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

2024-04-23

童蒙养正(精选6篇)

篇1: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 《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即合于道为正。 “童蒙养正”即指以幼儿发蒙阶段给予最重要的.养正教育。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当代教育家,著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赖国全老师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的,是以《易经》为首,包括《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金刚经》和《孙子兵法》(兵经)在内的七部经典,又称“一根六经”,另外还有八典、九要和十四蒙。这些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让孩子从小诵读,自然可以达到“童蒙养正”的目的。读经就是养正,什么是正,犹如一滴清泉,其纯,其正,看起来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颜色,这正如我们的孩子,朴素无华,我们要养的,就是这样的正。但是放眼全中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做什么呢,他们说,水太清,没有颜色,不好看,因此,加一滴红的,这个说,红的还不够好看,再加一滴蓝的,于是一泓清泉,弄成五颜六色。我们让孩子读经,简简单单,无色无味,可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说这样太枯燥,因此来个动画教学,再来个声音舞蹈。我们的孩子,可怜的清泉,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学到的,是真正的读书习惯吗,是成长为高级人才需要的学习方法吗?现在许多自以为懂教育的老师,都是在这样的污染我们的孩子。其实易经已经告诉了我们养正的方法:十年经纶,果行育德!童蒙养正,圣功也!

篇2:童蒙养正

一、前言

转型时期中国出现的文化失序、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种种社会现象,极不利于中国社会公民的成长和中华文化的发扬。

正是在这种青少年道德发展需求和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关键历史时机,“唯时代之所适,为道变化之所需”,催生了广大中小学的国学教育热。但在发展进程中,国学教育价值取向模糊、内容随意零乱、方式简单机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越来越集中突出,严重制约着它的健康发展。宁波市镇安小学所实践的国学是从“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围学精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国学教育的内在精神,强调“古为今用”。从教育规律、儿童特点出发构建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之法。以国学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态度、方法等转变,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转变,以国学教育反哺学科教育,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人”而奠基。

二、实践

1.以“养正启智”为核心确立课程目标

以同学文化蕴含着的丰厚的人生哲理、智慧、情趣,滋养儿童道德信念、人格熏陶、文化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习惯养成,将同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溃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并以此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既具浓郁民族情怀的,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2.以“精粹适切”为标准设汁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围学”厘清了国学教育中的国故之学与国粹之学的关系,所甄选的围学内容和价值皆与现代社会的普适价值观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契合。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体现国学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见图1)

校本教材之一《小学国语读本》精选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经学篇章115篇和精粹古诗词90首,分上下册,每年级由4个经典篇章单元和1个精粹古诗词单元组成。例:五年级国学文化的学习内容目录。(见表1)

校本教材之二《养正毓德》读本分上下2册,每册12个主题。教材编写时梳理了国学经典名句,并以价值内涵的时代变迁来整合这些内容。这种编撰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传统国学的德性之光,领会国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例:一年级国学德育素养教学内容。(见表2)

校本教材之三《国艺社团》学校依托“四点钟学校”为阵地,现已开设了“篆刻、书法、京剧、民乐”等36个菜单式的精品社团。每日3:30-5:00活动。每学期有800多名学生参与,占学校总人数的70%左右。被称为学校少年宫,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典型。

3.以“扎实有效”为基准构建实施模式

(1)实施校本课程

在专家团指导下,全校参与,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技艺层面”,研发了三大国学校本课程,构建了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见表3)

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遵循“教学设计整体化”,“教学过程主题性”,“教学时空转化性”的原则,提倡“实践体悟”的教育方式,采用游戏活动法、情景再现法、吟诵涵咏法、实践表达法等教学方式。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每周一下午进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感悟、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过分地强调讲授、诵读、记忆、复述等。

(2)践行主题活动

在国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为核心,坚持“古为今用”,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践行,将国学精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大“仁、责、孝”主题活动分别为:校训实践系列活动,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内容;修身教育系列活动,以“日正一行”为内容;校园义工系列活动,以“日行一善”为内容;孝德教育系列活动,以“百善孝为先”为内容;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以“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为内容。

(3)强化学科渗透

以学科教材为依托,以《有趣的传统数学》、《有趣的传统科技》、《有趣的传统游戏》《国艺社团》等为拓展教材,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底蕴,多层次地渗透国学教育。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主题式策略:以单元主题为中轴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居于中心位置,教学目标、形式、方法、评价以及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整合式策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素材,抓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和小细节有机渗透,课前导入巧结合,课中渗透抓融合,课后提升显巩固。如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游戏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实践式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和国学教育特征,寻求二者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创设类似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学科和同学结合的特定课型,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科的学习功效。

(4)彰显文化浸润

以同学精神为内涵构建文化特色,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传承国学经典的教科书。通过“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柱子文化”、阵地文化、网站文化”等浸润学生。并与校园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自觉地融人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调整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精彩地演绎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七大校园传统节日活动分别为:“欢乐一家亲万里大团圆”春节、元宵活动;“网上祭英烈文明寄追思”清明节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活动;“诗句话明月千里共婵娟”巾秋节活动;“绿叶对根的情谊”毕业典礼和“感恩”开笔礼;“高雅艺术进校园亲近国粹共赏玩”艺术节活动;“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阅读节活动。

4.以“真实成长”为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发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国学教育中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和力‘法,重点考察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行动表现。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制定了各年段国学评价目标;开展校园十大“仁爱”之星、“孝敬”之星、“责任”之星的美德少年评比;“礼尚国学,魅力国韵”国学小达人评选;国学有德家庭的评选等。

三、成效

1.“育人”之效:国学文化滋养了学生的道德、文化、才艺素养

全校1175名学生,近三年涌现了宁波市美德少年1名(全大市仅10名),校同“孝敬之星、仁爱之星、责任之星”美德少年90名;各类捐赠善款三年近38万之多(如数交予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受赠人手中);微公益事例367篇;结对3所学校,资助176名学生。表扬信9封,旌旗2面,国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尤其学生的语言质量、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如下文学生创作的古诗)。近三年省级以上获奖人数达24人次。通过学区房进入我校的学生激增,连续三年扩张教学班。

春闹

501班 阙铮

二月春风拂丝绦,三款蜻蜓嬉碧叶

叶中黄鹂倾情叫,垂髫庭院嬉闹萦

吟屈原

502班 陈婧柔 王嵩川

汨罗江水向东流,点点烟雨缀其中

一卷离骚可凭吊?后人惆怅感千秋

2.“强师”功效:教师国学素养明显提升,深程开发能力大幅增强

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授予),宁波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实践基地和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宁波市教育局授予),为省校长班和骨干教师班授课9期,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30多个,承担国学素养提高班培训项目4期,为海内外各地学校传授国学教学,其中《启智博雅》课程被评为优秀拓展课程。目前,学校已拥有推广实践学校11所。班主任团队被评为宁波市“育有道德的人”巾帼文明岗;多名教师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模范、省春蚕奖、省少先队功勋奖和宁波市百强班主任。

3.“社会”效应: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神促进文明建设

通过全国“做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浙江省“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等重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力地向社会辐射了文明正能量。中央文明办、浙江省纪委、省文明办、宁波市政府、教育局相关领导在视察时,高度赞誉了国学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所起的作用和成效。《光明日报》、《中国纪检报》、《浙江教育报》、《少年素质报》、《全国未成年人网》、《中央文明网》、浙江、宁波电视台等共报道国学教育情况43次。

2011年7月,学校赴台湾、新加坡进行“共承同根文化,同育桃李芬芳”国学文化教育交流。

2012年3月,在徐州举行的首届“国学与教育”全国研讨会上,顾秋红作精彩发言,与会专家、代表认为我们的国学教育已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2012年4月,宁波市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授牌“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研讨会既现场推进会在镇安小学举行。顾秋红校长做“国学养正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发言。甬城书法名家陈启元先生亲自题匾。讲堂收集了“永恒的雷锋――镇安感动微故事357篇”。“毓德大会堂”和“廉孝课堂”无偿向社区、共建单位、兄弟学校开放,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2012年10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少先队联合举行的喜迎十八大大型新闻行动――《种信仰,谈信仰,守信仰,传信仰》未成年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巡礼,浙江少儿频道播出我校《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神》节目。

2012年10月22日,镇安小学开展“孝德感恩教育活动”获得社会极大关注。腾讯头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网等全国50多家重要权威网站均发布和转摘,浙江和宁波电视台大篇幅加以报道。

2014年3月,南浙江省纪委、宁波市纪委、教育局等多次调研、视察后,联合举行的“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宁波市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现场会”在镇安小学举行。“国学养正 廉洁毓德”的经验做法得到广泛推广。

四、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国学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围学启蒙教育是可以按照现代教育课程理念和模式进行重构,并且对学生的素质提升,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具有显著的教育功效。在孩童天性未然之际,语言学习敏感期、记忆黄金期,以精粹国学文化来启发蒙童,滋养其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才艺素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智慧生成和激发创造潜能,激发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童蒙阶段,养正尤为重要,国学教育的有效性也相对较高。

国学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全方位地加强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同时需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

篇3:敦煌童蒙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从《新唐书》等书的记载看, 唐代的科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六科。此外还有童子科, 童子科是唐五代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 虽然与进士、明经等科相比, 童子科并不占重要地位, 但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五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童子科限10岁以下, 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显然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小学教育。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支配下, 科举对当时的儿童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为此编写适应科举需要的童蒙教材便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了。

这些蒙书, 除中原一直有的《论语》、《孝经》、《百家姓》、《千字文》外, 还有中原早已佚亡的, 以及敦煌地方性的许多读本, 从而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儒家蒙书具有中原蒙书不可比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此, 我按照蒙书文献的语言类别分为汉文类蒙书和非汉文类蒙书, 并在此类目下分别概述各书特点和意义。

一、汉文类蒙书

(一) 儒家蒙书

1.《新合六字千文》, 佚名, 敦煌写本计有两卷。其一写卷清楚, 中间只有部分残缺, 凡80行, 约存千字。

这种《新合六字千文》, 仅开头的“石勒称兵失次, 梁帝乃付周兴。员外依文次韵, 连珠贯玉相系。散骑传名不朽, 侍郎万代歌称”几句为新语, 其余基本上是由《千字文》每句多增二字而成。这种《新合六字千文》, 不仅能使学童认识并学得比《千字文》更多的字, 以及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更多知识, 而且还为儒家蒙书《千字文》增加了又一新的品种。它虽系增字仿作之类, 但能作为一种新颖形式蒙书来说, 亦是十分可贵。

2.《新集严父教》, 佚名, 敦煌本存有四个写卷。

它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蒙书之一, 其中的“安参谋学侍士郎李神奴写《严父教》记之耳”等题记亦可证明。该书每句五言、六句一章, 凡九章, 二百七十字, 并全由五言韵语所组成。其内容主要是将儒训融于日常生活的说教之中。

关于此书, 台湾学者朱凤玉指出是家诫一类的教材。由于《新集严父教》语言十分通俗, 又是简短易诵的韵文, 加之每章中都有反复手法的运用和迭唱, 因此, 读之既使蒙书活泼上口, 也利于学童记忆。然而, 该书未能像《太公家教》等书那样为当时敦煌州、县、寺、巷各类学校所普遍采用, 可能也与它篇幅过短和语言过俚有着诸多干系。

3.《崔氏夫人训女文》, 佚名, 敦煌本存有三个写卷。全书每句皆七言, 两句一韵, 凡三十二句, 二百二十四字, 内容主要是训女敬事翁姑、和睦家庭、尊卑守礼、顺从丈夫。

《崔氏夫人训女文》蒙书, 是敦煌地区仅见的训女类教材。此书的存在, 不仅反映了唐宋时代敦煌少女、少妇识字儒训情况, 而且还为我们保留了当时的婚姻习俗文化。由于其书假借崔氏夫人训女之口, 使人倍感亲切。还有, 其语言的口语化, 自然也使该书更为当时少女、少妇所喜爱和学习, 因此, 《崔氏夫人训女文》也就成了唐宋时代敦煌地区性的训女教材而得以流传。

4.敦煌遗书中有《上大人》习字四个写卷。

这是唐代学童习字的样本。古代学童既要一面读书识字, 还要一面习字练习, 这样才能达到学写一致的目的。而蒙童初习复杂汉字时, 宜从简单易学入手, 于是, 儒师们便编制了像《上大人》这样简单的教材。“上大人, 丘乙己, 化三千, 一七十二, 女小生, 八九子, 可知其礼也”, 这种既包含着尊孔思想, 又笔划多为简单的习字教材, 是符合童蒙易学的特点的。所以, 宋普济《五灯会元》, 还有宋朱熹《答潘叔品书》中都提到有“上大人”语, 元方回亦有“忽到古稀年七十, 犹思上大化三千”诗句, 等等, 这说明《上大人》习字教材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一直不变的流传着, 并成为童蒙习字描红的一种格式。特别是敦煌本《上大人》习字教材的发现, 不仅反映了中国习字教育的科学性, 而且也进一步证明了它具有自唐以来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5.《蒙求》为唐司仓参军李翰撰。它是中唐至北宋时期最为通行的一种蒙书。全书取经传故实, 编为四言韵语, 两句一韵, 凡二千四百八十四字。取《易·蒙》“童蒙求我”之义, 以教学童。

此书影响后代及日、韩等国, 甚为深远, 仿作、续作及以蒙求命名者甚多。可是, 这种自宋以后影响深远的《蒙求》, 中原却未见其书, 幸赖敦煌石室为它保存了两个残卷。这两个虽仅存十分之一的残卷, 但从中仍能窥见其一斑。该书前有李华序言, 后为加注正文。其残存的内容, 依韵缀文, 语言生动, 起《切韵》东韵, 次为歌、姥等字。过去, 《四库提要》以翰为五代晋人, 而教煌本《蒙求》的发现, 始知李翰为唐人, 有力地纠正了《四库提要》之误。以此, 足见敦煌本《蒙求》于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6.《兔园策府》系唐杜嗣先奉唐蒋王悍之命而作。约成书于永徽三年, 一般以为《兔园策府》为学童学习程文典故之书, 以备科考之教材。它盛行于唐宋, 故在唐宋人著作里多见记载。

敦煌本《兔园策府》, 存四个残卷。其残卷仅有序文及卷一部分, 凡五篇目, 约为原书的十分之一。《免园策府》做为唐代科考教材来说, 当是儒家比较高一级的蒙书。由于《免园策府》在中原早已佚亡, 而后人自然无法知晓唐代科考对策范围和该书内容情况。基于这一意义, 所以, 敦煌本《兔园策府》残卷, 确实具有补充唐宋儒家蒙书阙佚的教育史的价值。

8.《字宝碎金》, 据方师铎考, 教煌石室发现的只是一个残卷, 首尾已不全, 共存一百八十六行, 其中序文六行, 口语一百八十行, 系唐人手笔。

姜亮夫认为, 此书名不见隋唐、宋志著录, 书中所录皆唐时口语或俗语, 而于不甚通俗之字, 注以反音或直音, 注语亦有释义者。此书属杂字俗书类, 全书不分类、不连贯、不押韵, 而以四声分卷, 俗书伪字和自创的新字特多, 形动口语词多, 名物词少, 反映了通俗蒙求书的特点。

9.《太公家教》, 为唐五代通行之家训读本, 于敦煌写本中发现, 法国伯希和与英国斯坦因皆有所藏, 另罗振玉藏有三卷。此书史志目录无著录, 唐宋时代官方藏书目和私家藏书目, 亦未见著录。

《太公家教》, 太公系指何人历来学术界意见不一。《太公家教》从敦煌写本题记提供的传抄年代看, 唐代后期经五代宋初, 久传不衰, 敦煌中虽无宋初以后的写本, 但从有关文献中求证, 《太公家教》汉文本流传的时代, 可以下拖到明代。

10.敦煌《新集文词九经抄》写卷, 卷号较多, 已知英国、法国、俄罗斯均有所藏。

《新集文词九经抄》引文并不严格, 并非据原典原原本本地徵引, 且所用原书多系民间通行本, 引文错讹颇多, 此亦民间读物之特征。《新集文词九经抄》所辑录内容言, 一方面偏重于人际关系和伦理修身。另一方面, 与唐代科举取士有密切关系。关于《新唐文词九经抄》传抄之时代, 根据写本, 定在唐僖宗中和三年, 似无可疑。至于《新集文词九经抄》辑录成书之时代, 在十六个写卷中, 均无明确标示。

(二) 其他类

因为处在多民族而又佛道盛行的敦煌地区, 遂使敦煌儒家蒙书又具有中原与地方兼有的特色。像《汉藏对译千字文》、《辨才家教》、《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新集吉凶书仪》、《开蒙要训》等教材在敦煌的流行和《开蒙要训》的音变, 即是明证。

1.《辨才家教》, 《敦煌遗书》存有四个写卷。该书共十二章, 十二章后还有佛偈, 是采用假托学士与佛教人物辨才间答形式构成的一种蒙书。书中既阐述了佛道要义, 也宣扬了儒家经世之理。这种蒙书在敦煌的产生和流传, 不仅与当时人民信仰佛道和寺院办学有关, 而且也与当时敦煌佛道融儒、崇儒、信儒有关。

2.《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新集吉凶书仪》, 这是“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儒林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张敖”删削, 由中原传入敦煌的大量书仪编纂而成的地方书仪。敦煌地区流传的《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和《新集吉凶书仪二卷》两种, 都是唐代通行于河西的儒家蒙书应用教材。

汉唐以来的敦煌, 既有丝路贸易重镇的地位, 又是中外使节与商贾僧侣出关入关的地方。加之它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特殊原因, 所以, 一直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而反映于蒙书应用教材的书仪内容也是更为多方面的, 有送物的、谢送物的, 贺各种佳节的, 贺赐征马的等等。敦煌书仪虽为繁富, 但因都有一定的程式, 特别是经过张氏增删的书仪更为精粹和实用, 所以, 当蒙童们学习了这些地方性的书仪以后, 还是可以依样画葫芦并逐步学会使用的。

3.《开蒙要训》, 马仁寿撰。其书涉及天地、岁时、君臣、伦理、婚姻、纺绩、疾病、珍宝等诸多方面, 是一种内容十分丰富的蒙书。它同《千字文》一样, 也为唐宋时代各类学校所采用, 并成为中原与边地广为流传的一种蒙童通用课本。《敦煌遗书》存有《开蒙要训》凡二十多个写本。由于它具有社会和人生许多有用知识, 因此, 自然又是学童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君臣、伦理方面的言行, 都是人们应有的社会规范和准则, 而学童亦必须知晓和实践。该书在敦煌地区长期流传中, 还融入了许许多多方音, 成为以某些方音训读的一种儒家蒙书。由于唐五代西北方音对于《开蒙要训》读音的影响和改变, 因而, 不仅说明了它在敦煌地区流传年代的久远, 而且也使《开蒙要训》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一种儒家蒙书。

二、非汉文类蒙书

1.《汉藏对译千字文》

《千字文》为梁散骑侍郎周兴扇奉命所撰, 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久、地域最广的一种蒙书。隋朝以后普遍流行, 续编、仿作、改编不绝, 并远播日、韩等国。这种形式的《千字文》, 正是唐代吐蕃族藏族儿童学习使用的一种教材。因为《千字文》不仅内容博赡, 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伦常、饮食、起居等等, 而且又是指导人们做人和生活的实用课本, 所以, 蕃族儿童也与汉族儿童一样的须要学习它。 (P3419) 《千字文》, 是采用先汉文后藏文的对译形式书写的。蕃族儿童学习这种形式的教科书, 既学习了藏文, 并从藏文中了解了《千字文》的内容, 从而也使蕃族儿童懂得了汉民族的许多历史、伦常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也有利于蕃汉儿童民族和睦感情的培养。尽管该蒙书只是一个残卷, 仅存五百多个汉藏对译的文字, 可是, 做为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千字文》来说, 仍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祖国文物瑰宝。

2.北区窟出土的若干残片是重要的西夏文文献《碎金》的一部分。这些残片多经人为剪裁, 内容已很不完整, 加之有的残片背面墨写文书, 字迹渗透叠压, 更难识别。经逐字译释后, 再参考已有文献, 反复拼接、核对、印证, 恢复了原来顺序, 使之成为可以了解其内容、可以进一步研究利用的文献。

《碎金》全名《新集碎金置掌文》, 西夏宣徽正息齐文智编, 约成书在12世纪初期以前, 是类似中原地区汉文《千字文》体的字书。全文一千字, 每句五言。编者巧妙地将一千个不重复的西夏字编成了长达200句、100联的五言诗, 全书没有明显的章节, 自然也无类目。《碎金》的编排方法和叙事列名的顺序与汉字《千字文》相仿, 只不过本书每句五言, 《千字文》每句四言。该书序言简叙编书目的, 明文采, 解律令, 懂礼俗, 教成功, 实际上是一本速成识读西夏文的蒙书。书中正文开始是自然现象、时节变化等, 后为人事, 包括帝族官爵、番姓和汉姓、婚姻家庭、财务百工、禽兽家畜、社会杂项等。不难想见, 成书于年前的西夏文《碎金》对研究西夏的社会、民族、习俗、文学有重要价值。

此书的两种写本曾与其他大批文献出土于中国黑水城遗址, 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 现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3.《三九杂字》是中原古代“字书”的一类, 最初大多用为乡塾的识字课本。《杂字》成书从体例到内容都是对汉代以来“经学”传统的背叛, 它很少讲到古代“圣贤”的言论, 而专门搜集日常口语, 把一大批零散的词语堆在一起, 因构不成完整的文章, 所以始终不列学言, 也和科举无缘。各种各样的《杂字》到了清代均已亡佚殆尽。前人著书偶有引用。敦煌石室所出汉文本《杂字》, 都是残缺的散页, 区别甚大, 来历不详, 有的按词排列, 有的似以偏旁归类, 有的附带注音, 多数则是“白文”。显然, 仅凭以上资料尚难窥见《杂字》类书籍的全貌。

俄罗斯所藏我国黑水城遗址出土文献中有一种西夏时代的汉文本《杂字》, 保存相对完好, 至此学界对“杂字”类识字课本的体例和内容才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西夏除汉文《杂字》外, 还有西夏文本《杂字》, 全称《三才杂字》。西夏文《杂字》以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保存最多。

4.《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乾佑二十一年党项人骨勒茂才编撰, 书中将常用词语以天、地、人分部, 每部又分上、中、下三篇, 各篇收录词语不等, 以“人事下”为最多。每一词语皆有西夏文、相应的汉文、西夏文的汉字注音、汉文的西夏字注音四项。是当时西夏番人、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工具书。编者在该书序言中表明希望此书能促进西夏境内番汉交流, 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番、汉两种语言、文字对照的特殊功能, 因此, 它不仅是西夏时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书, 在西夏文献湮没数百年、西夏文字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后, 又成了现代西夏学专家们识读、破解西夏语言、文字的门径, 又由于其中收录了很多西夏常用词语, 此书也是专家们研究西夏社会的重要资料。

综述

敦煌蒙书所括甚多, 包括《急救篇》、《开蒙要训》、《兔园策府》、《蒙求》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如《论语》, 在目前敦煌童蒙文献中研究甚少, 哪怕是录文校异也不多见。已经失传唯见于敦煌文献的, 研究深度亦不均衡。《开蒙要训》、《兔园策府》、《蒙求》、《太公家教》等已见专文著述, 其余散见于童蒙文献研究。已经有研究的, 重点集中于各写本情况比较、思想、内容、音韵、作用意义, 可以说研究层次还比较浅,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将之与当时的教育制度、地方风俗、现代教育学意义联系起来。除上述汉文类童蒙文献, 非汉语类更是少得可怜。西夏文、辽文等, 难得一见。一方面, 童蒙文献的残缺流失是难点;另一方面, 国内目前对其不够重视。

敦煌蒙书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它的中原与地方兼有的丰富多样性, 不仅为我们保存了唐宋时代中原没有的许多蒙书, 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宋时代儒家教育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很多中原地区佚亡的蒙书, 却在敦煌遗书里被保存下来。因此, 这些佚亡的蒙书, 不仅具有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 而且还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佚书的原貌, 并进而为我们提供了考证其渊源流变的依据。而且书中的关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蕴藏, 更是当前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极好的传统教材。

摘要:敦煌蒙书所含甚多, 研究深度亦不均衡。已经有研究的, 研究层次还比较浅, 只有少数论文将之与当时的教育制度、地方风俗、现代教育学意义联系起来。非汉文类童蒙文献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研究不均衡的原因是一方面, 童蒙文献的残缺流失是难点;另一方面, 国内目前对其不够重视。

关键词:敦煌,蒙书

参考文献

[1]郭长城.敦煌写本兔园写本策府叙录.

[2]郑阿材, 朱玉凤.敦煌蒙书研究.

[3]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4]邰惠莉.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

[5]徐梓.千字文的流传.

[6]张娜丽.敦煌研究院藏李翰《蒙求》试解与日藏古抄本之比较.

[7]屈直敏.敦煌古钞《勤读书抄》校注.

[8]张咏萍.敦煌古代教育思想刍议.

[9]周谷平.敦煌出土文书与唐代教育的研究.

[10]刘长东.论中国古代的习字蒙书.

篇4: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

转型时期中国出现的文化失序、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种种社会现象,极不利于中国社会公民的成长和中华文化的发扬。

正是在这种青少年道德发展需求和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关键历史时机,“唯时代之所适,为道变化之所需”,催生了广大中小学的国学教育热。但在发展进程中,国学教育价值取向模糊、内容随意零乱、方式简单机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越来越集中突出,严重制约着它的健康发展。宁波市镇安小学所实践的国学是从“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围学精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国学教育的内在精神,强调“古为今用”。从教育规律、儿童特点出发构建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之法。以国学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态度、方法等转变,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转变,以国学教育反哺学科教育,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人”而奠基。

二、实践

1.以“养正启智”为核心确立课程目标

以同学文化蕴含着的丰厚的人生哲理、智慧、情趣,滋养儿童道德信念、人格熏陶、文化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习惯养成,将同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溃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并以此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既具浓郁民族情怀的,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

2.以“精粹适切”为标准设汁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围学”厘清了国学教育中的国故之学与国粹之学的关系,所甄选的围学内容和价值皆与现代社会的普适价值观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契合。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体现国学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见图1)

校本教材之一《小学国语读本》精选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经学篇章115篇和精粹古诗词90首,分上下册,每年级由4个经典篇章单元和1个精粹古诗词单元组成。例:五年级国学文化的学习内容目录。(见表1)

校本教材之二《养正毓德》读本分上下2册,每册12个主题。教材编写时梳理了国学经典名句,并以价值内涵的时代变迁来整合这些内容。这种编撰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传统国学的德性之光,领会国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例:一年级国学德育素养教学内容。(见表2)

校本教材之三《国艺社团》学校依托“四点钟学校”为阵地,现已开设了“篆刻、书法、京剧、民乐”等36个菜单式的精品社团。每日3:30-5:00活动。每学期有800多名学生参与,占学校总人数的70%左右。被称为学校少年宫,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典型。

3.以“扎实有效”为基准构建实施模式

(1)实施校本课程

在专家团指导下,全校参与,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技艺层面”,研发了三大国学校本课程,构建了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见表3)

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遵循“教学设计整体化”,“教学过程主题性”,“教学时空转化性”的原则,提倡“实践体悟”的教育方式,采用游戏活动法、情景再现法、吟诵涵咏法、实践表达法等教学方式。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每周一下午进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感悟、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过分地强调讲授、诵读、记忆、复述等。

(2)践行主题活动

在国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为核心,坚持“古为今用”,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践行,将国学精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大“仁、责、孝”主题活动分别为:校训实践系列活动,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内容;修身教育系列活动,以“日正一行”为内容;校园义工系列活动,以“日行一善”为内容;孝德教育系列活动,以“百善孝为先”为内容;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以“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为内容。

(3)强化学科渗透

以学科教材为依托,以《有趣的传统数学》、《有趣的传统科技》、《有趣的传统游戏》《国艺社团》等为拓展教材,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底蕴,多层次地渗透国学教育。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主题式策略:以单元主题为中轴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居于中心位置,教学目标、形式、方法、评价以及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整合式策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素材,抓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和小细节有机渗透,课前导入巧结合,课中渗透抓融合,课后提升显巩固。如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游戏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实践式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和国学教育特征,寻求二者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创设类似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学科和同学结合的特定课型,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科的学习功效。

(4)彰显文化浸润

以同学精神为内涵构建文化特色,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传承国学经典的教科书。通过“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柱子文化”、阵地文化、网站文化”等浸润学生。并与校园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自觉地融人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调整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精彩地演绎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七大校园传统节日活动分别为:“欢乐一家亲万里大团圆”春节、元宵活动;“网上祭英烈文明寄追思”清明节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活动;“诗句话明月千里共婵娟”巾秋节活动;“绿叶对根的情谊”毕业典礼和“感恩”开笔礼;“高雅艺术进校园亲近国粹共赏玩”艺术节活动;“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阅读节活动。

4.以“真实成长”为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发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国学教育中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和力‘法,重点考察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行动表现。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制定了各年段国学评价目标;开展校园十大“仁爱”之星、“孝敬”之星、“责任”之星的美德少年评比;“礼尚国学,魅力国韵”国学小达人评选;国学有德家庭的评选等。

三、成效

1.“育人”之效:国学文化滋养了学生的道德、文化、才艺素养

全校1175名学生,近三年涌现了宁波市美德少年1名(全大市仅10名),校同“孝敬之星、仁爱之星、责任之星”美德少年90名;各类捐赠善款三年近38万之多(如数交予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受赠人手中);微公益事例367篇;结对3所学校,资助176名学生。表扬信9封,旌旗2面,

国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尤其学生的语言质量、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如下文学生创作的古诗)。近三年省级以上获奖人数达24人次。通过学区房进入我校的学生激增,连续三年扩张教学班。

春闹

501班 阙铮

二月春风拂丝绦,三款蜻蜓嬉碧叶

叶中黄鹂倾情叫,垂髫庭院嬉闹萦

吟屈原

502班 陈婧柔 王嵩川

汨罗江水向东流,点点烟雨缀其中

一卷离骚可凭吊?后人惆怅感千秋

2.“强师”功效:教师国学素养明显提升,深程开发能力大幅增强

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授予),宁波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实践基地和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宁波市教育局授予),为省校长班和骨干教师班授课9期,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30多个,承担国学素养提高班培训项目4期,为海内外各地学校传授国学教学,其中《启智博雅》课程被评为优秀拓展课程。目前,学校已拥有推广实践学校11所。班主任团队被评为宁波市“育有道德的人”巾帼文明岗;多名教师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模范、省春蚕奖、省少先队功勋奖和宁波市百强班主任。

3.“社会”效应: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神促进文明建设

通过全国“做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浙江省“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等重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力地向社会辐射了文明正能量。中央文明办、浙江省纪委、省文明办、宁波市政府、教育局相关领导在视察时,高度赞誉了国学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所起的作用和成效。《光明日报》、《中国纪检报》、《浙江教育报》、《少年素质报》、《全国未成年人网》、《中央文明网》、浙江、宁波电视台等共报道国学教育情况43次。

2011年7月,学校赴台湾、新加坡进行“共承同根文化,同育桃李芬芳”国学文化教育交流。

2012年3月,在徐州举行的首届“国学与教育”全国研讨会上,顾秋红作精彩发言,与会专家、代表认为我们的国学教育已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2012年4月,宁波市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授牌“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研讨会既现场推进会在镇安小学举行。顾秋红校长做“国学养正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发言。甬城书法名家陈启元先生亲自题匾。讲堂收集了“永恒的雷锋——镇安感动微故事357篇”。“毓德大会堂”和“廉孝课堂”无偿向社区、共建单位、兄弟学校开放,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2012年10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少先队联合举行的喜迎十八大大型新闻行动——《种信仰,谈信仰,守信仰,传信仰》未成年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巡礼,浙江少儿频道播出我校《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神》节目。

2012年10月22日,镇安小学开展“孝德感恩教育活动”获得社会极大关注。腾讯头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网等全国50多家重要权威网站均发布和转摘,浙江和宁波电视台大篇幅加以报道。

2014年3月,南浙江省纪委、宁波市纪委、教育局等多次调研、视察后,联合举行的“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宁波市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现场会”在镇安小学举行。“国学养正 廉洁毓德”的经验做法得到广泛推广。

四、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国学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围学启蒙教育是可以按照现代教育课程理念和模式进行重构,并且对学生的素质提升,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具有显著的教育功效。在孩童天性未然之际,语言学习敏感期、记忆黄金期,以精粹国学文化来启发蒙童,滋养其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才艺素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智慧生成和激发创造潜能,激发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童蒙阶段,养正尤为重要,国学教育的有效性也相对较高。

国学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全方位地加强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同时需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

篇5:童蒙养正

霞浦八中

马朝业

摘要: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层面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艺术教育风貌上。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学校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而通过艺术相关活动引导、熏陶、塑造、培养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其心智人格,通过儒学童蒙养正思想教育,来追求艺术教育特色的发展,是实现我校“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儒学 艺术教育 特色学校 跨越式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过程的分化期,身心发展的巨变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中小学校的教育必须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素质结构立体多面的人才。2011年10月,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指出当今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因此,办出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学校有特色,已成为八中追求的理想办学境界。

(1)当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使更多的孩子在接受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同时,也享受着德育、美育、体育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的优势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我所见到的一些教育现象,却让我产生了些许担忧。

1.中小学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偏差,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我们的教材普遍偏难,且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让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抽象的理论而得不到真切的感性认识。对于童心未泯,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学习能力有强弱,而品质与成绩无关,如果用分数来衡量,会把虽然成绩差但本性善良的孩子推向恶的一面。以分数论成败,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学生一味追求高分,忽视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当下的中学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全面、资源配置还不到位、学生的真实参与面偏小,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2)新学校新目标新理念

2009年6月15日,霞浦县委、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霞浦六中整体搬迁后旧址办学问题,同意在六中旧址设置独立初级中学,校名为“霞浦县第八中学”,并确定八中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作为霞浦八中首任校长——苏安国校长,高瞻远瞩地确立符合科学有效、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目标。那就是学校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此提出了“建设办独具特色的精品初中和魅力名校”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厚德、博学、自强、至善”的培养目标;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特色立校,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特色追求。“让我们 的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表达了全体八中人对办学理想的渴望与追求,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勇气与魄力,强调教育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及学生个性的张扬,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蕴涵于学校的文化品质中,内化为师生的共识。

(3)整合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儒学特色课程 学校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学校特色教育发展有助于教育更充分地实现其功能。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在学校特色的构建中始终离不开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我校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开设《思齐》儒学校本课程,把儒学的童蒙养正思想贯穿到我们现代教育中,体现八中教育的独创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现代创造和谐社会、适应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引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成功之路。《思齐》课程作为霞浦八中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们倾听精彩演讲,感悟独到见地,领略名家风范,传承优秀文化,积淀充足养分,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从而真正做到与先贤交友“见贤思齐”。在我们学校层面上,最重要的就是实行课程设置改革,变传统的应试课程设置为培养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新德育课程模式,突出传统文化的渗透,推进学校课程向纵深发展,把德育工作贯彻于个性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校老师编订的儒学课本《弟子规》是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应机;儒学课本《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不可多得的儿童

入门之书,它对培养学生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儒学课本《论语》的价值,决不仅仅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更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给养,对他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交友理念,学习态度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总之,《思齐》校本课程引入课堂,用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将仁、义、礼、智、信的做人道理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根植到孩子心中,在做人上争取与贤人相同与伟人比肩,在做事上求真务实,找到自己的特长,在省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开发学校艺术教育新课程,推进学校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1)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孔子说过,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可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正所谓“近者悦,远者来”。21世纪中国的文化,一定会重新焕发这种“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和吸引力。从文化的角度看,传承、创新、传播文化,离不开人才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好的艺术教育,将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认为: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使人变得越来越有教养,越来越高雅。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效。因此,传承文化需要经典,需要中学的艺术教育真正给力。(2)搭建艺术教育平台,让艺术教育展现无限魅力

“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学校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我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

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1.以物质保障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因此,我校办学伊始就加强基础建设,为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学校按要求配备艺术专用教室(钢琴室、舞蹈室、书法室、音乐室、合唱室、篆刻室、国画室、电脑室、航模室等)、活动室、教学和活动器材,及相关图书、音像资料。有满足特色项目活动开展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学校能根据特色项目的设置,添置更新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保证必要的艺术教育和活动经费。

2.以多元的艺术教育成就特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得以充分展示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为此,学校开设了十六门综合活动课程:美术、书法、阅读与写作、篆刻、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合唱、航模、经典诵读、英语课本剧、国画、舞蹈、电脑制作、钢琴等;在班级的安排上,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结构,让全体学生填报自愿的方式,挑选自己兴趣的专业与学科老师,组合成新的班级,定时、定点、定教师进行授课。学校的定位是,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走“合格+特长”的道路,让学生更健壮、更聪明、更富有。目标是将艺术教育真正推向所有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艺术技艺,让他们由此领略艺术的美及艺术带给他们的愉悦,并逐步将艺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努力打造一支支技术上过硬的学生艺术团队,让艺术之花在学校的园地盛开。多元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现对“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体现出艺术教育价值的生命取向,也必将让艺术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3.以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引领教学工作。

我校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有关规定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艺术课等,使综合艺术教育课程化、兴趣化、专业化、规范化、兴趣化,考核措施到位;相关学科的美育渗透工作有特点、有成效;按要求配齐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王双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晚风》等十多部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大展并获奖,技法书《工笔人物画法》已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并采取有力措施稳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聘请了8名我县著名专家与知名人士作为艺术教育的客座教师(闽东著名画家谢岚老师授国画、县文联刘翠婵主席授阅读与写作、县教育督导室陈婉芳副主任授经典颂读等)。同时学校还拟与宁德师范学院共建毕业生岗前培训基地:一方面,宁德师范学院的相关学科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到校做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我校的老师也有机会到贵校进行在岗进修与培训。

4.以艺术欣赏与展现为切入口,让人文走进校园。

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开拓艺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品位,营造艺术氛围,引导学生走进“名人名篇名著”。通过彰显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显丰富的人文气息,学生将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传承,感悟独到见地,领略名家风范,传承优秀文化;音乐合唱教育用艺术美的甘露浇开孩子们心灵美的花朵,优美动听的音乐能丰富美化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陶冶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结合起来欣赏,从音乐优美的形象和旋律的陶冶中唤起对美的渴求;通过班级走廊宣传儒学经典名句,让学生汲取了充足的养分,提升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内涵,并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5.以文艺活动为契机,增强艺术教育活力

用艺术润泽学生的心灵,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初步探索出一

条在传承中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活动中育人、在文化中熏陶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培育并形成了一批教育优质课程和品牌活动,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成果。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第一届中学生文艺汇演活动胜利举行,无论是大合唱、歌伴舞、舞蹈、魔术、钢琴演奏、小品等精彩优美的演出内容充分表现出广大师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学生们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总是直观地表达至真至纯的美。演出现场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绚丽的舞台与精彩的表演交相辉映,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文艺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文艺汇演,既是对我校艺术教育的一次大检阅,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机会,对增强我校艺术教育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我校艺术教育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校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拼搏下,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学校获得“宁德市德育测评先进校”荣誉称号,承担了宁德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工程项目,同时,以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推陈出新,结出了硕果:在“和谐中国”——第五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展评声乐比赛中,张杰同学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全县中小学书法比赛,我校有2人荣获一等奖,6人获得二、三等奖,获奖率居全县之首;学生篮球队获得县中学生篮球赛冠军;乒乓球队分别获男、女团体亚军、季军……

勇立潮头,继往开来,我校正处于创办初期,百业待兴,在教育管理和探索新德育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校的新德育教育模式还未完全成熟。但是我们在吸收百家之长,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坚定传承儒学童蒙养正思想,追求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一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一定能办出“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精品学校,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主编:《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2] 阎德明主编:《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中国教育学会主编:《和谐教育实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版。[4] 刘光春:《管理变革与管理进程》,2001年版。

[5]《艺术课程标准》 [6]《福建教育》B1、2,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2、7期 8

篇6:《三字经》童蒙教育思想刍议

《三字经》作为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本,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儿童蒙学教材的典范之作而广为流传。

我国传统国学经典《三字经》,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必不可少的启蒙读物而备受推崇。《三字经》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以及民间传说等诸多文化知识,又有自然、农业、天文、地理、气象等科学知识。因此,很多人将其视为儿童教育领域的“蒙学之冠”,可见其在童蒙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

目前,《三字经》有着包括英文、法文等多个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推广。研究《三字经》,对解决当今的童蒙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到底《三字经》这本传统的经典素材对童蒙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三字经》中的童蒙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并梳理其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教育重要性思想

《三字经》开篇便引用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告诉懵懂的儿童“人之初,性本善”,这样做是为了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非“性恶论”所强调的教育的必要性。接下来引用孔子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要让先天的“性”和后天的“习”相结合。认为儿童先天的条件几乎没有差异,差异的显现主要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所致,强调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开门见山地运用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言语来阐释人的本性问题,以这样的观点为基础,才使作者有了“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认识。紧随其后,作者又运用“孟母与窦燕山教子”的两个故事来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地统一于一体,所以,儿童成长过程中“学”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强调教育者的重要性;以“子不学,非所宜。人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来讲述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为什么而学习。

《三字经》从强调道德修养到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2016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教育问题强调:

1、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担起教育的责任来;

2、教育质量放首位,要让孩子上好学;

3、农村教师提高待遇,乡村教师有盼望;

4、贫困高中家庭免除学杂费,用心都能上好学;

5、拓宽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通道;

6、居住证含金量高,进城上学有凭靠。同时指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1]这一切的实质是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有效性思想

《三字经》中“教之道,贵以专”是对教育有效性的总结,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浓缩于“教”与“专”二字。其中的“教”既指道德修养的培养,又指知识的教育。而“专”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辩证地来理解,纵向从时间维度上来理解是指“教”的持续性,教育者要穷其一生来完成这项工程;而从横向来理解是指在学习的时候,要有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态度。可以说,作者将学习看作是伴其生命行走的经历。

具体到学习的方法,文章从“口而诵,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介绍了学习的方法路径,列举了历代刻苦学习的实例,像仲尼师项橐、赵普读《论语》、路温舒与公孙弘抄书、孙进悬梁、苏秦刺骨、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众多实例。全书事理结合,娓娓道来,犹如清风徐来,给人以美的感受,儿童容易掩卷深思,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字经》中关于学习有效性的思想对当今教育提供的借鉴意义在于,要把教育当作一生之经历。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把教育作为从一而终的事业;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要强调正确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是终生之事,不可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要格物致知,追求真理。同时,学习时要注重道德的培养,正确地使用知识,不可误入歧途。

三、循序渐进思想

《三字经》的编写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做出的行文安排。具体来说是依据儿童的发展规律,身心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记忆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针对以上这些特点,《三字经》在编写的思路上,就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对儿童循循善诱。《三字经》中对学习的路线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作者认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儿童要先“知某数”,接下来“识某文”,其次“详训诂,明句读”。孩童的学习是从最基本的小学开始,根据既定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而不是采用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式的教育路径。

实际上,《三字经》当中已经为孩童规划了终极的读书路径:“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经即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2]

儒家学派认为学习如同植物生长,要注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中断,亦不可本末倒置。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违背了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小学阶段忽视对儿童性格的养成及道德的培育,只重视掌握知识理论,对儿童的成长将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古人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反思自我。

四、全面教育思想

《三字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多种学科知识囊括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哲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诸多内容,还有自然,农业,天文、地理,气象等科学知识。可以说,《三字经》从内容上着重于对儿童知识系统全面性的培养。在注重知识系统全面性的同时,作者侧重于两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一是重要典籍作者和内容的重点介绍,如《孟子》“讲道德,说仁义”;《春秋》“寓褒贬,别善恶”等。二是对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及脉络进行了重点叙述。对王朝历史更迭的掌握,从而对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架构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达到“以史为鉴”“知兴替”的目的。除此之外,《三字经》记述的古代圣贤故事所传达的一些人生哲理,对儿童“三观”的树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今教育,“功利”思想突出。童蒙教育过度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缺失。自1999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

五、综合教育思想

这里所说的综合教育思想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当时的特定条件,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而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字经》把教育分为“学”和“行”两个方面。幼年学习儒家经典,“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3],成人后学以致用;《三字经》认为“行”的主要内容是“上至君,下泽民”,通过实践法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身体力行。由此可见,《三字经》的综合教育思想强调,要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身体力行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教育质量。以目前的教育现状观察,教育的主要形式依旧是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学生缺乏更多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实践性,教育忽视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多种形式交替使用的综合教育思想理念。

当今儿童思想的复杂性,是需要采用综合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因,思想属于意识形态,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产物。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儿童思想的复杂化。单一的教育方式只能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教育现状。

如今,要使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教育者采取多种形式交替使用的综合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只有找到适合特定时期特定个体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者不局限于教师,教育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使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六、结语

《三字经》作为儿童的启蒙读本使用已有数百年之久,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童蒙教育所提供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后天的教育是儿童差异化的关键因素,教育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2、对有效学习方法的借鉴。教育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结合体,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和“学”的协同作用。同时,在方法论方面,“教”和“学”都“贵以专”,教育者要认识到施教是其一生的事业;受教育者要有学无止境的信念。另外,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对全面教育理念的认识。全面的教育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路径,教育的本质是推动人的进步和发展,而人的进步和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4、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受教育者的复杂化,使得我们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多种形式交替教育,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上一篇:团购模式“本土化演进”下一篇:小刚吐了看图写话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