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2024-05-10

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精选8篇)

篇1: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提纲)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现任党政职务、最高学历及毕业时间、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取得职称资格和受聘时间、申报职称等级和所属专业学科。

二、申报高一级职称(职务)的理由(主要简述任现职以来的德能勤绩)

1、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态度等;

2、在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循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情况,承担组织安排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工作量情况;

4、参加教材开发、教学参考资料编写的情况;

5、进修提高情况(含计算机、教育理论学习等);

6、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的情况;

7、从事科学研究(包括科技开发、实验实习室或工厂建设改造、社会调查研究等)的项目和成果;

8、外语水平的自我鉴定,以及已取得的成绩;

9、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鉴别水平和所取得的证书;

10、从事党政管理以及工会、学术社团活动、班主任、学生团体及共青团等工作情况。

三、晋升职务后的主要工作设想

1、申报岗位的名称及其职责;

2、个人目标设计。

篇2: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调 查 报 告

根据邵阳市教育局、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指示精神【邵教通(2011)185号文件、邵人社发(2011)164号文件】,我中心学校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先后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进行调研,广泛与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接受反映的问题,对我乡教师职称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各校填报的师资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目前全乡教职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1、师多生少。全乡有农村义务教育初级中学1所,共9个教学班,344个学生,在编教职员工88名,工人2人,在编师生比为1:4;小学5所,25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941人,在编小学教师77人,师生比为1:12,其中因年高体弱、患癌症、精神病等原因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近10人。

2、职称比例不协调。在中学88个教职员工中,副高7人,占7.95%,中级50人,占56.8%,初级27人,占30.7%,其他4人,占4.55%;小学77位教师中,中级48人,占62.3%,初级22人,占28.6%,其他7人,占9.1%。

3、各校中青年教师搭配不合理。村小教师普遍职称高,年龄大,大多是原来的民办转工办的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0多岁,出现严重老化。年轻的教师基本上在中学和中心小学。

二、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1.我乡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村小师资老化,出现断层,音、体、美教师短缺,中学和中心小学超编现象却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是学生在近五年之内突然急剧减少,2008年全乡尚有中小学生4000余人,到2011年却只有1200余人,这样造

成了教师突然大量富余,二是飞仙桥乡临近县城,交通便利,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乡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进了城区就读。三是一些“关系户”教师,被指定到本乡的中学或中心小学,使得我乡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教师超编严重。超编教师无事可做,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也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建议合理分流,或轮岗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对于农村小编制学校,应扩大师生比例,科学安排农村教师编制。

2、中级职称较多,但是年龄偏大,近3年内将有20余名中级教师退休。而现在职称名额有限,部分中青年教师又难已晋升职称。老的退不下,新的上不去,出现断档趋势。建议适当调整农村学校岗位职称的比例,以便缓解目前这种不良状态。

3、近几年教育管理层的队伍不断加强,出现一正多副,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而这些管理层的同志大多是原来的教学精英,他们职称高,却不在教学第一线。建议富余的管理人员,应作出合理分流。

4、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现在已进入民师退休高峰期。民师基本上分布在村小,他们知识老化,教学理念难更新,难信任当今的素质教育,这是制约我乡发展均衡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建议从中学或中心小学富余的年轻教师中抽调一批充实到村小去。

5、人事部门应改革编制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在国家核定的全省中小学总编制数以内,对城、乡学校编制进行均衡配置。

6、工资待遇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只有800元左右,自从实行一费制之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上没有其他福利待遇,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数家不在当地,每年来回路费就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建议适当调整工资比例,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篇3: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安徽省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标准已修订出台, 新标准打破了学历、资历等限制, 构筑了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规定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 破格申报评审相应的教师职务资格。同时, 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 除正常的在编在岗中职教师可申报职称评审外, 与中等专业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的离退休教师以及在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 也可按要求申报职称评审。新标准还增设了实习指导教师职务序列。新标准根据新形势下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对教师能力、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做了进一步调整和更新, 适当增加了教师在教改课改、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考评内容和权重。新标准规定:申报高级职务的, 需胜任2门以上课程 (以1门课程为主) 的教学工作, 并能独立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等;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专业实践, 文化课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考察、开展调研。

以前的标准是1998年制定的, 已经不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方求证, 安徽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出台了《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 从2010年起开始执行。增设的实习指导教师职务序列以前是没有的, 因为中职教育技能性要求比较高, 必须体现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新增实习指导教师职务序列有利于壮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完善和创新中职学校教师职务制度, 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工作。适用范围扩大对拓宽中职学校教师来源, 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有促进作用。

篇4: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摘 要: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从职称系列、任职条件、评审组织和聘任办法入手,优化评价机构,完善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本文结合石油物探学校教育培训系列职称评定工作,阐述石油行业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石油行业学校 教师 职称体系 建立

石油行业中职学校是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国内外市场发展为背景,为集团公司培训操作服务人员和为石油行业、区域经济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学校。长期以来,评审困扰着专业技术教师,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准备和参加评审。这就要求学校人力资源干部把工作做细、做周全,让每名教师都了解自己的技术职业生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细化了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流程和办法,为学校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石油行业教育培训系列职称体系建设的思路

教师职称体系的建设思路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教育培训系列专业教师的水平,鼓励教师多出教学成果,推动学校多出双师、名师,保证和促进学校教学培训工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石油行业教育培训系列职称体系建设的内容

石油行业中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主要包括职称系列、任职条件、评审组织和聘任办法。

1.职称系列

在石油行业中,教育培训系列设定职业技术教育和员工培训教育两个专业职称类别(见表1)。

表1

职称类别中等职业学校

理论教学类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类实训教学类

高级职务高级讲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中级职务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助理级职务助理讲师研究实习员助理实验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

员级职务教员 实验员三级实习指导教师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分为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三大类。

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可申报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理论教学类: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可对口申报副研究员、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实训教学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教学工作,可申报高级实验师或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2)员工培训教育专业。员工培训教育专业分为教育培训研究与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三大类。

教育培训研究与管理类:主要从事教学研究、教育培训研究、培训项目开发、教育培训管理等工作,可申报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理论教学类:主要从事课堂教学、辅导、组织研讨等工作,可根据培训机构层次选择申报副研究员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实训教学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教学工作,可申报高级实验师或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以下职称。

2.评审条件

在评审中,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水平、学历及工作年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水平等条件外,石油行业还突出了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评价要求。以笔者学校教师为例,评审条件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水平、学历资历,以及国家统考英语和集团公司统考英语成绩(60分以上)、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统考计算机成绩(60分以上),还包括工作业绩、授课水平、任课能力、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科研能力、论文著作、获奖成果等方面。笔者学校在教师工作业绩项中,对担任班主任情况进行了量化考核。即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对参评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进行认定,考核参评教师任现职近三年有否担任班主任,连续三年任班主任加1分,连续两年任班主任加0.6分,任班主任一年加0.3分,如果连续三年班主任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另加0.5分。同时笔者学校对教师授课水平也加大了考核力度,对教师现任职以来个人教学工作中的教案、教法、实施效果、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量化评分,在任课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参评教师任现职以来所担任的理论教学课时数、承担实训实习的门数、专题讲座数量及其教学效果等,进行量化考核。

3.评审组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由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以笔者学校为例(见表2)。

表2

高级职称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副研究员经学校上报基础材料、东方公司职改办审核通过后,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育培训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

中级职称讲师、实验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助理研究员经学校教师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推荐,由中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初级职称助理讲师、助理实验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教员、实验员、三级实习指导教师经学校教师初、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

行业教育培训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组织,一般由集团公司(省部级)专业化评审委员会或局(厅)级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职称评审由集团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由不同的局级单位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中、初级职称评审一般由所在学校专业组教师负责,局级职称领导小组负责审核。

4.聘任办法

根据行业标准,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培训)需要,在教师职称评审通过后,由局(厅)级单位统一下达职称资格任职文件,学校根据教学(培训)岗位具体聘用,再形成聘任文件。具体流程如下:学校党政班子根据限额从通过评审的教师中聘任→校长与受聘任教师签订聘任书→聘任期间进行定期及不定期考核→依据考核成绩续聘。

三、以教学能力为重点,合理设计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体系有效性的保障。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首先要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突出对教学培训工作业绩、技能水平、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改变单纯就论文、学历、行业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的要求。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结合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有关要求,对教师的学历、任职年限、行业职称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应有所放宽。对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资历、外语条件,但在本专业领域业绩突出的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可以破格评审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但须具备如下条件:对获得国家三等奖、省部级二等及以上奖项有主要贡献者,或对获两次及以上省部级三等奖项有主要贡献者。

笔者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分别设置了中、高级评审委员会,高级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各相关的局(厅)级单位选拔高水平的教学专家和行业技术能手组成,中级评审委员会成员由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以教学(培训)业务能力作为评审重点,采用个人述职、答辩、专家评议、量化评分、无记名投票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实行回避制度。这样能有效地评价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孙忠法.从职称评定到“双轨”并行——探寻职称制度30年改革[N].中国人事报,2008-12-05.

篇5:云南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

申报评审条件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绩贡献,充分发挥中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以下简称《评审条件》)。

第二条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四个级别,资格名称依次为:助理讲师(初级)、讲师(中级)、高级讲师(副高级)、正高级讲师(正高级)。

第三条

按照本《评审条件》规定,经评审组织评审通过,获得中专教师职称资格者,表明其已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可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聘任其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四条

本《评审条件》适用于我省中等专业学校(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以及按规定参加中专教师系列评审的中等职业校外教育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离退休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含按规定批准延迟退休并在延迟期内的人员)均不属申报评审范围。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中专学校教师职称,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纪,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二)具备中专学校教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达到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关于教学工作量、担任班主任工作、参加企业实践和教育培训的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或同级以上教师资格证)

(四)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五)履现职以来考核结果均为合格及以上。

(六)继续教育符合国家和我省相关规定,并达到我省教师行业的要求。

第六条

申报中专学校教师职称,须具备下列学历和资历条件:

(一)申报助理讲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经过1年以上见习试用,通过考核,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2、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证书,通过考核,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申报讲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聘任助理讲师满4年。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且聘任助理讲师满3年。

3、获得硕士学位,且聘任助理讲师满2年。

4、获得博士学位,通过考核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申报高级讲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聘任讲师满5年。

2、获得博士学位,且聘任讲师满2年。

(四)申报正高级讲师,须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聘任高级讲师满5年。

第四章

评审条件

第七条

评审助理讲师,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有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所教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理和方法等,基本胜任教学岗位,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较好。

(三)能组织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第八条

评审讲师,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较好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较好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履现职期间承担过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创业指导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研管理、技能实践等工作2年以上。

(二)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掌握所教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理和方法等,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好。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并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四)能较好地组织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积极承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教学等工作。

(五)履现职期间,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2、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教材(学术著作)1部。

3、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4、参与教研、科研项目1项。

5、艺术类教师创作的作品或表演成果在专业比赛中获地厅级奖励,或指导学生在地厅级专业比赛(展演)中获三等奖、在校级专业比赛中获二等奖。

6、体育类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地厅级赛事中获优秀奖、在校级专业比赛中获前6名。

第九条

评审高级讲师,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形成可供学习借鉴的德育经验,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研管理、技能实践等工作,累计满6年(获得博士学位者为2年)。

(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能熟练地担任一门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胜任教育教学带头人工作,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践中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四)能指导青年教师组织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较突出成果。

(五)履现职期间,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且近3年每年完整主讲课程2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良好,校级教学考核成绩优秀(指本校教学考核排名前15%)。

2、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正式出版学术著作(译著)10万字以上(排名前2);或主编出版教材1部(排名前2)。

4、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

5、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排名前3)。

6、作为第一指导者指导学生或本人参加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获省级奖项。

7、艺术类教师创作的作品或表演成果在专业比赛中获省部级三等奖,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专业比赛(展演)中获三等奖。

8、体育类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赛事中获前6名(团体或个人),或具有国家级裁判资格并在省部级赛事中两次获“优秀裁判”。

9、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或育成新品种1个(均为排名前3)。第十条 评审正高级讲师,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可供推广和借鉴的德育经验或模式,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研管理、技能实践等工作,累计满10年(获得博士学位者为5年)。

(二)深入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熟练地担任一门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卓著,教学特色鲜明,形成可供推广和借鉴的教学经验或模式。

(三)科研水平、学术造诣或科学实践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担任州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或取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本专业的发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指导和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能指导青年教师组织开展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活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五)履现职期间,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校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且近3年每年完整主讲课程2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优秀,校级教学考核成绩优异(指本校教学考核排名前5%)。

2、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或省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前3)。

3、独立正式出版学术著作(译著)20万字以上;或主编出版教材2部(排名第1)。

4、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篇以上。

5、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地厅级科研项目2项。

6、主持完成基层科技推广、开发、扶贫、科技教育兴农等省级项目,并担任主要负责人(排名前3),已在较大范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

7、作为第一指导者指导学生或本人参加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获省级一等奖。

8、艺术类教师创作的作品或表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排名前3),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专业比赛(展演)中获二等奖。

9、体育类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赛事中获前3名(团体或个人),或担任国家级体育赛事裁判长职务。

10、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或育成新品种2个(均为排名第一)。

11、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技创新人才等专业技术荣誉称号。

第五章

破格评审条件

第十一条

对不具备本《评审条件》第六条规定的学历和资历条件,但业绩贡献突出,且符合第五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和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相应评审条件,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一)破格申报高级讲师,须具备以下条件2项:

1、获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教育教学荣誉称号之一或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2、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教学、教研、科研等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篇以上。

3、正式出版学术著作(译著)15万字以上(排名前2);或作为第一主编(或第二副主编)出版教材2部以上。

4、获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等奖。

5、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2项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排名前3)2项以上。

6、获省部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二等奖3项以上。

7、艺术类教师从事艺术创作,作品获省部级二等奖项以上。

8、体育类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体育赛事中获前3名(团体或个人)。

9、专业课教师达到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领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或本专业(工种)二级(高级)水平。

(二)破格申报正高级讲师,须具备以下条件2项:

1、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教育教学荣誉称号之一或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2、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教学、教研、科研等学术论文1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8篇以上。

3、正式出版学术著作(译著)30万字以上(排名前2);或作为第一主编(或第二副主编)出版教材4部以上。

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4项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排名前3)以上。

6、获省部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以上。

7、艺术类教师从事艺术创作,作品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以上。

8、体育类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国家级体育赛事中获前3名(团体或个人)。

9、专业课教师达到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或达到本专业(工种)一级(技师)水平。第十二条

讲师破格申报正高级讲师,须在具备高级讲师破格条件的同时具备正高级讲师破格条件,且成果不能重复累计。

第六章

第十三条 承担学校(单位)领导等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其教学课时量原则上不低于专任教师课时量的三分之一;承担学校(单位)中层领导等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其教学课时量原则上不低于专任教师课时量的二分之一。

第十四条

延迟申报情形和期限规定:

(一)履现职期间,未参加考核或考核不定等次或等次为基本合格者,当年不计入履职年限且每次延期一年申报;考核等次为不合格者,当年不计入履职年限且每次延期两年申报。

(二)党内受到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者,自处分之日起,分别在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内不得申报;受到行政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处分者,自处分之日起,分别在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内不得申报。

(三)存在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问题或有违反师德行为者,自查实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报。已评审通过的,取消通过资格;已取得资格的,取消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

(四)工作中出现教学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一年至五年不得申报。第十五条 有关规定说明:

(一)本《评审条件》第六条中的“通过考核”指考核定职情形。

(二)本《评审条件》所要求出版的著作,是指取得ISBN标准书号并出版发行的学术著作,凡论文汇编、以笔名或单位名义出版发行的书籍,均不属此范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指在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统一刊号(ISSN)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凡在增刊、专刊、特刊上发表的论文,均不属此范围;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或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其他期刊均不属此范围。

(三)本《评审条件》中所要求的学术和业绩成果,均须为申报人员所从事的学科专业。

(四)本《评审条件》中的“以上”均含本级。

(五)“省部级”指省委省政府或国家部、委、办、局层次。“地厅级”指州(市)委州(市)政府或省级委、办、厅、局层次。

(六)职业技能大赛指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及国家行业部门组织的,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独立举办或联合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七)艺术、体育类教师的成果除单独标注外均指个人或第一完成人(第一指导者)。

(八)同一事项多次获奖的,只以其中最高奖项计。第十六条

各地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不低于本评审条件的标准制定本地本校评审条件实施细则。州市由教育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规范性文件程序制定并联合发文;学校按“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要求,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公示无异议,报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发文。在制定细则时,要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依据,突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和实际水平的考核,突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导向。

第十七条 非公有制单位申报人员,按照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职称申报评审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评审。

第十八条 本《评审条件》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篇6:学校教师职称申请书参考

思想政治课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科——这就是我对政治学科的理解。我尽可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和知识,将枯燥的政治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我深入浅出、活泼幽默的授课风格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任现职以来,我每学期任初三级四个班政治课,每周12节课,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我所任教的班级连续五年保持了全市统考及中考平均分的全镇第一名,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优秀率约为30%左右,受到了镇教育组的通报表扬。我所任教的学生______等人考上了__中学;__x、__x、____x等数十名同学考上了潮阳师范或潮阳一中;赵庄豪、庄健秀、詹宏源等上百名同学考上______x等学生已从____x毕业任教于本镇,为我市的教育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此外,我不断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20__年11月和20__年11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评比,20__年3月、20__年4月以及20__年12月参加镇教办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均获得一等奖。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总结教学心得,所写论文《政治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三步走——政治复习方法之我见》、《活用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分别发表在《仙城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第一、二、三辑上。其中,《活用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作为我此次申报中教一级的参评论文获得“良好”,并且在今年7月镇教育组组织的论文宣读会议上进行宣读,获得一致好评。今年6月我所写的教学论文《润物细无声——谈政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镇年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通过听、评、讲、写、学,我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表现突出,19__年起我任学校政史教研组组长,20__年起任初三年级组长。20__年10月,我被镇教育办委任为镇政治学科带头人及政治中心教研组组长。在我的带领下,我镇政治教研组紧紧把握了教改方向,密切关注“新课程”发展动态,组织召开教学教研商讨会,如参加20__年10月在陈店中学、20__年10月在峡山中学举行的潮阳市优质观摩课,20__年8月参加了汕头市教育局主办的“新课程通识”培训、20__年5月潮阳实验学校“教学交流活动周”等活动,竭力提升我镇的教学教研水平。实践表明:我完全能胜任中学政治科的教学工作。

在承担政治教学同时,我一直担任初三级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的基本理念是:平等是基础,真诚为核心,关爱作桥梁。正因为我尊重了每位学生天赋的平等权,学生也尊重我,班主任工作便很容易开展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切实做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加强纪律教育,实行目标管理;端正学生态度,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班风学风……我更把“培优转差”作为中心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注重优秀生的培养,也注意中间状态学生的拔高,更狠抓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我采取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效果。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涌现了如王贤玲、罗文权等一批汕头市三好学生,赵宪科、詹伟豪等一批汕头市优干;林扬生、张世亮、冯浩标等获得了“进步奖”;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获得了“先进集体”、“文明班级”、“好人好事标兵班”等荣誉称号。正因如此,19__、20__年我获得校“优秀班主任”称号,20__年、20__年获得镇“优秀班主任”,20__年获得镇“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为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的理论水平,我不断归纳我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写了《没有不合格的学生》、《班级管理的核心——爱与真诚》、《改进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素质》等教育论文,获各方好评。

作为一名教了八年初三政治学科和做了八年班主任的教师,我从不吝啬自己的所得,总是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畅谈教育教学的得与失。20__年及20__年9月,由镇教办组织我向分配到我镇新教师开设讲座《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性》;20__年5月在全镇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我向任介绍我的管理经验。作为镇政治学科带头人和政治中心教研组组长,我每年至少向全镇政史教师开设一堂示范课;每学期不定期地组织举行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如政治教师基本功评比、中考备考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课改方向等等。20__年及20__年4月,由学校政教处和团支部组织(20__年我开始任校团支部书记),我向初二年级学生及教师作了名为《踏好人生每一步》的讲座,为激励学生向学、矫正青年教师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稳定学校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我的指导下,我校赵晓珊、张毓珍、周芹华等青年教师在我镇性优质课评比中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我在尽到对青年教师传、帮、带职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uexila

篇7:镇中心学校教师职称评聘方案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镇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局面,根据省、市、县人事局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经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及全体教职工讨论,特制定我镇教师评聘方案。

一、职称兑现人员任教学校及参与支教分值(支教每年加5分)

1、任教于中心校、南洪得1分,任教于三十埠、新民、华城、龙岗、黄浦、张庙、土山、油坊得2分;任教于牛寨、斗镇、青岭、四十埠得3分;

2、支教对象为完小教师数在9人以上(不含9人、班级数乘以1.5人)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自愿参加人员。支教一年得5分(职称兑现后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根据工作需要,有需要支教的,中心校直接安排支教)。

二、评聘条件与考核分值

1.思想政治表现

(1)近五年来,年度考核一次不合格扣5分,年度考核优秀每次加2分,累计加分不超过6分。考核办法,查阅证件。

(2)出勤情况。一学年出满勤记5分,旷一节课扣1分,事假一天扣0.1分,病假一天扣0.05分,重大病或住院经县局批准请假后不扣分。考核办法,所在学校证明,考核组抽查学校日志。

2.资历条件:教龄每年按1分累积计算。

3.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

(1)工作量(10分):教师每周任教课时必须得到16节(含16节),校长、教导主任及相关人员课时参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不足16节,一节扣0.5分,超出部分不加分。考核办法,查阅教师课表、学校总课表。

(2)获奖情况:

A近五年个人获奖:国家级5分、省级4分、市级3分、县级2分、片级镇级1.5分,只以最高级别记一次(如某一层次获奖分名次,市级及以上每低一等次减1分,县级每低一等次减0.5分,片级镇级二、三名为1分)(以上获奖必须是通过中心校及教育体育局上报)。

B指导学生获奖同前A(指导教师有文或有证);

C任现职以来论文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记2分、1.5分、1分,市级2.5分、2分、1.5分;省级(一等奖3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2分)及CN刊物发表文章的记3分;国家级一等奖3.5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2.5分;在《长丰教研》上发表文章的记1分,多篇累加不超过1.5分;长丰教育网发表论文的记0.5分每次,累积得分不超过1分。市、县级论文多篇累加不超过3分(同级只记最高奖一次);省级及CN刊物累加分数不超过3.5分;国家级多篇累加不超过4分(相关研究所等获奖论文以省级记分),(所有提供的证件必须真实,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当年兑现资格)。

(3)近五年获得:

县级教学能手加2分,市级教学能手加3分。

县级骨干教师加2分,市级骨干教师加3分。

县级学科带头人加3分,市级学科带头人加5分。

本项记最高得分项,不累计加分。

省级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直接兑现(无第四大项情况)。

(4)评小高资格年限:每年记1分(评审年限取整数,只进不舍)。

三、教育教学成绩

(1)考核近两学年教学成绩(两学年均分)。以每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及教育教学检查为准。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全镇第一名12分,每降一名减少1分(记前八名),两学期相加除以2(同时任教两个及以上学科均为前八名,以高者为准;其中一科不在前八名,取均分。中途接班教师上一学年检测非后三名,名次照常,后三名,每升2个档次加1分。),(检测倒数三名分别扣1.5分、1分、0.5分);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师作业、备课为准,第一名4分,每降一名减少0.25分,近一学年的成绩相加除以次数为得分(未抽查到教师分值取参与评聘教师分值的平均分)。教师此项成绩得分为以上两项得分之和。

(2)近两学年,全镇综合评估前六名,校长加分,第一名加6分,每降一名减少0.5分,两学年均分(副校长及学校中层此项分值是校长的一半)。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当年不允许申报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1.职业道德差、乱收费、乱摊派、向学生家长索取钱物的;

2.在五年之内违反计划生育的;

3.未经学校同意在校外兼职的;

4.因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的;

5.当年受记大过及以上处分的;

6.近三年一年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或病假累计超过半年的;

7.不服从学校工作调配的;

8.近三年中,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五、评聘方法

1.书面申报:凡符合条件者,均可向学校评聘领导小组送交书面申请,未交书面申请者,按自愿弃权处理。

2.组织考核:由评聘领导小组按本方案集体考核打分。

3.初录推荐:按积分考核结果从高分到低分初录选取。

4.张榜公示:初录结果公示五天,接受群众监督。

5.上报审批

六、以上职称评聘试行方案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领导组研究。

七、适用对象:符合晋升、聘任基本条件的人员(2014年1月1日前岗集镇中心学校在职在岗教师)。

八、职称评聘领导组

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由职称评聘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

(当年参加评聘人员不得进入评审小组)

九、方案解释权在岗集镇中心学校办公室。

长丰县岗集镇中心学校

篇8:学校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职称, 能熟练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 同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 (或以上) 技能等级证书者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一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中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当前,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有“技能考证型、短期培训型、学习考试型、挂职锻炼型、企业引进型”等类型。从总体上看, 这些做法呈现了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培养的主体还是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 是一种内部培养;二是培养的时序主要是后继培养, 即培养现有的专业课教师, 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三是培养的重点是补偿式培养, 教师缺技能补技能、缺经验补经验。这样的培养策略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 从长远发展看, 要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 不能完全依赖学校与教师个人的努力, 而应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引进制度,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制度, 实现职教师资的社会化培养, 并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与体制。

遇到的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今天, 各中职学校采取一系列途径和方式, 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但对农村中职学校来说仍存在不少问题: (1) 专业课教师占学校教师队伍的比例不足50%, 明显低于60%的国家要求, 且专业课教师90%以上是从文化课教师转岗或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 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与有效深入企业实践实训锻炼的渠道, 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2) 学校专业设置变动频繁, 专业课教师中专业对口的比例很低, 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跟踪专业发展的能力; (3)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政策保障及评价激励机制等不完善, 多数“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在参与中小学教师晋职晋级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双师型”教师的继续培养与持续专业成长困难; (4) 现有“双师型”教师主要是较低级别的“双证型”教师, 多数对实际生产过程并不熟悉, 导致农村中职学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 没有形成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专业教师及一般教师的合理梯级结构。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农村中职教育特点与本校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分析, 及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行动研究, 探寻适合本地农村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策略模型与保障激励机制, 为学校乃至本地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评价管理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本课题研究, 构建适应农村中职学校科学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策略模型, 指导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践行动, 促进专业教师持续健康成长, 优化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研究对象与方法以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代表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 调查分析、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等方法相结合。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 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文献收集与启示研究; (2) 农村中职教育特点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系调研; (3) 校本“‘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践行动探索; (4) “双师型”教师培养多种途径比较与综合分析。

研究过程及其分析

农村中职教育特点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系调研农村中职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门类, 其教育特点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 农村中职学校教育仿高等教育的专业分类与教学管理模式, 客观上需要大批既懂专业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 套用中小学教育教师管理体制和职称评聘模式, 造成高层次专业教师引进与自主成长困难; (3) 学校专业设置变动频繁, 造成专业教师队伍稳定性差, 专业教师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专业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 (4) 以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与基层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 学校批量培养教学需要的中低层次“双师型”教师具有现实可行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行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结构现况与学校专业设置规划, 制定科学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目标和量质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行动方案。

2.积极搭建网上网下结合的宣传、培训平台, 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综合利用学校网站、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平台, 报道表彰“双师型”教师成长事迹与业绩, 引导教师自觉树立与农村中职教育特点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价值观。

3.学校不断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人才的“挖潜”培养。 (1) 选拔保送各学科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骨干到名校名企进修考察, 培养成具有“牵引制动车头”作用的学科带头人, 由其“牵引”本学科专业教师队伍沿“科学轨道”有序前进; (2) 选送核心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各类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3) 由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对文化课转岗教师、新招聘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式帮扶培养; (4) 办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强化工学结合, 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循环锻炼“实用”培养; (5) 加大奖励力度, 鼓励专业教师自主提升专业理论与技能, 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 促进自主提高; (6) 鼓励“双师”素质教师参加技能考证, 进行“双栖执业资格”培养。

4.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双师”素质培养。学校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跨行业横向联系, 从相关事业单位与合作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挑选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技师, 聘为专业课兼职教师, 进行专业理论课堂教学能力达标培训。这样, 能使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聘任来源, 加快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

5.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双师型”教师拓展、储备培养。建设好“毕业生跟踪指导网”, 对社会闲散师资进行网络培养, 以便实习生、毕业生与在线专家教师开展“师徒结对”。通过学校与学员在线发布威客式悬赏任务, 驱动高层次社会闲散师资按要求开展指导服务, 以此方式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在线拓展、储备培养。

比较分析各种“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适应条件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研究结论

构建了“农村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策略模型”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设计了“农村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机制” (1)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学校评价激励机制。一是以专业组为单位的市场化人事动态管理制度, 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技能实训指导能力达标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 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与各等级“双师型”教师课时津贴按比例上浮制度, 评先彰优与年度考核、晋升晋级活动中“双师型”教师量化加分制度等,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管理组织机构,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实施公费培训学习与企业挂职、实训基地锻炼课时津贴制度,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四是各专业配备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五是参照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组织开展符合中职学校专业特点的继教培训,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持续专业成长。各学科带头人引领专业课教师,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学习、实训演练, 并组织考核评价。确保每个继续教育周期内, 每位专业课教师累计脱产进修、校企交流、实训锻炼时间不低于6个月,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时间保障。 (2) 地方政府统筹规划, 跨行业整合本地区的职教师资力量, 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机制与高层次“双师型”人才的管理制度。一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 组建地区职教集团, 鼓励各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组建本地区职教理事会, 指导本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选拔各学科带头人;二是建立中高级“双师”素质人才在本地区内跨行业动态人事管理政策机制。对中职学校富余“双师型”教师实施跨行业优待安置, 防止人才培养浪费;三是促进校企开展产、学、研全面深度合作, 系统解决学校师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技能教学指导教师与企业招工、员工岗位培训、宣传、科研等问题;四是推动以师徒结对技能教学为核心的《毕业生跟踪指导》网络建设, 有效利用社会闲散师资力量进行多途径、灵活方式的“双师型”教师拓展、储备培养, 组建庞大的在线专家 (技师) 辅导团队, 促进以企业员工与农民工为主体的本地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1) 农村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模型。本研究从实践操作层面, 系统直观地提供了“农村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价值导向、途径选择、政策与制度保障、操作流程。对其他农村中职学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农村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保障机制。在理论层面上, 突破了中职学校与教育部门的内部式、后续式、补偿式等原有培养模式。特别是提出并创建基于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 以师徒结对技能教学为核心的“毕业生跟踪指导网”, 尝试利用社会闲散师资进行多途径、方式灵活的“双师型”教师拓展、储备培养, 组建在线专家 (技师) 辅导团队, 对职校实习生与毕业生开展跟踪指导服务。这样变原有的被动适应性培养模式为充分体现职教公益性的社会化、前瞻性、主动拓展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存在的问题与日后努力的方向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双师型”教师拓展、储备培养。但这种培养途径的网络平台软件本身需进一步优化, 在线专家教师的资格审核与师徒结对教学管理、工作量统计、薪酬管理模式等都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以尊重“双师型”教师的校园文化为导向, 引导中职教师自觉树立“双师型”教师价值观;依学校专业设置规划, 制定科学的教师队伍结构目标和量质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行动方案, 即:跨行业选拔考察学科精英, 进行学科带头人培养;选送核心专业课教师, 进行专业骨干培养;师徒结对帮扶, 进行新人培养;实训基地工教结合, 循环锻炼进行“实用”培养;开展技能竞赛, 促进自主提高;鼓励技能考证进行“双栖执业资格”培养;校企双向交流挂职锻炼与引进进行补充培养;对高层次社会闲散师资进行网络“储备”培养, 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政策保障与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双师型”,培养途径,策略模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4) :58-60.

[2]郑秀英.“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7) :75-78.

[3]熊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途径探析[J].学校管理, 2011 (12) :159-160.

[4]朱孝平.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3) :43-45.

[5]李志强, 侯谦民.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7) :5-9.

上一篇:公务员《单位同意报考证明》下一篇:小学特色开学典礼流程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