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节气

2024-05-24

今天是什么节气(精选6篇)

篇1:今天是什么节气

每半个月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新的节气,四季转换的步伐又往前迈出一步。今天已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这也是一个代表成熟与收获的节气。一年光阴将过半,大家都有收获吗?

□杨欣欣 林泽微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比其他节气,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带着泥土低调的气息。它不像惊蛰、立夏那样有天气上的象征意义;也不像清明、冬至一样有很多习俗;甚至不像白露、小雪那样有一个好听、文艺的名字,它实实在在反映的是田间地头的景象。

顾名思义,“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古语有言“春争日,夏争时”。这里的“争时”也就是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到了第三候,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篇2:今天是什么节气

大雪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节气,它标志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自古大雪时节使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三候表明天气将转寒,是大雪的标志。

虽说南方大雪无雪,不过霜倒是有的。清晨,迎着带着丝丝凉意的冷风来到草坪,你也许会发现,一夜间,草上已蒙上了一层微白,细看有些草尖还沾着露珠。远望去,大地似乎抹上了一层糖霜,这霜为只能伏在地上苟延残喘的草增添了不少美感。

入大雪,民间一般会利用寒冷的天气腌肉并挂干屋檐下。待肉风干后,入锅再香气四溢的端上桌。此时,这腌肉有的就不止是美味了,它还饱含着对来年的期盼,家人对我深深的爱和关怀,这样富有情意的美食,我怎能不爱呢?

另外大雪时节雨雪多,于是雾也不会少。雾一般在清晨降临,大地似乎着羞于展现她的容貌,如意在清晨戴上了面纱。于是一切景物都像印象派的画一般模糊了,这雾一般在太阳高升时才会散去,给早晨抹上了些寒意,令我更加不愿出门。一次出门时,我却发现,如此寒冷的天气山茶花却还开着,深红的优雅,浅玫红的热烈,浅粉的清雅,仙气,白色的脱尘,一朵朵迎着霜露,迎着雾气蓬勃开放。恍然间,大地似乎又回到了开春之时。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这山茶尚能在寒冷的开放,我们这祖国的花朵为何不能?

篇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崇高”

诸多明星之于80、90后, 仅仅只是喜欢。90后“自己”才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个中缘由, 不言自明。因为明星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崇拜。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青年一代自信心增强的表现。而我的理解是, 这并非是他们自尊、自信, 恰恰是出于某种“无奈”。这正如“最不想当公务员”一样———连年不断创新高, 越来越火暴的公务员招考是事实。那么, 我们是相信“心里话”, 还是相信这个事实?唯一的解释只有“无奈”———要么言不由衷, 要么行不由己。

显然, 人之所以会崇拜某一类杰出人物, 是因为其集中代表了自己某种理想、信念。换言之, 凡是某种“杰出”迎合了自己心中的崇高, 所谓情投意合, 必然产生崇拜, 这也是情不自禁的。当下的“杰出”, 引不起80、90后的崇拜, 原因便是“杰出”与他们心目中的价值理念不够“合拍”, 或者说达不到应有的强度, 所以形不成崇拜的“共鸣”。

对待“崇拜”, 我们有一个习惯性的定式思维, 即往往追究主体为什么产生不了崇拜, 而相对忽视客体是否具备了时代普适性的“崇高”。所以我们要迷惑不解, 在这样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杰出辈出, 咋就没有他们崇拜的, 而会“崇拜自己”呢?

曾记否,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 他们表现出的那种“长头发”“喇叭裤”, 以及“玩世不恭”的形态, 似乎也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于是舆论说“这是垮了的一代”, 是“迷茫的一代”“怀疑的一代”“颓废的一代”等等。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尽管还算是“好孩子”, 可对当时社会普遍“质疑”的境况, 感同身受。其实, 那时传统“说教”刚刚破败, 但是传统积累的社会普适“崇高”, 仍然具有较强的惯性冲击。比如成功的模式 (考上大学) 、就业的样式 (个体户) 等等, 有“自主”但难“选择”的“无奈”。表现出的是社会飞速转型下的某种“失重”———崇高却不现实, 现实又不崇高的矛盾。当陈景润、张海迪、女排、霍元甲等等出现时, 为什么立即形成了一股股狂热的崇拜?老实说, 这个崇拜的直接基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矢志报国”之类, 而就是“顽强拼搏”———这对他们是很实在的人生支点。这个“顽强拼搏”被高高地定位于崇高之上。

毋庸置疑, 现在所有的“杰出”和“成功”, 也都饱含顽强拼搏的精神。然而, 也毋庸讳言, 现实的“精神力量”缺乏应有的感染力, 或者说似乎已不那么“崇高”了。相比之下“机遇”“机会”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是正常的。然而机遇、机会对于芸芸众生, 未免比较虚幻。其次, 剔除“机遇”“机会”, 改革开放第一代创业者, 完全可以凭借精神力量, 白手起家, 取得成功。马云扣除机遇、机会, “条件”也是颇硬的。也就是说如今成功、杰出的“条件”因素在提升、强化, 门槛增高。那么这个门槛条件, 不管怎么说也难说有多“崇高”。比如“学得好不如生得美”。

当然, 无奈并不就是消极的, 更多情况下或许就是一种积极。因为创业者总是“无奈”的。想创业才有无奈。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 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创业、创新不是复制, 也没法复制。上世纪80年代青年的“迷茫”是这样。今天80、90后崇拜“自己”的无奈, 也是创业、创新强烈冲动的表现。

不崇拜明星名人, 因为80、90后的骨子里并不缺乏“艰苦拼搏”的精神, 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等中的表现就是很好的明证, 而且他们喜欢和期盼挑战性。他们拒绝平庸, 他们热切需要的是崇高。社会在大力为青年一代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的同时, 需要着力经营的还有为他们创造“崇高”, 这非常重要。崇高是青年人赖以生存生长的氧气和热血。每一代青年无不是在时代崇高精神激励下, 开拓成长成功的。

财富不是崇高, 名气的光环也不是崇高。唯有“精神力量”才是崇高。那么, 现而今我们具有普适价值的“崇高精神”, 到底如何标志———这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所必须作出的回答。社会转型, 我们需要将“崇高”变得更为“现实”, 使“现实”更具“崇高”。

篇4:今天的榜样是什么样?

何种榜样更易让人模仿?

1暴力、攻击、色情等那些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行为往往具有天然的魔力

具体而言,暴力、攻击、色情等与个体本能相关的行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模仿,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在获得某种程度的奖赏或鼓励之后,人们就更倾向于去重复这些行为。此外,有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实施奖赏或鼓励,这些行为同样具有天然的模仿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榜样的不良行为没有遭到相应的惩罚,其天然的功能性作用就会引导着人们去不断模仿。

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往往渗透着大量的暴力、色情和攻击信息,这给人们提供了大量耳濡目染的机会。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具有榜样作用的公众人物,如明星、官员、社会精英等,在陆续爆出如吸毒、卖淫、嫖娼以及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后,当他们所受的惩罚没有达到人们所想象或预期的严重程度时,就为人们的模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蛊惑人心的巨大空间。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越查越乱、越反越腐”往往就隐藏着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模仿学习的内在规律。

2那些经过详细讲解、准确示范和针对性反馈的行为更易于人们模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详细的讲解、准确的示范、有针对性的反馈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模仿映像,进而有力地引导和调节人们的模仿活动。这就是说,榜样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过程越详细、越精确、反馈的针对性越强,就越容易让人学会模仿。

这启示我们,当家长在为孩子展示良好行为时,教师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时,社会在为民众塑造模范人物时,应当对榜样或模范人物的良好行为进行反复的、细致的描述、刻画、介绍和宣讲,让人们能充分了解良好行为的具体过程、内容和细节,以便于模仿和实施。然而,现实社会所塑造出来的很多榜样往往不具有持久性、具体性和深刻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榜样行为进行详细了解时,学习活动或宣讲活动就戛然而止,所谓的榜样或模范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与社会塑造正面榜样人物相反,很多媒体在对社会负面人物或不良行为进行报道时,却往往显示出巨大的兴趣和猎奇心态。这些媒体要么长篇累牍地报道负面人物的发展历程,要么图文并茂地介绍不良行为的实施过程,要么不厌其烦地邀请专家做详细而深入的点评,这种细致而深入的讲解和刻画虽着眼于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和引导,但往往过犹不及,反而教会了人们如何去实施不良行为。

什么样的榜样人们更喜欢模仿?

1社会精英或大众情人式的人物更容易成为人们学习的偶像

诸如影坛“小马哥”周润发拥有大批影迷,“常青树”刘德华拥有从7岁到70岁的大批粉丝……研究发现,那些社会地位高、个人能力强、富有魅力、受人尊敬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价值。这些榜样人物启示人们,如果按照他们的行为模式去做,就能取得相应的成功。

对于负面榜样,研究者曾考察过外部装束对人们模仿其行为的影响,当研究者以西装革履的时尚白领人物出现时,约有14%的人群会模仿其闯红灯等违规行为;但是当研究者以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形象出现时,只有0.007%的人群会模仿其闯红灯的行为。显然,外部装束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地位或个人魅力的重要外部特征,在激发人们模仿行为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亲切、真实、有共同点的榜样更容易被人们视为学习对象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榜样的相似性也是影响人们模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性别、年龄、能力、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榜样有更多相似点时,人们就会产生更多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从而认为自己也有很大的可能去获得与榜样相同的行为结果,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趋向性。

这就启示学校、社会等相关部门,在塑造榜样时,一定要对目标群体或受众有明确的界定,要结合受众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有相似性的榜样人物。具体而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系统,甚至不同的单位,都应该塑造适合自己领域的不同的榜样人物,而不应该搞普遍化的“一刀切”。例如任长霞的榜样形象更适合在公检法系统中宣传;谭千秋的榜样形象则更适合在教育系统或教师群体中宣传。

此外,榜样对受众的支配性、诚实度、亲和力等特点都是影响人们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样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谁更喜欢模仿他人?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榜样或榜样行为加以模仿,即使是同一个榜样,不同的人也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或模仿效果。所以,除了榜样以及榜样行为本身的特点外,观察者自身的特点也是影响其榜样学习的重要因素。观察者的年龄、经验、期望、认知水平、自信程度、情绪状态、个性特点、行为结果等都会对模仿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年龄小的人更喜欢去观察和模仿别人,而年龄大的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在观察和模仿榜样方面不仅有个人偏好,而且模仿和学习的效果也要比年幼者更好。

因此,在塑造榜样和榜样行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要根据受众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塑造和宣传方案。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之所以能引发无数年轻人的狂热与膜拜,关键就在于制作者准确把握了受众的特点。

篇5:小寒节气跟大寒节气是什么意思

小寒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寒是寒冷,小是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小寒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大寒应该是最冷,但在我国大部地区,小寒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

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还有人说,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十五天又分为三候,古时专门有物候谚语:“一候雁北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鸣”。谚语以禽类的栖息变化,来对应小寒节气的气象变化。“一候雁北向”,古人认为候鸟中的雁,习性是顺阳气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因此,雁就开始自南而北,飞回故乡;“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口性,二候时,喜鹊感到阳气异动,便开始搭窝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三候锥始雄”,雄是鸣叫的意思,到此时,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因而发出长长鸣叫。

篇6:24节气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的风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这一天,江苏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习惯,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这就是小暑“食新”习俗。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如《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并,皆卖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育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秧、水雪、细料情础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申熟林擒、脂麻团子、江豆锅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应时美味繁富,不妨选择益处多、容易得的时令之物来祛暑消渴。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具有“解烦渴,止泻,实大肠的作用”。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在没有人造冰以前,一般所用的冰都是窖藏之冰,吴地的人称之为凉冰。每当三伏,就有人在街上担担卖冰,有的还将杨梅、桃子、花红之类的鲜果放在冰中,通常叫作冰杨梅、冰桃子等。鲜鱼店铺则用冰来给鱼保鲜,称之为冰鲜。

周代有在夏季发放冰块的规定(见《周礼·天官)),后世的人也加以效仿。《邺中记》称:“后赵石虎都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以藏冰,三伏之月。以踢大臣。”《元和县志》记载:“冰窖在薪门外,设窖二十四座,以按二十四气,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冰鲜,并以涤暑。”在旧历五月就有人开始挑着担子卖冰。宋代诗人陆游〈重午》诗中写道:“叶底榴花蹙绛增,街头初卖苑池冰。”他自己解释道:“会稽不藏水,卖者皆自行在来。”小暑时,已人炎夏,为使食物保持新鲜,或者食用冰块以清凉解暑,冰市便应运而生。《燕都杂咏》中写道:“磕磕敲铜盏,街头听卖冰。浮瓜沉李脆。三伏绝炎蒸。”这描绘的就是卖冰人夏日沿街卖冰核的情形。

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围棋古时候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孟子》中也有记述:“弈秋,通国之替弈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弈棋的风气已经很盛行。《西京杂记)载,汉宫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汉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号称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至于象棋,古时候都称象戏,相传是北周武帝所制,并撰有《象经〉。他让王褒作注释,聚集起群臣来演说象棋之法,还命令庚信作《象戏赋〉。当时的象棋棋子是以日月星辰为形象顺应六律来走的。唐时相国牛僧孺最先用车、马、将、士、卒等来代替原来的棋子形象,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象棋形式。到了宋代,司马光作《古局象棋图》,又发明了七国象棋,其整个棋局分为七国,王位于正中,秦国居于西方,楚国、韩国居于南方,东方是齐国、魏国,北方是燕国、赵国。每一国用十一个棋子,以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别,可以合纵,亦可以连横。后来又有改为三国的,现在都已经不流传了。

六朝时期,弈棋的风气最盛,弈棋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嗜好,朝中订立官名,列出等级,以求棋中高手。官职的评定,就按棋手的下棋水平来定。更有甚者,天子遇到有功的大臣,也用棋子作为赏赐的物品。梁武帝让柳浑品定棋谱,棋谱中一共收人二百七十八人。梁武帝还亲自撰写《围棋品》《棋势》《棋法》等书。

弈棋可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思,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并养成精密审慎、预料时事的习惯。所说的品势行局,都是关于对弈双方优劣强弱、奇正胜负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棋书附在兵书之后,而历代的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也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中也不荒废。

夏季漫长无聊,于桐荫下对弈,是极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观。

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饲养画眉,需要精心。鸟笼高悬,放入水罐和食罐,笼内立一株天竺葵杆,这样画眉冬天栖在上面就不会冻脚。每天用鸡蛋黄拌水,再和少许细沙饲喂。天气渐热后,可以把鸟笼漫在水盆里,让它自己洗浴,这样会使羽毛更加光鲜,且避免因中署而死。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清代的吴伟业有诗道;“新桌浸后香恒满,细缕穿成蕊半开。”北平四五月份交替之际,街上就有人担着担子卖茉莉,花香清远馥郁,可供雅客点茶,妇女装扮。胡孟向有诗歌咏茉莉说:“兹花最郁烈,亦是八闽产。舟船共北来,道里复何限!燕中豪贵重尔香,盆盎骄罗栽满堂。浇用腥汁开特盛,繁星绝露凌晨光。闺中爱此起恒早,摘取偏宜鬓发傍。”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蚌猛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烟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烟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烟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每个蝈蝈儿卖铜元五枚至十多枚不等。富贵人家买回去后,养在红木盒里,上面嵌着玻璃,下面有底,可以开启,以便于喂食。食料一般是毛豆子肉、米饭、青辣茄和南瓜花等。晚上,将蝈蝈儿悬于床头,虫鸣声清脆悦耳。《清嘉录》中记载吴地风俗:“秋深笼养蝈蝈,听鸣声为玩,藏怀中。或饲以丹砂,过冬不僵。笼例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虫自北来,熏风乍拂,已千筐百营,盈于吴城矣。”

北方喜欢养蝈蝈儿的,大多用笼喂养。好的烟蝈儿一只价值十余金。蝈蝈儿笼用小葫芦去掉上截制作而成,以色泽如蜜蜡一样的为佳,镶嵌以象牙或用紫植做盖,四围雕刻花鸟用以通气,工艺极其精细巧妙。如果形状是扁的,就在旁边开一扇玻璃窗,价值有贵到百金的。天寒之时,蝈蝈儿于此藏身,可以保暖,鸣声更加响亮。如果用银朱喂养帼蝈儿,会使其腹赤有光,能够耐寒。八旗满洲妇女大多将鞋底挖空,把烟蝈儿放在里面,使蝈烟儿的叫声和鞋子踩踏的声音相应,也称之为聒聒。清代韩宝荃的《咏叫哥哥》诗中写道:“少小怜为客,关山万里过。樊笼甘我素,口舌让人多。北望空回首,南音孰倚歌。世途行不得,何苦叫哥哥。”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晋代的车胤家贫,读书没钱买灯油,于是在夏天用锦囊装进数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见《晋书·车胤传》)。隋朝建立十五年时,隋场帝在东都录华宫征集来萤火虫数解,晚上出游到山野,将萤火虫全部放出,窦时萤光闪烁,遍布岩谷(见《隋书·场帝本纪》)。《演繁露》引沈存中的《清夜录》:“丁朱崖败,有司籍其家,有绛纱笼数个,大率如烛笼,而无跋无虫也,名聚萤囊,有火之用,无火之热,亦已巧矣。”大概萤火虫的萤光虽然微弱,然而在一个地方聚集多了,也十分光明。夏夜里,孩子们还往往用蛋壳,或者薄纸,或者白云母片,制成透明的火笼,将萤火虫放在其中,萤光忽明忽暗。拿着把玩欣赏,名为萤火虫灯。

14、游胜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涤酷暑。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给人们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处,有条件者不妨一游。

炎炎夏日,不论老幼男女,借水消暑,最是惬惫。游船之上,披襟当风,山光水色,尽人心胸,晚上人港,则灯火辉煌。四面八方的游人聚集一起,泛炯中流,月色与波光相接,灯光与水光相映,或者美酒佳肴,管弦竞奏;或者茶香袅袅,品茗闲话。在山水雅趣、逸兴闲情之中放松身心,实在是消夏的乐事了。

适合小暑时节的活动

我们现在很流行健走,这是速度介于跑步和散步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运动方式简单,没有意外伤害等原因,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欢迎,尤其适合老年人参与。健走的运动量适中,技术要求低,没有器械限制,对增强腿部肌肉和提高心肺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夏季早晨和太阳下山后的傍晚,均是健走的好时间,尤其是傍晚,既可以帮助消化,又可纳凉,一举多得。小暑时节在水中慢跑有利于消暑。水中慢跑除了可以感受凉凉的水温,还能平均分配身体负载,比在陆地上跑有明显的有点。在地面,每跑1英里,运动者的每只脚需要撞击地面1000次左右,脚部、膝部和臀部都会受到震荡,所以常常使肌肉扭伤或韧带拉伤;而在深水中,下肢受到的震荡为0,所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 小暑是什么意思?

★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介绍

★ 小暑节气的灯谜

★ 小暑这个节气代表什么

★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关于大寒节气的含义

★ 春分节气有哪些含义

★ 关于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上一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2011年动力车间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