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2024-05-24

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共6篇)

篇1: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Fluid Dynamics

学时:64 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教学对象: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教材:工程流体力学(山东工业大学孔珑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工程流体力学(归柯庭等编)(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三大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热力和其它设备中的流体平衡和流动的基本规律,深入了解流体绕过物体或流过某种通道时的速度分布、压强分布、能量损失及流体同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实际操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侧重于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会推导一些基本的公式和方程,明确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练习和实验操作,学会熟练应用这些基本公式,加深对流体平衡和流动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特殊流体的流动和流体在热力设备中的特殊流动规律及相应的工程应用服务。本课程的前三章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必须重点掌握,第四章是流体力学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五、六章是热能动力工程中常见的管流计算,必须熟练应用,最后三章是前述内容的更深入化,为分析和进一步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复杂流动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2、流体连续介质的假设

3、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4、流体的特性及主要物性参数(粘性、密度等)

5、液体的表面性质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连续介质的假设,了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和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液体的表面性质。

重点:

流体的定义和特征、连续介质的假设、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液体的表面性质。

难点:

流体的连续介质的假设、流体的粘性和液体的表面张力等都是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新概念,必须准确理解。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6学时)

1、流体的静压强及特性

2、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

3、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4、绝对压强、计示压强、液柱式测压计

5、液体的相对平衡

6、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和曲面上的总压力

7、静止液体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的静压强及特性、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和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主要推导过程。了解工程上常用的压强的计示及测量方法。了解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和曲面上的总压力和静止液体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

重点:

掌握流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和压强的分布规律、平衡微分方程式、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难点:

流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和压强的分布规律、平衡微分方程式、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第三章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8学时)

1、研究流体流动的方法

2、流动的分类

3、迹线与流线

4、流管、流束、流量

5、系统与控制体

6、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与动量矩方程、能量方程

7、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8、沿流线主法线方向压强和速度的变化

9、粘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以及研究流体流动的方法。广泛地深入地理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与动量矩方程、能量方程。熟练掌握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重点:

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与动量矩方程、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难点:

准确理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与动量矩方程、能量方程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4学时)

1、流动的力学相似

2、动力相似准则

3、流动相似条件

4、近似的模型试验

5、量纲分析法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力学相似性、动力相似准则、流动相似条件。熟练应用量纲分析法。

重点:

流体流动的力学相似性、动力相似准则、流动相似条件。熟练应用量纲分析法。几个重要的准则数(雷诺数、欧拉数、马赫数、柯西数、韦伯数等)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达式。

难点: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法是以前未曾接触过的,但它们是最基本的试验研究的理论处理方法,必须熟练掌握。

第五章管流损失和水力计算(6学时)

1、管内流动的能量损失

2、粘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流动与紊流流动

3、管道入口段中的流动

4、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

5、管道水力计算

6、液体的出流

7、水击、气穴、气蚀简介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工程上常见的和基本的流体流动的能量损失(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计算过程,熟练应用莫迪图。准确理解粘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流动与紊流流动)的基本概念、分类。熟练计算管道中流体的水力过程。

重点:

基本的流体流动的能量损失(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计算过程,莫迪图的应用。粘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流动与紊流流动)的基本概念、分类。熟练计算管道中流体的水力过程。

难点:

流体流动的能量损失的计算。粘性流体的层流流动与紊流流动的基本概念、分类。管道中流体的水力计算。

第六章气体的一维流动(6学时)

1、微弱扰动的一维传播、声速、马赫数

2、气流的特定状态和参考速度、速度系数

3、正激波

4、变截面管流

5、等截面摩擦管流、换热管流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一维流动中的声速和马赫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过程。了解气流的特定状态和参考速度、速度系数,以及正激波的概念。掌握变截面管流、等截面摩擦管流、换热管流中相应的一些定义量的概念和计算。

重点:

微弱扰动的一维传播、声速、马赫数是本章的基本点。变截面管流、等截面摩擦管流、换热管流中相应的一些定义量的概念和计算是以后工程上经常碰到的基本工程问题的处理,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

难点:

微弱扰动的一维传播过程。变截面管流、等截面摩擦管流、换热管流中相应的一些定义量的概念和计算。

第七章理想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10学时)

1、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有旋流动、无旋流动

2、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定解条件

3、涡线、涡管、涡束、涡通量的介绍

4、速度环量、斯托克斯定理等

5、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

6、几种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

7、平行流绕过圆柱体无环流的平面流动、有环流的平面流动

8、叶栅的库塔—儒可夫斯基公式、库塔条件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理想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相应运动微分方程和伯努利方程及其定解条件。了解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以及平行流绕过圆柱体无环流的平面流动、有环流的平面流动。

重点:

理想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相应的运动微分方程和伯努利方程及其定解条件。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的概念。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以及平行流绕过圆柱体无环流的平面流动、有环流的平面流动。

难点:

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相应的运动微分方程和伯努利方程及其定解条件。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的概念。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以及平行流绕过圆柱体无环流的平面流动、有环流的平面流动。

第八章粘性流体绕过物体的流动(10学时)

1、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2、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层流流动

3、边界层、层流边界层及其微分和积分方程

4、边界层的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

5、平板的层流边界层、紊流边界层、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

6、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7、绕过圆柱体的流动、卡门涡街;物体的阻力及阻力系数、边界层的控制

8、小雷诺数时绕过静止圆球的定常平行流

9、自由淹没射流

基本要求:

掌握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明确边界层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熟悉流过平板的层流边界层、紊流边界层及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了解边界层的分离现象、绕过圆柱体的流动和卡门涡街的概念、以及流体的阻力和阻力系数的计算。了解边界层的控制方法。

重点:

边界层是粘性流体绕过物体流动时最基本的现象,而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建立边界层的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必须熟悉流过平板的层流边界层、紊流边界层及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了解边界层的分离现象、绕过圆柱体的流动和卡门涡街的概念、以及流体的阻力和阻力系数的计算,了解边界层的控制方法,为进一步分析工程实际和深入的试验研究时出现的边界层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

难点: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边界层的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和流过平板的层流边界层、紊流边界层及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是本章的难点。

第九章气体的二维流动(2学时)

1、微弱扰动在空间的传播、马赫锥

2、微弱扰动波

3、斜激波

4、激波的反射和相交

5、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干扰

基本要求:

本章为超音速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现象的描述和计算,只作一般了解。

实验安排(8学时)

1,流线演示2学时

2,沿程阻力的测定2学时

3,绕流圆柱体压力分布的测定2学时

4,伯努里方程的应用2学时

参考教材

1,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编,流体力学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上册1980,下册1982。

2,西安交通大学流体力学教研室编,江宏俊主编,流体力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美)J.W,戴莱,D.R.F.哈里曼著,流体力学,郭子中,陈玉璞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篇2: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工程力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工程力学是高等学校材料、石油、储运等诸多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相应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工程力学考试是教育部授权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利用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大纲根据教育部高等工科本科理论力学课程(中学时)中静力学的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中学时)基本要求及教育部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21世纪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工科各专业对工程力学基本知识的要求而制订。本大纲力求反映普通一般院校工科本科专业的特点,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的尺度去测评考生的工程力学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考生运用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考人员应根据本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自行组织学习相关内容和掌握有关知识。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关于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2)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力学建模的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静力学

1、静力学基础 1)基本要求

掌握力、力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掌握力偶、力偶矩和力偶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偶矩;掌握力系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理解和掌握力系等效定理和平衡力系定理;掌握各种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力性质,能熟练画出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受力图。

2)考试内容

1.1 力的概念 1.2力矩的概念 1.3 主矢和主矩

1.4 力系等效定理和平衡力系定理 1.5力偶和力偶矩矢 1.6

约束和约束力 1.7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2、力系简化 1)基本要求

掌握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以及简化结果的相关应用;理解平行力系的中心,了解物体重心、质心和形心的确定方法,能熟练计算平面图形的形心。

2)考试内容

2.1 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2.2 固定端约束

2.3 物体的重心、质心和形心 2.4 平面图形的形心计算 2.5 分布力的相关计算

3、静力学平衡问题 1)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并能熟练地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掌握桁架的概念及其理想化力学模型,掌握平面静定桁架内力计算;掌握滑动摩擦和摩擦角的概念,了解滚动摩阻的概念,能熟练地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的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2)考试内容

3.1 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2 平面问题平衡方程的应用 3.3 空间问题平衡方程的应用 3.4 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 3.5 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二)材料力学

4、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概念 1)基本要求

熟悉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以及内力、应力、应变、变形等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内力计算的截面法。

2)考试内容

4.1 内力与截面法 4.2 应力的概念 4.3 应变的概念 4.4 变形的概念

5、轴向拉伸与压缩 1)基本要求

掌握轴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及轴力图的绘制,掌握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熟悉圣维南原理,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熟悉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曲线;熟练掌握拉压杆的强度计算,了解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掌握拉压杆变形计算及胡克定律。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求解,熟悉温度及装配应力的计算。了解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2)考试内容

5.1 轴力与轴力图 5.2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5.3 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 5.4 拉压强度条件及应用 5.5 轴向拉压时的变形和位移计算 5.6 拉压超静定问题,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6、扭转 1)基本要求

掌握扭矩的计算及扭矩图的绘制,熟悉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计算,熟练掌握圆轴扭转的强度及刚度条件的应用。

2)考试内容

6.1 扭矩和扭矩图

6.2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6.3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6.4 圆轴扭转时的刚度条件 6.5 简单扭转超静定问题

7、弯曲内力 1)基本要求

熟悉对称弯曲的概念,掌握剪力、弯矩的计算和剪力方程、弯矩方程,熟练掌握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能熟练的利用微分关系绘制梁的剪力图、弯矩图。

2)考试内容

7.1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7.2 剪力方程、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7.3 利用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8、截面的几何性质 1)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静矩与形心、截面二次矩的概念及计算,能应用平行移轴公式,了解惯性主轴的概念。

2)考试内容

8.1 静矩

8.2 惯性矩、惯性积、极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8.3 平行移轴公式

9、弯曲应力及弯曲强度 1)基本要求

掌握弯曲正应力和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熟练掌握弯曲强度条件的应用,熟悉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2)考试内容

9.1 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9.2 梁横力弯曲时的切应力 9.3 弯曲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9.4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10、弯曲变形 1)基本要求

熟悉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掌握积分法求梁的位移,掌握叠加法求梁的位移,掌握梁的刚度校核,熟悉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掌握简单超静定梁的计算。

2)考试内容

10.1 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10.2 叠加法求梁的位移 10.3 简单超静定梁的计算

10.4 梁的刚度条件与提高梁刚度的措施

11、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1)基本要求

熟悉应力状态的概念,掌握二向应力状态下应力分析的解析法,熟悉二向应力状态下应力分析的图解法,了解三向应力状态,掌握广义虎克定律,了解体积应变、三向应力状态下应变能、体积改变能、畸变能的概念。

熟悉材料的破坏形式和强度理论的概念,熟练掌握四个经典强度理论及其应用,熟悉莫尔强度理论。

2)考试内容

11.1 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 11.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11.3 特殊三向应力状态分析 11.4 广义胡克定律 11.5 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12、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1)基本要求

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与实例,掌握梁在两个主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弯扭组合变形的应力与强度计算。2)考试内容

12.1 梁在两个主轴平面内的弯曲 12.2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12.3 弯扭组合

13、压杆稳定 1)基本要求

熟悉压杆稳定的概念,掌握计算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掌握临界应力计算的相关公式及临界应力总图,熟悉压杆的稳定性校核的安全因数法,了解折减系数法,熟悉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2)考试内容

13.1 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3.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13.3 临界应力总图 13.4 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13.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四、参考教材

陶春达,黄云主编.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静力学部分约占总分的25%,材料力学部分约占总分的75%。

(四)试卷题型比例

1、选择题(20%):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2、计算题(80%):通过已知参数计算或推导出结果。

六、样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平面力系的最终简化结果不可能的是()。A.零力系; B.合力; C.合力偶; D.力螺旋。

2、一物块重量为FP,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如图所示,物块上作用一力F。斜面与物块间的摩擦角为m25。物块能平衡的情况是()。

A.F=0,即(a)图;

B.F水平向右,且F=FP,即(b)图; C.F沿斜面向上,且F=FP,即(c)图; D.无法判定。

FPF30°(a)FPF30°FP30°(b)(c)

3.21图

3、三种材料的—曲线如图所示,强度最高的材料是()。

A.1;

B.2;

C.3。

σ12C1302mBmFε

A4、图示等直圆轴,已知截面B相对于截面则外力偶题M题5.19图A的扭角BA0,5.21图M2的1与关系为()。

A.M1M2;

B.M12M2;

C.2M1M2;

D.M13M2。

M1M2AaC题7.16图aB

5、图示的两个梁的抗弯刚度EI相同,载荷q相同,关于这两个梁的下列四种关系中正确的关系是()。

qAa(a)题11.20图

qBAa(b)Cql/2aBCa A.内力和挠度相同; B.内力和挠度不相同;

C.内力相同,挠度不同;

D.内力不同,挠度相同。

6、矩形截面梁受载荷如图所示,则在梁中的四个位置中,应力状态描述错误的是()。

aABFDCFaABστ题12.3图CDσ ττ

二、计算题(本题20分)

图示结构,由曲梁ABCD和杆CE、BE、GE构成。A、B、C、E、G均为光滑铰链。已知F20kN,q10kN/m,M=20kNm,a2m,假设各构件自重不计,求A、G处约束力及杆BE、CE所受力。

FqABMGaEaCDaa题3.32图

三、计算题(本题20分)

阶梯形圆杆,AE段为空心轴,外径D140mm,内径d100mm;BC段为实心,直径d100mm。外力偶矩MeA18kNm,MeB32kNm,MeC14kNm。已知:[]80MPa,[]1.2()/m,G80GPa。试校核轴的强度和刚度。

MeAMeBMeCDddAE题7.24图BC

四、计算题(本题20分)

图示结构,梁BD为刚体。

1、2杆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试求两杆的轴力。

2aB

a 3l1aBCa2l

C

FDF习题5.19图

习题5.18图

五、计算题(本题20分)

一外伸梁所受载荷如图所示,已知材料为Q235钢,其弯曲许用正应力σ170MPa,梁为实心圆截面。试画该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并设计实心圆截面的直径d。

l

b2m2m2m习题10.7图

六、计算题(本题20分)h

q=10kN/mF=40kN习题10.8图水平面内直角折杆,直径d20 mm,受铅直荷载F作用,已知材料许用应力[]170 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确定长度尺寸a的许可值。

BdAF=0.2kN习题13.12图习题13.13图a2aCAKaCDaBaF

七、计算题(本题20分)

图示三角形桁架,两杆均为Q235钢制成的圆截面杆。已知直径d20mm,F15kN,材料的弹性模量E200GPa,比例极限p200MP,a屈服极限

A11ms235MPa,强度安全因数n2.0,稳定安全因数nst2.5。试检查结构能否安全工作。

篇3: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关键词:注册岩土工程师,土力学,基础工程

1前言

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资格专业考试 (以下简称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 是从2002年正式开始举行的, 目前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注册岩土工程师的报考专业, 划分为三个类:本专业 (勘察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 、相近专业 (地质勘探、工程力学等) 和其他专业 (除本专业和相近专业以外的工科专业) 。考生需满足从事岩土工程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要求, 方能取得参加专业考试的资格。

现行的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 包括11个章目 (科目) , 涉及的行业规范有40本左右, 每年的规范清单都在增删, 及时的增补最新的规范, 替代旧规范。

自2002年以来, 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已实施13年。我国实行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与注册制度为岩土工程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是我国岩土工程体制发展的重大契机。

2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导向的探讨

注册专业类考试是以后从事生产一线的学生进入行业的一个准入门槛, 这类考试在注重岩土工程基本概念和规范的理解的同时, 强调加强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考试试题的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实际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本科生教学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一环, 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做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工程实践的要求, 因此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对本科生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面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从现行的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大纲看, 11个章目除了工程经济与管理外, 其他几个章目都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 目前我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教材选择随教师变化, 没有统一的教材。我院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师有4位, 教材一般由任课教师指定, 不同教师往往选择不同教材, 一些学生跟班上重修课时, 由于教材不统一, 导致学习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2)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师生互动。现在教师上课一般使用多媒体教师, 采用PPT授课。这种授课形式生动形象,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图表在幕布上投影出来, 但是有的教师过分倚重PPT, 忽视必要的板书, 更有甚者成了念PPT, 使学生像看无聊的电影一样, 容易犯困和精力不集中。

3) 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知识点多、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 众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有所重点, 该一句话带过的内容应该一句话带过, 不做具体推导和展开。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要求, 拟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做探讨。

1) 精选教材, 做到几年内无变化, 教材应该选择采用最新的规范编写的教材。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规范最近几年更新的较大, 比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从2002版更新为2011版, 相关内容也做了变更, 新的版本中增加泥炭、泥炭质土的工程定义。因新的规范刚刚发布, 现有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还基本是基于2002版的规范编写。目前我院几位主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师正联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写土力学教材, 以后学生可以采用自编教材, 新编教材会基于最新的规范, 并在以后的讲授中及时更新内容。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强师生互动, 不能过多的倚重PPT授课。可以穿插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理论发展历史及工程录像, 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原理深奥难懂, 老师讲解起来困难, 学生听起来吃力。可以讲解身边的故事, 将原理寓于故事之中。比如讲解有效应力原理时, 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进行阐述。太沙基 (现代土力学的奠基人) 有一次雨天在外面走, 突然滑了一跤, 他爬起来一看, 原来地面是粘土, 下雨了当然很滑。为什么人在饱和粘土上会滑倒?他陷入了思考。他仔细观察发现鞋底很光滑, 滑倒处地面上有一层水膜。于是他认识到:作用在饱和土体上的总应力, 由作用在土骨架上的有效应力和作用在孔隙水上的孔隙水压力两部分组成。前者会产生摩擦力, 提供人前进所需要的反力, 后者没有任何抗剪强度。人走在饱和粘土上, 瞬时总应力都会变成孔隙水压力, 粘土渗透系数又小, 短期内孔隙水压力不会消散转化为有效应力, 因而人就会滑倒。从而他总结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 后来又提出了“渗流固结理论”。故事讲完后, 再配合书本上的“弹簧-水”的模型, 写出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这样深奥的原理通过故事就可以讲解清楚。讲台上老师讲得绘声绘色, 下面的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3) 教学内容上应结合专业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应用型学科, 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多结合土建中的工程实例讲解, 注重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某个特定的工程设计问题。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越来越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题怪题不多, 因此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 避免对复杂公式的推导。

参考文献

[1]高大钊.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贺瑞霞.土力学课程特点及其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2) .

篇4:工程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摘 要]“工程流体力学”在热能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分块,CFD在工程流体力学上进行应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改革考试方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合理的考核方法,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热能工程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5-02

一、引言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工程中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壁面、流体和流体间、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它不追求数学上的严密性,而是趋向于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由于热能工程中所研究的传热介质通常都是固体小颗粒,液体(水、汽、油),空气等,因而只有熟练地掌握工程中流体的力学运动规律才能了解热能工程工业过程中的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建立热过程数学模型,为改进工艺、优化工艺参数和开发、研制新型高效节能的工业热设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却不容易。一方面是这门课程所涉及的面广,需要非常熟练地运用高等数学、材料力学、大学物理这些课程的公式,另一方面流体本身就比较抽象,相比其他学科这门课程非常枯燥,学生如果不在课下多下工夫很难跟上老师课上的节奏。因而总有老师反映该课程难教,学生诉苦课程难学。由于“工程流体力学”在热能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流体力学和热能专业学科的联系

(一)“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联系

传热不仅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且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领域。就教学内容来说,“传热学”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有紧密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工程上广泛遇到的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其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过程,是流体边界层热传导和流体运动热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紧密相连,有些学校直接将“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授。

(二)“工程流体力学”与“工程热力学”的联系

“工程热力学”也是热能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对于“理想气体”与“理想流体”的概念,工程热力学中的“理想气体”指分子是弹性的、不占体积的质点,且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理想流体”是假想的、无黏性的流体。这两种流体虽然都是假想流体,但概念完全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间的差别,利于专业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工程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比较抽象和枯燥,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效率很低。兴趣是成功之父。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相当于完成了该课程一半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比如男生喜欢汽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一些流体力学成功运用在汽车行业的例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感兴趣领域的探索,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也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老师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让学生自己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智力上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分块

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偏理论和偏工程实际两大块,不同的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需求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流体力学分为学术类和工程技术类。许多同学在大三就确定接下来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所以,在开始教学的时候让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接受偏理论的学习,使他们集中精力考研;让毕业要找工作的学生学习技术类的内容,为他们接下来找工提供一份有分量的筹码。

(三)CFD在“工程流体力学”上的应用

CFD是近代流体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它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用以模拟仿真实际的流体流动情况,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CFD软件一般都能推出多种优化的物理模型,如定常和非定常流动、层流、紊流、不可压缩和可压缩流动等等。CFD引入教学可以将抽象概念变成形象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相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多媒体和板书的结合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既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起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还要加强传统的板书教学,加深学生对关键公式的理解记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很抽象的流体流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对流体力学模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讲到卡门涡街,有风吹过电线发出嗡呜声的动态画面;在讲到机翼升力原理,有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机翼的画面;在讲到伯努利方程,有水库储水和放水的画面。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建立起清晰的数学物理模型。但是光有对现象表面的认识是不够的,要想透过表面的现象认清本质还应该建立起数学物理模型,要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求证得出,这样就需要老师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反复书写讲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既避免了学生的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产生疲劳,又加深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五)考试的改革

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而要减少期末成绩在该课程评定上所占的权重。以往考试内容客观题占大多数,包括概念、原理、理论计算题,而运用流体力学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主观题非常少。考试形式几乎都是闭卷,因而在课程期末考试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突击现象,这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不利的,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限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以考试督促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使考试试题规范、科学、新颖,才能既考查了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应该多增加课堂和学生的互动,并且增加这一方面的考核。改革后的考试方法避免了学生只注重记忆,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考核,提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内容,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紧迫的。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宗毅,苏卫东.在流体力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J].力学与实践,2001(3):53-56.

[3] 赵琴,杨小林,严敬.CFD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8-29.

[4] 李夏隆,白振飞,刘波.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考试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9(5):88-90.

[5] 宋文武,符杰,李庆刚.关于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考——基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4):44-48.

[6] 柏朝晖,米晓云,张希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3(6):52.

[7] 代乾,王泽生,杨俊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4-75.

[8] 李贺松.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引入相关技术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8.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No.11JDG152)和“江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No.201310299007W)的研究成果。

篇5:《工程力学》(二)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

(二)(学分4,学时6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程力学》是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工程力学》

(二)课程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的主要内容作了回顾,并增加了结构动力计算的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们掌握静力平衡和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两部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杆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方面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基本内容:静力平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杆系结构的构造规律、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方法,影响线及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说明:对本门课程学习要点的掌握程度由高到低设置为:“掌握”、“理解”、“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课程的重点也多出于此。

第0章 结构力学绪论 4学时

第一节、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结构的计算简图及简化要点 第三节、杆件结构的分类 第四节、荷载的分类 教学要求:

一、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内容;

二、理解掌握结构构件计算简图的概念及几种简化方法;

三、理解结构体系、结点、支座的形式和内涵;

四、理解荷载和结构的分类形式。

第1章 理论力学知识回顾 8学时

第一节、基本知识与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节、平面力系的平衡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典型约束及约束反力,会作受力图;

二、掌握力矩、力偶的概念和性质;

三、会计算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点的矩;

四、了解力线平移定理,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与简化结果;

五、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正确应用各种形式平衡方程求解平面力系平衡问题;

六、掌握梁和刚架的支反力计算。第2章 材料力学知识回顾

——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12学时

第一节、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轴向拉伸和压缩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三节、扭转 第四节、弯曲内力

第五节、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及强度计算 第六节、压杆稳定 教学要求:

一、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内力;

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掌握轴向拉伸杆件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以及强度条件;

四、掌握梁弯曲时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以及强度、刚度条件;

五、了解扭转时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

六、了解压杆稳定问题。

第3章 结构力学知识回顾 24学时

第一节、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

第二节、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和实体三铰拱、静定平面桁架 第三节、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四节、力法 第五节、位移法

第六节、影响线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一、掌握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

二、掌握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

三、掌握三铰拱的内力分析及合理轴线;

四、掌握静定结构荷载作用下位移的计算;

五、掌握力法和位移法求解超静定梁及刚架;

六、掌握对称结构计算的简化;

七、理解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八、理解影响线的概念,掌握用静力法和机动法绘制静定梁的影响线;

九、了解机动法作超静定梁影响线的概念;

十、理解结点荷载作用下静定梁影响线的作法,掌握影响量的计算和最不利荷载位置的确定。

第4章 结构动力计算 12学时

第一节、结构动力分析基本概念 第二节、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第三节、单自由度体系的强迫振动 第四节、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第五节、多自由度体系的强迫振动 第六节、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 教学要求:

一、了解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动力自由度的判别方法。

二、掌握单自由度、有限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

三、掌握单自由度体系、两个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动力特性(频率、周期和振幅)的计算。

四、掌握单自由度体系、两个自由度体系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强迫振动的动内力、动位移的计算。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五、了解阻尼对振动的影响。

六、了解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三、课程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1.《工程力学》.黄丽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结构力学》.阳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主要参考书:

1.《理论力学》.李心宏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材料力学》.孙训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结构力学》.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结构力学》.郭长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6: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本站推荐)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室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点,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施,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了解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以及功能,四种太阳辐射的单位及其特点。(2)掌握设施光环境特点。(3)掌握设施光环境的影响因素

(4)掌握设施光量、光谱、光周期调控的方法。(5)掌握人工光源的要求及常见人工的种类和特点。3.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设施热环境的变化特征。(2)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3)掌握设施保温的主要技术措施。(4)掌握设施加温主要方式的特点及应用。(5)掌握设施降温的方式与设备。4.设施水环境及调控

(1)掌握设施内水环境的特点。

(2)掌握设施湿度对设施作物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式。(3)掌握设施灌溉系统的组成。

(4)掌握设施内各种灌溉系统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5)了解设施灌溉系统主要的设备特点。5.设施气体环境及其调控

(1)了解设施内主要的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其减除方法。

(2)掌握设施内CO2的变化特点

(3)掌握设施内CO2的增加的方法,CO2施肥的技术要点。

(4)掌握设施内气体流动环境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6.设施土壤环境及调控

(1)了解设施内土壤环境的特征。(2)掌握设施内土壤环境的调控与控制。7.设施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掌握自动控制的分类以及设施内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1(3)掌握设施内传感器的分类及传感器的种类。(4)了解设施内主要的几种环境自动控制系统。(5)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设施作物栽培学》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作物的范畴,以及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掌握设施环境条件与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联系;掌握设施作物栽培制度以及繁殖与育苗技术;掌握主要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掌握设施作物范畴以及设施作物生产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设施环境与设施作物

(1)掌握设施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温度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掌握设施作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的基本要求,以及光照强度、光周期对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掌握设施作物对CO2浓度的要求以及CO2气体环境对设施作物生理效应和生育效应的影响。(4)掌握湿度环境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分配、生理障碍及作物病害的关系。(5)掌握土壤湿度及通气状况、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土壤连作障碍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设施作物栽培制度

(1)掌握作物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和特点。

(2)了解设施栽培介质类型,掌握设施作物对固体基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要求。(3)了解设施作物茬口安排的原则,掌握设施作物栽培主要茬口类型。(4)掌握设施作物立体栽培的种类与意义。3.设施作物繁殖与育苗技术

(1)了解设施作物繁殖方式,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播前处理技术;掌握自根繁殖的方法以及不同自根繁殖方法适用的设施作物种类;掌握影响自根繁殖成活的因素;了解获得无病毒苗的方法。

(2)掌握穴盘育苗的概念、设施设备及育苗技术要点。

(3)掌握嫁接育苗的意义、嫁接育苗的方法以及嫁接繁殖成活的原理与影响因素。(4)了解水培育苗的特点,掌握水培育苗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要点。4.设施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栽培

(1)了解设施蔬菜栽培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蔬菜栽培区域类型;了解我国设施蔬菜栽培的主要种类。(2)掌握瓜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3)掌握茄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4)掌握食用菌栽培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5.设施切花和盆花栽培(1)了解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现状与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主要种类。(2)掌握主要切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3)掌握主要盆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6.设施葡萄、桃、草莓设施栽培

(1)了解果树设施栽培现状及意义,掌握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及生理学基础。

(2)掌握果树设施栽培过程中树种与品种的选择原则、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果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3)掌握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4)掌握桃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5)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土壤肥料学》课程复习大纲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1.2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1.3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2 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

第2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2.2.1 土壤生物 2.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水分 2.3.1 土壤水分的保持

2.3.2 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2.3.4 土壤水分的能态 2.3.5 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2.4 土壤空气 2.4.1 土壤空气的组成 2.4.2 土壤通气性

2.4.3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2.5 土壤热量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2.5.2 土壤的热特性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第3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3.1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3.1.1 土壤孔性 3.1.2 土壤结构性 3.1.3 土壤耕性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3.2.1 土壤胶体 3.2.2 土壤吸收性能 3.3 土壤的酸碱性 3.3.1 土壤酸性 3.3.2 土壤碱性 3.3.3 土壤缓冲性

3.3.4 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

第6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6.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6.1.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 6.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6.1.3 肥料三要素

6.1.4 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6.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2.1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6.2.2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6.2.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6.3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6.3.1 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6.3.2 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6.4 施肥的基本原理 6.4.1 养分归还学说 6.4.2 最小养分律 6.4.3 报酬递减律 6.5 施肥技术 6.5.1 施肥量的确定 6.5.2 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6.5.3 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第7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7.1 土壤氮素营养

7.1.1 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7.1.2 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7.2 作物的氮素营养

7.2.1 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7.2.2 氮的生理功能 7.2.3 氮的吸收与利用

7.2.4 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7.3 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3.1 铵(氨)态氮肥 7.3.2 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7.3.3 酰胺态氮肥 7.3.4 缓释氮肥

7.3.5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第8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8.1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8.1.1 土壤磷素营养 8.1.2 植物磷素营养

8.1.3 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8.2 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8.2.1 土壤钾素营养 8.2.2 植物的钾素营养

8.2.3 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9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9.2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9.2.1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9.2.2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9.2.3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第10章 复混肥料 10.1 复混肥料概述 10.1.1 复混肥料的概念 10.1.2 复混肥料的类型 10.2 掺混复肥的生产 10.2.1 配方设计 10.2.2 肥料混合的原则 10.2.3 投料量的计算 10.2.4 成粒方法 10.2.5 工艺流程

10.3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10.3.1 因土施用 10.3.2 因植物施用 10.3.3 因养分形态施用 10.3.4 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10.3.5 掌握合理的用量

第11章 有机肥料 11.1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11.1.1 有机肥料的概念 11.1.2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关系

11.1.3 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11.2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11.2.1 腐熟的目的

11.2.2 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11.3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11.3.1 粪尿肥 11.3.2 秸秆类肥 11.3.3 绿肥 11.3.4 微生物菌剂 11.3.5 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上一篇:行业心得:会计职业的色彩下一篇:关于工期索赔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