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项目建议书

2024-04-22

产粮大县项目建议书(通用3篇)

篇1:产粮大县项目建议书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以财农整指(2020)34号文,为县下达了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07万元。根据国家财政部2015年修订的《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5)778号)精神,结合当前生猪养殖实际,对2020-2021年奖励资金制定如下使用方案:

一、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重大意义

作为生猪养殖大县,要充分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在加快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增强生猪养殖场户抵御市场和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能力,加大对生猪产业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促进生猪产业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重大意义,切实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提高我县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保证我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扩大市场供应,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奖励资金用途

根据财建(2015]778号规定,奖励资金支持范围包括:生猪生产环节的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防疫、保险,以及流通加工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出。结合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实际,为切实做好生猪保险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决定将县2020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19万元用于生猪保险县级财政部分补贴,将县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07万元,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粪污处理,重点支持除臭设备、吸污车购置、卡顶资全亚枚按昭右关文件更求讲行分配、分配方安加下。

(一)2020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19万元用于生猪保险县级财政部分补贴。

(二)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07万元用于除臭设备奖励(37万元)、吸污车奖励(70万元)。

三、奖励条件及标准

(一)生猪保险

1、保险公司条件

牧计财字(2019)11号文件规定的8家保险公司。

2、补贴标准

依据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省级农业政策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19]24号)文件中规定:能繁母猪保险费72元/头,保险金额1200元/头,保险费率6%;育肥猪保险费48元/头,保险金额800元/头,保险费率6%。保费由农户自行承担20%,中央财政补助40%,省财政对直管县第一档、第二档分别补助35%、30%,对市级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分别补助25%、20%、15%。其余部分由市县级财政承担。我县被列入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第一档,县级财政应补贴承保保险公司能繁母猪3.6元/头,育肥猪2.4元/头。承保公司应得承保费补贴金额按照实际承保头数计算。补贴标准如有变动,按照最新文件要求执行。

3、实施要求

承保公司要合理拟定保险方案,改善承保工作,加强宣传,便于养猪场户了解保险费补贴政策、保险条款等,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生猪保险服务水平与质量。

4、验收要求

验收以承保公司提供的承保合同及原始单据为依据进行统计,同时要采取到参保养殖场户核查、电话询问等方式对保单的真实性及承保质量进行抽查。验收合格后,按照资金时间节点拨付程序,及时办理补贴资金拨付手续。

(二)除臭设备及吸污车购置

1、申报条件

现有生猪养殖场:

(1)已办理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在农业部直连直报系统备案;

(3)符合镇街规划要求,经镇街同意方可纳入奖励范围。

新建生猪养殖场:

(1)已办理营业执照、土地备案手续:

(2)养殖场占地面积不低于10亩

(3)符合镇街规划要求,经镇街同意方可纳入奖励范围。

2、奖励标准

(1)除臭设备:项目建设单位完成圈舍的除臭雾线安装,并按规定配置相应的高压雾化设备。按照每200一300米管线配置一套高压雾化机,依据高压雾化机数量进行奖励,每台最高奖励0.5万元,所有项目场共享37万元奖励资金。

(2)每辆吸污车奖励资金最高5万元,每个项目场限购一辆,所有项目场共享70万元奖励资金。

(3)除臭设各、吸污车购置标准。

3、申报程序

(1)安装除臭设备的项目场提交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复印件,以及对公账户。

(2)购置全新吸污车的项目场提交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复印件,以及对公账户。

4、验收要求

项目按时间要求完成后,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并完善相关手续。购置除臭雾线、吸污车均要附具购销合同、发票、车辆合格证等,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职责分工

县畜牧服务中心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县财政局负责奖励资金拨付,各镇街负责项目规划建设的可行性确认。

五、项目进度安排

(一)生猪保险

实施期限:2021年1月1日一12月20日

(二)除臭设备及吸污车购置

实施期限:4个月,2021年8月1日一11月30日。

1、2021年8月10日前,完成方案编制;

2、2021年8月10日-10月31日,完成项目实施;3、2021年11月底前,完成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障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县畜牧服务中心主任为组长,县财政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2020-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领导小组。

(二)加大政策宣传。

各镇街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宣传,营造浓厚的政策氛围,确保养殖场户对奖励政策全面了解,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强化资金监管。

加强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管理,强化奖励资金全过程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监督,要按照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擅自扩大支持范围,不得挪作他用,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四)规范考核验收。

项目建设结束后,将组建专门的项目验收小组,对项目逐项进行核查验收,并由社会中介机构或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相关审计费用由项目承担单位承担。

篇2:产粮大县项目建议书

一、产粮大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本文根据 《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1,整理得到2003—2013 年全国2000 多个县( 区、 市, 以下简称县) 的粮食生产等数据,其中包括704 个产粮大县和1369 个非产粮大县2。对应全国800 个产粮大县名单,这里缺失数据的96 个产粮大县为黑龙江农垦55 个农场及各省的41 个区。本文通过对这704 个产粮大县和1369 个非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数据的分析阐述产粮大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即本文产粮大县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是704个产粮大县的数据,非产粮大县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是1369 个非产粮大县的数据。

从人均粮食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为514. 0 千克/人,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为296. 1 千克/人。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到824. 8 千克/人,较2003年增长了310. 8 千克/人,增长比例达到60. 5% ;2013 年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到353. 8千克/人,较2003 年增长了57. 7 千克/人,增长比例为14. 5% 。2003—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253. 1 千克/ 人,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46. 0 个百分点。

从县均粮食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为33. 3 万吨/县,非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为10. 7 万吨/县。201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到55. 8 万吨/县,较2003 年增长了22. 6 万吨/县,增长比例达到67. 4% ;2013 年非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到13. 8 万吨/县,较2003 年增长了3. 1 万吨/县,增长比例为29. 4% 。2003—201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21. 3 万吨/县,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38. 0 个百分点( 见表1) 。

从粮食总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为23450. 7 万吨,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为14617. 5 万吨,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1. 1% 和38. 9% 。201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到39565. 5 万吨,较2003 年增长了15814. 8 万吨,增长比例达到67. 4% ; 2013 年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到18919. 5 万吨,较2003 年增长了4302. 0 万吨,增长比例为29. 4% 。201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增长到67. 5% ,增长了6. 4 个百分点; 而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到32. 5% ,下降了6. 4 个百分点。2003—201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11512. 8 万吨,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38. 0 个百分点( 见表2) 。

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4—2013)、《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

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4—2013)、《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注:括号内为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

可以看到,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而且产粮大县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主要支撑力量。2003—2013年,样本县粮食总产量增长20116.80,增长比例达到52.8%;其中,产粮大县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达到78.6%,非产粮大县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达到21.4%,也就是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52.8%,这其中有41.5%来自于产粮大县,仅11.3%来自于非产粮大县。此外,从提供商品粮的角度来看,2013年产粮大县当年人口总计为47590.4万人,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48.7千克/人计算,扣除域内居民粮食消费总量7076.7万吨,产粮大县向社会提供商品粮32136.1万吨。产粮大县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支撑地位更加突出。

二、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本部分主要从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两方面加以阐述。

( 一) 面临的问题

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 “产粮大县,财政穷县” 的矛盾仍然突出

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为1850. 4元/人,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为2597. 2 元/人,产粮大县比非产粮大县低746. 8 元/人,低28. 8% ; 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为4162. 9 元/人,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为5744. 0 元/人,产粮大县比非产粮大县低1581. 1 元, 低27. 5% 。从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与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为119. 1 元/人,2013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746. 8 元/人; 200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与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为249 元/人,2013 年这一差距扩大为1581. 1 元/人。在2003—2013 年11 年的时间里,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上的差距都扩大了5 倍以上。见表3。

数据来源: 《中国县 (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4—2013)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2014) 。注: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

2. 产粮大县利益持续流失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低价统购,产粮大县做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在粮价日趋市场化的今天,虽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但由于面临国际粮价明显低于国内粮价的压力,国内粮食生产收益偏低,因而产粮大县在商品粮调出过程中,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和粮食补贴、地方政府投入的财力支持,以及农民付出的生产成本也有相当一部分随之流失,这使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邓蒙芝( 2014)根据对河南滑县的调研情况算了一笔账,河南滑县2012 年粮食产量137. 8 万吨,用于粮食生产投入的各类资金6. 9 亿元,每吨粮食含有补贴资金504. 0 元,这就意味着每调出一吨粮食就有504. 0 元补贴资金贡献给了调入地。齐海山和郭翔( 2014) 通过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调研分析指出,产粮大县每年对粮食生产的大量投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农业要素补贴等,这些投入最终物化并分摊到粮食产品中,并随着商品粮的调出而逐年外流,但这些投入却未被计入粮食生产成本中,实际造成落后地区补贴发达地区的局面。

( 二) 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产粮大县需要集中耕地资源、财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造成了发展非粮农作物和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使地方财政收入缺乏效益好的财源;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因发展粮食生产付出更多财力,从而导致“产粮大县、财政穷县” 成为普遍现象。二是非产粮大县可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发展经济效益高的非粮作物和第二、三产业,地方财政增收渠道多,因而其与产粮大县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上的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国家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仍然与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贡献与付出不匹配,特别是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

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发展状况攸关我国粮食安全全局。由于农民种粮效益低,产粮大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不但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因此增加财政支出,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近些年来,一些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已下降到全国人均水平以下。2013 年,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六省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399. 7 千克/ 人、345. 4 千克/ 人、388. 5 千克/ 人、433. 1 千克/ 人、399. 5 千克/ 人、427. 3 千克/ 人,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443. 5 千克/人。实现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利益调节,必须着眼国家粮食安全全局,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的经验,正视产粮大县利益调节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充分保护和调动产粮大县农民和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粮食长期安全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 一) 坚持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原则

所谓公平合理,即是保证产粮大县不因集中土地、财力、人力、物力发展粮食生产而吃亏,保证农民在以同样的资源投入和劳动付出条件下不因生产粮食而比经营其他产业收入减少。在这一总原则下,对产粮大县县级财政的补偿目标应是通过综合补偿,使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达到非产粮大县平均水平,能够基本弥补其发展粮食生产而造成的机会成本的损失,满足其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需求。同时,要把种粮农民作为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重点对象。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具体实践者,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能力能否保持稳定和提高,最终还取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 而在作物种植品种选择和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日趋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粮收益的多少。对种粮农民的补偿目标应是,在同等人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投入条件下,粮食种植不比其他作物生产收入有明显差距,靠适度规模粮食生产获取收入能够过上小康生活。此外,粮食主销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受益者,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粮食主销区政府应同主产区政府共同承担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责任与义务。当然,实现上述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目标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应把坚持公平合理作为构建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宏观政策取向,并努力缩短实现上述目标的进程,以更好地发挥产粮大县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中坚支撑作用。

( 二) 完善中央财政补贴机制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并将其与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输出量之间的联系机制化,使产粮大县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发展有充满希望的预期。对产粮大县农民种粮的各种补贴及动态调整也应使之机制化,让农民对通过种粮能够获得的补贴和收入心中有数,进而使其能够对从事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的意愿和长期的布局。同时,对农民种粮的利益补偿机制还应有利于鼓励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应用增产稳产技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农业保险等。其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而今后随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压力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对农民种粮的利益补偿机制应加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力度。其二,产粮大县在多年连续增产的基础上,今后要继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关键在于通过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单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补贴范围和标准。其三,绝大多数产粮大县,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而农户仅靠自家不多的承包地种粮,其收入无法满足家庭开支需要,因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例要高于非产粮大县。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而且既应包括对土地流入方的支持,也应包括对土地流出方的鼓励,以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其四,粮食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绝大多数产粮大县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种粮农民就会因严重减产而大幅减收。特别是实行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粮食绝产绝收,就可能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国家应提高对产粮大县保费补贴标准,实现粮食作物入保全覆盖,保证理赔标准能弥补种粮农民因自然灾害而遭受到的大部分损失,具有尽快恢复生产的能力; 同时,取消产粮大县地方政府承担的保险补贴部分。

( 三) 完善粮食主销区补偿机制

一是建议国家根据财力状况对粮食主销区进行分类,对财力状况较好的地区,可由其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承担现由中央财政支付给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并将中央财政调减下的这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二是由国家按照 “谁受益谁补偿” 的原则,明确粮食主销区应承担的利益补偿义务,并建立与粮食需求量相联系的动态调整机制。粮食主销区所承担的粮食利益补偿资金,纳入国家粮食利益补偿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 四) 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比较薄弱。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国家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综合补偿措施使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产粮大县的财力仍将无法满足粮食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资金需求。因而,国家财政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支持产粮大县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改造中低产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使产粮大县能够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

( 五) 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近几年来,许多产粮大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对本级财政的贡献甚微。国家应加大对产粮大县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支持,帮助其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应支持产粮大县利用粮食生产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进而增强自身发展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能力。

( 六) 加快对产粮大县利益补偿的法制化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从国家到地方,在实施农业扶持政策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备、扶持选项和扶持投入弹性大、硬性约束不强、政策执行不够到位的现象。应该说,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在农业扶持政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使之法制化的条件。因此,国家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其法制化建设进程,把涉及粮食及整个农业扶持政策的主要方面,诸如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惠粮、惠农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惠粮惠农项目的范围、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应承担的责任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切实提高实施粮食及整个农业扶持政策的刚性约束力,为确保国家粮食长期安全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邓蒙芝.对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反思与改革建议[J].农业经济,2014(9):58-60.

[2]齐海山,郭翔.入不敷出警惕产粮大县利益倒流[N].粮油市场报,2014-11-05.

[3]陈建华.供销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J].中国合作经济,2015(4).

[4]程国强.中国粮食调控:目标,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5]张宁,杨正周,阳军.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篇3: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永吉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永吉县地处吉林省中东部,松嫩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全境纳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长吉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万昌先导区坐落在永吉县西部。全县幅员面积2624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26.7万亩,其中水田33.7万亩,是吉林省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国家对重要商品粮基地加大了投入,大力推行粮食高产创建增产示范区,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在这一战略带动下,永吉县在国家、省(市)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等措施,对示范区农田进行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稳步增产创造条件。全县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80万吨左右,尤其是水稻产量近20万吨,是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星星哨水库灌区1.2万公顷稻田生产的稻米,被国家钓鱼台国宾馆、国家航天局、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专供米,“万昌大米”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闻名全国。

(二)经济状况

1.相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永吉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小。最近几年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人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15.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817元。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14年,全县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18.0∶43.6∶38.4,全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0.2亿元,虽然比上年增长14.5%,但分行业看,支撑永吉县工业生产产值的采矿业同比下降0.9%,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同比下降4.8%,食品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40.2%,全县工业经济效益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利润总额同比仅增长1.8%。

2.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是税源结构不合理,税收收入增长乏力。近三年,地方税收收入中涉及土地的收入比重过大,耕地占用税三年共完成20380万元,而且是逐年减少,已由2012年的8802亿元下降到2014年2639万元,契税由2012年的5827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2876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由2012年的944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733万元,土地增值税由2012年的1293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964万元。由此可见,目前靠投资拉动所产生的一次性税源较多,地方税收来源大部分来自城乡基础设施、园区建设、房地产项目建设的高投入,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地方财政依存度居高不下。二是全县财政资金大部分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自有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近三年全县财政支出分别为190230万元、186079万元和178647万元,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巨大财政支出缺口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县财政成了不折不扣的“要饭财政”。财政状况窘迫局面靠自身努力近期内无力改变。

二、永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优势

永吉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4.9亩,其中水田1.4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森林覆盖率41.6%,共有大小河流38条,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0座,塘坝334座,全县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生产和生活用水充足,气候条件良好,适宜现代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18种矿藏,其中钼储量16.5亿吨,居亚洲第二位,石灰石储量10亿吨,石油初步探明有2.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500亿立方米,还有地热、矿泉水开发潜力。交通便利,县内有各级公路干线94条,国省干线3条,通往沈阳、天津、宁波等地铁路干线途径永吉,县城口前镇距吉林市12公里,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是投资兴业的“吉祥”之地,发展县域经济潜力很大。

(二)发展机遇

1.从国家建立稳定投入的增长机制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安全、农田水利、耕地质量、抗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粮大县会获得更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机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加快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做好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谋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从国家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步入资本原始积累中后期,加快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支农政策的继续推进,发展县域经济宏观环境越来越好,这对于产粮大县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3.从吉林省推行“五大发展”战略看,产粮大县将在全省协调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统筹产业发展,支持产粮大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富民与强县的良性互动;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提高增加粮食产量的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开发新型农业企业,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行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等。

nlc202309011013

(三)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事权只是作了粗线条的划分,地方政府除了外交、国防等职能外,在辖区内拥有的权力与中央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地方事权基本上是中央事权的延伸和细化。由于支出责任分担比例划分不明确、不固定,使得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支出责任。“上级政府请客,下级政府买单”,支出责任在政府间层层下压,县乡财政自给水平明显下降且困难程度不断加深。在地方财政自给率下降情况下,仍然承担着与财政不匹配的事权。每年省政府都要求地方政府为百姓改善民生办实事,有些项目要求地方财政匹配资金,地方财政不堪承受。如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农村初中寄宿条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开展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暖房子”工程建设等,算下来差不多有20多项。

2.资金因素。产粮大县财政实力不强,绝大部分是靠上级转移支付弥补财力缺口,本级可用财力除了用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经费支出和民生事业支出外,能够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十分有限。为了解决制约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粮食主要省份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有力促进了产粮大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项目实施者——县级政府拥有很小的控制权,而上级政府则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如支农项目决策权、审批权、资金分配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控制部门“重分配、轻管理”,基层部门“跑资金、争项目”等现象发生。有些项目要求对方匹配资金到账才列项,不少县因此而使项目流产。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存在管理松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较低等问题,急需进一步整合规范,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效益。

3.粮食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与发展缓慢。

近年来,国家支农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推行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产粮大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高,农民仍视土地为“命根子”,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发展所需的适度化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生成和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农业经营规模发展。

4.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近年来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产粮大县受经济结构限制、融资问题制约、市场准入条件过高等障碍,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突出表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符合银行抵押贷款条件的固定资产很少,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弱,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少数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综合成本高、审批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等难题。银行贷款名义利率并不高,但附带的保证金、按期回款等条件让企业不堪重负,还要具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担保,使企业贷款门槛不断加高。这些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不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利于释放民间资本潜力。

三、加快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对策

(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重点,大力发展精致农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产粮大县的重要任务。因此,产粮大县要担当起增加商品粮生产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攻克粮食稳产、高产难关,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精致农业。要坚持从当地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出发,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产业。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打造粮食生产基地,培育特色品牌。产粮大县应继续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把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目标,在重视粮食生产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粮食生产质量,打造绿色、优质的特色品牌。一是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三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收紧对建设用地审批,执行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四是抓好粮食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

2.大力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业小生产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把粮食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广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3.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就得靠发展农民合作社。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粮大县大多数是工业小县,工业在县域经济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结构多数是农产品加工小企业,初级加工企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产粮大县注重根据县内资源优势引进一些工业企业,工业“短腿”现象有所改变。

1.全力创新体制,改制改造原有县属工业企业,以“两个置换”为突破口,了断企业对政府、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关系,达到“企业存在,性质变;职工存在,身份变”的目的。对目前生产经营形势较好的企业,允许企业职工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对县内支柱企业,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互相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实现存量结构的优化组合。

nlc202309011013

2.加速产品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一批工业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进行横向技术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把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抓大抓强,做大做强。

3.开展招商引资,新创办一批工业企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观念,坚持工业立县富县,立足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要用县内资源、场地、劳动力等优势“抛绣球”,实行以资源引项目,以产权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争取国内外大企业对县内企业进行投资和嫁接改造,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工业总量。

(三)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增强招商引资能力,发展科技型经济

产粮大县应该提高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能力,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

1.要处理好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目前普遍存在热衷于大项目忽视小项目的问题,大项目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小项目的作用也绝不能轻视。要坚持大小项目并举,“西瓜”、“芝麻”一起捡,大项目要顶天立地,小项目要铺天盖地。

2.要处理好新上项目与原有项目的关系。不能单纯热衷于新上项目,冷落原有项目,在抓新项目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原有项目的改造、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整合,把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注入原有项目,使其焕发生机,实现新老并重,以新带老,以老促新。

3.要处理好政府主导项目与市场主导项目的关系。要确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理念,政府应在产业规划、项目引导、建立项目库、服务企业、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发展环境方面,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同时,要从源头治理、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全民创业

县域经济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作用必不可少。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它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决策科学,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

1.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内动力和增长点,担当起县域经济发展大舞台的“主角戏”。

2.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放宽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要结合县域实际,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3.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招商环境。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积极促进具备条件的企业扩大规模,尽快做大做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融资环境。注重扶持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助推民营企业发展。要完善金融服务,放宽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延长还贷期限,让企业加速资本积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把民间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推动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转换,实现民营经济质的飞跃。

5.要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培训。造就一支敢闯善创、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切实提高优秀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使民企和国企、外企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用足用活人力资源,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激情。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城乡一体承载县域经济升级

1.距离省内较大城市比较远的县,要加快县城建设,确立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实施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策应点的战略,优先发展县城,尽快完善县城功能、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市场,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和载体。

2.省内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可以承接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依托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重点镇一体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备、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以永吉县为例。按照富民与强镇相结合的思想,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区位特点,永吉县打造了与吉林市工业产业对接发展的前沿阵地,承接吉林市项目的延伸,着力培育壮大资源开发主导产业,建设口前—西阳—双河镇工业发展带,以发展冶金、建材、汽车部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了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特色城镇化建设深度融合,打造永吉新工业聚集区,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3.加快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城乡一体推进承载县域经济升级晋档中发挥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推进小城镇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支持产粮大县均衡发展

1.要调整和优化对粮食主产县(市)转移支付资金的结构和投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财源建设新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着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

2.要综合运用规范的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等各种财税政策手段。支持产粮大县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先进产业,促进各类企业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支持加速农业科技和装备进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要进一步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性转移支付现行制度。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帮助产粮大县进一步改善财政状况,提高财力水平,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真正体现以事权定财力,以责任定财力,财力支出向基层倾斜的原则,提高产粮大县的财政保障能力。

5.要建立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建立健全科学、公正、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管方法,按照全面考核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财政绩效监督评价体系,强化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吉政发[2015]10号)。

2.盖东平(永吉县委书记)《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对接发展》,吉林省“五大发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文集。

3.卢贵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4期)。

4.永吉县计年鉴(2011—2014年度)。

课题组长: 李玉峰

研究人员:苑玉建 高赟 张益姝

执笔人:林德山

责任编辑:洪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粮大县项目建议书】相关文章:

大县04-09

建设文化大县调研报告12-31

漂流项目项目建议书05-12

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08-17

项目立项与项目建议书03-27

项目建议书,可研04-12

项目的建议书04-15

项目建议书生物04-23

蚕桑项目建议书04-25

项目建议书最新04-26

上一篇:学校防溺水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潘婷广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