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2024-05-15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个月,我又犯了“书瘾”。拉着妈妈去书城,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看到这里,我非常愧疚,让我想起了以前每天都娇生惯养的情景。小时候每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每天吃的好住的好,还有真么好的学习条件,可高尔基却每天被外祖父打。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篇2: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童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悲惨的生活经历。阿廖沙自幼丧父,从小没有感受到父爱,只能住在外祖父家。但外祖父的自私残暴,和两个舅舅的贪婪恶毒,让小小的阿廖沙生活在充满黑暗的环境中,让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人间的丑恶。幸运的是,阿廖沙身边还有善良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和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都对阿廖沙给予支持和肯定,让他在这残暴的家庭里依旧充满信心和勇气、依旧保持着单纯、美好的心灵。

高尔基在书中说道:‘‘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篇3: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收录了虞永平教授近十年来发表的六十余篇论文, 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基本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者想要通过这几十篇文章, 向读者说明其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基本立场”。

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 作者强调“没有质量的受教育机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也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 实际上蕴含着不断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不断促进学前儿童有效发展的意义”。

作者把“教育应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视作幼儿教育的基本立场。作者把幼儿的生命、生活和教育紧密相连, 认为“关注了幼儿的生活, 才能真正关注幼儿的生命, 让幼儿幸福生活就是让幼儿的生命得到成长。”

关于幼儿园课程, 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 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 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

对于幼儿教师, 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教师队伍的状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内容, 也决定了最终成效, ……忽视广大教师的感受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发展的。”

这些基本立场为全书奠定了“真诚、务实”的基调。所谓“真诚”, 作者不去炫耀辞藻的光鲜和理论的深奥, 而是用最诚恳的态度和读者讨论真实的问题。在针对“特长班”“兴趣班”等一些乱象时, 作者指出, “学前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的需要还是成人的需要, 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立场问题。”“当一个领域里外行在其中呼风唤雨的时候, 说明这个领域的科学准则有待提高, 这个领域的质量有待提高”。在讨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上, 作者解读了幼儿园教师“童心永在”的双重含义, 指出“要让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与直观的幼儿教师从生活的宏大背景出发思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引导我们去思考对幼儿教师提出怎样的要求是合理的, 是否关心了幼儿教师的思维方式, 采取真正适宜的措施去帮助幼儿教师, 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管理者, 而背弃了其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

“务实”体现在作者对于幼儿园课程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中。在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系列论述中, 作者不仅论述了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课程的内涵是为幼儿提供有益的经验, 提供做事的机会;课程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幼儿是否具有幸福感;更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成果, 帮助教师理解“学前课程的编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广泛的游戏结构的展开”。文集还就幼儿园课程中普遍被关注的主题、网络核心、课程审议、托幼一体化、园本课程、课程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论述。这些论述无不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紧密相连, 引发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直接反思。

篇4:《童年河》读后感

主人公洪雪弟童年里发生了许多故事:囚蚁、追屁、探访鬼屋……有趣好玩,让我也想学。我觉得书中最优美的章节是“别了,老家”。门后的河流、灿烂的阳光、无边的田野、美丽的紫云英、飘香的油菜花、忙碌的蜜蜂、快活的鸟儿、风中的亲婆、茂密的芦苇、追送的玩伴、高高的石拱桥、诚恳的阿爹……这一切就像一幅画,令人读后真想去那儿看一看。让我最感到亲切的章节有两个,分别是“无法言说的秘密”和“有亲婆的日子”。遥远的高山、沉重的脚步、发胀的肚皮、熟悉的玉米地、痛苦的解尿……这些使我想起小时候尿床时也是会做一样奇怪又很痛苦的梦。有亲婆的日子里,雪弟再也不怕尿床了。夜里,每当雪弟开始在梦中为找不到小便的场所急得团团转时,总会有一双手伸过来把他从被窝里拉起来,亲婆用尿盆接他尿尿,在嘘嘘的声音中,雪弟闭着眼睛痛痛快快陕地尿了出来。我小时候也是梦里尿急快哭时,亲爱的妈妈总能及时地给我嘘嘘接尿。偶尔不小心尿床了,妈妈也是安慰我说:“小孩子尿床很正常。”读到这些故事我就感到特别的亲切,就好像是在写我的童年。使我最难过和感动的章节是“星星的目光”。亲婆从楼梯上摔下来,去世了,离开了雪弟。想念亲婆的雪弟爬到屋顶上仰望夜空,闪耀的星空仿佛变成了亲婆的脸,亲婆正在天上俯瞰着他,所有的星星都是她含笑的眼睛……读到这里时,我开始流泪,很伤心!我想起了去世的太奶奶,非常想念她!读到白猫棉花和它的妈妈就像两道白光在黑暗中融为一体,雪弟的姆妈和阿爹在晒台上喊他回屋,我感到特别感动!因为只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童年河》让我感受到了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玩伴之间深深的友情!只要翻开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幅童年的图片。

篇5: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外祖父很自私,很吝啬,在以前便常常殴打外婆等人,在分家时,甚至把所有的破盆破碗,瓶瓶罐罐都分给外婆,自己却拿了外婆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他又把钱借给他的教子,用来生利息,为了赚钱,他完全失去了羞耻心,遍访一切老旧识,不断地诉苦,博取他人的同情心,利用他人对他的尊敬,他“成功地”获得了很多钱,然后又借给他人,以此生利息。

与对外公那类人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使小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篇6:童年小学生读后感

我为书中的主人公——作者高尔基原型的命运深深牵挂。我伤心过,与他同苦;我高兴过,与他同乐。下面让我们一共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吧!

高尔基幼年就失去父亲,母亲因无力照顾他而把他送到了外祖父那里。他只上了三年学,十一岁就开始自食其力。做过学徒,做过搬运工和个各种人物接触,尝到了生活的各种艰辛,但是在这么艰辛的生活条件下高尔基他没有忘记学习,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当然,他也曾经放弃过,想结束他年轻的生命,但最后还是用他坚定的信念战胜了自己,重新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他在辛苦工作的同时创造出一些诗歌和文学作品,最终成为了文学家。

想想我们的童年,和高尔基相比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幸福多少倍。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外公外婆疼爱,老师的辛勤教育,享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无限关爱。

篇7: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可是,读完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爷爷的《童年》,我知道了原来不是这样的。

高尔基爷爷《童年》里的小朋友阿廖沙,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只好跟着外公一家一起生活,从此开始了他的悲惨生活。阿廖沙太可怜了:外公脾气很不好,两个舅舅的眼里只有钱,妈妈又嫁人了,继父对她也不好,他经常被他们骂,还有打。他也慢慢地学会了反抗,用各种方式。只有外婆,很慈祥,还会讲很多好听的故事,总是用她的温柔、对子女的爱,保护、开导着阿廖沙,让他觉得以后的日子可能会好的,在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光亮。后来,阿廖沙的妈妈也去世了,阿廖沙真的成了孤儿,被外公丢向了“人间”。

相比之下,在能读书的时候认认真真地读书,在和小朋友一起游玩的时候快快乐乐地玩,在听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老老实实地听,在和爷爷奶奶一块吃饭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吃,这样的童年现在虽然普通,可是应该就是真实而又幸福的所在吧。

篇8:给学生最美的童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教育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童年过于沉重、劳累,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新浪微博中说:孩子是什么?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天使。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天使,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他们进行强行塑造,结果,天使被扭曲成一个怪物,一个超能的怪物,美好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乱七八糟。因此,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迎接天使,需要充分地尊重和了解天使。

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儿童过早地进入准成年化的生活,教学在拼命压缩孩子的儿童期,一个孩子在该享受儿童期特有的快乐生活时却享受不到。殊不知,孩子在儿童期失去的享受幸福的时光,在成人期是永远也弥补不回来的。

当今儿童面临一系列的“过度”挑战:物质过度、保护过度、学习过度、功利过度。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孩子们的生活会快乐吗?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要学奥数和英语?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节假日像走马灯似的“赶场”?为什么“减负令”不断而学生的负担依然“涛声依旧”?为什么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不断上升,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打着“新课程”幌子的教辅资料琳琅满目,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排起长队?为什么学校附近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门庭若市?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训练学生一些小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大智慧”的培养?……

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像一根根钢针在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

为什么要捍卫童年?刘晓东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蝌蚪和青蛙的关系类同于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蝌蚪有蝌蚪的世界,那是与青蛙的世界不同的。蝌蚪的世界在水中,而青蛙是两栖的。如果青蛙非让蝌蚪像自己那样来到陆地上,等待蝌蚪的只能是受伤和死亡。今天,我们把多少蝌蚪赶到了岸上?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人本主义推崇“种子思维”理论,即把学生看作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仅仅看此时此刻的活动对未来的意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

篇9:《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文字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印刷术产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样。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罪魁祸首是电视。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性,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兒童和成人之间生理上的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儿童和成人都习惯于不假思索的信息获取。电视鼓励感性的思维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环后的成人的思维和儿童还有什么区别?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习惯在电视面前哈哈大笑。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在中国,除了电视、电脑的强大攻势,家长们的望子成龙也在人为的“催熟”孩子。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珠心算……一步步侵占了孩子们正常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压力过大,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现在还有多少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儿童游戏的品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少,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种原因。但是有什么方法挽回呢,我想这点是要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帮助。

尤其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活动多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所以孩子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富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有的孩子还可以在游戏中抒发情感,排除消极情绪。同时,孩子需要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突甚至是恶作剧中锻炼自己。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各种情感纠葛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创设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最后,我想到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国产电影《夜莺》,小女孩任幸生活在北京,生活优越,各方面条件出色,是大家眼中的优等生,但同样也具备了城里孩子的缺陷,就是依赖高科技,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情冷漠。一个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中国孩子形象就是这样的。但是当她和爷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一切都改变了。在乡野的竹林、山洞、梯田和流水之畔,老人和孩子才能够更自然的接触,孩子也可以撒娇就跑、兴之所至就上树,迷路的祖孙更加亲近,任幸了解了她们家族的过去,知道了爷爷奶奶的故事,后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爱的IPAD去换一只不值钱的画眉。一颗童心,在大自然里,才恢复了纯净。

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大自然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在这里,儿童能找到许多同伴,能与树、草、家畜、昆虫谈话、游戏。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一方面他们从小远离自然,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自然最多只剩下一点碎片。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是非自然的,从小就被电视、电脑、游戏、教辅之类的产品包围,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杀,童年正在逐渐消逝。

篇10: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他的童年并不同我们的幸福、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中,外祖父性格残暴;舅舅们把金钱看得亲情还重要,自私又贪婪。

为什么会这样?当时的贵族们无止境地剥削、小市民庸俗自私,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染上了恶习,很少有人幸福。女人们没有地位,常会遭受丈夫的欺压。但是,少年高尔基却没有染上恶习。因为在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等善良正直的亲人朋友影响下,高尔基自小便有了善良、正直、酷爱读书、坚强等美好的品质。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外祖母了,她平日里善良虔诚、温柔和蔼,在女儿和丈夫悄悄结婚时提供帮助、在格利高落魄时施舍。在完全可以反抗的情况下包容丈夫的打骂、在染坊失火时从容冷静,她影响了高尔基的一生。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当苦难来临时,一定要坚强、勇敢,因为苦难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经历了苦难的磨砺我们才能变成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范文2

我读了一本高尔基的名着——童年。我明白了人世间的悲剧和与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故事是这样的,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外祖父家生活,却经常挨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他还是会尽力去保护阿廖沙。不久之后,阿廖沙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他便走向了人间。

阿廖沙的童年是个悲剧:外祖父和舅舅的吝啬、贪婪、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故事,也慢慢地教他做一个正直、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很多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自从我读过《童年》之后,真后悔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不应该再浪费,我应该学会珍惜。

就从现在做起,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向阿廖沙一样,做一个正直、坚强、善良的人。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范文3

读完了《童年》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心情很久不能平静。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世间混乱的时代。他才刚刚几岁,就见过了许多世面,但他依然过的很快活。高尔基一直跟随外祖母生活,可高尔基的外祖父经常搬家,让高尔基很不习惯,这样却让高尔基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朋友;有对他好的;也有跟他经常打架的等等。这些不同的朋友给高尔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他一生记忆犹新。

这本书描写最有趣、最可恨的人就是高尔基的舅舅——雅可夫,他是一个非常冷漠又不近人情的逆子。有一次,高尔基的舅舅雅可夫喝醉了酒,就跑到了高尔基的外祖母家大发酒疯,不仅把外祖母家的玻璃全打碎了,而且还把高尔基外祖母的手臂也打断了,高尔基舅舅如此伤天害理,让高尔基触目惊心,给他的童年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高尔基的童年虽然没有过上现在这样的好生活,但他还是艰苦的度过了,并且成为着名的作家,给后人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现如今经济这么发达,生活条件如此优越,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奋发图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范文4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范文5

除了大火那件事,还有一个人给我印象也很深,那个人就是小茨冈。他每次在作者即将被抽打时都会伸出手挡几下,当作者被打时总会告诉作者怎么被打不太疼,这就是关爱。这种关爱,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会出现,大人们之间只有极少数才有这种关爱。

但快乐总不常留,小茨冈死了。作者刚刚有了一个玩伴,就在一个意外中死了,真是太可惜了。作者在文中仔细地描写了小茨冈死时的情形,甚至到最后还认为小茨冈应该坐起来,说一声:呸,闷死了!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希望小茨冈是活着的期望是多么的强烈,他对朋友的离去是那么地不舍。

我也有一个朋友,他也像小茨冈一样,会在我受伤时保护我。我们形影不离,一起出去玩,一起看电影……我一点儿也不想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也是为了他。我连一小会儿都不舍得与他分开,更别说失去了。当时高尔基一定特别难过,失去一个朋友比结识一个朋友容易得多,如果我是作者,我一定会疯掉的,我不知道我失去了朋友会怎么办,我怕失去朋友。小茨冈对作者一定也很重要,作者那时失去朋友的感觉好像也驻留在我的心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篇11:小学生作文童年读后感

外祖父冲到她(外祖母)面前,撞到她,夺过我就往长凳前拖。我在他手指里挣扎,扯他棕色的胡子,咬他的手指。他大叫着挤紧着我,最后把我扔到凳子上,摔破了我的脸。我还记得他野蛮的叫声: “捆起来!我打死你!......”外祖父把我抽的失去了知觉。我想大家看到了这儿会想些什么呢?我一开始是觉的外祖父很无情,但外祖父抽完我之后,又来看看我了,还带我带了一些好吃的小礼物。其实外祖父也有慈祥的一幕哇,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了起来。童年是坎坷的但要看看你来怎么解决,冷静行事当然是没最好的了,暴躁行事只会把事情弄的更加的糟糕,我觉的这里的外祖父有一点暴躁了,自我觉得小孩子也不是打出来的,更何况在那么多家人都看这的情况下,还打的那么重,是不是很伤小孩子的自尊心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有人是美好的有人是残酷的有人是......总之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

篇12:小学《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折磨: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让我们向高尔基看齐,一起做一个坚强的人;刻苦学习的人;学会生存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一起努力吧!

小学《童年》读后感范文(2)

我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了解了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家庭。

这本书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黑暗统治下的孩子从觉醒到长大的苦难历程。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好孩子,能辨别是非,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他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生活环境里,但这反而让他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沙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它很同情穷人,经常帮助他们。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困苦生活,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小学《童年》读后感范文(3)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我读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小学《童年》读后感范文(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但是高尔基的童年却与众人不同。

高尔基的童年很悲惨的。三岁时父亲病死,母亲也改嫁了,高尔基就只能住在外祖父家中,可是外祖父的脾气很暴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所以高尔基11岁就离开家去谋生。而且,高尔基还告诉我们:鸟的翅膀不经历风雨,怎样飞得更高?

当我一想到高尔基生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和灰暗的家庭中,就会想到,如果我身处那种恶略的环境,我会像高尔基那样一样自立,去寻找自己能够生存的地方吗?

我会为自己高兴,因为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失去父母,没有受过苦,而且我的亲人也很疼爱我……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痛苦的,也是无忧无虑的。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金鱼,但是她没有告诉我怎么样,就走了。可现在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怎么办?我看到柜顶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话,给花瓶接满了水,就不金鱼放了进去。看到小金鱼在水了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心里乐滋滋的。正好爸爸回来了,看见我看着花瓶一动不动,就问我,当他发现小金鱼在花瓶里,就大声说:“不行,一会儿要送给姥姥的!”我一听,二话没说,就把花瓶抱回了屋。最后,爸爸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给姥姥打电话,没想到姥姥听后哈哈大笑……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欢乐,就是这样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部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

小学《童年》读后感范文(5)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篇13:让实践活动丰盈学生的童年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改革,丰盈

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 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 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挖掘教育资源, 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紧扣现实生活,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实践活动丰盈孩子的童年。

1实践活动为主线, 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我校六年级学生, 选定制作《班级毕业纪念册》, 编制《童年作文集》, 围绕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轻叩诗歌的大门, 编辑留给母校的《诗歌集》, 这些主题的确定,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深入学生情感世界, 选定的主题范围不仅小, 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之前便“蠢蠢欲动”, 这样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探究活动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 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在几位市级骨干教师的共同研究下, 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操作的范例, 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 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读经典, 学做人, 就是一个很好的由大及小的专题;在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一——遨游汉字王国之后, 又引导学生走进探究中国四大名著、阅读外国著名小说等实践活动中去, 由此及彼, 有利于学生发展, 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 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 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比如我校“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这个实践活动, 由学校学校德育处的牵头, 74个班主任, 4500多名学生, 4500多个家庭的积极配合下, 凭借人力资源, 凭借学科特色、凭借节日特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有过程、有评价、有展示的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

2以基地建设为依托, 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 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 让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 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向自然环境拓展, 生活领域向社会领域的拓展,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 实践活动基地类别不同, 内涵丰富, 课程资源取之不绝, 用之不尽, 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活动基地的依托作用, 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 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 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可以通过校讯通平台、班级博客、班级QQ群交流平台, 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案地引导家长朋友们利用周末, 带领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之前, 还可以利用家长资源, 三个一群, 两个一伙, 分小组合作交流开展“走进黔江区民族博物馆”“探索曾经的濯水风雨凉桥”“走进神龟峡”“走进黔江的工业园区”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 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 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 了解了地方文化的璀璨, 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 就会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认识到肩上的责任。由此可知, 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3以角色体验为抓手,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 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 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 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 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 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 即使“走” 需要勇气和执着, 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 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 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 解题技巧, 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 自信心, 自尊心, 责任心, 自主性, 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作为教育者, 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 关心生存环境, 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完善自己,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能力, 养成学生合作、分享, 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 在角色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的苦与乐。

人们常说, 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 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 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 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 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 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 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 面对着孩子的热情, 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我校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 为全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偌大的一个角色体验平台——浓缩的黔江城。全校师生就是黔江城的子民, 我们的校园就是黔江城, 校园里有商场、有法庭、有学校、有农庄、有牧场、有餐馆、有运动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角色, 然后体验, 最后征集体验性习作, 参加比赛。经过这样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从体验中收获的, 远比传授的知识要有价值得多。

2) 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 家长的苦口婆心, 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不难发现,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学, 首先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

于是, 每到寒暑假, 我们学校就会建议家长们, 让自己的孩子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给孩子搭建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 去实践, 去体会。关注饮食文化、营造家的温馨、照顾年迈的老人, 做一名家庭的小主人;吟诵诗词歌赋、 遨游汉字王国、哼唱《弟子规》, 做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模拟法院开庭、交通执勤、担任环保小卫士, 做一名社会好公民;夏捉虫虾、秋捡落叶、冬赏雪花, 做一名亲近自然的摄影师。让学生在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离开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离开了人格的塑造, 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无法生存。常言道:学以致用。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篇14:给学生最美的童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教育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童年过于沉重、劳累,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新浪微博中说:孩子是什么?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天使。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天使,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他们进行强行塑造,结果,天使被扭曲成一个怪物,一个超能的怪物,美好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乱七八糟。因此,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迎接天使,需要充分地尊重和了解天使。

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儿童过早地进入准成年化的生活,教学在拼命压缩孩子的儿童期,一个孩子在该享受儿童期特有的快乐生活时却享受不到。殊不知,孩子在儿童期失去的享受幸福的时光,在成人期是永远也弥补不回来的。

当今儿童面临一系列的“过度”挑战:物质过度、保护过度、学习过度、功利过度。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孩子们的生活会快乐吗?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要学奥数和英语?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节假日像走马灯似的“赶场”?为什么“减负令”不断而学生的负担依然“涛声依旧”?为什么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不断上升,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打着“新课程”幌子的教辅资料琳琅满目,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排起长队?为什么学校附近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门庭若市?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训练学生一些小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大智慧”的培养?……

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像一根根钢针在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

为什么要捍卫童年?刘晓东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蝌蚪和青蛙的关系类同于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蝌蚪有蝌蚪的世界,那是与青蛙的世界不同的。蝌蚪的世界在水中,而青蛙是两栖的。如果青蛙非让蝌蚪像自己那样来到陆地上,等待蝌蚪的只能是受伤和死亡。今天,我们把多少蝌蚪赶到了岸上?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人本主义推崇“种子思维”理论,即把学生看作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仅仅看此时此刻的活动对未来的意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

为了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我们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成长环境。保卫童心、保卫童趣、保卫童真、保卫童梦,为祖国的未来打一场儿童“保卫”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100097)

上一篇:殡仪服务员年终总结下一篇:2023年4月13日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类)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