几句话的交流,让当年的我觉得很受鼓励,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穆老师指导中的还有哪种不足是我没有意识到的。

,再遇木兰,在年级范围内上示范课,面对第二单元仅剩的两篇文章,我再一次地选择了《木兰诗》,周末在家备课时,觉得课文很熟悉,几乎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可真正地以我36岁的年龄再去背诵和解读《木兰诗》时,我看到了木兰的另一面,木兰是为国为家的英雄,但同时她更是个女子,诗歌七个章节中只有一个章节体现了战场上的木兰,其余六个章节都在体现木兰“女子”的一面,这一次我没有把她当作英雄,仅是当成了“女子”。在引领学生分析完木兰形象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否喜欢木兰?”,其实是想让学生梳理形象、谈理解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因为,我自己在备课时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我喜欢木兰不是因为她是为国尽忠的英雄,不是因为她是替父从军尽孝的女儿,是因为她在勇敢地完成了对国对家应尽的责任后,她义无反顾地做回了自己。那个“愿驰千里足”的木兰,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做了选择;那个“对镜贴花黄”的木兰,娇羞中透着自信与坚毅;那个略带傲骨的木兰是多少女子心中不服输的自己!

一首乐府民歌,一篇叙事诗,一段不灭的传奇,一个如花的女子,木兰如花,木兰如梦!

再遇木兰,我似乎读到了自己,人生匆匆,能够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面对永无止境的语文教学,我始终是一个小学生,我自知自己的基础薄弱,与学校好多名师优秀的教学功底相比,我现在还是在学习的状态,但我不怕自己的笨拙,对于我而言,现在的我已经是最好的了,那又何必勉强别的呢?

篇3:《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再遇《简爱》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简爱读书笔记随笔04-25

简爱简爱范文05-16

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05-08

《简爱》读书心得体会-简爱读后感05-06

简爱语录04-22

简爱04-26

简爱影评05-11

简爱论文题目05-01

简爱阅读范文05-16

简爱影评范文05-16

上一篇:难忘运动会作文300字下一篇:几种常用油品拉曼光谱的检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