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2024-05-07

审题立意方法指导(共6篇)

篇1: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与设想】

话题作文文体自由,取材宽泛,立意多向发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和个性的张扬,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面对话题,学生有时觉得大而空泛,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本课以理论指导和当堂训练为重点,指导学生找准话题的切入口,采用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的方法,迅速打开思路,立意成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审题立意方法

(一)化大为小。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1.限制话题。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提问)再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此前后加修饰语,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都加,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

教师总结: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这样文章范围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如何限制话题,找到更小的切入口呢?那就是把一个总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

如:“饭桌上”为话题作文,很多同学想到的仅仅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这个思维的空间就非常狭小。如果把“饭桌上”作为一个信息源,围绕它可以拟几条信息线。你可以想象一下,饭桌上的“人”是一条标线,“物”是一条标线,“情感”是一条标线,“事”是一条标线,“时间”都是标线;在每一个标线上都有很多审题立意信息点。比如说在“人”的信息标上就可以标出下面这些信息点:我在饭桌上、不速之客上饭桌等;在“事”的信息线上可以有:怪事出在饭桌上、饭桌上谈奥运、**骤起饭桌上、饭桌上的审判。再比如“情感”线上,烦恼皆因饭桌起,温情丝丝在饭桌等。再比如在“时令”线上,饭桌早点日日新,饭桌今日又春风,隆冬送暖入饭桌,月圆饭桌合家欢……从“时间”线上你可以选饭桌上的回忆,饭

桌上的变迁,二十年后饭桌上等等话题。这样思路一打开之后,拿着一个话题,可以想象无数个选题,这里面就可以有无数的材料可以写。这样饭桌上"成了社会生活的窗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浓缩在饭桌上。这么多信息是不是都选呢?只能取其一条,于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集中,这么多想象里哪一个最能打动你的,让你最有话可说而最不落俗套的,你就选哪一个。

.设问构思。面对话题,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半径,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从而使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如2002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选择?”、“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或给人们什么启示?”等,通过设问,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提问)再如:写话题作文《理解》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我的感觉如何?

教师总结:这种自问自答方式,可以使思维逐渐深入,较容易确定切入点。

(二)化虚为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可以这样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

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三、以“苦难”、“等待”为话题进行具体指导。

(一)苦难(设问构思)

①展示话题材料。

《中国青年报》曾以一篇题为《幼稚与艰难:解读八十年代》的文章中探讨了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如崇尚自由,讲究情调和品位,藐视权威和传统,不关心政治但关注舆论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普遍表现为IQ(智商)很高,EQ(情商)很低,简而言之,就是只执迷于一些小的细碎的玻璃式的情感,很敏感又很脆弱,而在伟大、崇高和悲剧、苦难的情感面前,他们常常显得漠然,很难感动,或者无法感动。大家对苦难有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吗?请以“苦难”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②立意训练,请学生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诠释“苦难”的含义。(注意要把话题化小、化实。)(设问构思)

苦难是战争废墟中的孩童的哭声。

苦难是铁达尼号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苦难是一杯失意者独自啜饮的苦酒。

苦难是安乐种下的恶果。

苦难是有志者成功的阶梯。

苦难是没能正确对待的幸福。

苦难是老母亲额上深深的皱纹,头上丝丝白发,手上厚厚的老茧,以及她那蹒跚的背影。苦难是黎明前的黑夜,只有经历黑夜,才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苦难是走在明媚的阳光下,心却寒冷如冬。

苦难是帆,苦难是桨,正因为我们拥有苦难,生命之舟,才能历险滩,战恶浪,闯暗礁,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苦难是时间淬炼人的工具,经过苦难的淬炼,人才会从“不懂”到“懂”。

苦难是落叶飘零无法挽留的瞬间,是运动场上无法超越的1秒。

苦难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生活境地。

苦难是梦想翱翔蓝天的雄鹰失去了强健的双翅。

********************************************************************************

苦难是勤劳人的前半生,懒惰人的后半生。

——李敖的一句名言: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

苦难是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当你未曾经历过时,你没有资格说它,当你经历过后,你会觉得你更没有资格说它。

——所以智者常常缄默,而未经世事者因一点疼痛逢人便诉。

苦难是一架梯子,它让勇敢者踩着它,摘取幸福的果实。

苦难是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20岁,史铁生的人生之门刚刚打开了一条缝,憧憬的眼眸从门缝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阳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飞蝶,可是这门突然“哐当”一声关上了,留下的是无边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寂静。史铁生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他的恳切、优美的散文是让读者无法不感动的人生的诗。

事实上我们现代人都在集体远离苦难,都需要适当的苦难教育。“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家书》)

(二)等待(限制话题)

①展示话题材料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可编述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②审题立意指导

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和张扬个性的特点而受到命题者和广大师生的青睐,北京市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曹阳老师曾撰文指出“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近三年高考话题作文中涌现出的满分作文和优秀习作即是最好的明证。话题作文“等待”同样也是十分开放的,也是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的。

从等待的主客体对象来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待,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等待,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等待。作文时我们可以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友人之间的相互等待,可以写恋人、夫妻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师生之间的等待,可以

写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等待,可以写贤臣对明君的等待,可以写对手乃至敌手之间的等待。同时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事情可小可大,可以是身边事,也可以是天下事。作文时我们可以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中考录取通知书,等待元旦联欢晚会,等待高考,等待申奥,等待入世,等待本土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等待巴以双方的和平,等待伊拉克战火的平息。

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可长可短,短至几秒,长至千年。赛场上,运动员由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等待的时间可谓短矣;中国入世,十五年艰辛谈判,可谓征途漫漫。由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千年,可谓“千年等一回”。

从等待的距离来看,可以是近在咫尺,虽近在咫尺,有时却如隔着万水千山,“等你等到我心痛”;可以是远在天涯,虽远在天涯,有时却瞬息即至,等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从等待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可以是顺境,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太平盛世,可以是烽火岁月。从等待者的态度来看,可以是主动积极的,有目的的,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以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磨平了棱角,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从等待时的心情来看,可以是自由的,自信的,乐观的,浪漫的,憧憬的,悠闲的,快乐的,美丽的;可以是压抑的,犹豫的,悲观的,无聊的,绝望的,焦急的,忧郁的,灰色的。从等待的结果来看,可能是香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聚,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立意自定,思想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文体自选,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杂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裁,任你选择一种,但必须写什么像什么,而不能写成“四不像”“五不像”或“六不像”。例文点评:

等待中国足球(男足)

“十强赛开赛在即,中国队再次出征。几代人冲击世界杯的梦想,能否在胜利的哨音中绽放?我们期待着中国队努力铸就辉煌!”这是央视体育频道在十强赛开赛前为转播十强赛所做的广告,其实这也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亿万球迷的心声。【点题,引用广告词来反映亿万球迷对十强赛的期待心里,十分具有典型性,也使人如闻其声】球迷们在等待着十强赛的开始,在猜测中,在不安中,在关切中……【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反映了球迷们更为复杂的心里。省略号的运用,撩人遐思迩想】

第一场,中国主场对阿联酋的比赛。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看台上出现了这样一句标语:孩子,不要再让我心痛。【这一句运用呼告修辞,强烈地表达了殷切的期望:我们等待的是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啊,这已是中国足球第七次冲击世界杯了!几代球迷在前六次等待中等到什么?等到了“黑色三分钟”,等到了“只差半步到罗马”的遗憾,等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痛。【往事不堪回首】终于,中国队主场3:0轻松拿下了阿联酋队,为十强赛开了好头。【“心痛”与“欣慰”相对照,终于等来了一线希望】然而十强赛征途漫漫,我们在等待着。【这是充满希望的等待,也是提心吊胆的等待】

“我们在等待着最后几秒钟的到来!”这是央视解说员在中国主场对阿曼的比赛将要结束时说的话。【足球是圆的,足球场上风云变幻,不到最后一秒,谁胜谁败,不可妄下定论,尤其是对中国队】是啊,我国亿万球迷都盯着直播画面等待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一个“盯”字形象地写出了球迷在等待的过程中专注而紧张的心理】随着一声哨响,五里河沸腾了,中国队历史性地闯入了世界杯决赛圈,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我们在等待着最后两场中国队能

有更出色的表现。【这句欠通畅,可改为“但我们还在等待着中国队在最后的两场比赛中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当十强赛尘埃落定时,当男足队员忙于庆功祝贺时,【此处用笔经济,惜墨如金,使文章详略分明】你们可知道,我们仍在等待着。【在等待中,希望已变成了现实,此处还在等待,确实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也正是该文与同类文章的不同所在】

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能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真正”两字不能少,用语极有分寸】,因为这次十强赛我们没有同沙特、伊朗、日本、韩国交手。【道出使用“真正”两字的个中原由】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消除那令人压抑的“恐韩症”;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此处加“早日”两字可与上句保持一致,使语脉更流畅】成为亚洲足坛的老大;我们等待着中国足球何时能看到你与法、意、西、巴、阿等强队匹敌,何日能在世界杯总决赛的比赛中看到你!【这两句有语病,可改为“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能与法、意、西、巴、阿等强队相匹敌,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能在世界杯总决赛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样,上下文形成排比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球迷对中国足球现状所具有的清醒认识,对中国足球未来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对中国足球事业所寄予的殷切期盼。】

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能有一个更好【“更好”改为“更纯洁更美好”】的环境。不要让天才少年在污浊环境下沉沦,不要让假球**影响了球迷的情绪。让那些“金德囚少”,“曲乐恒事件”一类的事远离中国足球。【这两句针砭时弊,等待中寄予着厚望。正是以上两小节使本文在立意方面比同类文章胜出一筹】我们等待中国足球有一个更清纯更美好的环境!【此句可删去】

我们等待着中国足球……【再次点题,并呼应开头,省略号的运用意味深长】

【总评】

本文紧扣话题,选取了几个特定时段,几幅典型画面,表达了以我为代表的亿万球迷在等待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可贵的是,小作者并没有在等到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后就匆匆收笔,而是怀着更高的期望,站在新的高度,开始了新的等待,等待着中国足球的真正腾飞。在立意上确实与众不同,显得棋高一着。另外,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行文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语言也有一定的文采。不足之处是个别语句还不够流畅。

篇2: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

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篇3: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从材料到立意是材料作文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它主要考察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一步是材料作文的首要环节, 也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训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这一环节可以分解成三个步骤来进行:即解读材料、探究内涵、明确立意。

【示例】一头驴子, 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 农夫想救出驴子, 折腾了好长时间也无济于事, 最后决定放弃。他又不忍心听着驴子在枯井里哀嚎, 便请来左邻右舍想将井中的驴子埋了。当井边的土纷纷落下时, 驴子哭得很凄惨。但没过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随着泥土的不断掉落, 当人们想着驴子被掩埋在井里时, 驴子居然得意地上升到井口。原来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身上时, 驴子只是轻轻地把这些泥土全部抖落脚下, 然后很从容地站上去。就这样, 这些掩埋它的泥土居然帮它走出了井底。最终, 驴子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 撒着欢儿跑开了!

思维盲点指导:

一、不能从具体现象上升到抽象概念。

就这则材料来说, 很多学生就是不能由“掉到井里”的具体事件, 抽象出“陷入困境”这一范畴, 不能由“井中脱险”这一具体事件, 概括出“走出困境”这一命题。针对这一思维盲点, 我们应该积极启发学生做由现象到本质的归纳, 让学生由“山后冒烟”自然联想到“山后起火”, 展开由具体事物到普遍原理的联想, 引导学生完成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过程。

二、不能从总体上理解材料, 断章取义。

针对第二个思维盲点, 要特别强调像这样以完整的故事形式出现的材料, 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其内涵。不能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某一个点、某一句话, 做了游离材料精神实质之外的片面解读。这样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探究内涵】材料中驴子走出困境的原因何在?显然, 有三方面的因素为驴子提供了帮助:

第一, 是驴子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当驴子刚掉到井中时, 它大声哀嚎, 痛苦不堪, 当它发现这样做没有任何作用时, 便安静了下来。这种由哀嚎到安静的变化, 说明驴子对待困境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即由原来的烦躁不安变为现在的平和镇定。这为驴子走出困境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心理条件。

第二, 是在农夫用泥土埋葬它时, 它却抖落身上的泥土。就是这一抖落, 把埋葬它的泥土变成了让自己走出深井的垫脚石。面对困境能够积极争取, 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这就是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第三, 是它坚持不懈的精神。试想要从深井中走出来, 驴子要做多少次抖落的动作, 如果它不能坚持到最后, 也很难绝处逢生, 摆脱困境。

思维盲点指导:这一过程的思维阻碍主要是不明白思维的角度和抓不住材料的关键点造成的。至于材料的关键点, 也就是材料铺写充分、反复强调的地方。比如, 这则材料中交待驴子面对困境时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 在交待驴子摆脱困境的过程时, 用了“轻轻地”、“从容”这些词语来反复强调和称赞这一举动的重要意义, 这也就是命题人的着力点所在。

【明确立意】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三种观点:

1. 面对困境, 我们要有平和镇定的心态;

2. 面对困境, 我们要有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智慧和行动;

3. 面对困境, 我们还要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 我们就有可能化险为夷, 绝处逢生。

这就是驴子走出困境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思维盲点指导:这一过程的思维阻碍在于不能拨云见日, 让思维的结果清晰地浮出水面。因为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去粗取精, 删繁就简, 从多而繁的材料中提炼出少而精的观点, 作为后面作文的立意角度。要让思维的结果———观点清晰化, 就是要用准确简洁的句子把这些观点表达出来, 而这个句子一定是一个判断句。例如, 上述三个结论就可以分别表达为:

1.平和镇定的心态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先决条件;

2.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智慧和行动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关键;

3.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基本保证。

篇4: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关键词】 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常有俗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把强大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运用到作文的审题立意上,不仅能使思维变得有条理,而且能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作文的水平,下面将详细分析一下怎样把联想与作文的审题立意相结合。

一、联想与审题立意是什么

联想是指人观察某一事物后脑海中出现与之有关的场景的过程,通过联想可以把脑中杂乱的记忆变得清晰,有逻辑。联想不是乱想,需要培养联想习惯,通过事物的相关性、相似性,或是因果关系去展开联想。只有合理的联想技巧,才能正确地完成审题立意。把两者系统地结合,需要不断地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审题是写作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着整篇文章的写作方向。通过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分析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作范围和重点。“立”是确立,“意”就是文章想要传达的意思,也就是中心思想。随着审题的进行,中心思想凸显,它作为文章的核心与所选择的材料构成了文章的内容。

二、怎样将联想与审题立意相结合

(一)审题与联想

作文大忌是跑题,不管是命题、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文章题目,否则再好的文采也将被淹没。理解题目的意义,首先要“看懂”,能够从字面上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要“读懂“,通过联想正面、反面,多角度地看待一个题目,就可以究其深奥了。起初令学生感觉难、思维受阻的作文题目若不借联想的方法,就可能造就一篇草草了事的文章。

审清的最好办法是“大化小、虚化实”,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将这些词组成句子,这样就找到了切入点,能够比较容易地确立文章的中心了,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深写透。

200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阅读完这段材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题目长,话题大,但是在审题时只要抓住关键词,就会轻松许多。可以抓的关键词有: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诧异、不解等,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得出:大家对玻尔的回答先是“出人意料”仔细想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在思考过程中,深入地认识了。所以,只要抓住对事件进行必然性的分析,便可以抓住题目的要求了。

审题与立意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跑题或偏题的失误,文章就会大打折扣,正确的审题立意往往会占用写作时间,适当地运用联想的方法,不仅能深刻了解出题人的立场,而且能节省很多时间用于材料的选取和语言的提练。

(二)立意与联想

写作主旨是一篇文章的心脏,确定写作主旨,并且需要在作文过程中围绕这个中心,使它更深刻、更新颖。联想方法的使用在确立文章中心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通过因果关系联想,审题后运用逻辑思维推断原因,能够追本溯源,使文章更深刻,通过逆向思维判断,往往别出心裁。

A市地铁一号线是G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A国自己设计的。A市的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一点点;夏天,雨水常使建筑物受困。G国的设计师在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阻挡雨水倒灌,但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请问,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

运用联想的方法:现在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一些人常以诸如“我是做大事的人”这样的语言,作为他们做不好小事的借口;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这样比较容易得到一个立意:细节决定成败。

哲学上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一个文章题目时,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便可以抓住其内外的因果联系,通过分析这种联系,揭示中心思想,得到明确的立意。

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以豆自比,以豆萁比兄长曹丕,同情自我,指责豆萁。郭沫若又有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反其意而行之。郭沫若逆向思维,从另一 个角度阐述了同一件事情。站在豆萁的立场上,肯定豆萁的崇高牺牲精神。作文也是如此,对待同一个话题可以写出不同观点的文章也在于此:逆向思维。在作文过程中运用联想,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立意就会与众不同,写出新颖的文章。

(三)选取作文材料

围绕中心思想展开的论证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当确定文章的立意时,可能还会犹豫,这时若有相关的真实例子来佐证观点,思路就会变得明朗清晰。例子的选取如果是有着相似性的材料,这样使用类比分析;如果是相反例子的材料,這样就用反证的分析方法。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在空间上或者时间上,都是彼此接近地运转的,这些事例可能就存在于运用发散思维的联想过程中。

三、结语:

训练学生快速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方式有多种,联想是常用的、最易学的一种。运用联想的方法审题立意,可以充分发挥联想的放射性、发散性,以达到快速捕捉所需的有利信息的目的。联想与生活实践分不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广泛涉猎,重点研究,多听、多观察,最重要的是多加练习,刚开始的训练可能是照葫芦画瓢,渐渐就熟能生巧了。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往往会受益终生,但是这个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长期有意识地训练用联想的方法审题立意,对于审题立意的速度提高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学.用智慧破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密码[J].现代阅读,2012(8).

[2]冯建利.找准材料“抓手”,准确审题立意——高三材料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3]李光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七法[J].考试与招生,2011(14).

篇5: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2011-08-03 19:13:58)转载

标签: 分类: 写作教学

高考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方法指导 教育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引——讲解考点:涉及的知识,考查的能力;考试的题型,命题的材料 析——演示解题:呈现典型试题,实施解题步骤,得出解题方法,形成优质答案 练——同质训练:学生书面训练,教师巡视点拨;教师收集信息,学生及时反馈 评——精细评改:提出标准,评定分数;分析错误,指出原因;提供答案,修改完善 结——精要总结:教师归纳问题,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强调方法,学生提升能力 2.试题讲评程式

呈现问题答案——多个问题、典型错误(评定正误以学生为主)分析错误成因——答题思路、答案构建(分析问题以教师为主)呈现优质答案——分析要点、推导依据(指导方法以教师为主)修改问题答案——要点完备、表述得当(书面修改以学生为主)实施拓展训练——同质试题、强化巩固(训练评析以学生为主)3.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程式

阅读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中心、写作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拓展思维找角度: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为到道德、从付出到回报

拟好标题定主旨:呈现标题,分析优劣、探讨立意,比较深浅 确定文体选材料:根据文体,选择材料、以小见大,真实鲜活 理清思路列提纲:列出提纲,呈现结构、波澜起伏,符合情理 4.作文讲评程式

赏析优秀习作: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语言形象 分析主要问题:选材、立意、情感、语言

评析待改文章:评定作文分数

分析主要问题 提出修改要求

讨论修改方案 独立修改文章:如:补写细节(具体)

提升立意(深刻)

篇6: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一、写在前面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材料作文(含任务驱动)一统天下。写新材料作文,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

2.为什么要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所在,表明一个人信仰和追求。

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的价值就难以存在,人将不再有追求和理想,社会也会因此而死气沉沉不再前进。

3.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例说明。

天才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等,而无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又是多么失败。

4.为什么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及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能?

因为天才有一个敏锐的心灵,能用心观察和感悟,而普通人恰恰就缺乏一颗敏锐的心灵。

5.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审视等。其次要学会感悟生活,学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等。

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才的作品中出现,而普通人往往将之忽视。那普通人不一定要完全通过审视自我或审视生活来发现“心灵的微光”,还可以通过天才的作品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自己的“心灵的微光”的经验,从而通过审视天才,来学会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6.“心灵的微光”就一定要珍惜吗?为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事物,而所谓辨证简单地说就是“合理”。事实上“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愚昧之光、邪恶之光等。人要善于培育

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摒弃愚昧之光,邪恶之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步骤二:整理提炼

整理思考的过程,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论证的思路,用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思路。

在经过一系列的多角度的提问后,我们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提炼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整理自己的思考,可以得出自己的思考:

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目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人要能有自我意识的觉醒,人要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及自由之思想”。

步骤三:论点拆分与谋篇布局

在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提问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结果,整理出能代表自己思考结果的数个观点,并且能使得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以此列出分论点,并构成议论文写作的框架,谋篇布局的工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

2.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

3.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上一篇:饮食文化第四组下一篇:HSE管理人员配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