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

2024-05-25

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精选5篇)

篇1: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

面对文化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其思路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实现三个转变,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调整传统模式,实现从文化事业“一元”向文化产业“多元”的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从管理向经营的过渡转变。

2、从实际出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基础本文

来源:好范文 http:///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孵化市场,培育建立必要的载体。随着文化中心,两馆大楼等文化设施的落成,我县的文化建筑设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城市标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不断涌现,为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要加快建设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今年完成庙前、裴介、禹王、水头、南大里乡等6个乡镇文化站和100个村图书室的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

树立现代大文化大经济意识,以宇达集团、东升彩印、司马光包装公司等文化企业为龙头,创建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群,做大规模,进行大制作、大推广、大营销,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3、积累人力和信息资源。要以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在现有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室的基础上,面向全县构建全县信息联网,吸纳人才,为文化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篇2: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和思路对策

一、对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

总的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趋势向好,就业质量继续改善,就业政策更加完善。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在千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5%以下。2014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指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7%。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处于较低水平上,求人倍率1∶1.09,表明市场岗位需求略大于求职人数。上述就业关键指标都表明,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就业结构呈现优化态势,新的就业形态明显增加。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第三产业40.6%,第二产业29.9%,第一产业29.5%。第一次出现三产最大、二产其次、一产最小的倒金字塔格局。城镇就业达到39310万人,城乡就业结构第一次出现城镇就业人数大于乡村就业的局面。这种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简政放权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市场主体增长明显加快,2014年1-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全国新登记企业315.87万户,同比增长19.3%。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就业形态明显增加,有效增加了带动就业的新动力,扩大了就业领域的新空间。

3.就业质量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及外出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增长。2014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6390元,比上年增长11.3%;外出农民工工资月收入为2864元,增长9.8%,出现了私营单位职工及农民工工资增幅快于非私营单位的好势头。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各险种覆盖人数大幅增加,待遇水平明显提高。最低工资、工作时间、职业安全卫生等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得到加强。

4.积极的就业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失业保险预防失业、降低费率、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新一轮就业政策密集出台,强化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地位,丰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深化了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对于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就业形势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

新常态下,就业形势错综复杂,就业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随着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

1.就业形势异常复杂,就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成为主要矛盾。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结构、动力明显变化,深化国企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劳动力成本上升、供求关系变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等影响就业形势的变量增多,矛盾相互交织影响。“十三五”期间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就业全局的主要矛盾,治理失业、稳定就业的难度加大。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开始减少,而成本明显上升;从需求角度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明显上升,而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减少。这“一减一升”“一升一减”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供需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征。从市场供需匹配角度看,劳动力供需不能对接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市场对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正在成为影响就业全局的主要矛盾。

2.部分行业地区就业形势严峻。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产能过剩行业和地区就业问题突出。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持续位于临界点之下,显示制造业用工量继续减少。东北地区、山西等省份受经济下行影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企业普遍亏损或微利,开工不足,社保欠费增加,职工工资下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值得重视的是,相对于经济变化,就业变化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新常态下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期望市场好转,不少国企解除劳动合同难,苦撑局面,力求不裁员或少裁员。但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以及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一些行业和地区企业破产、裁员现象会明显增加,隐性的失业问题有可能逐步显现,值得高度重视。

3.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愈加凸显。“十三五”期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加大以及企业改革的强力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市场出清的情况会明显增多。许多长期在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就业的职工面临下岗失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低,再就业困难。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高价优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会进一步提高,部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缺乏技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三、促进就业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的总要求,“十三五”期间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重点是全力实现就业目标、着力改善就业结构、突出促进就业重点、加大改革力度、确保就业总体稳定。

1.确保实现就业目标,全力保持就业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努力实现。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能够更加有效扩大就业的服务业发展。还需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确保实现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是大局的需要、民生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时,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规模、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同时,针对“十三五”期间就业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创新、丰富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注重改善就业结构,突出就业政策重点。改善就业结构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和更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促进劳动力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新兴产业转移,同时,突出促进就业重点、有效治理失业。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重点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困难人员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帮助企业和职工转岗转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传统落后和过剩产能集中的行业、地区、企业和职工转岗转业。

3.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改善劳动力供给。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院校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调整学科结构力度,改善毕业生供给,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和服务,重点引领、扶持劳动者在各类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中创业带动就业。通过优惠扶持政策、改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以便有效带动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市场供需匹配度。

篇3: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主题报告。会上,山西、吉林、浙江、河南、湖北、陕西、宁夏、江苏等8省和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等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会议提出了“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玉米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要重点采取以下七项措施:

篇4: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

1 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的背景

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活动逐渐增多, 区域的经济合作逐渐深入。为我国的国际化合作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国石油及化工行业也取得了一定进步, 且总规模仅次于美国。近些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2010年, 我国的化工行业的经济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 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一定优化, 行业的综合实力也有所加强, 石油以及化工行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88797.3亿元, 同上一年相比, 增长34.1%, 达到全国总产值的12.7%, 单纯化工行业的总产值就占5万亿元之多, 同比上年增长了32.6%。

2011年石油以及化工行业的总产值达到11.28万亿元, 同比增长31.5%, 达到全国总产值的13.2%, 单纯化工行业的总产值达到6.62万亿元, 与上一年相比, 有33.9%的增长, 达到全行业总产值的58.64%。

在2012年实现12.24万亿元的总产值, 相比上一年增长12.2%, 化学工业的产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 达到7.2万亿, 与上一年相比增加14.2%。

2013年化学工业产值达到8.1万亿元, 相比于上一年增加12.7%。在过去的几年内, 即使面对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 化工行业产值仍持续增长, 且基本都完成了预期增长的目标。行业的总利润以及收入基本都呈同步增长趋势, 改善了企业以往亏损的状态, 加大了行业的总体效益。现阶段, 国民经济仍处在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 在今后的相对长一段时间内,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仍然会是石油和化工行业。

2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的形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会有更加深入的发展, 虽然化工行业以及石油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其的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仍以中低端的产品以及通用产品为主要产品, 传统产品占多数, 而缺少较为高档专用的产品, 许多仍需要进口, 产能也较为落后;第二, 我国的化工行业发展仍面临着较高能耗, 较重污染的情况, 需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第三, 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相对短缺, 对行业的迅速发展形成制约;第四, 技术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 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石油以及化工行业发展的特点就是资金投入较大, 且周期较长, 仍处在发展时期, 没有形成较好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几年内, 我国的石油以及化工行业应实现三个重大转变, 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转变为高新化学品方向, 从初级化的化工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学产品, 从粗放型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3 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对策

(1) 解决产能过剩的缺陷, 调整产业结构近几年中, 我国的化工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以及转型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存在不足, 首先, 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且发展较为分散, 没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生产集中度较低, 实力较弱, 而实力较强的大型化工装备集团很少。且企业对于市场的发展形势没有完全掌握, 发展较为盲目。因此, 企业首先需开发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工艺, 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行业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其次, 需改造传统产品,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以使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再次, 加快完善兼并重组, 将无法适应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淘汰, 以拓展大型企业的发展空间, 控制行业的盲目扩张, 使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创新行业技术对化工装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型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行业的创新能力, 但是, 现阶段行业的创新能力无法达到实际的需要, 就需要企业与科研院所或者大专院校形成合作关系, 攻克这一难题。并加强对外交流, 引进新技术, 为企业转型发展提高技术保障。

(3) 提高行业的经济增长质量企业间需减少消耗、使资金流转加快以及使劳动生产效率有效提高, 并在发展中严格控制成本, 压缩开支, 提高企业的效益、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4 结语

总结来说, 现阶段, 我国的石油以及化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不合理, 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环保压力较低的制约。相反, 对行业经济水平发展有利的因素也较多,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型城镇化得以建立,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石油以及化工行业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化工制造业的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中,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 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 还需重点关注工业的节能减排、企业的兼并重组等工作, 以顺应经济的发展, 建设具有特色的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道路。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的背景, 分析了其发展形势, 并探讨了发展对策, 目的在于促进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

关键词:化工装备,制造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声.2012年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形势的展望[J].中国化工装备, 2012, 14 (2) .

[2]孙腾良.我国石油和化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化工机械, 2011, 38 (1) .

[3]赵敏.2014年中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形势展望[J].中国化工装备, 2014, 16 (2) .

篇5:新形势下文化工作思路和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 外部需求不断缩减, 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不利因素, 河北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1 出口下降

2008年我省月度进出口规模、增速均呈现连续下滑态势, 11月、12月的月度进出口额只维持在25亿美元左右, 与8月进出口44亿美元相比, 萎缩了近一半。月度进出口的同比增速自8月达到95%的最高点后, 连续回落, 11月的月度同比增速下降1.3%, 首次呈现下降态势, 12月的月度增速下降6%, 呈扩大趋势。

1.2 工业企业限 (停) 产

据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统计, 全省注册有中小企业15万余家, 受金融危机影响, 仅9月份减少4200多家。我省产业结构主要以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为主。这些产业处在全国出口产业链条的中端, 下游出口减少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我省工业生产的需求下降, 使部分钢材、水泥、煤炭、铁矿石生产企业已停炉或限产。我省出口最大的商品——钢材自去年9月以后出口持续下滑, 月度出口由65万吨下滑到23万吨。省内20%的钢铁企业停产限产。

1.3 农业发展困难

2008年10月之后, 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 主要表现为“量减价降”。“量减”反映在企业订单少、订单撤销或者外商不履约, 出口数量减少。“价降”反映在出口价格大幅下降。我省农业产业化出口龙头企业中, 除个别企业2008年出口额与2007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外, 多数企业出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最多的下降了90%多。再加上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停产和关闭, 大批农民工被辞退, 农民收入骤减。

1.4 第三产业受到波及

受金融危机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和投资行业, 旅游业、港口物流、房地产、消费餐饮等第三产业也受到不利的影响。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暴跌, 投资者财富锐减, 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盈利大幅下滑, 银行贷款风险加大, 社会消费需求下降, 房地产市场的萎缩, 商品房销售量下降, 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等部门的收入减少。

2 当前河北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胡春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下降, 工业经济增速同比明显回落, 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减缓, 出现负增长。企业经营困难, 亏损企业和行业增加。这既有外部环境的作用, 同时和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转变不快、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等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密切相关。

尽管河北省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显著成效, 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突出表现为:产业升级缓慢, 经济增长偏重资源依赖型产业, 工业结构重、产值能耗高, 经济发展粗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自主创新的产品少, 有影响的品牌少;进出口总量较小, 出口方式单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偏小, 工业领域投资偏重倾向明显;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呈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 所有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生产力布局与区位优势错位, 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形成;城市化严重滞后, 农业及农村问题日趋突出;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 贫困地区生存与发展问题日趋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当前应对危机、确保增长的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 也亟待解决。

3 河北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危机也是整合的机遇, 低迷的出口形势, 让我省传统产品出口企业醒悟了——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老路子再也走不通了。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 才能跨越“生死线”、才能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我省外贸增长的不利影响。面对危机出口企业在压力下奋起, 开始了自觉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机电产品开始在外贸出口中挑大梁, 这是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成果, 由劳动密集走向技术密集,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渐成气候。外贸出口企业的调整转向只是我省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侧面, 也代表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新形势要求新战略, 在危机带来的严峻形势下, 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 突出抓好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的调整优化, 带动GDP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一致。以构建现代产业为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全面振兴现代服务业, 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为目的, 落实“两环”战略, 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突出区域特色, 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 实现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以发展带动调整, 以改革促进调整, 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3.1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河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基本相似, 都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类型转变过程。河北省三大产业的比例2007年分别是13.17%, 52.82%, 34.01%。第二产业的比例高, 虽然不能再高了, 但短期内也低不下来。因为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它是我们目前的经济支柱。但我们必须优化提升第二产业, 规模不等于质量, 所以稳定农业, 做强工业, 壮大服务业就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重点在于第二产业, 坚持“存量调强, 增量调优”原则, 强力推进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 发展壮大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 改造提升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3.2 突出区域特色,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区位是我省突出的区域经济特色。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趋势, 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 加强区域经济统筹, 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是河北发展的重要课题, 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现在“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我省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 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四大港区, 可以说正面临着在高起点上打造沿海新兴产业带的难得历史机遇。因此, 我省应充分利用秦皇岛港、曹妃甸港、京唐港和黄骅港的区位优势, 规划好、建设好四大临港工业园区, 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 形成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河北省新的产业生长点。同时以四大港口城市建设为龙头, 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坚持沿海与腹地互动, 统筹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其他地区的发展, 形成协调联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3.3 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为契机,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河北省的另一大区位优势就是环京津。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即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 包括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城市在内的一体化区域。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都把京津冀都市圈定位为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河北省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特殊的区位条件, 深入探索实现产业对接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途径, 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河北省总体上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6年河北省的城市化率是38.7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环京津的河北农村出现了贫困化现象, 与富裕的京郊农村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 京津城市功能有了新的定位, 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都市的发展使其不断向周边拓展, 这为河北的环京津城镇、环省会城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北可以通过互动错位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 通过发展园区经济, 实现产业对接, 带动更多城市兴起, 逐渐形成省内环京津城市群、环省会城市群、沿海城市带等城市集群, 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化水平偏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3.4 推进投资结构调整,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

在当前出口锐减、内需不振的形势下, 要保证9%的经济增长速度, 要想实现城市化率45%的目标、要想实现人均GDP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跨越都需要巨额投资作保障。所以要坚持扩大投资规模,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投资举措。今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1万亿元以上, 增长18%以上, 其中城镇投资8860亿元, 增长20%左右。在保证投资规模的前提下, 还必须认真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政府对主导产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 还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加快培育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大亮点”, 引导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 推动相近产业的上市公司横向联合, 扩大优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股、控股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 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上市, 优化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 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3.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吸纳更多劳动力, 使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调整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扩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 使就业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我省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呈明显的“非对称”特征, 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是13.17%, 52.82%, 34.01%,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是50%、20%、30%;而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的GDP比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基本趋于一致, 都是5%以下、30%左右、65%以上。反观我省约有近一半的劳动力还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 他们正在为吃饭问题劳碌、奔波, 但他们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15%左右;第二产业GDP比重接近50%, 但它所吸纳的劳动力却仅占2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3略多,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这足以证明我省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产值工业化”, 因为它并未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所以必须进一步做大第三产业, 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并促进和谐社会与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3.6 着力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 培育消费热点,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在当前的形势下,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拓宽消费领域,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 努力促进居民服务性消费。制定鼓励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 在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 扩大居民消费预期, 培育消费热点,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努力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 积极开发旅游、文化、体育健身、网络等热点消费, 开展社会性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依托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交通枢纽、生产基地, 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

积极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 结合城市拆迁改造, 调整商贸流通企业布局, 鼓励和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发展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 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区建设, 实施“家电下乡”工程, 培育农村新的消费热点。把扩大消费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曹新.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王月霞.河北经济增长质量的结构性特征[J].经济论坛, 2004, (3) .

[4]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R].

[5]姚胜菊, 孟庆凯.优化投资结构:“十一五”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J].河北学刊, 2006, 6.

上一篇:小孩子学习成绩差应该怎么办下一篇:会计从业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