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2024-04-13

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精选12篇)

篇1: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如果有一种树,树姿优美、四季常青,世人肯定会觉得这个树已经很美了。而我却遇到了另一种树,它不仅可以点亮人生,还可以住进人的心里,以汲取智慧为营养,生长出茂密的哲学枝叶,散发着幸福与快乐的幽香,闪烁着如成功一般的璀璨光芒!如果有人问我:“这棵树真的存在吗?”我会回答:“是的。”今年的初春时节,我似乎格外的幸运。因为生日刚过,就能够与岛城文坛许多最知名的老师、前辈们相聚、相识,真的很兴奋与喜悦。

在交流中,一位姐姐的睿智谈吐与开朗性格给我印象深刻,更令我感到特别的是她依然拥有一颗清澈透明、真诚感恩的心。之前只是知道她的名字,而近距离接触才发现一个更为真实、亲切的姐姐。她的名字叫高伟。尽管离去时,有些依依不舍,好像很多话都没有说出。可是我知道,只要真的热爱文字,相聚不会太远。几天后,我又一次与姐姐相聚。

这一次是在读者交流会,而这一次也让我遇到了另一位著名小说的女作家连谏老师。也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连谏老师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创作精神与豁达洒脱、品味随和的生活态度,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老师的谦虚,这也是将要一生都要借鉴的宝贵财富!聆听交流的话题中,很多问题都是关于婚姻生活的,也让两位老师在短暂斟酌后给予了具有思考空间的答复。

连谏老师是都市婚姻生活分析的心理大家,每一种分析都揭示了当今婚姻生活所存在的问题观点,也给予了合适的调和方向;高伟姐姐是心理、哲学与诗韵美学的情感老师。她所引导的婚姻生活,是一种彼此的思考,是自身的修持,更是一种学会自尊独立来赢得尊重信任的完美答案。

在面对婚姻生活的矛盾时,两位老师都不否认“围城”的生活中两个人看似一个人,其实依然是个体,并借喻两个齿轮来做最真切的比喻,让每个交流者都很受用。尽管我没有进入那个“城池”,可是也在交流中积累着幸福的石头,希望不久的一天可以用到。在讲到孩子的话题上时,两位老师也真切的讲述了自己如何鼓励孩子阅读,让其独立开阔视野写作的方法。更难得的是,两位老师还讲到了自己年轻之时为何开始喜欢的“小秘密”:连谏老师是在不断磨砺创作中,修成正果,毅然打破世俗的“金饭碗”,将写作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的事业;高伟姐姐则是在税务大会上迷恋看书,多方研究人生哲学,在多年奋发的阅读中领悟生活,才获得了创作的成功。听到这里,自己心里暖暖的,仿佛内心中豁然长出了那棵传说中的月桂树。“求知的树根”已经随着老师的.启示牢牢的伸入到了心脏深处,“信心的树干”不断延伸、成长,“努力的枝叶”繁茂的衍生,让“智慧与成功的花朵”一片片飘落下来,感觉真的是美极了!此刻,我知道。

这棵树在我的心里此时只是一个种子,还没有开始长出萌芽。想要像老师那般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必须要更努力才行!于是,我对自己心里的这粒种子说道:“生长吧,月桂树!希望你能够汲取老师丰富的智慧、人生的哲学、懂得婚姻幸福、减少基因的欲望、从人的生活中得到学识,永不妥协现实的风风雨雨,成长为一棵长出‘圣撤托普尼那斯之花’的大树,努力、加油!”

篇2: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我们的校园里需要树,树是校园的另一个灵魂,有树的校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校园。

在安化柘溪库区的一个山头上,有一所完全小学。学校下临汤汤资水,四周林木耸翠,远远望去,校园几乎悬空而立,红墙绿树,错落有致,给人庄严、厚重之感,与作为校园所应有的氛围正相吻合。

只有一条路通向校园,自南边而上,一边是土壁,一边是高坎。整个建筑物,以临水的那栋教学楼最为巍峨,外墙系浅红色,在绿树的环绕和映衬下,格外抢眼。或许,我们的校园最需要的还是红色和绿色,有了红与绿,校园便成了七彩校园。

初春之时,因工作上的关系,我走进了这所学校。这是一所老校,两年前举办过百年庆典,长长的文化走廊墙壁上刻有一长串社会贤达者的名单,我所认识的许多领导和同事都榜上有名,他们为学校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心意。镇中心学校的刘校长告诉我,如果追根溯源,学校创办已百年有余,但正式在这个地点办学才五十多年,是柘溪水电站蓄水后才搬到这里来的。这个我相信,因为修建电站必淹没许多地方,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少学校。不过办学达五十多年的学校,为期也不算短了,校园里的那些树便印证了它的不凡生涯。

我很感兴趣这个校园里的树,樟树、榆树、腊树绿树成荫,满目葱茏。它们就像一群神态安详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学校已经远去的岁月。要保持到今天这个样子,已很不容易,没有强有力的`培育、维护措施,不可能有这么一个欣荣景观。而且就凭这些树,也可以推断这所学校的悠久历史。而这,不过是一所小学啊。但对求学者来说,哪一个又不是从小学开始的呢,这是一个人求学的起点,有着不容替代的地位的。

徘徊在校园,学生宿舍楼前的那棵香樟最令我心动。它矗立在校园中心,直插云霄,十分醒目。刘校长在一旁对我说,为了保住这棵树,学校至少多花费了十多万元。因为在筹建宿舍楼时,香樟正处在当中,要想它不被砍伐,房子就得后退,可后面是高坎,必须打桩,这样就自然增加了建设成本。但为了这棵树,学校最终没有惜乎并不阔绰的钱。我真为这棵树的幸运感到高兴,也由衷佩服学校领导的富有远见。我告诉刘校长,你这钱花得值得,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这种原生态的树啊!一个校园,就需要这样的参天大树作铺垫,有了沧桑的树,学校的历史才有见证,才有底蕴,学子们会更爱自己的母校。

于是乎我又想,每一棵能够生长在校园里的树其实都是幸福的。校园是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场所,土地肥沃自不待言,更有着浓厚无比的人文气息,师生们对树珍爱有加,自觉给它们浇水、施肥,让它们一棵棵都长得蓬勃壮硕,与它们的同类比起来,它们拥有更多的关爱,因此生命也更长久。学子们手中的书,都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便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书香,是树的生命的余味与延伸。它们的前身也许在很遥远的地方,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不远,但它们最后都变成了纸,成了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而只有生长在校园里的树,才那么幸运地躲过了刀砍斧劈,延长了生命的旅程。这是它们的幸运,也是人的需要与垂怜。

生长在校园里的树,它们的翠盖华裳创造了另一片蔚蓝的天宇,给校园以及它的莘莘学子们以蔽荫。而世上的事物总是相互影响的,生长在校园里的树深受琅琅书声的薰染,久而久之也沾上了人的灵气,有了知识分子的品性,它们昂首向上、气宇轩昂的风姿,它们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性格,无不给热爱它的学子们以奋进的力量和做人的基准。如此看来,自然界的树能够生长在校园里,不是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么?

篇3:种在心里的感动

也许, 你还不曾知道什么叫做美, 但你的美却深深感动我。美丽与丑陋这两个词相去甚远, 但在你的身上却完美合一。

你整日风吹雨淋, 汗流满面。起早贪黑, 你说, 这就是工作;漫天黄沙, 你说, 这就是生活。我时常站在学校楼台上, 看着你任劳任怨的背影, 同学们却厌恶你整天光着膀子在工地挖土的模样。你低着头, 背朝着天, 面朝着地, 仍旧一如既往地工作。

我曾想, 你如此辛勤、劳苦, 为何换回的总是唾弃、憎恶?

曾在回家的路上, 看见你疲惫不堪的身影, 身着黑色裤子却早已染白, 那黑乌乌的发稍也是黄沙点点, 而你仍然拖着困乏的身子, 向前走着。

路人躲着你, 因为他们厌恶你的身体, 所谓“贵贱有别”, 你的丑陋, 令人唾弃, 令人憎恶。

有时, 你也会“奢侈”一次, 将手中“沉甸甸”的硬币投进公交车的投币箱里。你持着安全帽, 静静地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尽管车上人满为患, 你身边的座位却是空着的。你目视前方, 发现有人捂住嘴鼻, 但你不以为意。突然, 有个孩子哭闹起来, 你听到有人说, 不好好学习, 将来就像民工一样没有出息, 然后有道目光从你身上划过。

你知道, 你总是别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所以, 你只是付之一笑。

有一天, 一个小孩对着眼前的高楼问, 妈妈, 你看, 那幢房子好高好大呀!你知道它是怎样长这么大的吗?

孩子傻傻天真地跳着, 对眼前的大厦生出了兴趣。而你仍然沉默不语, 望着她, 只想在不久的一天, 再给她带来一个惊喜。

篇4:把教育“种”在心里的人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隶属曲靖市,因境内有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全县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按最新国家颁布的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占到了80%。会泽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是一个集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会泽现有17.2万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前几年,会泽多项教育的重要指标均位于曲靖市9个县、区的倒数一二名。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瓶颈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每年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足2000人。会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这一最大民生,不遗余力地解决教育难题,经过多年努力,现有的3所完全中学全部进入省一级完中行列,投资2.8亿元新建的职业学校也将投入使用。如今,全县各项教育重要指标已跻身全市第二名。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他将“教育”这颗种子深深地种植在了心里。当年为建学校,他把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也给卖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值得!”至今,他喜欢乡亲们称他为“老师”。

教育产出的是特殊“产品”,是惠及每个家庭的最大民生。20余年的从政生涯,他的视角从未离开过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在一个个树立政绩的地方,他又精心地移植着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办教育成了他最欣慰的事。

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甚至希望老百姓多少年后还能想起他为教育办的那些事,念着他的好。

“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他倡导在校园吟诵《弟子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通过师生影响家庭,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他的倡导下,红色文化将成为渲染校园文化的主色调。

他叫陈国宝,是滇东北百万人口贫困大县会泽县委书记。近日,记者走近陈国宝,解读他30年难了的教育情结。

卖牛建校,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陈国宝1965年出生在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9岁丧父,他在家里排行老小,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然而,他很幸运,他有一个识字的母亲,“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让母亲将他供到了高中毕业,接着又送他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一年。毕业后,陈国宝回到他曾经读过书的白龙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是1981年,陈国宝16岁。“基本上算是个童工!”带着浓重乡音的陈国宝笑着说。

但回到母校时,他感到特别心痛。因为多少年已经过去,学校依旧还是在那座破庙,教室依旧还是有窗框没有玻璃的教室,寒冷冬日里依旧是一群冻得瑟瑟发抖的泥孩子。

当民办教师时,教育部门的同志对他有过承诺,只要有指标就给他办理公办教师的转正手续。从此,他就领着每月15元的工资做了4年的“娃娃头”,直到20岁,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可能转正的消息,这才报考了县里的税务部门。这一考也就考上了,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紧接着就办理了体检以及相关手续。也就时隔三五天后,他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的消息也接着传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很纠结。怎么办?当税务干部其实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他最想做的还是当一名老师啊!税务局的一位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你那么喜欢教育,难道离开教育就不能再为教育做事了吗?”一语让他豁然开朗。

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让陈国宝永远无法忘怀。送别他时,每个人眼里都含着眼泪,孩子们黑黑的脸都变成了“小花脸”。同事们舍不得这个活泼聪明又勤快的小伙子,学生们更喜欢这个像大哥哥一样的“娃娃头”。就是那一刻,他许下一个心愿:“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一定要为学校做点事!”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教育”这颗种子被深深地种植在了他的心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读书来改变,我自己就是个事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了种天然的情感!”陈国宝的话语满含深情。

陈国宝当上税务干部后是在另一个乡工作,每个月能领74元工资。这一年,他就一直琢磨着要为学校做点事。可自己的这点收入能做什么呢?想着想着,他的思路开阔了,除了自己,是不是也还会有人愿意为学校做点事呢?

陈国宝有一个堂哥跑了几年运输,那会儿已经挣下四五万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这点钱的在村子里已经算是有钱人了。1986年春节,陈国宝就跑去找堂哥,说自己想为村子里的学校办点事,想听听堂哥的想法。一听说是为学校办事,堂哥居然爽快地同意了。“办什么,怎么办?”哥俩一商量,决定新建一所小学校。堂哥答应将他挣来的所有钱都拿来建学校。多年跑运输的经历,让堂哥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一点是,堂哥和陈国宝一样,也有一颗想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心。

“如果有几十万拿出四五万元来办学那不算什么,但他拿出的是他的全部家产。”说到这儿,陈国宝语气里透着些许内疚。

“我拿什么呢?我什么都没有,破破烂烂的老屋也不值钱。”陈国宝回到家和老母亲商量,说想把老母亲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生活,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耕牛卖掉去建学校。识文断字的老母亲也欣然应允,支持他这一想法。小黄牛卖了650元钱,卖牛的钱他一分不少地交到堂哥手里。

“在农村,人们对耕牛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舍得卖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值得!”陈国宝这样回答。

要新建学校了,村里也很支持,划出一块公共用地。面积还有些不够,堂哥就将自家的地与几户村民的地进行了置换,最后有了20多亩的建校用地。开始建校,陈国宝就从每月的收入里拿出钱,安排姐姐为施工队的人送烟、送茶水。陈国宝和堂哥的行动也深深感染了乡亲们:“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娃娃啊!”于是,你10块、我10块,张家100元、李家200元,建校的资金最后筹到近9万元。当年9月,一幢有6间教室的两层小楼建起来了,这是当时村子里唯一的水泥建筑,也就是最好的房子。事实上,在富源县,这所学校也是当年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响亮口号声中,完全由群众捐资助学办起来的第一所学校!

而这所学校建设的策划者竟是一个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他还将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都给卖了!这一切的动因,就是那颗“种”在他心里的教育种子,就是他离开学校时许下的心愿,抑或是他挥之不去的孩子们在寒风中冻得发抖的身影……

新学校的开学典礼很隆重,陈国宝成为了座上嘉宾。但他发言时,只说了短短几句话,表达了他最质朴的想法。

从政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他的家,那颗教育的种子在发芽、生根……

经过几年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陈国宝从一名税务干部成长为乡镇领导,年轻青涩的他也变得精明和干练。1996年,陈国宝当上了富源县营上镇党委书记。

刚上任不久的一天中午,陈国宝和同事谈话时听到一件让他感到十分震惊的事。说在镇中学,已婚和未婚的老师合住在一套房子里。“哪里会有这种事?去看看!”搁下饭碗,陈国宝带着镇上的几个干部就去学校。在一幢筒子楼,陈国宝找到了同事们说的那间教师宿舍。一道房门进去是两间连着的小屋,在低矮灰暗的屋里,里边一间住着一对已婚的夫妻,外面一间住着两个年轻的女教师。看着这样的情境,陈国宝久久沉默不语,“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让老师们安居乐业?”“重建学校,给师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雷厉风行的陈国宝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开始选址,为建新学校奔忙。

一开始征地征了90多亩,后来又补征,征到了100多亩。也就是在这个过程,陈国宝对营上镇教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最终拿出了“调整、改革、提高、发展”的办学思路。

营上镇有7万多人口,当时的7所初级中学分布在全镇,但办学效益和质量都不高,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都不足。办学规模也很小,有的班级一个老师只教着10几个学生。老师的生活条件就更差了,大多不安心工作。“人心都散了!”陈国宝这样说。

“要建就建一所最好的中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布局调整,把全镇的初中全部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建好后,这所学校将容纳全镇5 000多名初中生和全部的中学教师。

想法很好,但钱从哪儿来呢?那些年,民营经济开始在富源快速发展,陈国宝想到了动员老板为学校建设作贡献这一招。再一个就是在全乡干部群众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镇领导每人每年捐出两个月的工资,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老百姓每人每年捐出10元钱。镇党委、镇政府向老百姓这样承诺:捐出1块钱,我们就会办出5块钱的事来。具有重教传统的营上镇老百姓信这个理,也希望尽快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面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捐资助学一时成了营上的社会风尚。仅个人捐资助学,3年就筹集到了30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支持以及企业的捐赠,投入1 300万元建起了5 000人规模的中学,投入400万元建起了中心完小。

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营上镇中学是全市最漂亮的学校,我们都去参观过。大家都感到很吃惊,一所乡镇中学能办得这样好!”会泽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宏回忆说。

刚开始捐资助学时,陈国宝带头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当天晚上,镇教育组组长就悄悄地把钱给他退了回来,说表示个意思就行了。陈国宝对这事很恼火,拍着桌子就大声骂:“你以为我捐资建校是闹着玩的吗?我是真心实意的。我们现在是要勒紧裤腰带办教育!”

也有些老板想向陈国宝表示一下“意思”。陈国宝说可以,营上就是我的家,我希望你们能为我的家做点事,做这样的事功德无量,我们大家也都心安理得。“有一所学校的食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从此,这些老板都知道陈国宝最领为教育办事这个情。3年时间,营上镇的学校都变成了房子最漂亮、硬件最好、质量最高的学校。

完成了全镇学校的布局调整,学校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行激励和末三位淘汰机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升。就营上镇中学,毕业生考起上一级学校的人数占到全县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营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在7万人口的大镇当书记,其实需要办的事很多,但办教育的事最欣慰。教育的产品是特殊的产品,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覆盖的是每一个家庭,有价值。隔个七年八年,老百姓也还会记着我陈国宝这个人。”个性率直的陈国宝有着这样的政绩观。

1999年,陈国宝当上了师宗县副县长。陈国宝分管经济工作,教育似乎离他远了,然而他的视线并没有离开教育。这期间,他了解到高中是师宗县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县长的支持下,由他牵头选址征地、做规划。建校同样也面临钱不够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向全县干部职工借一个月工资的办法,共借到700多万元;同时,动员一名民营企业家捐资建校。经过多方筹借资金,建起了师宗县第三中学,解决了高中瓶颈。

“为什么不是捐,而是借了呢?”“那时候,国家有规定,不能再加重农民的负担。捐资助学不能搞了,我们就采取向干部职工借钱的办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办教育。”陈国宝说。

没有知识是行不通的。只有多接受教育,外出打工的人才能多挣钱

2006年6月16日,这是陈国宝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日子,那是他刚刚升任会泽县县长的第三天。那一天,他带着政府办的同志一起去大海乡调研。大海乡是会泽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当地最高海拔4 017.3米,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陈国宝所到的地方是一个叫“大菜园”的村子,海拔3 600米。陈国宝说:“看到那里的情景,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好像又回到了七八岁时家乡的模样。房屋东倒西歪,卫生条件很差,老百姓衣裳褴褛。但人很纯朴,待人很热情,也很安于现状。”

尽管当时是盛夏时节,但陈国宝的心里却透着阵阵凉意。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因素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但他从人们安于现状的情形中看到了教育的贫困。“如果老百姓有竞争力,那么他们就会去外面的世界闯闯。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文化知识!在这种极度贫困的地方,我们不是要老百姓安于现状,而是要让他们离开故土!”说这番话时,陈国宝很激动。

会泽县现有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至2010年,会泽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43元。按国家颁布的最新2 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会泽全县贫困人口还高达80%。

这样特殊的县情,曾经严重制约着会泽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的重要指标曾一度排在曲靖市倒数一二位。当时已近百万人口的大县,有6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2006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已有1.2万人,但升入高中学校学习的学生仅占34.6%,每年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足2 000人,进入职校的也就两三百人。“这样的教育现状,和我们人口大县实在是不匹配。要摆脱贫困,只有靠发展教育。年轻人能多接受一些教育,外出打工也能多挣一点钱,即使还是守在家里,也不会安于现状。”陈国宝说。

审视会泽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依然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经过一年多认真细致的调研,陈国宝在当年全县教师大会上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这场演讲,会场先后响起20多次热烈的掌声。从那时起,陈国宝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心中点燃了一把火。“再贫困教育不能贫困、再落后教育不能落后!”成为会泽干部群众的执著信念。

陈国宝提出的思路依然是“调整、改革、提高、发展”八个字。“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办学。”当时会泽虽有6所普通高中,但规模都很小,平均下来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就300多人。调整高中布局依然是突破口。保留县城两所普通高中并加大投入进行硬件建设,按高标准完全新建一所普通高中、重建一所职业学校。

但他的这一教育规划“蓝图”还是让人产生了怀疑:“蓝图虽好,但会不会落空呢?”“当县长和当乡镇党委书记是不一样的,当县长可以动员全县的力量来办教育,我那时是更有底气!”当县长的陈国宝信心满满。

“这么一个大县的教育要有这样大的动作,说到底就是要投钱,可是钱从哪儿来呢?”“过去做了几件教育上的事,得出了一些经验。希望在民间、潜力在民间!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到市场去找动力。”教育上办再大的事,陈国宝的想法其实还是回到了20来岁建学校时的那个思路上。“什么都政府管是不行的!”陈国宝如是说。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迦茚的本土民营企业家托人找到陈国宝,说要送上一份“见面礼”。张迦茚表示,要拿出210万元在全县21个乡镇建23所“希望小学”。陈国宝当场应允:“我给他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地开庆功会!”县政府又给每所“希望小学”建设配套10万元资金,完成了23所学校的建设。

初战告捷!

然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在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保留县城现有的两所高中并加以建设,再建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和新建一所职业中学,所需要的资金是这个贫困大县难以承担的。

县政府投资7 000多万元征下了建设职业学校的340亩用地后,想在民营企业家中寻找投资者,条件是将一家锌矿企业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几百万吨矿渣给他们,当时国际市场锌价较高,矿渣还可以进行再提炼。陈国宝找来几个老板谈,可出师不利。有的老板不感兴趣,有的就只愿意拿出100万元来,最多的一个愿意拿1 000万元。

“这点钱怎么够建学校!”陈国宝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合作过的张迦茚,直截了当地问他想不想干。张迦茚想了一段时间后,同意了,但他提出要建普通高中。陈国宝也同意了,“两所学校都要建,就让他建普通高中好了。”

陈国宝对张迦茚说,那堆矿渣不管值得多少钱,你挣得再多县里也不要;如果不值什么钱,你挣得再少也要把学校建好。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投资,未知的因素实在太多,但张迦茚答应了。这是两个有浓重教育情结的人最庄重的承诺!

2007年11月7日,学校建设破土动工,2008年9月1日,拔地而起的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迎来了1 700多名首届学生。不足一年的时间,投资两个亿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就在乌蒙山下落成。学校严格按云南省一级学校标准规划建设,校园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120个班的规模,可容纳近7 000名学生。

而就在建设过程中,张迦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市场锌价下跌,而建筑料却不断上涨,钢材价曾高达5 000多元一吨。“锌价跌了,他自己的矿也没有什么收益,那堆矿渣实际上也就一文不值了,但他因为承诺过,就将自己的三座矿的经营权卖了来建学校。”

“他怨过你吗?”“他不仅怨了,还骂了。他说他们家连买鸡蛋的钱都没有了!”

“矿渣也不值钱了,那政府最后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什么回报都没有,只是校名上有他家两兄弟名字中的‘茚旺’两个字,算起来一个字花了一个亿。”这所学校建成后,张迦茚就将学校无偿地交给了当地政府,他每年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加投入以提高教师待遇和奖励优秀师生。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持。”陈国宝对此深有体会。

到2011年,会泽县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达5 000人,在校生1.3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都翻了一倍多。由县级政府投资2.8亿元,占地335亩,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新职业中学今年秋季也将招生,在校生也将从现在的1 200多人增加到6 000人。“政府就是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招数。”陈国宝说。

会泽县的3所普通高中现已全部进入云南省一级完中行列,办学仅3年的茚旺高级中学也一举跻身此列,这样的事例在云南是绝无仅有的。

会泽在突破高中瓶颈的同时,又启动了18.6万平方米的校舍D级危房改造,每平方米县级的投入就高达800元。“会泽是一个贫困大县,各行各业都要抓,但教育是民生之首。我过去下乡看到的风雨飘摇的校舍,现在看不到了,消除了,睡得着觉了!”从当县长,到2010年5月任县委书记,陈国宝在自己的政绩中最满意的依旧还是教育。但他表示:“这是县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教育上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落实,陈国宝当初的承诺并未落空。

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重要。如果办的是没有质量的教育,那还不如不办

“我们的学校现在有了大房子,学生的考分也高了。但我最关心的是德育工作,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有道德素质的人。”担任县委书记以后,陈国宝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会泽县驰宏小学,记者看到,课间操时,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现代感很强的韵律操,然而,师生在舞动肢体的同时却还在齐声诵读《弟子规》。这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这所学校在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探索。据了解,全县所有学校都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诵读《弟子规》只是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开始。

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这一活动的首要倡导者依然是陈国宝。

“为什么要诵读《弟子规》呢?上下一千年,有些关系不会改变,比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但现在网上一些消极的东西对青少年影响很大,传统的、正面的空间被挤压了。我们就是要开展这样一些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如长幼要有序、父子要有亲、家人要有情、朋友要有信。”陈国宝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粹能让每一代人都从中受益。

其实陈国宝现在思考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通过诵读传统经典活动,让老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先找‘工程师’来商量咯!”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任县长时关注的是学校的建设以及规模效益的发挥,而你担任县委书记以后,为什么更加注重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不久前媒体曝出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这已经突破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对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为重要。‘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

对德育工作,陈国宝还有下一步的思考。“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后,我们还将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陶和滋养。”陈国宝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一天上午,省教育厅一位同事的来电打乱了记者的思绪。同事说:“我在会泽,了解到县委书记陈国宝为教育做了很多事,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曾卖牛建校的事,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他啊!”

陈书记到底有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冬日寒冷的早晨,记者驱车300多公里赶往会泽。陈书记下午也如约从曲靖市回到会泽,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陈国宝中等身材,脸型瘦削,眼睛里透着一种坚定的神采,说起话来高门大嗓,话匣子一拉开,就侃侃而谈。

采访陈国宝,主线很简单,也很清晰!那就是他的教育情结。

陈国宝有一个30年难了的教育情怀,缘于早年就在他心中“种”下的那颗教育种子。陈国宝在从政之路上办教育的方式,和他当初动员堂哥建校时的思路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在不同的职位上,建的是规模更大的学校,发展的是更大的教育,受益的是更多的老百姓。

记者敢断言,今后陈国宝的教育情结依然难了。因为“种”在他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已发芽、生根,而且会开花、结果!

篇5:站在冬天的树的抒情散文

校园里最多的是香樟,它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在春天边长新叶边落叶,我原以为春天是它们最美的时候,香气是由叶子发出来的。春天香樟的叶子也美,嫩绿的,红艳的,到初夏开花的时候,反倒不香了。在初冬的寒风里,这些香樟像是矍铄的老者,因为叶子稀疏了,树干倒更有看头,粗细不尽相同,上面的枝枝桠桠姿态不一,如同在以天空为背景,以枝条作线条画或写意画。喜画老树的吴冠中是这样描写冬树的:“夏木郁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我认识的树不多,但不影响我喜爱它们,每一棵树,身姿挺拔,气宇轩昂,比起人,它们更接近天空,更深入泥土。人即使住进高楼里,看似接近了天空,但被水泥玻璃禁锢住,而树完全不同,不管炎夏,不管寒冬,都自然而然地在阳光或风雨里。树毗邻,比人亲近。枝桠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到了冬天,树更有一种坦荡的姿势,将天空让出来,让人眼前变得豁亮,人们看天的同时也看到那些清瘦的树干,忽然就有了感悟,原来叶多时的丰厚是美的,叶落时的简约也是美的。寒来千树薄,这里的薄是冲淡,是磊落,在完成一圈年轮后的平静,将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呈现出来。这薄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一种默然的蓄积。

篇6:村庄里的树随笔散文

在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这里的乡亲们不仅仅只种植庄稼、收获粮食。他们也会在家前屋后、河岸溪边、阡陌野外,有意或者无意地栽种上一些树。榆树、桑树、洋槐树、柳树、或者椿树,还会有枣树、桃树、杏树、柿树这些可以开花结果,生长类似粮食的树。这些树从不挑剔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它们和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庄里,和人们一起成长,感受着村庄的快乐、艰辛、苦难和荣衰。

这些树,每一棵都有着各自的使命、思想和活法。就若桃树,不只是在阳春开花妩媚,仲夏结果,给人们献出自己甜蜜的果实,还会让抱孩童出门的人折上一枝,随身携带,沿途用作辟邪求得吉祥。比如白杨树,这种树比任何的一种树都挺拔疯长,高大粗壮,虽然因木质松散工匠不肯用它作料,但当时的人们却都喜欢拿它作为做饭取暖的柴火,用它的光和热,温暖滋润人们的体魄和心灵。其中,柳树几乎是最易生根的,那时的柳树并非诗中“万条垂下绿丝绦”般的垂柳,其主干高直,分枝繁多,仅新生的树梢会略有弯坠。因柳和“留”谐音,在村庄,若有人逝去下葬时,亲人会截取柳棍做哭丧棒,表示对已逝故人挽留之意。引领故人下葬后,还会随手把柳棍插入坟冢中。柳树易成活,生长快,也寓意后代兴旺。记得村里三老爹下葬时,家人们把一根手腕粗、二尺多长的哭丧棒插在坟头,不久就有新枝陆续冒出。没过几年,就已成了树的样貌。

椿树作为树中之王,它无论生长在什么环境下,它都会超越其它而生存。村里有一棵椿树,约有百年,长势郁郁苍苍,有几人合抱之粗,是乡亲们眼中的树神,村庄里时常有人在树下烧香祷告或者祭拜,以求神灵保佑,图个内心踏实安稳。记得庄上的刘小四小时候长得慢,个头小,父母为他着急,自己也很是自卑。村中老者就告诉他,在年三十夜、三不知时让他一个人用力去拥抱那棵椿树,并让他记下一个口诀,嘱咐到时要避开所有人,千万不要念颠倒了。刘小四记在心里,等到了那个漆黑的除夕之夜,真的用尽了全身力气去拥抱了那棵椿树,口里不停地念叨: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栋梁,我长高来壮儿郎。后来,刘小四竟然真的长高了!真是奇怪?

在村庄里,榆树是最普通的,它没有传说也不能辟邪,树皮干枯,满身疙瘩,注定无法成为人们膜拜的寄托和信仰。然而,榆树却是属于生活的,在饥馑的岁月,穷困潦倒的人们就会从一棵棵粗糙卑贱的榆树身上找出粮食的来源,喂饱胃、身体以及精神,渡过乡间艰难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年少时的日子清苦,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季,四野空空,家徒四壁。饥饿整天如影随形。每天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我只能喝上两碗照出人影的稀饭。母亲是无奈且心痛,愁容与日俱增。她时常盯着门前那几棵渐渐露出新丫的榆树,那焦急的目光里,隐藏着我许久的疑惑。直到一天放学归来,早早就站在榆树下的母亲看见我,脸上舒展着苦涩地微笑,急切地对我说:快到榆树上捋些叶子下来,今天我给你弄点好吃的……那段时日,母亲每天都会用一片片翠绿鲜嫩的榆树叶和玉米面,做成香喷喷的榆叶饼,在煎熬的岁月里,填补着生活的无奈与饥荒。直至今日,我乃认为那是我今生吃到的`最好的食物了,美妙滋味至今还盘桓在心底。

村庄里最老的树应该是村口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槐树了。我问过村庄里最老的七爷,七爷说“我小时候,槐树就像现在这样大了”。槐树发芽最早,每年三四月间开花,花开时,花骨朵重叠悬垂;冰清玉洁,满树的馥郁芬芳把整个村庄都浸润在甜蜜又悠长的馨香里。熬过了春上的苦日子,终于盼来了槐花开。人们提篮携斗奔涌至树下,踮脚仰首,扬起手中的细长竹竿,轻而准地敲落一串串槐花,抓一把入口,又甜又脆,清香沁人心脾。饭后,每个人都会陶醉在缕缕的槐香里。

不仅仅只是这些,那时的村庄里还有许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树,每一棵树都若是村庄中的一员,质朴无言地在这个村庄里生长、生活着,默默地屹立在故乡的土地上,在彼此的守望中抚摸着每一个共同走过的日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故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的人们已陆续住进了宽敞、明亮、整洁的楼房别墅。村庄里的一些老树也终将会消失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

篇7: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阳光洒下,像是碎金铺满地面,有些刺眼。通向田野的小路两旁,已冒出了青草,草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空气里飘散着泥土的清香,田边溪畔也是一派“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的大好春光。

虽并非“雨纷纷”的天气,但当我们拎着祭祀物品走在小路上时,心中那“欲断魂”的心情却与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清明祭祖的人们一样。

田野的一角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坟包,没有墓碑,唯有青草、翠竹、白芒与一条蜿蜒的小溪相伴。那是外公的墓。我从未见过外公,当我刚刚在母亲的腹中孕育时,他便早早走了。因此我唯有在母亲的描述中勉强在脑海中将老人的形象拼凑完整。

祭祀时的气氛有些凝重,舅舅拨开坟包旁已长至膝盖处的杂草,放上供品,插上一支香,然后我们一一行礼,跪拜。坟旁虽站着十数人,却静默无声,似乎谁也不愿打扰老人的长眠。我虽对他不甚了解,但却依然因母亲的叙述与此刻凝重的气氛而不由自主心生敬畏。

为了生计,为了养活一家六口,他不但有一大片的田地要耕作,还养了蜜蜂,养了鸽,他将自己有限的时间都放在了无限的劳作上。当母亲怀孕时,他还曾说,等孩子出生,便为母亲煲鸽汤,但还未等我出生,他便因误诊的庸医而早早离开了人世。那碗鸽汤的许诺,也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兑现的约定。

他执意要长栖在自己的田野上,说那样便能长久地坐在田埂上,看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听幼苗破土、翠竹拔节。

篇8:种在心里的三句话

第一句:“母校就像母亲一样培育了你,难道你也在你母亲身上随便吐痰吗?”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刚从村分校来到中心完小上学。有一天早上全校师生集会,我们好像与己无关,仍我行我素。突然一个声音把我们从喧闹声中拉了回来,抬头一看是校长在讲话了。他讲了好大一会儿,但大多话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在朦胧之中,我被那句话刺了一下:“部分同学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当大家毕业后,都会把学校称作母校。母校就像母亲一样培育了你,难道你回家也在你母亲身上随便吐痰吗?”从那以后,这句话一直刻在了我心中。现在仍像当初听到这句话时的感觉那样清晰,每时每刻都在警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第二句:“要是没有爱迪生,也许我们现在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

在县一中读初二时,一次生物课上,老师讲着讲着,突然话锋一转便说了如下的话:“现在的年轻人,把那些歌星呀影星呀视作自己追求的偶像,却很少听到年轻人把爱迪生等科学家们当作偶像的。试想,要是没有爱迪生,也许我们现在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从当时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并不与生物课格格不入。三百六十行,不管是寂寞的,还是热闹的,行行都应该有人去做,不然,这个社会怎样和谐进步呢?

第三句:“大镜子放在那儿,是提醒大家注意自身形象的,尤其是新来的同学,在进教室前要多到那儿照照。”

学到这句话是刚进师范学校的时候。报到之后,我对新校园充满了好奇,就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在校园里转悠。来到教学大楼门口时,发现门旁边的一个精致木架上镶嵌着一块很大的镜子。但惊叹之余,我们并没有更在意什么,转身就走了。只是心里对这块大镜子的用途迷惑不解。到了周一的早上,我们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仪式完毕后,校长讲话。其中有一句主要是对我们这些新生讲的:“教学楼门旁的大镜子放在那儿,是提醒大家注意自身形象的,尤其是新来的同学,在进教室前要多到那儿照照。”听到此话,我豁然开朗,理解了学校的良苦用心。

这三句话既没有华丽的词藻,很朴素也很通俗,连小孩子都能听得明白。但之所以历经岁月的打磨,依然让我刻骨铭心,我想正应验了陶行知老先生的话:“真教育是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庆幸真教育曾经照耀过我的灵魂,并种在了我心中。□

篇9: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生活太过仓促,忙忙碌碌,不知所以。可,写作,却是一件能够深沉内省的事情。它必须要以认真的心情,有对灵魂透彻的思考与探究,才可完成。而任何深层次的虔诚的思维,都应该能够带来共鸣与碰撞。这便是写作的美好之处。写作,也是写作者的一种精神体检,思考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心智,是一种崇尚精神的优良品质。

我写下自己对细微事物的认知,写人情冷暖,写或许人人都有的失望困惑,希望它能泅渡我自己的灵魂,也期望它可欣慰看着的人的心情。

在这个人与人灵魂渐行渐远的世界,文字却能散发魅力,搭建通往彼此心灵坚强畅通的桥梁。文字是自由的,无论是对于写的人,还是看的人,都是如此。我写我对人事的感悟,你看到,可通过它体会你自己优美感性的心情。那么,我们就完成了最真实的互相温暖,没有任何虚假。

文字,是写的人与读者最直接真切的灵魂对话,所以,它必定是诚实美丽的.。

写作,可以使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能够真正阐述理解内心所想。它最初的意义是省视自己,然后才是沟通别人。读者,是可以任意挑选能够碰触自己心灵的文字的,但作者,却是只能写自己的心灵,任何试图愉悦别人而篡改自己内心的写作,都将是失败的。这也再次证实了文字的诚实真切。

篇10:种在心里的树抒情散文

美丽的三月,春天邂逅了花朵的绚烂,蝶飞梦舞,溪水潺潺,鸟儿欢喜的歌唱,风儿也在撩拨着心内的琴弦。想起初遇的回眸,也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你的嫣然,你的温柔,醉了花香的芳菲,也醉了我的寂寞。

曾经多少次在梦里回忆,也曾多少次在梦里追思,只是每当夜晚孤独的时刻,落寞依旧属于我。多少次在梦里哭泣,多少次在梦里寻寻觅觅,只是将想你的泪水,寄予云朵,愿我的思念在你停留的地点飘落。

这个季节,只因有你,春风送走了岁月里最后的一抹凄冷,好怀念初遇的美丽,每每想起,总是不能自已,一直在有你的时光里徘徊,也一直在孤独时彷徨,当清冷的晶莹滑落,原来,你的丽影已在故事里写满了我的牵挂。

流年花开芳菲尽,缕缕相思对月吟。邂逅在这个浪漫的季节里,花的芳香填满了心酸的海洋,我将相思,赋予了笔下的文字,温润了诗行,也温润了时光,此刻的心境也会跟随嘴角,在微风里轻轻上扬。

常常在梦里怀念,关于你的故事,只是一个人行走在孤寂的路上,回首时,关于昨日的痕迹,都已成俱往矣

这个季节,花为你开,留恋于你的世界里,却再没有我所扮演的角色,一场缘分,一世轮回,前世种下的因果,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或许,你留给我的魅力,只能在梦里延续吧。

这个季节,花为你开,只是再美的时节,于我而言,都是苦涩的感觉,那种锥心的刺痛,也只有酒杯才会懂。

这个季节,花为你开,我们未能在梦里写下爱的祝词,也未能许下爱的絮语,或许,离开才是永恒的绝句。

篇11:种在心里的爱诗歌

【父亲】

六月的骄阳里

我坐在地球上

望穿苍穹的浩渺

看你粗糙的双手梳理黄土地的乱发

看你蹒跚的脚步穿梭在咸阳的古道

父亲我想喊一声——父亲

若是这一声长喊能使您弯曲的脊背挺拔坚实

使您的头发不再积雪

那就让我尽情地喊破喉咙吧

播下四季的辛劳

看那六月的麦穗为您而饱满

看那九月的玉米棒因您而粗壮

您用汗水浇灌着三亩果园

把儿女的希望一同种下

丰收的时节苹果对你微着笑

此时

我站在南方的闹市

多想为您吼一声铿锵的秦腔

唱一曲高昂的`信天游

可是

我沙哑的噪音吼不成歌

干涩的喉咙唱不出调

父亲

爱我已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母亲】

十二月的夕阳里

我骑在宇宙的脖子上

越过“乾陵”的高岭

且听您亲切的呼唤

那召唤远方女儿的渴望

把我归还您温暖的怀抱。

习惯陪朝阳起床送晚霞回家

您披一身的晨露带一地的星光

刻满爱的手心将我溶化

岁月划过青春的笑脸

留给您的馈赠也只是双鬓的皱痕

那深深浅浅的纹路

全都是儿女跌跌撞撞的脚步

亲爱的妈妈

看我站在诗歌的十字架上

乘着文字的翅膀

飞往您的方向

把心停靠在您慈爱的臂弯

诉尽我千日的思念万日的怅然;

看我站在黄河的堤岸

渴望的心如那狂奔的河水

川流不息浩浩荡荡

爱我是您的天性

爱您是我的使命

母亲

篇12:那些漂在心里的歌散文

是不是年龄的缘故,到卡厅去唱歌,点的都是那些老歌,跟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比起来,心里顿时觉的汗如雨下,中间的代沟如东非大裂谷般,不可逾越,他们没听过我们唱的歌名,我们对他们的歌也是一头雾水,那感觉就如同鸡对鸭讲,RAB对京剧。

童年时代的歌曲,现在听起来依然那么亲切,就像微风轻轻吹过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我小时候最爱唱的歌曲之一,记忆中这是我知道的第一首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歌曲里面的妈妈总让我心里难过,顺带再把可恨的地主老财一顿鄙视,憎恨,所以每每唱起来都会哽咽到最后无法唱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歌一响起,就像一个魔咒一样笼罩着自己,觉的不努力学习都深深对不起老师,但没觉得对不起自己。

听听女儿都唱什么歌,儿歌她会唱的感觉也就三五首,我们都爱唱的还是《葫芦娃》(可那也是俺们那个时代的歌呀!)看完我是歌手后疯狂的喜欢彭佳慧的《喜欢两个人》,还煞有介事的找个崭新的练习本把歌词抄下来,专门背诵,我心里就嘀咕了,怎么没见她老人家学习这么起劲?她自称是李玉刚的`粉丝,曾一度迷恋《新贵妃醉酒》,而且她完全继承了我听歌的方式,喜欢的歌曲就听一整天,两整天,乃至N整天……

高中的时候,王杰来了,用他独特的嗓音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并且告诉我们,爱情不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劳燕分飞,修不得正果。当时有个高年级男生抱着吉他,在校园歌手比赛中唱完这首歌后,我估计很多女生的心情就恍惚了。姜育恒的《再回首》的MTV一出,我就被他身上的忧郁气质征服了。从那时起就落下了病根,对于含有淡淡的忧郁的东西,不论是文字,音乐乃至眼神,都没什么抵抗力。《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突然让我们灰暗的高中生活冲进一丝阳光,心情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大学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黄品源了,《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光这名字就足够有吸引力了,多浪漫的一句话,对于20左右年轻的我们,这是多好的一句情话!如果在现在,我想我应该就是他的粉丝了。张雨生的《大海》堪称经典,可我更喜欢他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自由,随意,像我们年轻的心。

外语歌袭来的时候,我轻易就被《yesterday once more》 彻底俘虏了,一喜欢就是N年,于是,都刻在了记忆中,歌词不会就查字典,也许就那样比别人多记了几个单词。总让我想起来电影中男主人公温柔的抱着女主人公做陶器的样子,很难说是这个曲子成就了这部电影,还是这个电影成就 了这首曲子,于我,却是一经相识,便是一生!

现在的歌,我茫然了,我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只有道听途说,看看排行榜,要不就是没来由的根据名字以貌取歌,悲哀的是这几乎没记住5首歌的歌词,当突然兴致高涨想放开歌喉高歌一曲时,My GOD,不会词!只能如蚊蝇般左哼哼,右哼哼,哼到最后就索然无味,没了心情!后来看电视上有什么我爱记歌词这个节目,才知道,记不住歌词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于是释然!

上一篇:《囧妈》小学生个人观后心得下一篇:会游泳的鸡蛋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