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技术论文

2024-04-20

增产技术论文(精选12篇)

篇1:增产技术论文

一、无土育苗的优势

一是能够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无土育苗可以为玉米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元素,同时还可以满足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使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健壮生长,抗病能力强,为玉米丰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栽培程序简化。无土育苗不依托土地,不需要翻、耕地,既省时又省力。由于受人工控制,浇水、施肥等操作管理更加趋向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十分方便。

三是栽培地点选择多。在现代社会,可耕作土地资源无疑是宝贵而有限的,采取利用有效空间产出最多的产品十分必要的。无土育苗技术是人工设置生长所需的环境,不需要耕地,而且还可以向空间发展。所以这项技术的应用在大量栽培的同时还可使用了土地和空间资源。

总体上来说,无土育苗移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侵害,操作管理简洁方便,而且育苗过程不需要耕地资源,还可以利用空间资源,是保护地区集结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当地播种的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优良杂交玉米品种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不同玉的米品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若品种选择不当,很可能使玉米优势得不到发挥,造成玉米生长不良而减产,所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对提高玉米产量十分重要。选育成熟较晚的玉米品种时,育苗及早移栽有利于充分发挥该类品种的增产潜力。

2.培育壮苗。由于无土育苗使玉米种子脱离了土壤,不需要农药拌种或包衣来预防病虫害。但是,播种前应精选种子,做好种子分级工作,尽量选择饱满、均匀的种子,培育出的幼苗生长均匀。育苗基质中要含有丰富的营养并保证能够被种子很好的吸收利用,这样才能培育出茁壮、健壮的幼苗。茁壮、健壮的幼苗是玉米高产的基础。

3.适时移栽。合理安排移栽时间,要保证移栽时幼苗能够在新环境下健壮生长。在栽培前期要揭摸炼苗,使苗适应外部的生存环境,移栽后成活率高且生长效果好。据有关试验结果显示,幼苗3叶一心移栽是最佳时期。

4.查苗补苗。将幼苗从栽培基质移栽到土壤中后,部分幼苗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而病弱甚至枯死,导致玉米植株减少,玉米减产。为了保正较高的产量,幼苗移栽后需定期观察,发现病苗、弱苗、死苗要及时处理,并补齐苗数。

5.合理密植。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的,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尽量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与植株的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比的,植株密度越高,结穗率越高,产量也就越高。但是当植株密度超出一定范围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光照等不能满足所有植株的生长所需,导致植株的生长相互抑制,玉米籽粒、千粒重降低,玉米整体产量下降等。所以,必须要合理密植,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6.配方施肥。要使玉米达到高产,必须提供充足的养分。在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区,土壤中的养分并不能够满足玉米生长,这就需要施足底肥并及时施配方肥来补充。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养分是不同的,针对各生长期需肥的不同,增施所需的肥料,如玉米籽粒需施加较多的氮、磷、钾肥、锌肥等,要保证肥效供给。特别在苗期和拔节时需及时追施尿素等。合理施肥是玉米增产的物质基础。

7.防虫除草。夏季多雨,气温高,是害虫复苏、繁殖盛期。在这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此外,及时中耕除草。这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达到丰收的效果。

篇2:增产技术论文

夏玉米增产技术措施

总结了提高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包括:选用高质量的优良杂交种;抢时早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合理密植,增大群密度;改变间定苗习惯;化学控制;分期追肥,促壮秆大穗防早衰;适当晚收.

作 者:张枫叶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4) 分类号:S513 关键词:夏玉米   增产   技术措施   河南商丘  

篇3:棉花防早衰增产技术

1 合理轮作

棉花多年连作, 造成结构性营养元素缺乏, 积累大量病菌, 棉花病害发生严重, 进而导致早衰。连作时间越长, 棉田早衰越严重, 影响了棉花的优质、高产。轮作倒茬是减少土壤病菌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 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不受棉花枯黄病菌的侵染, 与这些作物轮作是防止棉花病害的有效措施。

2 选择适宜品种

品种是产量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是内在因素的最直接体现。每个品种都有其生理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不能盲目引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抗病性、结铃性强、早发不早衰、生育期在130 d左右的丰产品种。也可通过对周围所种品种进行观摩, 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且不易早衰的品种。

3 适时播种

有些棉农习惯早播, 播种过早, 气温低, 棉苗长势弱引起病害, 并且造成幼苗烂根, 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甚至死苗;而且早播会使生育期提前, 营养成分较早地向生殖器官输送, 营养体生长受到影响, 棉株生理负荷过重, 难以搭成丰产架子而致早衰。播种期要根据当年当地的气候、天气情况及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水肥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棉花的适播期以5 cm深地温稳定通过15℃为宜, 一般4月15—30日是适宜的播种期[1,2]。

4 科学施肥

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磷、钾、锰、钼、锌、钙等多种营养元素。大量施用化肥, 忽视施用有机肥, 造成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 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重施氮肥, 轻施磷肥和钾肥, 使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 后劲不足, 引起早衰。因此, 要增施有机肥 (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 。合理施用化肥, 注意补施锌、硼等微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 掌握“轻施苗肥, 稳施蕾肥, 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 适时喷施叶面肥”的原则[3,4]。

5 合理化控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可以节省人力并可增产, 若使用不合理, 尤其是使用时间和使用量不当也会造成棉花的早衰。在棉花生长前期不控或者不及时化控, 棉株旺长, 田间过于荫蔽, 下部的叶片受光少且通风不良, 光合作用不充分, 导致营养不良且下部烂铃增多, 蕾铃脱落严重而早衰。后期用量偏大, 造成生长迟滞, 影响产量。合理的化控可预防早衰、增加产量。化控应按照“少量多次、控旺促弱”的原则对棉花进行调控, 合理使用缩节胺控制赘芽、果节和群尖的生长, 均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棉株地上部和地下根系的生长。用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缩节胺用量:蕾期7.5~15.0 g/hm2;开花后至打顶前化调1~2次, 每次22.5~30.0g/hm2;打顶后7~10 d化控1次, 用量为45~60 g/hm2。

6 适时揭膜

在生产中, 当地部分棉农揭膜较晚, 甚至全生育期不揭膜。试验证明, 揭膜棉田的主根比不揭膜的棉田长10 cm左右, 果枝数及铃重都有一定幅度地提高。地膜的作用是提高地温, 保持土壤水分, 6月后气温回升, 降雨增多, 地膜失去了保温作用, 如不及时揭膜, 会影响棉株生长。不揭膜或揭膜晚, 导致棉株根系下扎浅, 影响对土壤深层水分、养分的吸收, 抗性差, 并且棉株前期生长旺盛, 吸收养分多, 容易造成脱肥早衰。冬前或春季拾残膜不彻底, 遗留较多, 地膜残留在耕层, 影响下茬根系生长发育,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要及时揭膜, 中耕除草, 起垄培土, 培育强壮根系。适宜的揭膜时间在6月中旬。

7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棉农对病虫害预防不够重视。只治不防, 虫害发生后才用药, 本末倒置, 即增加了防治成本, 又降低了防治效果, 还可能使上部果枝幼铃大量脱落, 棉叶受损, 光合能力减弱, 有机营养不足, 影响棉株的生长发育而早衰。病虫害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采用农艺措施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另外, 要注意药剂的交替或复配使用, 以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摘要:总结了棉花防早衰增产技术, 包括轮作、品种选择、播种、施肥、化控、揭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以为促进棉花优质、增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早衰,防治

参考文献

[1]蔺桂芬, 宋家杰.转基因棉花早衰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5) :16.

[2]王虎.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2) :9.

[3]郭炳霞.棉花早衰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19.

篇4:作物抗涝增产技术措施

关键词:技术措施;抗涝;作物;丰收

中图分类号: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50-1

2010年自入夏以来吉林省连续大量降雨,截至8月3日13时,洪灾共造成125.4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24.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64.3亿元人民币。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采取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全力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已经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田间管理,尽快排除田间积水

(1)洪涝灾害过后,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就是排除积水。因此,要利用短暂晴天,尽快采取耕作措施,高起垄,深挖排水沟,有效降低土壤含水量。

(2)植株被水淹和风吹造成倒伏,排水后及时扶正、培土,相邻植株互相绑缚。高秆作物扶起时要尽量避免伤根,矮秆作物可以采取垄间拉线绑缚方式扶起。

(3)洪涝过后,田间土壤含水量过高,作物根系由于缺氧而处于窒息状态,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大大降低,此时应及时清洗掉作物叶片上的污泥,清除田间杂物和杂草,以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摘除下部残枝烂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蔬菜可以摘除部分正常叶片,同时覆盖遮阳网遮荫降温,防止作物因叶面蒸腾过量而死亡。

(4)连续降雨或洪涝过后土壤板结,在地面略干时及时对植株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活化养分,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5)因为水分充足造成植株长势过旺,应该加强管理,及时掐尖打杈,去除无效分蘖、果穗;对长势过旺的作物喷施矮壮素,有效控制植株长势。

2 合理施肥,调节作物生长

因雨水过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应该先及时轻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不要过量施用氮肥,以防作物徒长贪青。然后适量施用磷、钾肥,可以增强作物抗涝、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并有促进早熟的作用。对于因为土壤粘重,造成长势不良的作物,及时根外施肥。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氨基酸等肥料以及绿风九五、富尔65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加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并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

3 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密度

选择早熟、耐涝、喜肥水的作物或品种种植,成熟时间控制在早霜之前。因为水分充足,所以应当适当加大株距、行距。注意浅覆土,以促进出苗,十字花科蔬菜可以直接把种子撒在穴中,不必覆土,下雨后即可迅速出苗,成苗率很好。对于往年在8月上中旬播种育苗的蔬菜,利用非涝区或大棚等设施,抓紧播种培育秋季蔬菜苗。受涝地块退水后应及时抢种直播小白菜、大白菜、叶用芥菜、雪里蕻、空心菜、菠菜、香菜、生菜、茼蒿、油菜、油麦菜等速生叶菜及反季栽培的小萝卜菜等。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异地调苗,及时补种。

4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1)水灾过后湿度大,又值高温季节,作物受淹后,容易被真菌、细菌感染,导致病害发生严重,要注意病害监控和调查,及时防治病害。防治病害时要兼顾绿色环保,首先采取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其次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残留,提高作物品质,如杀虫可以选用阿维菌素、菊酯类、啶虫咪、吡虫啉等农药,药效好而且残留小;杀菌可以选用氢氧化铜(可杀得)、达科宁、氟硅唑(福星)、甲基托布津等农药。这两年已经发现灾后水稻穗颈瘟、玉米纹枯病、大豆黄萎病大量发生,需要注意防治。

(2)潮湿气候导致杂草滋生,施用苗前除草剂要注意药剂选择、使用时间、使用方法,防止因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给作物造成伤害。如果苗前除草剂药效不佳,就要采取补救措施,施用苗后除草剂,注意科学、安全用药,保证在不伤害作物前提下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阔叶蔬菜可以选用精禾草克(精喹禾灵)、精稳杀得(精吡氟禾草灵)等苗后除草剂防除单子叶杂草,安全高效。对于不熟悉的除草剂,应该在熟读说明书后或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

(3)对于长势过旺的作物适量喷施矮壮素,有效控制植株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增加作物产量。

(4)注意大多数农药要求喷药后6h内不下雨,才能保证药效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遇雨重喷情况发生。建议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增效剂,可以促进药物粘着、吸收,同时具有耐雨冲刷作用,促进药物更好发挥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5 及时抢收,适时晚收

对于已经受灾但尚能采收上市的作物,应该及时收获,加工或出售,尽量减少水灾损失。同时及时整地,补种其他作物。对于秋季不能正常成熟的作物,采取措施促进成熟,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根据情况采取地膜覆蓋措施,有效提高地温;(2)通过铲趟松土提高地温和土壤通透性;(3)去除多余果穗,疏理枝条,通过打顶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4)通过使用化学药剂促使作物早熟;(5)玉米站秆扒皮晾晒、隔行去雄等措施促进成熟。对于没有达到完熟的作物,根据气候情况适时晚收,以求取得更高的产量,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我们提出的这些措施还不够全面,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抗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篇5:水稻机插秧增产路径研讨论文

鼓励种田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运用政府补贴购置水稻插秧机,只有增加区内插秧机的保有量,才能扩大机插面积。盐都区4.1万hm2水稻面积,正常应推广机插秧2万hm2左右,在6月10~20日移栽,需要高速插秧机600台左右作业10d,才能保证按期保质保量插足面积。在决定移栽期后,向前推18~20d育秧。这样才可以不栽超秧龄的秧苗、争季节、夺高产。

农田规划要适应机械操作的要求

从实践来看实施机插秧技术的田块,最好要求达到格田面积2001~3335m2,农田尽量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这样既能保证插秧机的作业效率、规模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实施质量的到位。这也符合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建立集中育秧专一队伍

从盐都区近两年商品化育供秧基地的典型经验来看,根据机插秧的特点,实行工厂化育秧、集中供秧、建立专业队伍是机插秧技术能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搞机插秧的农户自己不需要购种、购秧盘和育秧,而由农技站或专业合作社(育秧公司)专门进行育秧,农户只需要在栽秧时节根据面积直接到育秧公司定秧、购秧,将秧苗交给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在插秧结束后验收质量。这样既可以使推广的新技术一步到位,同时又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保证了稳产高产。

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

以相对较少的基本苗,既可获得预期的适宜穗数,又能同时形成大穗。为此,主要通过机插稻基本苗计算公式确定合理的基本苗,并根据品种类型确定栽插穴数与穴苗数。盐都区推广的主要是中熟中粳穗粒兼顾型品种,适当增加栽插密度,重点推广行距25cm的机型,达到栽2万穴/667m2左右,每穴3~4苗,栽基本苗7万/667m2左右。

合理施肥

1)基蘖肥。一般基肥在基蘖肥中的比例以30%~40%、分蘖肥以60%~70%为宜。同时分蘖肥的施用,要等到秧苗生出较多根系时效果才更好。即要等栽后长出2、3个叶龄时,才有较强的吸N能力。分蘖肥一般在栽后5~7d施用尿素10kg/667m2(拌除草剂),在栽后14d左右施促蘖肥10kg/667m2。

2)穗肥。穗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30%~40%,在无效分蘖期群体叶色落黄的基础上,及早施好穗肥,对稳苗攻大穗尤其重要。穗肥施用的具体时间和用量要因苗情而定:1.若叶色正常褪淡,群体生长量适中的群体以倒4叶和倒2叶期,分两次施用最佳;2.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采取倒5叶和倒3叶施,并适当增加用量;3.若叶色较深不褪淡,群体生长量大的可采用在倒3叶期一次施肥,且穗肥量要适当减少。

浅湿交替灌溉,及时搁田

秧苗薄水栽插后,自然落干蹲田几天,有利于新根的长出。分蘖期要采用间隙灌溉,后水不接前水。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开始自然断水搁田,多次轻搁,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切忌一次重搁。拔节后采取浅湿交替灌溉,即每次上3cm左右的水层,让其自然落干至丰产沟底无水层时复灌,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一周。如此灌溉,既能满足机插水稻生态生理需水,有利于中期形成壮秆大穗,后期养根保叶,又能显著节水。

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篇6:增产技术论文

第一部分 生料磨系统1 专题一 辊压机与立磨的应用2

★ 辊压机粉磨过程运行机理的探讨及其系统分析(赵乃仁)3 ★ 生料辊压机终粉磨系统在2500t/d生产线上的应用(王刚)10 ★ 辊压机加中卸磨调试经验(朱宽堂)13 ★ ATOX37.5立磨的技术改造(杨国春)16

★ ATOX37.5立磨在异常情况下的操作经验(许斌)18 ★ 对ATOX50立磨系统水作用的认识(王汝岗)21 ★ 优化ATOX50立磨操作降低系统电耗(张强史锁奎)23 ★ ATOX52.5生料磨外排系统的改造(李涛李传华刘洪瑞)25 ★ ATOX和MPS立磨在我公司的应用(叶承君)27

★ 提高生料磨出磨成品质量的经验措施(许斌匡三浩张志伟史德新曲国龙田子谦)30

★ MPS3150立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杜秀玲林存柱)33

★ MPS5000B 生料磨调试与生产中的问题处理(宋庆伟)35 ★ RM辊式磨的生产调试及完善(魏广辉江超陈海涛)39 ★ 余热发电投用对RMR57/28/555立式生料磨的影响及措施(琚瑞喜)42

★ RM57/28/510立磨的优化途径(郑郁郡)44

★ RM57/28立磨安装与试生产中的问题处理(任永刚)46 ★ LM32.40莱歇生料磨平稳运行的体会(蒋丽)48 ★ LM43.41+UKS70生料磨的管理经验(徐养荣)52 ★ UM46.4N生料立磨的生产经验(张立顺)55 ★ 使用钢渣对生料磨系统的影响(华林)59 ★ 生料立磨开冷磨的尝试(宋改莉)64

专题二 球磨机的改造66

★ Φ4.6m×13.5m中卸磨的技术改造(李海生张秋平)67 ★ 提高Φ4.6m×(10+13.5)m中卸烘干生料磨产质量的措施(张建明)69

★ 关于中卸式烘干磨的几点操作经验(王昭琳李红芸)72 ★ 中卸生料磨的操作体会(朱斌友万宜勇)73

★ Φ3.5m×6.0m风扫生料磨增产的技术改造(李友芳)78 ★ 提高Φ3m×9m生料磨机产量的技术措施(尚再国刘成喜)80 ★ Φ5.8m×11.5m生料磨一仓衬板跟踪分析(武玉东赵彦虎高丰张颖)83

第二部分 水泥磨系统87

专题一 辊压机或立磨的联合粉磨系统88

★ 关于水泥预粉磨设备生产规格选型的探讨(蒋泽全)89 ★ 从生产实践探讨挤压联合粉磨系统的设计优化(刘小海王剑波翁福州)92

★ 提高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产质量的有效途径(陈侠)96 ★ 用智能雾化喷水降低磨内温度提高磨机产量的实践(宋玉安罗霄韩彦峰)98

★ Φ4.2m×11m水泥粉磨系统提产的措施(刘玉峰孙文武张文清

周振维)100

★ Φ3.8m×11m水泥联合预粉磨系统的调试与体会(张国锋)104

★ 提高Φ3.2m×13m水泥磨产量的几点措施(张国锋)106 ★ Φ3.2m×13m联合粉磨系统的综合工艺调整(刘冰)108 ★ Φ3.2m×13m联合挤压磨系统的改进(洪少东曾齐友)110 ★ Φ3.2m×13m联合粉磨系统的提产措施(徐汉龙张国锋杨冰凌孙胜武张桂南)113

★ 用辊压机预粉磨技术改造Φ3m×11m水泥磨(赵亮)116 ★ 水泥粉磨系统增加立磨预粉碎后的改造(孙春风)120 ★ 水泥联合粉磨系统调试试生产情况(刘飞)123

★ 水泥挤压联合粉磨系统增产节能措施(何耀海杨永良)126 ★ 水泥挤压联合粉磨系统开路改闭路的实践(李桂龙)130 ★ 卧式辊磨常见故障分析(赵汉东)133

★ GOLDSUN(福建)水泥粉磨系统技术特点(柯盛稳)134 ★ 辊压机在水泥粉磨系统的应用(武宝君张汉林)138 ★ 辊压机振动原因分析及处理(贺兰东)141

★ RPV100/63辊压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刘红霞张保玉)144

★ 提高带辊压机的Φ3.2m×13m磨机产量的措施(葛文)147 ★ 调整辊压机系统参数实现增产降耗的措施(张俊峰)150

专题二 一般闭路球磨机的优化经验153 ★ 水泥粉磨质量成本控制与管理(王麟)154

★ 大型水泥球磨机节能降耗的经验(李斌王再元)156

★ 水泥闭路粉磨系统的设备结构优化改造(张仲英马远生吴建国任项存马为民)162

★ Φ5m×15m闭路水泥磨系统工艺设计及生产调试(王仕群赵素莉张华)166

★ Φ5m×15m水泥粉磨系统生产调试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陈琴詹俊东武和平)169

★ Φ4.2m×14m水泥磨增产的改造(牛虎)173

★ 提高Φ4m×13m水泥磨产质量的几点措施(李斌王再元)176 ★ Φ4m×13m水泥磨的调试与提产措施(张强)179 ★ Φ4m×13m水泥磨综合改造与调试生产(董长亮)181 ★ Φ3.8m×13m水泥磨的调试与试生产(钱怀强)184

★ Φ3.5m×12m水泥磨综合技术改造(陈远槐罗聪升李友洪)186

★ 提高Φ3.2m×13m水泥磨产质量的技术措施(祝少哲贾京国祝红芳)190

★ 对Φ3m×11m水泥磨运行出现问题的分析及处理(叶发年)193

★ Φ3m×9m水泥磨的增产节能改造(姚学武)198 ★ 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水泥温度(徐怀洲王部荣)201

★ 磨机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王文成)203

专题三 开流高细高产球磨机207

★ 低循环负荷在高细圈流水泥磨上的应用(贺爱国)208 ★ 高细磨的闭路改造方法(唐安峰)210

★ Φ3.8m×13m高产高细磨的综合改造(姜大志高成伟姜铭)214

★ KM提升式双层筛分隔仓板在Φ3.2m×13m圈流粉磨系统中的应用(徐怀洲)217

★ Φ3.0m×14m开路磨磨内筛分技术的改造(叶发年郭永庆)219

★ 提高开路筛分磨出磨水泥比表面积的若干体会(顾为国)223 ★ Φ2.6m×13m高产高细水泥磨改造(姜大志刘建顺姜铭)227 ★ Φ2.4m×10m高细水泥磨改闭路磨提产的体会(李茂顺)229

第三部分 矿渣细粉的生产经验231

★ 大型水泥/矿渣立磨的调试与运行(傅华)232

★ Φ3m×11m水泥磨粉磨矿渣的经验(金巧平沈健康)237 ★ 经济型矿渣微粉生产线的工艺设计与设备配套(杨刚刘恩睿陶玲霞)240

★ Φ2.4m×9m开路磨生产矿渣细粉的经验(白云龙)244 ★ Φ2.6m×13m开流磨生产矿渣粉的应用(孙宝云高霞)248 ★ Φ2.4m×12m矿渣微粉磨的优化调整(李忠于王剑波)252 ★ 矿渣微粉立磨的挖潜改造(夏文保)254

★ LM56.2+2C/S立磨分别粉磨熟料和矿渣的应用(李强平韩显平王军)256

★ 对立磨分别终粉磨熟料和矿渣工艺一些问题的探讨(李强平)26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开精装单卷 定价:238元

★ 莱歇磨双物料粉磨连续转换的操作经验(邹波王军)265 ★ 莱歇立磨系统的几个技改措施(邹波)267 ★ 济南钢铁厂钢渣微粉生产实践(赵爱新)268

★ 水泥成品中添加矿渣粉项目技改论证与实施(郑峰叶枝炎)272 ★ 矿渣生产线除铁系统改造(刘新科)275 ★ 提高矿渣立磨外循环的除铁效果(刘贵新)280

第四部分 水泥助磨剂的应用实践283

★ 三乙醇胺系矿渣复合助磨剂的研究(杨瑞海余淑华)284 ★ 助磨剂的使用及问题探讨(周贵鸿)288

★ 使用助磨剂的几点体会(石小芳徐俊鹏毛军辉)292

★ 不同助磨剂在Φ3.8m×13m闭路水泥磨的应用效果(支俊秉张旭)294

★ TDA730助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薛俊东徐全旺)299 ★ TDA730助磨剂在天山公司的应用(王东贾玉红)301 ★ 添加助磨剂的复合水泥质量控制优化调整(陈云张晓鹏)304 ★ HY型助磨剂在水泥粉磨站的应用(赵洪义韩明包西祥)307 ★ 通过降低水泥筛余和使用助磨剂来降低水泥生产成本(金巧平)310

★ FZ-3型复合助磨剂在矿渣微细粉生产中的应用(刘桂芳贾海东孟宪东刘子民郑爱忠)313

★ TH-3型水泥助磨剂在海螺水泥集团中的应用(顾期斌张伟谢峰)316

篇7:增产技术论文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按照省统计局核定的2011年小麦面积给予补助。

油菜“一促四防”: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按照省统计局核定的2010年“油稻稻”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

1、小麦“一喷三防”:主要对施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给予补助,每亩补助5元。

2、油菜“一促四防”: 主要对“一促四防”中的叶面肥、农药等给予补助,每亩补助10元。

详见:2012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实施方案

【鄂农计发〔2012〕20号】

省农业厅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补助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县(区)农业局(委)、财政局:

为支持春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小麦“一喷三防”、“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为抓紧落实好补助政策,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补助资金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2〕41号),我们研究制定了《2012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2012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实施方案

为支持各地开展农业生产,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小麦 “一喷三防”、“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补助范围和内容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按照省统计局核定的2011年小麦面积给予补助。

油菜“一促四防”: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按照省统计局核定的2010年“油稻稻”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给予补助。

二、补助标准和对象

(一)补助标准

小麦“一喷三防”:主要对施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给予补助,每亩补助5元。

油菜“一促四防”: 主要对“一促四防”中的叶面肥、农药等给予补助,每亩补助10元。

(二)补助对象:实施上述技术补助政策时,应充分发挥植保、农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下简称“服务组织”)作用,补助对象为项目区内自愿实施上述政策的农民,或者开展服务的服务组织。

三、补助方式和操作办法

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落实措施,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具体操作方式可参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落实补助面积。各地农业、财政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补助面积分解到乡镇、村组,将作业地块落实到农户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业地块应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推进。

(二)确定实施方式。各地可自主选择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作业服务或由村组织农民统一开展。

(三)完善技术规程。各地要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鄂农函〔2012〕84号)和《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油菜“一促四防”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鄂农函〔2012〕86号)要求,迅速组织有关专家,因地制宜制定技术规程,提出药肥配方方案。

(四)确认作业面积。项目村要对作业情况登记造册,由村委会审核,经乡镇农业、财政部门复核汇总后,上报县级农业、财政管理部门。

(五)举办示范样板。各地建立不少于补贴面积20%的“一喷三防”、“一促四防”示范区,通过防治现场演示会、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带动大面积技术措施的落实。项目县承担的小麦、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及辐射带动区要做到“一喷三防”、“一促四防”全覆盖。要组织试验对照,做好田间记载,总结技术使用效果。

(六)核查公示面积。县级农业、财政部门组织力量,对各乡镇完成的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进行验收和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10%。将最后验收确认的作业面积逐级反馈到村,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七)严格补助发放。补助方式由县(市)政府自主确定,原则上以物化补助为主,以县(市)为单位集中采购,通过乡镇政府或服务组织统一喷施,并公示予以校验。对弄虚作假的要坚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并将出现问题的服务组织列入黑名单,取消其今后参与各项政策落实的资格。

四、工作要求

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加强指导服务,严格资金监管,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指导到户、落实到田,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各地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切实加强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设立专门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举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是抓紧制定方案。市州农业和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所辖县市区细化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县(市)农业、财政部门要确定项目目标任务、操作程序、具体补助方式等,于4月15日前将具体实施方案报省级备案。

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各级农业和财政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短信、技术培训以及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加强补助政策宣传,尽快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家喻户晓,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是强化进度调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机关干部、专家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掌握落实进度,实行定期统计,层层上报汇总,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各地要认真总结政策执行中的经验,市州农业部门要按照《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落实情况调度检查的通知》(鄂农办函〔2012〕14号)要求,定期向省农业厅种植业处报送政策落实情况。

篇8:粮油绿色增产技术措施

关键词:粮油,绿色,增产技术,保障措施,成效

近年来, 随着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的连续发生流行和化学肥料的滥用, 不仅造成了害虫抗药性大幅提高, 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残留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部也在2015年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绿色增产技术措施, 截至2015年4月, 累计推广面积达1 166.66 hm2, 涉及农户1 455户, 建立核心示范区133.33 hm2, 该技术措施推广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1 技术措施

1.1 建立核心示范区

在下符桥镇圣人山等村建设粮油绿色增产核心示范片, 建设面积133.3 hm2, 共涉及18个村民组, 150余个农户, 其中种植面积20.0 hm2以上生产大户3户。示范片内机耕路等交通设施便利, 排灌渠道等农田基础设施良好, 3名20.0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以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生产为主业, 种田水平中等以上, 前3年水稻平均单产为6 750 kg/hm2, 农户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

1.2 设定明确的技术目标

计划在3年内示范区粮食单产每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带动全镇水稻单产每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农药、化肥使用量每年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 水田化肥和农药利用率逐年提高[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通过减量控害绿色增产示范片创建, 推进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并重, 促进粮食单产提高, 品质提升, 质量安全, 环境改善, 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2.1 开展绿色防控。

在示范区内开展病虫害及苗情定点监测。安装频振式杀虫灯50盏;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 统防统治, 确保水稻生产绿色防控面积达到90%以上, 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使用面积达到100%, 依据准确的病虫情报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1.2.2 改革育秧方式。

示范区内推广软盘旱育秧, 采用无纺布育秧, 减少白色污染。水稻肥床旱育秧无纺布应用面积达到30%以上。由种植大户陈以祥等人牵头在示范区建立一座占地面积1.33 hm2育秧工厂, 有偿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 开展工厂化育秧模式创新[2]。

1.2.3 推广良种。

在示范片推广高产、优质、高抗良种深两优5814、Ⅱ优7954、Ⅱ优768、新两优6号、Ⅱ优8006等, 应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准两优608等再生稻百亩示范方。

1.2.4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与规模养殖企业合作使大田增施有机肥6 000 kg/hm2, 减少化肥使用量, 提高肥料利用率, 依据县土壤肥料站土样测试结果制定肥料配方和用量, 采取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使示范片内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

1.2.5 开展机械化生产。

示范区内水稻小麦机耕、机收面积达到100%;水稻机播育插秧技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应用率达50%以上。

2 保障措施

2.1 成立组织, 落实责任

镇成立粮食绿色增产示范模式建设领导组, 分管农业领导任组长, 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业务站长任副组长, 负责日常工作, 各村负责人及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其他人员为成员, 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具体落实实施。

2.2 加强宣传, 开展培训

在示范区内建立固定标牌, 明确技术措施、实施面积、责任人等;结合农时季节,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示范片, 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调查;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 在病虫草害防治关键适期及时采取措施, 上门入户指导农户田间管理, 减少施药次数, 为其提供技术保障[3]。

2.3 争取资金, 物化补贴

积极争取、整合项目资源。对示范片内农户采取良种良法补贴政策倾斜, 对农户使用无纺布、有机肥、配方肥、生物农药等采取集中统一议价, 分户购买, 按种植面积补贴的方式补助农户[4]。

3 取得的成效

3.1 降低用量, 减少成本

据统计, 项目区内病虫害防治次数由之前的平均4.9次减少至3.1次, 农药用量由之前的1 974.66 g/hm2降低到1 428.75 g/hm2, 农药成本由之前的1 323.00元/hm2降低到目前的1 162.50元/hm2;化学肥料使用量由之前的平均1 410.12 kg/hm2降低到目前的平均1 161.60 kg/hm2, 减少248.52 kg/hm2, 化肥成本由之前的1 621.64元/hm2减少到目前的1 335.89元/hm2, 减少285.75元/hm2。

3.2 提高作物产量

2014年示范片内水稻平均产量为6 972.75 kg/hm2, 较全镇平均单产 (6 702.75 kg/hm2) 增产270 kg/hm2, 按1.38元/kg计算, 增收372.6元/hm2。

3.3 减轻环境污染

通过示范片内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 增施有机肥、良种良法配套等技术的使用, 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 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危害。

参考文献

[1]崔伟, 刘桂平.世界粮食形势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11) :17-21.

[2]江贵凡.对维护粮食安全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 2004 (6) :31-32.

[3]姜志德, 常国庆, 杨立社, 等.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6) :355-357.

篇9:辣椒夏秋管理增产技术

1.及早追肥

辣椒全生育期有两次生长结果高峰,即第一穗果座住后,进入第一次结果高峰,由于夏季高温会抑制结果,出现一段短暂的营养生长旺长期,之后随着气温降低又会出现生殖生长的高峰,出现第二次结果高峰。追肥应重点保证二次结果高峰期的养分供给。一是在辣椒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15kg:二是在辣椒的盛果期亩追施以磷钾为主的复合肥15-20kg;三是在辣椒结果的中后期亩追施高氨钾、低磷的复合肥13-15kg;四是在辣椒初花期至结果的中后期结合病虫防治,每次加喷0.3%的磷酸二氢钾+0.2%的硼酸水溶液45-50kg。

2.合理排灌

辣椒既不耐旱,更不耐涝,对旱涝适应能力很差,在不过于干旱的情况下应控制浇水,浇水量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夏秋多雨会促使植株旺盛生长,茎叶幼嫩,易发生落花落果现象。连阴雨或暴雨过后,田间长时积水,易造成植株根系缺氧,发生水渍危害,同时也诱发植株疫病或枯萎病的大发生,因此在不过于干旱的情况下控制浇水,雨后田间有积水时,及时排出,并加强中耕散墒,以保持根系有良好的通透性。

3.预防病虫

危害辣椒的病虫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有蚜虫、烟青虫及炭疽病和病毒病。病虫防治应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辣椒的病虫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在平衡施肥、适时排灌、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及时选用对路农药防治病虫危害。蚜虫、烟青虫可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或90%的灭多威1500倍液防治,炭疽病用80%的代森锰锌6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20%的盐酸马琳胍铜500倍液防治,间隔5-7天连喷2-3次就能有效地控制辣椒病虫危害。

4.掐尖打顶

辣椒后期成花量大、结果多,但由于受早霜危害多不能成熟,可在辣椒采摘两茬后及时掐尖打顶,抑制新梢生长,减少成花、结果,降低养分消耗,通过增加单果重量,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来增加收入。

5.化控催熟

对于辣椒植株营养生长旺盛,茎叶繁茂,花果稀少,生殖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可及时选用精品矮壮素进行喷雾,控制茎叶旺长,抑制营养生长,促使生殖生长,确保多花多果。对于辣椒生长正常,青椒挂果量大,又不能及时成熟的情况下,可在早霜前7-10天,用40的乙烯利600倍液喷洒植株,亩喷药液50~60kg,以茎叶喷湿且药液不下滴为宜,喷后5~6天椒果就能大部分变红成熟。

6.适时采收

篇10:南瓜增产的措施

摘顶:当瓜蔓长到2米,将主蔓生长点摘去,即可长出3~4年支蔓。

搭架:当支蔓长到2米,将藤蔓引上棚架。

授粉:防止雨水冲洗雌雄花,要进行防止。在上午9点以前授粉。

摘叶:在已开花结果的瓜蔓上,及时摘去脚叶和老黄叶,并除去30%的雄花

篇11:强化增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为夯实突破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在粮食生产上,我县认真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依靠科技攻单产,稳定面积保总产”的思路,突出两杂良种和两膜覆盖,狠抓间作套种等粮食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强化科技和执法服务,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县上把粮食生产纳入目标考核,将粮食生产计划下达到乡镇,分解落实到村组农户,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总产7.5万吨以上。

二是狠抓良种良法的普及应用。在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抓好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围绕玉米、水稻、洋芋、红苕四大主产作物,突出抓了玉米、水稻两杂良种和洋芋、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截止目前,完成地膜洋芋4万亩,地膜玉米7万亩,推广玉米、水稻两杂良种17万公斤,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认真开展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采取召开现场会、组织宣讲团、电视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继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后,结合科技之春和“百人百场”宣讲活动,组织人员进农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宣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政策。目前共举办宣讲活动35场,接受群众咨询2.8万人次。同时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入户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媒介,及时向农民发布生产品种、植保、肥料、技术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同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把粮食增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篇12: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工业化进程中,基于要素报酬差异,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成本较高。2004—2013年,尽管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从1.18亿增加到2.69亿,同时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但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形势却发生了重要转变。2004—2013年,粮食连续10年增产,年均增长2.53%,2013年产量达到6.02亿吨。然而,由于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粮食生产缺乏对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农业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成本较高,尽管我国粮食增产存在潜在空间,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日益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的,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2004—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2%,2013年达到8896元。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3.33∶1的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慢、比重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变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技术进步和由其决定的农业劳动有效性。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均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0%;人均资本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17%。这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

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以粮食主产区为区域特征的规模效应。二元经济中两部门劳动分工和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在于,农业发展须依托于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供给和资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大约0.20%。同时,人均农业资本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并不妨碍粮食增产。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种植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粮食增产的区域性规模效应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产量,比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平均大约高出1.66倍。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75.4%,95%的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生产率提高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四项收入构成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从事现

代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5%。人均农业资本、农业劳动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都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一个地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2%。但一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与该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表明,粮食增产并不必然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县的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代产业和公共财政对农业共同“反哺”,农业技术进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构成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应当深刻认识农业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巩固粮食增产,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自由流

上一篇:歉疚感油然而生初二作文下一篇:因生病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