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24-05-01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精选6篇)

篇1: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请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把答案的序号用铅笔按要求涂于答题卡上,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

B.蛇毒

C.病毒

D.水

2. 具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的结构是()A. 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3. 在10个小麦种子袋中选出300粒种子测定发芽率,有270粒种子在一定时间内发了芽,那么,这10袋种子的发芽率是()

A. 10% B. 20% C. 80% D. 90% 4.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草→蚱蜢 D.草←蚱蜢←鹰←食虫鸟←蛇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6.若在显微镜下观察“b”字,观察到的结果应该是放大的

()

A. b B. p C. q D. d 7.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放在暗处2—3天的目的是()

A.便于用碘检验 B.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 C.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D.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8.据报载,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动物病害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9.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狼 B.羊 C.草 D.水 10.很多树在秋天会落叶,这是为了()A.增强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减少呼吸作用 D.减少蒸腾作用 1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A.朋友关系 B.敌对关系 C.吃与被吃的关系 D.没有关系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 青菜 B. 金鱼 C. 细菌 D. 蘑菇 13.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A.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D.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14.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同时使用20倍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

A.150倍 B.300倍 C.15倍 D.20倍 15.染色体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A.DNA和淀粉 B.DNA和蛋白质 C.NBA和蛋白质 D.DNA和脂肪

16.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

A.液泡 B.叶绿体 C.细胞核 D.细胞壁 17.同学们都喜欢吃西瓜,它属于植物体的()A.根 B.茎 C.果实 D.种子

18.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A.叶绿体 B.线粒体 C.细胞核 D.高尔基体 19.平常吃的炒蚕豆瓣,其主要部分属于()A.种皮 B.子叶 C.胚根 D.胚芽 20.下列不是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是()

A.适宜的温度 B. 一定的水分 C. 充足的空气 D. 阳光 21.移栽茄子秧.黄瓜秧时,其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坨,这是为了()

A. 防止病虫害 B. 防止秧苗的幼根和根毛受到损伤 C. 有利于开花 D. 有利于秧苗的光合作用

22.用盐腌萝卜条,会发现萝卜条由硬变软,并出现少量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是细胞的哪个结构中渗透出来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液泡 23.请你选出由小到大构成植物体的正确结构层次()A.植物体.组织.器官.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C.细胞.植物体.组织.器官。D.植物体.器官.组织.细胞。

24.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D能动

25.生物圈绝对不能没有植物作基础和保障,这是因为植物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均不是。二.综合分析题:(请把正确答案直接填于相应的空格上,共25分。)26.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_____和____分不开的。27.动物组织分为4大类:_____、肌肉组织、_____和结缔组织

2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的范围包括_____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___________的表面。

29.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一般具有_____和叶两种器官。

30.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由

的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31.根尖中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区域是 区,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区域是 区。

32.(5分)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生产者是

,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

示为:。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这就叫做生态平衡。(3)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非生物部分。

33.(5分)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

(如右图),做如下实验: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原

因是。

(2).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3).在(2)中,小白鼠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又为小白鼠进行生命活动提供了。

34.(4分)下图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多莉”有三个母亲,母亲A给它提供了

;母亲B给它提供了。

(2)“多莉”的长相最像B羊。这是为什么?(2分)

篇2: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1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77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A.一颗珍珠 B.一片枫叶 C.一串葡萄 D.一棵蘑菇 2.要了解校园内生物的种类,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探究法 C.实验法 D.资料分析法

3.沙漠、戈壁地区与森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差别极大,这种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的高低 B.光照的强弱 C.降水量的多少 D.土质的不同

4.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5.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6.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7.秋天,引起杏叶变黄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是 A.温度变低

B.叶绿素消失

C.土壤中营养减少

D.光合作用水分不足 8.在盐碱地栽培植物,植物常常不易成活,其原因是

A.土壤里水分过多

B.土壤里温度太低 B.土壤溶液浓度过大

D.土壤里肥料太少

9.下图为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能大量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细胞是 10.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被称为农业生产“三要素”的无机盐是

A.锌、氮、钾 B.钙、氮、磷 C.硼、磷、钾 D.氮、磷、钾 11.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

A.蛋白质

B.脂肪

C.无机盐 D.糖类

12.下列营养物质中,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而且人体的需要量也很小,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该物质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13.某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医生诊断为“坏血病”,该同学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抗生素

B.新鲜蔬菜、橘子 C.动物肝脏

D.面粉 14.肝炎患者怕吃油腻食物的主要原因是

A.油腻食物气味太大

B.从小养成的习惯

C.体内脂肪过多

D.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

15.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16.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B.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C.草→昆虫→食虫鸟→蛇 17.下列生物防治的方案不可行的是 A.鸡防治菜青虫

C.七星瓢虫防治棉蚜虫

D.草→鹿→野兔→狼 B.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D.啄木鸟防治林业害虫

18.把正在萌发的种子放在暖水瓶中几个小时后,暖水瓶内的温度变化是 A.不变 B.降低 C.高低不定 D.升高 19.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和部位分别是

A.只在黑夜,任何活的细胞 B.只在黑夜,有叶绿体的细胞 C.白天和黑夜,任何活的细胞 D.只在白天,有叶绿体的细胞 20.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直接能源和最终能源分别是 A.A,IP、糖类、脂肪

B.糖类、AIP、蛋白质 C.糖类、太阳能、脂肪

D.糖类、AIP、太阳能 21.右图是胸廓的示意图,胸廓的组成是 A.脊柱、肋骨 B.脊柱、胸骨

C.肋骨、胸骨

D.脊柱、胸骨、肋骨

22.某同学体检时,三次测得的肺活量分别为3600m1、3800m1、3900m1,那么他的肺活量数值应为 A.3600m1 B.3766m1 C.3800m1 D.3900m1 23.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会明显增多,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部位是 A.肺

B.血液 C.组织细胞 D.心脏 24.与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无关的是

A.肺泡数量多

B.肺泡壁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 C.肺泡位于支气管分支末端 D.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25.在生物实验中经常要使用实验器材,下列使用器材不正确的是 A.测量空气相对湿度时使用干湿表 B.温度影响金鱼的呼吸,测量水温时使用温度计 C.观察细胞结构时使用放大镜

D.观察动物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绒毛时用放大镜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6.以下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影响的是

A.放在阳台上的盆栽植物,枝叶常弯向光源生长 B.初冬,大雁往温暖的南方迁徙

C.蝴蝶采花蜜,同时传播花粉,使植物结出果实 D.蚂蚁利用触角将找到食物的信号传递给其他的蚂蚁 2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光合作用释放能量,呼吸作用储存能量

D.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28.下列能提高光合作用产量的措施有

A.大量施肥

B.合理密植

C.给大棚作物增施二氧化碳 D.给大棚作物增施氧气 29.下列哪两项属于呼吸道主要功能

A.清洁空气 B.温暖空气 C.干燥空气 D.气体交换 30,下列有关青少年膳食的建议,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A.主副食合理搭配,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要比其他年龄的人大 B.纤维素很难消化,所以要多吃精加工的食物,少吃粗粮

C.荤素合理搭配,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D.喜欢吃的食物要多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

三、组合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选对者得1分,共12分)

I:右图表示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回答: 3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

道组成依次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 32.图中④⑤代表的器官名称是

A.胰腺、胃

B.肝脏、胃 C.肝脏、十二指肠 D.胃、胰腺 33.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A.③ B.④ C.⑤ D.⑥

3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

器官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Ⅱ:下图

(一)是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其中甲和乙表示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凹槽,并在凹槽内装上等量的不同液体。下图

(二)表示a、b两个植物细胞中水分子的进出方向。

35.图

(一)中萝卜乙凹槽里的液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萝卜乙发生什么变化? A.变多、变硬 B.变少、变软 C.变多、变软 D.变少、变硬

36.图

(一)中萝卜甲的细胞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用图

(二)中的哪个细胞来表示? A.细胞吸水、细胞a B.细胞失水、细胞b C.细胞吸水、细胞b D.细胞失水、细胞a 37.这个实验说明了:植物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内部和外界溶液的 A.重量大小 B.体积大小 C.浓度大小 D.温度大小

Ⅲ: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根据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8.若显微镜的目镜是5×,要观察放大200倍的物

像,应选用的物镜是_______。改变物镜时应转动

图中结构_______(图中标号)

A.物镜20×,转动(11)B.物镜40×,转动⑧ C.物镜40×,转动③

D.物镜20×,转动⑨ 39.接近载玻片的镜头是图中_______(填标号),转

动图中结构_______(填标号)时,镜筒的升降

范围较小。

A.①,(12)B.④,(12)C.④,⑩ D.⑨,(11)4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A.薄而透明 B.新鲜的 C.厚而不透明 D.干燥的

41.某同学在视野的左下方看到一个完整的细胞结构,要想将它移至视野中央,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是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42.当发现镜头上有灰尘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A.用洁净的餐巾纸擦拭

B.用洁净的抹布擦拭 C.用洁净的擦镜纸擦拭

D.用嘴巴吹除灰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3分)

四、分析题:(根据题意分析回答,除特别说明外,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44.(8分)在探究阳光和植物光合作用关系的实验,某同学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1)根据上图分析,整个探究过程的合理步骤是:

▲ → ▲ →2→步骤X→4→ ▲ → ▲。(填图中序号)

(2)步骤X应该是 ▲,其正确的实验装置是下图中的(▲)

(3)步骤③中,进行黑暗处理的作用是 ▲。(4)进行步骤①的环境条件是 ▲。

(5)在步骤⑥中,滴加的试剂是 ▲,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6)该实验结果说明了 ▲。

45.(7分)右图所示的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包含有 ▲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该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 的生物是 ▲,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 ▲,没有反映出来的成分是 ▲。

(3)请你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4)从食物网所呈现的各种生物看,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

46.(8分)右下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分别代表什么气体? A ▲,D ▲。

(2)A和B的交换过程是通过 ▲ 来完成的;而肺泡与外 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 来完成,需要依赖 ▲ 等呼 吸肌来共同完成。

(3)组织细胞利用气体D,通过 ▲ 作用释放 ▲ 的同时 也产生了气体C。

篇3: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3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A)(B)(C)(D) 12F

2.在静电场中,一个电子由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做功为5 eV,则以下认识中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的方向一定由b沿直线指向a (B) a、b两点间电势差Uab=5 V

(C)电子的电势能减少5 eV (D)电子的电势能减少5 J

3.如图1所示,虚线表示电场中的等势线,相邻等势线之间的电势差相等,一电子以一定的初速度进入电场中,只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由此可判断()

(A)M点电势高于N点电势

(B)电子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小于在N点受到的电场力

(C)电子在M点的电势能小于在N点的电势能

(D)电子在M点的动能小于在N点的动能

4.如图2所示的图象能正确反映下面哪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A)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y表示速度,x表示时间

(B)路端电压与外电阻,y表示路端电压,x表示外电阻

(C)带电粒子在某处所受电场力与带电量,y表示电场力,x表示带电量

(D)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压,y表示带电量,x表示电压

5.图3所列的4个图象中,最能正确地表示家庭常用的白炽电灯在不同电压下消耗的电功率P与电压平方U2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以下哪个图象()

6.如图4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当滑动变阻器的触片P从右端滑到左端时,发现电压表V1、V2示数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为△U1和△U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灯泡L1、L3变暗,L2变亮(B)小灯泡L3变暗,L1、L2变亮

(C)ΔU1<ΔU2 (D)ΔU1>ΔU2

7.关于磁感应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B为零的位置,那么它受到的磁场力也一定为零

(B)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为零,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也一定为零

(C)放置在磁场中1 m长的通电导线,通过1 A的电流,受到的磁场力为1 N,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就是1T

(D)磁场中某处的B的方向跟电流在该处受到磁场力F的方向相同

8.如图5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电液滴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中的竖直面内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电场和磁场的方向如图.那么这个液滴的电性与转动方向应是()

(A)一定带正电,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B)一定带负电,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C)一定带负电,但旋转方向不能确定

(D)电性和旋转方向不能确定

9.质谱仪是一种测定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如图6所示,离子源S产生的各种不同正离子束(速度可看作为零),经加速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有界匀强磁场,到达记录它的照相底片P上,设离子在P上的位置到入口处S1的距离为x,可以判断()

(A)若离子束是同位素,则x越大,离子质量越大

(B)若离子束是同位素,则x越大,离子质量越小

(C)只要x相同,则离子质量一定相同

(D)只要x相同,则离子的比荷一定相同

10.如图7所示,a为带正电的小物块,b是一不带电的绝缘物块,a、b叠放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地面上方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用水平恒力F拉b物块,使a、b一起无相对滑动地向左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

(A) a、b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减小

(B) a、b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增大

(C) a、b物块间的摩擦力减小

(D) a、b物块间的摩擦力增大

第Ⅱ卷(共60分)

二、实验题(20分)

11.(4分)某同学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薄的金属圆片的直径和厚度.读出图8中的示数.该金属圆片的直径的测量值为______cm.厚度的测量值为______mm.

12.(16分)欲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Ω左右的金属导线的电阻,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现备有以下器材:

(A)电池组(3 V,内阻1Ω)

(B)电流表(0~3 A,内阻0.0125Ω)

(C)电流表(0~0.6 A,内阻0.125Ω)

(D)电压表(0~3 V,内阻3 kΩ)

(E)电压表(0~15 V,内阻15 kΩ)

(F)滑动变阻器(0~20Ω,额定电流1 A)

(G)滑动变阻器(0~2 000Ω,额定电流0.3 A)

(H)开关、导线

(1)(6分)上述器材中电流表应选用的是______;电压表应选用的是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的是______;(填写各器材的字母代号)

(2)(2分)实验电路应采用电流表______接法;(填“内”或“外”)

(3)(4分)设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的某组示数如图9所示,图示中I=______A,U=______V.

(4)(4分)为使通过待测金属导线的电流能在0~0.5 A范围内改变,请按要求画出测量待测金属导线的电阻Rx的原理电路图.

三、计算题(本题有3个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2分)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从x轴上的P(a,0)点以速度v,沿与x正方向成60°的方向射入第一象限内的匀强磁场中,并恰好垂直于y轴射出第一象限,如图10所示.请判断粒子带正电还是带负电,并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和射出点的坐标.(不计重力影响)

14.(12分)如图1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9 V,内阻r=2Ω,定值电阻R1=6Ω,R2=10Ω,R3=6Ω,电容器的电容C=10μF.

(1)保持开关S1、S2闭合,求电容器C所带的电荷量;

(2)保持开关S1闭合,将开关S2断开,求断开开关S2后流过电阻R2的电荷量.

15.(16分)测定电子比荷(电荷q与质量m之比q/m)的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电压加速后,形成一束很细的电子流,电子流以平行于平板电容器极板的速度进入两极板C、D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间无电压,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若再在极板间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打到荧光屏上的电子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点.现已知极板的长度l=5.00 cm,C、D间的距离d=1.50cm,极板区的中点M到荧光屏中点O的距离为L=12.50 cm,U=200 V,P点到O点的距离;B=6.3×10-4 T.试求电子的比荷.(不计重力影响).

一、选择题

1.(C) 2.(C) 3.(A)、(B)、(C)4.(A)、(C)、(D) 5.(C) 6.(B)、(D)7.(A) 8.(B) 9.(A)、(D) 10.(A)、(C)

二、实验题

11.1.240;1.682(1.681~1.683均正确)12.(1)C、D、F (2)外

(3)0.48 2.20

(4)如图13所示(电路图4分)

三、计算题

13.粒子带负电;由射入、射出点的半径可找到圆心O',如图14所示,并得出半径为:,射出点离O的距离为,射出点坐标为.

14.(1)保持开关S1、S2闭合,则电容器上的电压:,电容器带电荷量:Q=CUC=3×10-5 C.

(2)保持开关S1闭合,将开关S2断开后,电路稳定时电容器上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此时电容器上的电荷量:Q'=CE=9×10-5C.而流过R2的电荷量等于电容器C上电荷量的增加量:QR2=ΔQ=Q'-Q=6×10-5 C.

15.设电子刚进入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区域时的速度为v0,因为速度方向平行于电容器的极板,通过长度为l的极板区域所需的时间:

当两极板之间加上电压时,设两极板间的场强为E,作用于电子的静电力的大小为qE,方向垂直于极板由C指向D,电子的加速度:

因电子在垂直于极板方向的初速度为0,因而在时间t1内垂直于极板方向的位移:电子离开极板区域时,沿垂直于极板方向的末速度:vy=at.设电子离开极板区域后,电子到达荧光屏上P点所需时间为t2:

篇4: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一、选择 (每题4分,共48分)

1.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是正数,这个有理数是().

A.正数B.负数C.非零数D.非负数

2.适合a=a3的有理数a有().

A.1个 B.2个 C.3个 D.无数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即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稀土元素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我国稀土资源的总储藏量为1 050 000 000吨,是全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将 1 050 000 000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05×1010吨 B.1.05×109吨

C.10.5×108吨D.0.105×1010吨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1,则|x-1|的值为零

B.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

C.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D.若 a<0,则|a|=-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项式3a-5b+1的项是3a,5b,1

B. 和3a2-ab+b2都是多项式

C. 和 都不是多项式

D.3a2b4-a5+2ab-4是六次四项式

7.若x≠0,y≠0,且 x2y3+kx2y3=0,则k的值为().

A.0B. C.-D.1

8.若a<0,ab<0,计算|b-a+1|-|a-b-5|,结果为().

A.4B.-4 C.-2a+2b+6 D.2a-2b-6

9.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x2·x4=x8B.(2a2)3=8a6

C.(a+1)2=a2+1D.(±4)2=±16

10.若8a3bm÷28anb2= b2,则m,n的值为().

A.m=4,n=3 B.m=4,n=1

C.m=1,n=3 D.m=2,n=3

11.设a,b都是有理数,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a≠b,则a2≠b2B.若a>|b|,则a2>b2

C.若|a|>|b|,则a>bD.若a2>b2,则a>b

12.已知a,b为实数,且ab=1,设M= + ,N= + ,则M,N的大小关系是().

A.M>NB.M=NC.M

二、填空 (每题4分,共20分)

13.把下列各数用“>”号连接起来:-4 , ,0.7, ,-0.7,-4,2,0.

.

14.2.088万是精确到位,它有个有效数字.

15.若|a|=3,|b|=5,且ab>0,则|a+b|=.

16.已知x+y=7,xy=12,那么代数式x2y-x2+xy2+x2的值是.

17.若8÷ 2=2n,则n=.

三、计算

18.(每题6分)计算 + .

19.(每题8分)计算1×- + ×- + ×- +…+ ×- .

20.(本题8分)已知a2x3+ax2-4x3+2x2+x-1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且多项式4a+b的值是12,求多项式5a2b-6ab-3ab2-2的值.

21.(本题10分)一只球从a米高的地方落下,着地后弹起到 米的地方,第二次落地后又弹起到 × = (米)的地方……当球第八次落地时,这只球经过的路程的和为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1.C2.C3.D4.B5.C6.D7.C8.B9.B10.A11.B12.B

二、13.2> >0.7> >0>-0.7>-4>-4 14.十415.816.8417.5

三、18.±2或0.(提示:分情况讨论)19.- .20.略.(提示:先求出a=2,b=4,然后代入求值即可)21. 米.

篇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softName黑龙江省克东县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delKongge黑龙江省克东县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篇6: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C.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素食者主要通过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获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需识记相关知识点进行答题。

【详解】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正确;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在机体内脏受到外力冲击时具有缓冲作用,B正确;

C. 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 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分解纤维素,D错误。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上均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无关

D. 细胞核核膜消失和重建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且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和动物体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消失和重建。

【详解】A. 线粒体的外膜上不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错误;

B.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正确;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有关,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核膜和核仁都会发生消失和重建,D错误。

3.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腺苷酸激酶,它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以下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B. 腺苷酸激酶极有可能是一种 ATP 水解酶

C. 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平衡维持有关

D. 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为信息分析题,通过题意“腺苷酸激酶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可知,该酶可以催化ATP 分子的水解。

【详解】A.葡萄糖分子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 据分析可知,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极有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B正确;

C. 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水解的同时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

D. 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D正确。

【点睛】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4.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 持续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

C. 低温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温度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冷害初期细胞呼吸增强,释放能量增多,有利于抵御寒冷;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低温使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详解】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正确;

B.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供能减少,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B正确;

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正确;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淀粉分解无关,D错误。

5.下列关于小肠上皮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分裂使小肠上皮细胞的全能性得以提高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最终会发生癌变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均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和蛋白质均会发生稳定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点,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病等,前四个方面是细胞的正常发展,遗传物质不变,但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详解】A. 一般而言,分裂次数越多,全能性越低,A错误;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则会发生癌变,B错误;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C正确;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会发生稳定性改变,D错误。

6.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B. 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

C. 利用筛选出的雄性胚胎做胚胎移植 D. 用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分泌,A正确;

B. 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B正确;

C. H-Y 单克隆抗体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应利用筛选出的雌性胚胎做胚胎移植,C错误;

D. H-Y抗原免疫母牛,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7.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时,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的F2进一步自交产生F3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B. 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均为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设控制豌豆茎高的基因为D和d,则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Dd),F2(DD:Dd:dd=1:2:1即:Dd占1/4),F3(Dd占1/23=1/8)。

【详解】A. F2中DD和dd占子代的一半,故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A正确;

B. F2高茎植株中DD:Dd=1:2,Dd(占高茎个体2/3)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故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正确;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正确;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中有杂合子,D错误。

8.部分植物自交不育,与自交不育有关的基因S1、S2、S3相互间没有显隐性关系。依据下表的杂交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P F1

杂交一 ♀S1S2×♂S1S2 无

杂交二 ♀S2S3×♂S1S2 S1S2、S1S3

A. 杂交一中含有S1、S2的卵细胞不育 B. 杂交二中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

C. 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 D. S1、S2、S3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部分植物自交不育即不能产生后代,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表格中第一个杂交组合相当于自交,因此无后代产生,杂交二后代的产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 由分析可知,杂交一是由于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才没有子代产生,并非卵细胞不育,A错误;

B. 杂交二中S2的花粉与其中一种卵细胞基因型相同,故含S2的花粉不育,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B正确;

C. 由杂交二推测,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C正确;

D. S1、S2、S3为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D正确。

【点睛】根据杂交二的结果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得出“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的结论是解题关键。

9.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个体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或卵巢 B. 图3所示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与图1中EF段相对应的是图2和图3 D. 图4所示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为位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 图2细胞质为均分,故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A错误;

B. 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 图1中EF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对应的是图3 ,C错误;

D. 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根据图2细胞质为均分,判断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及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物质变化是解题关键。

10.下图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B. 在浆细胞中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

D. ③过程只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A错误;

B. 在浆细胞中可以表达多个基因,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不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B错误;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提高复制效率,C正确;

D. ③过程可以发生在人体细胞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11.玉米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与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D(紫色)和d(绿色),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出现个别绿苗的最可能原因是

A. 染色体数加倍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缺失 D. 染色体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遗传规律可知,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后代基因型全为杂合子,性状应全为紫色;但由于经X射线照射后,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使个别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基因突变。

【详解】根据题意“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说明绿苗出现的原因纯合紫株玉米产生花粉时,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从而产生了不含D的花粉,使个别后代出现了绿色,故选C。

12.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中,常常使用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片段作为探针。为了获得B链作探针,可应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应选择的引物种类是

A. 引物1与引物2

B. 引物3与引物4

C. 引物2与引物3

D. 引物1与引物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PCR的相关知识。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PCR扩增DNA的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过程。

【详解】要获得B链,则要获得引物之间的DNA片段,根据PCR中子链延伸方向为5,到3,,故需选择引物2与引物3进行扩增,选C。

13.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同时提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RNA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PCR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18S为参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

B.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C. 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D. BR可增加水稻细胞中18S基因的表达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制。实验因变量检测几丁质酶的活性,图1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

【详解】A. 图1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正确;

B. 图2可知,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基因)的转录水平,B正确;

C.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C正确;

D. 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的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在下丘脑细胞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理清和熟记四大生理调节过程是解题关键。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 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 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15.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16.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 O→t5 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C. 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 t5时刻A、B的种群δ(δ= 出生率/死亡率)相同 ,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

B. O→t2 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 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 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 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

【点睛】理清曲线δ(δ= 出生率/死亡率)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a、b、c、d表示能量值,①、②、③表示营养级,甲是分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占有三个营养级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c ×100%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c+d

D. 图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结合题意可知:①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②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b、c分别表示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详解】A. 甲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A错误;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 / b ×100%,B错误;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C错误;

D.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D正确。

18.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和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感染的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C.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

【详解】A.人体的体液免疫中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故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下降,A错误;

B.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免疫细胞受到攻击,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B正确;

C.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C错误;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埃博拉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D错误。

19.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B. 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根据图示分析可知:随着ABT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ABT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NAA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弱,随着NAA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弱;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可知,一定浓度范围的ABT和NAA对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详解】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是促进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

B. 从图示可知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D错误。

【点睛】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生根剂的种类,一个是生根剂的作用时间,分析图示相应信息是解题关键。

20.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其儿子一定患病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

C.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概率的计算和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明确考点,理清联系,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若丈夫为纯合子,则其儿子一定不患病,A错误;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B错误;

C. 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以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正确。

21.在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反应是

A. 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分解成CO2 B. 在叶绿体内水光解生成[H]和O2

C. 在内质网内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D. 在细胞质基质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为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黑藻为真核生物,有各种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详解】A. 蓝藻没有线粒体,故不能在线粒体内将丙酮酸分解成CO2 ,A错误;

B. 蓝藻没有叶绿体,故不能在叶绿体内讲水光解生成[H]和O2,B错误;

C. 蓝藻没有内质网,C错误;

D. 蓝藻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黑藻细胞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油烟实习第一阶段合成ATP,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清楚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是解题关键。

2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旺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一致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赤道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板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全部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A正确;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不一致,B错误;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细胞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壁,C错误;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若继续分裂才进入下一个周期,D错误。

23.为给工厂化繁殖脱毒甘薯苗提供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甘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诱导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茎尖大小 外植体数/个 分化苗数/苗 脱毒苗数/苗

小于 0.3mm 20 1 1

0.3~0.5mm 20 10 7

大于 0.6mm 20 13 4

A. 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

B. 脱分化过程中应给予充足光照使其进行光合作用

C. 可利用病毒cDNA制作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

D. 0.3~0.5mm 大小的茎尖有利于脱毒甘薯苗的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和过程。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与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比例有密切关系。3、外植体只能消毒处理,不能灭菌处理,保持外植体的活性;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4、暗培养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再分化一定要有光照。5、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薯茎尖大小,因变量是分化苗数/苗和脱毒苗数/苗,无关变量是外植体数/个。

【详解】A. 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故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A正确;

B. 脱分化时,愈伤组织的诱导往往需要暗培养,不能给予适宜光照,B错误;

C. 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利用cDNA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属于分子水平的检测,C正确;

D.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0.3-0.5mm大小的茎尖,脱毒苗数/苗最多,因此有利于培养脱毒甘薯,D正确。

24.鸡冠的形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关于图 所示的杂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玫瑰冠是双显性纯合子

B. F1与F2中胡桃冠基因型相同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16

D. 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该比例为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见该性状涉及2对等位基因;又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联,因此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 由子二代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3:3:1,说明子一代胡桃冠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亲本玫瑰冠是单显性纯合子,A错误;

B. F1中胡桃冠为双杂合子,而F2中胡桃冠有四种基因型,B错误;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3,C错误;

D. 根据分析可知,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25.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A. 地理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C. 进化是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A错误;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 进化是种群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C错误;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某一区域的同一物种的全部生物,D错误。

【点睛】易错点: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看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判断是否有新物种产生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 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B错误;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D错误。

28.关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

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使水果保鲜 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是解题关键。

【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故不正确的选C。

29.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纸层析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需要联系相应的实验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A正确;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B正确;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C正确;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D错误。

30.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发生中度火灾后,草本和灌木的物种数下降后相对稳定,而乔木的物种数上升后降低,再相对稳定。

【详解】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 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乔木,D错误。

3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当成熟红细胞破裂时,仍然保持原本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红细胞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影。结果如下表:(“+”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_________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填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细胞膜的制备、生物膜的结构和膜上蛋白质的功能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由表格信息可知:用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和F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不规则,说明膜蛋白E和F有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的作用;用试剂乙处理后,蛋白A和B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保持,说明这两种蛋白质与维持红细胞影形状无关。

【详解】(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为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五羊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利用渗透作用制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低渗溶液)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F。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点睛】结合图示和表格信息综合分析是解题关键;本题考查的内容相对基础,难度不大。

32.野生川贝母是一类珍贵的药用植物,多生长在高海拔的林间灌丛。研究人员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模拟高原群落灌丛下的遮荫度,研究遮荫和全光对野生川贝母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人工引种提供理论支持。下图为研究人员对遮荫和全光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部分研究数据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____,理由是________ 。

(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川贝母叶片光合作用的相关参数,结果如下表:

参数 遮荫 全光

光能捕获效率 0.563 0.491

气孔导度(molH2O•m-2•s-1) 0.456 0.201

胞内CO2浓度(μmol) 261 210

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 遮荫 (3). 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4). (光合)色素 (5). 遮阴条件下,光反应和暗反应均能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分析曲线可知,遮荫后,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分析表格: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同时,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

【详解】(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遮荫,理由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光反应增强,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暗反应也增强。

【点睛】分析曲线含义和表格信息是解题关键。光照强度为a时,虽然曲线位于x轴的下方,但根据与无光照条件的数据对比,可看出,其进行了光合作用,只是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33.牙周病是最常见的炎症性口腔疾病,易造成牙齿松动和脱落。牙周膜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牙周组织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是牙周致病菌之一,为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____________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____________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取牙周膜细胞加入P菌后共培养,电镜观察发现P菌能侵入牙周膜细胞并在细胞内存活。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体外诱导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中会形成矿化结节。为了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者利用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分别于7d、14d、21d染色检测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A:对照组;B:实验组;7、14、21表示天数;黑点表示矿化结节)

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5%CO2 (3). 未发生 (4). 选择性表达 (5). 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6). 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解析】

【分析】

本题实验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根据曲线信息可知,实验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相差不大;根据图示观察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可知,对照组的矿化比实验组的严重,说明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可以抑制成骨分化。

【详解】(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5%CO2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变化不大,故其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对照组的处理是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成骨分化被抑制,而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点睛】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分析曲线信息和图示信息是解题关键。曲线图中两曲线接近说明自变量的处理对因变量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34.黑腹果蝇中,灰身和黑身(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长翅和残翅(相应的基因用D、d表示)是两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

(1)显性性状依次是____________,亲本都是__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进行____________(填杂交方式),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____________,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据此画出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短横表示基因位置):____________(请将答案画在答题卡的相应方框内),并且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这两对等位基因间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推算出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灰身、长翅 (2). 纯合子 (3). 测交 (4). 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 (5). (6). 没有 (7). 3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为灰身长翅果蝇”,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又由于“F1的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杂交,只出现了50%的灰身长翅和50%的黑身残翅”,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1)根据分析“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可知,显性性状依次是灰身、长翅,亲本都是纯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F1为双杂合子,可以产生BD、Bd、bD和bd四种配子,故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B和D连锁,b与d连锁,故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为 , 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配子,故这两对等位基因间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隐性纯合子)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F1雌果蝇产生B D和b d两种配子,而根据实际子代表现型四种配子,且BD:Bd:bD:bd=42%∶8%∶8%∶42%,而交叉互换的细胞只有一半的可能产生含Bd或bD的配子,故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32%。

【点睛】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只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双杂合子的测交结果分析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35.水稻斑点叶突变体在叶片或叶鞘上形成类似于病斑的斑点,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的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群体

野生型株数 突变型株数

s1 × 野生型 野生型 171 56

s2 × 野生型 野生型 198 68

说明突变性状由单一__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

(2)在s1突变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引物,PCR扩增后测序,如下图所示:

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____________。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

(4)结合突变位点进一步分析,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造成____________。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UUC;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U、UGC,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____________。

(5)水稻患白叶枯病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病斑,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为研究s1、s2突变体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每株s1、s2突变体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全部展开叶片各1片,接种白叶枯病菌,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病斑的长度。请评价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预防白叶枯病的方法。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G→A (3). ② (4). 不定向或随机 (5). (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 (6). (7). 不合理,没有对照组、缺少重复实验 (8). 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解析】

【分析】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后代F1表现型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对突变型为显性,F2群体中野生型:突变型=3: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详解】(1)由分析可知:突变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

(2)分析图示中野生型序列和s1突变序列,发现由右到左的第4个碱基有不同,故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G→A。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则s2突变序列会被限制酶切割,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②。

(4)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或随机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会造成(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可能是mRNA上UUU变成UGU或UUC变成UGC,故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 。

(5)实验目的为研究s1、s2突变体(E基因功能缺失)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故自变量为突变体的种类,因变量为抗性性状,需要设计一组对照组和两组实验组且要进行多次和多组平行实验。

(6)根据 “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分析可知:可以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找准题意“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是解题关键。

36.PD-1与PD-L1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蛋白。sPD-1是PD-1的可溶形式,能够被分泌至胞外。为探讨sPD-1对肿瘤疫苗抗乳腺癌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因为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是新型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肿瘤抗原导入人体内,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下列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④肿瘤细胞内的脱氧核糖

(2)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一种淋巴因子)。用不同浓度的IFN-γ培养小鼠乳腺癌细胞,并对其细胞膜上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和(3)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对作为肿瘤疫苗的衰老癌细胞疫苗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可以大量分泌可与PD-L1结合的sPD-1,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小鼠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衰老癌细胞疫苗、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磷酸缓冲液(对照)处理,分别于6、12、18、24、30天记录并统计无瘤小鼠的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综合上述实验分析,解释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机理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 (2). ①②③ (3). 增强 (4). 降低 (5). 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 (6). 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且容易扩散转移,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现代医学上尝试多种方法治疗癌症,题中涉及到癌症治疗的相关研究。图1中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图2中涉及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图3可知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处理的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实验小鼠患癌率最低,且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

【详解】(1)因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需要有肿瘤细胞上抗原结构,且侵染性较低,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

(2)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增强。

(3)由“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知: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故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3)“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根据以上分析及实验结果,可推测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原因是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点睛】理清“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37.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答案】 (1). 消费者 (2). 寄生 (3). 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4). f (5). b (6). f (7). d (8). ghi (9). 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 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上一篇:店里卖衣服的工作职责下一篇:技术出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