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外教课有感

2024-05-10

土力学外教课有感(通用3篇)

篇1:土力学外教课有感

土力学外教课有感

持续了一个星期的外教教学课程慢慢落下了帷幕,也许这对不少同学来说这意味着煎熬的结束、自身的解放。因为他们抱着不情愿的心态来对待这课程。与此同时也许也会有不少同学对此毫无感觉,因为他们未曾置身其中或只是以一名路人的身份匆匆而过。但我还是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这次外教课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说真心话,我并没有听懂多少,但我认为关键在于过程。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天里就完全适应外教的上课方式以及完全听懂他那带有较重口音的英语口语。不管怎样,总的来说,这次外教课还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在此必须先感谢我们的外教老师。感谢他一周以来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们讲授土力学的相关知识,他所付出的一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深深地被他的认真诚恳所打动。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早早就到课室;不管到场学生有多少,他总是一如既往,认认真真地讲授课程,并不会因为人数寥寥无几便草草了事。我相信,外教为这次教学做出很多准备,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在高中就开始接触外教教学,但那都是简单的日常交流。这次却完全不同,涉及到了太多太多专业英语的知识,这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上完这特殊的课程,我我感受到了中外教学差异的存在。虽然这种感受并不是十分深刻,毕竟外教老师为了适应中国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不至于觉得陌生,在他原有的教学方式上做了不少调整。再加上被我们自身的上课方式所扼杀了不少。因此只能凭着已有的观点和这次上课的感受谈谈中外教学的差异。至于有关于土力学方面专业的认识或感受在这里就不做太多的讲述,毕竟我上课没听懂多少。

在课堂氛围方面,中国教师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课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随意说话。外籍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宽松的交际环境,让学生随意落座;有时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还会变换上课地点,带学生到草坪、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授课。从实践和行动上参与必要的社会知识、经验及其应变的学习。总之,课堂管理原则是以人为本,灵活而有实效。虽然我们的外教并不完全符合上面所说的,但有一点还是让我感觉挺深的。当他上课的时候看见大家都静悄悄的时候不时问一句:Do you know what I say?来活跃活跃气氛,也许因为这么安静的课堂气氛对于他来说并不适应。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反对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他们中课文内容的社会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轻课文的语法结构。当在课堂进行提问时,中国的教师为了降低问题难度,使课堂进展顺利,教师采用填空式的形式来提问,但这样很容易会限定答案,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而外籍教师他们则植长于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而且大多数外教还擅长简笔画,对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也一目了然。随着本土教师教学的不断改善和创新,这一方面的差异现在已经有所缩小。外教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鼓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他们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元、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在课堂上老师安排我们做有关于土力学专业

在课堂组织活动方面,外籍教师的课程安排是两节课连续上,中间并不休息。对于这一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当听见下课铃的时候本以为可以休息一下,谁知道外教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专心致志地上他的课,那时候我在想或许外教老师只是拖一下下课时间而已,谁知道一直等等到上课铃响了,老师也没有停下来。我感受得到大家都好像有点不适应,那时我也觉得相当郁闷,怎么下课了也不让大家休休息、上上洗手间之类的。后来才渐渐地了解到这时外教的一种上课方式。针对以上各种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不禁对中国的教育以及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思。

《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我记得初中时,老师经常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记牢了就保准不会错。”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基础知识差一点还可以补,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培养。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太缺乏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展开地来看待问题,尝试摆脱只对这次外教课来看待中外教育的差异,我觉得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学校教育的差异,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差异、社会教育的差异、教育理念的差异等等。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上这次外教课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在学到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更多地让我对中外教育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了中国教育所欠缺的地方,让我了解到其改善的空间还很大,对此也有了更多想法和寄望。

篇2:土力学发展概况

1 土力学的发展历程

土力学历史悠久, 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经验, 古时候人们用压实土料修筑堤坝防洪, 用夯实土基兴修各类工程等均属于土力学的范畴。近代土力学的发展开始于1776年库仑土压力理论的提出[1]。此后, 1856年法国科学家达西发表了著名的达西渗透定律, 1857年英国科学家郎肯发表了郎肯土压力理论, 这些理论促进了近代土力学的发展。1925年太沙基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及渗透固结理论, 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50年后人类在土的基本性质、测试手段、计算技术、加固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1980年后, 土力学出现了新的分支, 如计算土力学[2], 海洋土力学等。

土力学自成立以来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1925年—1960年的近代土力学阶段, 这一阶段土力学都是以太沙基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研究的, 但由于该理论过于片面, 土体性质过于复杂, 导致很多问题无法深入研究。第二阶段即1960年后的现代土力学阶段, 以罗斯科为代表的临界土力学创立, 从此人类对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步入了新的境界。人们开始综合考虑研究土体受力后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以及它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3]。

2 土力学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土力学的发展历程,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土力学理论不够完备

土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学科, 但是由于土体性质复杂, 到目前为止, 仍处于半经验办理论的发展阶段, 未能形成公认的基础理论。太沙基把土体的压密和渗透结合起来推导出的一维固结微分方程能很好的反映土体单向固结的机理, 但是在多维固结问题上并不适用。比奥固结理论能解出孔压分布, 给出位移场, 获得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弹塑性和骨架的流变情况, 但是参数确定的偏差会导致工程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差别很大[1]。所以这些理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不能符合一般土体受力状态下的性能。

2.2 解决非饱和土问题方法欠缺

传统土力学理论只适用于解决饱和土的问题, 其规律也是根据饱和土试验得出。然而工程中遇到饱和土的情况十分罕见, 即使是软土地区, 其表层土也不会是饱和的。将处理饱和土的方法应用于非饱和土不是很妥当, 因为土的特性随其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 如膨胀土遇水后体积会膨胀, 而失陷性黄土遇水后体积会收缩, 而且它们的强度也会因遇水而降低[3]。于是有人提出了非饱和土强度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以吸力及为计算依据, 但是由于吸力测试技术不够成熟, 存在很多问题, 不能被广泛采纳。

2.3 动荷载作用下土体规律的研究还不成熟

研究动荷载作用尤其是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力学特性, 在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尽管国内外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相关理论, 但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变形、强度、以及液化规律比静荷载作用更复杂、更难把握, 所以相关研究结论适用条件和范围都很有限, 理论就更不成熟了。

3 土力学发展方向预测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特性的学科, 土是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不同地域的土其成分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地方的土因所处的地层不同性质而相差很大, 而且土的构造和结构对土的性质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土的特性很强。土有的时候是饱和的, 有的时候是不饱和的, 有时可以看成是连续的介质, 有时又不能看成连续的介质, 它具有弹性、粘性和塑性等性能, 这些都说明了土体的性质十分复杂。因此研究土力学需要采用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3.1 土的微观和细观研究

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合而成, 土颗粒之间固液气三相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土的力学性质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土体强度、变形的宏观规律是与其微观结构直接相关的, 通过微观试验研究, 以探究土的非线性、弹塑性、各向异性、流变性等问题, 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宏观规律的机理, 从而初步把握其宏观规律。因此, 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有可能使土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出现转机。

3.2 土体的原位试验和无损探测

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室内试验时, 压缩模量是在无侧向变形条件下测出的, 而土的初始应力状况与沉积条件有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土的沉降量, 试验结果表明压缩模量越大的土, 它的计算沉降和实测沉降相差越大[3]。现有原位实验方法如标准贯入试验, 触探试验只能用于小型工程, 钻孔取土愈深, 土的结构破坏愈大, 试验结果的可靠度也就越差。因此发展更加先进的测探技术, 可以克服取土后土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应力状态的改变, 能大大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3.3 非饱和土的研究

非饱和土力学理论之所以没能像饱和土力学理论一样同步发展, 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非饱和土性质因素众多, 关系复杂, 它很难像饱和土那样找出应力应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非饱和土特性测试技术难度比饱和土大得多, 这进一步制约了非饱和土理论的发展。由于非饱和土中存在气体, 较之饱和土性质大有区别而且更加的复杂, 研究非饱和土中固、液、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成为解决非饱和土问题的重要出路。今后非饱和土的研究将着重于土体表面吸力的测定, 土-水特征性能表征等方面。

4 结语

正如太沙基所说:土力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1]。工程实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 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 各种各样的工程勘察设备和试验设备得以研制,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实验测试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今后土力学的发展将呈现蓬勃的朝气。

参考文献

[1]姜晨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8-12.

[2]蔡东, 李国方.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发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36 (2) :92.

[3]赵成刚, 韦昌富, 蔡国庆.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J].岩土力学, 2011, 32 (12) :3521-3522.

篇3:针对土力学发展的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土力学

有限元法在我国普及的初期,许多工程师对数值分析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曾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不少有识的技术领导还是给予热情的支持。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组织三峡深水围堰第一轮多单位协作分析计算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司兆乐总工曾提出计算分析结果能达到“精确定性、粗略定量”的目标。到今天,虽然不能说这一目标已完全实现,但对相当一部分岩土工程来说,做到这一点已没有困难。当然,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要工程师们的经验,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值分析技术必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依赖的工具。

同样,在岩土力学研究中,计算也已成为和实验一样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数值模拟甚致可以代替实验。而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相互配合,已经成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21世纪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看法,基于作者专业知识的局限,重点探讨土力学问题的数值分析问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广泛地利用土作为建筑地基和材料。古代许多伟大建筑物,如我国长城、大运河、宫殿庙宇、桥梁等,国外的比萨斜塔、金字塔等的修建都需要有丰富的土的知识和在土层上修建建筑物的经验。由于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经过了很长时间,直到18世纪中叶,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理论提高阶段。产业革命以后,大量建筑物工程的兴建,促使人们对土进行了专题研究。把已积累的经验进行一些理论归纳和解释。如1773年,法国科学家库伦(C.A.Coulomb)发表了土压力理论和土的抗剪强度公式;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Darcy)研究了砂土的透水性,创立了达西渗透公式;1857年英国学者朗肯(W.Jm.Rankine)建立了另一种土压力理论与库伦理论相辅相承;1885年,法国科学家布辛内斯克(J.Boussinesq)提出了半无限弹性体中的应力分布计算公式。至今仍都是地基中应力计算的主要方法等等。

形成独立学科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起,不少学者发表了许多理论和系统的著作。1920年法国普兰特发表了地基滑动面的数学公式,1916年瑞典彼得森提出了计算边坡稳定性的圆弧滑动法。而最具代表意义的是1925年美国太沙基(K.Terzaghi)首次发表了《土力学》一书。这本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若干重要的土力学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至此,土力学开始真正地形成独立学科。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60年代,土力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原有理论与试验充实与完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土力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第四阶段。此时,最突出的工作是用新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代替过去的理想弹塑性体。随着应力应变模型建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 1957年,D.C.Drucker提出了土力学与加工硬化塑性理论,对土的本构模型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学者纷纷进行研究,并召开多次学术会议,提出了各种应力应变模型。如在工程中常用的邓肯-张模型、英国剑桥模型等。我国在这个阶段也进行了很多工作,如清华大学黄文熙模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沈珠江模型和河海大学殷宗泽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对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规律提出数学描述,并用土的实际情况相验证。

虽然在50年代已有人对塑性理论应用于土力学的可能性进行过探索,但只有到 1963 年, 罗斯科(Roscoe)发表了著名的剑桥模型,才提出第一个可以全面考虑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数学模型, 因而可以看作现代土力学的开端。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现代土力学已越过重要的阶段而渐趋 成熟,并正在下列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非线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应用;②损伤力学模型的引入与结构性模型的初步研究;③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研究;④砂土液化理 论的研究;⑤剪切带理论及渐进破损问题的研究;⑥土的细观力学研究等。

将土质学和土力学结合在一起的教材,有20世纪50年代巴布可夫的《土学及土力学》与60年代俞调梅的《土质学及土力学》。在这些土力学教材中,特别强调了应当重视对土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土工试验,并将黏性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内容列入教材,从而形成了土力学与土的工程性质紧密结合的教材体系。

土质学与土力学是研究与土的工程问题有关的学科,它既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部分。土是一种自然地质的历史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变形体材料,它既服从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和特殊的强度、变形规律,因此,土质学与土力学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固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必须具备工程地质学、材料力学等预备知识。而土质学与土力学的理论与分析计算方法又是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知识,是一门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技术基础课。

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高层建筑、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桥梁、隧道等,都与它们赖以存在的土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体能否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取决于工程结构是否遭受超过允许的沉降和差异变形等,这就要涉及土中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土的抗剪强度以及地基极限承载力等土力学基本理论。

现代土力学可以归结为一个模型、三个理论和四个分支。一个模型即本构模型,特别是指结构性模型。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所提出的本构模型都是从重塑土的变形特点出发的,并把颗粒之间的滑移看作塑性变形的根源,而包括砂土在内的天然土类都具有内部结构,变形过程必然伴随着结构的破坏和改变。因此发展新一代的结构性模型是现代土力学的核心问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土力学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固结理论是从地基沉降计算的需要出发而建立起来的,在指导地基设计中得到不斷发展和完善,便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说明。

参考文献:

[1]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148~161

上一篇:记一次开学典礼作文350字下一篇:魔方教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