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2024-05-03

学生读书评价制度(通用9篇)

篇1: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学生读书评价标准

1、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深厚的阅读兴趣,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少于三十分钟。能在班级或学校发挥“课外阅读”的模范带头作用。2、家庭藏书至少10本以上,而且书籍的质量较高。3、积极参加学校及各级组织的阅读活动,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经常向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借阅书籍,认真及时地填写好读书卡,能写较为具体生动的读后感,也可以是摘录、剪贴、书签、读书小报,可以进行展示。4、坚持诵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内容,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读书量。5、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两篇);积极在各级各类小学生刊物及作文比赛中发表文章或获奖。6、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在学校举办的读书好活动评比中荣获较好名次。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读书氛围,形成书香班级。1、丰富源泉,让学生有图书读。(1)图书角建设:积极发动学生将家中的藏书有选择性地带到班级里来,老师自己也带头捐上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书,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2)学校阅览室:要求学生人人办好借书证,每逢单周一都要坚持去借阅图书;定时或不定时查阅学生借阅情况,表扬借阅率高的同学,并授予“阅读之星”称号。2、保证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读。每天晨读30分钟;午间阅读;晚上20分钟读等,养成读书习惯。3、适时引领,让学生有兴趣读。(1)设计推荐书目: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书,推荐给学生,打开他们阅读的大门。(2)及时推荐新书。(师生有新书好书大家分享)(3)课内带动课外:教一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看看,也可以再找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来品读。例

(二)、举办读书活动,激发读书热情。1、班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名著发布会、读书征文比赛、阅读之星、我与书中人物对话、给作家写一封信、写读后感、故事表演等。2、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美文欣赏、古诗文欣赏、故事欣赏„„并且能与读书笔记结合将那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三)、提供展示机会,体验成功喜悦。孩子们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能开阔视野,发展语言和思维,通过阅读,孩子们也能学到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1)、参加各种与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比赛活动;(2)、优秀习作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3)、向学校校报投稿,争取选用;(4)、每周星期四作文课优秀习作赏读;(5)、优秀习作在班级展示栏展出。

(四)、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1)、讨论认识好书;(2)、推荐阅读好书;(3)、教给阅读方法。

篇2: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深受启发,感受颇多。

这本书既有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又有全面的实践案例。书中让我知道了学生评价的真正含义,了解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与新兴起的评价方式的不同,从而更准确地在教学中应用。让我们不仅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发展。读书时对于书中的理论部分经常都是大眼一扫,因为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有趣的各个案例。正是这些案例,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运用激励性语言引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造成学生失望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比如书中对于课堂提问注意事项中指出:课堂提问要注重追你教师应耐心利用追问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最终让自己找出答案,而在我的平时课堂教学中,对于这方面教学做得就不够好大多时候遇到此种情况都会因为时间关系或因缺乏耐心而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孩子们,并不能利用追问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深入。这本书中给我们举出了一个实际例子:“我最佩服白骨精”。当那位同学回答说自己最佩服白骨精的时候老师先是很惊讶,随后为同学原因,同学的回答是白骨精几次骗唐僧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佩服,接着老师又从同学口中得知白骨精骗唐僧是为了吃肉,这是一件伤害人的事情,是不好,紧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这样你还佩服白骨精吗?同学这才意识到自己回答的不妥。正是老师的耐心追问让学生从内心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之如果这个老师当时就否定了那位同学又或者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笑话他的话,那位同学的心理上一定会感到很受伤的。所以耐心的追问对于课堂实施教学中是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今后这也是我需要奋斗的一个目标。

篇3: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农村学生辍学率高一直是社会、政府, 包括教育工作者所忧心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 结合城市学校的一些做法,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从教师自身因素入手,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校教育的魅力为目的, 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制度,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感受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

2 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课堂教学评价。为了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也是为了督促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评价, 我们设计了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表, 不仅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观察学生是否敢于提问题、大胆尝试与验证, 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是否清晰、学习活动是否有计划等情况。见表1。

表2一学期冯关情况跟踪表

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要, 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设计的综合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 学科教学评价。《第四阶段教育评价》一书中这样的论述:“关注评价过程, 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沟通与理解, 以使评价获取最大效益”, 所以, 在这一阶段我们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使被评价者获取最大的效益。我们主要采用学科能力测评法, 借助于图表对学生每一次作业情况、某一项能力训练情况、一阶段的成绩情况用图示法进行隐性测评, 跟踪进行, 最后形成学生在此阶段的曲线图, 根据图示情况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诊断、总结, 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发展情况更加明了, 也使下一步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此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表, 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如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态度与方法 (勤动脑敢发言、善交流爱合作、能自主会质疑) 、作业 (平日作业、实践作业) 、单元闯关、学科活动参与情况等。表2是闯关情况跟踪表。

第三,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是新课改评价的最终目标。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实现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转变、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的转变, 《纲要》中也指出:“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 也要关注个

(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和自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班组互评:以班组为单位, 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诚实守信、个人道德修养、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3) 。

(2) 家长评价:从学生在家庭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一致性、自理能力、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4) 。

(3) 班主任评价: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学习态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有的班任这样评价:你既有白鸽的端庄文静, 也有马驹的热烈奔放;既有课堂上的冥思苦想、积极发言, 又有课间十分钟的活泼开朗、活蹦乱跳, 更有从不间断、一丝不苟为同学的满意服务。如果你能和课外书交上朋友, 课外多读多看多写的话, 相信你的写作能力也会变得更出色!

(4) 学期评价:教师综合学生一学期的表现,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的评定。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独创性、动手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平时测验成绩和学科特长等方面;学习品质主要包括: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评语总结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身情况, 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变得越来越自觉, 学习越来越认真, 发言越来越积极, 作业也越来越清晰。特别是你的背诵能力, 已越来越强, 再也见不到你留在办公室背诵课文的人影了。如果在新学期里, 你能更积极地思索问题, 更踊跃地举手发言, 加倍付出努力的话, 你定会远远超过许多同学, 进步得更快。

(5) 创新实践能力评价:我们采用各学科课外积累评价, 如语文学科的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数学学科的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故事;生物课的科学夹等;能力实战评价, 有纸笔测试的方法, 如:各学科的知识竞赛;又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如;英语组的课本剧表演赛、数学组的教具模型制作赛、语文组的板报设计赛、各班级特色各异的班级文化巡礼等。

3 实施结果

综合测评从多角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测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联系, 体现了教育社会化的特点。

图表的介入使评价点更加全面, 评价的内容更加规范, 也为评价教师提供了方便, 使评价得以快速有效的实施, 当然, 它也存在着它的弊端, 我们会继续努力, 继续钻研使它日臻完美。只要学生不再觉得学校是没有意思的地方, 老师不再是简单教学方式的执行者, 学校变成一个百花园, 在这里任何一个花朵都有它的生长空间, 那所有的教师都会乐此不疲的!

摘要:图表的介入使评价点更加全面, 评价的内容更加规范, 也为评价教师提供了方便, 使评价得以快速有效的实施。

篇4: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反思

2012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正式联名提案建议学校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建议废除的缘由有五:一是将学生人为分成三六九等,不利学生成长。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三好学生制度择优选拔,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二是家长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成绩成为学校选拔三好学生的因素,忽略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由“三好”异化为一好,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评价方式不合理,评价程序不透明。三好学生的评选往往由班主任直接认定,学生及家长不了解评价的程序及标准;五是如今当选三好学生可以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关键考试中,得到加分,评价极端功利化。这些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教育评价就其历史来说,兴起于20世纪初,它的起源与学生学力检测活动的发展紧密相关。经过泰勒、克隆巴赫、斯克里文、斯塔弗尔比姆等评价观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对评价作出简明界定,并对我国研究者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教育评价虽然从封建科举制度开始已开创了教育测验的先河,但关于教育评价的研究却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迫切需要重建秩序,并对教育改革作出评价。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系统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展开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建立评价体系。1990年,初步建立了教育评价制度。由此可见,中国教育评价是在探索与借鉴中发展,时间短,基础差,评价概念、目的、标准、形式都在不断批判中前进,近几年由结果性评价开始转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研究,因而过去评价制度中的问题一一暴露。尤其是德育评价不完善,真正对德育评价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局限于评价方法及量化问题,而对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德育评价的本质、功能、实效性等,尚缺乏深入的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实际情况和学生品德的发展规律的德育评价机制,因此“三好学生”中的“思想品德好”无法科学地付诸实践,阻碍了三好学生制度的评价形式、程序、标准等各方面的实施,最终成为容易量化的“一好”制度。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價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时,总是为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服务,并受其制约与影响。市场经济的积极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功利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两方面无不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而教育评价作为教育中最脆弱的一环,一方面自身发展不足,另一方面又最容易受到教育体制之外的影响。并且大部分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情感往往达不到期望值,包括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一方面对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评价的知识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教育事例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令人担忧。

评价就其标准来说,分为两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目的在于区分评价对象的相对优良程度,以便择优选拔或择优扶植,高考属于典型的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特点是它的标准不以某一特定的评价为转移,而与教育目的有关,如毕业会考。我国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提出“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这一表述,“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作为绝对评价标准,是具有合理性、有效性、激励性的。但从当今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现状来看,却属于相对评价,它将优秀学生选拔,与升学紧密挂钩。但是,从上述三好学生制度演变的历史发现,“三好”仅仅是对教育目的的设定,并不是对教育对象的优良区分,属于绝对评价,结果这一制度逐渐演变成相对评价,成为有名额限制并以选拔为目的的制度。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写到,“理论上的深刻分歧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和虚构的。这些分歧是从一个真正的问题的各种相互冲突因素当中产生的——问题之所以是真正的,因为这些因素,都包含着暂时相互冲突的各种因素……不是坚定地把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整体来看,我们就只能看到种种相互冲突的名词。”实际上,教育评价中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个因素也是形成教育整体的各个个体。三好学生制度与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看起来成为当前暂时相互冲突的因素。而我们应该反问的是,“三好学生制度”本身是只看重成绩吗?真的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吗?真的违背学生发展规律吗?三好学生制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性化发展相冲突吗?以笔者的观点,三好学生制度偏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特定发展时期,三好学生制度偏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并不意味着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与人民网报道的一种观点不谋而合:三好学生制度没有原罪。人为的因素与多元化评价的欠缺才是影响这一制度发展的原罪。在过去学生无法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成绩的重要性是得到学生与教师共识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能再靠单一的评价制度满足。很多学校提出“新三好”、“阳光少年”等新形式,但是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制度的简单替代,而是:第一,如何将最本质的评价理念贯彻到评价制度中,将评价落到实处。第二,如何防止人为的腐败导致的制度执行的变形,评价程序公正可以很容易做到,但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关键在于家长、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评价、评价评价制度,做到各司其职。

篇5:小学学生读书奖励制度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影响深远。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设立一个“校园阅读月”,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活动,在阅读中领略,在实践中感悟,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较强的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地、高品位地阅读能够使它成为沃土。只有在这样的沃土上才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儿童的学习越吃力,越要鼓励他们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否则,学习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其实,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状态,唤醒思维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因此,读书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知识,还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智成熟。

4、如果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那么学校就必须从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教育开始做起。

5、学校设立“校园阅读月”,通过“故事演讲”、“经典诵读”、“校园图书漂流”等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让阅读为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

二、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设立读书奖。1、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小学三年级、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读书必须有读书笔记。记录自己读了什么书,写好每天的读书摘要,或心得体会,每月25日---29日参加读书笔记展评,依据读书量的多少、心得体会的优劣,书写是否工整等,也就是本人的读书笔记本的记录情况,交班主任教师验收并推荐给教导处,教导处负责审查,分出一、二、三等奖,然后报总务处审核,校长办公室签字领奖。

3、奖励情况

(1)一等奖奖品:奖状、读书笔记本、现金20元;

(2)二等奖奖品:奖状、读书笔记本、奖金15元;

(3)三等奖奖品:奖状、读书笔记本、奖金10元。

(4)鼓励奖奖品:奖状。

篇6:学校学生评价制度

一、传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集考试分数和名次于一张试卷,学期末据此来对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试图通过用分数排队的办法,来刺激学生进取,这就使甄别成为评价和考试的一个重要功能。分数被异化为人才的质量标准。这样的评价考试只有少数学生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体验成功的快乐,心情开朗,充满自信,而更多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横向比较,受到批评,惩罚而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学生、老师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教育的过程常常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除考试科目外素质教育的其它方面受到极大冲击,学生的个性被压仰,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培养。

二、评价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多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

三、改革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

1、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

我们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中取消了百分制,分作A、B、C、D四个等级。在素质发展报告单上,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个性特长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考试制度的改革。

继续在6-9年级对语文、数学学科实施分项考核。语文考核内容除朗读、写字、古诗文、背诵、作文外,可考虑对口语交际、表演课本剧、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考核,数学学科除口算、应用题外,可考虑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考核时间和方式由原来的每个级部每学期下半学期考核一项内容改为每学期至少在上、下半学期各考核一项内容。同时,加大对音、体、美、常学科的考核力度,对音乐学科除进行(声乐、视谱、节奏等)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外,本学期又增加了音乐知识考核,美术学科除进行美术基本知识的问卷监测考核外,根据不同级部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绘画表现测试。体育学科加强对我校传统项目小篮球技能的考核。

3、构建目标体系,注重多元性,让评价“立”起来。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尝试把评价目标细化分解,构建起立体化的目标体系。

①学业目标具体化。一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指标,包括单元测试、期末综合测试、学生的自测和互测等项目,根据学期初计划按时组织考核;二是体现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包括各学科课堂作业、练习、实践调查报告、手抄报、学生读书笔记、生活中的数学专集等项目,实行小组、班级、学校三结合评价,全员参与,取长补短;三是以面试操作为主的评价指标,包括语文、英语学科的口语交际、朗读、阅读、讲故事、古诗文诵读等,数学学科的口算、估算、空间想像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其他学科的演唱技能、艺术欣赏、实验操作、计算机操作、身体素质等项目,根据学校计划定期进行考核。

②特长目标个性化。包括优秀日记、创新设计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及资料、研究性学习成果、演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等,只要有一技之长,学生即可提出申请,然后由老师、学生和家长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经考核合格者学校发给《特长生证书》。

4、加强过程性评价,优化学业目标,让评价“实”起来

一是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与期末验收相结合。课堂评价重点看“三度”,即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和深度,看学生是否关注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活动,是否以多样的方式参与活动,是否能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否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单元评价重点看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学期初,各科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出各单元具体的评价目标,根据教学进度及时进行单元评价,及时弥补不足。期末验收则依据多种形式的期末考试,结合平日课堂情况及单元评价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二是书面测验与面试操作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科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评价方法,尤其是语文和英语学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难通过书面测验来评价,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情境进行面试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业目标以定量评价为主,实行等级制;教师注意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变化,从单项考核中发现提高,从日常活动中发现进步,并能及时送上一张言词恳切富有鼓励性的评语卡,期末写出综合评语。

5、强化形成性评价,落实非学业目标,让评价“活”起来 ①注重随机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时常有闪光的行为表现出来。为了及时抓住这样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老师们可创设“心之桥”、“心灵对话”、“星光闪耀”等评语卡,当学生接到话语亲切、设计精美的评语卡时,其激励之功不言而喻。同时教师将口头评价、体态评价、星星符号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②突出特长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形成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我们把学生特长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领域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自己申报,然后组织任课教师、家长、同学进行评定,最后由班主任写出推荐意见,经学校审查通过后,进行大会表彰,发给特长生证书。

③倡导作业评价。应该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这样的体验可建立作业评语卡,教师在批改作业和检测试卷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并能及时给学生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评语,每学期写给每个学生书面作业评语不少于5次。建立学生作业互评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小组评、集体评,每个学生每学期主动找家长评价不少于10次,找亲友评价不少于5次。

④尝试档案评价。成长记录袋就是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证据,以反映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成长记录袋的用途主要有三种:展示最佳成果、描述学习过程、评估学习与发展的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评价功能,要让学生用活、用好“档案”,让档案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事迹,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航标灯。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应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协商选择档案内容。一般应包括:

a.我的个人小档案。每学期初填写一张。入学时,作为学前调查,请家长填写。以后,由学生个人在老师指导下填写。

b.学科学习表现。语文、数学平日上好评价指导课,用好评价表,每月总评一次,征求学生意见后入档。单元测试按进度进行,根据学生意见确定是否入档。

音、体、美等学科,由任课教师设计体现学科特点的评价表,每月评价一次,征求学生意见后入档。

c.收获园。特长作品、各科试卷、录音、录像带、同学评语、家长的话、荣誉证书、考级证书等,凡是体现学生成长过程的材料都可以积累存档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让学生展示自己最强、最好的一面。d.“我长大了”。主要集存各方对学生本人的印象和评价,可包括:“家长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我看自己”四大栏目,一般在每学期末由班主任协调各方填写。另外还要重视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为使这些评价落到实处,都要制定具体措施。⑤改革操行评语。旧有的操行评语多是抽象概括的空洞说教,有的是空泛的套话,有的是结论式的定语……这使得操行评定工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操行评语的针对性、具体性和鼓励性,在形式上变“人称”、变语气、变文体。既满怀爱心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又委婉中肯定指出不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信心。

民权县褚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篇7:学生评价教师制度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促进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评价内容的导向性。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和比较,对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真实和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行为。特制定学生评价制度。

一、评价对象、指标及评价方法:

1、评价对象

本制度规定的学生评价对象是:学校所有任课教师。

2、评价指标

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指标分为为人师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五个指标。

3、评价方法

每个评价指标设“满意,分值为10分”、“较满意,分值为8-9分”、“基本满意,分值为6-7分”和“不满意,分值为5分以下包括5分”四个等级选项,学生在相应指标选项中用分值作出一个等级评价;通过对所有参加评价学生的评价测量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得出教师的最后评价得分。

二、操作方法:

1、学生评价教师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

2、学校办公室和教务处协作实施,办公室统计汇总。

3、评价方式为分年级抽样评价,从各班随机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5-6名。

三、评价的作用

篇8: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1 《劳卫制》

《劳卫制》起源于1950年,形成于1954年,修订于1958年,止于1964年。1950年8~11月,应苏联部长会议的邀请,中国体育访问团前往前苏联,全面考察和学习原苏联的体育经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从而进一步了解苏联《劳卫制》[2];同年12月下旬,苏联体育代表团访问我国,团长罗曼诺夫等一行在北京受到体育界的热烈欢迎, 罗曼诺夫在讲演词中介绍了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综合体育制度,全文登载于1951年1月25日出版的《新体育》杂志第3页[3],由此“劳卫制”被引入中国。经过三年的调研与考察和政务院第205次政务会议的批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4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的通告》。[4]

1956年和1958年,国家体委带领相关人员,先后2次修改[5]我国《劳卫制》的条例和项目标准;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批准,由体育运动委员于1958年10月25日正式发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各级项目标准,条例中单列举重、射击标准[6]。新修订的“劳卫制”在名称、内容、标准等多方面与前者相比有诸多差异,是对前者的改进与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政治关系变得紧张,中国也开始了3年自然灾害的时期,因此各地先后停止了“劳卫制”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1964年1月改其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草案)》(主要内容相同),从此,“劳卫制”在中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特定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下,由体育运动委员会或国家体委制定的“劳卫制”曾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对体育事业的影响可谓之深之大,对提高整个名族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冒进、浮夸风”的影子,出现了“二红、四红、二十红、满堂红、体育卫星”等现象,干扰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但同时这确实推动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作为经历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杜永镇年近古稀之年,认为硬朗的身体得益于青少年时代开始的《劳卫制》体育锻炼[7]。杨玉昆虽已年近七旬,仍能不怕出远门、走远路,也是益于当年“被逼无奈”练竞走[8]。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劳卫制”的基本理念、目的任务和锻炼以及评价方法,以及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重在预防”等思想、理念,对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活动等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从1975年诞生至今,经历了1982年、1990年、2013年3次重大修改,对鼓励和促进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将随着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颁布和实施产生新的活力。

1973年原国家体委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份《 国家体育 锻炼标准 》条例和项 目标准( 草案),试行1年后,经国务院批准,1975年,国家体委公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并在全国施行[9]。1981年11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一起召开了“修改《标准》全国学 术讨论会 ”,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标准》修改稿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了论证[10]。修订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国务院1982年7月批准,国家体委1982年9月发布施行。该《标准》施行近6年后,经国家体委领导决定对原《标准》进行修改与研究, 修改工作小组以促进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为主要目的,在1987年和1988年2次共对7万多名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测验[11],国务院于1989年12月批准了新修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由国家体委于1990年1月发布施行。

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保证全民健身的需要,过去的以青少年为评价主体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自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经过2年多的调查研究,于2003年5月印发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试行)施行办法》,并在全国开始施行[12]。同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还制定颁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他适用于3~69周岁国民个体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与评定,其中青少年标准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3]。

社会在发展,全民体质健康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评价主体为学生、青少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需要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实施了20多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在2011年终于迎来跨世纪的修订。新标准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12月16日颁布实施,文件规定,“原国家体委1990年1月6日发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同时废止。”[14]。修订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次年颁布,取消了“一个组成部分”和“有机组成部分”的提法,保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由此《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关系逐渐明晰,主要评价主体更加明确。

3 《学生体育合格或体质健康标准》

3.1 1987—2001年《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由于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学生和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课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常处于边缘地带, 学校体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尊重;另外,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是两个平行机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缺乏在教育系统内的执行力,对学生体质情况的监管呈现“双龙治水”的现象,所以《体锻标准》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此为鉴,国家教委决定将体育考核与学生毕业和升学进行挂钩,来改变体育不被重视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局面。于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颁布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

各施行办法规定体育合格标准及等级用百分制来进行评定, 其中主要包括:《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绩、体育课成绩、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其中大学生、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各部分的分值比重,还规定对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毕业时,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只发结业证书,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15]或不能毕业按结业处理[16]。

3.2 2002—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实施《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情况检查中发现,公然不执行“标准”的学校几乎没有,但由于评价方法非常复杂、还存在着难以把握的主观评价因素,还有“升学率”的影响,《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很多学校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同时由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继续下滑,这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组织编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方案提出[17]“《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同时规定凡已实施《标准》的学校,《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停止执行。”从此《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退出历史舞台。

3.3 2007—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学生体 质健康标 准》被全国 各地学校 施行五年 的基础上,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为了适应的新的形势和要求,根据试行过程中实践检验的反馈,组织专家组 进行了一 次又一次 的论证和 实验, 修改并完 善了《试行标准》,于2007年4月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本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18]。两者体现的是一种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的关系,体现在两者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评价领域增加了“运动能力”,增加了包括投沙包、掷实心球、引体向上、跳绳、踢毽子、篮球运球等在内的11个测试项目;测试分组与评价、等级标 准都做了 相应的修 订与完善 , 但实施过 程中仍然 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研究对《标准》科学性或可行性质疑涉及项目分类、权重 设置、项目 反映体质 的信、效度、同质 性等方面 展开了讨 论。

3.4 2014.7至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版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经实施了7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思想深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领域,在遏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方面初见成效,并采集了“海量”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但7年的实施也暴露出《标准》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修订小组本着坚持健康第一,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重点加强它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及引导锻炼的功能,重点提高它的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重要精神,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指出《标准》(修订版)“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 并在评价领域、测试分组、指标设置、加分规定、等级设定、权重设置、评分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调整, 具体如下。

(1)评价领域由4各方面减少为3各方面(见表1);(2)增加测试分组,修订版《标准》将大学分为两组,即大学1、2年级为一组, 3、4年级为一组;(3)修订版《标准》中,所有指标为必测指标;(4) 等级设置方面,修订版《标准》提高了良好等级分数;(5)修订版《标准》测试单项指标较2007年增加两项,分值分布更广;(6)修订版《标准》评分标准降多升少,且在1000 m、800 m和引体向上、1 min仰卧起坐两项指标上设置了附加分,鼓励学生在这两个指标上做 得更好。

另外,2014年修订版《标准》保留了“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的规定和“《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以突出《标准》的重要性。取消了“对于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1 h的学生给予奖励5分,并计入学年《标准》总成绩”的规定。和“1000 m跑 (男)、800 m跑(女)或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4 结语

篇9:学生读书评价制度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此后,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12月17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对我国今后的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教育改革的依据。当然,这还仅是刚刚起步,在以后的改革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评价,让高考招生改革脱离浅层次的徘徊,让高考招生改革走得更远。

一、分清各方角色,保证《实施意见》能顺利执行

《实施意见》很鲜明地提出,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具体措施上以高中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实现。这一方案中我们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和专业组织的角色分工问题。例如具体考什么内容这些专业性问题,是由政府来确定,还是由专业组织来确定,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二是考试方、招生方、被试方的角色分工问题。例如,若干位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现在的方案看他们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选的3个科目组成成绩,这一评定过程是由招生办确定还是由招生学校确定?白选的7科学业水平考试属于达标性等级考试,和作为竞争性、选拔性考试的语、数、外统一高考,其考试性质和评分办法都不一样,能否总分相加?谁来做判定?7门自选科目的难易程度不一样,一般学生不能考高分就无法进入好学校,他们自然会首选能得高分的学科,这些方面怎么去平衡?南此引发的不同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竞争和变化对人才成长发展有哪些影响?不同省区的学业水平测试是否有可比性,这其中就涉及高中阶段对学生评价的权利空间,通常情况下每所高中学校都会自发扩大自己的空问,对此如何应对和平衡?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明确。

简而言之,现有的改革方案文本虽然已经出来,下一步需要明确界定招生考试涉及的各方责权,明确各方的权限与责任。其中最急需明确的是继续坚持招考分离为主轴的改革设计,让渡专业测试的权力给专业组织,使专业组织对学生的测试更加客观、可行、可信,为公众所接受认可。同时,还需要明确高中学校在学生评价中的职责范围,高校专业招生团队在学生评价中的职责范围,以及这两方面评价的关系,对大学自主招生的自主权限需要做进一步明确。

三、专业评价是深化改革的必要台阶

无论考试招生制度的宏观设计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评价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台阶。

一讲到专业评价,公众就提出回到全国一张试卷的统一考试。这个问题其实在科举考试时代就已有了实践的结论,从全国统考到分南北区考就能说明问题。一张试卷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标准评价所有考生,其理论前提是错的,如果要追求这样的公平,必然是扼杀人性的公平.,面对每年数以下千万记的考生,没有对所考内容做等执行及其他各种科学分析的情况下,此法显然不可取。

专业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在逻辑上,中国高考招生过程中的评价是多对多的评价,不是多对一的评价,也很难通过多对一的评价再转换为一对多的评价,若要进行这种转换则不只是成本很高,而且难以保证准确性,难以保证供需双方的适切对接。所以建立多元评价主体是必须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各省命题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各省命题主体不够专业时,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唯有当各省的命题主体足够专业,并对考生和招生方的需求和定位了解准确,才可能向着逐渐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不同评价主体形成一定程度的适度竞争,招生学校和考牛可以选择评价主体,从而推动评价组织越来越专业,教育评价的专业性门径才可能被开启。

真正完善的专业评价必须有独立第三方专业评价组织的建立,他们是以对学生做客观评价作为自己的主业,并依靠自身的评价准确度获得相关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依靠自身的信誉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没有这样的专业组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专业评价。

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此类专业组织,现实的路径,一条就是通过体制变革将各地考试院从政府管理下完全脱钩,形成独立的考试机构;另一条是放开对独立考试机构建立的管控,给予独立第三方教育评价组织存在和生长的空间,并通过同行间的评议、竞争、规范,存优汰劣。没有这些过程,我们的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水平就缺乏提升的基础,就很难与世界先进教育缩短距离。

上一篇:守望生命中国医师节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下一篇:教师一千字个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