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2024-04-09

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精选4篇)

篇1: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畲族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2011年9月,潘渡中心小学是连江县唯一被列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资助建设的学校,正是通过少年宫搭建的平台利用少年宫活动时间巧妙将畲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舞蹈、音乐之中,让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同年“六一”儿童节,由连江县教育局组织举办文艺汇演,我们小组选送《畲乡畲水畲家娃》节目得到领导与观众的好评,之后由县教育局推荐参加福州市文化局举办文艺汇报,最后被选送参加“福建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节目”获省一等奖。

通过学校搭建平台,我们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童心向党,红歌唱响校园歌咏比赛”以及“魅力潘溪醉美畲山首届畲族文化节”等活动、“竹杆舞”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全校推广。

篇2: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小组成员:胡少鹏、邱欣、申晨、宋佳苑、徐钊君、李颜琳

第一部分:同类社团对比分析

一、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阶段及特点

浙江大学目前拥有的创业类社团,组织种类繁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下类型:1,创业、服务支持类社团;2.创业教育、指导类班级;3.自发形成创业组织。浙大校园社团关于创业的支持方案也不经相同。包含创业类型论坛,讲座;创业类型比赛;创业类型班级;创业类型兴趣小组。

代表性社团发展模式介绍

求是强鹰俱乐部——资源强大、影响力突出

求是强鹰俱乐部于2009年12月发起组建成立。俱乐部以培养新一代浙商和未来领导者为己任,深入学习浙商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骨干在创业实践中更好成长成才,努力成为未来社会精英的新“摇篮”。

俱乐部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导师队伍、形成一套传帮带机制、挖掘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优秀大学生骨干。俱乐部采用“师徒行”和“兄弟行”并举的措施,邀请浙江省内外知名企业家和浙江大学十年来走在创业路上最前沿的校友,分别担任浙江大学学生创业实践导师(求是强鹰导师)和求是强鹰会员。由企业家和校友本人亲自设计大学生实践培养计划,指导大学生开展企业实践、实习,规划职业生涯,引航人生,以更好推动大学生的实践成才与发展。

指导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省青年联合会

社团结构及制度

主体为强鹰导师和强鹰学员,如今已有5年历史,10期学徒计划,68位风云浙商导师,563名浙大学子。

设求是强鹰俱乐部秘书处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服务,秘书处设四个部门,分别为

1、行政管理中心:负责俱乐部日常事务的处理、大型会务活动的筹备工作、组织文化建设等。具体有:秘书处内部工作制度和文化建设,大型会务活动筹备,组织内部人员工作技能培训,财产物资管理等。

2、学员发展中心:负责俱乐部学员招募、培养和考核以及学员、会员的日常联络工作。具体有:全面落实学员招募工作;跟进导师组活动,协助导师做好学员培养工作;协助导师对学员进行期末考核;做好俱乐部与学员、会员的日常联络和建设性沟通;整理、保存和更新学员、会员档案。

3、网络宣传中心:全面负责俱乐部的对外信息发布和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工作。具体有:全权负责俱乐部所有对外信息发布;策划宣传方案,负责宣传品的制作和落实;维护俱乐部官方网站和微博,推动俱乐部品牌建设和宣传。

4、项目拓展中心:负责策划和具体落实俱乐部系列品牌活动。具体有:协助策划和落实俱乐部的大型常规活动(如学员招募、素拓活动、学员开班和结业典礼、俱乐部年会等活动);在现有项目活动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俱乐部的品牌活动体系。

面向人群:

浙江大学全体本科生、硕士生(包括MBA学员)与博士生。

主要活动:

由浙江省青联推荐、俱乐部邀请知名企业家担任浙江大学大学生实践导师,与浙江大学优秀大学生结对。由企业家本人亲自设计大学生实践培养计划,指导大学生开展企业实践、实习,以更好推动大学生的实践成长成才。其中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导师组内部活动:

大学生可以直接走入企业高层,以助理身份跟随名企决策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实践,参与相关企业商务事宜(包括会议、酒会、商务旅行等)和企业家沙龙活动,直接向导师学习大型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商务交往的礼仪等。

班级活动:

每年会有两期开班,每期的培养年限为一年,一期有8-10个导师,每个导师带3-8个学员,一个班大概50人。班级活动主要有:纳新、始业教育、素拓、开班典礼、结业典礼。

强鹰整体活动:

面向所有十期会员,主要有:强鹰论道、年会、集体参观企业等。

创业精英俱乐部(SEC)——资历、能力俱佳

浙江大学创业精英俱乐部是会集校内有志创新,创业青年,研究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创业实践,探索创业道路的学生社团。成立于1999年.指导单位

校外单位: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大学生创业服务处

校内单位: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社团结构及制度

1.办公室:俱乐部重要资料备档(活动记录与总结备档、财务管理)2.人资部:纳新工作的组织策划与实施(俱乐部人事的协调与整合、俱乐部行政人员的工作记录与考核、俱乐部的会员培训与行政人员内训、俱乐部内部文化建设)

3.宣传部:各活动项目的具体设计宣传工作(各活动项目的现场拍摄记录、活动后的新闻稿撰写与记录、宣传工作涉及的方式、技术、信息资源、关系资源的发展完善、俱乐部在校内外的宣传与推广)

4、项目部:本部门是俱乐部的核心工作部门(俱乐部日常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项目的策划执行、各类大型竞赛的策划执行、搭建校内创业交流平台)

5、公关部:负责俱乐部公关活动(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内老师等对俱乐部成员进行相关创业知识的普及、承接并配合校外优秀公司完成校内推广工作、创业资讯发布、创业刊物印发、负责校内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申请管理和指导、联系各会员单位)

面向人群:

1.浙江大学全日制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

2.有志于将来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主要活动

1999年:一个创新思维上的飞跃——创业与创新系列讲座 2000年:第一届模拟理财大赛 2001年:“相约财富人生”主题沙龙 2003年:“名企零距离”——参观广厦集团

“加强高校交流,掌握理财技巧”——模拟理财大赛 2004年:浙江高校创业峰会

“锻造优秀创业团队,寻找明日创业精英”——蒲公英创业大赛

2005年:第二届中国网商大会——打造明日成功老板大型创业现场咨询;“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杭州旅游文化高校会展;阿里巴巴社区网

2006年:百事“梦想企业家”校园挑战活动;“规划人生,创赢天下”讲座;2007年:模拟招聘大赛;“宝洁之星”apprentice商业挑战赛

2008年:第二届“金蝶杯”全国高校《商道》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精英赛;“百川归海”名家讲坛之商道篇——茅于轼先生主题讲座一“简”钟情——浙江大学个人简历设计大赛

2009年:士力架巧克力校园推广活动;“留学,创业,人生”——新航道总裁彭铁城讲座

2010年:第二届“赛伯乐杯”杭州大学生创业比赛浙大宣传及宣讲会;姚纳新企业聚光科技参观活动系列创业主题沙龙

2012年:第四届杭州大学生创业比赛浙大宣传及宣讲会;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大赛;举办创业实训项目“创业之子”系列活动

研创CIE——综合性官方社团

指导单位:

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

社团结构及制度

主任团、主任助理团、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市场部、人力资源部

项目制与部门制并行.面向人群

浙江大学全体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

今年主要活动

在杭高校创业高峰论坛 创道人生 旅游营销大赛 创业博览会 KAB 浙江大学KAB创业俱乐部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支持下成立的,现在由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以及浙江大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社团组织。

社团成立于2008年2月,是全国高校中成立的第一批KAB俱乐部,现有成员50余人,包括来自浙大各个校区各个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社团成立以来得到了校方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团中央专门设立了启动基金,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和校团委等部门都对我们的各项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俱乐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创业活动,促进创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为创业者搭建一个与企业沟通对话的平台。

二、创业型社团品牌活动比较

SCDA-浙家谈:

依托于SCDA巨大的企业招聘资源,SCDA推出浙家谈,这是一种邀请知名企业总监,知名企业人参与分享的小型salon。活动定位:精准定位需求群体,参与人数一般在40~50人左右,活动场地为永谦一楼职业生涯辅导室。活动特点为参与人数少,平均到每个人可以与企业家交流的可能性更加大。但是也缺乏良好的诱导机制,现场流程,极易产生一个人讲解,参与者仅为“听众”的现象。失去原有salon互动性强的特点。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定义为微缩版讲座模式。

研创-创道人生:

研创作为和未企同根同源的校内创业俱乐部,其推出的创道人生在一定层面上和未企的青蓝论坛有相似之处。他的定位也是名企业CEO,企业家分享。例如本学期邀请到沪江网的CEO来校进行分享。但是区别于未企青蓝,他不能称为论坛,只能成为讲座,因为创道人生的嘉宾一般是一个人。这样的活动特点给予了嘉宾充足的分享机会,可以把自己整个的创业初,创业中,创业成功后的惊醒条理化分享。参与者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家段创业史。同时“创道人生”举办地点为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地点有邵体馆和永谦报告厅,可以深入至最大部分会员背景群体,容易在会员背景群体中产生影响力。(第一可以树立会员在背景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在背景会员中形成新的影响力,推动会员背景群体对于俱乐部认识。)

未企-青蓝:

青蓝创业论坛秉承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传统,每次活动都会力邀4位左右企业家进行分享+论坛+提问三个环节。在校园内有很大影响力。时间长度大约在3个小时左右。由于嘉宾人数众多,每位嘉宾分享时间有限,只能突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企业加精神,有时候嘉宾针对于当下企业的活动做广告植入式分享。论坛环节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题目对嘉宾进行访问,激起嘉宾讨论。在最后有现场提问环节。整个活动流程基本每届如此。其活动现场为紫金港,远离最大部分会员背景群体。

KAB-创业之声

KAB是就业指导中心下属的专注于创业服务的社团。较上述的三家俱乐部年轻很多。近一年推出了其创业类服务活动-创业之声。创业之声涵盖的服务内容包括风险投资放与创业团队及有创业兴趣个人交流;政策分析人与创业团队及有创业兴趣个人交流;企业管理人与创业团队及有创业兴趣个人交流。活动地域包含玉泉紫金港,覆盖会员背景群体。俱乐部推出创业之声源于俱乐部推行创业团队人才库与创业兴趣小组铁三角模型。创业之声旨在融合服务创业兴趣小组,创业团队人才库。通过创业之声的服务创业团队,创业兴趣小组,同时通过创业之声扩大创业团队人才库的影响力,吸引更加多的团队加入团队库。

目前大部分社团对于会员创业还是以自组织为主,会员依靠自身兴趣与俱乐部内部会员自行组队。当然成熟的俱乐部内部可以形成很好的分享机制,新老会员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强项技能,通过内部分享平台的搭建完成会员技能相互提升,相互补偿。

三、国外社团经验借鉴

斯坦福大学企业家学生商学会(BASES)是斯坦福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生企业家精神组织。它的使命是推进斯坦福大学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并孕育新一代的杰出企业家。他们与萌芽期的企业,杰出的学生及有潜力的学者及投资人一同,致力于企业家精神,学术成果,行业产业的统一。

主要活动

1.$150,000挑战

通过赞助商提供150000美元的奖金,分别授予三个奖项 企业家精神: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商业灵感和模型; 社会企业:能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商业灵感和模型; 全新的技术雏形和开创性工艺

特色:将商业灵感变成真实的生意;在专家的帮助下提炼想法-在加速项目中接触各种天使投资人,产业专家,企业家等等;为创业团队提供津贴;风投和企业家导师;工作间;法律顾问;网络交流平台

2.企业家精神峰会(与青蓝结合)

每年一次,企业家精神训练营是一个密集的会议对具体的目标服务,会议期间,与会团队将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展示他们的产品,包括的产品展示和商业计划比赛,许多风投和创业顾问都会聚集于此,最终,各个风投会与他们所心仪的团队进行下一步接触,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以建立自己的创业公司。

3.ETL企业家思想领袖(与麦秀的结合)

斯坦福大学的ETL是一个每周之声系列,与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STVP)协办,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创新领导者,从业务,财务,技术,教育,和慈善事业各个方面以分享他们的见解与抱负。

值得未企借鉴的地方

1.长期赞助商制度

2.麦秀的升级,微麦秀-精品麦秀(未企成员)-泛麦秀(科技园)3.青蓝峰会化,打造一个风投与学生创业者对接的平台

四、总结

以上是我们对国内外同类社团的一些调研,我们觉得从活动上来看,同类社团跟我们相比活动性质差异不大,主要是关于创业方面的论坛、讲座以及对下一届主席团成员的培养过程,我想这也是每个创业型社团的基本活动形式。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多活动是属于完全对外的,比如SCDA承办的专场活动,而且他们可以说就是以这个为主线做下去的,我们则主要注重于会员的成长,一切以会员为重,这也保证了我们未企的凝聚力,大家能更好地在未企获得锻炼和成长,也使未企永远处于进步之中。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会使未企与学生之间显得较为生疏了,因此会有人称我们为一个神秘的组织。我们都知道其实未企并不神秘,我们有的是专业和热情,但和研创相比,他们的活动大多是外界看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它在干嘛,因此会显得我们较为神秘。我觉得我们在以后也可以多办一些面向所有学生的活动,使未企的影响力更加地提高。

从认可度上来说,我们未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大家对未企的评价也都比较高,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正式和专业的组织,我想这跟两点有关。一是我们类似于企业的运行模式,二是我们的正装风,别小看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这让我们在企业和学生眼中显得非常认真和专业。

第二部分 未企未来发展展望—一种思路

一、未企使命与发展思路

未企使命:

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FEC)成立于2002年5月20日,是由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共同支持创办的精英型学生社团。会员主要由各个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组成,也包括一些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俱乐部胸怀高远,志在培育和联络潜在的商业领袖和管理精英,为渴望进入商界的高级人才提供一个Self-education(自我教育)和Co-education(相互教育)的环境,通过各项或外接或自创,或大或小的活动锻炼会员的综合技能,发掘个人和团队潜能,努力实现培育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精神并为创业者搭建校内外沟通桥梁的目的。

俱乐部以会员成长为主要目标,以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为主要使命,根据会员成长阶段设臵不同培养方式。俱乐部努力在做一个卓越的组织,并能够持续地卓越;做一个受人尊敬的组织,并能够持续地受人尊敬。目前,未企已经在有了一定的成效,现在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个优秀的组织需要一个高远的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希望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未企需要进一步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孕育新一代的杰出企业家。发挥组织的力量,给与处于萌芽期的企业各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管理经验指导、资源共享,甚至是资金资助。在浙大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挖掘潜在的商业项目,与有潜力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实现学术成果与行业产业的统一。

发展思路:

以会员成长为主线,以活动为契机,会员反哺,不断开拓创新。帮助每一名未企人从实际出发,首先做好优秀的社团人,进而不断培养自己成为一名活跃的创新者,最后成长为具有领导力、影响力与广阔视野的企业家。

二、会员成长时期与具体项目对应

俱乐部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俱乐部的理念是会员与俱乐部共同成长。培养俱乐部会员全方位能力,提高俱乐部会员的企业家精神的宗旨不能变,这也是俱乐部开展一切项目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个人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对于俱乐部会员的能力需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能力的锤炼:包括商业兴趣的培养,商业知识的学习,商业实战及培训。2)创业能力的打造:包括创业信息和渠道支持,创业的指导,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知识的积累。3)沟通交流能力:包括项目中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能力,对外(其他社团或者社会组织)沟通能力,与老会员的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工作与部门工作中积累。5)思维与领导力:项目工作和部门工作中培养。

未企的运营模式是项目制与部门制并行的矩阵化管理模式,而部门工作的落脚点也看以看做一个具体的项目,因此,项目制的运行是俱乐部工作的核心,俱乐部会员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就是项目。

纵观去年俱乐部的所有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做”的层面,培养的也是成员的沟通、协作与领导能力,这一方面对新会员的成长是十分契合的,但是在会员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能力需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新会员更多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尽快的熟悉新老会员,尽快的融入俱乐部,而对于老会员,已经对单纯的做项目不感兴趣,更看重的是能否在项目过程中满足自己商业与创业能力方面的诉求,抑或是俱乐部能否提供良好的平台来培养自己的企业家精神。显然,俱乐部在培养会员商业与创业能力这方面提高的资源和途径还是不够的,俱乐部内商业与创业氛围也还不够浓厚。

项目名称

麦秀

1203纳新 老会员欢送会

未企十周年暨第九届青蓝论坛 第六期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 老会员返校日 1209纳新

1209破冰晚会 新项目开发

第十届青蓝论坛 未来领导力开发 Happy Party

培养能力 1 3、4、5 3、4、5 3、4、5 2、3、4 3 3、4、5 3 5 3、4、5 5 3

俱乐部老会员对商业和创业知识的需求十分强烈,具体可以细分为两类: 1.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金融/经济/市场营销原理、商业与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

2.实战经验: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成立小型创业团队、做产品代理等可以接触市场并从中学习、运用知识的机会。他们希望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有经验者的指导,希望对理论知识的培训能够有针对性。因此,针对老会员的这种能力需求,俱乐部可以在工作层面上做以下改进:

内部:

1、由俱乐部推动组建兴趣小组,可以由一个很好的创业idea衍生,也可以是在某一相关领域(比如证劵)有共同学习渴望的人组建。兴趣小组的结构为较有经验的会员带几个有兴趣,但经验不足的会员。由兴趣小组发起案例讨论会。

2、让麦秀、未企大学、讨论会日常化,内容可以向商业创业一块倾斜。

3、对非正式交流进行引导,让其更有针对性。

4、在项目、实战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精炼。外部:

让未企更加开放,加强与其他专业性社团的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三、同类社团经验借鉴与具体实施规划

1.外部资源开拓

每届未企纳新时,不论报名表还是面试中,都少不了这样一个问题:未企能带给你什么?你能够给未企带来什么?当今天,我们已幸运的成为未企的主人翁时,再回头看,最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为会员带来改变。

当前,未企内部具有完善的信息渠道,庞大而多样化的会员构成,充满魅力的社团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而对比校内同类社团,我们在外部资源开拓方面仍处于劣势。

提起求是强鹰俱乐部我们并不陌生,求是强鹰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四年前,也就是我刚入学那年,求实强鹰作为一个刚刚启动的全新项目,同样并不为人所知,影响力不足使得报名人数并不多,因此第一届学员的质量只能称得上普通。然而,就是凭借着强大的外部导师资源,使得求实强鹰迅速在校内取得广泛的声誉与关注度。历届创业导师规模之庞大,来头之牛气,都不禁让人产生想与之交流,向之学习,走向创业之路的热血与激情。于是,在强鹰后期常常出现近百名学员争抢一名导师的盛况。求实强鹰也成为管院、乃至整个浙大的一个品牌。依托管院是强鹰寻得导师的基石,但如此之充分的挖掘导师资源并为我所用,可以看出强鹰俱乐部强大的外部资源开拓能力。

在目前阶段,获取资源并不能单独的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而应主动出击,而主动性就是企业家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特质之一。凭借未企多年树立的良好形象及口耳相传的口碑,及其未企成员丰富的人脉资源与开拓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开疆拓土,打造未企强大的资源链。

校内来说,目前同类社团中研创、KAB等均有核心成员兼具未企会员身份,因此促进兄弟社团间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是有一定可行性的。1+1>2的效果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切实的体现。此外,浙大校园中散布着各类小型的创业组织,如筑梦公益、venture lab等,特别是筑梦公益,其创始人便是未企会员,这些小型组织的活动大多富有创意,对于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譬如筑梦公益所办的真人图书馆,与未企读书会与麦秀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协办等形式将以上组织的活动纳入未企整体框架具有可行性。这些专业化组织能够依靠未企平台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而同时未企活动将更具时代感与新颖性,可谓双赢之选。

而校外方面,未企每年都会举办两届青蓝论坛,邀请至少八名创业精英为浙大学习传业授道。但是,这个合作关系往往是一次性的,项目组同学几经辛苦才请到的嘉宾,仅进行一次访谈,就断了关系,然后再寻找新的嘉宾,这对于资源是一种极大地浪费。既然我们已下大力气投入联系成本,何不继续投入维护成本,令合作长期化。目前,浙大校内创业竞赛类大多是以某一家风投为赞助商,而凭借未企拥有的资源,完全可以仿照斯坦福base商学会的模式,请多家风投联合赞助,这样既能减轻单一公司的压力,增加取得赞助的可能性,又能使商家彼此产生一定的竞争机制,从而对于未企活动的投入程度更高。

2.影响力拓展-善用未企言论

可以说,未企在浙大内部的影响力是毋庸臵疑的,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是同学们较为熟知和向往的一个家。以务实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未企文化也在同学中获得共鸣。一个组织永葆活力的关键就在于其组织文化,未企拥有如此之优质的软实力,但在对外输出方面还做的不够。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研创、KAB等组织在组织文化的形成方面与未企还具有一定差距,可以说,未企文化是其有别于其他同类社团的最大竞争优势,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譬如未企言论,早期会员的热情都很高,其中篇篇都应属经典,不乏真知灼见,对人很有启迪。而现在,未企言论正在慢慢演变成一种记忆与纪念,我们需要正活跃在未企当下的这批人同样写出这样充满裨益的文字,从而影响下一代未企人。我们应当抓住言论这一宝贵资源,使之不仅仅是内部私下传阅的材料,而应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精心集结成册,成为未企品牌的象征。不论是杭州、长三角、乃至国际间,当其他同类社团还在输出他们的活动时,我们输出的是一种思想。两种境界,高下立见。

3.部门制的开拓

当前,未企以会员制、项目制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结构,部门制的弱化减少了会员之间的部门隔阂,但同时在未企的日常管理方面形成一定阻滞。观察MCA、亚太企业家精神联合会等组织,它们的组织结构是相对松散的,部门制非常弱化,但这与它们的组织性质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活动数量来看,部门制的弱化能使其会员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天性最大限度的发扬,对其社团发展有益。但这对于未企来说并不适用。对未企来说,部门制的作用不可替代,并且有继续拓展的空间,这里也是新老会员交流的最好平台。

篇3: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1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情况

2011年, 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推荐到石油分会的QC小组活动成果215项, 石油分会组织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和QC小组活动诊断师对申报成果进行了初评, 评出石油工业QC小组成果奖201项, 其中一等奖54项, 二等奖74项, 三等奖73项, 淘汰14项。并于2011年6月23~24日组织了优秀成果发表会。会上, 荣获石油工业QC小组一等奖的54项成果进行了发表交流, 同时评选出推荐的全国优秀QC小组26个。

2 2011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主要特点

2.1 QC小组成果涉及面越来越广

2011年的QC小组活动成果涉及到采油、勘探、炼化、机械制造、仪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 说明石油石化行业各岗位的员工对开展QC小组活动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强。

2.2 QC小组解决了大量的生产现场问题

在推荐的215项成果中, 现场型和攻关型占大多数, 反映了QC小组能够围绕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 解决了生产现场设备、工艺、仪表等问题, 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3 QC小组活动程序完整

从评审可以看出, 大部分QC小组活动能够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 活动程序也比较完整;一些小组成果还体现了PDCA循环不断上升和大环套小环的特点。如: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QC小组, 在制定对策时, 先进行方案选择, 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再制定对策;有的小组在确定主要原因时, 先制定确认计划, 再对末端因素进行确认。

2.4 大部分成果报告内容详实

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的真实写照, 大部分QC小组成果报告能够用事实、数据说明。如:对策实施中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解决办法等, 真实反映了小组活动实施过程。

2.5 小组成果发表的形式灵活多样, 发布人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由于QC小组成果全部采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 在发布时, 一些小组通过动漫、实物、照片和示意图等形式展现了实施过程, 使人一目了然, 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组所取得的成果。

2.6 发表评审程序和形式, 也体现了科学模式

此次发表会, 采取每个小组代表介绍成果后, 由专职点评员对每项成果的管理技术进行点评, 使发布人和参会代表对该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对参会的代表起到了较好的交流和学习作用。

3 2011年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存在的不足

3.1 PDCA循环科学程序方面

QC活动程序有“问题解决型” (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 课题和“创新性”课题两种, 而问题解决型课题的活动程序由于活动的目标值是自选的还是指令性的不同而略有所不同。

QC小组活动遵循PDCA活动程序, 不是简单套用步骤, 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行为模式, 每一个步骤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且步骤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虽然绝大部分成果报告是按规定的程序步骤总结描述的, 成果报告的目录顺序正确, 但小组普遍对PDCA循环这一科学程序理解不深, 不能很好的体现PDCA的原则,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部分成果对“问题解决型”课题的“自选目标”和“指令性目标”界定不清, 活动步骤或内容颠倒。

(2) 部分成果程序内容描述与该步骤的标题不符, 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性不强。

今年的大部分创新型成果, 从基本的活动程序步骤上看, 对创新型和改进型有了正确的区分, 但从活动内容看仍存在不符合程序要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这一步骤, 部分成果对方案选择不彻底, 没有分解到可采取对策。

许多QC小组成果报告中都有类似的情况, 整个成果描述的顺序貌似是按要求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 但所展示的内容不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整个成果逻辑关系不强, 影响了成果的展现效果。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强的成果, 小组成员因为对成果比较了解, 自己感觉描述的很明白, 但在其它人看来, 仅仅是在套QC程序的步骤, 看不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如何体现PDCA这一原则。

3.2 客观事实、数据方面

QC小组活动从选题到效果检查, 整个活动过程, 都要有证据来说明, 但小组对此要求理解不够深刻, 在成果报告描述中没有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这在“问题解决型”课题的确定主要原因步骤和创新型课题的方案选择和确定步骤尤为突出。

(1) 有些成果原因确认过程没有体现到现场验证、测试、测量, 只是定性的描述, 没有体现以事实为依据, 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2) 对原因的确认事实数据不充分。

(3) 把容易解决的原因或在后续活动中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的原因确定为非要因。

(4) 对不可抗拒的因素直接确定为非要因。应该在对原因确认前, 予以说明并剔除, 不作为确定是否是主要原因的对象。

(5) 确定主要原因的方法不适宜。

(6) 在要因确认时, 部分小组采用先制定要因确认计划表, 一方面体现PDCA原则, 先计划再去做, 但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计划的意义, 只是套用“计划确认表”, 在确认计划中把确认的内容描述为确认的结果, 没有去确认, 结果就出来了, 很显然不符合逻辑。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是“创新型”课题活动的关键, 关系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小组成员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各种方案, 然后分析论证、评价每一个方案, 选出最佳方案。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就是事实、数据。但目前这一步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所提出的方案不具备可比性。方案选择时可供选择的方案明显少, 大多仅有两个方案比较。有的方案的对比性差, 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有的虽然提出两个方案, 但明显可用的方案只有一个。 (2) 没有进行适当的试验或调查分析, 方案的对比选择缺少数据, 定性描述的多, 定量的少。 (3) 方案选择多为主观判断, 部分小组成果还用主观的方法确定方案, 如:“01”打分法等。

3.3 运用统计工具方面

在QC小组活动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运用适宜的统计工具, 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以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应用统计工具方法的原则有两点:一是选用适宜的工具方法;二是正确地使用工具方法。但是大部分QC小组成果只应用两图一表 (因果图、排列图、对策表) , 其他统计方法用的比较少;极少数小组运用了正交试验、箭条图、PDPC法、黄金分割法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3.1 应该用而不会用

由于对QC活动中对统计方法不了解或不掌握, 有些QC小组活动中可以选用统计方法而没有选用。特别是一些非数据性的统计方法。许多用文字描述, 不能生动、直观展现成果。

3.3.2 为了用而去用, 失去应用统计工具的意义

有些小组对统计方法不理解, 用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画蛇添足, 甚至导致结果错误。

3.3.3 常用的工具方法选择和使用不当

常用的工具方法存在选择和使用不正确情况, 出问题比较多的有:排列图、关联图、因果图、正交试验。

(1) 排列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排列图不起作用, 失去了找主要矛盾的意义; (2) 数据少 (N﹤50) 没有排列分析的意义; (3)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分析使用时和“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混淆; (4) 用排列图去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

(2) 关联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许多小组对一个问题, 且在因素之间无关联关系的情况下选用关联图。 (2) 关联图画法不正确, 如:有的关联图中把问题和中间因素均用方框圈起来, 造成问题与因素的标示相混淆;有的末端因素的箭头既有进也有出等。

(3) 因果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小组在进行原因分析, 没有能够针对某一方面的原因, 通过反复思考“为什么”, 把它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下去, 从原因类别展开到第一层原因, 再展开到第二层原因, 再展开到第三层, 一直展开分析到能够直接采取对策, 即末端原因为止。有的只分析到中间;有的无中间原因, 直接到末端;有的只展开到一层, 从因果图中看不出因果关系等。

(4) 正交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正交表选错。 (2) 正交表使用错。如:33 (三因素三水平) 选用L9 (34) (四因素三水平) 正交表进行试验, 应该裁掉L9 (34) 正交表的一列, 进行9次试验, 但该小组裁掉该正交表的一行, 只进行了8次试验。 (3) 大部分选用正交试验后, 没有对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完整的分析, 如:直接看、算一算、趋势分析、综合评定、跟踪试验等, 让人不知道结果如何得来。

4 成果报告整理存在的其他问题

4.1 一些成果报告使用过期作废的标准规范

QC活动所取得成果, 必然包含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内容, 标准是衡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是否符合专业技术要求的依据, 但一些小组在QC活动中使用作废标准, 且为数不少, 甚至在交流发布时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4.2 成果报告的整理详略不当

成果报告应严格按照PDCA循环活动程序进行总结, 所展示的内容必然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一环扣一环, 且思路清晰, 逻辑性好, 体现出小组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另外, 每个QC小组的课题不同, 活动过程的重点不同, 成果报告所展示的重点也应不同, 成果报告对各个步骤的描述应详略适宜, 应把活动中所下功夫、进行科学判断的情况总结到成果报告中去, 反映出本课题的特点。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成果报告每个步骤都事无巨细, 导致在有限的篇幅和规定的时间内 (15min之内) 不能把本小组活动过程的重点介绍清楚, 影响发布的效果。

4.3 成果报告前后描述不一致

部分成果报告还存在前后描述不一致的问题, 造成逻辑性不强, 使人听不明白或看不明白。

4.4 部分成果图表少, 文字叙述多

为了提高交流发布效果, 成果报告应以图、表、数据为主, 尽量作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 成果材料清晰、醒目。多数成果报告文字多、图表少, 特别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成果, 整理成果报告时, 没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大量引用了原始数据表, 对管理技术反而展现的比较少, 发布时, 其交流发布效果较差。

4.5 QC成果报告体现的小组活动周期过长

目前, 不管QC小组活动的课题大小, 技术程度的难易, 大部分小组活动所用时间均为1年左右, 完成时间大多为每年的11月份左右。但我们有些课题比较小, 2~3个月就完成实施, 却没有及时总结检查、制定巩固措施, 这不符合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和效率之目的。

4.6 部分创新型成果报告没有体现出创新的思维或方法

今年的创新型成果从课题名称上看对创新型和改进型有了正确的区分, 但部分小组对创新型课题的理解还有误区。如:有的只是把买来的零件材料进行组装;有的小组对关键的方案提出、选择和实施都是委托外单位进行的;还有一部分小组将攻关型课题按创新型程序整理成果报告等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些改进型课题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创新点, 特别是一些攻关型的课题, 没有创新, 小组很难突破, 实现目标, 所以, 小组活动的课题是否是创新型, 要以立意是否为创新做出正确判断, 不是有创新点的小组就一定是创新型课题。

4.7 要加强QC小组的活动过程管理

在评审中发现不少成果报告有明显的倒装痕迹, 影响了成果的展示效果。

(1) 活动记录要及时, 尽量完善, 记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要及时收集一些反映活动过程并与QC小组活动课题有关的数据、图片, 及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 不要到总结成果时再去套用。

(2) 整理成果报告要由小组成员认真回顾活动过程, 总结分析活动经验教训, 成果报告严格按活动程序进行总结, 必要时可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整理出来的成果报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能够体现一环扣一环, 同时尽量把成果内容整理得生动、活泼、充实。

(3) 成果报告尽量做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 使成果报告清晰、醒目, 提高交流发布效果。

总之, 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QC小组活动的管理技术, 不断提高QC小组的活动效果和成果水平, 促进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4:畲乡文化活动小组成果汇报

1 QC小组活动成果涉及面越来越宽

本年度的QC成果涉及了采油、勘探、炼化、机械、仪表、服务等20多个专业, QC小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 说明职工参加质量改进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不断增强, 表明QC小组活动能够充分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

2大多数QC小组选题能够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岗位上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

QC小组都能够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现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热点和难点, 选择课题开展活动, 这将会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热情支持, 为QC小组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 现场型和攻关型成果168项, 占总体成果的72.1%。这些QC小组通过活动, 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本单位的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职工素质以及安全生产、规范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大多数QC小组活动能够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 活动程序完整

从发表的QC小组成果看出, 大部分小组活动能够遵循PDCA循环这一科学程序, 针对存在的问题, 小组成员能够把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并用, 科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一些成果不但在整个QC活动体现了PDCA循环的原则, 且在八个阶段的某一阶段也同样体现了PDCA循环这一原则。充分体现PDCA循环的“循环前进, 螺旋上升”和“大环套小环”两个特点。

4“创新型”课题数量明显增加

据统计, 2009年QC成果“创新型”课题占21%。创新型课题为开展QC小组活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明大家的创新意识增强, 也符合当前国家和石油行业各级领导, 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工作的要求。

5 部分QC小组能够灵活运用适宜的统计工具

今年的成果除了常用的两图一表外, 一些小组能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应用了正交试验、回归分析、PDPC决策程序图法、亲和图、矩阵图等统计工具, 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6 部分小组将QC活动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

在一些QC成果材料中将质量管理体系中纠正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记录作为QC小组活动对策实施的证据。该纠正措施实施验证效果记录中用改进前后的图表一目了然地表达了实施效果, 这也是企业持续改进原则的具体体现, 充分体现了QC小组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这一特点。7 QC小组成果发表形式手段先进、灵活多样

今年QC小组成果发布会全部采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 一些成果展示了活动过程的图片, 更真实地反映了QC小组活动的过程;有的小组在发布时采用了动漫的形式, 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组所取得的成果, 起到了较好的交流效果。另外在交流发布会上, 评委对每项成果从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提问, 小组代表一一解答, 使参会代表对QC小组取得的成果过程和内容进一步了解, 对今后的QC小组活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总体效果分析, 主要存在的不足表现为:

1 部分成果材料死搬硬套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影响了小组成果的总体质量

QC小组活动的过程应遵循PDCA循环这一科学程序, 所展示的成果内容必然是循序渐进, 一环扣一环, 且思路清晰,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个QC小组的课题不同, 解决的问题类型不同, 活动过程的重点不同, 成果材料所展示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有的成果查找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 但制定对策和实施对策时比较简单;有的课题存在的问题, 原因是显而易的见, 但在制定对策时要对方案进行比较、论证等, 有的在对策的实施中要进行模拟试验、正交试验等, 因此QC小组成果材料不是死搬硬套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应是各个步骤描述详略适宜, 能够反映出本课题的特点。但我们一些成果材料每个步骤都是事无巨细, 导致在有限的成果材料篇幅和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把活动过程的重点介绍清楚, 影响了成果的总体质量;一些QC小组的活动课题和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不相呼应;个别成果在不需要找关键的少数时也硬性套用排列图, 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起到画蛇添足作用。

2 部分小组不能够灵活运用统计方法, 影响了小组成果的科学性

在QC小组活动中, 为了取得证据, 小组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其中有的是有效数据, 有的则是无效数据, 运用适宜的统计工具, 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 以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目前, 可供选择的统计方法比较多, 统计方法应用必须正确、恰当。所谓正确, 就是方法不能用错。所谓恰当, 就是要恰如其分, 不要盲目追求新的方法和复杂的方法, 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衡量一个成果水平的高低, 并不是看统计方法用的是否新颖, 而是看是否有效的解决问题。反之, 如果盲目追求应用新颖方法, 而对其又未掌握, 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会造成应用上的错误, 但本届QC成果在统计方法应用上还存在错用和不当现象。如:分析原因是常用的方法有因果图、系统图和关联图, 小组可根据各种图的适用场合、原因之间的关系和展开层次进行选用。一些小组未掌握这几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导致不能正确选用统计方法。如:一些原因之间没有交叉的应该用因果图或系统图, 而小组选用了关联图;一些应该用系统图的用了因果图。

3 部分成果由于活动过程事实数据不充分, 影响了成果的展示效果

QC小组活动从选题到效果检查, 每一个步骤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用证据来说明。而这些证据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的。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全过程的书面形式, 是其活动的真实写照。是在小组活动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 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整理出来的。但有些小组不能及时收集记录活动过程及结果, 成果材料中的事实、数据不充分, 致使说服力不强;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交流和发布效果, 多媒体材料应以用图、表、数据为主, 配以少量文字说明, 尽量作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简单明了, 使成果材料清晰、醒目。而有些成果的多媒体文字多、图表少, 问题改进点和创新点不清晰, 影响了发布效果等等。今后QC小组在整理成果报告时应注意上述问题。

QC小组活动在程序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 个别成果的课题名称不当

课题名称应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要解决的问题, 但今年成果中仍然存在“手段+目的”型的课题。如“加强工艺管理, 提高××率”等类似的课题名称;二是有些成果课题名称与课题活动的内容不符。三是有些小组不清楚QC小组的课题分为五种类型, 在成果报告的小组概况中课题类型为“问题解决型”或“指令性”。“问题解决型”是除了“创新型”课题以外的其它四种课题类型总称, 而不能直接用于某一具体课题类型上。

2 现状调查和设定目标步骤颠倒、缺失或多余

现状调查是要掌握问题的严重程度, 是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设定目标是确定小组活动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也是为检查活动效果提供依据。活动目标一般有“自选目标”和“指令性目标”, 二者活动程序步骤有差异。

(1) 自选目标是小组经过现状调查, 掌握问题的症结, 并陈述清楚制定所选目标的水平和理由, 不需要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但一些QC小组在现状调查中只对现状进行了调查, 没有找出症结所在, 或未对目标值的设定进行测算分析, 不能用事实或数据说明制定目标的依据;有的在确定目标后又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 内容为一些豪言壮语、或口号式的, 缺乏可信性 (举例说明) 。

(2) “指令性目标”是上级给定的或小组选定上级规定的目标。小组在选择课题后, 应直接设定目标, 然后对目标能否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即说明现状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及症结所在, 以便后面针对性地进一步分析原因。但一些QC小组是在选题后先进行现状调查, 而后设定目标;有的没有对目标可行性进行分析;有些虽然有目标可行性分析, 但多为一些豪言壮语、或口号式的内容, 缺乏可信性。

(3) 部分成果目标设的太多, 有些目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有些设定的目标没有量化、不可测量等现象。

3 部分成果原因分析不彻底

正确的分析原因的方法是:对某一方面原因, 通过反复思考“为什么”造成, 把原因一层一层的展开分析下去, 一直分析到可直接采取对策为止, 即末端原因。但部分原因只分析到第一层或第二层, 在下一个步骤制定对策时又去分析下一次原因;有的把中间原因作为末端原因, 在制定对策时没法直接采取措施, 只好再分析产生的原因;有些成果没有中间原因, 直接是末端原因, 使人一头雾水, 看不出因素与主题因果关系;有的成果只是为了应用统计方法而套用因果图;有的找出的原因都很笼统, 很难保证由其制定的对策是有效的。

4 部分成果的要因确认不充分

要因确认是从诸多的因素中把确实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找出来, 一般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但有些成果的要因确认事实、证据不充分;有些成果先人为的确定了主因, 再对已确定的主因进行要因验证;有些小组在要因验证过程中标准不明确等, 没有体现以事实为依据, 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 部分成果在制定对策时没有按5W1H的原则制定

有的对策措施混淆, 措施不够具体;有的对策中的目标未量化, 可检查性差。

6 部分成果材料对实施对策描述的重点不突出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 应把每条对策的具体实施时间、参加人员、活动地点与具体怎么做都记录下来, 有条件的可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将有关重点现场拍摄记录下, 更好展现活动过程。当遇到要进一步完善措施的时候, 应将如何完善措施而达到对策中的目标交代清楚。对策实施完毕, 要与对策表中的目标比较, 及时检查对策实施的效果。今年一些成果没有把重点放在具体如何去做上, 只是把对策表中的每一项措施笼统地描述一遍;有些小组在日常活动时由于未及时搜集现场实施的图片、资料, 在整理成果材料时对实施的描述显得苍白无力。

7 部分成果在效果检查中活动后的数据来源无依据

一部分成果在效果检查中, 经济效益计算有推测、预测的现象, 未能按油质协字[2006]27号文件或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计算。

8 “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没有掌握, 特别是方案选择存在明显不足

(1) 在“创新型”课题试行阶段, 曾采用“提出问题, 进行课题突破口的选择”活动程序。正式推出开展“创新型”课题后, 即将活动程序“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取代原来的“突破口的选择与评估”、“对策方案的提出及可行性分析”程序, 现在仍有小组延用“选择突破口”, 明显不符合要求。

(2) 方案选择不彻底。不少小组在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的过程中, 仅对总体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方案选择不彻底, 评价的主观性强, 而分解方案缺少数据, 又不做分析对比。有的小组将分解方案的评价放在制定对策或对策实施过程中进行。

(3) 方案选择没有数据, 多数为主观判断, 不少小组在方案选择中采用评价打分法等, 而不是通过实际考察、数据分析后再做决定。

(4) 在确定最佳方案时, 一些小组提出的方案太少, 多数只有一次选择比较机会;有的方案的对比性差, 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有的虽然提出两个方案但可用的方案明显只有一个等等。

“创新型”课题与以往“问题解决型”课题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鼓励大家开展“创新型”课题活动, 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推出创新成果, 推进创新工程、全面提高整体创新力。但不要误认为“创新型”课题是一种新的小组活动形式, 因而“喜新厌旧”、“一窝风”地涌向“创新型”课题, 一些QC小组为了出“创新型”成果而选择“创新型”课题。2006年中国质量协会QC小组工作委员会下发了“创新型”课题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创新型”课题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主要区别, 并详细阐述了“创新型”课题, 小组在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正确应用。中国质量协会2008年第二次修订的“QC小组活动教材”已明确了程序和方法, 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

QC小组活动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切实抓好QC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注重及时收集、整理活动记录和成果报告

QC小组成果报告不是哪位“秀才”无中生有编出来的, 而是根据小组活动的原始记录, 在大家共同讨论基础上, 总结整理出来的。因此QC小组成员要注重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及时收集有关的资料、包括照片、报表、形成的文件等, 并做好记录, 为总结成果报告提供真实的素材。建议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的QC小组负责人, 要加强对本单位QC小组的日常管理, 正确指导;各企业工作站对申报到石油质协秘书处的QC小组成果材料要把好质量关, 避免成果材料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或报上水平太低的成果。

2 加强对QC骨干培训和小组成员基础知识培训, 促进QC活动有效开展

上一篇:共青团员自我鉴定书下一篇:上司邮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