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2024-05-15

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共12篇)

篇1: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一)概念

治疗性沟通是护士帮助病人进行身心调适,使病人从疾病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能应对应激、调整适应,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它是一般性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有目的的护患沟通。治疗性沟通的内容是护理范畴内与健康有关的专业性知识内容。

(二)目的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收集资料。

3.促使病人参与治疗护理,积极合作。来源:

4.向病人宣教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5.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促进身心健康。

(三)特点来源:

护患双方围绕与健康有关的内容进行有目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

(四)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与计划阶段包括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明确交流目的和内容,制定交流的提纲,提供适于交流的环境。

2.沟通开始阶段应尊重病人,有礼貌地称呼病人,主动介绍自己,并说明交谈的目的及所需时间,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

3.沟通进行阶段应以病人为中心,鼓励病人交谈。交流时除采用一般性沟通技巧外,还可采用其他沟通技巧,如:

(1)指导性交流技巧:病人向护士寻求指导,护士给予病人专业知识、经验的指导及帮助等。

(2)非指导性交流技巧:病人在护士的支持和促进下,运用自身潜能找出、面对并解决问题。

(3)提出问题:护士应多使用开放式提问。但应注意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并尽量使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问题应简单、明确。

4.沟通结束阶段在沟通结束时应注意:来源:

(1)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期计划控制结束时间,结束时不提新问题。

(2)简单总结交流内容,核实记录的准确性。

(3)预约下次交流的时间和内容。来源:

(4)对病人表示感谢。

篇2: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概念:信息接受者获得的信息与信息发出者所要表达的一致。沟通的结果是使双方相互影响,并建立一定的关系。

2.促进有效沟通的因素

(1)护士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即真诚、亲切、不批判、能保护病人隐私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等。

(2)沟通的环境应舒适,并利于保护病人隐私。

二、沟通技巧

1.全神贯注:关注病人的需求,不受外界环境干扰,避免表现出分心的小动作。

2.参与:适当参与,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表示在倾听,且能理解对方的信息,可促进谈话进行。

3.倾听:倾听时应做到注意力集中、耐心,不因病人的语音、语速等而分心,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不对病人进行是非判断,注意领会病人谈话的隐含深意,注意病人的非语言性沟通,同时可鼓励病人将非语言性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

4.核对:交流中经常核对自己的理解,以确定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核对的方法有澄清问题、重复内容和总结归纳等。

5.反应:答复或示范对方叙述的内容,使病人重新评估他的谈话。

6.沉默:适当运用沉默的技巧,可使病人感到舒适,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篇3: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每次尿量200~400ml,24h尿量约l000~ml。

2.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1.015~1.025,ph为5~7,呈弱酸性,正常晨尿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

二、异常排尿的观察

1.次数和量:24h尿量超过2500ml称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少尿,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24h尿量少于looml称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颜色:红色或棕色为肉眼血尿;酱油色或浓茶色为血红蛋白尿;黄褐色为胆红素尿;白色浑浊为脓尿;乳白色为乳糜尿。

3.气味:新鲜尿有氨臭味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烂苹果味尿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

4.膀胱刺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少。

三、影响排尿活动的因素

1.年龄和性别

2.饮食与气候

3.排尿习惯的改变

4.治疗因素

5.心理因素

四、尿失禁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

3.设法接尿,对长期尿失禁病人给予留置导尿管、观察排尿反应。

4.健康教育

五、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

2.提供排尿环境,用屏风遮挡,保护自尊。

3.调整体位和姿势,酌情扶卧床病人坐起排尿,并训练床上排尿。

4.热敷、按摩下腹部,以放松肌肉,促进排尿。

5.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让病人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

篇4: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普通饮食——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或疾病恢复期的病人。l日3餐。

2.软质饮食——适用于老幼病人、口腔疾患或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1日3~4餐。

3.半流质饮食——适用于发热、消化道疾患、咀嚼不便、手术后病人。1日5~6餐。

4.流质饮食——适用于高热、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病、危重及全身衰竭的患者。l日6~7餐。

二、治疗饮食

1.高热量膳食——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烧伤病人及产妇等。每日供给的总热量为l2552kj(3000kcal)。

2.高蛋白质饮食——用于长期消耗性疾病、严重贫血、烧伤、肾病综合征、大手术后等病人。蛋白质供给量每日每千克体重1.5~2g,成人每日蛋白质总量为90~120g.

3.低蛋白饮食——用于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昏迷的病人。成人每日蛋白质总量不超过40g.

4.低脂肪饮食——适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肝胆胰腺疾病、肥胖症及腹泻病人。每日脂肪用量不超过40g.

5.低盐饮食——用于心脏病、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重度高血压等病人。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g(含钠0.8g),但不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氯化钠。

6.无盐低钠饮食——适用范围同低盐饮食,但水肿较重者。无盐饮食除食物内自然含钠量外,不放食盐烹调。低钠饮食,除无盐外还要控制摄取的食物中自然存在的含钠量(控制在0.5g/d),禁用咸制品含碱食品及含钠的食物和药物。

7.少渣饮食——适用于伤寒、肠炎、腹泻、食管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求膳食纤维含量少,且少油,可食蛋类、嫩豆腐等。

8.高膳食纤维饮食——适用于便秘、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人。可选择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9.低胆固醇饮食——适用于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病人。膳食中胆固醇含量应在300mg/d以下,食物中少用动物内脏、饱和脂肪、蛋黄、脑、鱼子等。

三、试验饮食

1.潜血试验饮食——协助诊断胃肠道有无出血,可做大便潜血试验。

2.胆囊造影饮食——适用于x线或b超进行胆囊检查的病人。

篇5: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医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

(2)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放置,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4)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钳;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污染或疑有污染,不可再用。来源:

(5)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三、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法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1)无菌持物钳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大口容器内,容器底部垫以无菌纱布,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的1/2,每个容器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来源:

(2)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应每周清洁消毒,并更换消毒液及纱布,使用较多的部门应每日清洁消毒。

(3)取放无菌持物钳,应将钳端闭合,取出时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溶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回容器中。来源:

(4)到远处夹取物品,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无菌持物钳不能触碰未经灭菌的物品,也不能用以夹取油纱布、换药及消毒皮肤。

2.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3.取用无菌溶液法

4.无菌包的包扎法和打开法来源:

5.无菌盘铺法

篇6: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二、护理诊断的组成

1.名称是对护理对象的健康状态或疾病反应的概括性描述。

(1)现存的:健康资料显示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2)潜在的:健康资料显示有危害护理对象的因素存在,不采取护理措施将会发生的问题。陈述形式为:“有……危险”.

(3)可能的:有可疑的因素存在,但缺乏有力的资料支持,或有关原因不明。陈述形式为:“有……可能”.

(4)健康的:是对个体、家庭或社区具有向更高健康水平发展潜能的描述。陈述方式为:“潜在的……增强”,“执行……有效”.

2.定义:是对护理诊断名称的一种清晰、正确的描述。

3.依据:是做出护理诊断的临床判断标准,通常是相关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史。

(1)主要依据:做出特定诊断必须具备的症状或体征。

(2)次要依据:做出特定诊断可能存在的症状或体征。

4.相关因素:是使护理诊断成立和维持的原因或情景。

三、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

1.三部陈述法——护理诊断名称(p)+相关因素(e)+临床表现(s);多用于现存的护理诊断。

2.二部陈述法——护理诊断名称(p)+相关因素(e);用于“有……危险”的护理诊断。

3.一部陈述法——护理诊断名称(p);用于健康的护理诊断。

四、书写护理诊断注意事项

1.一个护理诊断只针对一个健康问题。

2.护理诊断须采用规范的名称。

3.护理诊断陈述的健康问题必须是护理措施能够解决的。

4.相关因素是制定护理措施的依据,因此必须准确,陈述使用“与……有关”.若无法确定相关因素时可写“与未知因素有关”.

5.确立知识缺乏的诊断,可陈述“知识缺乏:缺乏……方面的知识”.

五、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医生和护士共同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属于合作性问题。多指由于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的潜在并发症。陈述方法为:“潜在并发症:……”.

六、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对个体、家庭或社区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判断;后者是对个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判断。

2.描述的内容不同——前者的描述随病人的反应变化而变化;后者在病程中保持不变。

3.决策者不同——前者是护理人员,后者是医疗人员。

篇7: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协助病人坐轮椅时,将轮椅推至床旁,使椅背与床尾平齐,将脚踏板翻起,拉起车闸以固定车轮,如无车闸,护士应站在轮椅后面固定轮椅,防止前倾。扶病人上轮椅,病人坐稳后,翻下脚踏板,嘱病人把脚踏在脚踏板上。

2.推轮椅时,嘱病人手扶轮椅扶手,尽量靠后坐。嘱病人身体勿向前倾或自行下车;下坡时要减慢速度并注意观察病情。

3.协助病人下轮椅时,将轮椅推至床旁,固定好轮椅,翻起踏脚板,扶病人下轮椅。来源:

4.注意事项

(1)经常检查轮椅,保持良好的性能。

(2)推轮椅速度要慢,以免病人不适或发生意外。

二、平车运送法

1.挪动法——适用于病情许可,能够在床上活动者。

(1)向病人解释,指导病人挪动方法,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将推车紧靠床边,将毛毯或盖被平铺于平车上,护士协助病人移向床边,护士用身体抵住平车。协助病人以上身、臀部、下肢顺序向平车挪动,使病人躺卧舒适,用毛毯包裹病人,露出头部。整理床单位,铺好暂空床。来源:

(3)下平车顺序是嘱病人先挪动下肢、臀部,再挪动上半身。

2.单人搬运法——适用于体重较轻病人或儿科病人。

(1)将平车推至床尾,使平车头端与床尾呈钝角。

(2)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合作。松开盖被,协助病人穿好衣裤。来源:

(3)护士一只前臂自病人腋下伸到肩部外侧,另一只前臂伸到病人大腿下。病人双手交叉于护士颈后,护士抱起病人移步转身,将病人轻放于平车上,使病人躺卧舒适,用毛毯包裹病人。

3.两人或三人搬运法——适用于体重较重的不能活动的病人。

(1)同单人搬运(1)。

(2)两人搬运时,护士甲一手臂托住病人的颈肩部,另一手臂托住腰部,护士乙一手臂托住臀部,另一手臂托住病人腘窝,合力抬起,病人身体稍向护士侧倾斜,两人同时移步至平车,轻放于平车上,使病人躺卧舒适,包裹好毛毯。

(3)三人搬运时,护士甲托住病人的头、肩胛部,护士乙托住病人的背、臀部,护士丙托住病人腘窝、腿部。其余方法同(2)。来源:

4.四人搬运法——适用于病情危重或颈、腰椎骨折等病人。

(1)移开床旁桌椅,推平车紧靠床边,在病人腰臀下铺中单。

(2)护士甲站于床头,托住病人的头及颈肩部;护士乙站于床尾托住病人的双腿;护士丙和丁分别站于病床和平车的两侧。四人合力同时抬起病人至平车上,使病人躺卧舒适,包裹好毛毯。

5.注意事项

(1)搬运时动作要轻稳,协调一致,推车速度适宜,确保病人的安全、舒适。来源:

(2)搬运时尽量让病人身体靠近搬运者,使重力线通过支撑面保持平衡,缩短重力臂距离达到省力。

(3)推车时护士应站在病人头侧,以便于观察病情。病人的头应卧于大轮一端,可减少颠簸引起的不适;推病人上下坡时,病人的头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病人不适。推车出门时应先将门打开,不可用车撞门,避免震动病人或损坏建筑物。

(4)搬运骨折病人,在平车上应垫木板,注意固定好骨折部位再搬运。来源:

篇8: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

(2)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供给电解质。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2.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2)代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水解蛋白注射液——促进组织修复,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

(4)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3.其他静脉高营养液。

二、输液目的与适应证

1.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2.适应证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

(2)不能由口进食或不能消化经口摄人的食物。

(3)某些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时。来源:

(4)各种中毒及严重感染时。

三、静脉输液的部位与方法

评估病人

1.周围静脉输液法

篇9: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

(2)减轻深部组织充血来源:

(3)缓解疼痛

(4)保暖

二、影响因素

(1)湿热疗效比干热强。因水是热的极佳导体,比空气导热能力强且渗透力大,可达深层组织。

(2)用热时间一般为10~30min,时间过长易引起不良反应。来源:

(3)用热温度,干热50℃~70℃,湿热40℃~60℃,应以病人的耐受性而定。此外,环境温度也影响用热温度和用热效果。

(4)热效应与用热面积成正比。

(5)昏迷、瘫痪、循环不良的病人,其局部感觉障碍,对热的敏雌,应防止烫伤。

三、禁忌证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以防用热后缓解疼痛,掩盖病情而贻误诊断和治疗。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时——因该处血管分布丰富,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用热后血流加快,细菌及毒素进入血循环,促进炎症扩散,造成颅内感染。

3.各种脏器内出血——因用热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挫伤、扭伤早期(24~48h)——以防用热后血流加快而加重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四、操作程序

1.评估病人

(1)评估病人病情是否能应用热疗法,有禁忌者不能应用。

(2)明确热疗的目的、部位,确定用热的方式、时间、温度和面积等。来源:

(3)充分考虑病人对温度的敏感性,对于昏迷、瘫痪、循环不良的病人应防止烫伤;而对于长期受同一温度刺激的病人,应考虑其对热的敏感性的降低。

(4)评估病人对热疗的心理反应和合作程度。

2.环境准备病房的温度应适宜,对于需要暴露身体的病人,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护其自尊。热源应安全放置,防止烫伤的发生。

3.操作方法来源:

(1)干热法

1)热水袋

2)红外线灯

(2)湿热法

1)湿热敷

2)热水坐浴

3)局部浸泡

五、注意事项

1.注意用热安全,防止烫伤发生,做好交接班。

2.观察病情变化,重视病人主诉,注意用热局部及全身反应。

篇10: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办理人院手续——病人或家属持医生签发的住院证到住院处办理人院手续。接收新病人后,预先通知有关病区,使其根据病情做好接收新病人的准备工作。危重病人则应先由医护人员护送入病区,入院手续由陪送人员或工作人员补办。

2.卫生处置——根据入院病人的病情对其进行卫生处置。

3.护送病人入病区——能步行的轻病人可扶助步行,不能行走和病情危重者可用轮椅或平车送入病区。护送时注意保暖,不中断输液或给氧,外伤者注意卧位,与病区护士做好病情和物品的交接。来源:

二、病人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1.评估病人的身心需要

(1)需要减轻病痛。

(2)需要被尊重接纳,以摆脱孤独感。

(3)需要安全感。

2.初步护理措施

(1)一般病人

①准备床单位用物。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需根据病情选择床单位。备好病人所需品

②迎接新病人。观察和了解病人病情和心理需要,尽量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源:

③入院指导。

④填写有关表格:用蓝色钢笔在体温单40℃~42℃之间相应时间栏内竖写入院时间。病案按下列顺序排列,即:体温单、医嘱记录单、入院记录、病史及体格检查、病程记录、各种检验、检查报告单、护理病案、病案首页、门诊病案。

⑤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绘制在体温单上,测量体重填写在体温单相应栏内。

⑥通知医生,按医嘱处理有关事项。

⑦了解病人身心需要。

⑧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有关规章制度、物品使用、常规标本留取法等。耐心听取并解答病人咨询,填写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

篇11: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防止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及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而发生意外,确保病人安全;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操作步骤

1.床挡——用于保护病人,以防坠床。床挡可分为多功能床挡和半自动床挡两种。床挡要安装牢固,确保病人安全。

2.约束带

(1)宽绷带约束:常用于固定手腕及踝部。用棉垫包裹手腕或踝部,用宽绷带打成双套结,套在棉垫外,稍拉紧,使之不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能脱出为宜,然后将带子系在床缘上。

(2)肩部约束:常用于固定双肩,限制病人坐起。约束带用布制成,宽8cm、长120cm,制作成袖筒,袖筒上有细带。病人两侧肩部套上袖筒,腋窝垫棉垫,两袖筒上细带在胸前打结,两条宽带系于床头。

(3)膝部约束带:用于固定膝部,限制病人下肢活动。带宽l0cm、长250cm.两膝垫衬垫,将宽带下的两头带固定膝关节,将宽带两端系于床缘。

(4)尼龙搭扣约束带:约束带由布和尼龙搭扣制成。使用时将约束带置于关节处,被约束部位垫衬垫,对合尼龙搭扣,将带子系于床缘。

(5)支被架:用于肢体瘫痪病人,以防盖被压迫肢体,也可用于烧伤病人暴露疗法时保暖。

三、注意事项

1.保护病人自尊,使用前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使用时作好心理护理。

2.保护性制动只能短期使用,要使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篇12: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治疗性沟通

1.发热——因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①低热为37.3℃~38℃;

②中度热为38.1℃~39.0℃;

③高热为39.1℃~41℃;

④超高热为41.0℃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

②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高热持续时间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

(3)热型

①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②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

③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1℃,最低温度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

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创危重患者。对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首先应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还可用热水袋保暖。

3.与体温相关的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②次要诊断依据:皮肤发红、触之有热感、呼吸心跳加快、痉挛或惊厥。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热的环境中、剧烈活动、药物或麻醉、衣着不当、新陈代谢率增高、疾病或外伤、脱水、不能出汗等。

(2)体温过低

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在正常范围以下,皮肤发凉、苍白。

②次要诊断依据:毛细血管充盈减慢、甲床青紫、汗毛竖起。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患病或创伤、营养不良、衣着不当、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新陈代谢下降等。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

1.口腔测量法

2.腋下测量法

3.直肠测量法

三、体温曲线的绘制:将所测体温绘于体温单上,用蓝铅笔绘制,符号为口温“●”,腋温“×”,肛温“⊙”,用蓝笔或用骨棒蘸蓝油印打印在体温单上。相邻两次符号用蓝线相连。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温度,绘在降温前温度符号的同一纵格内,用红圈表示,以红虚线和降温前的温度符号相连。如体温和脉搏符号在体温单的同一点上,则在体温符号外绘一红圈。

四、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常用消毒液有:1%过氧乙酸、75%乙醇、20%碘伏、l%消毒灵。将体温计用后放人消毒液中浸泡30min,换另一容器后,再浸泡30min.浸泡时口表、肛表分开放置。

上一篇:常规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下一篇:在工业提速增效现场交流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