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2024-05-06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通用8篇)

篇1: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曾倩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婺源紧紧围绕“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非常注重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中得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

关键词:美丽乡村 婺源 模式 生态文明

The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Wuyuan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

Zengqian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Wuyuan is tightly around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Wuyu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s a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easures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and draw revel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Wuyuan;mode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衢州,南连上饶三清山,西接瓷都景德镇,北毗黄山,地理自然风貌条件优越。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82%。有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等四色特产;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鸳鸯冬栖息鸳鸯湖,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一、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率先打起了乡村文化大旗,以“中国最美乡村”为主题,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通过树立品牌、唱响品牌、提升品牌。2001年婺源县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婺源在最美乡村建设中获得成就有: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评婺源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2006年被全国党校干校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委员会、中国

品牌研究中心、中外旅游品牌推介组委会、中国旅游品牌网等权威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2007年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且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首批旅游强县。

2008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中国旅游总评榜上获评为“2008中国旅游品牌十大景区”。3月,我县获评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

2013年11月20日,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会议在杭州召开,婺源县更是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

二、发展原则

在发展目的上强调富民性,在发展方向上强调坚持性,在发展过程上强调规律性,在发展规划上强调落实性,在开发建设上强调特色性,在市场开拓上强调整体性,在经营管理上强调自律性[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紧扣“城乡环境、产业发展、精神文明”三大重点,逐步把婺源的乡村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

四、发展措施

(一)依托优势,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

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村”兴旅、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保护优先,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

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

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07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机制,形成了乡村旅游“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是放手民营、放开发展。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年接待游客突破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00多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

第二步是组建集团,规范发展。从2007开始,我们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不同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

第三步是整体提升,全面发展。当前,我们以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四)经营品牌,扩大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县域整体为3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唯一定位“中国最美乡村”的景区,我们充分用好这两块金字招牌进行品牌运作,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一是抓好规划推进品牌建设。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编制了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和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在狠抓规划落实的同时,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二是形成合力呵护品牌形象。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扶持、指导和规范,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

力量投身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如常年开展河道整治,实行游客失窃“预赔制”等,营造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托文化展示品牌特色。以“民俗风情展示”、“民间灯彩巡演”等特色活动,“到农家小院做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特色产品,以及“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婺源茶文化节”等节事展现婺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四是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到国内外大城市和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另一方面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借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境内外高端媒体以及网络,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为题进行立体推广,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婺源热。

五、发展启示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最终归宿。“美丽乡村"建设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2]。婺源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模式,符合美丽乡村发展的要求,其发展思路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等建设,促进了乡村民主管理的发展,其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婺源发展模式的特色上,可以看到,婺源最美乡村的建设,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得益于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定位;得益于对良好生态与文化遗存等原真旅游资源的精心保护和整体规划;得益于“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感召力;得益于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时至今日,婺源旅游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其做法值得借鉴与思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

(一)树立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群体等主体,因此,要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明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动力。婺源县按照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在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茶业、高新技术三大特色产业,努力探索一种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建设的互利双赢。同时,宣传生态理念,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

(二)科学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基础和资源状况,进行科学定位,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并狠抓落实。婺源在根据自身禀赋、资源状况下,定位“中国最美乡村”战略,婺源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围绕“中国最美乡村”

品牌战略,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具体的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围绕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再此基础上强调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延续性,加大执行力度,建立了项目全程监管、经常性巡查和保证金等制度,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

(三)加强政府和各部门主体的参与,加强乡村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个部门单位的联合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为改善乡村环境,需要交通部门支持公路建设,水利部门开展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污染企业,农业部门加强渔政管理,公安部门制定游客失窃预赔制等等,促进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发展。

(四)保持乡村特色,建设特色精品

在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应保持乡村文化的元真性,针对各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的不同,打造“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格局。

(五)打造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婺源铸造了“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形象,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利用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兴办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产品,主动走出去,进行区域合作,进行联合宣传推介与展览。

(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放手民营,发展生态产业

从婺源发展,结合安吉[3]、奉化等地的发展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等,同时能促进居民全面参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化。此外,发展生态产业应该坚持政府引导,放手民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资本融入,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加速美丽乡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报 婺源模式唱响中国最美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1.07.29(012).[2] 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 2013(09): 165-168.[3]杨晓蔚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政策瞭望, 2012(9): 42-45.作者简介:曾倩,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

院,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电子邮箱:zengqian_2013@sina.cn;联系电话:***.

篇2: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2009-10-25 17:53:10 作者:雨后 来源:新华网 浏览72次 评论0 条 字号[大][中][小]

------------------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使旅游产业陷入困境。

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境内2947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83.7%。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淳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被无数旅游者所称道。在谈到此次云南怒江游事件时,孟毅成感慨地说:“这种事情过去在婺源也发生过,这是乡村旅游各自为政的弊端。如果政府部门不尽快对所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情况只能愈演愈烈。”

婺源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曾取得过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成分复杂,各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序、恶意的竞争愈演愈烈,只要是个古村落,拉个栏杆就收钱。2006年底,各种原因造成婺源旅游相比周边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减弱,游客人次数增长幅度相应降低,乡村旅游陷入低谷。

多方因素促使婺源县政府部门决定进行旅游资源整合,走旅游集团化之路。在“一张门票、一个集团、一个品牌”的思路下,2007年9月,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10个月的整合,目前公司所属的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三个国家4A级景区,晓起、江岭、汪口等11个精品风景区基本涵盖了婺源古建古村、田园风光和山水旅游资源。

为打开婺源旅游的新局面,公司从2007年成立后就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对景区原有的同质化、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行差异化形象定位。2008年以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围绕婺源不同时期景观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中短线精品旅游主题活动。如清明前后推出“寻根问祖到婺源”、四月前后推出“春在婺源油菜花”、暑期推出“古驿道走出的清凉”、九月至十月推出“婺源的老屋在晒秋”、十一月推出“婺源的枫叶红了”、年底推出“婺源的农家大餐登场了”以及“到中国最美乡村过大年”等系列主题。

篇3:中国最美小镇【婺源】

婺源位于赣东北,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筑遍布乡野。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篇4: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

这里的民居是徽派民居,有很多明清时代的建筑,石库门坊、高宅厚墙、水磨青砖,精雕细刻,显示出婺源曾经拥有的繁华与富裕。如今,岁月流逝,老屋风光不再,但婺源仍如陈香佳酿,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即使现在的民居,虽省去了一些修饰,但仍然保留着先辈们的遗风,粉墙黛瓦,依山傍水,远远望去,朴素而淡雅。

每一棵树都是一道风景

晓起是个古朴典雅的,具有明清风格的村庄,一般是婺源之行的第一站。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日的古树……使晓起别具韵味。

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盘。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院落均有天井,厅堂宽敞,大门口三级台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和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以及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留着有600余年历史的房屋几十幢。一路走来,“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古建筑,都风格鲜明、气势非凡,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但晓起的美更来自于它对绿色的依恋,而绿色也似乎十分眷顾这片宁静悠远的土地,青山在春的辉映下着上了绿装,秀水随着绿的到来而露出笑颜,绿的触角遍布晓起的每一个角落。绿得最让人惊异的是婺源的古老樟树,无论是在村庄里,还是在山野的小河边,高大茂密的樟树,把婺源妆点得秀美清新而充满古意。树冠盖天的、弯腰过河的、粗壮如汉的,每一棵树都是一道风景,它们使婺源的山更青、更绿,空气更纯、更净。站在晓起的街道上,闻到的是空气的清新;蹲坐在晓起的古屋边,嗅到的是泥土的芬芳。

当之无愧的婺源“文化”代表

江湾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这里的绿茶、雪梨都久负盛名。这里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官职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文化”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和“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也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江湾历史悠久,村中大部分居民都是“萧江”家族的后代。“萧江”家族一世祖萧祯是唐朝宰相萧遘的第3个儿子,因有战功,曾任江南节度使。有一次,他奉朝廷之命,带兵攻打后来当上后梁皇帝的叛将朱温。渡江前,他对江发誓,不打败朱温誓不姓萧。后来他未能战胜朱温,便指江为姓,改名江祯。为了不忘祖先,也为了同其他江姓人氏区别开来,江祯的后裔自称“萧江”。

当地不少人都说江湾“风水”好。居高俯视,4条巷子把全村分为5部分,整个村落宛似仙人献掌:村东一马平川,稻浪起伏,村南清流淙淙直通长江,村西、村北群山环绕,林木苍苍生云走雾。后龙山据说是江姓发迹的龙脉。自古以来流传这么一句话:“江湾绿泱泱,必定发萧江。”

醉在西下夕阳里

走进李坑,只见一条蜿蜒的小溪如玉带般环绕着村落,村中遍布明清古建筑,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等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一幅令人陶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画卷立刻呈现在眼前。

村中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桂花树,年代久远,树身庞大,高11米,树冠半径达7米,每逢秋月,桂花开放,有“香飘十里”之说;另一棵是紫薇树,生长在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后院内,树龄500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树干和树枝几乎枯萎,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旧开花,且花期长达90天。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二月久。”

李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具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小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上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山光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篇5: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今年五一,我们一家游览了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卧龙谷。婺源跟繁华的大都市相比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它非常幽静,而且房子也很特别,都是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

刚进入卧龙谷,就听见震耳欲聋的溪水声,原来在峡谷里有一条小溪。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姿态千奇百怪,有让人鞠躬的鞠躬树,有被人一碰就“全身”抖动的痒痒树,卧龙谷的树也真有意思。这里还有让人心惊肉跳的索桥,也有方志敏同志指挥战斗的红军洞。

我们随着山势,顺着水流,来到了山顶。上顶上有两个的瀑布,一个叫大龙瀑,“身高”230多米,腰围30米,真算是个大家伙,大龙瀑的水从高处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似垂挂着的白布。它飞流直下,那声音让旁边的游者一听到就感到十分害怕。大龙瀑的邻居叫做白龙瀑,它身体瘦长,而喉咙也没有大龙瀑响,但它非常柔美,在山峰之间自由穿梭。酷似在绿色山峰中的一条银链。

篇6:婺源乡村游的启示

黄山市与婺源曾同属古徽州府,山水相连、民俗相近、文脉相通。与黄山市一样,婺源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徽文化积淀,这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但是,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旅游起步早、名声大;无论从自然风光还是文物遗存,单纯以景点类比而言,婺源都无法与黄山相提并论。

避免与黄山旅游同质化、实现差异性发展,是婺源乡村旅游快速起跳的奥秘。资料显示,去年,婺源县乡村旅客接待量243万人次,比5年前增长了20倍;旅游综合收入攀升至3.4亿元,旅游业占全县GDP的16%%,已成为该县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妙用文化打“整体牌”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进江西婺源,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峰,傍晚,炊烟缭绕着村庄;村头,古树苍翠如盖,村尾,木桥悠然独卧;小溪边,棒槌声声,小巷里,欢笑阵阵。

婺源没有黄山、太平湖这样的名山名水,也没有西递、宏村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歙县、屯溪老街这样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但婺源有12个中国民俗文化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该县在乡村旅游起步伊始,就紧紧扣住“村”字做文章,通过“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原始生态式”和“原生态景区式”等模式,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有人评价两地的旅游特色:黄山是以“大”、“名”见长;婺源则是以“小”、“特”取胜,两者殊途同归。

然而,婺源的“小”并不是散沙一盘。该县按照4A级景区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辟了东、西、北3条旅游精品线路27个风景区(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整体牌”,统一宣传促销,致力把全县建设成一个以“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家园”为内涵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巧妙避开了与黄山市同打“徽文化牌”的劣势。

为进一步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婺源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甚至专门制订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从源头遏制农村乱拆滥建现象。该县还启动“千村调查”,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体制,对分散的古建筑和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摸底登记,新发现古建筑、古桥等文物古迹500多处,投资637万元改造437幢非徽派建筑,许多地方的村民也自发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协会,自觉保护历史文化。

巧调结构打“生态牌”

婺源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达82%%。近年来,当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建立了191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近5万公顷;先后关闭了100余家有污染、高耗材的企业,搬迁了主要公路沿线的4000余座坟墓。

油菜花成了早春婺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县里将乡村旅游业与油菜种植业相结合,把油菜生产作为项目来实施,把项目的效益、前景、潜力分析给农民听,为农民算清账,使农民明白乡村旅游的光明前景和油菜生产的良好效益,激发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这不仅促进了两种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等行业的兴旺。

该县以茶为媒,大力发展茶事体验、茶文化考察等乡村旅游项目。他们还围绕旅游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围绕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从边缘化地带逐渐成为热点地区。如今,该县数万名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却又不脱离农业生产。这种模式实现了商农融合、旅农结合、城乡互助,成为“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延伸,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善借传媒打“特色牌”

因一幅国际获奖摄影作品而声名鹊起,婺源人深深体会到了大众传媒的力量。

婺源是“书乡”、“茶乡”、“山乡”、“水乡”;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婺源是歙砚砚石的正宗产地;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婺源是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近年来,婺源利用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媒体,不遗余力为乡村旅游推波助澜,使“中国最美的乡村”成了婺源最亮丽的名片。

在婺源,所有记者和导游均可凭有效证件免收门票,甚至持A照驾驶证的司机也门票全免。婺源人知道,或许他们能影响或直接带来更多的游客。今年“五一”黄金周,婺源推出“诚信旅游消费安全先行赔付制”、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制、县内其他门票景点不准涨价等新举措,这一切,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婺源县专门成立了文化研究会,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砚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徽商文化、楹联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并使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等一系列民间艺术重新登台亮相,成为乡村旅游最具魅力的特色项目。

篇7: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婺源县高度重视和谋划乡村文化建设,依托丰富的县域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文化保护和利用实践,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倾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希望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拥有“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等众多名片。

解放思想拓思路转变观念促发展

一是面对新形势,充分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性。一个地方要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是干部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的程度有多深,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思想有了大解放,就能带来大发展。婺源发展潜力巨大,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乡村旅游是最近五六年新兴的一个产业项目,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标准现在还没出台,婺源既可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又可灵活变通运用对我们度假区的建设有利的政策,把婺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这块牌子做活、做好。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这块牌子也为婺源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婺源的乡村旅游也将从此真正走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同时应将婺源一流的生态、一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婺源经济的优势。二是破解新难题,准确把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针对性。要围绕七个方面下工夫:破除一个“满”字,增强忧患意识。近年来,婺源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接待游客量从 2001年的 25万人次飚升到2010年的530万人次,增长了20倍。对婺源现状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应该切实增强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动力,瞄准更高目标,确立更高标杆,开拓创新,创先争优。破除一个“狭”字,增强开放意识。近年来,婺源县的发展环境有了全方位的改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但在一些具体办事环节上,仍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婺源要加快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外力,利用各方面的资金。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强化大局意识,强化开放意识,着眼婺源发展大计和长远目标,构建开放的文化,养成大度的心态,营造包容的环境。破除一个“旧”字,增强创新意识。一要坚决破除“旧思维”。树立超常规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常规,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上放手、放胆、放开。二要敢于突破“老框框”。牢固树立“非禁即入”理念,敢闯不合时宜的“禁区”,敢闯未曾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都应义无反顾地大胆闯;只要有利于为婺源人民谋福祉的事,就应该放手去干。破除一个“混”字,增强进取意识。要大力弘扬“抢头水、划头桡、争上游”的龙舟精神,让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道德精神得到升华,引导和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保持和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志气,为婺源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破除一个“官”字,增强服务意识。要提倡保姆式的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服务理念,重商、亲商、安商、富商,各级干部都是“保姆”。二是服务要求,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提出您的要求和想法,其余的交给我们来办;围墙以内的您管好,围墙以外的我负责”。三是服务手段,全过程、专业化、高效率,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要狠下决心破除“官本位”思想和“衙门”观念,变“主人”为“仆人”,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诚心诚意服务企业、真心真意服务项目、乐心乐意服务群众,真正树立起发展为重、群众为本、企业为先的执政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优化我们的发展环境。破除一个“妒”字,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借鉴沿海经验和“草原狼”的团队精神,矫正“仇富、仇快、仇好、仇进步”的畸形心理,变“戳窝子”为“搭梯子”,大兴团结协作之风,特别是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模范带头,真正把团结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作为一种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能 力来强化。破除一个“评”字,增强落实意识。一要创新观念抓落实,做到不满足于工作共性、不满足于纵向比有进步、不满足于被动完成任务、不满足于现有工作效率已提高“四个不满足”。二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做到不让布臵的工作在本岗位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本岗位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本岗位发生、不让赶超发展的形象在本岗位受到影响“四个不让”。三要强化进度抓落实,做到不在领导决策时拖延、不在请示汇报时拖延、不在操作过程中拖延、不在等待观望中拖延“四个不拖延”。四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抓落实,做到不耽搁事业、不耽搁大局、不耽搁企业的发展、不耽搁群众的利益“四个不耽搁”。

三是强化新举措,切实增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实效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规律,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探索建立结构合理、设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干部思想作风和观念建设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完善学习教育机制。二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三要健全完善综合服务机制。四要要健全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五要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挖掘地域文化“五大资源”丰富儒雅厚泽的乡村文化内涵 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婺源县积极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挖掘名人文化资源,促名人文化熠熠生辉。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享有“书乡”美誉。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朱熹是婺源文人的杰出代表。婺源乡村文化浸润着朱熹创建的理学精神,并在这种精神孕育下,近代铁路工程先驱詹天佑、医学家程门雪、现代小说家金庸等名仕俊才承传不绝。

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促非遗文化多姿多彩。非遗文化是婺源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三雕”项目还被江西省推荐申报2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全县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文化部批复在婺源及安徽部分县市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国家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婺源已完成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文化部评审,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设立了六个保护小区和六个传承基地,建立了一支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总人数近百人的传承人队伍。婺源保护区创建成果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挖掘古建文化资源,促古建文化闻名全国。婺源的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体现出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穿行于婺源的古村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民居里遍布的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目前,婺源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沱川理坑、江湾汪口、思口延村、浙源虹关),全国民俗文化村12个,理坑、汪口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预备名单。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3项(清华彩虹桥、婺源宗祠、理坑村古民居)。

挖掘文化遗迹资源,促文化遗迹引人入胜。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考水唐太子墓和胡三公墓、紫阳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有浙源明代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数条古驿道等。历代名人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与婺源有关的名将、鸿儒、巨商、科学家等达150余位。

挖掘馆藏文物资源,促馆藏文化异彩纷呈。自明代中叶以来,江南各地古董鉴藏之风盛行,一些在外经商为官的婺源人不惜重金大批购藏古玩字画,加上名门望族、高官巨贾得到皇上的赏赐,代代留传,就有了今天“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的婺源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有 1万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 1012件,一级文物就达55件。主要是唐宋古玩、两宋名瓷、明清字画和古代工艺品等。

创新文化保护体制机制探索独具特色的传承发展模式 乡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婺源县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科学保护和“活态传承”,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健全上下联动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社会管理,完善文化调控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办法,应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历年来,婺源坚持做到乡村文化保护“四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每年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文化工作,现场办公解决文化保护难题。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17个“古村落保护协会”,制定并颁布了《婺源县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婺源县主要公路沿线、历史文化名村建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用政策性手段来保护乡村文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各乡镇和古村落也出台文件、政策和村规民约加大力度保护文化遗产,严禁文物倒卖等违法行为。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机制。

实施政府主导保护战略。丰富的文化资源掌控在政府手中,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产业效果,关键是还需要政府主导,实施统一规划和组织。婺源把全县300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大公园进行打造,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保护,每年组织一次全县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活动,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广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建档。近两年来,婺源新发现古建、古桥等文物500多处。依法开展科学的文物保护工程,做到维修或恢复重建后的文物建筑、传统村落与历史原状和周边整体风貌相协调。按照“最美的乡村,文化的古城”的要求,实施了老城区改造,投入近亿元资金,恢复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孔庙大门等一批古建,保护了虹井、廉泉等古文物。同时又投入巨资,对3000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建筑实施了改造工程,在县城星江湿地公园建成了茶文化主题公园,“复活”了徽派景观桥、文公大桥、茶博府、民俗风情街等一批文化景观,开发出一系列木雕、石雕、砖 雕徽派建筑模型。建设部门还免费为农民设计 6套徽派建房图纸,引导他们传承徽派建筑风格。

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乡村文化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需要将各种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繁荣局面。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自发保护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群策群力,自发捐资将廊桥修复;汪口俞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对宗祠进行维修。据统计,近年来累计维修古建筑60余幢、古桥13座,村民集体自发或组织用于文物保护资金达2000多万元。此外,婺源还重奖奉献乡土文化事业的乡土文化人。2010年,婺源县对王涧石、詹祥生两位将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本土文化人,分别给予奖励20万,创造了全国重奖奉献乡土文化事业的典范。

首创全国文化保护小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婺源因地制宜,探索以“小区+基地+传承人”的模式,设立了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徽州“三雕”、大畈村和砚山村歙砚制作技艺、长径村傩舞、甲路村抬阁、虹关村和盘山村灯彩等8个保护小区。在此基础上,还命名了长径村、华龙木雕等 8家单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推动“活态”传承。这一模式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目前,婺源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建成专题展览馆9座。全国保存仅有的婺源徽剧团,精心抢救和全面搜集、整理以徽剧、傩舞、茶道等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戏剧、音乐、舞蹈资源,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完好地传承。

精心保护再现非遗魅力。繁荣乡村文化,开发是手段,保护是目的,只有不断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扬优成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薪火相传,焕发活力。婺源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实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认真积极调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全县100多个村落和30多个重点古村落,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共收集到民间文学、音乐等十大类172个项目、5000多件实物。普查发现全县有传统文化 代表性传承人6000多人以及保留较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传统村落社区200多个、中老年人群十万多人。同时对普查到的资料和实物,进行精心整理,分类归档,编制完成了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源头上抓好“非遗”传承人。

促进文化生态有机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备整体的文化生态体系,这是婺源人民永恒的追求。今日的婺源更加注重保护、选择和营造村落、建筑周边的山林之景、田园之景、水口之景。婺源历来建村选址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山,有山有水,既有来龙,又有去脉。重视森林屏障,以及森林所组成的风光。每个村落水口处的树木,决不允许砍代。护树即是护村,即是护人。不仅水口,连溪河两岸,距村屋的堤畔,只允许植树造林,但不准砍伐。千百年来,婺源群众还沿袭了“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的村规民约,实行了10年禁伐天然阔叶林新举,做靓了境内3条景观生态走廊,打造了100个生态景观村。

实现文化与旅游良性“嫁接”增强生机勃发的乡村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文化是开发旅游产业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是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所以,婺源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实践中,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营销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与软实力。

构建“文化+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婺源县推出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占全县旅游产品和线路总量的90%以上,依托“文化元素”开发的旅游景区占 95%以上,形成了以文化体验为主导产品的乡村文化旅游圈,唱响了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全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飚升到2010年的5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亿元,带动8万人赶弄“旅游潮”,旅游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婺源也先后荣获“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全国生态农业旅游区、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CCTV中国最美村镇品牌、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 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荣誉。

构建“文化+产品”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婺源在大力发展产业中,主导“文化牌”。婺源瑞虹公司在清华镇投资两亿元建设“水木清华”高校文化产业园,通过建设国际高校文化交流中心,变“引资”为“引智”,变“旅游目的地”为“养老居住地”,使文化落地,让名人入园,打造“大师、大家、大儒”的聚集地。婺源华龙木雕等文化企业成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建的集朱熹文化、砚墨文化于一体的婺源朱子龙尾砚文化产业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砚文化产业园;江湾镇大畈村建有全国闻名的“砚街”,全村 2300人,80%从事砚台及镇纸、砚盒等生产,人均年收入超过 1万元,“砚池”里流淌的全是“金子”;茶文化、雕刻文化、傩文化等产业也在茁壮成长。全县开发旅游商品100多种,从事旅游商品加工的企业达百余户,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一个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已粗具雏形。文化企业还带动了写生和影视的发展,共吸引全国200多所美术院校的学生前来创作,同时,在婺源拍摄影视剧达300多部,共为全县老百姓带来近300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婺源文化企业(作坊、店铺)达113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构建“文化+公共服务”模式,繁荣群众文化。婺源县以县、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完成1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2个农家书屋建设,建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不断发挥好县、乡、村三级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功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信息服务,实施了县文化馆、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同时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舞蹈《祈福》等文艺精品获全国大奖;积极推动文化下乡,以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主要抓手,坚持为农民送戏、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站在新起点上绘就蓝图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伐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婺源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战略: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核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徽文化精粹,汲取赣文化和现代文化科技的丰富内涵,打造婺源文化品牌,促进婺源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完善、延伸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布局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逐步建成全国性文化旅游产品集散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8%,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得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争创三大品牌为抓手,着力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为建设“文化生态大公园”添砖加瓦。一是全力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好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民间民俗文化展览馆等重点项目实施,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工作,建立若干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力争将婺源建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样板示范区。二是全力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重点培育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休闲健身产业、文化会展产业、影视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动漫网络游戏创意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等九大类文化产业。积极构建“园区+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县城控制区科学规划集文化展演、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具有良好产业开发前景的乡(镇)、村设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三是全力争创全国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进一步完善、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力争到2015年成功创评“全国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

以实施三大工程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增辉添色。一是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展示工程。重点抓好“一区一村一园一馆一中心”四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即在 中云桃溪村总投资1.2亿元的“十八里桃溪”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把婺源历史上有名的“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三十六桥半”四个古村落用一条蜿蜒的小溪串连,展现原生态自然美景,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全国示范区。总投资1亿元的篁岭民俗文化村项目,原生态展示婺源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技艺;总投资5000万元的朱子龙尾砚文化园项目,建成集研究、宣传、展示、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中国砚文化大观园;总投资4亿元的旅游商贸?文化演艺中心项目,打造一台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婺源民俗风情情景演出;总投资4000万元的婺源美术馆项目,建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艺术交流平台。二是精心打造全国旅游文化商品集散中心工程。加大以婺源传统民间手工艺为主体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理念,以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市场,加强创意、设计、研发,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饰品、歙砚、工艺伞、傩面、奇石、刺绣、服饰、根雕、竹雕、烙画等系列旅游工艺品。建设旅游文化商品集散中心,在为本地产品提供展示交易平台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文化旅游商品进入婺源,逐步建成全国性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三是精心打造旅游文化形象宣传工程。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婺源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努力打造成弘扬婺源乡村文化的靓丽名片和集中展示全国乡村文化的品牌节庆;完成系列婺源文化形象宣传精品制作;依托高端媒体做好婺源文化宣传展示工作。以完善三大服务体系为关键,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建设“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夯实基础。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使其设施资源条件和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将覆盖县、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丰富文化生活、传递致富信息的惠民工程。二是完善群文活动组织体系。以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抓手,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重点地保护扶持抬阁、豆腐架、傩舞、灯彩等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构建“一乡一品”的乡村文化格局;立足市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丰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围。三是完善文化市场管 理体系。遵循“市场繁荣、管理有序”的原则,继续做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繁荣与规范管理工作,完善旅游产业链。

以落实三大保障举措为后盾,加大文化工作领导与扶持力度,为实现婺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文化事业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选用一批懂专业、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文化事业管理队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制定激励机制,发挥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以良好待遇和创业平台吸引全国优秀文化人才到婺源创业。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文化发展优惠政策。综合研究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出符合婺源实际的配套政策,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篇8:婺源国际:最美乡村里的最美酒店

婺源国际大酒店由浙江“强勇”拉链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造,是一家严格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而倾力打造的大型酒店,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拥有各类高级客房、豪华客房、行政客房420余间(套),中西餐厅、茶苑,慢摇吧、夜总会,桑拿健康中心、室内恒温泳池、棋牌室、乒乓球、桌球,电子娱乐、网球场、美容美发、红酒吧,雪茄吧、精品商场,商务中心,旅行社,可同时容纳千人的国际会议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五星级酒店。

完美绿色·移步换景中享受天然氧吧

婺源国际大酒店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文博路128号(原县植物园),坐拥天然氧吧的婺源国际无疑具备了其他酒店无法可及的先天优势。据酒店创建者吴华雨介绍,整个酒店的选址设计和装修都严格遵循“自然、舒适、豪华”的健康理念,所有材料不惜投巨资,全部采用天然环保无污染产品,用数字足以证明投资者为打造“婺源国际”的决心,4500平米超大规模的豪华大堂,26米挑高的采光中庭通盘通透敞亮,15米高200多平方的流水幕墙气势磅礴,1800元/平方的新西兰纯手工羊毛地毯软绵舒适、700万元的品牌灯饰随处可见的24K真金贴箔……无处不在显示着它的奢华魅力,使每位来访的宾客淋漓尽致地感受到它的尊荣与华贵。

婺源国际大酒店距县汽车站仅5分钟车程,未进酒店便被三面环山的绿色所震惊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仿佛让人走进了世外桃源 步入酒店后更如置身于天然大氧吧之中,缤纷的鲜花、绿叶,小桥流水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恬人画卷,在这里,经典的江南庭院风情得到了绝好的诠释起伏的绿地高差和曲线的水岸平面营造出充满灵性的景观活动空间,达到一种步移景异而又宛若天成的佳境,让人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彻底地放松身心感受酒店文化的熏陶:曾有入住婺源国际的宾客感慨地说“真的想在这里待辈子,景色实在太美了”,套用一句“爱上国际 难以离开”最为恰当。

徜徉在石桥上感受水景与绿意给人带来的舒适与惬意之后,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如果说之前的优美和难忘只是前菜的话,那么漫山的桂花,香气扑鼻,茂密的森林山地风光与起伏的大草坪,彰显大气;登上酒店后山顶,婺源山城美景尽收眼底的状观才是真正的主菜。看来在婺源国际的收获都是一次又次的惊喜,或许一个美丽的转身之后,都不知会遇见哪些美景,撞到哪些难忘,定能使前来游玩的宾客尽享山林情趣之乐,自然意境之美……婺源国际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江西最好的商务、会议,度假型综合大酒店,婺源的绝色美景为酒店增添了无限魅力,而酒店的诞生将使婺源更加璀璨夺目。

贴心精致·打造24小时管家式服务

酒店专门设有残疾人客房、子母房及人性化关怀服务。酒店在开业前一年就开始进行员工培训,从顾客抵达到离店,享受全程式尊荣服务和细心呵护,用心为来宾提供管家式服务,甚至没等宾客开口,我们的细微服务已在眼前,比如有次某宾客在大厅有点咳嗽打喷嚏,回到房间发现服务员已放入感冒药并有温馨提示,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倡导至善至美的优质服务,追求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实行24小时的超越五星服务。

特色餐饮·体验美食美景完美之旅

婺源国际经营西餐,日本料理、中餐等多种餐饮服务,其中西餐厅供应中西式自助早餐及欧陆风情西式餐,中餐厅则以‘御膳皇家宴’、‘杭帮’菜系、‘港粤’菜系、‘淮扬海派’菜系为主,并提供湘菜及赣菜系列。设有大小豪华包厢20间,可容纳450人就餐的豪华大厅一个。婺源国际餐饮美食由中国烹饪大师王建华亲自主理,倾力打造、以味为核心,健康、营养的美味佳肴,美食文化的渊源在婺源国际大酒店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扬光大。

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的婺源 当地民间饮食非常丰富。婺源国际餐饮结合当地特色,将精致的皇家宴与杭帮菜穿插各式民间美味。行政总厨王建华介绍说,酒店餐饮最具特色之处是几位功底深厚的大厨当场表演的现场操作。比如一道“吉祥鹿肉”、“牛气冲天”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成分及最佳食用方法,客人在品尝美食中还能感受到美食之外的文化和营养内涵。

对话

《名厨》:当初是什么原因投资创办这家酒店的?

吴华雨:说起来很偶然,现在想想甚至有些草率,那是在2005年9月,有个朋友想到婺源投资旅游项目开发,邀请我们过来帮忙考察论证,一到婺源,我们便被这里的古朴民风和自然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同时发现这里的酒店宾馆等行业还没形成规模,缺乏档次,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机,通过与县领导的接触,更被他们的务实作风,执著精神,诚恳态度所感动。于是我们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次赴婺源考察后,毅然决定耗资8千万元,投资建设一个四星级酒店。2006年进入婺源后发现,这里旅游市场非常火暴,形势非常喜人,旅游行业如此的迅猛发展,于是,我公司审时度势,依据自身实力,调整了投资方向,决定将已开工建设的四星级酒店推倒重建,并花重金重新委托新加坡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香港著名的酒店设计公司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以确保按照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豪华的五星级标准而建,通过这一波三折,损失了近2000万元人民币,我想这就是为“婺源国际”迈向成功而交的一笔学费吧!

《名厨》:在酒店建设中有没有特别的设计风格?

吴华雨:项目一开始,我们就本着“自然生态”,“舒适豪华”,“动静分离”的设计理念,专为高层次的现代人悉心而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整个酒店就坐落在原来的县植物园内,这里三面环山,树木繁茂,空气清新,入住酒店,犹如置身于天然的大氧吧之中。2005年10月31日成功摘牌后,06年一年之中我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考察了不计其数的豪华酒店,于是就有了“2000万交学费”的故事。现在,终于建成了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420余间(套)客房,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的一座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商务洽谈、会议接待于一体的大型五星级酒店。

《名厨》:酒店最大特色有哪些?

吴华雨:婺源是一个旅游城市,季节性很强,3-4月份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在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上,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酒店最大的特色在于外围环境,步入室外,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参天大树,古树或名树,置身其中,便被鲜花、绿叶或喷

泉相拥,放眼望去,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再次就是酒店的室内装修,可以说是奢华到了极点,整个酒店6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全部采用特级进口大理石和德国“科勒”卫浴产品……所有这些,都为“婺源国际”打造行业顶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迅速在同行业界传播影响深远。

《名厨》,酒店标志很特别有什么独特含义吗?

吴华雨:这个标志富含双重意义,首先是婺源汉语拼音“W”“Y”的有机组合,寓意开放、文明、热情,积极向上的“婺源国际”风貌,其次,这个标志又像一条拉链,非常形象地代表着我们总公司——浙江“强勇”拉链有限公司的稳健发展,从1985年浙中地区首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拉链生产线,通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滚动发展,如今已拥有各类拉链生产设备1000多台(套),产品遍布欧美,俄罗斯、中东,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好评,成为国内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之一,我深信“婺源国际”也能像“强勇”拉链一样,创造出自己的优秀品牌,一举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五星级酒店。

《名厨》:对这家酒店您倾注了自己的精力,整个创建过程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

吴华雨:创建酒店的过程,可以说是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因为我们是从做工厂过来的,到投资、经营酒店是一个根本的转型,期间我拜访过多少老师,查阅了多少资料已不得而知,大到酒店设计选材,小到装修细节。人性化服务等细微之处,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经历着白天在工地当“管理员”,晚上在办公室看图纸查资料当“技术员”,从当初的一个门外汉,熬成现在的半个专家,期间的辛酸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要说特别难忘的,记得有一次为了考察酒店,一天之间跑了4个省的来回,回到家已是凌晨,躺在床上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了……所以这个酒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看着她一步一步成长壮大,我也就欣慰了。

《名厨》: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相关文章:

中国最美小镇【婺源】05-24

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04-29

中国最美乡村05-30

中国最美乡村教师07-27

江西婺源06-03

婺源秋游感想05-26

婺源简介范文05-18

婺源写生报告04-14

婺源游记散文05-16

婺源旅游攻略20105-22

上一篇:航空下一篇:雨中闯关记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