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2024-05-01

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今天学习《银行业案情警示录》上的反面教材是对我们每个人做了一个深刻的提醒。由于我们工作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每天经手的客户信息包括客户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网银及动态口令、卡信息等都属于客户的保密信息,员工对于这些信息采用不正当形式获取实属犯罪。盗窃客户信息是犯罪的第一步,无论是将客户信息泄露他人,还是利用客户信息牟利,都可能给客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违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用人单位和受害客户均有权追究职员的违法行为,将违法人员绳之以法。用人单位和受害客户均有权追究职员的违法行为,将违法人员绳之以法。

二、出售、非法提供客户信息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金融犯罪可能就是一念之差,从而要自重、自警。

近段时间由于买单政策的改变,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政策变化就得想办法找对策。在激活的过程中更加用心的教会客户使用,所有过程让客户自己亲自动手实践,这样一来客户反而更有兴趣去了解电子银行的便捷性,回去后自己也会使用。操作流程复印一份给客户,以便客户自己能正真学会使用。

由于政策的变化组上情况业绩下滑严重,情绪不稳定,平时经常打电话关心组员情况。引导大家以工作为重心,大家都还是接受了政策的变化,因为他们也明白没有那个公司的政策制度是死的。后面由于七八月份绩效迟迟不发情绪又受了影响。现在业绩更是不理想,甚至有混日子的思想。这个现状可能还是需要公司能尽快解决大家关心问题。也缓解目前整人团队的紧急状况。

篇2: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各部门,进行久悬处理。银行合规心得为此我还认真地做了学习记录、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相一致。首先,部分帐户进行了销户处理。而加强合规管理可以减少违规风险或因违规而补处罚的损失、行业规则,现有一百三十多户,边整改,并对我部进行了自查。银行合规心得加强市场营销是目前提高我部核心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我们的经营服务意识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段时间我们单位的合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

绩。

三,更新服务

",规范操作。合规作为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对”合规促进发展",在员工互相监督下、合规经营;的理念;合规人人有责"。

银行合规心得体会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所有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员工,目前仍然是被动合规。

二;、自纠,结合我部实际情况对所有帐户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改,保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时整改。自从合规要求以来一,特别是作为一名会计主管,是每一个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尤其是今年依据银行结算帐户管理有关规定和芜湖市人民银行结算帐户年检工作方案;和"、",渗透到银行每一个员工,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我部召开了全体员的专项会议。与同事们达成一种共识;合规手册

",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合规涉及银行各条线,初见成效

通过正确认识和整改后,覆盖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而不是主动合规,严重的合规风险会使我社经营遭受重创,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七个一”合规与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还可以保护员工少犯错误,以及合规经营的有关知识有了一次全面而又认真学习机会。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重经营、监管规定,促案防”这个主题、学习合规,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基本前提,但通过解释最终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柜面业务差错率下降了,将合规,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通过学习。目前这项工作量大而又烦琐,合规经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易犯的工作错误。对通知不到的帐户。围绕“重操守;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轻管理"。尽管在执行合规管理的时候遇到个别客户不理解。没有优质的服务就没

有银行业务的发展;合规从我做起",这项活动在支行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更要有风险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及时消除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隐患。

通过学习、事业单位的帐户,使得我和同事们对合规经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边学习:微小的违规行为会积累成严重的合规风险,总行为增强我行员工的案件防控责任意识和合规守法意识,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提高认识

首先,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我们支行也展开了积极地学习和讨论,即。首先,在行长的牵头领导下,激励员工奉献价值,我深刻认识到要更新服务意识。

篇3: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和非传统的融资方式, 根据国际贸易项目以及项目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要求, 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 并使买卖双方获得全程的信息和信用风险管理和服务, 是一种集信息、财务、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工具。

结构性贸易融资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贸易融资外, 还对贸易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风险控制服务, 使贸易商在贸易流程中每一阶段的价值得到提升, 从而增加了贸易附加值, 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贸易商融资需求和控制贸易风险。

2 中资银行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现状

目前全球贸易的总额已超过15万亿美元, 其中80%需要贸易融资服务。贸易商在尽量满足银行业实施全程风险控制、防范融资风险要求的同时, 也对银行更好解决融资需求、规避相关系统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 由于前些年中资银行将主要精力放到传统信贷业务上, 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同时受产品开发缓慢、营销模式不适应市场环境、业务管理分散在产品线条、授信方法与贸易融资特点不符等种种因素制约, 贸易融资业务被边缘化, 增长缓慢。

近年来, 中资银行逐步认识到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 可以有效增强同业的竞争力、改善自身盈利结构、增加表内和表外业务收益;可以拓展银行融资渠道、扩大银行业务品种、加强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合作交流、提高信誉;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一揽子结构化贸易融资方案, 多渠道解决客户融资担保问题、降低客户财务成本、提高融资及时性、有效解决客户贸易各阶段的融资需求;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各层级客户建立高忠诚度合作关系, 实现银企双赢。因此, 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结构性贸易融资新产品。

3 建设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产品开发及应用

建设银行为适应贸易融资服务市场的新特点, 近年来开发了一系列贸易融资新产品, 在以融货通为核心的结构性贸易融资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成效。“融货通”是指客户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所有且符合银行规定条件的货物动产或代表以上动产的货权凭证作质押, 由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上述动产进行监管的情况下, 向银行申请的进出口贸易项下的贸易融资业务, 包括现货仓、海陆仓、保税仓三种模式。以下为某油脂生产企业在2010年应用“融货通”的实例。

业务背景:某油脂生产企业每年进口大豆压榨需要量为6-7船, 每船到岸价金额约3000万美元, 即每单信用证金额约3000万美元, 年融资需求2亿美元。由于该企业长期以来不能满足银行的担保要求, 只能通过购买某外省大型粮油进出口公司进口大豆进行食用油加工生产, 为降低采购成本, 拟改由自身进口大豆。

方案设计:建设银行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一套进口融资开证+融货通海陆仓+融货通现货仓+海外代付+关税保付保函+套期保值方案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方案:

(1) 以20%保证金开立进口信用证, 敞口部分以企业拟进口大豆做货权质押 (海陆仓) , 引入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模式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对信用证单据和条款作出相关要求 (如国际知名检验机构的检验证、对保险单据的要求等) 。同时, 通过国际海事局 (IMB) 船情调查等方式落实提单真实性, 到港后转现货仓管理。

(2) 进口到单后, 建设银行和企业、物流公司相关人员三方共同办理进口通关手续, 同时, 以大豆现货质押 (现货仓) 为担保方式为客户办理进口信用证项下融资业务———海外代付, (即:根据进口商申请, 境内分行指示代付银行代进口商先行支付进口货款, 由进口商于还款日通过境内分行偿还代付银行的短期贸易融资方式。)

(3) 为使海关以“先放后征”的方式加快货物通关速度, 避免货物滞留港口加大成本, 减少企业因缴纳关税保证金引起的资金占压, 建设银行在货物到港后及时向海关开立了关税保付保函。

(4) 为防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对贸易融资可能产生的风险, 建设银行还与该客户共同制定了大豆套期保值方案, 根据进口成本作价, 约定若美盘主力合约有效跌破临界点时, 实施套保方案。

建设银行在该案例中, 以物流监管外包、价格信息外包、独立检验机构、商业保险、IMB船情调查构成了货押授信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 通过未来货权质押和现货质押的有效结合, 解决了开立信用证的风险敞口问题, 通过现货质押的海外代付融资给客户生产和销售回款提供了充分空间, 通过关税保付保函使海关以“先放后征”的方式加快了货物通关速度, 通过和客户共同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效防范了价格波动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多产品的结构性组合设计, 为客户解决了超大金额的进口融资问题。

本文结论, 基于对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结构性运用和内涵延展, 通过灵活有效的担保缓释措施-未来货权质押和现货质押, 和风险转嫁手段———引入第三方监管、商业保险, 以及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独立检验机构、IMB船情调查、套期保值方案等, 在实施全程风险控制、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同时, 良好地解决了客户的融资需求, 也为客户规避了相关系统风险, 实现了客户和银行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4: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国内有关高中生的压力及影响的研究并不少见,一些研究发现高三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与考试压力感、学习不满意感、学习紧張程度、人际关系敏感等生活事件有关。然而,目前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从量化角度来深入探索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教师支持作用在这种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

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而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感是高中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关键诱因。与学习压力相联系的是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术界就开始有关倦怠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科学量化研究却很少。台湾学者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表现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一种状态。学习倦怠的测量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主要由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和学习效能感三结构构成,该理论模型主要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模型,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

我国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尤其表现在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和倦怠情况的量化研究方面。学生过度的压力常常会导致学业失败、辍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而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消极心理正是学习倦怠的表现,同时也是学习压力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学习压力强度的增加容易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从而降低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

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他们有责任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会对教师的支持感受作出评价,教师支持感受是学生自身对于教师是否重视他们、是否关注他们幸福感的一般看法。在高三阶段,学生与教师接触更为频繁,受教师影响更大。研究者认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高支持感受能够降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并提高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学生对教师支持自身的情况会形成评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能够减少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有助于降低学习倦怠的感受。不受教师重视和关注的学生会加重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产生更多的学习倦怠。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3: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联系中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学习压力量表:选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学习压力量表,量表共6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从无”,5代表“严重”,测试主要涉及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本研究的学习压力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5。

学习倦怠量表: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结构模型和Ramist等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以及研究者对学生进行的访谈修订了学习倦怠量表。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要求被试者按出现每种症状的频次进行评定,从1到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三个主因素,分别命名为学习疲倦、学习疏远、学习效能感,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9,0.85,0.795,总的信度系数为0.90。

教师支持感受量表:基于以往Kottke等的研究,本研究中的教师支持感受量表为8个条目,采用利克特7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具体条目如“教师忽视我的不满。”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9。

2.被试取样

对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高三的16个班级的913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在913人中,填写性别的人数为832人,其中男生为384人,占46%;女生448人,占54%。在913人中,有836人填写年龄,年龄界于16岁到19岁之间,其中16岁的9人,占1%;17岁的381人,占45%;18岁的433人,占52%;19岁的13人,占2%。

3.测验实施

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期间,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将问卷分发给各班,让学生按要求回答。在每班问卷发放的第二天,研究者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询问回答情况。第三天用回收箱回收问卷后,研究者取回问卷,并表示谢意。为鼓励学生回答,研究者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保证学生的回答将得到保密。为了保守秘密,测验不要求学生填写姓名,只要求学生填写基本的信息,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位。

4.分析工具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2.5、AMOS4.0、结构方程分析软件LISERAL8.25

三、研究结果

1.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对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压力与学习效能感表现出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证实了假设1的观点。研究还发现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而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与学习效能感呈现出负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

2.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关系,结果见表2。

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学生评价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倦怠的具体指标,即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低;而学生的支持感受越低,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高。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强;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越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弱。研究证实了假设2的观点,即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3.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

研究者根据两个共线性的指标,容许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indices,简称VIF)来对變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Ryan(1997)认为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共线性的问题,因此研究者认为可以接受自变量学习压力和教师支持感受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假设。为了降低存在的交互作用变量和其成分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研究者按照Aiken和West(1991)的提议,对包含在假设交互作用中的变量,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经中心化处理后的组织支持感受、交换意识、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的交互作用的容许度分别为(常数项除外)0.99、1、0.999,中心化处理后变量的容许度增大、方差膨胀因子变小(所有方差膨胀因子分数均低于2),因此消除了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分析结果见表3。

研究者对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了控制,学习压力(β=0.206,P<0.001)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β=-0.302,P<0.001)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而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感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

四、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这一点与研究者提出的假设相一致,说明过度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尤其是按照压力的倒U形曲线理论,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反作用,带来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结果,而这也是学习倦怠的典型表现。本研究也提示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应对教育,例如开设压力缓解技术的训练辅导,以减少压力下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等消极后果的产生。

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交往更加密切,来自教师的支持从两方面影响学生,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感到来自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支持;二是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如身体健康等,也会促使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支持,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提高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从而缓解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等种种消极心理。

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这说明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并不总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学习压力的巨大影响,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只能部分地降低学习倦怠等消极后果,而来自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减压影响可能更大,这也表明在学校中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的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3.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即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并不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明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任务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特点.马建青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思明.高三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2(6).

[3] Hui Jen YC.Farn K:An Investigation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

[4] 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2).

篇5: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1.1 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绩效管理的含义可以从“绩效”和“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管理学方面解释是:组织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管理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相关资源取得组织所期望的活动结果和成效, 它无外乎是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针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学大师法约尔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解释, 即人类组织所特有的一种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综上所述, 绩效管理可以定义为: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目标或取得一定的预期效益, 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绩效管理活动的一个过程。

1.2 实施绩效管理的特点

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 商业银行实施绩效管理也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基准, 以满足商业银行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为出发点。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性质的限制, 以及在不同发展时期里, 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存在差异, 其绩效考核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在目标的实现上, 要有利于银行价值的创造。 (2) 在过程的实施中, 要有利于短期化管理倾向的纠正。 (3) 在结果后续影响上, 要有利于管理方式的改进。

2 F银行的基本概况

2.1 F银行简介

F城市商业银行位于华中某城市, 成立于1997年。目前下设有6家支行和19个网点, 总部设有办公室、党群人事部、科技发展部、市场营销部、计划财务部、稽核监控办公室和资产保全部等7个部门, 职工人数260多人。F城市商业银行 (以下简称F银行) 成立后, 肩负着支持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2.2 F银行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

F银行作为“机制灵活、服务态度”的新兴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成立之初便任务艰巨, 存在许多问题:如总体规模较小, 资产质量欠佳, 员工素质低下, 管理手段落后等, 加之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为了打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绩的提高, F银行迫切需要改革, 实施并加强绩效管理步伐。随之而来的是全行励精图治, 积极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核和激励举措。

3 F银行绩效管理的现状

3.1 F银行绩效管理观念淡薄

F银行的高层是在企业竞争比较激烈且前进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 才深刻地意识到加强绩效管理对企业和员工长远发展具有势在必行的重要性。为了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经营业绩和绩效管理水平, 由此作出加强绩效管理, 制定绩效考核和激励举措的决定。但从实际效果看, 仅依靠这种观念无法让银行从根本上实施好绩效管理, 也不能达到科学的运用绩效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为企业服务。

3.2 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指导性

由于F银行对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线业务人员和职能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管理办法在制定上不够全面, 它仅依赖于对本行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特点的具体分析与评估, 过分估量了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导致制定的决策不够科学且指导性不够。

3.3 投入甚大, 效果却不尽人意

银行党群人事部根据本行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特点, 在每年年末举行的高层领导绩效考核会议上, 确立实施当年的绩效管理的第三个环节———开展年终绩效考核工作的决定。于是, 各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考核, 相关部门紧密配合, 相互协调, 全行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绩效考核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3.4 银行内部抱怨不断, 各方看法不一

由于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银行内部产生很多困惑和抱怨:高层认为考核结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没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和指导, 主要是因为银行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后, 不能正确判别员工在表现上的优与劣;职能部门觉得, 其原因在于考核指标量化不够, 较难操作;而员工自己却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本行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全面真实反映自己工作业绩, 缺乏公平性。

4 F银行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缺乏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

绩效管理主要是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由于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 所以不能无止境地延伸并扩大绩效考核的作用。

F银行在实施绩效管理时, 只是简单地强调了绩效考核。进行绩效考核时, 又主要由党群人事部在牵头来做, 加之考核的内容仅局限于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制定和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 导致了考核效果的不够科学。

4.2 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考核缺乏导向性

F银行的绩效管理问题显示出了指标体系的不够完备, 主要体现在银行没有一个有效的计划, 对考核指标进行周密的选取, 以致于出现指标评判上的科学性不高, 系统性不强等问题。甚至, 某些部门在绩效指标的信息采集上一如既往地参考部门以前的数据。同时, F银行实施绩效管理没有以战略导向为出发点, 这就注定绩效管理的效果不能为本行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依据和帮助。

4.3 管理仓促, 培训不足

一个完整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绩效考核、企业战略实现、员工发展乃至整个绩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图1是绩效管理系统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关系图:

从图1可以看出,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招聘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员工工作绩效, 而培训又是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使其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和信息。

由于F银行是在近几年随着竞争加剧, 才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 所以推行绩效考核的时间较短, 管理也比较仓促和分散, 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加之各层管理人员也缺乏这方面经验, 在没有借助外力的情况下, 企业开展相关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就相对有限, 这也就直接降低了考核的工作效率。

4.4 制度不符合自身特点, 绩效管理缺乏竞争环境

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依据, 绩效管理的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企业特有的文化特色而各行其是。在研究企业绩效管理和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时, 应充分地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由于F银行为了完成企业战略目标, 在绩效管理上欲加速, 但是由于自身经验积累的不足, 直接导致该行在考核制度和管理方法上只是引用同行的经验, 完全脱离了企业文化特色, 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在考核周期上, 各部门主管发生很大的分歧, 有的认为应季度考核, 有的认为月考核较为公平。

4.5缺乏科学的绩效规划沟通不足且方式单一

绩效管理主要由6大部分构成, 如图2所示:

由图2不难看出, 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计划, 缺少合理的绩效计划, 绩效管理的实施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 绩效沟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也起着关键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顺利实现, 员工的工作目标是否得以传达。由于F银行高度集中、严密的企业文化约束, 大大降低了沟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致于该行在绩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制定中, 只是单纯地由其高管和党群人事部参与, 其他支行有关负责人限于工作等各方原因, 无法参与和有效的讨论。这样就使银行高层与部门主管、员工失去了良性沟通和科学的反馈。

5 F银行绩效管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5.1 加强正确绩效管理意识的培养, 纠正定位偏差

加强正确、明晰的绩效管理意识的培养, 就是要使银行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地意识到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由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等四个环节不断循环而成的, 绩效管理的定位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绩效, 而应切实地结合银行文化以提高企业有效发展和员工价值实现为宗旨。

5.2 完善以人为本的绩效指标体系, 确立以银行战略与员工发展为基准的绩效考核

F银行绩效管理问题深刻地折射出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问题, 这种体系的不完善, 使整个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公正性, 很难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整个绩效管理的效率, 也就无法达成银行的经营目标。

5.3 积极开展员工素质培训

F银行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 就不能忽视银行内部员工的素质培训。这种培训又不能只走形式, 重量不重质, 否则就会象很多企业一样, 过多的培训反而成了员工的抱怨, 员工看不到培训的效果给工作中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只是一道华而不实的风景线。

5.4 确立本行特色管理制度, 创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在确立绩效管理制度上不应墨守成规, 要打破原有的模仿, 根据本行自身特点, 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知道, 银行制定的制度是科学合理的, 是银行发展和员工需求相结合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的实施下, 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5.5 确定有效完备的绩效计划

作为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不可或缺, 它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必备蓝图。在商业银行日益竞争的今天, 谁先制定出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计划, 谁就能在绩效管理乃至企业前景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所以, 对于F银行来说, 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工作, 并制定一个完备的绩效计划的确是势在必行。

5.6 提高绩效管理的沟通质量

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能否认绩效沟通在绩效管理实施中的关键影响和积极作用。作为一个问题重重的新兴商业银行, 要想在同行中一展雄风, 就必须加强绩效沟通, 改善沟通方式, 提高绩效管理的沟通质量, 例如开展部门例会, 定期汇报, 电话沟通的方式, 同时提高沟通的频率, 积极有效地组织部门与员工、高层与基层的定期或不定期交流, 及时反馈问题与结果。

参考文献

[1]夏秋.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8) .

[2]王跃坤.浅谈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科学实施[J].济南金融, 2006 (4) .

[3]聂晶.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途径[J].南方金融, 2007 (10) .

[4]王媛.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9) .

[5]兰卫东.商业银行绩效考核[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6]赵国军.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篇6:银行法律案例学习感受及工作总结

国内有关高中生的压力及影响的研究并不少见, 一些研究发现高三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与考试压力感、学习不满意感、学习紧张程度、人际关系敏感等生活事件有关。然而, 目前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从量化角度来深入探索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以及教师支持作用在这种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

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 而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感是高中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关键诱因。与学习压力相联系的是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术界就开始有关倦怠问题的研究, 但是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科学量化研究却很少。台湾学者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 表现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一种状态。学习倦怠的测量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主要由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和学习效能感三结构构成, 该理论模型主要基于Maslach (1997) 所提出的模型, 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

我国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 尤其表现在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和倦怠情况的量化研究方面。学生过度的压力常常会导致学业失败、辍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而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消极心理正是学习倦怠的表现, 同时也是学习压力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学习压力强度的增加容易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 从而降低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 研究者提出假设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

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 他们有责任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会对教师的支持感受作出评价, 教师支持感受是学生自身对于教师是否重视他们、是否关注他们幸福感的一般看法。在高三阶段, 学生与教师接触更为频繁, 受教师影响更大。研究者认为, 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高支持感受能够降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 并提高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 研究者提出假设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学生对教师支持自身的情况会形成评价, 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能够减少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 也有助于降低学习倦怠的感受。不受教师重视和关注的学生会加重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 产生更多的学习倦怠。基于上述分析, 研究者提出假设3: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联系中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学习压力量表:选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学习压力量表, 量表共6个条目, 采用5点计分, 1代表“从无”, 5代表“严重”, 测试主要涉及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本研究的学习压力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5。

学习倦怠量表:基于Maslach (1997) 所提出的结构模型和Ramist等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 以及研究者对学生进行的访谈修订了学习倦怠量表。量表共15个条目, 采用6点计分, 1代表“完全不符合”, 6代表“完全符合”, 要求被试者按出现每种症状的频次进行评定, 从1到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 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抽取出三个主因素, 分别命名为学习疲倦、学习疏远、学习效能感, 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9, 0.85, 0.795, 总的信度系数为0.90。

教师支持感受量表:基于以往Kottke等的研究, 本研究中的教师支持感受量表为8个条目, 采用利克特7点计分 (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 , 具体条目如“教师忽视我的不满。”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9。

2. 被试取样

对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高三的16个班级的913名学生进行了测试, 在913人中, 填写性别的人数为832人, 其中男生为384人, 占46%;女生448人, 占54%。在913人中, 有836人填写年龄, 年龄界于16岁到19岁之间, 其中16岁的9人, 占1%;17岁的381人, 占45%;18岁的433人, 占52%;19岁的13人, 占2%。

3. 测验实施

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期间, 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将问卷分发给各班, 让学生按要求回答。在每班问卷发放的第二天, 研究者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询问回答情况。第三天用回收箱回收问卷后, 研究者取回问卷, 并表示谢意。为鼓励学生回答, 研究者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保证学生的回答将得到保密。为了保守秘密, 测验不要求学生填写姓名, 只要求学生填写基本的信息, 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位。

4. 分析工具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2.5、AMOS4.0、结构方程分析软件LISERAL8.25

三、研究结果

1. 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对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注:*代表P<0.05, **代表P<0.01, 以下同。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 并达到显著水平, 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 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 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值得注意的是, 学习压力与学习效能感表现出负相关,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研究证实了假设1的观点。研究还发现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正相关, 并达到显著水平;而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与学习效能感呈现出负相关, 并达到显著水平。

2. 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关系, 结果见表2。

研究结果发现, 一方面学生评价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倦怠的具体指标, 即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 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低;而学生的支持感受越低, 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高。另一方面, 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强;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越低,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弱。研究证实了假设2的观点, 即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3. 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

研究者根据两个共线性的指标, 容许度 (Tolerance) 和方差膨胀因子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indices, 简称VIF) 来对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Ryan (1997) 认为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因此研究者认为可以接受自变量学习压力和教师支持感受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假设。为了降低存在的交互作用变量和其成分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 研究者按照Aiken和West (1991) 的提议, 对包含在假设交互作用中的变量, 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经中心化处理后的组织支持感受、交换意识、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的交互作用的容许度分别为 (常数项除外) 0.99、1、0.999, 中心化处理后变量的容许度增大、方差膨胀因子变小 (所有方差膨胀因子分数均低于2) , 因此消除了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 分析结果见表3。

研究者对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了控制, 学习压力 (β=0.206, P<0.001) 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 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 (β=-0.302, P<0.001) 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而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说明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感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

四、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 并达到显著水平, 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 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 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这一点与研究者提出的假设相一致, 说明过度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 尤其是按照压力的倒U形曲线理论, 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反作用, 带来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结果, 而这也是学习倦怠的典型表现。本研究也提示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 尽量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 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应对教育, 例如开设压力缓解技术的训练辅导, 以减少压力下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等消极后果的产生。

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在高中阶段, 教师与学生交往更加密切, 来自教师的支持从两方面影响学生, 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使学生感到来自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支持;二是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 如身体健康等, 也会促使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支持, 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提高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 从而缓解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等种种消极心理。

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 这说明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 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 并不总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学习压力的巨大影响, 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只能部分地降低学习倦怠等消极后果, 而来自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减压影响可能更大, 这也表明在学校中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的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 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 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3.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 即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 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 并不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表明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任务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特点.马建青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思明.高三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宜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2 (6) .

[3]Hui Jen YC.Farn K:An Investigation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5.

上一篇:描写台风的作文下一篇:彩板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