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24-05-21

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通用9篇)

篇1: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修订、审定,现予以公布。

篇2: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与2013年对比变化情况

一、增加的内容

选修模块3-5,在主题“碰撞与动量守恒”下增加“动量定理Ⅱ”。

二、删除的内容

选修模块3-5,在主题“原子核”的说明中,删除“不要求计算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三、变化的内容

1、选修模块3-2,在主题“交变电流”中,知识点“理想变压器”由要求“Ⅰ”变为要求“Ⅱ”;

2、选修模块3-4,在主题“光”中,说明“1.相对折射率不做考试要求”变为“1.相对折射率作要求”;

3、选修模块3-5,在主题“碰撞与动量守恒”中,说明“只限于一维两个物体的碰撞”变为“只限于一维”;

4、题型示例有很大变化。

昆一中科研处

篇3: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及意义

高考全国语文卷 (大纲版) 的试卷结构是渐趋稳定的。至2007年,便已固定为两卷七大题21小题,大致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模块。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全国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 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模块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使其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考全国语文卷 (大纲版) 在制定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区分度不大。努力追求检测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优势,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降低了自己的特色。 一份高考试卷和一份中考试卷,甚至一份小升初的试卷,很难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中间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因此, 各个学段都努力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 (最终通过试卷) 表现出来的便是这种面面俱到, 从而降低了区分度。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这个根本的问题尚且如此,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层次性问题便无人顾及,或许,这个问题很容易牵扯出等级之类敏感话题,有悖于这个倡导公平、民主的时代吧。但避讳的结果便是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时间, 我们便消耗在几个大循环或小循环中, 各自为政,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不管别人做什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把事情做圆满,做完整,做好。究其根本原因,或许都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有些关系。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也许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初中的小循环且不说。高中阶段,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 而高考又是一个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师也便全面抓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于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原本应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当掌握的、应当过关的基础知识,仍需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不胜其烦地去教授,去学习。而中学阶段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 (包括理解、分析能力) 则被视为难点,要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么弃之不顾,听天由命。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掌握的逻辑判断、思维方式等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或由于基础薄弱、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或由于事急从权而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 便是我们花费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而十二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表现在考卷中便是面面俱到,哪一部分也无法舍弃,各个学段的内容没有阶段性,更没有层次性。表现在考试结果上,便是区分度不高,优劣难辨, 表现在社会效果上便是重理轻文,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应对措施

语文学习的层次性或阶段性问题不能靠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去解决, 甚至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去解决,这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盘考虑通力协作的大问题。

首先,须打破这种极力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教学格局,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以识字积累为主,利用学习初始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以后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 忽略理解表达方面的要求,或仅仅进行基本的词法、句法的训练即可。初中阶段以语法学习为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进行知识积累、阅读积累 (例如名著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阶段则以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为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这样循序渐进的目的,是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渐进过程,让各个学段的师生各司其职,清楚明确的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语文学科的知识层次才能建立, 语文学科的进步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章可循。

而这个目的的语文达到,需要从考试形式特别是试卷形式的改革做起。由考试特别是试卷形式的改革进而推进教材的改革 (甚至打破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这种文选式教材的模式),进而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篇4:高考全国大纲卷物理实验题分析

【关键词】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因此,高考十分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笔者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物理实验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复习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考试大纲》对实验考查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2)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二、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

(一)实验题所占的分值比例较稳定

近五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值除了2012年是17分外,其余年份均是18分,占物理总分的15%。均为一小一大(题目分值与知识容量设置大小)的格局,其中第22题除了2009年是8分外,其余年份都是6分,属于“小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2010年考的是力学实验,2011年考的是热学实验。第23题2009年是10分,2012年是11分,其余年份均是12分,属于“大实验”,2009、2012和2013年考的都是力学实验,2010和2011年考的都是电学实验。从命题规律来分析,2014年高考将沿袭往年力、电实验的搭配,且第22题考查力学实验,第23题考查电学实验的几率相对较大。

(二)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所以高考几乎年年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特别是对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正确读数高考经常考。如2009年考查了游标卡尺的读数;2010年考查了电流表的读数;2011年考查了多用电表、电流表和电阻箱的读数;2012年考查了米尺的读数。

(三)重视实验操作步骤的考查

高考有些实验题直接出自课本实验,考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2011年的“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给出了五个实验步骤,要求写出正确的顺序;2012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和2012年的“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则要求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有些实验题则是源于教材,如2009年的“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要完成实验步骤中的填空,还要写出用多用表检测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四)注重实验电路的连接和设计

近五年,每年都有一道电学实验题,多数考查到了实物连线。如2010年的“测量电流表的实际量程”,给出了电路图,要求在实物图上画出连线;2013年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则没有给出电路图,要求用实线将实验器材正确连接。而2012年高考的电学实验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设计电路图,画出黑箱中的电阻连接方式,得分率很低。

(五)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用得较多的是图像法,因为其比较直观、形象、误差小,由图线能够快捷地得出实验结果。一般情况下,这类实验题会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图线画出后,可以用图线与坐标轴上的截距、图线的斜率或者用图线围成的面积求出相应物理量。如2012年“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的實验,如果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质量m为横坐标,连接各数据点后得到一条曲线,就不好下结论了;但如果以1/m为横坐标,则可以化曲为直,画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根据图线上的斜率k、截距b求出小车的质量和受到的拉力。

(六)注重实验的创新

目前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与我们课本上实验一模一样的其实很少,但大都是源于教材,只是稍有变化,或者根本就不是课本中的特定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要通过解读物理原理的新颖实验。因为只有创新,试题才有魅力;也只有变化,才能永葆实验考核的活力。对于这些实验题,好多同学解题时感觉无从下手,其最主要的原因往往与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有关。如2013年的“测量小物块与平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这个实验显然经过了命题专家精心设计,是一道很优秀的力学实验题。该题用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平抛运动的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动能定理等,原理清晰,过程也不复杂,难度其实不大。

三、2014年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一)第一轮复习时就要落实好实验复习

从每年学生高考的实际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高,不少老师干脆把实验安排在二轮复习时再讲解。实际上,物理实验与其相关的知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穿插实验,做到实验复习与相关知识同步进行,这样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一阶段要加强对基本仪器的复习。要求掌握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学生必须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熟悉基本仪器主要部分的名称、明确其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对测量结果进行读数。

对考纲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复习时应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误差分析等详细复习。对典型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也应了解其实验目的、原理、装置、现象和结论,因为高考实验题会向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拓展延伸。

(二)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好实验专题复习

该阶段应进行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归类。总结时,可以将物理实验按实验仪器相似的、实验方法相似的、数据处理方法相似的等等来整理分类。例如,通过打点计时器,利用纸带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动能定理、测定动摩擦因数、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等。又比如,在教材中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平均值法(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法(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比较法(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列表法(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迹法(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等。同一个实验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可以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等方法。只有通过实验总结,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实验技能。

(三)重视实验操作,高考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一做

许多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视频),看实验(视频)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目前的高考,实验题虽然想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局限于笔试,也只能出一些与实际操作相近的题目。因此,在高考前一个月,最好开放实验室,把各个实验的仪器摆放出来,让学生再做一做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待实验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必须理解实验原理,活化实验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黎树,方正华。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结构特点分析。《物理实验》2007.05

篇5:高考物理全国卷的预测

(2)两类摩擦力的类别判定。摩擦力分为两类,即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假设两个物体之间是静摩擦力,然后依照题意条件求其加速度,再来根据题中条件来判定摩擦力是否能提供这样的加速度。如果不理解,可以留言,笔者给你传一篇系统讲解的文章。

(3)电场线已知情况下粒子运动,电势能、电势、电场力做功的考察。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题,有可能联系其他的问题,包括非纯电阻电路。解题中要注意,非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是不成立的,要考虑能量守恒(或功率守恒)。

(5)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下的圆周偏转。这个考点有可能还是压轴题。注意,带电粒子偏转角等于圆心角,一定要把几何关系找对,画好图像,在三角形中求解圆周偏转的半径。物理自诊断这本书中有解这类问题通用的五步法则。

(6)去年全国1卷考的是力学压轴题,今年很有可能是电磁学。电磁感应切割的综合解答题每年都是命题大热门。这部分题目非常综合,一定要把导体棒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搞清楚,功能转化过程,动量是否守恒,动能定理如何应用等等,都有可能融入其中。当然,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应用题,应用的基本原理(公式)一定要找出来。王尚新书物理自诊断每道题都有视频讲解,哪道题不会扫题旁二维码即可看视频,学习更高效,考试分数更高,欢迎咨询。

(7)多个物体受力分析问题。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难点,第一步就是明确研究对象,基本原则是先整体后部分分析。当然了,到底确定哪个研究题为研究对象,还要结合题意。

(8)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能及模型。

(9)半衰期,核裂变核聚变方程。

(10)光电效应(hv=W+Ek)+光电管(eUc=Ek);

(11)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广:ms守恒,思考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

(12)电阻率测量,电动势与内电阻的测量。

(13)动能定理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验证。

(14)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应用,一定要画受力图分析,不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

(15)电生磁(螺线管)、磁生电(发电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磁炮)等基本原理。王尚新书物理自诊断每道题都有视频讲解,哪道题不会扫题旁二维码即可看视频,学习更高效,考试分数更高,欢迎咨询。

(16)楞次定律+安培力+电生磁的小综合题。

篇6:高考物理全国卷复习指导

高考物理全国卷复习指导

1、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关键字眼,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在大脑中能重现题目的物理情景,并能快速地用语言、示意图和方程等形式“翻译”出来。

2、加强独立训练,包括独立审题、独立分析、独立决策、独立解题、独立检查、独立克服困难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加强解题速度训练,每次训练限时90分钟,让学生在80分钟内能答题完毕;要求学生把它当作实战来演练,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如何分配时间,不断积累考试经验。

4、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懂得选择题(理解、逻辑推理)、实验题(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和计算题(过程、模型、方法和能力)等不同类型题的题型分析、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掌握数学方法在解题技巧中的应用。

5、研究评分标准,加强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示范引导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增加得分点,考出更高分数。

6、落实训练,巩固成果,全面提升学生应变抢分能力

(1)由易到难,各个击破,对于物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考虑有选择地放弃一些“过难”的题目,让每个人的时间利用效率最大化;

(2)会做的题能够得全分,熟悉高考评分细则,领会其中精神,思路要严谨,说理要透彻,表述要准确,规范答题,清晰无误;

(3)不会做的题也要能得一部分分数,在实际考试中解答计算题时,有时候是题目较难,不能完整地解答出来,有时候是时间紧,没有时间做出最后的结果,此时学生应该按照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涉及几个规律,写几个方程,要尽量多写一点,当然,要规范答题。

高考物理解题注意的问题

1、识别物理现象

识别物理现象的过程是在充分读懂、理解题目文字叙述的基础上,抓住己给的解题线索,形成具体问题情景的大致物理轮廓,并且对解题的方向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识别物理现象包括理解题意和确定研究对象两个方面。理解题意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关键。要迅速地理解题意,必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必要时画出草图帮助理解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把题目所给的物理条件分析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从质的方面把握运动的性质、特点,找出运动的本质特点,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模型。定量分析是指利用物理公式,找出物理量在各个于过程中的定量关系,特别是要找出物理过程中相同的物理量、不变化的物理量和临界状态的条件。

3、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之一。只有我们选择了合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顺利而简捷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们是用分析、综合还是反证、递推,是否要用隔离分析等方法。

4、运用数学知识解题

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数学在这个过

程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通过寻找数量关系,给物理模型加入定量的因素;

②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从而使符号成为物理内容的载体,把复杂的事物代码化;

③根据物理规律列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物理过程的数学化。

当表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列出以后,就应该运用数学知识准确地求出结果,并应注意提高解题效率。

5、讨论验证结果

讨论验证结果既是对原来的问题重新审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解题是否成功进行评价的环节。常用的讨论验证结果的方法有数量级估算法,特殊值假设检验法等。

高考物理审题的方法

1、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所谓欲速则不达,考生看错一个字可能会遗憾终身,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解题策略,才有答题的“快”。

2、先易后难,敢于放弃

先易后难:一方面能够增强信心,使思维趋向成功,对发挥水平极为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先做难题,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关键时刻,要敢于放弃。比如,当一道选择题5分钟还没有得出正确答案,计算题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5分钟没任何思路,就放弃吧!

3、书写规范,步骤合理

篇7: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未 考 先 知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2018年全国新课标物理《考试说明》和2017年相比,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示例、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等方面都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原则,这也是在全国卷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后对稳定要求的回归。

2.相对2017年考纲及考试说明发生变化的地方

在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表2中,主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说明部分将“2.简谐运动的公式只限于回复力公式;图象只限于位移—时间图象”改为“2.简谐运动的图象只限于位移—时间图象”

3.对考纲变化的理解

相当于增大了本部分知识点的难度,也就是简谐运动的公式不只限于回复力公式,除了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要掌握外,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也要掌握

二、高考考情报告

1.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建模能力的考查。

2.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3.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加强应用性,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要特别注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高中知识点的对接问题。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获取、加工物理信息的能力。

三、高考命题预测

1.选择题

选择题题量仍为8个,5单3多或4单4多,力学和电学各一半左右。选择题的出题点有:1.物理学史知识。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v_t图象、自由落体运动。3.平衡问题、受力分析。4.牛顿第二定律、F—t图象。5.超重、失重现象。6.曲线运动、平抛运动。7.圆周运动、受力分析。8.功、功率。9.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10.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技术的结合。11.动量和能量。12.近代物理。13.电场力的、能的性质。1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力电综合题。15.电路的动态分析、故障分析。16.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17.磁场力的性质。18.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在复合场中运动。19.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0.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21.交流电的图象、变压器的原理等。

例1:高三理科综合考试(辽宁,内蒙,云南,重庆)

一质量为0.5 kg的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现给物块一水平向右的外力F,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为10m/s2,则

A.t=1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2kg·m/s B.t=1.5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1kg·m/s C.t=(6-2)s时物块的速度为零 D.在3s~4 s的时间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例2: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十六)

图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有大量的氢原子A和氢原子B,其中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A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B.原子B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C.原子A能够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 D.原子B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 2.实验题

实验题一力一电的搭配格局不会改变,考查内容不拘一格,一般至少有一个实验不在考纲所列的12个实验之中。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考查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方面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明显。实验题的出题点有:

力学实验:⑴长度测量,⑵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⑷打点计时器使用、纸带问题、牛顿第二定律,(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6)力学设计性、探究性实验。

电学实验:⑴伏安法测电阻,⑵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⑶多用表的使用和读数、螺旋测微器的示数、游标卡尺的读数,⑷电表改装,⑸电路设计、实验设计,⑹伏安特性曲线的描绘,⑺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例3: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理综卷

(七)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见仪器。当有物体从光电门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学校“伽利略社团”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将一根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起固定的水平面的挡板上,右端被带有挡光条的小木块压缩至B处。现由静止释放小木块,小木块与弹簧分离后通过P处光电计时器的光 电门,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C处。已知挡光条的宽度为d,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

(1)现测得挡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小木块停止处C到光电门的距离为x,则小木块通过光电门处的速度大小为v=,小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用g、d、t、x表示)

(2)若小木块质量为m,从静止释放小木块处B到光电门P的距离为x0,则可以求出小木块释放瞬间弹簧的弹性势能Ep=

。(用m、d、t、x、x0表示)

例4:广东二模

某同学利用下列器材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A.待测电源(电动势约2V)

B.电流表G(量程为400μA,内阻Rg=500Ω)C.电阻箱R(最大阻值为99.99Ω)D.定值电阻R0(阻值为2.0Ω)E.定值电阻R1(阻值为4.5kΩ)F.开关S和导线若干。

(1)用如图甲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各器材连成相应的实物图。

(2)图甲中G与R1串联改装成电压表,则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是_______V;合上开关S后,调节电阻箱阻值,某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接入电路的阻值为Ω;

(3)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记录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则以为纵轴、以为横轴所画出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如果图象的纵截距的数值为b=2500、图象的斜率的数值为k=7000,则可以求出电源的电动势为______V、内阻为_______Ω(图象中,I、R的单位分别为A、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计算题

两道计算题一力一电是固定的,从近年来的命题看,第一道计算题与第二道计算的难度差距明显拉开,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包括机械能守恒)、动量和能量、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考查频率较高。

例5:第四次百万联考(全国1卷)

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0≤x≤区域内有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在边长为2L的正方形abcd区域(包括边界)有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一电子从y轴上的A点以大小为v0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射入电场,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正方形abcd的中心的坐标为(3L,0),且ab边与x轴平行,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

(1)求电子进入磁场时的位置坐标;

(2)若要使电子在磁场中从ab边射出,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满足的条件。

例6: 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物理卷

(八)有一项“快乐向前冲”的游戏可简化如下:如图所示,滑板长L=1 m,起点A到终点线B的距离s=5 m。开始时滑板静止,右端与A对齐,滑板左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对滑块施一水平恒力F使滑板前进。板右端到达B处冲线,游戏结束。已知滑块与滑板间动摩擦因数μ=0.5,地面视为光滑,滑块质量m1=2 kg,滑板质量m2=1 kg,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1)滑板由A滑到B的最短时间;

(2)为使滑板能以最短时间到达,水平恒力F的取值范围。4.选考内容

每一个选考模块均由两个小题构成,第(1)小题要么是五选三的选择题,要么是两个空的填空题,第(2)小题是一个计算题,总体而言两个选考模块难度情况基本均等,具体来说:

(1)选修3-3模块的主要考点有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等。其中气体实验定律每年必考,其余考点轮流出现。最近几年气体实验定律均以计算题形式出现,但也要考虑到变化,如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的计算、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关的计算等,建议关注。

例7:2018届高三第七次联考卷理综卷

(七)33.【物理选修3-3】(15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雨水没有透过布雨伞是因为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B.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C.悬浮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越多,布朗运动越明显

D.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饱和汽的密度增大,压强增大

E.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B→C变化,其有关数据如图所示。已知状态A、C的温度均为27℃,求:

①该气体在状态B的温度。②上述A→B→C过程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例8.:2018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理综卷

(九)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m处的质点。若质点Q相继两次出现在波峰的时间间隔为4s,则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需要再经过 时间P、Q两质点的位移才能相同;至少需要经过 时间P、Q两质点的速度才能相同。

(2)(10分)半径为R的玻璃半圆柱体,底面镀银,横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O,两条平行单色红光沿截面射向圆柱面,方向与底面垂直。光线1的入射点为A,C为圆柱面的顶点,∠AOC=60°;光线2的入射点为B,∠COB=60°.。观察发现两条光线经柱面折射和底面反射后交于顶点C,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篇8: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是三套全国理综卷之一, 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七省.试卷中物理部分在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以能力立意命题, 关注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重视实验问题的探究创新, 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一、突出主干知识

试卷紧扣“考试说明”, 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

单项选择题

第14题 (伽利略斜面实验手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5题 (均匀带电圆盘与点电荷) ———电场强度;

第16题 (带电粒子进入平行板电容器)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动能定理;

第17题 (导线切割磁感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第18题 (带电粒子射入匀强磁场)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多项选择题

第19题 (两辆汽车的行驶) ———x-t图象、位移、速度;

第20题 (载人空间站交会对接) ———宇宙速度、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第21题 (航母上舰载飞机的制动) ———v-t图象、力、加速度、功率.

实验题

第22题 (测量动摩擦因数) ———动摩擦因数、游标卡尺、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误差;

第23题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多用电表、电压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计算题

第24题 (两辆玩具汽车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25题 (金属棒在磁场中沿连接电容器的倾斜导轨下滑) ———安培力、摩擦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选考题

第33题 (两分子的靠近、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变化) ———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

第34题 (机械波的传播、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播) ———横波图象、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第35题 (质子与铝核的反应、两木块的碰撞) ———核反应方程、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定理.

可见, 试卷涉及“考试说明”中的绝大部分Ⅱ级要求考点和不少重要的Ⅰ级要求考点, 涵盖了必考模块中的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圆周运动、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等主题, 以及选考模块中的分子动理论、气体、机械波、光、碰撞、原子核等主题, 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二、凸显能力立意

试卷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凸显能力立意, 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试卷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除了一般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外, 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程分析能力

如第16题, 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源相连, 带电粒子落入平行板电容器后从下极板处返回, 讨论电容器极板移动后粒子的运动状况.此题涉及粒子在电场外的自由落体运动及电场内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可选取极板移动前后粒子两次下落的全过程, 应用动能定理列式联立求解.

第33 (2) 题, 如图1所示, 气缸侧壁绝热、顶部和底部都导热, 活塞绝热.两活塞下方和右活塞上方充有理想气体, 左活塞上方为真空.此题讨论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变化, 涉及气缸底与一恒温热源接触后, 两活塞下方气体经历等压过程;打开开关后, 两活塞上下方气体各自经历等温过程.正确分析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 选取相应的气体实验定律, 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第35 (2) 题, 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木块A与B发生弹性正碰, 以后都停止运动, 求A的初速度.此题涉及A与B的弹性正碰、碰撞前A的匀减速运动以及碰撞后两者的匀减速运动, 需根据不同的物理过程分别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求解.

2. 图象分析能力

如第17题, 如图2所示, 金属棒沿“V”字形导轨匀速切割磁感线, 在回路中产生电流i, 选择正确的i-t关系图线.金属棒在右移过程中, 不仅有效长度变化从而感应电动势变化, 回路中电阻也会随之变化, 从而感应电流大小不变, 图线应与t轴平行.此题考查了运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能力.

第19题, 两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其x-t图线如图3所示, 讨论两者的运动状况.由于x-t图线的斜率可表示汽车的速度, a车图线在t1前的斜率比b车的小, 表明a车在t1前的速度比b车的小, 应是b车追上a车;t2时两车图线的斜率异号, 表明此时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 b车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 表明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 b车图线斜率的绝对值有比a车小的时候, 表明b车的速率并不是一直比a车大.此题考查了运用图象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

3. 数学应用能力

如第18题, 如图4所示, 带电粒子沿平行于直径ab的方向射入磁场区域.已知射入点与ab的距离, 以及粒子射出磁场与射入磁场时运动方向间的夹角, 判定粒子的速率.此题需画出粒子运动轨迹的草图, 结合轨迹圆与磁场边界圆之间的几何关系,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求解.

第24题, 两玩具车A和B用一带有标记R的轻质细橡皮筋相连, 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 让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 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已知开始时A、B和R的位置坐标以及运动过程中某时刻R的位置坐标, 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此题需画出如图5所示的坐标示意图, 结合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间的比例关系,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求解.

4. 科学思维能力

如第14题, 根据伽利略斜面实验手稿所列数据, 推测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表中第二列是时间, 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 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观察表中数据, 第一列数据是第二列对应数据的平方, 可知第一列数据应是时间的平方;而第三列数据与第一列对应数据成正比, 显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此题涉及物理学史, 不是单纯地呈现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的贡献, 而是凸显了重要规律探究发现过程中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15题, 如图6所示, 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 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b、d三个点, a和b、b和c、c和d间的距离均为R, 在a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 (q>0) 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零, 判定d点处场强的大小.此题讨论的是均匀带电圆盘与点电荷的合电场, 对于均匀带电圆盘的电场分布, 中学阶段不作研究.然而, b点处的合场强为零, 可知该处带电圆盘的场强与点电荷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问题就转化为点电荷场强的计算.根据对称性, 可进一步确定d点处带电圆盘的场强, 从而确定该处的合场强.此题涉及“转化”与“对称”思想的运用.

第25题, 如图7所示, 金属棒在磁场中沿连接电容器的倾斜导轨下滑.第 (1) 问, 求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此问不难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切割式”及电容的定义式求得.第 (2) 问, 求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此问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金属棒下滑的加速度表达式, 确定金属棒做匀加速运动后再由运动学公式得出.其中, 安培力的确定需分析电容器极板在时间间隔 (t, t+Δt) 内增加的电荷量, 微元思想的运用是求解此问的关键.

5. 实际应用能力

如第20题, 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次成功交会对接为背景, 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成就.由于对接轨道为离地面343km的近圆形轨道, 为实现对接, 两者的运行速度都应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由于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 如不加干预, 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 而其动能可能会增加.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 仍受地球引力作用, 只是“视重”为零.此题联系航天实际, 涉及宇宙速度、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等知识的应用.

第21题, 以我国首艘航母上舰载飞机降落为背景, 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 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 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 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试题提供的阻拦系统示意图及飞机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分别如图8 (a) 、 (b) 所示.根据v-t图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 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可判定:从着舰到停止, 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在滑行过程中, 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因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 此时阻拦索张力为零, 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为零, 故在0.4~2.5s时间内, 张力与功率不可能不变.此题联系军事实际, 涉及v-t图象、力、加速度、功率等知识的应用.

6. 实验探究能力

如第22题, 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第 (1) 问为测量遮光片宽度时20分度游标卡尺的读数, 需注意与10分度游标卡尺读数的区别.第 (2) 问求物块的加速度表达式, 可先确定物块经过两光电门的速度, 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关系式求得.第 (3) 问求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 需采用隔离法,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第 (4) 问确定误差种类, 需根据“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的概念得出.

测量动摩擦因数, 并不是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此题着重考查了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实验原理的分析能力、误差概念的理解能力, 考查了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23题,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实验电路如图10所示.第 (1) 问涉及多用电表的电阻调零, 需将红、黑表笔短接.第 (2) 问涉及实验电路的连接, 考虑到红表笔的电势较低, 应将红表笔与1端相连.第 (3) 问为滑动变阻器调至某一阻值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需注意仪表示数的估读, 且多用电表的读数应将表盘示数乘以倍率.第 (4) 问,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 已知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求电压表的内阻.由于多用电表测得的是其外部电路的总电阻, 而滑动变阻器阻值已调为零, 故此时多用电表的读数显示的即为电压表的内阻.第 (5) 问, 求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及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此问需先利用第 (3) 问的实验数据及第 (4) 问求得的电压表的内阻值, 根据滑动变阻器与电压表的电压分配关系, 求得第 (3) 问中多用电表的外电压;再进一步利用 (3) (4) 两问的实验数据, 根据多用电表内外电路的电压分配关系, 对 (3) (4) 问的两种情况列式联立求解.

对中学生而言,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是一项全新的实验.此题着重考查了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测量线路的连接能力、实验原理的分析能力, 考查了物理实验的探究创新能力.

总之,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物理部分试题的编制, 体现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注重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对中学物理新课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者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物理学科的考查更侧重物理学养的考查, 只会高效解题得高分不再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色, 会使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看待事物并有所发明创造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能力.

篇9: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关键词:高考物理;考查内容;基础仪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84-02

一、《考试大纲》实验部分要求

高考对物理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评价与设计是今后物理实验的热点,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仪器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运用,此种类型题目大多创造性、综合性较强。

《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9个主要分组实验自2009年开始有所变化。2009开始年考纲要求的实验个数则为16个。

二、高考试题分析

现将2008年-2015年高考全国卷实验试题统计如表1。高考实验试题主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考查,基本仪器的操作、使用、读数几乎是必考内容。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比重基本保持恒定,只是在每一小题的侧重上有所调整,这说明实验在物理高考中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1、题型分析。高考实验题型一般分为填空、作图、计算等。填空题考查的范围较广,出题灵活一般涉及到实验原理、仪器选择、实验步骤、仪器读数、正误判断以及数据分析等。在高考实验中填空题是最主要的考查类型,并且在高考试卷中只有实验题会出现填空型试题,它不仅仅考察记忆,有时涉及到计算推导,只要求将最后结果填写,这就使得了学生出错的概率增加。

作图题是物理考试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题目,通过直观的图像说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作图在高考实验中占有较大比例,主要考察电路原理、实物图连接、光路作图及图想法数据处理等等。

计算类型的题目考察由计算确定实验方案,推导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2、实验能力考查分析。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温度计。高考中对基本仪器考查一般是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学生正确读数。

(1)关于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是初中要求重点掌握,近几年高考中基本没有出现。高中要求重点掌握的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考查这两者的读数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相当高,例如 2012年出现螺旋测微器读数,还有2013年考查了游标卡尺读数。

(2)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在初中阶段学生阶段对它的运用及读数已经都相当熟练了,因此没有必要在高考中重点考查。

(3)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和打点计时器,关于秒表同样在初中已重点考查过,高考不再出现。打点计时器则是高中重点考查的仪器,其考查的主要方式侧重于纸带的处理,并且都是将打点计时器放在力学实验背景下进行命题。但是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实验题,发现并未出现打点计时器,基于它在高考实验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验复习中同学应特别注意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以及纸带的数据处理。

(4)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电学测量仪器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主要考查电表量程的选择,电表的调节和校准、电表的改装、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等。电学仪器的应用涉及的知识较多,且通常来说难度较大。如2013考查多用电表的应用,其中包括了欧姆调零、表笔接法、读数、求解内阻等多用电表的基本使用内容,2014年23题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也考查了电流表的读数,2015年23题考查电表的改装。关于滑动变阻器,它在电学实验中的生命力可谓长盛不衰,但即便是不同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考查万变不离其宗,用作限流时一般串联在电路中,用作分流时采用并联。

能够正确掌握各种基本仪器是做好物理实验做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高考对物理实验考查的基础题目,而在此基础上实验能力要求学生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内容表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黄黎树,方正华.高考实验试题结构特点分析[J].安徽.物理实验.2007,Vol.27,No.5

上一篇:以感谢为题写一篇周记下一篇:2024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