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材料“抓手”,准确审题立意——高三材料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的策略探究

2023-02-13

1 学生写作现状

在与学生的询问交流中, 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写作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审题难, 审题不准, 文不对题。从平时的教学观察中, 也发现:因为学生不良的写作习惯, 作文课上、考场上, 他们往往一见作文题便匆忙下笔。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 写起来就会非常吃力, 想一点写一点, 挤牙膏似的, 这样写出的文章很难符合题目要求, 有时写了很长一段, 才发现跑题了, 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 结果事倍功半, 欲速不达, 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俗话说, “意在笔先”, 如果在审题立意这第一步上就出现偏差, 势必造成“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如何审好题目, 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本文从明确材料类型, 专题训练, 找准材料“抓手”着手, 探究高三作文复习教学中正确审题立意的策略, 力求找准问文章的第一块敲门砖, 从而避免学生考场作文无畏的失分。

2 正确审题立意的策略

2.1 明确材料类型, 做到心中有底

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写作考评,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作文试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类作文中, 学生对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普遍感到困惑, 原因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大, 立意不准, 偏离主题, 文不对题。由于审题不准, 自然写出来的文章就立意不高, 浅薄无味, 苍白无力。为了降低审题难度, 我特别设置了以下几则材料, 请学生阅读思考, 并进行判断。

过程如下:

2.1.1 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

材料一:乌鸦羡慕老鹰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 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材料二: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试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 结果发现烧瓶没有碎, 他发现这只烧瓶里装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溶液, 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 使玻璃不破碎。由此, 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 应用非常广泛, 如汽车挡风玻璃等。可见, 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它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困难, 那么崎岖, 那么遥远, 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材料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 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 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 它失败了, 但毫不气馁;接着, 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 它又失败了, 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 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 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 鳄鱼仍然一动不动, 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 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最终活活饿死。

材料四: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1.2 学生仔细阅读, 思考归纳出材料的特点

10分钟后, 老师说:“刚才仔细观察每一位, 发现大家都紧蹙着眉头努力地思考, 有同学还动笔写着什么, 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考虑, 接下去请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一:老师我只能概括出第一则和第四则, 第一则材料属于寓言, 寓言往往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读了以后, 能明白, 但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表达。第四则是卞芝琳的《断章》, 这是诗歌性材料。

师:说得很棒, 第一则确实是寓言性材料, 第四则是一首精粹的现代小诗, 我们把它归纳为文学性材料。因为这样的形式还可以是古代的诗词、散文片断等。

学生二:二三两则材料十分相似, 都包含了一个事件, 只是第二则材料最后有点评, 第三则材料强调了故事的结果。但我没法概括出材料类型。

师: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审题, 你已经说出了两则材料最明显的区别。正是因为这点区别, 两则材料分属于不同的类型, 第二则因为最后有评论性的语言, 我们把事件性材料后还出现议论、抒情文字进行评价的材料叫做评述性材料, 第三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的叙述叫事件性材料。

2.1.3 板书总结归纳不同的材料类型

材料一:寓言性材料;

材料二:评述性材料;

材料三:事件性材料;

材料四:文学性材料。

从历年的作文看, 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一般为此四类, 有效掌握这四种类型作文材料的审题技巧, 就为找准材料的“抓手”做好了铺垫, 就能拨开物瘴见真相, 揭开面纱见真情。使学生能够去挖掘材料内在的深厚意义, 为问文章铺出正确的路。

2.2 找准“抓手”, 扣开作文之门

不同材料的“抓手”寻找方向是不同的, 就课堂展示的材料四则为例, 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

2.2.1 寻找寓言性材料的“抓手”

学生再次仔细阅读第一则材料, 进行3分钟的讨论思考, 然后阐述己见。

学生一:这则材料的“抓手”应该是牧羊人说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抓住了这句就抓住了寓意, 它旨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难免会遭到失败。

学生二:刚才同学找得很有针对性, 但有些寓言材料并无明确的话语。如:有块石头, 除了有人的思维, 人的其他功能都不具备。它期望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哪怕是哑巴, 盲人, 聋子。夏天河水泛滥, 它救了个女孩, 上帝为了奖赏它, 让它投胎为一个有着倾城容貌和超群智慧的女孩。但她并不快乐, 因为父母穷, 满足不了她想要华美衣服、宽敞房子的欲望。一天来到从前做石头的地方, 想起自己的痛苦, 她伤心地自言自语:“做人一点意思也没有, 还不如做块石头。”上帝笑笑说:“人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动物,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于是上帝又把她变成了石头。此时此刻, 它好后悔, 想睁开眼再看一看这美丽的世界, 但唯有黑暗与死一般的寂静。

这则寓言材料的“抓手”就比较难找。是上帝说的那句话还是寓言结尾她的后悔。我比较困惑。

师:同学们, 寓言性材料的审题立意, 除了要找准隐藏寓意的句子, 还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正如刚才提出的一则寓言, 似乎上帝的话和结尾都可以概括出寓意, 但联系材料我们会发现石头整个心理的变化, 从而得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是来不及的道理。因此本则寓言的最佳“抓手”在结尾。这样的寓言材料是要通过善于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来获取立意中心的。但总结为一点:寓言性材料只要能概括出其正确的寓意就是找准抓手的关键。

2.2.2 寻找评述性材料的“抓手”

按照第一则的探索方式, 由学生再读材料, 进行讨论, 接着阐述己见。

学生:这则评述性的材料有议论性的语句:“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 它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困难, 那么崎岖, 那么遥远, 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抓住这句就能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所以抓手比较清晰。

师:说得很正确。评述性材料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放在叙述性文字之前, 构成总分式;二、放在叙述性文字之后, 构成分总式,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通过此次分析概括相信大家已经心中有底。

2.2.3 寻找事件性材料的“抓手”

学生再审题, 讨论, 私下询问学生后, 学生普遍觉得此类材料抓手难找, 原因是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寻找。问了几位, 普遍没有思考好, 因此此类题的审题多留给学生2分钟。

学生一:我认为此类题没有明确的“抓手”, 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所以很难审好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思考。

学生二:我也没找出, 只是对故事还是能够理解出大意, 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完整。

学生三:我看到了一条鳄鱼的妥协, 在屡次失败后, 失去了继续尝试的勇气, 因此错过了机会, 活活饿死。不知道故事引申的含义是否是“抓手”。

师:针对三位学生的回答, 我作了如下解释: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因此, 审题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比如刚才的材料, 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 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 并且受了重伤”, “多次进攻无望后, 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我们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下面再请同学来尝试概括一下。

学生四:我想材料想让我们明白鳄鱼的死本是可以避免的。这告诉我们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 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停止努力, 而应该冷静分析, 寻找新的出口。

师: (鼓掌) 概括得非常全面, 因此, 以后同学们要切忌, 面对任何材料我们都不要匆匆下判断, 而要在读懂材料整体的基础上, 学会概括。

2.2.4 寻找文学性材料的“抓手”

齐读诗歌, 说说诗歌的主旨。

学生一:这是一首蒙胧诗, 因此主题有多个, 让我感觉它像是一首爱情诗。

学生二:这里有两个对象:“你”、“别人”, 应该是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吧。从诗歌字面意思上理解:似乎“你”作为主体参与了一切情境, 其实“你”反而成了客体“别人”的风景。所以体现了一个相对的主题。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不错, 尤其是第二位同学能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得出一个结论, 这种思考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 且有针对性。针对这类材料, 老师有几点说明。一、能够成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 一般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断。二、这些材料或者通过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及意象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哲理, 或者在材料中直接揭示哲理, 因此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其实刚才第二位同学已经善于把握材料中的意象来审题, 而且也审视得十分正确。只是本诗作为蒙胧诗, 还可以就两个形象引申出主客体之间共生、双赢的哲学观念。

2.2.5 归纳总结不同材料“抓手”的关键

寓言性材料:“抓手”———揭示寓意的语句。

评述性材料:“抓手”———议论抒情的语句。

事件性材料:“抓手”———揭示因果的语句。

文学性材料:“抓手”———体现哲理的语句。

从我们的实践中体会到:材料作文的立意往往有多个角度, 但是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最佳角度也许只有“独特的这一个”。所以, 材料作文的审题, 我们应在吃透材料、找准“抓手”、切“正”切“准”题意上下功夫。

2.3 专题训练, 强化审题能力

在方法指导的基础上, 加强训练, 正如50度的温水加热到100度和100度的热水冷却后再加热要容易得多, 因此我采取趁热打铁的方法, 采取专题训练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设置材料作文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去推理, 去感悟, 加强对课堂所学的运用。找准抓手, 写出多种理解, 写出多种立意, 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相互评判。目的是使学生的审题境界更豁然, 审题的视野更开阔, 使学生能够联系社会, 联系人生;联系客观, 也联系主观, 全面地剖析材料, 提炼主题。

2.3.1 提供材料, 独立审题

材料一:

庄子送葬, 经过他的好友惠子的坟墓时, 回头对随从讲了如下的故事:有个楚国郢地的人, 鼻尖上沾了一层薄薄的石灰, 像苍蝇翅膀一样薄, 便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灰削去。石便挥动斧子, 斧子呼呼作响削掉了白灰, 郢人的鼻子却毫无损伤, 郢人也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 把石召来说:“给我试试你削白灰的本领吧。”石说:“我以前倒是能削, 不过我的搭档早已经死了, 没有人能同我配合了。”庄子接着说:“自从惠子死后, 我也失去了对手, 没法同人辩难、讨论问题了。”

材料二:

蚂蚁在夏天时就为冬天作打算, 积极地储备过冬的食物。蚂蚁在整个夏天会为冬天准备尽可能多的食物。更有意思的是, 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 如果它们奔向某个地方, 而你想设法阻止它们, 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它们或往上爬, 或向地下钻, 或者绕行, 直到它们寻找到另一条路线。

材料三: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此山中。

2.3.2 展示学生审题所得

材料一:有如下“抓手”和立意:

A、以工匠石“运斤成风”, 用父子把郢人鼻尖上的灰削去为“抓手”, 确立了“获得成功需要熟练的技巧”的立意。

B、以工匠石不能答应宋元君以及庄子说的几句话为“抓手”, 确立了“没有恰当的对手, 难以成就一番伟大”“默契的合作, 方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主客观相统一, 才能创造美”等立意。

材料二:有如下“抓手”和立意:

A、以“蚂蚁在夏天时就为冬天作打算”, 为“抓手”提出了“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B、以“竭尽全力准备尽可能多的食物”, 想到“要想获得成功, 仅仅尽力而为还不够, 还必须全力以赴。”“成功偏爱那些全力以赴的人。”

C、以“你想设法阻止它们, 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为“抓手”, 提出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何必一条道跑到黑。”

D、以“直到它们寻找到另一条路线”为“抓手”, 提出了“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材料三:全体同学都以“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抓手”, 提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 表现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3.3 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学生以上思考后, 教师点评。有些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 但最终还是有一个最佳立意。同学们此次课外审题十分上心, 能够在课堂所学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且找材料“抓手”准确, 这为审题立意提供了思考的载体, 从而使审题更具有针对性, 总体评价:材料一以B选项的立意更全面。因为B选项联系了整体材料, 是把材料进行联系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立意更深刻。材料二是可以多角度立意的材料, 但从我们所学的方式上而言, 一般事件性材料往往立足于材料的结尾, 因此C、D两选项的立意更有针对性。材料三抓手一目了然, 抓取含有哲理的诗句, 判断也就十分准确。

3 效果与反思

3.1 效果

3.1.1 学生明白了材料作文找准“抓手”的重要性

考场上, 接触作文材料的短短几分钟内, 多角度地审题立意, 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集中精力, 迅速打开思维的通衢, 有助于考生想出“意项”一大片, 筛选定准“意”一点。我们常说, 要发散思维, 要逆向思维, 关键是学生很难找到发散点和逆向点。其实这一触即发的宝贵“点”就是作文材料的“抓手”。因此找准材料的“抓手”, 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不管是单角度立意, 还是多角度的视点, 学生都将不会偏离试题的主旨, 提升写作水准。

3.1.2 学生掌握了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材料的寓意。审题时, 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展开多角度思维。若是抒情性材料 (如诗歌) , 每一个意象往往就是一个角度;若是叙述性材料 (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现象等) , 其中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及其两两关系的组合都可能是一个角度;若是议论性材料 (如格言、警语、论断的编组等) , 每一个观点及其相逆方面就是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依据材料的表象, 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可依据材料的“结果”, 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可依据一景一物, 类比社会中的人与事;可依据材料中的矛盾关系, 辨析其内含的哲理;可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逆向推出一个崭新的理念。本文利用材料作文的特点, 加以分门别类地探究归纳, 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从学生的独立思考中, 可以看出此次系统性的指导, 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3.1.3 学生心理素质增强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 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著。但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比较大, 题干中的干扰信息多, 曲解了其中某点信息, 漏掉某点信息, 都会导致偏题。另外有些材料具有隐寓的性质, 往往凭借描述事物或说故事来含蓄地表达某种深刻的道理, 这种主旨的含蓄性, 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但既然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较多, 我们就要善于提炼, 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筛选寻找关键词或短语。本来学生都很害怕审题, 但经过本次指导, 学生普遍自信多了, 心理素质有所增强。

3.2 反思

今后不管是哪一年级的作文教学都不要泛泛而教, 而是要有针对性,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作文复习教学中不误入歧途, 避免受往年高三复习的影响, 只重视练习数量, 忽视有效讲评;只强化文化积累, 淡化有效输出;只强调文采铺陈, 忽视思想意蕴。只强调趋同构思, 忽略个性发挥。

注重方法指导, 作文教学跟其他类型的试题教学一样, 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所学, 发散思维, 提升写作水平。

分类教学作文的必要性, 对材料类作文、话题类作文、命题类作文都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板块。审明范围, 审准重点, 将对整个作文复习起到极为积极的影响。

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策略还涉及写作方面的技巧, 如写作中要适宜地回应材料、扣住材料;要明确文章的重点及亮点;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想象求得文章的生气盎然等。这些都是以正确审题立意为基础的。本探究是铺垫, 之后我们将更深层次地对如何写好材料作文进行探究。

摘要:审题, 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 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作的过程, 所以冷静审题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从明确材料类型, 专题训练, 找准材料“抓手”等方面着手, 探究了高三作文复习教学中正确审题立意的策略, 力求找准问文章的第一块敲门砖, 从而避免学生考场作文无畏的失分。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抓手,关键句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 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20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09.

[3] 王先霈.文学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找准材料“抓手”,准确审题立意——高三材料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的策略探究】相关文章: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10-20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1-25

小学材料作文审题立意04-03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探析09-10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1-11

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指导04-21

《作文审题立意》教学实录04-23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08-20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09-15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0-11

上一篇: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浅析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