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调查

2024-05-24

手卫生调查(共8篇)

篇1:手卫生调查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实际情况,明确手卫生工作的重点、薄弱环节及人群,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具体原因,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手卫依从性和正确性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

全院医务人员,包括住院部及门诊医技科室的医、护、技及其他工作人员

三、调查项目

医务人员在五个手卫生指征(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体液暴露风险后及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下,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性

四、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15—16日

五、调查步骤

1、制作、审核及印刷调查表

2、调查员分组:共选10名护理实习生为调查员,分为5组,每组2人。调查科室分工具体如下:

第一组:心血管内科Ⅱ病区、心血管内科Ⅲ病区、呼吸内科Ⅱ病区、内分泌科、神经内科Ⅱ病区、神经内科Ⅲ病区、肾脏内科、消化内科Ⅰ病区、消化内科Ⅱ病区、胃肠外科(10);

第二组:肛肠外科、肝胆外科、胆胰血管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南院区)、心胸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创伤手足外科(南院区)、关节外科、神经外科Ⅰ病区(10);

第三组:神经外科Ⅱ病区、妇科Ⅱ病区、产科、特需病房、血液净化科、血液内科、肿瘤科Ⅱ病区、肿瘤科Ⅰ病区、儿科Ⅲ病区、感染性疾病科(10); 第四组:心血管内科Ⅰ病区、皮肤科、神经内科Ⅰ病区、老年病科、呼吸内科Ⅰ病区、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创伤手足外科(北院区)、眼科、普外科(北院区)(10);

第五组:妇科Ⅰ病区、儿科Ⅱ病区、儿科Ⅰ病区、康复科、急诊科(北院)、急诊科(南院)、北院门诊医技、南院门诊医技(6+2)

3、调查员培训: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手卫生调查的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指征、六步洗手法的正确操作、实际调查模拟、如何填写调查表、调查中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等。

4、调查阶段:各调查小组采取暗访追踪的形式,随机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个住院部科室应至少观察10个指征、门诊医技科室应至少共观察20个指征下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其中所观察门诊科室应包括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医技科室(如检验科等人流量较大的科室),并将观察结果如实、及时记录至调查表中;

(2)尽量保证调查对象的多样性,不能仅观察某一个职业群体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如护士;

(3)尽量保证观察指征的多样性,不能仅观察某一个指征下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如接触病人前;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穿着工作服,如调查住院部科室的人员可不着工作服,扮作病人、家属等角色,方便观察。

5、分析阶段:将各组的记录结果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总的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指征下的依从率及正确率并撰写调查报告。

院感科 2016-11-9

篇2:手卫生调查

2017年06月

因各种诊疗,护理活动都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双手。手卫生不良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院感办在6月份进行了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考核工作。

一、手卫生性从性调查情况

1、由院感科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对我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随机检查。

2、调查方法:

①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制定调查表格; ②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人员下科室随机跟随医护人员工作过程,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实施手卫生情况,记录调查表每项内容;

③汇总调查表计算各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3、调查结果:

(1)各科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

此次调查共观察到全院各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60次,执行手卫生40次,手卫生依从率76.6 %,正确率76 %。

二、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

手卫生依从性低有以下原因:

1、对手卫生的态度:部分科室管理者对手卫生不重视,认为工作繁忙、病人需要优先、频繁的手卫生没有必要,手卫生用品投入是增加科室支出、造成浪费,认为手卫生用品配备、执行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2、对手卫生的认知:部分科室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消毒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认知程度较低,未完全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及时机,对手卫生依从性影响较大。

3、手卫生设施:洗手设施不完善,部分科室洗手液、速干手消剂未及时补充。

4、手卫生执行中存在问题:多数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接触体液后和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率明显高于接触患者前、后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发现有感控人员在场时执行较好,洗手方法正确,但干手方法错误,卫生手消毒时使用消毒剂量不足。

三、手卫生改进措施

此次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反映出我院少数科室的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分析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以逐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创造手卫生氛围,提高手卫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反复强化手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和保护患者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教育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经常性地以各种方式如现场指导、提问等对各级人员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促使广大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手卫生方法。

3、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督和反馈。要求各科室加强手卫生管理,在每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中,将手卫生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检查,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帮助整改,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员,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

篇3:医院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全院17个病房409名医务人员 (医生158人、护士251人)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共抽取医务人员215人, 排除未全面观察洗手的15人, 最终以操作前后均观察到洗手的200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骨科59人、外科30人、内科68人、妇产科15人、儿科28人, 护士140人、医生60人。

1.2 方法

第一季度与第三季度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及洗手6步法的观察, 并填写记录表, 记录内容包括姓名、职业、洗手或手消毒时刻 (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后) 、洗手是否正确等。第二季度由院内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手卫生实施干预措施, 健全并下发手卫生的各项制度、规范;制定培训计划、实施措施, 并对全院医护人员分期、分批、分职称采取直观教学、现场模拟, 一项内容连续培训2~3次的方式进行培训, 课后进行考核, 合格率必须达到100%;每月下发应知、应会试题, 质量控制督查时考核;改善手卫生基础条件与设施, 更换全院洗手池、感应水龙头、热水设备、纸巾盒, 免费发放洗手用品;各科粘贴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洗手时刻及洗手方法的贴图;院内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分批去临床各科进行督导;将6月份定为手卫生月, 并在全院开展手卫生宣传。

1.3 洗手或手消毒合格标准

根据2013版《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洗手6部法进行洗手。手卫生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后都必须手消毒或洗手。

2 结果

2.1 洗手依从性

200名医生、护士操作后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均高于操作前 (P<0.05) , 实施干预措施后, 三季度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提高 (P<0.05) ;无论一、三季度, 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医生 (P<0.05) , 见表1。

2.2 洗手正确率

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护士洗手正确率均高于医生 (P<0.05) , 三季度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明显高于一季度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第一、三季度洗手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季度医护人员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较差, 有的甚至没有洗手的意识。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较少, 操作后或下班前洗手意识较强。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低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认为未接触明显污染物, 不会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高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考虑到个人安全问题, 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高。护士无论是手卫生依从性还是洗手正确率均高于医生, 与护士工作性质 (经常接触尿液、引流液、血液等) 及性别因素有关。

实施干预措施后, 手卫生依从性从操作前的10.00%提高到了40.00%、从操作后的58.50%提高到了88.50%, 洗手正确率从23.00%提高到了57.00%, 可见干预措施有效可行, 但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仍较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在于措施的落实与持久执行, 要使手卫生成为医务人员自始自终的工作, 增强手卫生职责意识和手卫生执行率, 将积极持久的手卫生工作视为常规医疗责任的一部分, 最终达到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2]。今后还需要院内感染管理科的人员长期探索, 找寻更有效的教育及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熊薇, 赖晓泉, 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3) :276.

篇4: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分析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原因分析;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0-01

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医务人员手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落实医院手卫生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最总要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和执行情况,我们随机对15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为改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对我院门诊和病房的15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医师80人,其中门诊10人,病房70人;护士70人,其中门诊10人,病房60人。从事临床工作最长38年,最短10个月。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操作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何时洗手、洗手作用的认识、洗手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的洗手情况、洗手的频率及手套作用情况等。由同一名调查人员对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说明调查目的,医护人员现场填写后及时收回,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3.8%。

(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执行率=医护人员实际手卫生次数/应该洗手手卫生次数×100。

二、结果

(一)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

在接触患者前后是否洗手,洗手时间等3个方面知识掌握率均﹥95.5%。

15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率(%)

(二)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三、讨论

从整体上看,调查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知识掌握率为94.8%,与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相比,在实际操作中手卫生执行较差,平均执行率在65.6%。在不同手卫生指征情况下执行率较好的是接触患者后,显著高于接触患者前和接触物品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忽视了手卫生在预防交叉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医师相比,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及接触诊室其他物品后手卫生执行情况都比较好。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获得性感染的关键。因此,要反复加强对手卫生依从性再教育,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正确洗手,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谭玲,文若兰,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

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4):259-261

[2]曾滔,许宝华,史俊林,等。2011年宜昌市37所医院

执行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5-429

篇5: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况调查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三病区 710032

【摘 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诊疗工作时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手卫生依从性及合格率,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用方便抽样法,在西京医院某个病区内,以病区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习同学、护工)作为调查对象,每病区随机抽取医生5人,护士10人、实习生5人、护工2人,共调查22名医护人员。由受过专职培训的手卫生观察员按照统一的方法,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现场观察医护人员各项操作时洗手与手消毒的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结果:本次共调查人员 22 人,手卫生依从率为82%。不同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其中医生80%,护士95 %,实习生80%,护工40%。结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接受的教育及科室培训有关,由于医院感染科每年有专职人员定期下科室指导,科室不定时培训及考核,护士通过临床实践,洗手意识不断强化,故护士手卫生依从率高于其他医护人员,而医生、实习同学、护工因为不断更换,接受培训较少,手卫生意识较差。

【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预览中看不见即可):

1.绪 论

1.1背景及意义

手卫生(hand hygiene)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其中洗手(hand washing)是指医务人员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 rubbing)指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而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则为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手卫生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46年,奥地利产科医生Ignaz Semmelweis在工作中发现,使用氯石灰溶液清洗双手后接生,产妇的产褥热病死率由10%左右下降至1.3%,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由此打开了关于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的闸门。20世纪80年代是医院手卫生概念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美国出版了《国家手卫生指南(第1版)》。1985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根据国内需求颁布了《医院环境控制与手清洁指南》。1995年,其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APIC)发表《医疗机构手清洗与消毒指南》。2002年,《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由CDC再次颁布。2003年以前,我国的手卫生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年SARS的爆发流行,暴露出我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手卫生的执行)。此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广大医务人员也认识到手卫生对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意义。2009年4月1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该规范从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规范》主要从手卫生基本要求、设施、方法、效果监测等方面给予指导。

临床实践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尤其是在ICU病房、手术室、门急诊、妇产科等护理单元,患者的一切相关照护均由医护人员负责,而护理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直接和间接途径。有调查表明,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晨间护理、体检、换药等几项操作时,双手采样带菌率为100%。医护人员手卫生处理可以有效去除大量暂住菌,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高依从性,即按照卫生行业标准规范洗手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虽然情势如此严峻,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同一医疗机构不同科室间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水平不平衡,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部分护理人员洗手意识较差,手卫生方法不正确。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在本院内的现状,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一个数据性的依据。

1.2研究的目的及目标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诊疗操作时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手卫生依从性及合格率,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研究目标

了解院内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

1.3关键词和定义

手卫生(hand hygiene):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其中洗手(hand washing)是指医务人员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 rubbing)指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而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则为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Treatment compliance):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病人“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

1.4文献回顾

大多数医院感染的发生是由医务人员手部传播造成的,如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已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和治疗操作中,经常与患者的身体、分泌物及各种物体的表面接触,导致手部携带各种病原菌的可能,而护理工作者是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如果在进行护理活动后,对手的清洗或消毒不够充分,就容易导致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下一个患者,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影响患者健康,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因此,加强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保障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本部分从3方面对目前我国手卫生状况进行综述。

1.4.1护理人员手卫生现状

1.4.1.1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黄松峰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护理人员接受过手卫生知识的培训,70%的护理人员认为洗手很重要,是最简单易行、可阻止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1.4.1.2 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手卫生现状:周艳霞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操作时护士对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知晓率达100%,徐仲漩调查认为静脉输液操作对手卫生概念认识知晓率85.1%;标准隔离措施知晓70.1%;洗手指征知晓率90.1%,李桂莲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输液前后洗手的依从性39.6%。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对手卫生认识度很高,但在操作前主动洗手意识薄弱,医护人员主动洗手依从性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内报道平均为12.95%~16.36%,国外报道为48%。操作前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操作后,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操作后洗手,而忽略了操作前洗手及给2个患者进行护理之间洗手。手卫生意识较差,手卫生执行手法不正确。据报道,我国每年由院内感染导致的额外医药费用高达150多亿元,因医务人员手卫生原因造成的感染约占总数的30%。如何正确有效地洗手,达到标准预防,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目前感控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4.2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及现状

1.4.2.1 高依从性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护理单元,患者的一切相关照护均由医护人员负责,而医护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直接和间接途径。有调查表明,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晨间护理、体检、换药等几项操作时,双手采样带菌率为100%。医护人员手卫生处理可以有效去除大量暂住菌,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高依从性,即按照卫生行业标准规范洗手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2.2 我国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 虽然情势如此严峻,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同一医疗机构不同科室间,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水平不平衡,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部分医护人员洗手意,但多数集中于对“洗手”、“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或两者之间效果对比的研究,而“外科手消毒”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通过文献回顾对比的结果看,在临床工作中后者的执行效果确实较前两者好。

1.4.3 影响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1.4.3.1 主观因素

(1)手卫生知识缺乏,认识存在误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表明,我国有约61%的医护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手卫生方面的培训。在实施的问卷调查中,各地医护人员对调查项目知晓率最高为61.00%,最低为44.06%,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洗手方法、自我防护原则,以及标准隔离措施。这一情况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手卫生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其依从性降低。临床工作中,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洗手次数对患者治疗效果影响不大,甚至觉得洗手与医院感染没有直接相关性。当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时,很少有人会认为感染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医护人员没有洗手所致。个别人还存在用戴手套来代替洗手的行为。美国APIC提出手套仅能作为辅助物使用,并不能代替洗手。据调查,医用橡胶手套不可见渗透率达3%~52%,乙烯手套达4%~63%。换言之,戴手套并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而充分保护医务人员以及防止交叉感染。这些现象表明,目前我国多数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认知仅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内化成自我信念贯彻于工作实践中。

(2)自我防护意识强,对患者保护意识弱 医护人员在不同的操作境遇下表现出手卫生依从性的差别。在临床工作中,操作后洗手通常被重视,而操作前洗手却经常被忽视或省略,特别是在无菌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根据报道,医护人员无论多忙,其如厕前后、饮水或就餐前均会洗手,尤其是下班前洗手依从性最高,有的人会认真洗两遍手,包括袋中的钥匙都要冲洗干净。究其原因,大多医护人员预防患者院内感染意识较弱,但自我防护意识较强。此外,医护人员多为女性,她们对自己手部的健康很注重。而频繁洗手对皮肤造成的刺激以及不舒适的干燥感也是影响其依从性的原因之一。

1.4.3.2 客观因素

(1)医护人力配置不足 工作繁忙是目前影响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但追根究底,医护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是其根本原因。近十年来,我国护理人才队伍有了快速发展。至2007年,全国医院总床护比超过了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要求(1:0.4),达到了1:0.42。但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各类卫生需求的增加,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很难满足高质量医疗护理的需求。为了完成现有临床工作,医护人员奔波在不同的岗位与操作之中,在治疗高峰时连续进行各种操作,常常是完成了多个操作过程后才洗手。尤其在急诊科、外科以及重症监护室等快节奏科室。

(2)医院设施投入欠缺 在手卫生的实施措施中,洗手仍是许多医院采用的主要方式。但目前有些医院洗手设施陈旧,已不能满足手卫生的需求。例如:洗手肥皂不能保持干燥、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污染严重、干手设施缺乏等,这些均直接导致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不高。虽然近几年速干手消毒剂在国内全面推广使用,但因其刺激手部皮肤,洁手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医护人员很少使用。因此,提供率高而使用率低是很多医疗机构共存的现象。在洗手后的干手环节,热风吹干或使用一次性纸巾是较理想的方式。但前者消耗时间长而后者成本高且提供不足,也是导致依从性低的重要原因。还有部分护理人员长期习惯用工作服擦干手,这样造成的二次污染比干手的沾菌率更高,完全失去了洗手的意义。

(3)监管机制显效不明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院内感染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是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的,但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手卫生制度管理的要求并不完善和细化,工作人员没有在临床工作中感受到良好的洗手氛围和认识到手部卫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机构中专职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人员编制缺乏,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进行有效监督和常规测评。缺乏有效的监管也使医护人员在手卫生的执行过程中产生了懈怠心理。

当前,手卫生已然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认可的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毋庸讳言,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促进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1世纪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即“清洁的医护,更安全的医护”。我们只有不断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手卫生行为,优化手卫生方法,改善手卫生条件,才能提高医护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终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非实验描述性研究

2.2研究对象

西京医院某个病区内,以病区护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2.3研究工具及方法

2.3.1 研究工具

医院设计的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用于调查人员对医护的洗手行为进行统一记录。

2.3.2 研究方法

由受过专职培训的手卫生观察员按照统一的方法,在医护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现场观察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洗手或手卫生消毒指征及方法的规定均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4研究步骤

查阅相关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文献,进行科研设计,按照设计,进行调查表的制作以及测试,调查对象的抽取,正式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观察、判断,收集处理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3.1护理人员手卫生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护理人员 22人,护理人员应完成手卫生次数为 50次,实际按七步洗手法完成手卫生次数31次,手卫生依从率为82%。

3.2不同手卫生时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表1 不同手卫生时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手卫生指正 应洗手

次数(次)实际洗手

次数(次)依从率

(%)合格数 合格率

接触患者前 11 7 63.6 6 85.7

无菌操作前 8 7 87.5 6 85.7

接触血液体液后 12 11 91.6 9 81.8

接触患者后 9 7 77.7 4 57.1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10 9 90 6 66.6

合计 50 41 82 31 75.6

3.3不同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表2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人员类别 观察人数 手卫生时机 执行手卫生次数 依从率(%)合格数 合格率

医生 5 20 16 80 11 68.7

护士 10 20 19 95 17 89.4

实习同学 5 5 4 80 2 50

护工 2 5 2 40 1 50

合计 22 50 41 82 31 75.6

4.讨论

4.1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总体概况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病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2%,且不同职称、不同手卫生时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所不同,护士手卫生依从率较高,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接受的教育及科室培训有关,由于医院院感科每年有专职人员定期下科室指导,科室不定时培训及考核,护士通过临床实践,洗手意识不断强化,故护士手卫生依从率高于其他医护人员。实习同学、医生、护工因为人员的不断更换接受的培训教育较少,其手卫生从性较低,因其直接参与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这一群体的手卫生状况也不容忽视。

4.2 不同时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

有调?讼允荆?在各种影响手卫生的因素中,医护人员了解手卫生时机对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重要作用,日常护理工作中内科病区的医护人员因对手卫生时机掌握不准确,患者多无外在伤口,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较差。而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高,这可能与外科患者全部为可见性创伤患者,外科护士潜意识里无菌观念强,掌握手卫生时机较准确,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高。

4.3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

通过表2的结果分析,不同职称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可分析认为,实习生和护工由于临床实践经验少,手卫生知识缺乏,对手卫生在控制院内交叉感染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这部分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最差。护士是护理工作中的主力军,对手卫生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对手卫生在进行自我防护、预防交叉感染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工因而洗手自觉性比其他医护人员高。

总结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接受的教育及科室培训有关,由于医院院感科每年有专职人员定期下科室指导,科室不定时培训及考核,护士通过临床实践,洗手意识不断强化,而其他医护人员因为人员的流动、接受的相关教育培训较少,手卫生意识较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2009。

篇6:手卫生调查

一、调查人员及方法:

1、调查人员:院感科人员于每周五医院大查房时到相应科室对科室内医务人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随机跟踪暗访。

2、调查方法:①院感科制定统一的手部卫生遵从率及正确率稽核表②对院感科调查人员进行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时机、正确方法等知识培训;③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人员下科室随机跟随医、护、保洁人员工作过程,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实施手卫生情况,记录调查表每项内容;④汇总调查表,计算各科室、各类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二、结果与分析:

1、第一季度手部卫生遵从率及正确率

第一季度调查共观察到全院各类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的手卫生时机166次,执行手卫生142次,手卫生依从率85.6%。第一季度各月份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见图表1:

2、各月份手卫生遵从率:

2014年11、12月我院刚开始进行手卫生调查,遵从率为57.6%,遵从率较低。2015年1、2、3月,手卫生遵从率分别为63.6%、100%、81.5%。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手卫生遵从率从去年到现在逐渐上升。特别是2015年02月份,调查我院遵从率高达100%,这与我院2月份开展手卫生活动月,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科室开展手卫生自查有关。通过手卫生活动月的知识培训及自查反馈,加强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自觉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因此手卫生遵从率与2014年相比有了一定提高.3、医生及护士各月份手卫生遵从率

表3显示,临床一线的主要工作人群医师、护士中,医师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60.0%、36.3%、100%、74.2%,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相对较好,分别为55.5%、77.3%、100 %、88.2%。

表3:医生及护士各月份手卫生遵从率趋势图1.21100.0%77.3%60.0%55.5%36.3%88.2%74.2%医生护士0.80.60.40.2011.12月1月月份2月3月遵从率

4、干、湿洗手步骤确实率:

调查我院各月份干洗手步骤确实率分别

洗手步骤确实率表4:各月份干洗手步骤确实率趋势图100.0%80.0%60.0%40.0%20.0%0.0%月1月2月123月为:

11、12月15.9%,1月23.8%,2月70.8%,3月87.8%。由表4可以看出自去年以来,我院干洗手步骤确实率逐月上升。但仍须继续努力,争取洗手步骤确实率达到100%。

湿洗手步骤确实率:调查干洗手机率较多,进行湿洗手的机率较少。2014年11、12月份调查无进行湿洗手的时机。2015年1、2、3月

干洗手步骤确实率

11、月份份调查有进行湿洗手的时机,且湿洗手的步骤确实率为100%。

5、科室手卫生遵从率:

1月份手卫生调查遵从率较低的科室有如下两个:骨外科14.3%、泌尿外、五官科25.0%。3月份手卫生调查遵从率较低的科室有如下:放谢科33.3%。

以上三个科室手卫生遵从率较低,应加强重视。科室组织学习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提高手卫生意识,定期进行手卫生遵从率自查反馈,逐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二、不执行手卫生及干、湿洗手步骤不正确原因分析

1、对手卫生的态度:对手卫生不重视,认为工作繁忙、病人需要优先、频繁的手卫生没有必要,手卫生用品投入是增加科室支出、造成浪费,认为手卫生用品配备、执行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2、对手卫生的认知: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消毒剂的安全性、有效性认知程度较低,未完全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及时机,对手卫生依从性影响较大。

3、手卫生设施:普遍存在擦手纸盒不及时放纸现象,洗手液、速干手消剂未及时补充。

4、手卫生执行中存在问题: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发现有院感科人员在场时执行率较好,洗手认真方法正确,但无院感科及科室调查人员在场时执行率较低。

5、有些医务人员认为洗手液有刺激性,洗手会影响皮肤,不宜过多使用。

三、手卫生改进措施

本季度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反映出我院的手卫生遵从率较去年有所提高,干、湿洗手步骤确实率有逐月上升,证明我院开展手卫生宣传月活动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有一定成效。但仍需采取相应措施,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创造手卫生氛围,提高手卫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反复强化手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和保护患者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教育培训,掌握手卫生知识。培训有计划并定期考核培训效果,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继续暗访自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总结问题所在,全科知晓并整改。经常性地以各种方式现场提问,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促使广大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方法。

3、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督和反馈。手卫生落实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每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中,将手卫生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检查,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帮助整改,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篇7:手卫生调查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13~2015年对我院手术室采取多项手卫生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各医院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我院手术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59.55%、62.135和65.16%,呈逐步增升高趋势(χ2=10.018,P=0.002);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3、1.48和1.06,呈逐渐下降趋势(χ2=82.377,P<0.001);2015年共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指征2029例次,实际手卫生1322例次,手卫生依从率为65.16%;医生的手卫生依从率显著低于护士,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7 vs 65.97,χ2=5.241,P<0.05);不同时刻的手卫生中,操作前(接触患者之前和无菌操作前)与操作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环境后及脱手套后)的依从率为57.54、67.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54,P<0.01),接触患者之前的手卫生依从率为最低(41.32%),接触患者的体液后的依从率为最高(76.47%)。结论 我院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明显,说明改善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医护人员;医院感染

临床实践中,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程度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手卫生的感染管理作为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护方法因而受到医院感染部门的密切关注[1-2]。为提高我院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2013~2015年连续3年我科采取多种手卫生临床干预方法,进行手卫生干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2013~2015年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手卫生的干预方法

1.2.1手卫生知识培训 严格按照《医院手卫生规范》的规定要求,邀请我院感染管理质控专家,定期组织我科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1~2次/月,采取互动形式进行。

1.2.2实施考核机制 各外科护士长和相关手卫生检查员负责具体的科室手卫生的定期考核工作,并且不定期抽取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试,同时选派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进行手卫生督查。

1.2.3加大手卫生的传播力度 为科室提供六步洗手图,发放手卫生的宣传教育海报,加大手术室手卫生的传播力度。

1.3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成立以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为核心的手卫生监督小组,对2013~2015年医护操作过程中的手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制成表格。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手卫生例数/手卫生指征例数×100%。

1.4临床资料 采用医院感染率公式:新发的医院感染例数/同期住院患者例数×100%。记录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住院治疗的患者病例数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2013~2015年我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3~2015年期间手卫生依从率逐步升高(χ2=10.018,P=0.002),见表1。

2.2 2015年不同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015年总共考核医护人员手卫生指征2029例次,实际手卫生1322例次,手卫生依从率为65.16%。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低于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1,P<0.05),见表2。

2.3 2013~2015年医院感染情况 2013~2015年医院感染率逐步下降(χ2=82.377,P<0.001),见表3。

2.4 2015年不同时刻点手卫生依从性 时刻点分别为与患者接触之前、进行无菌操作之前、与患者接触后,与患者的环境接触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手套脱掉后,见表4。操作前、后的依从率为57.54、67.41,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4,P>0.05)。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近3年来手卫生依从性的实施在我院手术室医护人员中正逐步提高,2015年我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甚至高达65.16%。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比仍处于平均水平[3-6]。本研究还表明,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普遍高于医生,其原因可能是医生手卫生等操作未经系统全面的培训,也无专门的监督部门加以考核。并且绝大多数病房未固定配置手卫生消毒液,医生检查患者时也不可能随身携带手卫生消毒剂。而护士经常参加医院护理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其操作水平已基本达标甚至符合标准化状态。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医护人员在不同的手卫生操作执行中,在接触到患者体液后手卫生的依从率最高,而在接触患者前的手卫生依从率却最低,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在接触肉眼可见的体液、血液等污染后,存在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对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因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意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对于我科医护人员而言,在对手卫生执行情况、力度等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进一步实施相关改进措施:①需要改善手卫生实施的硬件设施,如在患者床头放置便携式手消毒剂[6],改善手卫生条件。②对重要的手卫生时刻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如重点操作环节(清创、缝合、换药、有创性操作前后),重点部门(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等)的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近来研究发现,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对医院感染的低发生率密切相关呈线性相 关[7]。因此,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手卫生的严格实施可显著减少病原菌、微生物的传播,降低患者感染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节省医疗开支,从而保护了患者的人生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手卫生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我院手术室医护人员近3年来手卫生的依从性和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理解增加了,从而发现手卫生的依从性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工作单位;最高学历;专业;卫生手与外科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外科手洗手方法;卫生手的洗手指征和方法;本单位洗手设施;参加工作后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情况;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被调查人员以不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 并要求其真实填写所在的医疗机构的洗手现状和认识。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之间, 随同卫生局专家组成员到各医疗机构检查工作之际, 对本市、县或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的各类已在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概况

本次发放调查表425份, 回收率100%.无效表9份, 有效表416份。调查了312所医疗机构的情况, 其中县级医院167名, 占40.14%;乡级155名, 占37.26%;村卫生站的41名, 占9.86%;厂矿医院的32名, 占7.69%;其他21名, 占5.05%.人员组成见表1.

2.2 调查对象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

经调查显示, 参加工作后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情况:每年能达到6 h以上的占10.82%, 在1 h~6 h之间的占22.60%, 未参加过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与外科手概念的占47.60%;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外科手洗手方法的占73.80%;掌握卫生手洗手指征和方法的占43.51%;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85.1%, 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13.70%;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98.08%, 见表2.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显示, 有47.60%的人员了解卫生手与外科手的概念, 只有43.81%的人员了解卫生手的洗手指征和方法, 而知道外科手洗手方法的达到73.80%, 只有26.92%的人员了解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相比之下, 掌握卫生手的方法、指征及标准的比掌握外科手洗手方法的学员减少30.29%, 说明凡能开展手术的医院均对外科手有所理解, 而对卫生手比较陌生。有流动水洗手设施的单位占85.10%, 而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只占13.70%;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高达76.68%, 足可反映基层医疗机构洗手现状令人担忧。分析原因之一是:这些人员中参加工作后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在6 h以上的只占11.06%, 在1 h~6 h的只占22.60%, 而从未参加过学习的高达66.59%, 因为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新要求, 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 因而有98.08%的人员急切地希望学习相关知识。

3.2 从调查不难看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洗手概念较差, 洗手不使用肥皂, 只用流动水冲洗3 s~5 s, 操作前只洗一次, 洗手方法不规范, 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医生在查房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门诊医生有20%~30%在特殊检查或可疑患者后才洗手;医技人员中只有20%~3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 步骤合格的仅占26.25%.根本做不到在两患者操作间用消毒液擦手, 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 造成再次污染。而在下班前却能做到较认真地洗手, 洗手持续时间长, 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学员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 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 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 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 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3 诚然, 基层医疗机构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常常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 究其根源: (1) 医护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洗手设施不尽完善, 使用不方便; (3) 经济困难是制约规范操作的难题。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 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3].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时, 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 但要用纸巾关闭水龙头, 以免重新污染双手。不宜使用公用毛巾, 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更科学、更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严格管理措施和科学准确的效果监测是做好医务人员手部清洗消毒, 预防医院感染的要素[4]。在洗手行为还没有成为每名医护人员的自觉行为时, 还应加强监测和管理, 但基层医疗机构受监测条件的限制, 根本做不到按规定监测, 甚至根本就不监测, 如何了解感染的危险和掌握消毒灭菌的效果, 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尽早改变这种现状。在审批新建医院建筑时要考虑到医院感染防治的有关要求。

3.4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5],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 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如不及时更换, 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 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 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 但消毒剂并不能完全替代洗手, 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 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 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要求。

3.5 近年来, 卫生行政部门对县级以上的各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监督管理, 并且得到一定改观, 但对乡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还很欠缺, 故笔者建议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 应做到: (1) 从源头开始抓起, 增加医院感染知识在校教育内容。 (2) 严格开业审批和执业考核关, 应增加医院感染内容的考核和校验, 对凡是医院感染方面存在问题的应对其指导或限期整改, 依法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对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应给予停业整顿。 (3) 各级医疗机构应按要求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制度, 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 提高专兼职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 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 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 各接受进修实习人员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 从规范洗手抓起, 确保医疗安全, 保障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游建萍, 黄庆, 府灵伟, 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扩展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6-428.

[2]邢红霞, 张红英, 武建英,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639.

[3]苗勤, 张辉, 刘晶岩, 等.术前手消毒效能检测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 (4) :317.

[4]郝爱华, 王连琴, 余磊, 等.加强护士手部清洗消毒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68.

上一篇:五一节短信祝福下一篇:小学六一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