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权个人简介

2024-04-15

汪金权个人简介(共5篇)

篇1:汪金权个人简介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体会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汪金权23年来,它扎根特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为高校输送毕业生1100多人,同时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几乎把自己的大半薪水都用来资助贫困生。它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被誉为“大别山师魂”。

为此,我决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虚心向汪老师学习。

一是要学习汪老师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2年。它把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充分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它人”的红烛精神,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是当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特校教师,我要学习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献身特教,发挥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要像汪老师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在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争做特殊教育的模范实践者。

二是要学习汪老师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纵有高溇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这就是汪老师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它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它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它人不图索取,各种诱惑面前,泰然处之、不为所动,体现了它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特校教师,我要学习汪老师,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让每位特殊儿童家长都放心,都安心,都满意!

三是要学习汪老师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爱,是汪老师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20多年来,它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它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它用爱心、诚心、细心、平等心、责任心和恒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1000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它们到达梦想彼岸。汪金权说过,“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作为特校教师,我要学习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让爱的阳光撒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照耀社会的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位特殊儿童,以我之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四是要学习汪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汪老师20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它把学生青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在教书育人中从最基础之处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它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

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高中教师,我要像汪老师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做到业精于勤,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教育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篇2:汪金权个人简介

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3月,1983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华师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冈中学任教。1988年,为了支持山区教育,汪金权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蕲春县四中任教。22年来,汪金权老师扎根基层、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为高校输送毕业生1100多人,特别是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社会反响强烈。今年5月18日以来,《楚天都市报》以《大别山师魂》为专栏连续大篇幅报道汪金权老师的感人事迹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被盛赞为“教育脊梁”、“师德楷模”、“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

一、扎根基层,坚守清贫,用“爱”诠释人生。

蕲春四中位于蕲北山区张榜镇,一直是蕲春最薄弱的高中学校,服务青石、向桥、张榜、大同、檀林等几个贫困乡镇。汪金权调回时,蕲春四中只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人,一直到1995年,学校才有第一栋教学楼,而教师一直住在砖瓦结构的平房里。因条件艰苦,待遇不高,20年间先后有数十名教师从四中调出。22年里,作为蕲春县屈指可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汪金权多次接到知名学校调动意向书,也面对多次知名企业高薪加盟的邀请,他都不为所动、婉言谢绝。22年里,蕲春四中先后换了7任校长,但汪金权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从事最普通的语文教学工作,最高职务也是做到语文教研组长。

就读于蕲春四中的,绝大部分是山区学生,其中贫困学生比例占到了40%以上,使学校在减免学费上“力不从心”。汪金权在蕲春四中工作期间,凡是有学生交不起或交不清学费,他都主动替学生交清或担保,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最为可贵的是,不管是不是本班学生,只要遇到困难,汪金权都会予以帮助。22年来,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到底资助了多少钱,汪金权本人并没有统计,因为他从不记账,也从不追讨。其中贫困生汪洪奎,是汪金权重点资助对象之一。从念完高中、专科、本科到后来考上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近10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全由汪老师资助,学校知情教师说资助总额达到了7万元之多。“这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他说他想做个学者,我就让他不要再在外面做兼职,沉下心来读书,以免分散精力。”汪老师谈起这个学生时,一改谈自己平时的低调,顿时眉飞色舞,眼睛发亮。据不完全统计,汪金权每年资助的学生约有10人以上,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累计达到210多名,总金额超过了10万元。

尽管汪金权的工资由当初的几十元到现在的2000多元,但因为大部分工资都给了学生,他的家人依然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土砖房里,他本人租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家里没有添臵一件电器。他本人也近十年未曾添臵一件新衣,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2001年被评为黄冈市劳动模范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2004年8月他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教师颁奖时穿的就是这件西服。汪金权的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小儿子中度智障。当他大儿子考上大学时,他依然囊中羞涩,是学友和亲朋们凑足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汪金权参加蕲春县优秀政协委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蕲春县移动公司赠他两部手机,他全部送给了在大学念书的贫困学生。

汪金权老师是我们优秀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最感人之处就是“坚守”:二十二年如一日,他坚守在山区,坚守在农村,坚守在基层,他坚守着奉献,坚守着信念,坚守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坚守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从1999年我们亲耳聆听他“乐在山乡执教鞭”的先进事迹报告,到今天阅读他“坚守山乡22年”的新闻报道,汪金权一直是汪金权。无论是在全县交流发言,还是在全市巡回报告,无论是当选黄冈市劳动模范,还是被推荐为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都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平凡朴实的作风,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动,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拿出10多万元来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父母为其取名“金权”,蕴涵着身处底层的贫穷农家对子女前途最朴素的愿望。然而他的行为、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生选择却与他名字中的“金”与“权”背道而驰,他献身教育、扎根山区、坚守清贫,身上表现出来的纯洁与纯粹,动人心魄,感人至深。他辛苦着,奉献着,耕耘着,并快乐着,幸福着,收获着。他是清贫的,但他更是富有的,他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本色。

二、潜心钻研,笃学不倦,用“心”经营课堂。

汪金权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教师,更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一张“名片”。在他眼里没有一个差生,在他眼里老师就是一座桥,在他眼里语文是生活的基石。他在教育教学上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努力优化课程教学,他着眼长远、因材施教,教学生会说话、会读书、会写字、会作文、会做人。他总结的语文教学“四步法”让四中语文教师争相借鉴。他独创的语文课前“演讲一分钟”、“诵读一分钟”教学法,要求学生每天练一页书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奠定了学生坚实的人生基础。他以自己朴实的教学方法和骄人的教学成绩,使自己成长为了植根蕲北山区沃土的“草根教育家”。

教育理念“新”。理念之一:我眼里没有差生。汪金权说:“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一定要尊重他们。千万不能做„树剥皮‟的事,一旦被伤了自尊,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就算不能成才,也一定要让学生成人。”曾经有一个女生,逃课打架,连续转了几个班,学校一度决定开除她。汪老师听说后主动提出:“给我1个月时间。”他耐心给这个女生做工作,并发现了她的书画才能。最终考上一所本科院校的她,专程回到母校,将一幅“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书法作品赠给汪老师。理念之二:老师就是一座“桥”。汪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通常我们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汪老师把自己比喻为“桥”,把身边的每个学生培养好,哪怕上不了好大学,也至少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朴素的愿望里,体现出一种自觉的传承意识。理念之三:语文是生活的基石。“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无所不能。”“语文没有界别。”这些精辟的观点都来自于汪金权的亲身体验。他提出“厨房里煮出来的词语”(大饭桶、一刀切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方法“活”。汪金权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学生对他的课堂评价是“充满魅力”。他的“四部曲”教学法引人入胜。课堂预设、诵读理解、提问暗示、板书启发,这是汪金权课堂教学的“四步法”,让蕲春四中的语文教师争相借鉴,受益匪浅。他说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基础、是前提,对学生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他的“三个一”教学方法新颖别致。为了让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能力,汪金权每天课前组织一场即兴演讲、诵读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加上每天一页练字帖,让学生受益匪浅。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诵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思想潜力和学习兴趣,练习字帖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他的“三不一要”教学手段受到追捧。这就是不批评、不拖堂、不布臵作业、上课要始终握着笔。因此,他的语文课总是与众不同。讲读课文必须预习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问时不给唯一答案,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问等等,他说让学生手里始终握着笔便于写批注、做记号。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理念,在汪金权的语文课上都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学生们说:“上汪老师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自身素质“全”。“为师当勤奋。”这是汪老师一直以来的自勉。他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22年来,汪金权老师很少过星期天,房间一桌一椅一小灯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见证着他为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奋斗的过程。除了钻研文学和现代汉语,他还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钻研哲学和历史,学习化学和地理知识。为了上好一节课,他翻阅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为了让课堂充满激情,他认真琢磨每一句课堂语言。为了弄清楚当前的热点问题,他多次跑华中师范大学,还不惜花费高额长途话费向母校的专家求教。他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总希望自己是个各种知识的“杂家”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他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被蕲春四中的老师称为“活字典”。他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他把语文和数学、生物、医学等有机结合,扩宽学生知识视野。他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收藏,烟标、扑克、酒瓶、请柬都成为他开展语文教学的载体和资源。他是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上课不要抓的太多,不要准备给学生讲多少,而是要准备让学生接受多少。他主持的“开心国学”讲座已经举办6期,他倡导的“走进宋唐”语文兴趣小组吸引学生1200多人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汪金权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2010年,他针对山区学校“双差生”的特点,向校长建议创办“希望教育班”,由他来担任班主任,立志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成才。他的人格尊严,他的责任意识,足以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动。

三、推己及人,桃李满天,用“情”书写辉煌。

作为一个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汪金权充分发挥了他引导、示范、辐射的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科研成果丰厚。22年来,汪金权教育科研成果丰硕。他的《写出人物的个性》、《琵琶行》、《烛之武退秦师》等20多篇优秀教案、优秀案例荣获黄冈市优秀教案(案例)

一、二等奖。他的教学论文《也说“比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尝试》等分别荣获全国教研成果一、二等奖,先后在黄冈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大赛和“屈原杯”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4篇优秀论文被华中师范大学收入《新世纪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年汇》,同时荣获2006年度全国中小学获奖作文大全“最佳辅导教师奖”、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征稿活动“优秀辅导老师奖”和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先后辅导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奖121人次。2004年,汪金权被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授予年度“教育成就奖”。

教学业绩显著。汪金权的执着与坚守、探索与创新,保证了他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当地一直位居前列,多次获得“期中、学年教学成绩优胜者”、“期中、期末总结训练批改优胜者”等。他对教育的执着、对语文的热爱,也养育了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汪老师的影响下,孩子们变得热爱语文、热爱写作,尽情描绘小说中才有的大场面。一个个童话发芽了,一朵朵小诗开放了,一篇篇科幻长篇诞生了。陈未鸣、张玉成等学生的诗文先后发表,陈卓彬参加全省第五届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几年下来,他所教过的学生先后有1200多篇文学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发表。2009年,他辅导3名学生参加“惟乐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作文大赛,2人获奖,其中学生范绪枝的习作《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荣获特等奖并获得湖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入会资格。

教育影响深远。蕲春四中的语文教学在全县享有一定的声誉,离不开汪金权老师。汪金权老师认为,教育离不开竞争。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在汪金权的影响和带动下,蕲春四中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意识强烈。他热衷于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主动请辞教研组长职务,让贤于年轻的语文教师。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徐利国、汪文华、王辉、许双霞等一批青年教师不仅扎根山区学校,还迅速成长为蕲春四中的教学骨干。作为蕲春四中语文组组长和当之无愧的带头人,他是全组教师年龄最大的,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在整个语文教研组,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汪金权把对青年教师的交流、指导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做到了“有求必应”。老师讲语文公开课,他汪金权亲自做示范。青年老师刚从大学毕业,他主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料送给他们,为他改教案,说课。校长石珍碧说,四中语文组学习氛围最浓,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还有三个人在考研,这在全县开了先河,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汪金权的功劳。四中语文组教师人人都是骨干教师,成为蕲春四中教育教学的“顶梁柱”。谈起汪金权,蕲春四中的一大批年轻教师都是敬佩不已、感念不已。如今,他更是“桃李满天下”,语文思想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学生陈晓华在广州武警从事文书宣传工作,已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800多篇;学生陈未鸣考上了公务员,现在在浙江省宁波市委宣传部工作,学生汪瑞林由于写作功底深厚,大学毕业后被《中国教育报》聘用为“招生考试”专刊编辑;学生吴绍先被《湖北日报》录用为“东湖”副刊编辑;学生田涯大学毕业后被湖北省长江出版集团聘为责任编辑,学生陈卓彬现在已经是上海阳狮广告传媒副总经理等等。

正因为如此,汪金权也多次受到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他连续12年被蕲春县授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廉洁从教模范”等光荣称号。2001年,汪金权被黄冈市委、市政府评为黄冈市“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黄冈市政府评为“三十佳教师”;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骨干教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黄冈市“师德标兵”;2006年被评为“蕲春名师‟。2006年12月,汪金权当选为蕲春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5月,他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联合授予“全国优秀助学工作者”光荣称号。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书记罗清泉、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李春明、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等领导对他的事迹作了批示,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先后召开汪金权先进事迹座谈会,把学习宣传汪金权先进事迹活动推向了深入。

篇3:汪金权心得体会

一、爱生

汪金权老师对学生有着深沉的爱,无私的爱。也许你只是觉得这是大山里别样的师生情,其实它正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师生情。大山深处,条件异常艰苦,教书和生活都是一种考验,更何况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学生,资助学生,善待学生,汪金权老师做到了,这也让我们在也往仰望苍穹的时候看到了来自大山深处那颗耀眼的星星。善待学生,为学生着想是做教育行业的根本出发点。就像汪老师所说:“20多年来,我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山里贫困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不乏行为不端,品行不良的所谓“双差生”。”在汪金权老师的眼中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只有自己的学生这个统一的称呼。要真正摘掉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从我们的实际行动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这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忘己

汪金权老师当初放弃优越的教学环境,从黄冈中学到蕲春四中去教书,这本身就是汪金权老师一种忘我的表现。他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仍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普通人民教师的使命,正如他说:“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

我虽然资助了部分学生,但我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做的事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朴实无华的语言感动着我们,我们的心灵再一次震颤,现如今的社会中人民教师的地位在逐步提高,而人民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风尚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学习汪金权老师,我个人认为我们正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自己的汗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4: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模版)

汪金权老师自己收入本来就不高,但他经常拿出钱来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外界的捐赠,他禁受住物质的诱惑,全部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汪老师在该校的老年教师中是唯一没有房子的人,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的老屋中;汪老师到学生家中做工作,让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学,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汪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已是四中的一景;……

汪老师的很多事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淡薄名利,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始终把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像汪老师这样,扎根教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老师已经不多见了。与他相比,我真的是太渺小了。虽然我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没有到他那种默默奉献的境界;我挣了工资,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点,而不会想着哪个学生有困难我要去在金钱上予以帮助,有时我觉得自己不够花呢。

汪老师的品质是高尚的,脱俗的,伟大的。我们要向他学习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面前各种诱惑,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汪老师用他自己的高尚品格给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照亮了身边的人,也感人了无数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篇5: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在22年教学生涯中,汪金权共接济过200多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0多万元。“我帮助学生不是我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只因为我不忍看到山里娃遭遇求学无门的困境。”汪金权对教育事业怀着满腔热忱和创新意识,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从励志教育和培养能力入手设置课堂五大教学目标(会说话、会写字、会阅读、会作文、会考试),在教育教学上坚持四不原则(给学生以尊严,从不点名批评学生;用好用足45分钟,上课从不拖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趁热打铁练笔批改作文从不过夜),在教育学生上做到三个引导(精神引导、正面引导、快乐引导)。)

新华网武汉9月9日电(记者皮曙初)新学年开始,蕲春县四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高一新生班——金权励志班,这个班里的许多学生都是慕名报考四中,要求进入汪金权老师的班上。自上学期以来,汪金权老师声名远播,媒体纷纷报道了他扎根山区学校的感人事迹,“湖北省道德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23年前,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进入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回到了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蕲春县四中,从此坚守偏远的农村讲台,一站就是20多年。

记者数次采访汪金权。从第一次听说他的事迹,到走进他的课堂,他的宿舍,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每一次都感受到强烈震撼:20多年来,他一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迈的母亲、重病的妻子、智障的儿子,另一头则扛起了无数贫寒学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走进他的宿舍,一张木板床、一口旧木箱、一张四方桌、一个用木板垒起的书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堆得最多的就是横七竖八的各类书籍。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的电器,整个房间里最显眼的物品是墙上的挂钟,那是学校发的,但是指针已经不走了。厨房里,有一口搭起的土灶,还堆满了木柴。汪老师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

来到他的老家,30年前建的土砖青瓦房,已经十分破旧,家里的地面坑坑洼洼,破旧的家具中,一个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几口木箱有的是他妻子的嫁妆,有的还是他母亲的嫁妆。而他却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

无论是他的那些大学老同学,还是来采访他的记者,以及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看望他的人,都会为他的“穷”而心酸。然而,汪金权老师却对此非常淡然,他说:“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他脸上时常挂着的浅淡微笑,与眼前的一景一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十多年来,在他简陋的宿舍里,长年住着多名贫困学生,他们和汪老师住在一起,学在一起。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8个人。新学期里,这里还住着4名学生。每当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数千元。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元上百元的给。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出上千元。他的工资经常被垫付了学生的学费,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

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同时进入蕲春四中,都在汪金权班上,因为父母久病,家境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读高中,其中一个必须要辍学。汪金权得知情况后,赶到程家:“让孩子们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我来想办法。”2000年,兄妹二人都考入大学。2003年,得知程万里专科毕业,想继续读本科,可是还差数千元学费,汪金权马上资助他1500元,还出面担保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2000元。就这样,程万里顺利升入本科,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先后资助了他不下一万元。

汪老师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资助了多少钱,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从来就不记这个账。四中的同事们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工资的一半以上,从他家那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从他那一无所有的简陋宿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而学生们对他的爱,也是汪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音符。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汪氏教学法”,其实他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在教学生成人、成才。他的语文课上每天都有学生的演讲,他的学生每天都要临写钢笔字,“不管东西南北风,天天练字不放松。”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

二十多年来一以贯之,没有课后作业,没有学习负担,他只求学生要“四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而他的学生,有很多在国家和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很多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习作,他亲手培养上大学的人不下千人。

汪老师说:“我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坚守大别山

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3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并长年资助困难学生„„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汪金权。义无反顾——

放弃名校扎根山乡23年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大别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资助才完成学业。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汪金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当时,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然而,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

真爱育人——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20多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0多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0多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爱心接力——

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今年5月1日,蕲春四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为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

“我在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据了解,今年有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湖北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采访手记

记者第一眼看到汪金权老师时,非常吃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然而,交谈中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名为“金权”的汪老师淡泊名利,始终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道路上。与之面对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我愿一生做个好老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 庆祝2010教师节特别报道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金权

“由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我对22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因为我在蕲春四中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希望,也收获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愿永远扎根大山,用一生经历,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日前,湖北省举行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汪金权朴实的话语中,人们看到了山乡教师的守望,也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闻名遐迩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从黄冈中学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从此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20多年来,他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自己却安守清贫,淡泊名利。他说:“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愿从城里调到偏远农村高中任教

汪金权出生在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靠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并顺利考入大学。祖辈父辈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深深地烙在了汪金权的心里,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

1987年,作为解放后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县四中看望高中时的历史老师顾凤鸣,顾凤鸣说起蕲春四中远离县城,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老师不愿意来,山里孩子没人教。汪金权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也是农村孩子出身,深知农村学校对好老师的渴求,思前想后,汪金权决定回乡。

四中是蕲春县最偏远的一所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落后,当时流传一首打油诗:“教书莫到四中来,路难走,夜难熬,刮风下雨怕屋垮,搂着被子跑出来。”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连老师的办公桌都无法做到一人一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石珍碧说。

汪金权常说:“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20多年来,汪金权为山区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次上课前,汪金权都会安排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而每逢有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他,他也总会让他们跟学生交流。汪金权说:“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很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更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汪金权除了要求学生每天交一篇字帖外,坚持不给学生留任何课外作业。他提倡学生每个月买一本书,全班同学交换着看,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或杂志。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他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有时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他要求自己的教案每届学生一更新。“我希望的效果是‘一课一得’,让学生觉得,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多年来,在汪金权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在蕲春全县,虽然四中的教学水平处于中等,但该校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师生评说汪金权】 蕲春四中校长石珍碧:汪金权老师是我们的同事,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榜样的熏陶。汪金权老师面对学生的真诚与博爱,让我们感动;面对困难的乐观和豁达,让我们敬佩;面对诱惑的淡泊与宁静,让我们折服;面对名利的淡定和谨慎,让我们敬仰。

汪金权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在汪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师者的力量、大爱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责任的力量。汪老师的高尚品质,一定会感召更多的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蕲春四中学生陈晓玲:

汪老师就像平凡的水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就像大海中的帆船,把学生载到成功的彼岸;就像是农家的老黄牛,默默地为学生服务;就像是一堆柴火,温暖每个学子的心。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出来的爱心接力棒会不断地传下去。

10多万元工资资助学生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的心里。”四中教师汪文华说。

走进汪金权在学校的宿舍,简陋程度超乎想象——房子是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的毛坯房,厨房的墙边堆满了柴火,客厅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只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汪金权的宿舍里,还摆放着学生的架子床,经了解才知道,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汪金权经常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多的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汪金权不仅负责学生的吃住,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如今在蕲春县方志办工作的戴鑫10多年前是汪金权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和汪金权一起并肩执教10年,他说:“汪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还让我学会承担,学会做人,我在汪老师身上汲取了用之不竭的经验和财富。”1992年,家境贫寒的戴鑫考取了蕲春四中,家里拿不出几百元的学费,眼看就要失学。汪金权得知后,慷慨解囊,为戴鑫垫付了学费。戴鑫有胃病,汪金权自己掏钱买来中药,在自己的宿舍里生起炉子,亲自给他煎药;戴鑫身体不好,汪金权每天早上陪戴鑫晨练50分钟„„ 大学毕业时,戴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蕲春四中教书,他说:“那里不仅有我恩深似海的汪金权老师,也有无数像我一样渴求知识的山里娃。蕲春四中多了一个戴鑫,也许就多了几个乃至一群能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孩子。”戴鑫忘不了每次和汪老师一起下乡的情景,“总有很多学生家长,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还争着拉他去家里作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有什么比受学生爱戴、家长敬重更光荣的呢?那一声声问候、一张张笑脸,不正是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认可吗?” 永远与山里孩子相伴

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每逢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可就是这样一位对学生万分慷慨的老师,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心里却总是愧疚万分。

汪金权是学校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的人。他70多岁的母亲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体弱多病的妻子不堪重负精神分裂,小儿子在一场大病中变成了痴呆,一家老小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却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一个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儿子才得以入学。

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汪金权也没有停止过资助学生,更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带到课堂。妻子重病的那几年,除了极个别情况下不得不请假,只要是正常上课,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同事们大多是在多年后才得知他家里的情况。“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很重,有些学生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怎么能表露自己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压力呢?”汪金权说。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汪金权老师关爱不断,但他把慰问金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自己仍旧过着清苦的生活。

20多年来,全国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等社会荣誉加身,汪金权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但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身边的人都说,老汪这是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汪金权说。

上一篇:酒店收银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梅园赏梅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