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新衣过大年散文

2024-04-12

穿上新衣过大年散文(通用8篇)

篇1:穿上新衣过大年散文

买件新衣过大年散文

这几日,朋友们或同事们见面总是这样询问:过年的新衣买了吗?

过新年穿新衣,曾经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从放寒假开始,就盼望过年,憧憬着过年的新衣服,那种盼年的心情是焦急的、热切的,就像一群小猴望着一座结满了水蜜桃的花果山似的,一天天掰着指头数算着新年的日子望眼欲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农村更是如此,成品的衣服不多见,多数人家手头也都不宽裕,所以即使是过年,也很少直接给孩子买成品的新衣服,买布也是凭票供应,常常是到村里的供销社,拿上一年积攒下来的布票和“鸡屁股”攒下的几块钱,买上几尺布,然后找裁缝做衣服。给女孩子买的布一般是固定的一种花布或者是格子布,我们男孩子就更糟了,买上白布,母亲自己在锅里染上蓝色或黑色。做好以后套在厚厚的.棉衣外面穿,样式基本是千篇 一律,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真的一点儿也不美。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无异于世界上最美的衣服,不亚于现在的皮尔卡丹。从母亲买来布料那一刻起,就一天几十趟跑到裁缝家里催着赶快做、赶快做。年三十的晩上更是仔仔细细地将新衣服叠整齐,小心地放在枕边,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盼望年初一赶快到来。而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将放在枕边的新衣服一遍遍打开,然后再叠好,再打开,再叠好,直到困意难忍,才带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睡去。初一一大早终于穿上新年的新衣服,欢快地跑到小伙伴堆里炫耀。一件普通的过年新衣,曾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多少的欢快啊!

儿时,过年真是个充满快乐、充满希望的日子。而今物资丰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各种高档的、中档的、普通的衣服随处可买,就算经济条件稍差的,买不起名牌,普通的衣衫还是随时可以买的,不用等到过年。所以年味也就淡了许多,对年的期盼也少了许多,是忙碌的生活让人们的感觉迟钝了呢?还是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失去了拥有简单快乐呢?不得而知。

过年的新衣买了吗?朋友们的提醒,让我忆起儿时的新年曾带给我的无限的快乐。于是催着妻子赶紧给自己、女儿、父亲购买过年的新衣服。网上购物成了妻子的一大快乐,这几天每天有快递员不停的打电话,仿佛又感受到了新年的味道。

买件新衣过新年,你也准备好了吗?

篇2:穿上新衣过大年散文

一、活动目标:

1、学会用两张正方形纸折成一套小衣服,并进行装饰美化,体验折纸活动的乐趣。

2、学习看图折纸,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纸褂子和纸裤子范例。

2、每人两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彩色纸,糨糊。

3、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纸褂子和纸裤子范例,引起幼儿的折纸兴趣。

(1)提问:这套衣服漂亮吗?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怎么做的?

(2)小结:这套衣服是老师用纸折出来的,它是由纸褂子和纸裤子而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试试折纸褂子和纸裤子。

2、教师边指导幼儿看步骤图边示范讲解褂子与裤子的折叠步骤。(1)找正方形的中心点。

(2)将正方形纸的四角向中心折好。(3)翻转后四角再向中心折。(4)翻转后四角向中心折。

(5)翻转过来,将其中一个口打开,另外三边也打开。褂子:翻折后按线对折即完成。

裤子:把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向外翻折打开,拉出展开向下翻折即完成。

3、装饰褂子、裤子,可将褂子、裤子装饰成一套新衣。(注意色彩、花纹的搭配)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在折的过程中注意边角对齐,手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不要把纸撕坏。

(2)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认真观察步骤图,完成操作活动。

(3)鼓励幼儿大胆地装饰出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

四、作品评析。

(1)幼儿自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说说看,你们觉得自己的衣服哪里制作得最好。

(2)幼儿互评。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上来说说看,你觉得谁的衣服做得最好。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3)教师点评。

五、和爸爸妈妈一起动动手

篇3:穿件新衣过大年

到了民国,则是“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孩子们要精心装扮,给长辈拜年。

现在,买件新衣服不是件稀罕事了,但到了春节这天,人们还是喜欢穿上一身新装。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过年穿新衣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有关,以前,人们大多仰靠庄稼生活,特别是黄河流域,庄稼一年一熟,人们到了年底才略有结余,可以买新衣穿,表示万象更新。此外,穿新衣还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含义。

作为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中国的服饰也很有讲究!在古代,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军有军服,日常有便服。

总的来说,穿戴干净整洁是最基本的服饰礼仪,如果参加正式的活动,就要按照更讲究的规定来穿衣了。让我们看看美丽的“彭妈妈”吧,她的穿衣风格就是端庄得体的代名词呢。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彭丽媛一身中国红过膝长裙,既有旗袍的优雅,又有洋装的时尚感。

篇4:过大年的散文

开始采买。过大年。

小时候说过年是过大年,多么愉快的词---大年!眼巴巴的盼着过年穿新衣裳,吃糕点,走亲戚,看着娘亲忙里忙外的`打年货,真是很兴奋的事。

早上均儿照例睡到日上三竿,我隔着几道墙喊了几多遍,他才懒懒地起身;穿好衣服在家里晃悠,我提醒他如果不吃早饭,那么就去写作业,如果不写作业,那么午饭也不必吃了,都放假了,也不要起早贪黑的上学,吃---那么上心干嘛?

我忙乱的当口,均儿一再问我,几时炸圆子?几时包蛋饺子?唉...明天明天,后天后天。再问:圆子炸多少个?蛋饺多少个?我的天啦,遇到一个能吃的儿子真是我前世修来的。

均儿说是今天下午去领成绩单,趴在电脑前坚持到最后一刻离开,背着书包去学校,转悠一圈回来,说:是早上领成绩单的,他听错了,以为下午...一班60多同学,就他听到下午去,这什么耳朵?然后四处打电话、上QQ找同学问老师的手机号,打过去,手机停机了...这什么老师啊?早上才放假的,下午就停机,怕同学们去拜年啊?这下好了,都放心了,成绩单没看到,年过的更起劲了,有什么郁闷的事情都带到新年以后!领不到成绩单这个办法不错,可以一试。

过大年,过大年,歌谣唱的好:

一元复始新年到,

二龙戏珠春意闹,

三阳开泰恭喜你,

四季发财赚钞票,

五福临门快进来,

六六大顺步步高,

七星捧月就是你,

八面威风志向高,

九霄云外是烦恼,

十全十美最最好,

百折不挠祝福你,

千言万语都嫌少,

万紫千红春光美,

你在花丛眯眯笑。

句句都是吉祥话,真好!

篇5:过大年贴春联散文

迈进腊月的门槛儿,大年,便在冰天雪地里迎风破土、萌发绿芽;年味,也像水面鼓泡般咕嘟咕嘟窜出来、越冒越浓;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年味更是黏糊浓郁……

走在城区街道,但见港城逐渐变成红色的海洋:大红灯笼开始不断登场,单位、居民门口挂的,露天市场、街边地摊卖的;四处可见的福字、囍字、门联、年画、吉祥饰品物件,门上贴的、街边市面摆的,一片片一排排;各种年货摊位、吃的用的、点心美酒一摞摞一行行,其包装盒镀金烫银大红大绿;随处可见的鞭炮摊店,时不时燃放几挂招徕顾客;街边孩子们乱放鞭炮,捂着耳朵围着炸响起哄叽哇上蹿下跳……

改革开放后的富民政策,使中国大地一派繁荣、旧貌换新颜。

置身闹市,我想起昨天、过去的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远远没有这么红火、富丽的`年景。农家过年可欢气了,但是物质极其贫乏;大街小巷不断飘来欢歌笑语,连普通的聊天和打招呼,也变得喜滋滋、乐淘淘,整个村庄喜气洋洋。然而,乡亲们心里不免有几分忧虑、沉重、惆怅,为这“穷过度”苦日子发愁。为过大年,农家可是抻断腰筋奔济努力,才准备出这一点可怜巴巴的过节饭菜。

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多日来我们一直在忙活收拾卫生、做过节的准备。妈妈和姐姐,赶乡村大集买吃的穿的用的。爸爸也从城里买来一部分。等到妈妈彻底打扫完屋子卫生,和我们一起把屋里墙壁天棚用报纸裱糊一新,再蒸出几锅雪白的大团圆饽饽;我们也把院里院外打扫、归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年底也如期而至了。家里家外都收拾停当,到腊月二十九傍黑,我烧灶火,妈妈在大锅里熬出糨糊,我和哥哥便开始贴春联。

春联、福字都是爸爸顺便从县城买的,大红纸上有黑字有金字。按农村的传统习俗,家里家外到处都要贴春联、喜帖、福字。街门上的春联最重要,要先贴。我和哥哥在门上用做饭的草扎炊帚刷上糨糊,一个比划、一个掌眼看方位偏正。如果贴歪了或者一高一低,是不吉利的!仔仔细细比量好了高度和左右竖直,才正式把春联按到门板上压实贴紧。内容常见的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是“吉星高照”;“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是“喜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春满人间”之类。贴门联非常隆重而严肃,这个仪式的成败优劣,简直就是象征着、决定了全家一年的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贴好,站在门前一看,立时,红彤彤的春联一下子就把年味、过年的气氛渲染出来了。心中马上增多了几分喜乐。贴好了街门再贴房门,贴过道门、外屋门、东西厢房门等。内容类似,都是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快乐幸福一类。

街门外,对面别人家的墙上要贴上“出门见喜”“出门吉祥”;如果门外有自家的树木或他人的树木,以及路旁电线杆上,都要贴“出门见喜”或“出门吉祥”;屋正门的对面院内墙上,也要贴“出门见喜”;院里院外的粮囤上也要贴对联,至少要贴福字或单帖,如“五谷丰登”“粮米满仓”“年年有余”;院里果树干上贴“瓜果丰登”或“平安吉祥”;鸡窝、鸭舍、兔子窝边,贴一个“金鸡鸣春”或“鸡鸭满笼”“玉兔呈祥”;猪圈墙上要贴“肥猪满圈”或“六畜兴旺”;小推车创在院子里,它也要过年啊!贴“进出吉祥”或“车人平安”;大咸菜缸外面贴“菜丰足食”;茅房里外,也要贴“抬头见喜”“泰康人寿”等吉祥帖……反正到处都要贴,物、事、人大家结伴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迎新春、秀幸福!

室内房梁上不贴对联,但要贴“抬头见喜”或”“吉祥如意”条幅;屋内各间墙上要贴大大的方帖福字,而且字头朝下,寓意“福到了”!土炕两边的墙上,除了大胖娃娃年画,画旁边还要贴对联;各间屋内房门边的里外两面,也贴上小一点的门联,或者贴几个单帖,如“抬头见喜”“快乐如意”“丰衣足食”等,单帖的上方要贴个福字;院里压水井要贴上“水井吉祥”“井水丰源”竖条帖;水缸上贴“细水长流”“风水宝地”;石磨边要贴“粮丰足食”;面缸、面盆、菜坛子、盆盆罐罐都要贴小号的福字或单条帖;衣柜、箱子、柜橱也要贴福字或单帖。反正,家里家外所有物品都要沾点红色,一同过年,红色象征着喜气、鸿运、吉祥、幸福。

还要供奉灶神,把灶神的画像贴在锅台后墙上,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神上天叙职时说好话、保证来年丰衣足食。

年三十晚上,在自家堂屋墙上贴家谱,供奉本族祖先,家谱两边也贴对联“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或“丰衣足食,富贵荣华”。等待年三十半夜,点香、摆上果盘、饭菜、点心供奉祖先,祈求先祖呵护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富贵荣华。

室内,窗户两边也要贴对联和横批,左右联的顶上还要贴个小号福字。木棂窗户上要贴剪纸画幅,内容也是连(莲子)年吉祥、年年有余(鱼)、平安吉祥等。所有的帖、联都是大红色!

春联中,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气。红红的对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愿和希望,满含乡亲们追慕富裕吉祥安康的朴素愿景。乡亲们热切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能吃饱、穿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彤彤的门对儿都就位了。红红火火的对联、福字、喜帖贴遍了房前屋后墙角、树干、电线杆。大街小巷已经被红色所装饰渲染,点燃了欢乐幸福的气氛、欢庆喜悦的节日情绪。小小的村庄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几天来,已经有孩子们不时地点响鞭炮,乡村已经有了一些芳香熏人的鞭炮火药味……

篇6:腊月三十过大年散文

印象中,旧历之腊月,是为除夕与新春而准备的。腊月,诸多记忆无不与冰雪有关。说冰雪是腊月的衣饰,或说冰雪是腊月的容貌,于湖湘之地而言,不无道理。我活了一大把年纪,还没经历没有冰雪的腊月呢!腊月,冰雪之腊月,数九寒天,动时,北风呼啸,草枯木折。静时,山野银装素裹,无处不琼枝玉树。而蛇年的腊月,不像腊月。时间到了旧历年底二十三、四,白天,阳光依旧灿烂,气温高达二十七、八度,空中似乎难以闻到年味。早晨九点以后,一层夹衣,就可捂出一身汗来,人不敢曝露于外,阳光火辣,确有烫人之感。

没有炮仗不过年。如果不是烟花爆竹的渲染烘托,很难感觉时间已是大年三十。除却一些沸沸的震响,天空仍然太阳高照,与昨日没有明显的异同,凭感觉,明日,亦将如此,即使明日就是马年的新春。到底是年底,别人的心情不若蓑翁麻木,快活与希望,同时在他们的心里澎湃。

今年,炮仗似乎比往年这时候响得长些,密些。所有的动静,近处的,远处的,山里的,山外的,皆协着炮仗的声音而连缀起来,且又彼此引爆,彼此呼应,合成年之序曲。

年味,于火药香里,浓郁起来。不过,腊月三十过大年,对孩子之吸引,远不如前了。过大年,对他们能够带来的喜悦,甚至不如他们相互之间所过的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日。

人生几十年,若白驹过隙。记得,那时,过大年,一般的孩子的期待,总是如此殷切。至少,进入旧历的腊月,每日就盼着,念着,板着指头,计数大年三十了。大年三十好啊!吃一顿白米饭,分享几块硬糖。如果那家的小孩,能够从父母祖父祖母那里讨要到一些零碎钱,买挂“千响”,那是莫大的奖赏,相当有面子,值得乡间村里炫耀。

点燃一支香,拆成编的炮仗为零散的一枚一枚。点着,或抛之空中,或掷入烂泥;或弃之水。那种闷响,以及随之而散的碎屑,水泡,其所掀起的喜悦,的确胜于其他游戏。烟雾起,兴尤浓;烟雾散,而兴未尽也!

谁的炮仗最响,谁把炮仗炸出最完美的效果,谁就是真的英雄,因此,谁都想把炮仗弄出董存瑞托起那个炸药包的威力。不过,也有做不得英雄的,英雄胆大,捂耳朵怕听响的,就做不了英雄。如是,炮仗总会在做不了英雄的人的脚边炸开,把人弄得魂飞魄散。

没有炮仗的小孩,也有特别的寻乐方式。把往日从练靶场,黄土里挖出的圆锥弹头,去其盖,淘出部分铅,用铁丝一头箍住弹身,一头紧钳铁钉,后于弹头淘空部分注入火柴头上之黑末。然后,于石头上敲击,其声不亚于炮仗之炸响矣!

还有更简单的,去竹林,找竹枝间类似竹节虫的东西,其形若迷你的纺锤,一枚一枚地摘来,投之于火,其响亦可震耳也。

那时,于垂髫稚子,于岁末年头,如若不能弄出几声震天骇地的声响,那就等同年没过,春节没来。更何况就是看伙伴放炮仗,也有无穷的乐趣,炮仗炸开浓烈的年味。至于挂大红灯笼,请门神,贴春联儿,诸如此类包涵的年味与新春气息,却要逊色得多。

蓑翁记不得蛇年的春节的情形了。而马年的春节,再过几时辰,就要带来。说实在的,迷漫于空气的阳光,不那么有年的滋味。

说除夕,乃人伦的除夕,不为过矣!如若,不是天气如此晴好,而若往年那样大雪纷飞,寒气逼人,那么,这除夕夜,将更凸现人意的温暖。

蓑翁,不是太会说话的,即使,说句奉承的话,祝福的话,都更难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衷肠。因此,蓑翁只有默默地无言,用最平凡的词语,问好,用淡淡的,借以真诚的笑意送出。

蓑翁喜欢每一个日子都是平常的随意的日子,不需某种特殊意义去引领,也不需要更多的物质化的东西,装饰生活的每一日。比如,今日,有这灿烂的阳光,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阳光照处,诸物闲散,风拂而叶动,叶动我心亦动;日光里,水纹粼粼而泛,其波波折折明明暗暗,宛若妙年的女子被一声雎鸠唤醒的心思。

昨夜,我借星光环茅庐小踱,至后檐,一缕异香扑鼻。我懵懂,疑己于梦中,仰见穹空黛蓝,诸星如玉,荧荧光洁,俯视枝柯参差,斑驳游离。也许脂膏的清香吧!也许风鬟雾鬓过后的衣袂之气吧!我禁不住暗笑自己的荒唐了。不过,无论如何,这香味确确实实有的。

今日,朝暾涌窗,散金一般漏于卧榻。我起床披衣,不漱洗,趿鞋就转到茅庐后檐,清香犹存,只是比昨夜更纯了些,入鼻入腑,则有荡尘尘去、涤垢垢除之效。循香而觅,便知幽邃之香乃靠屋檐而立的那棵八月桂所发,撩开桂叶的遮掩,就看得到桂果,紫蓝的桂果,像将熟的葡萄一般通透,甚至更像挂在秀项香脖的玉坠儿。摘一、二枚,置于掌中,嗅了再嗅,其虽香,约有约无,但绝非桂花的清香,仔细搜索,!确有桂花开了,三三两两朵儿的,有几簇,很谦卑的,略略的,像是初长成的女儿的眼神。腊月桂花开,稀罕的事儿,竟然让我遇着了,幸甚至哉!幸甚至哉!此乃好的兆头,我得往心里装上一个愿望,说不是经过马年的阳光雨水的孵化,也能开出很美的花儿,结成一串壮硕的果实呢!

至少于我,这桂花何尝不是“年”的模样呢,它的香又何尝不是“年”的味呢?其形使我目明,其香让我神清。

蓑翁内心里,并不希冀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拥有诸多例外的光鲜的东西。不需要人云亦云地用相同的格式书写生活片段。因此,与我而言,空气中的阳光之味,雨水之润,远胜过此刻弥漫空气中的硝烟火药的味道。我甚至希望没有任何干扰的景况里,仰目苍穹,用澄净的心思去弈漫天之星;我亦希望自己是一颗星,与诸星幽微的发光,织满天的璀璨。我不需要酒肴飘香的年夜饭,填充或者熏烧肠胃。其实,我对于芭蕾舞剧里的喜儿那段大年三十情形,却是歆慕不已:红色在欢快喜庆的舞蹈音乐中弥漫,雪花暖暖的飘着,这是仅有二斤白面,一根两尺长的红头绳的大年三十。爹的心是暖的,女儿的心是暖的,红红的色彩,演绎了人伦之纯美。

而现在,我不知道自己,越是民俗的日子,心里更加空荡,我拿不出什么东西填充因贫乏而生成的凹陷。也许山里人烟越来越稀少之故吧!不是吗,守在柴扉边的小黑犬,几乎不知道如何吠叫了。我沿崎岖的山径,不无目的的游走。如果不是对面山脚刘老倌的吆喊,我不会朝他那形似将坍的瓦房走去。刘老倌年七秩有余了,背有些驼,他是很好的雕花匠,活儿做得挺精细的,我们这一带的老式家具,比如箱笼,花床,比如道观庙宇的罗汉菩萨,又如雕栏画栋,皆见其技之善。画鱼,猫见之,似闻其腥而欲扑之;画虎,牛马见,似闻其啸,不敢近而战战。

刘老倌的土墙瓦屋,因少翻修,略略有了一点破败的景象。其墙皆有雨水渗漏的痕迹。其家之前坪,几棵柿子树,叶儿掉光了,树上稀稀疏疏悬着柿子,红红的,像是小灯笼。“红彤彤的柿子,怎么不摘了,掉地上就坏了,怪可惜的!”我看到地上溃坏的柿子,又望着树上的柿子,既痛惜又眼馋。这样货色的柿子,在城里的超市,非寻常之价可以买到。“唉!没法子,人老了,不中用了,爬不了树!眼睁睁的望着好好的东西一个一个跌落,化归泥淖。”刘老倌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山上的油茶,栗子采摘亦不到十之一二。他一直不想儿子儿媳到广东打工的!一孙儿一孙女也随去,在那读书上学。老伴过世三年了,家里也就没有了一个说话的人。这不他也才从老伴的坟头转下来,他问老伴在那边好不好,在那边是否缺钱花,他答应老伴明年清明的时候多烧几叠纸钱给她。刘老倌这一年去老伴坟头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他很寂寞,正因为自己寂寞之甚,而想到老伴在那边寂寞尤甚,因此,他会不由自主的沿后山而上,到老伴坟头呆呆的立了一会,告诉老伴:家里一切都好,明年新春,他会带着儿子,孙儿孙女到坟头给她叩头拜年!腊月过小年前日,于刘老倌而言,是一个既沮丧又欣慰的日子,到集镇外甥家接了一个长途电话,儿孙们没法弄到火车票,加之还有一大半工钱没到手,今年还是回不了家!这使他很沮丧,不过听到孙子孙女仍显稚嫩的声音喊他爷爷,给他拜早年时,他的眼眶里欢喜的泪滚落下来。刘老倌把我当做最好的倾听者,其实我更愿意自他的喜悦得到一种心灵的滋养,他絮絮不断,似乎要把先前堵在心口的东西一咕噜全部倒出来。他告诉我:他可以从孙儿孙女电话那边传过来的声音,猜测他的孙儿孙女长的什么模样,长的有多高。刘老倌因为兴奋,略略沧桑的脸透出红光,他一手指着柿子树说:“孙儿要在家里,莫说这些树上的柿子,就是后山的栗子,早就一扫而光了!这鬼机灵,爬树不比孙猴子本领差,我那乖孙女虽是小二三岁,不过她骑在我肩上,也能摘到不少柿子,我要是还踮踮脚,恐怕这些树上的柿子剩不了几个!”刘老倌不停的比划,他的自豪感在他的言辞里沸腾着,冒出“蒸汽”来,我不认为其中有多少夸张的成分。“今年的除夕,我算是过了!有了儿孙们的问候与祝福,远比围一桌子丰盛美味佳肴更高兴更快乐!”我唯独从他这话里,听到了一丝不由衷的成分,除了无奈,又能如何呢?

“今早,我端着老伴的像,对她说了一会儿话,我告诉她,不是我骗她,而是儿孙们没有扯到火车票,明年春节儿孙们不能上坟头给她烧香叩头拜年了!”刘老倌声音有些哆嗦,话音里更多的是内疚,好像自己说了谎,惹了老伴空空的等待了很久,空空的欢喜了一场似的!蓑翁能够理解这种心情,如果对于我,有一个很好日子,这个日子有着可以预料的或者想象的大欢喜,而到了这个日子,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发生,那是怎样的悲哀呢!我拿不住中肯的词儿,安慰他,拂去他晴空里的那一丝阴云。“儿孙们日子过得好,就是就是我们做老的做大的最大的幸福,老的少的,大的小的,心中有一丝不变的情愫萦系着,这不是人生之最美么!”我在一种深刻的感触中,远近的爆竹声更密了,其声响不曾冲淡我的感触,反而是一种催化加深。刘老倌对于今年除夕无疑有了更为充分的准备,肉食点心之类,还熏焙了几十斤猪肉,七八只鸡鸭等等,准备让儿孙们节后带到广东。电视有关毒大米,地沟油,还有什么垃圾食品的报道,使他心不安,更担心孙儿孙女的饮食安全,他恨不得把所有的日常饮食都给他们准备得妥妥当当,都经过他的手亲自打理。要不然,他不会忍着腿疾、锥心的腰痛,披荆斩棘采摘油茶籽,看着瓶瓶罐罐装着二三十斤清亮的茶籽油,自己一两也舍不得吃,他知道这是最好的食用油,他留着给儿孙们。“两三年了,没有给孙儿孙女压岁钱了!”刘老倌似乎对孙儿孙女有莫大的亏欠,今儿他早早准备下两个大大的红包。

“现在呀,生活是好了?”他诘问我,我讪讪,口齿发出模糊的声响。“年,没有了年味,一家人隔着千里万里!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就是快入土的人了,还有什么奢望!”

孙儿孙女承欢膝下,听孙儿孙女喊一声爷爷,满心欢喜。我想岔开这个话题,却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我明显的看见刘老倌眼角很润湿。刘老倌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顺手从香案取了水烟枪,在烟窝口堵了实实的土烟丝,空空的吮吸了几口,才意识没点火。

“你尝尝我拣的栗子!”刘老倌从纤维袋狠手抓了几把栗子塞到我怀里。“今年栗子好收成,果儿挂得满树,我就是身子骨不争气,弄不下来,只是拣了些鼠呀獾呀吃剩的,没搬走的!不过,还是拣了不少,我那乖孙女特喜欢,叫我帮她留着。”刘老倌转身从他的睡房,拿出一支木制玩具枪AK47,其大小与真枪AK47无异,制作精妙绝伦,要是兵士扛之于肩,握之于胸,也是英气逼人,威风凛凛,没有人认为那是假东西。我接过AK47,左右把玩,刘老倌很得意于他的作品,我也因此更加恭维他。他告诉我四十多年前,他为公社民兵营地做过一个《工农兵》木刻,那木刻里当兵的`,手握武器就是AK47。刘老倌总是把“AK47”的发音发得很响亮,在他心目中,“AK47”比“hello”“bye-bye”之类的烂熟的洋文更高级,更值得炫耀。“AK47”阳春白雪是也,“hello”“bye-bye”下里巴人是也。他这里不缺制作果脯点心之类的食材,比如紫苏、菜薹、蒜子、生姜、萝卜、杨梅、酸李等等。早几年,老伴在世,家里一年四季不缺果脯点心,除夕守岁,一家人老老少少围住一炉火,老伴端出果脯点心,一碟一碟,一碟一样。这些果脯点心,莫说吃它,只闻其香其色,也能弄人涎津满满,溢而成流。昔日新春,小孩子单爱去刘家拜年,非它故,乃果脯点心之饵诱也!

阳光远远超过了明媚的极限,不能对着太阳望天。偶尔有风吹来,风中的味,显然被年熏了,夹杂了酒肴之香。刘老倌没有费心思准备年夜饭,一个人的年夜饭,有什么好准备的!他仅做了两三个清口的小菜,几两糯米酒。不过,萝卜扇猓乃他一生来除夕年夜饭未曾烧过的一道菜,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未曾少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除夕,一只猪头,竟然在他父辈的兄弟姊妹家的锅里轮流炖煮,虽是反复,萝卜还是沾着肉香,吃不到肉,却能吃到混杂着肉味的萝卜,年还算过得奢侈。

“哐当”一声,瓦片掉了下来。前檐出头的椽条,经太多的日鹩炅埽朽了,没托住瓦片。虽是小惊骇,但不能不小心提防。刘老倌无奈,他本想儿子把这老房子拆了,就地盖一栋新砖瓦楼,儿子却一门心思打算到县城买房子。“唉!后人有后人的想法。”刘老倌于是讲到了城里的诸多不好!我认同他的观点。

离开刘老倌的屋舍,站在山脊。即将西沉的太阳,红彤彤的,像是挂在天际的大红灯笼。抬头望,天穹高高的,时有爆开的花团,明明灭灭。地面,有屋舍的地方,皆有火光,随啪啪的声浪飞溅。刘老倌同样也点了爆竹,他开始一个人年夜饭了!山上的风,微微的;晕晕的红,匀在山林。放怀呼吸,或许意识的作用,我闻到了刘老倌家萝卜扇獾南阄丁C髂曛今日,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刘老倌微曲的身子,是不是驮着他的孙女摘柿子?他的孙子是不是端着AK47屋前屋后寻找“敌人”,嘴里嘎嘎的叫着,射去一串愤怒的“子弹”!他的儿子是不是爬在屋顶,添瓦捡漏!儿媳是不是在灶头做着丰盛的年夜饭呢?我想会是这样的,肯定是这样!

春晚,似乎没有更好的方式或套路,吸引人的眼球,纯粹的东西,倒是越来越少。花哨,只是展示的技术,而技术非有人之性情黏合剂,能够用最内心的东西,呈现人最朴素的需要。非民俗,伪民俗,所嫁接是什么呢?糊弄,成为更直接的手段,考验着受众的智商。传统,在扭曲的声音和光影中,似乎在呻吟。虚虚的色彩,歇斯底里的喊叫,伪民俗的披衣,掩饰了商业的冲动,所谓的和谐,都只是用技术在制造。

总之,春晚是是花花绿绿的,声音和色彩的杂烩。那些言不由衷的祝福,只是一种情绪的被动,而非自然的流露。所有的人,似乎都只是遵从着一种指令,而略显疲惫,竭尽心力的去完成一项任务。丝丝不苟,而丝丝苟。放光的只是肌肤或脸上所涂之粉,而非心情。没有风格,成为风格。蓑翁,似乎更喜欢维也纳的新春音乐会,其用一贯的风格,相同的形式,表达了春天的祝福。纯粹的音乐,乃春天的风一般。虽然,其大多为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之类,虽然她一支跟从着传统,没有迷离的色彩,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但它堪称视听的盛宴。它会与人共鸣,给人以真实的喜悦。

对于国人围看的春晚,如果,剔除了那些装饰性的东西,剩下的会是什么呢?我寻思:春晚于刘老倌正如春晚于我。热闹或者其中泛泛的喜庆,于我们没有多大关联。

时下,美丽的外衣,的确,如童话中皇帝的新装,其实什么也没有,甚至躯壳也没有,只有阿谀奉承者,华丽的辞藻。

鄙野,还是用很传统的方式,布置着对农历新年的等待。蓑翁,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才有可能,看到曾经熟悉的脸,听到曾经熟悉的声音。

篇7: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散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201x年的最后一天,这不,刚刚早晨九点钟,全家人就聚齐了,且个个脸上笑吟吟的,看得出,大家心中都乐呵呵的。要过年了,谁能不乐呢?

按老家的规矩大年三十的中午全家要吃团圆饭,这不,我们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忙碌。你看,杀鸡的,洗鱼的、择菜的,各司所职,各尽所能,杀鸡的磨刀霍霍,洗鱼的手忙脚乱,择菜的双手翻飞,间或有打杂的,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一阵忙碌过后,准备工作结束了,全家的眼光都集中在妹夫身上,因为酷爱做饭的他像个真正的大厨一样出场了,煎、炸、烹、调,好一阵忙活过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上桌了。我们欢快的坐在桌旁,开始的中午的团圆饭。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吃着,我们的心也热闹起来,饭桌上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有回忆着,期待着的,有欢乐作耍,嬉笑玩乐的,也有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整个饭桌成了欢乐的海洋,一家人有说有笑,,特别是几个人孩子天真烂漫,热闹非凡,把过年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热热闹闹的团圆饭结束后,年三十的第二个节目——包饺子就排到了议事议程。过年的饺子非寻常可比,不仅菜要讲究,要选最好的白菜,面也要讲究,要硬面,因为过年的饺子要放一段时间才能吃,饺子馅,更要讲究。要包钱、糖、枣、栗子、豆腐、糕、花生、菜在里面。我们全家人齐动手,剁菜的、绞肉的、和面的,热热闹闹,忙了个不亦乐乎,不一会,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端坐在床上,围着面板,热热闹闹的包起了饺子。我捡了一个擀好的饺子皮,在盆里拿了点菜,又拿了一个钱放到菜里,轻轻一捏,一个端端正正的钱饺子就放在那里了,妈妈随手包了个糖饺子,和我包的放在一起,恰似两个调皮的娃娃。正忙着,外甥女跑过来,嚷要包饺子,我们好说歹说,才把她哄走,因为按老家的规矩,过年的饺子,小孩是不准碰的。哄走了小外甥女,我们继续有说有笑的包起了饺子,不一会,在热热闹闹的欢声笑语中,饺子包完了。

饺子刚包完,我就匆忙起来,去忙另一件事情了,这也是每年的必修课,贴对联。在对联的后面刷上浆糊,轻轻的往墙上一贴,一副对联就静悄悄的站在那里了。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念起对联上的字,屋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一会,倒贴的“福”字也耀眼的站在那里,小孩子们大声的吆喝,“福”到了,“福”到了,把幸福和快乐带到了人们心间。

晚饭后,年三十的第三个大节目到了,看春晚。和全国的广大观众一样,春晚,在我们家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收拾好桌子,摆上早已买好的花生、瓜子、糖、点心等年货,我们就热热闹闹的.看春晚了。春晚的节目真热闹呀!歌舞类热烈奔放,语言类幽默滑稽,我们观看着节目,有时哈哈大笑,有时翩翩起舞,有时又随着节目纵情歌唱。赵本山总是那样的乐呵呵的让人笑意无限,这个能干的角儿已让中国人笑了二十几个春节,如今宝刀不老,又带领徒弟闹起了春晚。

我们慢慢的闹着、笑着、吃着、看着,时针不知不觉已指向了12点。新年到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春晚晚会上热闹非凡,人们都在迎接着新年的到来,而晚会外,我们的身旁,鞭炮声响起来,开始是稀稀拉拉,而后,排山倒海般的鞭炮声铺天盖地而来,一切被鞭炮声淹没了,整整十几分钟,我们生活在鞭炮的海洋中,孩子们靠在窗前、站在凉台上,贪婪的看着远处飞起的烟花,偶尔大声呼叫着,跳跃着,像欢快的小老虎。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身旁,微笑着看远处的翻飞的烟花,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禁放烟花好多年了,但父母的单位及周围,仍有人在放鞭炮、烟花、似乎也难禁止。这也好,让我们更深的感受到了新年的快乐和幸福!新年的钟声慢慢的飘远了,我们也渐渐的困了,渐渐的有人进入了梦乡,我们开始了甜美的酣睡……

早上5点多钟,我们被低低的呼喊声惊醒,抬眼望,见家中人都起来了,正在忙碌着,厨房里也已经有人在下水饺了,我们梳洗好,静静的围着桌子坐好,不再作声,因为按照老家的规矩,初一的早晨,是不许大声说话的。饺子被悄悄的端上桌,一碗四个,和着红糖水一起吃,寓意是甜甜蜜蜜。如果家中有人没有回来过年,按规矩,也要在饭桌上留出一碗,因为,这是过年,要团团圆圆。我们慢慢的吃着饺子,偶尔有惊奇的声音传来,那是孩子们吃着了钱、枣、年糕等。有更小的孩子,喜欢钱、枣等宝食,妈妈便悄悄地挑拣几个放到孩子们的碗中,孩子们咧开小嘴笑了,吃的也就更带劲了。一顿饭,我们在神迷、欢快、兴奋中渐渐地吃完,大家就慢慢的散开了。

吃完饭,我们静静地坐着,这时,按惯例,老家的姨妈会来电话拜年,妈妈也会给她们拜年,这时,妈妈手拿电话,脸上乐开了花,欢声笑语,霎那间在我们家中回荡。

按照老家的规矩,吃完早饭,是要挨家挨户拜年的,但广西的人们,正月初一是要在家守财,于是,入乡随俗,我们也不出去玩,一家人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玩电脑,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度过这新年第一天。

篇8:腊月二十七过大年的优美散文

腊月二十七,我们吃过中饭,便驱车赶往姑父家。

姑父家所在的村庄不大,约三四十户人家,一进村庄,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一群小孩到处跑着放鞭炮,村中塘边,一排妇女有说有笑地蹲着洗菜、洗盘子碗筷,家家烟囱都袅袅升着饮烟。表哥的新车就停在家门前,表哥这些年一直在广东做生意。见到我们,姑父一家非常高兴,忙着端茶倒水、拿点心。

姑母和表嫂早就在厨房忙开了。看看时间尚早,表哥说带我们四周转转,头天下了场小雨,附近的山和田都十分清爽,有微微的风,却不是太冷,我们呼吸着清新空气,随意地徜徉,女儿更是十分好奇和兴奋,用相机不停地拍照。

走回村内,表哥指着一座长形、大门敞开的房子说,那是他们家族的祖祠堂。女儿早跑了进去,我们随后,祠堂很简陋,像个小戏台,上面供了一排牌位,案上香炉里上了香。祠堂后部有半截楼,女儿拿相机正要拍,却突然惊叫一声,缩到我身后,我一看,原来楼上放着好几口棺材。表哥笑着说,别怕,别怕,这些都是村里老人提前做的寿材,家里没地方搁,就暂时放在祖祠堂内。

回到姑父家,喝着茶,聊了会天,不知不觉间天已经朦胧了。这时姑父从厨房端出一个木托盘,里面有一个“神福”(整猪头),还有酒和饭,招呼表哥拿鞭炮,说是去祭拜先祖。这是只有男丁才能去的活动,一会,我们就听到祖祠堂里鞭炮声不断。

从祖祠堂返回,姑父将猪头放到厅堂的饭桌上,拿出刀和砧板,开始切猪头肉。表哥递过几双筷子,对我们说,来来,边切边吃,这“神福”肉可好吃了。我尝了一块,是用烟熏烤熟的,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切好的猪头肉盛满几大碗,姑父说,吃年饭了,吃年饭了。大家依次坐好,姑母和表嫂一盘盘开始上菜,表哥的儿子抢着搬出鞭炮到门口燃放。“劈劈啪啪”声中,年夜饭正式开始了。

中途,姑母出门请来了姑父的两个兄弟和他们的儿子,但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吃了点菜,互敬了下酒,就告辞了。原来,这也是习俗,谁家先吃年夜饭,兄弟家的男丁也要来团圆一下,等到他们家吃年夜饭,姑父和表哥也会去吃一点。

一桌子的菜,色香味俱全,充满了地方特色。大家吃着菜,喝着酒,叙着亲情,谈着见闻,十分开心热闹。等酒足饭饱时,夜已经很深了。开车返回时,女儿回味无穷地说,还是妈妈家乡好,一年可以过好几个年。妻子微笑着说,这都是因为过去老家穷,儿子们为了孝顺老人,让老人一年能多吃几餐年饭,多吃点好菜才形成的风俗。现在日子好了,哪一天不是过年呢。

上一篇:常见名言警句的英文翻译下一篇: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