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尚的看法

2024-05-03

对时尚的看法(精选9篇)

篇1:对时尚的看法

对时尚的看法

我觉得当今的年轻人就应该追求个性,时尚是种生活方式,是种突破陈旧观念,创新成长的生活理念,奋勇拼搏永不言弃的生活状态。时尚是人们生活发展的脚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指向标。时尚不仅仅是穿着,或新物品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只有思想上的创新思维加上新的物质文化才是真正的时尚年轻人

“时尚”,顾名思义,就是“时”与“尚”的结合。此“时”乃“一时”、“当时”、“时文”之“时” 也。所以,“时”意味着变化、短暂,也以时间隐含地表现出空间上的流布。“尚”意为“崇尚”。所以,“时尚”应当是短时间内特定的人群所崇尚的东西。既然是“崇尚”,当然以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为核心,在各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特定事物得以感性显现。所以,时尚与时髦的不同,或许,更根本的在于精神性的有无。“时尚”的核心是“创意”,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是由观念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很多人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不然。简单说,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十分有限,若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时尚。

总之,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直对它争论不休。不过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品味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篇2:对时尚的看法

——以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为例

1、调查表老师已经给你们完善了,可以直接使用,最好能够调查100份以上哈。

2、你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写作提纲,你们写的像活动计划,写作提纲是最后调查报告的具体写作内容的基本框架。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完善写作提纲,尽快回复我再次审核哈。

一、绪论

(一)研究主题

大众文化与时尚之间的关系调查。从受众心理角度(大众心理)分析时尚的发展的原因,也包括了受众对时尚的态度、喜好、倾向等。

(二)调查方式

以深度访谈为主,并访谈(主要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进行定性研究和资料的把握分析。以开放式问答为主。

(三)访谈对象: 制造学院学生。

二、调查内容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

主要阐述本调查共发放问卷?份,收回?份,回收率是?%。调查对象中,女性占?%,男性占?%;大一占?%,大二占?%,大三占?%,大四占?%,硕士研究生占?%,博士研究生占?%。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关于什么是时尚的调查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2、对现在社会中的某些“时尚”现象的看法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3、时尚产生吸引力的原因分析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4、对时尚的了解,以及在心中的重要程度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5、时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6、时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7、对时尚今后发展的看法

(论述某个问题各个选项各占?%)

篇3:对教师“下水”作文的看法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的确, 在“读写听说”四大基本功中, “写”是智力强度最大的一项劳动。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 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 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当语文教师依托写作训练目标, 设计好写作训练题目后, 如果预设的写作难易度把握不是很准, 此时不妨“下水”试试, 完整地经历写作的各个环节, 自然容易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难易度。而且对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成文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遇到的困难, 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做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限时训练中,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同步写作,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同时写作后的当堂交流互动, 也易于形成务实和谐的课堂气氛。当然, 对教者自身来说, 这样的操作无形中带来了压力,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催人奋进的自我鞭策吗?另外, 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取向和心态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 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技法技巧的迷信, 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 写作被神秘化, 成了学生的畏途。心态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 容不得学生作文中的缺点错误, 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甚至产生情感危机。而后者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 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 化难为易, 化苦为乐。因为深知写作的甘苦, 指导时更多欣赏的眼光, 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 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 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 获得更快的进步。再者, 教师会写、善写, 等于告诉学生:作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我们精神生活中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只要我们用心投入生活, 感受生活, 就能最真实地表现生活, 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慕感和信任感, 又有

42隰2009.4

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培养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二、有利于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叫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 具互补效应。怎样做到善于读书, 谙熟阅读之道?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读写相长”“以写促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经常“下水”, 反过来可以养成重点部分精读, 关键之处细读, 特点所在深读的阅读习惯和风格。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材料, 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提高自己分析把握教材的眼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活化知识, 开阔视野, 进一步发展解读技能, 构建起深邃的智力背景, 更加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而缺乏写作, 往往容易出现感知迟钝, “发现”能力欠缺, 情感粗糙麻木等状况, 面对课文必然是视野狭窄, 思路枯涩, 语言贫乏, 想象联想能力低下, 很难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得心应手地进行阅读教学, 很难把书教得亲切, 教出味道。怎样走出这种困境?除了勤于思考多多诵读之外, 经常“下水”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提炼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要求, 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外, 还应具备语文教学的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 字正音准, 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 语言生动形象, 饱含感情, 富于艺术感染力。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口语连篇, 杂乱无章, 学生听起来吃力;有的教师故作深奥, 喜欢绕弯子, 过于晦涩, 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贫乏老套, 缺乏鲜活、流畅、多彩的特质, 学生恹恹欲睡……凡此种种, 都可以用写作中获得的语言锻炼功夫来改变。经常“下水”, 可以锻炼思路, 提高概括能力, 剔除口语中的杂质, 使课堂语言清晰干净;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使课堂语言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经常“下水”, 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入耳入心, 营造出一个个美的语言环境。在这方面, 许多语文名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钱梦龙老师, 引章摘句, 妙语连珠, 让人回味无穷;于漪老师, 语言生动, 词采丰美, 富于感情;魏书生老师, 语言自然流畅, 幽默生动, 富于哲理……这些当代语文教育大家都有着很高的语言素质, 其秘诀之一, 就是笔耕不辍, 在经常写作中获得了语言的提炼、净化。

然而,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些教师对“下水”作文的认识存有一定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生写作文, 教师先动笔写一写, 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 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 教师示范得好, 学生就学得快。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 那就值得三思了。因为在上述认识指导下, 教师频频“下水”一板一眼地给学生示范, 学生虽然写出了作文, 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出手示范, 马上便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从而逐渐形成固定的写作习惯:如一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甚至某些一成不变的语言, 而这会严重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智能结构。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就会日趋千篇一律。于是, 概念化、公式化、枯燥乏味、没有个性的文章便源源不断。曾见过这样一个班级, 班内学生写“一事一议”的作文, 都喜欢以“看了上述材料, 我不禁掩卷深思”开头, 原来这正是该班教师给他们示范过的“经典名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位教师如此身体力行的“下水”示范, 让学生刻意摹仿, 学生的作文怎么会有创新, 学生的个性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应各具特色。而在“下水”示范作用下,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就会丧失殆尽, 从而变成别人“掩卷深思”我也“掩卷深思”的学舌鹦鹉,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事实上, 把教学生写作文比作教游泳是极端错误的, 这根本是两码事。教游泳,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什么“蛙泳”“蝶泳”也能学个八九不离十。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 如果也只是“下水”示范示范, 仅让学生学个样子, 与自己八九不离十, 就不免可笑了。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根本不懂什么是作文。当然, 在教作文之前, 教师“下水”是有必要的, 这是为了使自己对作文的审题、构思、语言运用等有切身的感受, 从而在指导时能有的放矢, 避免疏漏和错误。可见, 提倡教师“下水”的初衷, 也是为了使教师明白其中的甘苦,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引路。

综上所述, 教师如果不会写作或写作底气不足, 是教不好语文的。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 没有良好环境与氛围的熏陶与浸润, 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写作教学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所以,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天经地义。当然, “下水”必须谨慎, 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之后,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得想明白了再行动!

篇4:对“大部制”的看法

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被裁撤。铁道部的行政性职能并入交通部,而经营性职能则通过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发挥作用。

徐洪才认为,这次取消铁道部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可以说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是计划经济垄断部门的最后一个堡垒,我们把它拿下了。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职能分离,建立铁路总公司,进行铁路的运营管理,同时将它的这种计划、规划、发展的一些职能给它合并到交通运输部里面,这样可以有一个好的起点。下一步就是铁路总公司要按照企业化来运营,将来可能还是要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像过去我们有一些经验,很多垄断部门的一些国家部委,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原先也是部门,后来成为总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然后成为上市公司。所以将来出资人的两权分离的问题要解决,要解决它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

铁路票价在长期可能下降 服务质量改善

铁道部被裁撤,铁道部末任部长盛光祖表示票价要更贴近市场,而且说现在的票价是比较低的。

徐洪才表示:这个市场化可能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期阶段首先要避免票价上涨,因为上涨这件事情总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不是好消息,将来通过竞争,通过改进服务,可以差别化的定价,总体趋势我觉得价格应该下跌,因为竞争的结果价格应该下跌,不光是部门之间内部的竞争,同时它跟别的一些部门,像航空、公路,也有竞争,那么乘客就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将来价格总体会下跌,而且服务会进一步改善。

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得到提升

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升级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中揉合进了工商总局,还有质检总局一部分食品监管的职能,把食品监管上下游的环节都揉合到一个部门。

徐洪才对此表示,从理论上讲应该说是有利于效率提升的。因为原先是各路神仙,各管一段,九龙治水,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现在整合在一个部门,可以统一协调,同时也避免了这种部门人员的交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下一步效果如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因为不同部门的整合,将来还有一个磨合的问题,因为事在人为,很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将来的协调,这是个大问题,所谓“新瓶装旧酒”,这是大家应该要避免的,旧瓶装新酒,可能这个酒也要变味,最终我们希望在形式变化的同时,内容也要有很大的变化,就是它的职能真正发生转变。

撤销电监会有利于能源协调规划

这次改革方案中,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入了国家能源局。电监会成为了中国最短命的一个正部级的部门,有人说这是标志着过去十年中国电力改革失败了。

徐洪才认为:这个判断是武断的。因为电力是作为能源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未来我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把它整合在一起,我觉得有利于对能源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将来,矿石能源比重会越来越小,更多的还有一些多样性的,像生物能源、风电等等绿色能源的加入,不同的能源品种之间的协调,以及未来总体规划,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原先是两个部门,效率肯定是低了。

政府投资审批权下放难度不小

这次方案里提到政府要逐步地减少对投资的干预,下放一些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的缩小审批。

徐洪才对此表示,改革难度不小,总体方向明确了,就是说要让市场主体承担责任,政府角色应该是一个裁判员,而不是一个运动员。将来就是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特别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干预过多,阻碍了市场的培育。要让市场的力量,市场主体自发地发挥供求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在生产要素定价过程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服务的功能,是引导的功能,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预,将来调控方式更多的恐怕还是要转移到间接宏观调控,要建立一种服务型政府、高效的政府、廉洁的政府、法制的政府,就是把政府的权力关在笼子里,予以限制,即所谓“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像过去那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乃至一些残余。我们很多政府部门,包括一些人都习以为常,习惯于干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权力,而不是一种责任,所以以前政府职能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审批,行政审批很多,上马一个项目可能要一百个,甚至两百个公章,这中间的治理经济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而且也不公平,也为政府部门寻租腐败奠定了制度基础,现在我们釜底抽薪,要进行角色转变,最终目的是要放水养鱼,让市场主体,让企业、让居民、让出资人承担风险,承担责任,同时也分享收益,要提供这样一个高效的,同时也是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

所以,讲到这一次改革,我觉得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更多体现为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但是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旧的人员安排,下岗分流,这个很难,而且不同部门合在一起,磨合也有一个成本,所以,这个转换要有一定时间,但是我相信,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领导下,改革的决心很大,而且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改革,深化改革,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分享改革红利,在旧的红利逐渐消失过程中,新的红利、新的动力和活力及时跟进,这是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我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任重道远。

发改委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说,有些机构在西方国家看来没有必要,但在中国很有特色,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不能少。也有人认为,这次机构改革之后,发改委的职能是进一步强化了。

徐洪才表示:发改委原先脱胎于国家计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是在转轨过程中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的职能在变化,也在与时俱进,它将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的問题、规划的问题,它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这一次从形式上看,能源局扩编,它的力量和功能似乎加强了,这是形式上的,因为能源这一块对我们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总体上,发改委将来总的改革目标,还是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特别是对项目,要改变过去专注于某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要变成宏观的调控,宏观的管理,而宏观管理更多的要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杠杆来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来发改委的职能要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行业之间的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它的规划功能要加强,指导性功能要加强,而指令性的东西要减少,这是大势所趋。很多人现在对发改委颇有微词,也是基于它是过渡型的,它有中国特色,将来它的职能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变革的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

篇5:对文学的看法

首先,文学总是聚集着情感的,反过来,作乾在写作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才叫文学。情感包括许多许多,美好的情感,愤怒的情感„„甚至放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是可喜的,然而,也有作者在创作时毫无感情,为了创作而创作——我只能说这根本就是不尊重文学的表现,而且这篇作品无论有多么优秀也不能算是什么好文学。有些人总认为不尊重文学的表现在于乱用骂人的话甚至脏字,却没意识到脏字也是一种情感宣泄,并且挺真实,挺纯粹。何况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这么说吧,读者都宁愿看一部毫无意义,单纯是发泄感情的差劲小说,也不愿看一部通篇使用华丽词藻却没有一丝真正的生命力的“优秀文章”。

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热爱文学的人们总是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美好。究竟文学为何如此美好?而为什么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人却没有这样着魔般的迷恋感?文学到底比其它的东西多些什么?

没有文学的生活悲惨得不可想象。如果人们突然有一天把所有的科学成果都烧了,科学家们会照样活得好好的。而如果人们把文学作品全部烧掉并强令我们禁止创作文学,那么必定会有许多人痛苦地集体自杀。

难道文学的意义这么重大?它难道才是生命的意义么?

我觉得文学就像自然一样神秘,了解得越深,就越觉得入迷,似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内心深处发生一些变化,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可能变得更加的开朗,也可能变得忧郁,说话时会很艺术,是听你说话的人感到舒服,叫文学的人。文学素养都很高,他们说的话就很经典,使人难忘。

谁都可以拥有文学,正如谁都可以拥有梦想。文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的憧憬,我们的理想。现实生活中几乎事事都不十分如意,对此我们只能将我们的梦想“发泄”出来——在文学里,文学的最大好处是能使我们满足,使我们快乐,在美好的文学世界里(哪怕文章表面表现的不是美好的事物,它依然是美好的),饱含着我们的希望和向往。它使我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中了!

文学,既是“实的”也是“虚的”。有些人不屑一顾,文学就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在这里花功夫,跟无所事事地躺在床上白日做梦,消磨时间差不多(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有这点时间干嘛不好好把理科学好去设计个火箭飞出去试试,你不是说要探索世界嘛?!我只是想说,正因为它是虚无的,所以才比实质的东西更宝贵、更有意义。

人是一切价值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主体。作为一种文学意识,文学从来都不是对客观生活本身的直接再现,而是在作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创造而成、并受到主体的意志、情感支配。如实地描摹一个对象和艺术地表现同一对象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评价,作家自身的思想和感情,都必须经由主体心灵的加工创造才能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身上已经打上了创作主体的个性烙印。因为,文学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也是主体的一种“反应”,主体的政治信仰、社会立场、审美理想、文化修养、人生经验,以及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等等,甚至,包括创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都会对外界的刺激 和主观的感受发生反馈作用,都会对文学创作过程和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真善美的观念上,现代主义与传统的柏拉图美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真和善都是美的;但在现代主义眼里,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丑和恶都是与美和善相反的,但可以是真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态度观察这个世界和人,怎样估计“真”的原则对文学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具有意义。从方法论上看,现代主义作家注重人的自身认识,“认识你自己”。哈姆雷特说过:“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篇6:对两会的看法

2013年3月3号,也就是昨天第十二届第一次“两会”在京召开“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而“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今年,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收入分配”、“养老保险”、“房价”、“机构改革”等是今年公众最关注的12个热点话题。正如“民之所盼,政之所为”,我们将带着这些热点话题关注两会,一起见证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见证一项项百姓关切化为国家政策、政府行动。

篇7:对爱情的看法

已有 4 次阅读26分钟前标签:爱情婚姻家庭思考

几天前,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我在大学教书时候的女学生打来电话,讲述了她最近的感情遭际。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夫妇感情还算不错。但是自从与公婆住到一起以后,她感到丈夫、公婆和儿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仿佛水乳交融,而自己却融不进去,像一个孤单的外人。在她与公婆产生矛盾的时候,丈夫由于左右为难而呈现出一种“不作为”的状态,令她非常失望;加上结婚已久,婚姻生活本来就很平淡,于是她就寄情于爱情小说,从中寻求安慰。这个时候,一位已婚男士出现了,他向她倾诉自己的婚姻苦恼,二人“同病相怜”,很快堕入爱河。女的如飞蛾扑火一样,扑向一段新的、所谓的“美好”感情。不久,在女方的强烈要求下,女人的丈夫与她离婚了;而后,那个已婚男人也离了婚。

如果事情就到此为止,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女人在领导和同事的舆论压力下身心交瘁,春节前想到男方那里去休养几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男方却告诉她: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了,婚礼正在紧张的筹办过程中——可是新娘却不是她。女人立刻懵了,她简直不能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她已经离了婚,而且怀了男人的孩子,可是现在他居然要跟别人结婚?!男人痛哭流涕,说自己是爱她的、跟别人结婚是非自愿的,等等,求她把孩子打掉。她打了。她希望男人跟自己结婚,男人却故作犹豫不决。离男人的婚礼只有三天的时候,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该怎么办。

听了她的讲述,我叹息不已。想到当年那个年轻纯洁的女孩子,如今受到这样的身心重创,不禁深为惋惜。不学佛的人,只有告诉她认清形势、不要再对那个男人抱有幻想、好好调养自己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了。

但是这件事却勾起了我的思考。佛教徒也是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不得不面对各种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据我的耳闻目睹,遇到婚变和其它家庭变故的时候,居士们处理成功的少,陷入困境中不能自拔的多,尤其是女居士。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态、水平和表现,与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从佛法的角度,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树立起正见;其次是没有把佛法真正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笔者自己总结了一个定义:爱情,就是恋爱双方对对方我执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又不是古代的皇上,随时都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一一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

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的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了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爱情有三个特性。

第一:‘如露亦如电’一一爱情是短暂而无常的。

爱情就象花一样,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抽枝,到含苞欲放,初放、盛放,乃至凋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阻止花儿的凋零,因而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爱情的凋萎与终结。

爱情又象人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气干云;也曾貌美如花,也曾如临风玉树,而今或是人到中年,或是垂垂老矣,神采飞扬的那一刹那青春,又安在哉!人生本已如白驹过隙,青春更是稍纵即逝,而爱情,则不过是青春鼎盛时期的一道闪电罢了。谁人见过闪电永远停驻在天空中?又有谁见过露珠儿在太阳底下不被晒化、之后蒸发得无影无踪呢?

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那么爱情作为有为法的一种,又岂能独免?除非爱情是无为法,而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必追求佛法了,只需去追求爱情就好了;我们也不必学佛了,只要去学习那些痴男怨女就好了。推论至此,作为佛****的你,岂不觉得可笑?

第二:“如梦、梦、泡影”——爱情是空幻的。

为什么说爱情是空幻的呢?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业力纠缠,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止跟一个异性有缘,而最终得以结婚的,通常只有一个。请你试着回想一下,从你青春萌动的时候开始,你所心仪的那个人,到后来你为之心动的一个个异性,他们是否都还鲜活地留存在你的记忆里?如果每一个人都细节清晰地保存在你的记忆里,那么我只能说:佩服你是个天生的情种。事实上,除了眼前整天面对的那个人,其它的人,早已湮没在现实的琐碎中、岁月的烟海里。

是的,偶然当你回想的时候,你知道是有这么回事儿,但是,当时的事、当时的人,就象老照片一样,有些模糊不清了。回忆到往事,就象做了一场梦,而

一段段的感情经历,就象一个又一个内容相异的梦。有的时候感觉往事是那样地遥远,以至于觉得仿佛发生在前世。甚至有的时候会想:它真地发生过吗?还是没有发生过?虽然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但是没有什么比自己的这些感受更能说明感情经历的空幻了。

唐人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等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倘恍迷离、如梦似幻的心境,把追忆时的那种怅惘的心情写到了极致。其实大部分人回忆起事隔不远的感情遗憾时,是会有一些惆怅的;但是等他到中、晚年,惆怅亦不见,只有无言了。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借着主人公福贵的口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了做和尚”。为什么老了想做和尚呢?因为他用一生体会到了人生的幻灭,触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注意去体会人生的空性。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吗?当戏中的人正欢天喜地、或者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你拿起遥控,把电视“啪”地一关,这个时候,不管故事是多么地九曲回肠、情节正进展得多么如火如荼,荧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那些戏中人、戏中事,那些爱恨情仇,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的精彩些,有的平淡些,但是不管你正进行到哪里,只要阎王爷拿起遥控“啪”地一关,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会一片空白,你曾经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一期业报就结束了。事如至此,你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事情,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吗?如果说整个人生都是空性的,那么,作为人生一个组成内容的爱情,又焉能不空?

第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一爱情是因缘法,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生有灭的。

两个人的相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有很多条件,比如前世的因果,今世的外表、相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样发生变化,只要在恋爱一方的心目中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当一个女人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厌弃她,而喜欢靓丽的青春少女,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由于女人的衰老,色相这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爱情就消失了,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爱情去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常是很多条件发生了变

化,爱情也便随之摇摆变化,乃至逐渐磨灭掉了。

了解了爱情是因缘法,我们就理解了它的生与死。当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生起;当条件不具足的时候,它就消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散了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爱情呢一一它已经尸骨无存了。

爱情既然有上述三种特性,那么,爱情是不是压根儿都不曾存在过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幻觉呢?也不是。当初那个人说“爱你一万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时候,他(她)是真的;现在他(她)变了,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也是真的。这恰好说明了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人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本身既已疑幻疑真,那么这基础的坚固与否,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婚姻就好比一条绳子,它想把爱情捆绑住。爱情既是空性的,用婚姻捆绑它,就象用绳子捆绑空气一样,能绑得住吗?爱情既是无常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永恒了吗?爱情既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不分崩离析了吗?不,爱情的特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改变,否则就不成其为特性了。

那么,我们人类为何还要选择婚姻这种形式呢?这是因为,第一,所有的爱情滋味都差不多,过程都大同小异。“三千溺水,我只取一瓢饮”,人们常常把这视为对爱情的专一,实际上,这一瓢水,与再取它三千瓢水,滋味会有什么差别?不都是水吗?体验过了一次爱情,就不要再浪费人生了,省下精力干点别的,比如学佛修行什么的。佛陀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象爱欲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修行得成了,可见爱欲的为祸之大。这样的大患,一已足矣,何可再三再四?

第二,为了人类的集体安全和个体安全。如果没有婚姻约束,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财产、子女、淫杀等等,不胜枚举。如果人们打着爱情的旗号,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人类社会就会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没,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所以,为人类全体计,为自已的切身利益计,我们都需要婚姻。

既然婚姻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那么它出现任何变化或变故,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作为修行人,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不是被变故所震惊和击倒。在生活中,通常被动的一方,也就是被遗弃的一方,会感到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他(她)不要我了,他(她)选择了别人。被遗弃者的我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变得自卑起来,常常尽其余生也走不出这个心理阴影,这一生就被摧毁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过的,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爱情的无常等特性,也因为前世的缘分已尽,还因为对方的不觉悟——他(她)只是业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随波逐流而已,丝毫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被遗弃者虽然不能说一点儿责任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掉,也是不明智的,毫无必要。作为学佛者,你应该清

楚地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一颗明月珠在心里,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

篇8: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 能做好的前提是兴趣。只有对作文感兴趣了, 才会产生感情, 才会喜欢写作, 才会有写的欲望。然而, 大部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到写作文时, 觉得无话可说, 东拼西凑, 有的干脆到作文书中去抄袭一篇, 来应付老师。针对这种情况, 我是这样做的:每天给学生留一篇日记。开始学生也是应付, 但我降低要求:你可以写一句话, 也可以写两句话, 如果想写, 有话可说, 也可以多写。

这样, 有的孩子还真听话, 开始第一篇日记有的只写一句话或两句话。记得有个叫张扬的孩子, 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我没什么可说的, 老师, 对不起。”我给他的评语是:“孩子, 慢慢来, 老师等着你进步!”第二篇日记, 他写了三句话:“老师, 我发现你讲课的声音特别好听, 我上课没有走神。这节课内容真容易, 我全都学会了。老师, 我忽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笨。”像张扬这样的学生, 一天天地比以前在进步, 有话可说了, 想说了, 也就不再害怕作文了。孩子们把日常身边的小事, 都写在作文中, 很有激情地描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 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 写作激情也有了, 作文水平不提高都不行。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原材料, 提炼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观察活动中的人、事和景物, 把他们的外貌特征装进大脑, 储存起来。这样, 等动笔写作时, 再把储存的生活信息再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加上自己的思想看法, 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就产生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参加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是有限的。那么另一种积累材料的方式, 就是要多听。好多名作家, 剧作家, 都是体验生活, 听别人讲述故事, 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接触生活的同时, 要学会动脑思考。如果一篇文章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简直就是流水账, 白开水, 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对每件发生的事情, 都要进行深入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把握事物的本质, 提炼厚重的思想感情, 自己的感情提炼出来, 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营养, 多读, 多看, 拓宽视野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就必须多读多看, 增加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多看多想。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活跃他们的思想,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并推荐名著名篇及名家的作品。报刊和百科知识方面的书籍也可以介绍给学生来读。另外, 语文老师还应该做个有心人, 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 让学生欣赏, 模仿, 学习和借鉴。每周给学生留两节阅读课, 鼓励学生多看, 多记笔记, 多摘抄, 积累更多优美佳句。指导学生把这些精彩片段, 变成自己的话,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并且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升华自己写作技巧。

四、加强写作理论讲解, 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目的性

每到开学之初, 老师总会对自己的教学拟订计划。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 把作文教学孤立在这些计划之外。没有预先考虑, 作文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大。曾经在办公室里, 在作文课快开始上课的几分钟前, 一位语文老师还在问其他语文老师这周要写什么作文, 说他也让自己的学生写这个题目。作文课上, 对一个随手拈来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来写, 或是零星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来练, 没有计划性, 目的性, 也没有针对性的作文课, 能让学生学到什么作文技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加大作文相关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更系统, 更科学, 更有目的性, 更有效。作文练习要分阶段进行,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杂文, 或有时候让学生写一些抒情散文也是可以的。有的孩子还有写诗的想法, 老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提供诗歌写作技巧方面的帮助。这样孩子除了写一些基本的作文之外,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对其他写作空间也可小试牛刀。兴趣广泛了, 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灵活多样训练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毒害, 作业多, 任务重, 时间紧,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每学期除了安排若干篇大作文之外,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平时的小作文、周记、日记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 文章不求篇幅, 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上。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天早晨, 我们学校门口站着一位学生的妈妈。每个上学的孩子都看到了那位妈妈———与众不同的母亲, 同学们到教室后还在议论这位妈妈。我的语文课正好是第一节, 我就临时改变讲课的计划, 让学生来写这位让大家议论纷纷的母亲。孩子们观察很认真:这位妈妈穿的鞋子不是一双的;这位妈妈的扣子有一个忘记扣了;这位妈妈爱笑;这位妈妈没洗脸;这位妈妈的头巾太落后了;这位妈妈穿得太单薄了, 这位妈妈手里拿了一个饭盒等。我通过了解, 这位妈妈是八年级一个学生的妈妈。她和我们不一样, 有点精神失常。虽然她穿的衣服不漂亮, 虽然她不美丽, 但是她是一位好妈妈。她的儿子早晨起床晚了, 没吃早饭。妈妈心里很难受, 怕孩子饿着, 追过来给孩子送吃的。但她不知道孩子在哪班, 学校门卫不让她进, 说她是神经病。她站在学校门口等了好久, 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看到自己。这样的妈妈, 难道说不是美丽的吗?当孩子们听到我说完这些, 眼里都闪着泪花。是的, 人是感情动物。这节课, 我们上成了作文课, 作文的题目《那位妈妈》。孩子们写得都很好, 情感表达得很真诚。

总之, 要走出作文的困境, 道路还是很曲折的, 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尊重现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并且, 还要不断补充自己的营养,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大胆地创新, 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新途径。同时学生也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丰富自己的阅历, 拓宽写作题材, 勤于练笔, 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 我相信, 在园丁辛勤的浇灌下的花朵, 明天会开得更艳。

篇9: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文字,将为各民族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汲取人类更多的精神财富,增加更为丰富的社会体验,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更多少数民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前程择校观念开始更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从小学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道路: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会逐渐开始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会动的,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和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維大力推动双语工作,使之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双语学习和教育。1996年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加强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号召,并成立了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以知道全疆的互学语言文字工作。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及民族的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从学校教育抓起以汉语教学为突破口,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从这些年的结果看来,自治区的双语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成效比较明显,在此过程中,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从一年级就开始汉语课程,各地州党委和政府也通过党校或其它教学基地开设“双语”强化班,成效显著,其他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培养人才。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沟通,使得“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少数民族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族人民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双语学习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今后加强各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通过双语教学的试点与尝试,使我们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尽管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还需要克服许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从我们的实践出发,踏踏实实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会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甚至多语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棉铃的普遍性问题之一,每个民族不是面对本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发达,信息化快捷的社会,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现代化进程都极大地改变着你原来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信息网络而显得近在咫尺,选择和世界流行语进行沟通、交流将成为一种必然。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实施双语教学,从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来考虑的语言技能,教师的教学,以及汉语语言能力、表达对双语教学的实施直接影响中国的标准。然而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是薄弱的环节,所以在当前把汉语教学作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母语教学,而强调的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习汉语,这也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性质,另外,“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语教学不是不要母语,而是要求少数民族必须学好母语,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掌握汉语。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定会迈开大步,为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双语教学即能在学校里使用汉语语言进行更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校鼓励双语教学是对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对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双语教学,首先改变汉语教学重视方面,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改变专业教学与汉语教学相脱离的现象。双语教学将汉语作为工具和媒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学校加强双语教学是在义行,是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视点,具有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口腔科下一篇:Y公司车队队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