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2024-04-17

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共8篇)

篇1: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及《汕头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有关精神,着力保护我区饮用水源,我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切实做好对可能影响饮用水源的的砂、土石场进行清理整顿,打击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逐步规范采石场的管理。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击无证开采的采石场。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会同有关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开展清理整治全区范围内无证开采行为,发现一宗,取缔一宗。2004年取缔了成田镇西宅村上坑山一家未经批准,擅自在龙溪水库库区范围内进行开采的石场。

二、对可能影响饮用水资源已发证采石场进行清理。2006年10月,我局对两英镇秋风水库库区范围内三家采石场(即两英镇玉石石场、两英镇狮山南华石场、两英镇古厝狮山石场)进行关停或搬迁。重新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将两英镇狮山三家采石场合并为二家,迁往大帽山矿区及狮山矿区。尽量避免对秋风水库的影响,切实保护饮用水资源。

三、对我区已发证5家采石场,我局与其签订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协议书,并要求各采石场做好水土保护方案,并 1

收取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确保石场边开采边复绿,尽量减少因水土流失对水库带来的影响,切实做好本部门职责,尽力保护好水资源。

区规划与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篇2: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 2007-04-20 ]本文已被浏览过 1179 次

南京市水利局

2007年4月1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安全饮用水的需求比其他任何需求都更加迫切。胡总书记指示: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保障饮水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下面,我就南京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对调研内容的想法汇报如下:

一、我市饮用水源地的基本状况

我市的饮用水源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以长江为主的城区(含部分郊区)饮用水源地和以湖泊、水库、河流为主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按照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水功能区划,我市共划定了2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区。根据长期监测结果,饮用水源地现状水质为Ⅱ类或Ⅲ类,基本符合国家规定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

长江因水质稳定性较好,水量大,是我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其中:(1)夹江段担负了我市主城区70%人口的供水任务,该段长约13公里,水质为Ⅱ类,有城南、北河口和江宁区三家水厂在该段取水;(2)上元门-燕子矶饮用水源区(长7.2公里),水质为Ⅱ类,有上元门水厂和城北水厂的取水口;(3)长江南京浦口饮用水源区(长7公里),有浦口区水厂的取水口;(4)长江南京大厂扬子饮用水源区(长2公里),有扬子、南钢等多家大型企业自备水厂的取水口,六合区第二水厂也将在该段取水。

高淳和溧水县自来水厂因离长江较远,在县内的固城湖及龙墩河、中山和方便等水库取水,目前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地的要求,但有富营养化趋势。

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

(一)、注重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市在宣传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为目标,大力宣传贯彻《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每年3.22世界水日及全国节水宣传周期间,将夹江大胜关、固城湖等水域的饮用水保护列入宣传工作要点,组织了由局政法处、水资源处牵头,有关处室、有关县区、河道管理处、水文局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小组,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加强饮用水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爱水惜水保护水的意识。

(二)、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的各项工作。

1、在广泛开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查找影响饮用水安全的问题,提出对策。市局组织了长江、秦淮河河道管理处及沿江、沿河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开展了排污口普查与整合方案的制定工作。在水文局、河海大学等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已完成《长江南京段排污口普查报告》,并针对夹江大胜关等长江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用水安全隐患,提出了对策。

2、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的规划和保护,优化配置饮用水源地的水量水质。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目标是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程度。水量安全要通过流域、区域内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健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地的水量供给体系,并适度超前安排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后的需水量;水质安全要保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并特别重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为此,我市编制了《南京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今年还将完成《南京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长江南京段排污口整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3、强化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监测报告体系的建设。从1999年开始,开展了对我市夹江等六大饮用水源地水质的旬测旬报工作,每10天向水利部、省水利厅、市政府上报监测结果与水质评价结果。每年分丰、枯两季发布《南京市水质简报》,对夹江等大江大河、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进行动态监控。按照省政府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对我市所有24个饮用水功能区全部完成了确界立碑工作,每月定期发布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

(三)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

为了确保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我局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的通知》(苏水资[2005]17号)以及“市政府批转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关于《长江大胜关城镇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保护我市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根据省、市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的范围是集中式城市自来水厂水源地和利用分散式地下水深井或直接以湖库等地表水为生活水源的农村地区,行动目标是:着重对夹江大胜关等集中式饮用地的水量保证程度、水质达标程度、应急事故状态下和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等四个方面开展保护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饮用水安全意识,加大饮用水源地违法水事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全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对夹江两岸(含建邺、鼓楼等区街道)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占用、堆砂、停船、种植、取排水口设置等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其中,江心洲夹江南片段共有99家占用单位,占用总面积为246184m2(为不完全统计),其中领取了《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的单位有11家,占用面积为32786m2。二是认真履行市政府交办的岸线清理组的牵头职责,自市政府文件下发之日起,不再审批在夹江整治区域内新的河道占用证,清理吊销整治区域内已经发放的占用证。三是在普查基础上,会同河西指挥部、环保、公安、海事、市政、卫生等有关部门,依据水法规规定,结合防汛清障,对违法占用、堆砂、种植、设置取排水口等各种水事违法行为分类进行了立案查处与全面清理。自行动以来,水政监察队伍共出动巡查车辆129车次,执法人员395人次。组织夹江大规模执法联合行动8项,拆除违章建筑1700m2,铲除违章种植100余亩,清除违章堆砂及占用4000 m3。

三、我市对调研内容的基本想法

从我市饮用水源地的现状看,我们认为饮用水源地保护急需立法。特别是对供水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定、周边排污口设置的管理、限制与禁止化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进入,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的措施,以及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影响供水安全应负担的法律责任等。具体如下:

(一)饮用水源地的定义应当不仅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而且应当包括供应自来水的自备水厂取水口所在的供水水源地。

相应的,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定义也如此。立法中不仅要保护自来水厂的供水水源地,而且在自来水管网未铺到供水区域之前,还应保护供应自来水的自备水厂的水源地。

(二)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都应从严控制。长江干流等河道的二级保护区可根据水源地岸线实际确定;由于湖泊、水库是相对封闭的水体,其二级保护区范围也应从严控制。建议将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水库上游汇水区域也作为饮用水源地加以保护并设定一、二级保护区。

(三)根据《水法》的规定,政府在饮用水源地保护的主要职责是:

第33条“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第36条规定的对地下水超采地区及严重超采区的保护职责以及第42条、第43条规定的对水工程的保护职责。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按政府要求提出城乡饮用水源地布局方案;

2、依法建立饮用水源地监测体系,强化对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的动态监测,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简报;

3、制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报告制度及预警应急预案;

4、组织实施饮用水源地水量保障方案;

5、核定水体纳污能力,并提出限排意见;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编制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与实施方案;

2、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水质达标;

3、制定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

4、依法强化对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监督管理。

(四)饮用水源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对我市112个水功能区水质进行的监测表明,当前,虽然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尚好,但其他大部分水功能区不能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要求,有可能影响主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主要问题表现在:

1、通过长江干流供水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受到一定的威胁。一是水源地上、下游大量生活污水通过沿江排水泵站(排水口)直接排入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二是水源保护区内岸边设置码头及停靠船舶;三是水源地江面违停船只;四是沿岸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如我市上元门水厂上下游有排水泵站和排污口11个(上游6个),上元门至燕子矶段有各类码头21座,不少码头紧靠水源一级保护区,船只已停在一级保护区以内。直接对水源地水质和取水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2、郊县自来水厂也存在水质安全问题。我市郊县现有自来水厂177座,其中乡区县级5座,乡镇水厂74座,村级水厂98座。郊县农村饮用水源地基本位于长江的一、二级支流或水库、湖泊等水体,其中位于水库、湖泊的水厂水质较好。以河流为水源的水厂水质不够稳定,多数河流水量相对较小,稀释自净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污染极易对水厂水质造成影响。

3、取排水口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

长江南京段沿江分布着我市主要水厂的取水口和各类企业取排水口,分布位置犬牙交错。有的取排水口的位置设置涉及到几十年前的设置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情况下,还不能认识到水质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沿江水质保护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由于取排水口分布的不够合理,给管理和统一规划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使水功能区划难以得到有效管理。

(五)为确保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立法中应明确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规定保护饮用水源地,人人有责,提高全民对水源地保护的自觉性、对水污染的监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要重点明确饮用水源地的执法主体、保护目标、保护范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已设排污口的审批与管理制度,2、规定实行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对可能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工业、生活重点排污单位,不仅规定必须做到达标排放,还要考虑水体的自净能力,规定不得超过水体的纳污总量。

3、规定信息、资料互相交换的制度。饮用水源地保护,仅靠一个部门单独作战,难以取得实效,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应本着“加强协作、各司其责、互通信息、联合监管”的原则,建立水质水文信息、监测资料交换制度,并通过立法确定下来。

(六)对已建的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建设项目应建立相应制度:一是建立已设排污口

登记制度,《决定》施行前已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应当在本办法施行后到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进行入河排污口登记,由其逐级报送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二是建立已设排污口的管理监督制度,应当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三是建立入河排污口档案和统计制度。应当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建立档案制度和统计制度。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应当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设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证照和资料。监督检查机关有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义务。

(七)建议:

1、进一步明确长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精减水源保护区数量。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既适应沿江开发战略的需要,为合理开发沿江岸线创造条件,更有利于集中力量更好地对长江水源地实施有效地保护。

2、调整供水规划,逐步弱化企业水厂和不符合要求的市政水厂的饮用水生产,强化重点市政水厂的饮用水供应功能。随着重点市政水厂供水能力的提高和管网的不断配套,原先由企业水厂承担的饮用水生产任务应由重点市政水厂逐步替代,让更多的市民饮上优质安全的自来水。

3、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水泵站排污对饮用水源污染情况的调查,及时向市政府提出泵站截留至市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建议。

篇3: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2012年7月18日, 水利部副部长、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胡四一, 水利部总工、领导小组副组长汪洪听取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下称“水资源项目办”) 近期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水资源项目办主任蔡阳对项目近期工作进展和下阶段主要工作进行汇报。

胡四一副部长对水资源项目办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总体评价为:“全面展开、稳步推进、工作扎实、积极进展、进度序时”。

胡四一副部长强调下一步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尽快按程序由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要在下发《实施方案》时协调好简本和全本的关系。二是要抓紧组织召开项目建设管理会议, 统一思想, 布置任务, 指导各流域机构和各地项目办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关于省界监测断面的确认, 请水资源司会同水文局、各流域机构, 协调各有关方面, 尽快确定省界监测断面。四是请水文局等有关司局在安排水文设施“十二五”计划时, 优先安排省界断面建设内容。

篇4: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我市饮用水水源分为域外水源和域内水源。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域内各水源地水体、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一是强化了规划引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调整。建立5个省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198个乐清市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编制了《乐清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出台了《乐清市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建成淡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实行24小时监测。同时,定期对钟前水库等其它水源地开展水样监测分析,水质均达II级。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二是强化监管,积极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相关部门和镇街加强水源地监管巡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制止和劝导在保护区内游泳、垂钓等现象,整治畜禽养殖场(点)。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依法关停荆雁水厂上游造纸和酸洗企业,禁止任何污染项目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三是强化生态镇(街)创建,推进库区环境建设。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创建生态镇街,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成淡溪水库、钟前水库等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12个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效减少污水排放量,建成规范化农村集中式水厂195座,受益229个行政村24.5万人,基本达到全市饮用水安全全覆盖。四是强化宣传动员,提高水源保护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3个主体为水库型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上不存在工业污染源,但也存在不少污染隐患,违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明显,水源地群众的生存发展与水源保护要求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法律宣传不够深入,饮用水安全意识仍需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已多年,但没有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比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事垂钓或其他可能污染水源水质的活动,群众了解不够,对保护水源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不知道。部分农村群众自己打井直接取水饮用,却不重视水源地保护。

(二)水源地隐患不少,饮用水水质堪忧。饮用水水源地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数量很少,几乎看不到,一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未建隔离防护设施。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不清,曾发生用水水源被污染事件,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污染虽然相对较少,但开山造地、违法采砂、倾倒建筑垃圾现象仍有发生,水源地村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农家乐、旅游、漂流、游泳等行为带来的污染成为水源地主要污染源。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源日常监测与保护不到位,没有消毒设施或没有坚持投药,供水水质差。

域外原水总磷、总氮有超标现象,水质接近三类。

(三)部门执法不够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水源地保护涉及部门多,每个部门各管一块,隐患排查常常是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水源保护区的一些明显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如违法采砂、餐饮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下山移民回迁重建房屋呈上升趋势,非法小冶炼打而不死,垂钓和游泳禁而不止,有关部门制度不健全,日常巡查监管和依法打击的力度不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處理率不高。

(四)生态补偿机制与保护区群众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挂钩不紧密。如淡溪镇在库区拆除了34处养殖场(点),大荆镇、仙溪镇关停了9家企业。

三、建议和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饮用水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我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形势还不容乐观。为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贯彻实施,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特建议:

(一)深入有效宣传,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共识。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的群众了解保护水源与自身行为息息相关,增强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自觉杜绝污染水源地的行为,积极配合做好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自觉将生活污水纳管处理。

(二)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水平。划定所有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设立足够数量的明显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对一级水源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防止被恶化,保证应急用水安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及时制止游泳、钓鱼等违法行为。加强保护区农家乐等餐饮业污水处理,限期整改,督促达标排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已建环保基础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让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尤其要强化农村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健全水质检测网络,实现检测信息共享。要重视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落实镇街、村的工作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快对镇安、智仁、岭底等农村中心水厂的兼并工作和城乡水网延伸工程,让更多的农村群众用上放心的饮用水。

域外原水水质总磷、总氮超标问题,请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三)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其纳入水源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奖惩任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职能部门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树立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形成一致的执法思想,严厉打击在水源保护区内偷排漏排各类污水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小冶炼和违法采砂行为。要依法追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毒鱼、捕鱼行为的法律责任,严禁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搞畜禽规模养殖及垦山造地、旅游开发项目,严禁违法新建、回迁、翻建房屋。要建立多部门的共同协调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果。

篇5: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篇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会议安排,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我省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及成效

长江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多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水源涵养保护工作,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以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确保了四川省长江水源涵养功能总体健康。

(一)加强植被保护与建设,促进山川秀美

从1998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植被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促进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森林建设与保护。全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十年来累计营造林6470万亩,抚育森林380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900万亩;深入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长防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有效管护林地2400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88.8万公顷;西部大开发10年多来,四川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6.9%;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木材年均采伐量600万立方米,大大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森林火灾损失率连年控制在0.2‰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连年控制在0.7‰以下,乱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已呈现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的良好势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有效发挥。全省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62%,森林覆盖率达到35.3%、十年来提高近10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16.8亿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减少土壤侵蚀9672万吨、涵养水源700亿吨,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减少了46%;累计增加生物量6.18亿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吸收二氧化碳2.05亿吨,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二是积极改善湿地荒漠生态。我省湿地总面积421万公顷,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3个,保护面积343万公顷;分别建立国际、国家重要湿地1处、4处,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9个、7个。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程14项,天然湿地恢复15万余亩,一些重要和脆弱湿地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启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试点,治理岩溶区100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24.8万余亩;完成地震灾区植被恢复46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恢复160.5万亩。

三是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扎实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已累计争取国家投入23.5亿元,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建设1.13亿亩;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争取中央投入20.86亿元,实施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亿亩、牧草良种补贴86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180余万亩,减轻天然草原承载压力,牧区草原超载率由2007年的41.7%下降到29%。全省天然草原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省共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167个,其中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91个、总面积5795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93%。这些自然保护区均含有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对有效保护长江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土壤保护,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一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守耕地红线,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到**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达673.39万公顷,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保持在522.70万公顷。

二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整治为手段,加快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截止**年底,我省共计实施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839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22.6万亩。

三是实施“金土地工程”。全省积极开展以“金土地工程”为主要载体、以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工作,**—**年实施完成土地整治项目2570个,整治土地1523.80万亩,新增耕地184.34万亩。“金土地工程”的实施,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也达到了保护土壤和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四是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计划从**年至**年的8年时间内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建设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区30万亩,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利化水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都江堰灌区。截止**年底,已完成投资257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3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8万亩,分别占规划数的49%、44%、27%、82%。

五是扎实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自1989年国家实施“长治”(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来,我省坚持将治理和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实施“长治”工程、国债水保、省重点水保及生态修复等工程治理,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1998—**年,我省水土保持总投入28.1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完成生态修复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累计治理小流域2247条,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0万处,改善灌溉面积460万亩,发展经果林435.8万亩。治理区逐步走上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流域水土流失趋势已经发生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折;全省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资源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在总体上得到扭转。

(三)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质质量

我省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关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环境管理,全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分别划定城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6个、3472个。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积极开展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监测区涉及成都、德阳,监控面积6473平方公里。**年主要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五分之四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13个市(州)监测的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全省49个县级以上城市的7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4.3%。

二是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坚持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红线,严格准入门槛。强化工业园区环境监管,积极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推动园区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年底全面超额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433户企业均已通过验收。

三是全面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等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完善污水处理标准规范体系。除三州外,全省已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市都建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成都污水处理率为91.1%,其它设区城市为77.6%,县级市及县城为76.7%。

四是进一步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成都市对9条黑臭小流域实施限期治理,推进中心城区下河排污口和全域黑臭水体整治;绵阳市政府印发了《三江流域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泸州市编制了《濑溪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方案》;达州市出台了《州河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南充等市也分别开展了市域内河流污染治理。

五是提升流域风险防范水平。强化环境监察能力、水质监测能力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在线监控建设和运管,强化日常环境执法监察,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全省21个污染源监控中心基本建成,38个监测站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了甘孜州和50个县(市、区)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11个市(州)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通过努力,我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质量得到维护和改善。**年全省139个河流监测断面达标率为71.2%,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五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干流达标率68.1%,支流达标率72.8%;32条重点小流域达标率62.5%;岷江、沱江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四)加强综合管理,夯实保护基础

一是科学编制水源涵养保护相关规划。为加强长江水源涵养保护,我省结合实际情况,近年来先后制定实施了《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四川省实施方案》、《甘孜高寒草地生态修复规划》、《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纲要》,以及主要江河及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森林资源增长、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相关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明确了我省推进生态建设、加强长江水源涵养保护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统筹安排水环境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确保《条例》的规定落到实处。

二是将“生态优先”原则贯穿资源利用全过程。首先,坚持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分别划定限制建设区、开采区和禁止建设区、开采区。其次,加强用途管制,对长江水源涵养区域内的项目,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严格进行用地预审,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对存在污染可能的项目,要求必须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听证程序。再次,合理配置城镇建设用地。科学规划城镇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比例和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留足生态建设用地空间。对高污染、高耗能等禁止供地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保证林地、草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数量,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我省新一轮土地规划中确定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面积要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最后,建立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科学合理设置矿业权,科学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产资源开发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大降低了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细胞建设,强化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有65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建成149个省级生态乡镇。**年,我省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

四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近年来,省政府积极筹措了50多亿元资金,着力抓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年至今,已组织实施了近2700项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3151项应急排危除险工程,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植被、土壤、水源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五是强化地质环境保护。一方面,加强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开展了137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工作,明显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出台《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源头减少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正向纵深推进,已完成12个市(州)主要农业区约12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地质调查;《“矿山复绿”行动方案》已编制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有序开展,必将有效减少长江流域攀枝花、泸州等工矿大市因工矿废弃地造成的水土流失。

六是加大土地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近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土地案件7512件,面积6066公顷(耕地2713公顷),拆除构建筑物437万平方米,没收构建筑物446万平方米,收回土地1052公顷,罚没款43504万元;共立案查处矿山违法案件1078件。**年以来实现了全域覆盖的矿产卫片执法,进一步强化了对非法采矿、挖沙采石等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自然灾害对长江水源涵养保护破坏严重

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呈现灾点多、分布广、成灾快、频率高、灾情重的特点,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居全国之首;同时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草原鼠虫害年危害面积居高不下,年均在6000万亩左右。灾害造成森林植被和地表土壤破坏,加剧了草地退化,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工作屡受重创。

(二)局部区域地表植被退化问题仍然突出

林地退化及沙化石漠化现象依然存在。全省尚有5600余万亩中幼龄林需要抚育,近4000万亩低产低效林亟待改造,有96.9万公顷宜林荒山亟待造林绿化,大于25度的坡耕地43.7万公顷亟待退耕还林;还有91.4万公顷沙化土地、73.2万公顷石漠化土地亟待治理;西部高寒山区和干旱干热河谷荒漠化治理难度大;局部草原退化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4%。

(三)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省矿山数量居全国之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极为突出。闭坑无主矿山、国有矿山等历史形成的地形地貌景观“复绿”任务艰巨,矿山破坏土地、因矿山开采疏干地下水影响农户、社区饮水困难等问题较多,矿山地质灾害潜在威胁很大。地区石漠化状况日趋明显;部分地区土壤镉、铅等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土地利用的环境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

(四)局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污染水环境、影响水源保护的重要因素,但相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治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地处江河源头的川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极不利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

(五)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不足

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发展不平衡,位于长江源头的川西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薄弱,环境监测监管机构人员不足,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各项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

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震损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强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其他草地植被覆盖度,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体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和泥沙入河入库。提高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一是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保护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确保我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切实增强考核约束力。二是强化管控性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进建设性保护,积极开展以农田整理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三)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

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等进行综合治理,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办法;积极推进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统筹搞好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水源区保护。

(四)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

一是全面实施有关规划。加快推进主要江河及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耕地保护、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森林资源增长、湿地保护等水源涵养相关生态保护规划的启动实施。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草原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工程。

三是继续推进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流域分区保护战略;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重点河流水库水污染防治和各类污染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快重点流域沿江乡镇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序开发水能资源,严格水能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条件。

(五)提高监测监管能力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能力和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较完备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调查监测网络。

二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减少灾害和重特大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三是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生态环境执法基础。

(六)建立健全水源涵养生态补偿机制

篇6: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XXX乡地处三明市区东南部,位于戴云山脉南端,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乡共有18个行政村,其中有16个行政村位于XXX流域水源保护区内,是XXX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XXX水库是XX唯一的饮用水源,配套XX和XX水厂,担负着市区近30万人生活用水的重任,保护好水源是XXX乡政府的重要任务。现将近年来有关保护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1.抓污染源治理。XXX乡虽然是一个农业乡镇,但农村污染源对水源保护的影响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我乡坚持从大到小、从易到难原则,对农村污染源实行逐步治理。一是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自XXX饮用水资源保护区建立以来,我乡已先后关停、拆除及依法取缔如杜水乌油厂、XXX加油站、XX加油站等数十家有污染或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近两年,我们又拆除了芦桥养猪场,关停了牛岭和丰工贸加工厂和杜水罐头厂等一批可能存在对水源影响的企业或项目,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保护区内进行规模化养殖,针对部分农户散养家禽的问题,通过加大宣传,要求农户采取圈养方式饲养畜禽,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同时,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全乡共修建624座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沼化处理,确保养殖废弃物达标排放。针对农业生产污染问题,则是通过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结合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耕作施肥用药习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之大幅度地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

2.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XXX乡依靠市政府下拨的水源保护专项资金,积极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环境,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 1

饮用水源的目的。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乡累计投入水源保护项目资金400余万元,建成了一批有成效、实用性强的环保基础设施:如XXX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回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回瑶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项目,张坑、居阳、XXX本点河岸防洪堤建设项目,XXXXXX河段4.5公里围网建设项目,306省道旁新设臵6块水源地保护宣传牌,杜水、XXX等乡村公路新建300米防撞墙,XXX本集镇主街道两侧绿化带建设,全乡新建或改建29座无害化标准公厕建设项目及10座垃圾中转站。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减少了生活污水对XXX的污染。

3.抓生态建设和保护。一是防治结合促生态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范治理,邀请省环保局专家对18个村进行地质灾害全面排查,并逐一研究制定了地质灾害发生预案,为治理各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同时认真做好306省道沿线护坡、弃土场所的植草绿地和植被恢复,加强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控制XXX水库淤泥的沉积,并在省道沿线建立了4个事故应急处理池,防止突发事故对水源的污染。2009年以来,我乡协同区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等部门共同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乡落实封禁治理面积55818亩,禁止非法森林采伐,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并在XXX、米洋、杜水、筠竹、松阳、吉峰、张坑、白水等村划定生态公益林81000亩,水土保持林10155亩,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54人。二是生态创建促生态保护。通过开展农村生态建设,不断提升保护区广大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巩固生态创建成果,促进保护区所在乡村生态保护逐步走上良性循环。2005年,XXX乡荣获“市级生态示范区” 称号,2006年,荣获“福建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2009年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

4.抓水源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生活垃圾清运机制。目前全乡共设立垃圾固定堆放点83个,垃圾中转站10个。全面落实17个村的垃圾清运与保洁工作,建立由保洁员21名、集镇本点社会环境监督员2名组成的专门环卫队伍。环卫队实行分地段、片区负责制,把每个堆放 2

点的垃圾转运到就近的中转站,再由清运车及时将垃圾清运到市区垃圾消纳场统一处理。二是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在全乡范围内定期不定期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主要是要求18个行政村每年必须定期开展两次家园清洁行动,对XXX上游五条支流河道垃圾清理工作每年至少不定期清理两次以上,确保流域内河道清洁干净。三是改善生活污水直排状况。通过在集镇本点人口密集地、回瑶村一级水源保护地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来改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状况;通过修建无害化标准公厕29座,确保农厕改造率达85%以上,家禽、家畜圈养达率9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卫生清洁户达95%以上,促使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四是建立环境卫生整治考评奖惩机制。从2010年起,我们将水源保护专项资金村财补助部分,采取统筹安排和考评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上半年先行拨付给每村一部分补助资金作为基础财力补助,剩余补助资金,则从各村人口数、村地处水源保护区域、卫生保洁员配备、生活垃圾处理、辖区内河道卫生、村内整体卫生、水源保护宣传力度等七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按考评结果计算补助金额,合理分配,力求做到规范化、合理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XXX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整体、长远上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水源安全的隐患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具体表现在:

1.村民水源保护意识不够强。一是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弃现象还比较严重,且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杜绝。二是水源保护问题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和环境保护存在矛盾。一些群众认为,水源保护导致村民生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不但规模养殖项目没办法上,就连日常生产成本也大幅增加,而上级政府只是对村财进行一点补助,村民牺牲较大,尽管乡村对水源保护宣传力度很大,但仍有 3

许多群众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此外,也有许多群众反映,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不足以弥补原有的山林收入,村民种植毛竹和其它经济作物积极性较高,从而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和保护,要求增加补助额度的呼声十分强烈。

2.水源保护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近年来,乡村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落实了诸多水源保护建设项目,但大多集中在集镇本点和省道沿线的几个村,还有许多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一是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很多较偏远村庄仍然没有固定垃圾堆放点和中转站,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往河里倾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生活污水方面,虽然建成了2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但在水源保护区内仍有14个村庄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有些村无害化标准公厕建设不够,农户私厕改造力度不大,村庄环境卫生仍要大力进行整治。三是道路安全隐患较多,通村公路弯道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乡本级公路防撞墙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3.污染源整治工作开展困难。一是目前已停厂待搬迁的四家清水笋厂与我乡群众主要经济作物关系紧密,但搬迁笋厂又会影响当地主要经济作物竹笋的销售,同时会增加笋干产量和分散式笋水排放量,增加农户薪柴砍伐量,对水源保护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二是整治经费仍有较大缺口,企业搬迁、拆除都需要较大资金补偿。

4.乡财运转经费仍然入不敷出。近三年,乡财政每年得到上级财力补助60万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乡政府正常运转问题。但随着近年来乡部分自筹工资和农村义务兵优待金的逐年增加,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社保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编制内共有13名干部,社保费至今无法缴交,乡财政每年缺口资金仍高达30多万元。

5.设施维护管理和垃圾清运经费严重不足。随着近年来水源保护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水资源管理站每年正常运行费用也在逐年提升。据统 4

计,2009年正常运行经费包含水资源管理站事业经费、设施维护管理费和垃圾清运等运行费用,每年所需经费高达55万元。今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等因素,垃圾清运费用运行成本增加,每年资金缺口达到25万元。

三、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水源保护宣教力度。宣传教育是保护水源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具持久性的一项工作。我们将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工作宣传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饮用水源保护和环保意识,增强村民保护饮用水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宣传工作做到教育与帮扶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农民应有“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二是鼓励、帮扶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以解除农民思想包袱,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2.全面落实水源保护长效管护措施。进一步强化各村、各部门水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充分履行XXX乡饮用水源保护区责任单位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的任务和目标要求,通过明确水源地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推动水源保护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建立完善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将XXX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各村进行考核的内容,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突出抓好水源保护项目建设。今后几年,我们要结合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一是在各村再新建一批标准化粪式公厕,拆除一批乱搭乱建的私厕,改善优化人居环境;二是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再新建2~3座污水处理厂,加强生活污水治理;三是推进清水笋加工厂异地搬迁工作,消除水源地污染源。四是要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五是要加快推进河岸防洪堤建设,全面实施河道清理工程,确保各支流源头的水质达标、安全。六是陆续在水源地、库区各支流河岸制作水生 5

植物浮床,利用植物净化功能,达到净化XXX水质的效果。四、三点建议

1.在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2008年建立起来的生态补偿机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XXX乡水资源保护财力不足问题,也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各村认真落实水源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为水源保护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水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须有一套水源保护长效运作机制来支撑。因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将XXX流域生态补偿纳入市财政正常预算支出,并针对XXX乡乡村两级财力均十分薄弱的状况,及时拨付水资源保护事业经费及乡、村补助经费,确保乡村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运转。

2.大力扶持XXX乡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一是引导鼓励农民大力生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广生物技术,对病虫害防治从使用高效残留农药向使用生物措施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建议市农业局等部门针对XXX乡发展生态农业专门出台补助措施,帮助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对农民实施退耕还林予以补助,特别是对发展中药材、果树种植的农户,由于农药施用量受限,导致病虫害难以防控,且存在蔓延的趋势。近年来推广的冰榔芋、草莓、烟叶等农业项目,因控制农药使用,导致病虫害加重,严重影响农民的收成,XXX流域15万亩毛竹发生刚竹毒蛾害虫,由于禁止喷施剧毒药剂,需采用生物办法治理,杀虫效果不明显,虫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根治,竹农损失严重。建议市林业局等部门能对XXX乡在发展生态林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

篇7: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4月12日,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陶承德的带领下,对我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我市高邮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情况,市地表水厂运行情况,听取了市住建局、卫生局、农委、环保局、龙泉水务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在此基础上,委员们就我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工程建设,水源污染的治理,自来水深度处理及水质监测等问题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一直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把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使市区饮用水源基本符合水质要求。

(一)划定水源保护区。我市于2008年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对高邮湖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对地下水取水井的保护也同时划定了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可能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二)落实保护措施。一是在保护区设立了水源保护标志,公告水源保护规定。二是建立了由取水单位每天进行源水、出水水质监测,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对源水进行监测,市疾控中心每半月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的“三级检测”制度。三是落实了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并建立健全了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监测仪器应急装备,落实了处臵措施。四是加强了对供水设施设备的维护、改造。五是落实了电力

保障措施,市政府投资约120万元,对原水厂、净水厂的用电线路进行了双回路改造,解决了因单回路停电造成不能供水的问题。

(三)加大投入,保证饮用水源安全。2010年,经市政府批准立项,投资900万元,实施了取水口保护工程和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保护工程形成了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为500米的围栏保护区。取水口延伸工程将取水口由750米向湖心延伸至1500米,两项工程分别于2010年1月和11月投入使用。

(四)加强水污染治理。我市以食品企业和养殖业废水治理为重点,对废水超标排放的企业分别采取限期治理、停产治理、责令关闭等措施,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在发展工业、引进项目时,拒绝废水污染严重的项目在天长落户。同时,我市加强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尽可能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到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68%,处理率90%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邮湖源水各项理化指标测定,我市饮用水源绝大部分指标基本符合III类水质标准、少数项目评价指标部分时段属于Ⅳ类水质标准,营养化程度评价为中等偏下,营养综合评定为微量污染,主要表现在源水PH值、氨氮、耗氧量有时变化较大,导致部分时段水质不达标,特别是夏季藻类污染严重,自来水口感有异味。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上游客水污染。高邮湖为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水的90%要通过三河闸泄入高邮湖入江,上游下泄的污水对我市饮用水源水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旦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我市居民的饮用水水质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农业面源污染。高邮湖幅员辽阔,区域内耕地面积大,使用的农药化肥量多,农村落后的施肥技术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高邮湖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水产养殖污染。高邮湖现有大小网箱、围栏养殖数万个,高密度的养殖及大量使用强化鱼饲料,迫使水体富营养化,催生高密度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鱼虾缺氧死亡。鱼虾尸体的腐烂,进一步恶化了水质,形成恶性循环。

(四)生活、工业污染。淮河流域仍有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少数工业企业废水超标排放等原因也对高邮湖的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五)部门监管还有薄弱环节。截止目前,我市仍有部分企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保护区内化肥农药超标使用现象普遍,湖面高密度养殖及使用强化饲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位有很大关系,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六)水处理工艺不足,水质标准较低。我市自来水处理工艺相对简单,特别是在饮用水源污染较重的情况下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造成自来水的出厂水质不够稳定。

三、意见和建议

高邮湖水源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面对严峻的水源保护工作形势,建议市政府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必须动用更严厉的管理手段,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构建更健全的管理网络,保护我市饮用水源,尽快提高市区饮用水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此建议:

(一)相关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

1、建议市建设部门对市区饮用水管理负总责。要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经常开展饮用水源环境安全检查,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处臵,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消除和跟踪督查。要建立健全饮用水源监管预警机制。加强对市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监测和管理,确保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要及时掌握水量、水质变化情况,实施连续在线监测。坚持饮用水质监测月报制度,并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水源、水质状况,让市民知情、放心。

2、建议市环保部门强化饮用水源监管工作,加强对企业排污监管,坚决制止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对白塔河排放的现象,确保达标排放,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源水质信息。由于我市饮用水源受上游客水影响较大,要通过上下游流域环保系统协作管理、合力开展治污,确保我市饮用水源水质。

3、建议市卫生局加强对饮用水出厂水质的检测。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检测项目达106项,建议卫生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加大对出厂水和末梢水常规项目的检测力度,在污染发生较多的季节要加大检测频次,并及时公布真实的检测结果,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和群众的知情权。

4、建议市水利部门做好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实施及运行管理,大力清理违章建设码头、砂石场和预制场,强化水域使用和管理。

5、建议市农委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禁止保护区周边水域大密度养殖及使用强化饲料,杜绝饮用水源养殖污染现象。对水源地高温季节可能出现的藻类等生物污染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杨村、万寿等相关镇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

禁售农药查处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水源保护意识,推广使用低毒、生态农药。

6、建议市交通(海事)部门加强船舶污染监管,大力清理河面杂船、沉船。

7、龙泉水务公司要做好24小时水源、水质监测,并如实做好记录。在保证日常供水质量的同时,要完善供水应急预案,在地表水源受到污染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信息,并根据预案及时启用地下水源。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及时维修、更换破旧管网,确保市区供水质量和安全。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市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提高企业和群众对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定期据实发布水源、水质状况,报道我市水源保护成果,消除不实传言,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三)立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确保市区饮用水源的质量

饮用水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现在和未来。我们认为,当前在进一步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同时,针对实际情况,下一步应果断采取新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建议:

1、加快落实饮用水处理工程。饮用水预处理和深处理工程要统筹安排,其中预处理工程要尽快实施,早日投入使用,但最终要以深度处理来确保饮用水质量。

篇8:关于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日益增长,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式日益严峻。2013年1月,为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决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发布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确定了全国和各省级行政区“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值。考核办法要求,2015年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6 350亿m3,2020年为6 700亿m3,2030年为7 000亿m3。

农业用水是我国经济社会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5年全国总用水量为6 103.9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3 851.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3.1%,而农业灌溉用水量3 375.8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87.6[1](图1,图2)。因此,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用水总量统计和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1《用水总量统计方案》的下发

2014年3月,为提高用水总量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水资源公报质量和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国办资源[2014]57号《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以下简称“统计方案”)。对于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方案中要求以灌区为基本单元,采取用水大户逐一计量统计、一般用水户抽样调查、综合推算区域农业用水量,由灌区管理单位填报灌区的用水量和灌溉面积等信息[2]。

统计方案中提出,用水总量统计工作要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十二五”期间,规范用水总量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明确统计调查对象;到2015年,设计灌溉面积0.3万hm2以上的灌区全部作为重点统计对象填报农业用水量相关数据;到2020年,设计灌溉面积0.067万hm2以上(含0.067万hm2)的灌区全部作为重点统计对象填报农业用水量相关数据。

2 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方法的确定

统计方案下发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每年发布的全国及各省、流域水资源公报。根据《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要求,水资源公报主要采用典型调查获取行业用水指标定额测算用水总量的方法。对于农业用水量,公报主要采用典型调查或现行灌溉定额与实灌面积数据进行匡算,大部分地区典型调查数量较少且代表性不强,统计的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3]。另外,水资源公报农业用水量数据的统计结果缺少相应的复核依据,难以满足目前考核工作的要求。

2011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查清了我国河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和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基本情况[4]。水利普查灌区专项调查中对全国3.33 hm2以上灌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灌溉面积、水源形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得到了3.33 hm2以上灌区的详细名录信息。根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灌溉面积0.668亿hm2,农业灌溉用水量4 05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65.3%,各类规模灌区的数量和灌溉面积数据[5]见表1。

水利普查调查对象多、分布广,为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实施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分级分类质量控制,综合运用了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但采用的调查和统计方法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水资源公报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日常性工作,需要每年发布一次,统计方法比水利普查相对简单粗放一些,统计的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统计方法也需要继续改进。

因此,《用水总量统计方案》中农业灌溉用水量的统计方法在统筹考虑工作量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充分借鉴了水利普查中典型调查、由点及面、综合推算的技术方法,比传统水资源公报中定额匡算的方法在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 统计方案试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的开展,各级行政区和流域机构对农业用水量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统计方案下发后,各省(区、市)按照统计方案的要求已经陆续开展相关工作。据了解,部分省份已经编写了辖区内用水总量统计方案,截至2016年5月,已有30个省份按照水资源简报要求向水利部上报了共计3000多个农业灌溉用水调查对象的用水量等相关数据。

通过对各省级行政区2014和2015年度水资源管理考核、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简报上报的农业用水量相关数据进行复核,以及对各地开展的一系列调研和会议交流,可以发现统计方案试行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用水总量统计工作也将逐渐步入正轨,为水资源管理考核和水资源公报提供支撑。

(1)农业用水计量设施不支撑。在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尤其是南方水量丰沛地区,农业用水不收水资源费,取用水户对计量设施安装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取用水计量设施相对薄弱,且运行维护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目前统计方案的工作要求。

统计方案要求以灌区为基本单元统计农业灌溉用水量,因此,灌区计量设施的安装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布局和安装最好由各省(区、市)水利(务)厅(局)统一负责,统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各项目资金,结合辖区内灌区基本情况和样点灌区布局以及水量计量要求,综合编制灌区计量设施安装规划或计划,扩大水资源监控范围,满足考核工作的要求[6]。

(2)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统计方案下发后,农业用水量统计工作涉及多个工作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在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相互间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健全,造成同一指标存在多个统计结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差。另一方面,各部门对相同数据指标进行的统计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工作,造成了人员和经费的浪费。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将各级政府作为考核的责任主体,因此,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考核工作小组,将用水总量统计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全部纳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分工,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协调,统一口径,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校核,避免重复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3)复杂灌区统计难度大。统计方案要求以灌区为单位填报农业用水量相关数据,但是对各类型灌区用水量统计的技术方法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国灌区数量众多,水源情况、工程情况和管理情况各异,对于简单水源灌区,通过对取水口进行计量获取灌区农业用水量数据比较容易,但对于井渠结合、长藤结瓜、南方水网等复杂水源灌区,实施的难度较大。

我国国土范围广阔,不同地区和类型灌区的农业用水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建议各省(区、市)按照水利部下发统计方案的总体技术要求,结合本省农业用水特点,深入开展辖区内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技术方法研究,编写适合本省农业灌溉用水情况的统计方案,并组织专家组审核验收,报水利部备案。

(4)工作经费尚未完全落实。目前,各省用水总量统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省份还没有落实农业用水量统计的专项工作经费或者落实的经费难以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统计工作的开展。农业用水量工作量大面广,灌区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完成数据量测、记录、统计和填报等各方面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的重视,尽快落实工作经费来源,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在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情况十分复杂,统计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2014年水利部下发了《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稿),方案中农业灌溉用水量的统计方法充分借鉴了水利普查中典型调查、由点及面、综合推算的统计方法,要求以灌区为基本单元,采取用水大户逐一计量统计、一般用水户抽样调查、综合推算区域农业用水量的技术方法,比传统水资源公报中定额匡算的方法在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灌区,样点推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5》[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印发用水总量统计方案的通知[Z].2014.

[3]GB/T 23598-2009,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S].

[4]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J].中国水利,2010,(22):11-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J].中国水利,2013,(7):1-3.

上一篇:房地产建设项目立项下一篇:曹甸镇农经服务中心2009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