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2024-05-08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精选15篇)

篇1: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

作者:僧志南 年代:宋朝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玉楼春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朝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春日

作者:朱熹 年代:宋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村居

作者:高鼎 年代:清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年代:唐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思

作者:李白 年代:唐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鸟鸣涧

作者:王维 年代:唐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明

作者:杜牧 年代:唐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绝句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篇2: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1.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3.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4.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5.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7.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8.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9.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10.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陈与义《春寒》

11.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12.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晚春》

13.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14.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5.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16. 飞雪带春风,裴**绕空。——刘方平《春雪》

17.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8.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21.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22.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3.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24.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25.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26.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7.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28.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9.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30.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31.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32.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33.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34.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35.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36.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7.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8.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

39.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4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1.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42.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涂《春夕》

43.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王维《春中田园作》

4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5.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4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7.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48.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9.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0.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5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月夜》

52.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3.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54.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55.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56.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暮春漫兴》

57.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8.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59.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60.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61.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62.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6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64.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65.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张九龄《归燕诗》

66.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67.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6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69.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70.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71.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72.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73.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74.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75.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

76.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77.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78.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79. 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木末:树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花形和颜色都近似荷花。

唐朝诗人:•王维《辛夷坞》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诗人:•刘禹锡《赏牡丹》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晚发:花开得晚。

唐朝诗人:•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

古诗句出自: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古诗句出自: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篔筜:大竹名,节长而竿高。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春季开花,花红黄色,鲜艳夺目。

唐朝诗人:•韩愈《答张十一》

更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推荐阅读:

1、关于春天的古诗和画的手抄报

2、形容春天的相关古诗

3、二年级述春天的古诗大全

4、二年级描写春天的古诗

5、课外春天的古诗

6、描写春天的古诗五言

7、写春天的古诗五言绝句

8、春天的古诗相关推荐

9、描写春天的古诗配画

篇5:描写春天的古诗

① 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 《春兴》

② 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 春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④ 春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巩[宋]《咏 柳 》 ⑤ 春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啼春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⑥ 春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⑦ 春游

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⑧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 ⑨ 春 宵 [北宋]苏轼

篇6:描写春天的古诗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篇7: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8: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柳

【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草 【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写夏天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秋天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王维)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描写冬天的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咏梅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篇9: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子

1、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6、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7、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8、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李邴《汉宫春·梅》

9、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10、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1、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12、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13、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

14、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刘因《观梅有感》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18、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19、春涨一篙添水面。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20、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21、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22、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李冠《蝶恋花·春暮》

23、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24、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5、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26、惜春更把残红折。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27、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2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29、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杨凌《句》

30、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31、不知供得几多愁。石延年《燕归梁·春愁》

32、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33、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韦庄《稻田》

34、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35、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春思》

36、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37、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38、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39、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0、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41、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42、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4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4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5、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46、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47、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8、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

49、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50、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

51、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52、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53、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5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5、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6、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57、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58、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59、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60、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作》

篇10:描写西湖春天的古诗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西湖风光,首句总写湖水,紧扣诗题。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也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诗人用莺、燕、花、草这几个最具春天代表性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早春图,准确而生动地把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东起断桥,止于平湖秋月,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诗人置身于这浓郁的绿杨阴里,看碧波荡漾,游人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其实,西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小小的西湖都让人目不暇接,那大好河山的壮美又怎能不让人流连。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大自然提供给人的美是享用不尽的,关键是你有一颗善于欣赏美的心灵。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赏析

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其对杭州的深情可见一斑。白居易在杭州任职的几年期间,更是饱览了西湖盛景,离别时不免生出依依惜别之情,“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天是一个容易产生离愁别绪的季节,春天也是西湖最美好的季节。“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它宛如一幅画卷,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月点波心一颗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地毯;蒲叶迎风,像少女衣裙上飘曳的罗带。如此秀丽的西湖,怎教人舍得就此离开?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赏析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绿树开满红花是绿与红的对比;白鹭与绿草、绿湖是白与绿的对比,色彩格外鲜明,真是一幅色彩斑斓、有静有动的春景图。

在这种美景之中,游人尽兴而归。“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诗人捕捉了夕阳西下,游船群归的场面,“风日晴和”,不仅点缀了西湖美景,更把游人的舒畅与欢快之情展现出来。

诉衷情・宝月山作

宋・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赏析

清波门在南宋时是西城门之一,门濒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历代沿用。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清波门被拆除。

词写清波门附近的美景。清波门附近有今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暮春时节柳絮纷飞,“杨花相送飞”,“相送飞”三字将柳絮殷勤护持的情意传达出来。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这两句描写暮春时节热闹欢腾的景象。水边的柳树犹如一片荡漾的碧波,春风拂来,柳荫中的黄莺一阵骚动,竞相啼鸣,叽叽咋咋,非常壮观,不愧是“柳浪闻莺”。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的西湖应该是杭州西湖,但在历史上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齐名,苏轼曾感叹“一大千起灭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对颍州的西湖偏爱有加,惊叹其美好的风景,一连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其中有十首都以“……西湖好”开头,这足以说明颍州西湖的魅力。

暮春时节,西湖一片飞花散落在地上,如此狼藉的景象仍遮盖不了西湖的美。“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总写西湖之美,欧阳修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好”字,女子貌美为“好”,说明西湖既有景物的特色,又具有美人的特质,想必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简单的一个字蕴含着作者对西湖的无限喜爱。

以下是具体写“西湖好”。飞絮漂浮在空中,“髀移巳嗣妗保却不惹人厌烦,它形成了一道迷蒙清幽的风景。既然有飞絮,那么必然有杨柳,它“垂柳阑干尽日风”,杨柳舒展纸条,尽显撩人之姿。过片描写笙歌散后之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最后以景作结,恬淡轻灵,透露出作者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篇1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12: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红酥手,黄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篇13: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8、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1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2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2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3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1、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3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4、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3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4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二首》

4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4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4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5、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4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48、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49、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50、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5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5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篇14:描写春天的优美古诗

《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

《东郊》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鸟鸣涧》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闺怨》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月夜》

年代: 唐 作者: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行即兴》

年代: 宋 作者: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水槛遣心》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更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推荐阅读:

1、描写春天的古诗推荐

2、六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带读后感

3、形容春天的`古诗

4、有关春天的古诗五言绝句

5、春天的古诗和画

6、关于春天的古诗五句

7、表示春天的古诗

8、春天的古诗有哪些呢

9、描写春天的古诗

篇15: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究

一、引导学生吟诵, 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为了调动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诵读教学模式, 如, 有效地统一配乐吟唱、朗读、音乐等, 进而受到学生的青睐。 例如, 教师在教授《 咏柳》 这一首古诗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吟唱,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加深学习的印象, 实现迅速背诵的目标。 并且, 小学生也善于表现自己, 教师需要打造一种开放与宽松的平台, 以使学生完全地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 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感悟古诗的情感。

二、注重拓展延伸, 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限制于教材或课堂上, 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 为此, 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的时候, 需要为学生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平、所处的社会背景等, 并且积极地探究拓展与生成的空白, 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 在教授《 草》 这一首古诗的时候, 针对难点“ 枯”与“ 荣”的理解, 教师能够立足于一年的四个季节, 要求学生通过简笔画将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的小草的样子画出来, 以及通过自身的语言讲解各个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 紧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和秋冬这两部分, 让学生通过一个字对这两个部分的小草的特点进行总结, 最后连起来说。 这样, 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的意义, 并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以情感作为基点, 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热情

针对古诗而言, 要么阐明哲理、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借景抒情, 而在使人称赞的语言文字之后, 常常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故事。 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首先应当充满激情, 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把握住激情点,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 教师在教授《 赠汪伦》 这一首古诗的时候, 由于该诗赞颂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因此教师需要以情激情, 且把握住情感的基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只有这样, 才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之下学习古诗语言。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以使学生完全地想、说、听, 从而活跃教学气氛,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上一篇:食品安全与消费者安全下一篇:库存统计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