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2024-04-15

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通用9篇)

篇1: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2-5-4 14:27:14

文章来源:工信局 浏览次数:1089 怀来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四周群山环抱,桑干河、洋河、永定河横贯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怀来盆地和区域小气候。怀涿盆地位于北纬40°东经115°,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394米到1978米,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为葡萄生长发育、葡萄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品种葡萄栽植提供了绝佳的气候条件。

自“中国第一瓶”干型葡萄酒于1976年在这里诞生,怀来县将葡萄、葡萄酒产业列入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了建设“中国北方葡萄酒城”的战略目标,一手抓葡萄基地规模化发展,一手抓葡萄酒生产企业建设,使葡萄酒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一)、历史悠久的发展渊源

怀来种植葡萄的历史悠久。据《宣化府志》记载,明清时代,怀来葡萄已成为每年宫廷贡品(怀来一带古时属宣化府)。解放后,桑园乡暖泉村的白牛奶葡萄特定为国宴佳品。1974年至1995年,先后有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弗开韦等研究员、北京农大黄辉白教授以及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的几十位葡萄专家都曾在沙城地区进行考察,一致认为怀来是我国东部地区生产佐餐葡萄酒的最佳产地。

在我国,怀来沙城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大葡萄酒产区,研制干型葡萄酒最早。1976年,原沙城酒厂研制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并成立了科研所专门进行“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研究”,其成果产品“长城干白”四次蝉联国际金奖。1983年经外贸部批准,由张家口地区长城酿酒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香港远大公司三家合资成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当时国际一流的前处理设备和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生产葡萄酒最具规模最现代化的生产厂家。2000年和2001年怀来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对沙城葡萄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0年怀来县荣获“河北省葡萄酒产业名县”称号。(二)、快速发展的葡萄酒生产

到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遍布全县16个乡镇、145个村、4.2万农户。形成酿酒葡萄、鲜食葡萄、酿酒鲜食兼用葡萄同步发展的格局,共达150个品种。葡萄酒产业在龙头企业——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通过招商引资、外联合作、独资兴建等形式,建成葡萄酒、葡萄原酒生产企业33家,年产葡萄酒20万吨,年销售成品酒近1亿瓶。

此外,怀来县还大力发展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引导规范并发展相关产业。目前,全县酒瓶、酒杯、橡木塞、橡木桶、纸箱等上下游产品生产一应俱全。仅4家玻璃制品企业年产酒瓶及酒具1.5亿个,产值超亿元。二是加速多业融合。大力发展葡萄园生态观光、葡萄酒酿造体验、品酒、酒文化传播和休闲度假等新型旅游产品。修建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通过葡萄酒庄品游、参观酿酒流程、定做节日产品等形式吸引游客。目前,全县葡萄文化旅游收入在全县旅游业收入中的比例达40%以上。三是产品深度开发。将葡萄籽作为新产品原料,研究生产出高级化妆品,已结合温泉疗养推广使用,美容效果相当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怀来年均生产尾料饲料6000吨,创造效益近千万元。(三)、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际流行的葡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和遵循国际酿酒法规和先进的酿造工艺,使怀来葡萄酒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容辰”干白、干红葡萄酒分获第四届北京希尔顿国际葡萄酒展览会国内第一、第二名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长城”葡萄酒是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被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选为唯一指定用酒。长城葡萄酒亦是唯一荣登全球权威商业调查机构美国盖洛普“21世纪奢华品牌榜之顶级品牌榜”的中国葡萄酒。怀来生产的葡萄酒全部标注了“沙城产区”字样,以整体带个体,以个体促整体,提升地域和产品品牌效益。目前,“沙城产区”的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4%,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怀来葡萄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放大,销售量正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拉动地方经济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

(四)、体系健全的公共服务

怀来县成立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协会,大力推行葡萄标准化种植、葡萄酒标准生产技术, 依托中国长城葡萄酒科研中心筹建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上给协会成员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还加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中国葡萄学会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开发新技术,建成嫁接苗木繁育中心,为基地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怀来县已成功举办了12届 “中国怀来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美、英、法、比利时、阿根廷以及北京丰收、北京龙徽、台湾威盛等国内外葡萄酒巨头纷纷抢滩怀来葡萄产业市场。沙城产区的葡萄酒,已经成为象征着高品位、高质量的“东方美酒”享誉全国,名扬海外,远销英、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健康、包容,拥有美酒般气质的“中国葡萄之乡”——怀来,用葡萄酒酿造了地方情韵,用葡萄酒构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用葡萄酒凝聚着民族品牌的号召力。一个具有绝佳品质的一流葡萄种植基地正在这里形成,一个具有“链条化、纵深化、特色化”的葡萄酒产业将在这里走向世界!

篇2: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http://2007年8月8日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葡萄产业已成为河北省怀来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007年7月28日,在河北省怀来县项目签约仪式上,有10个项目达成共识签订合约,其中与葡萄酒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就有3个。

为什么葡萄酒项目会竞相落户怀来呢?

“怀来的葡萄品质是中国最好的,再加上当地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我们愿意让自己的企业落户怀来。”刚刚签订合约的北京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梅对记者说。

怀来依托葡萄这一特色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目前,怀来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3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130多个街村,近4万农户,来自葡萄种植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占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葡萄加工企业发展到14家,原酒及葡萄酒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5万吨和6万吨,葡萄产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60%以上,真正成为怀来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怀来,采访葡萄园、酿酒厂、酒庄及政府相关部门,探寻葡萄是怎样富了怀来人。

抓住特有优势

打造中国葡萄之乡

地处北纬40度的怀来县,凭借适合葡萄生长的独特自然优势,与法国的波尔多、美国的加州并称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葡萄种植已有1000年的历史。2000年、2001年还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并带来丰厚的收入?怀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建立多个种植基地,还积极改进种植技术,实现多品种开发、多品种种植,使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节节攀升。

地处怀来县土木镇的长城葡萄基地就是怀来最早建设的基地之一,基地一直实行“三统一分”的管理办法,统一规划开发、统一销售结算、统一技术培训,分户承包管理。8年来上交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酿酒葡萄2529万斤,总收入3198万元。

“在基地里种葡萄不用费心,只要按照基地的要求种植,就不愁卖不出去。”说话的人是土木镇土木村的村民张金海。张金海从基地最初成立的时候包了3亩地开始种植酿酒葡萄,“虽然每年要交基地10%的管理费,可大家都抢着承包。因为种葡萄前期的投入很大,基地已经做好整套的配套设施,我们过来直接种就好了。”承包了10年的张金海已经尝到了在基地种葡萄的甜头。“我这3亩葡萄地,每年纯收入都能挣7000元到8000元,行情好的时候能赚到1万多元呢。”

在怀来像张金海这样在基地承包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怀来葡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产量上去了,葡萄的质量又成了怀来人关心的焦点。为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怀来葡萄产业集团和葡萄酒局还对生产技术、品种结构、产量控制、农药残留进行监控,从株距、日照等方面入手,传授最佳的葡萄种植模式,全面加强技术服务。特别是葡萄种植现代化、科学化的引入不仅使农民彻底改变了以前片面追求产量的做法,而且自发组建了“酿酒葡萄合作社”和“红提葡萄专业协会”,使全县的葡萄产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产量和质量提升了,销路自然不愁了。为了使葡萄能够更好的保存和运输,调节葡萄上市时间,怀来又开始琢磨葡萄保鲜的方法,使农民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有了冷库,我们能使怀来的葡萄从9月份一直卖到第二年的5月份。”家住怀来县桑园镇石门湾村的村民武树军说。武树军原在北京打工,后来因家乡的葡萄产业发展起来了就回来办冷库厂,“现在挣的钱比在北京打工都高。”

据武树军介绍,这两年怀来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这收购葡萄。有了冷库后,新摘下来的葡萄只要在冷库里冻上24小时就能保证在路途中3—7天的新鲜,现在连海南的商家都来怀来买葡萄。此外,冷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让葡萄延迟上市,最多可以保鲜6个月,可以错过九十月份葡萄上市高峰期,价格也能翻好几番。

在怀来还有一种种植葡萄的大棚,通过调温、调光和通风,可以延迟葡萄成熟的时间,从而达到延迟葡萄上市的时机,使出售葡萄的收益成倍上涨。

培育市场龙头

酿造优质葡萄酒

“怀来要通过发展产品的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到终端产品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怀来县县委书记李建华表示,怀来葡萄产业发展必须要延长产业链条,而延长产业链条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怀来葡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葡萄酒加工企业是拉长产业链条的第一步。凭借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怀来先后吸引了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客商建成了河北马丁葡萄酒有限公司等12家葡萄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确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长城葡萄酒这一名牌产品畅销和公司壮大,仅怀来、涿鹿两县以10万亩龙眼葡萄为基地的葡萄酒,年销售总额便可达6亿多元。

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依托怀来优质的葡萄原料酿造的长城干白、干红葡萄酒,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享誉海内外。常务副总经理奚德智对记者说:“围绕葡萄化产业,我们与乡、镇、村先后建设了8个具有国内先进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新型葡萄酒发酵站。仅这8个发酵站及果农的葡萄生产,就可使地方直接获利2亿多元。”

迄今为止,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已在全国拥有优质葡萄酒基地15万亩,年综合生产能力达5万吨,市场覆盖各省区市,远销法、日、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可消耗葡萄原料15万吨,直接带动农户76万户。

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怀来的支柱产业,为怀来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怀来人并不满足,他们又开始研究市场发掘葡萄更多的价值,小小的葡萄又被他们琢磨出了新花样。

在怀来大大小小的饭店里,有一种饮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可乐也不是果汁,而是怀来本地产的葡萄醋饮料。

“其实葡萄醋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葡萄酒再次发酵而成,但它是对葡萄产业链的补充。”生产葡萄醋的怀来赤霞葡萄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铁城对记者说,“现在葡萄醋的生产规模比起葡萄酒还不是很大,但随着渠道的不断扩宽,我相信总有一天葡萄醋会成为一种时尚健康饮料,带动怀来经济的发展。”

多种形式开发

延伸产业增值空间

成排成排的绿色葡萄架、各种特色蔬果园、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在微风中摇

曳的柳树、安静祥和的官厅水库,这处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叫德尚葡萄酒庄园。

与传统意义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不同,葡萄酒庄园是集种植、酿造、销售、旅游为一体的新葡萄酒产业形式。“葡萄酒庄园将是怀来中小型葡萄酒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德尚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季伟信心十足地说。

“是不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葡萄酒庄园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呢?”记者不禁疑惑道。“不会的,酒庄的酒都属于„自家酿造‟,走市场的中高端路线,利润不比葡萄酒加工企业少,加上酒庄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工厂和旅游区,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不少的。你看,我们庄园所处的小南辛堡镇小七营村已由原来最穷的村,变成最富裕的村子了。”贾季伟向记者解释说。

像德尚这样的葡萄酒庄园在怀来县已经建成12家。为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园(酒堡),怀来还规划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集群项目,规划建设20个年产葡萄酒50吨以上的葡萄酒庄园(酒堡),新发展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3000亩,酿酒能力新增2000吨。

随着庄园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怀来县葡萄生态旅游建设也初具规模。目前,怀来以葡萄产业为资源,投资2000万元培育葡萄园生态观光旅游和葡萄加工、品尝体验旅游。结合葡萄庄园(酒堡)建设开发酿酒葡萄旅游观光,葡萄酒品展示,葡萄酒文化展示;结合鲜食葡萄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开展葡萄采摘、观光项目,建设高标准鲜食葡萄采摘园、葡萄沟、葡萄谷、葡萄展馆以及相应的旅游景点,发展葡萄采摘观光。

同时重点通过开发一日游项目,开通北京到怀来葡萄旅游专线,建设桑园————暖泉鲜食葡萄观光带和官厅湖葡萄酒庄观光带。通过召开葡萄采摘节、葡萄酒节、品酒节、葡萄园消夏晚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带动葡萄旅游业的发展。

做好配套服务

巩固发展立县产业

“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酒也要美器来衬托。在怀来,作为葡萄酒产业的配套产业,葡萄酒瓶的生产也上了规模,更好地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

截至2006年,怀来县已有玻璃制品企业4家,初步统计,目前怀来县13万亩葡萄园、14家葡萄加工企业及相关产业中常年从事运输、贩售、包装、生产的工人和季节性用工已超过10万人。

不仅是酒瓶酒杯,为了扶持好葡萄这个主导产业和立县产业,怀来县积极做好各种配套措施服务来巩固产业发展成果。怀来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葡萄

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葡萄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吸引外资、鼓励农民种植葡萄的优惠政策,聘请了10多名国内专家、教授做指导,并组建了“怀来葡萄产业集团公司”,负责全县葡萄行业管理、组织协调、技术服务、苗木供应、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开发规范葡萄产业,实现了葡萄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经营。

怀来县委书记李建华表示,在发展葡萄主导产业上,要严格按照“围绕龙头发展干红酿酒葡萄,稳定干白酿酒葡萄,面向市场积极发展鲜食葡萄,瞄准生态旅游启动园艺葡萄”的发展思路,采取“多品种种植、多系列加工、多形式开发、多龙套牵动、多元化上市”的发展措施,向着建设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基地和葡萄酒城的战略目标迈进。

篇3:试论怀来县葡萄产业

(一) 栽培历史悠久。

怀来葡萄栽培有800多年的历史, 以盛产白牛奶和龙眼葡萄而著称。白牛奶葡萄是宫廷贡品和国宴佳品, 龙眼葡萄产区经过50年发展, 特别是1976年被定为国家葡萄酒原料基地之后的20多年中葡萄生产迅速发展, 产业化建设日新月异。现有品种150个, 其中鲜食葡萄品种100个, 经过多年的引种实验, 选出了白牛奶、红地球、巨峰等20个品种2万余亩;酿酒专用品种50多个, 初步形成了酿酒鲜食兼用、酿酒专用、鲜食专用三大品种系列, 形成了早熟、晚熟品种组合配套、错季销售的格局。

(二) 种植面积提速。

目前, 怀来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覆盖全县15个乡镇、145个村、4.2万农户。拥有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3家葡萄酒加工企业, 形成年葡萄酒生产能力20万吨, 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年创产值40亿元的产业规模。全县葡萄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 产业化经营率达76.3%, 被列为河北省十大重点龙型经济之一。

(三) 生产加工强势。

全县境内已建成葡萄原酒、葡萄酒及葡萄饮料生产厂家10家, 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达3万余吨。其中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城牌干红、干白加香起泡系列葡萄酒50多个品种, 先后80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被专家誉为“东方美酒”。

二、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葡萄品种单一。近几年来, 怀来县葡萄新植面积己达25万亩。而葡萄品种大多为晚熟品种采收期短, 上市集中, 对市场压力过大, 且抗病性较差, 易感霜霉病。由于上市过于集中等因素的影响, 连续多年葡萄价格下降过快, 出现了滞销苗头, 急需补充一定比例的早、中熟耐贮运或具有香昧等特色葡萄品种。

二是管理难度加大。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生产环节, 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特别是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 致使葡萄产量低, 产品质量不高, 经济效益差,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加之种植户片面追求产量, 负载量过大, 引起树势早衰, 影响来年产量。

三是规模、产量迅速扩张。品质、品牌亟待提升和着力培育。2008年以后, 该县每年以万亩以上规模迅速扩张, 但葡萄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专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冷库建设、品牌、物流等环节配套严重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导致销售压力一年比一年增大, 销售价格和农民收益出现滑坡苗头。

四是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地与农户、基地与公司之间联系不紧密, 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未能实现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

五是市场机制不健全, 无序竞争。缺乏行业自律规范, 市场主体遵守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的意识淡薄, 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 定价紊乱, 价格和价值背离, 竞相压价或抬价, 无序竞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扰乱市场秩序。

三、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一是突出品牌建设。要以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基地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突出“沙城产区”品牌建设, 创新机制, 抓大 (扶持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 上小 (加快葡萄酒庄酒堡建设) , 壮大龙头企业, 扩展基地规模, 完善产业链条, 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做强葡萄产业, 推进葡萄产业品牌化经营。通过培育品牌, 整合品牌, 宣传品牌等活动, 提升葡萄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生产产品的热种、精酿、旺销。不断强化品牌意识, 重点打好“中国怀来葡萄和葡萄酒产区”的地域品牌、打好“长城葡萄酒”的产品品牌、打好“官厅湖”和“暖泉”等鲜食葡萄品牌。进一步提高葡萄酒综合研发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形成培育、种植、收购、酿造、销售一条龙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是推进葡萄产业开发。除大力发展鲜食葡萄和葡萄酒产品外, 要注重培育发展葡萄酒瓶、酒杯制造, 葡萄酒文化旅游等配套产业, 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层次, 把葡萄产业与生态休闲健康旅游产业相结合, 提高产业关联度, 提升旅游承载力, 推动业态多元化发展。逐步开发葡萄醋、葡萄籽油、葡萄籽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葡萄产业真正成为了“带一产、强二产、兴三产”多点支撑的复合型产业。

三是推行标准化生产。要引导农民按照技术操作规程, 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实施, 建立优质、规范的葡萄基地。在新发展的葡萄园内, 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 提高产业内在质量。对生产企业要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出厂, 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实行订单生产, 签订购销合同, 紧密原料生产与精深加工之间的链条。

四是实现规模化发展。要通过示范带动、龙头拉动、政策推动、流转促动等行之有效的举措, 以及因地制宜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同契约”、“庄园式开发”等基地建设模式, 使农户分散种植向基地规模化种植转变, 实现葡萄种植面积每年一万亩的滚动发展。通过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合作, 实现了世界的对标接轨,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五是推进葡萄和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要以东花园区域“中国高档葡萄酒产区”为主要平台, 大力发展葡萄园生态观光、葡萄酒酿造体验、品酒、酒文化传播和休闲度假等新型旅游产品, 搞好接待中外游客, 提升怀来产区在京津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增强产区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完善葡萄酒产业体系, 促进上下游产品发展, 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培育一批相关产业, 形成完善配套的产业网络体系。

摘要:怀来位于北纬40度、东经115度, 地处河北省西北部, 东临北京, 西接晋:蒙, 是联系京津与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四周群山环抱, 桑干河、洋河、妫水河横贯其中, 汇入官厅水库, 形成了独特的怀来盆地和区域小气候, 为葡萄生长发育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是全国鲜食和酿酒葡萄最佳产区之一。从1999年开始, 怀来已成功举办16届“中国怀来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 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叫响了“怀来葡萄”这一品牌。以怀来葡萄为原料酿制的长城葡萄酒和桑干酒庄葡萄酒, 已荣获国际国内大奖60余次。长城桑干酒庄葡萄酒多次登上中国顶级国宴的餐桌, 成为中国葡萄酒中的“国酒”。沙城产区的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4%, 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销售量近10万吨。怀来葡萄孕育出的葡萄产业, 已在诸多葡萄酒企业的强力带动下强势崛起。

篇4: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摘 要:海棠产业是怀来县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健康发展,必须把脉问诊,采取相应对策以求突破。经过深入调研,分析了海棠产业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八棱海棠;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35-03 中图分类号:S661.4 文献标识码:A

怀来县是全国“经济林百强县”,经济林树种品种十分丰富,八棱海棠即为特色果品之一。海棠在该县栽培历史已有600年之久,其种质资源丰富,有八棱海棠、平顶海棠、滚子海棠、白海棠等品种。其中,八棱海棠发展面积占海棠栽培总面积的96%。由于八棱海棠果实呈扁平形,四周又有明显的八道棱凸起,加之原产地在怀来因此而得名。截至2015年,怀来县八棱海棠种植面积达0.23万hm2,常年鲜果产量1.5万 t,占全国海棠总产量的68%,是全国最大的海棠产区。万亩八棱海棠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小南辛堡镇。如今,八棱海棠已成为怀来的一张“金名片”而响誉全国。

1 八棱海棠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八棱海棠果实营养丰富,可鲜食,可取种,可深加工。“官厅湖”牌八棱海棠及其加工品曾多次参加河北省和全国农业博览会,深受消费者好评。八棱海棠种子是优良苹果砧木用种,每年平均产出优质种子 5万 kg,远销全国26个省份。八棱海棠既是经济林,又是赏花观果的景观树种,八棱海棠苗木畅销全国。近年八棱海棠大树市场火爆,其价格逐年攀升。导致现在胸径12 cm以上且品相较好的大冠径八棱海棠树存量不足。多年的苗木走俏,使八棱海棠苗木发展速度过快,致8 cm以下的八棱海棠苗木存量较大,市场近于饱合,现不宜盲目发展。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纪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全县有八棱海棠专业合作社13家,经纪人队伍达百余人。

怀来邻近北京,处在北京1 h经济圈黄金地带,交通十分发达。万亩八棱海棠基地位于官厅湖南岸,湖光山色与花果飘香交相辉映,自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发展八棱海棠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之县内成熟的旅游产业,有多处知名景点,在此基础上,开发环湖海棠生态游,既可借力又可助力,最终使海棠生态游与县域旅游产业融为一体形成合力,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依托八棱海棠资源优势,小南辛堡镇强力推进采摘旅游产业,已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怀来海棠花节”。

2 存在问题

2.1 果园管理困难、果农发展意识淡薄

基地内以20多年的八棱海棠大树为主,都是稀植大冠树形,由于树冠高大,果园管理及采果工作都很费时费力。采果时,有的果农为图快,就在树上剪果落地后统一收集,使果品造成很多伤痕。其原因是这里邻近北京,零工工资高,果园效益相比打工收益较差,果农不愿投入,管理不到位,加之缺乏果树管理新技术,导致果园效益低下,管理积极性不高。近年主要是靠取种卖种获得收益。众所皆知,海棠种子市场不可能年年价格走高,况且打工岁数大了也不行。对此,果农完全没有紧迫感。

2.2 果品深加工企业小而少,旅游产业起点低

八棱海棠鲜果酸甜香脆,可深加工成海棠汁饮料、海棠脯、罐头、海棠果酒等产品。但目前,县内深加工企业少而小,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只有两家果品加工企业,其中“秋禾”加工企业发展相对好些,但仍然是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环湖海棠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小起步晚,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方面工作力度不够。

2.3 资源保护与开发思路不清

面对八棱海棠景观大树挖售市场火爆,八棱海棠大树越挖越少的现状,海棠大树作为一种稀有资源,政府部门每年下发文件,禁止挖售大树,可收效甚微,存在着果农利益与政府强加干涉的极大矛盾。政府部门工作思路不清,整体规划滞后,该不该保护、如何保护、应采取什么措施科学保护等问题急需解决。

3 发展建议

3.1 划定保护区,开发旅游经济

八棱海棠大树管理很费工,加之管理不到位,使几十年的大树逐渐走向衰老期,果农很愿意趁时下海棠大树市场走俏而出售。任何单位个人是无权干涉的。八棱海棠树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单从种植效益的角度上讲,售大树栽小树,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可实现八棱海棠产业的良性发展。若从旅游开发整体来讲,几十年的八棱海棠大树集中连片一望无际,这种全国独有的稀缺资源,应该保护开发。其总体思路是划定保护区,实行分类经营,保护区内禁止挖售。政府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选定保护区。面积应在千亩以上,可以设一个或多个保护区,区域内八棱海棠树要集中分布且品相好。建议以大古城、佟庄村为中心选定保护区。划定后要及时通知区域内果农不能挖售八棱海棠树,同时立项争取资金,每年对果农给予合理的经济补贴,制定相应规章与果农签定保护协议。此外要加强宣传与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后实行土地流转有偿使用,将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发展起来,建成观花采摘、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疗养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生态养生区。

3.2 分类指导,确保八棱海棠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区外的八棱海棠树,林业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力促林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八棱海棠树有序采挖与逐步更新。一是建立科技示范园。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果园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走精品果采摘园优质高效之路,向有机果品方向发展,示范带动广大果农。二是建立与完善专业合作社。带领果农闯市场,进一步提高果农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果农的增收致富。三是走品牌营销之路。加大八棱海棠果品“官厅湖”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果商的品牌经营意识,积极参加各类农展会,推介会。四是做好八棱海棠品种选优工作。针对八棱海棠有品种退化的趋势,建立优种繁育基地,加强八棱海棠苗木繁苗的监管力度,健全优种繁育体系,以保证新栽植八棱海棠苗木的提纯质量,为八棱海棠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政府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

加强领导,成立八棱海棠产业专门机构,明确职责。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层层建立责任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关于林果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制定落实好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导林果合作社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别是鼓励他们积极注册商品商标、创建品牌、申报绿色果品基地、绿色食品认证以及原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深入实际,抓好落实,抓出实效。

3.4 宣传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强化项目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开展与北京的相关产业对接,以鲜明的怀来特色联姻北京,使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的强势,使之呈现出鲜明的“临京特色”。一是引进果品深加工企业,做精做强深加工产业。二是引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加强项目的审批与监管,预防打着生态的旗号,搞房地产开发,侵吞现有八棱海棠资源。

3.5 调整结构,发展设施八棱海棠、盆景八棱海棠

篇5: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葡萄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002年,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耿兆林日前指出,我国葡萄酒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2002 年1至10月份, 全国葡萄酒总产量比2001 年同期增长5.38%, 全行业总资产达到96 亿元, 同比增长10%以上, 销售额达到42 亿元, 也比2001 年同期增长6%以上。耿兆林说, 品质方面, 我国葡萄酒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全国葡萄酒抽检合格率由1997 年的88.2%上升到2001 年的96.1%。在产业政策上, 国家是控制发展高度酒,鼓励发展低度酒和非粮食酿酒, 支持发展以水果为原料的饮料酒。这个支持, 首当其要的就是葡萄酒。他说,近年来, 我国葡萄酒行业调整了产品结构。一是以前我们的产品有不少是半汁的、甜型葡萄酒。现在100%原汁的产品已经占到了葡萄酒产量的一半以上;二是技术法规日趋完善。2002 年11 月, 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开始施行;三是发展了大量优质的葡萄基地①。

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对目前正处于强劲增长态势的葡萄酒业, 其渊源本来就出自于西部。我国的葡萄基地提供的原料远远满足不了葡萄酿酒企业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葡萄酒的生产, 西部有着良好的种植条件。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拥有70% 的国土面积。而西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 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些优势是国内其他地区所无法取代的。随着国外葡萄酒产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国内葡萄酒业急需增加忧患意识, 有专家提出, 如果日后关税再有所下降, 对国内葡萄产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 去西部发展种植和初加工业,不仅是当务之急, 也许还是大势所趋。一些中国著名葡萄酒企业如百年张裕,正在积极探讨西部地区葡萄基地的建设事宜, 致力于实现“原料基地化, 基地品种化, 品种区域化”。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主要的酿酒葡萄及葡萄酒产地,古代葡萄酒大规模的生产都基本集中在新疆。但从现代化产业角度来讲,直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葡萄酒工业化才真正形成。目前,新疆是中国酿酒葡萄十大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的鄯善,玛纳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区。葡萄酒业是新疆资源优势明显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近两年由于葡萄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发展,新疆葡萄酒行业及产量有了明显的发展。2006年新疆葡萄酒产量为16万吨,比2003年1.87万吨增长了十几倍。新疆由

②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加上1.47万公顷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在这个产业中备受瞩目。

二、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着重大变化,表现在酒类的消费品种的结构方面,正在发生的革命性的调整,果酒消费市场迅速扩大,这为新疆葡萄酒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历史性的机遇。葡萄酒在解放初期的消费量微乎其微,但到80年代以后,其消费量在酒类排名第三,近两年来,葡萄酒的消费量大幅度猛增,大有跃居消费量第二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酒类的需求同其它食品一样,也在向“安全无害、营养保健、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葡萄酒则以它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具备了以上条件葡萄酒的好处,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不少人改变了过去的以白酒为主的饮酒习惯,葡萄酒逐渐在我国走红。由此,葡萄酒销售量成倍的增加。如1996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7万吨,进口葡萄酒为0.46万吨:到1997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上升为30万吨,进口葡萄酒上升为30万吨③。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需求,也是葡萄酒消费能够热起来的缘由所在。我国葡萄酒消费群体逐渐形成④。

三、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我国葡萄酒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200吨。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614万吨。80年代后,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30180万吨,虽然之后的几年葡萄酒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认识的深入,葡萄酒产量又呈现了回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葡萄酒业目前正处在机会与威胁同存的时代。

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威胁。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我国葡萄酒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① 关税降低的威胁。按照中国的加入世贸承诺,2005年1月1日起,葡萄酒关税将从原来的34.4%降至14%,因此,国外品牌葡萄酒势必会降低价格,增强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② 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威胁。目前,我国葡萄酒的市场空间仍然较为有限,加入WTO以后,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渗透策略,这无疑于加大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冲击。

篇6: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中商情报网数据中心监测,2013年8月份,全国生产葡萄酒10.42万千升,同比下降16.31%;2013年1-8月,全国共生产葡萄酒74.6835万千升,同比下降10.23%。

据海关统计,2013年前7个月,中国累计进口葡萄酒2.4亿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0.1%;价值13.6亿美元,增长1.3%;进口均价为每升5.6美元,上涨1.2%。其中,7月当月进口葡萄酒3164万升,同比减少16.1%,环比增加5.4%;价值1.8亿美元,同比下降17.4%,环比增长0.4%;进口均价为每升5.8美元,同比下跌1.5%,环比下跌4.8%。

篇7: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李金成(弥勒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产业科652300)

【摘要】:葡萄是弥勒继烟、糖后的一大新兴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弥勒生物产业中最富有活力和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弥勒鲜食葡萄产业,经市场洗礼后,在茁壮成长。近年来,弥勒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在万亩葡萄观光带建设带动下,鲜食葡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关键词】:自然概况;产业现状;发展思路

1自然概况

2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南盘江北岸。总面积4004km。弥勒县是红河州的北大门,北依昆明市石林县、南接本州开远市、东邻文山邱北县、西连玉溪市华宁县,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全县辖10镇3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全县公路拥有量1749km,县乡公路通畅率和乡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至自然村间的通达率为94.8%。距昆明143km、距蒙自140km,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km,滇越铁路沿西跨境78km,是两广入滇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对开发本地资源,加强内引外联,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辟经营门路,广聚各方财源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弥勒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2315m(金顶山),最低812m(东山细所—南盘江下游);年降雨量700~990.4mm,年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6.1℃,最低气温-4.6℃,年有效积温5600℃,年日照数2168小时,光照充足、;无霜期349天,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弥勒中部地区的,竹朋坝、西部的巡检坝积温高,日照数时间长,无霜期短,早春气温回升快,适宜鲜食葡萄种植。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红葡萄酒出产地,种植葡萄面积5.3万亩,葡萄农业总产值2.03亿元。

2鲜食葡萄产业现状

弥勒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规模种植始于60年代初。目前全县鲜食葡萄面积

5.19万多亩(含兼用型),产量4.3万吨,其中:纯鲜食品种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0.84万吨,品种有夏黑无核、稀姆捞特、京秀、无核白鸡心、红地球、等品种,近两年由于鲜食葡萄市场的拉动,鲜食葡萄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葡萄农业总产值2.03亿元。在产业发展中,一是品种单一,水晶和玫瑰蜜兼用型本地品种面积就占葡萄产业总面积的72%,熟期集中,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不稳定;二是群众对葡萄产业发展认识不力,主要体现在:政府所规划的种植区和农植户自发种植都集中旱地,且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壤贫泛,导致产量低,商品性差,效益低。三是大部分种植户缺乏专业管理技术。主要体现,水肥投入不到位,病害防治跟不上,抹芽、摘心、疏花、疏果、绑蔓不及时,甚至忽视疏花疏果工作,导致果品商品性不高,市场价格低,效益差;四是种植区域过于集中。弥勒立体气候资源得不到挖掘,葡萄种植90%集中于新哨区域,从而导致葡萄熟期过于集中,市场竞争激励,甚至相互杀价,早熟品种成熟较竹园、1

朋普晚10~15天成熟上市,市场价格受到影响,且多数年份熟期正蓬盛雨期,病害多,品质差,效益低;五是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地与农户,基地与公司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建立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未能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常常脱节,丰收的年份往往销不出去,歉收的年份又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争相抢购原料。由于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标的实现;六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无序竞争,影响弥勒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缺乏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遵守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的意识淡薄,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定价紊乱,有时价格和价值背离,竞相压价或抬价,无序竞争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

3鲜食葡萄产业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推进,做到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品种栽培科学化、产品生产标准化,积极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以运销、贮藏保鲜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发展路子。原则是坚持优势面前上规模,机遇面前抢速度。目标是用3-5年时间,在弥勒竹朋中部坝区和巡检西部坝区建设5万亩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投产后可生产优质葡萄

7.5万吨,新增产值6亿元。

3.1建立中高档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在布局上,以弥勒县城区往南至竹朋坝子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突出规模效益,减少分散种植和跨地区的零星种植。把生产无公害葡萄作为弥勒葡萄发展的主要方向。

3.2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良品种

依据弥勒的优势条件,在品种定位上,应以国内市场为主,以发展无核、大粒、耐贮运的中高档品种为主。针对弥勒葡萄熟期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来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不断筛选优良新品种,如:夏黑无核蓝色海洋、红乳、金手指、稀姆捞特、京秀、无核白鸡心、红地球等品种。在市场定位上以发展早熟品种为主,中熟品种以满足区内市场为主。在发展早熟品种的同时合理搭配中、晚熟品种,以延长鲜食葡萄的市场供应周期。

3.3加强体系建设

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确立不同区域的主栽品种,建立主栽品种苗木繁育体系,保证鲜食葡萄基地建设的苗木需求。

3.4大力推广葡萄促成栽培、提升葡萄品质

弥勒葡萄成熟期正值盛雨期,高温高湿条件致使病害发生严重,导致葡萄品质下降,影响葡萄鲜食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实施葡萄朵美滋涂芽环剥早熟提质增效栽培和葡萄大棚设施栽培,促使葡萄提早萌芽和成熟,错开盛雨期和病发高峰期,提高葡萄品质和经济效益,促进鲜食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3.5加大保鲜、贮藏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

葡萄的保鲜贮藏,不但可以延长供应期,解决葡萄集中成熟、竟相降价给生产者带来的损失,而且能够增加收益,实现葡萄生产的多次增值,在注重葡萄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葡萄的保鲜贮藏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小型节能贮藏冷库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气调贮藏,支持保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促进葡萄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6加大鲜食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攻关,推行标准化生产

水晶葡萄为弥勒特有传统品种,其面积占总面积的72%,水晶以其天然色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而有核成为其美中不足,实施无核化栽培是市场和消费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3.7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葡萄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有效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葡萄作为商品率高的典型高效产业,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围绕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化建设、保鲜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以市场为前提,以产品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开发模式,引进名优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

3.8发展葡萄深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果汁的追求原汁原味,尤其是保健功能较强的葡萄果汁,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加工业的发展本身就可以有效带动葡萄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弥勒县葡萄汁加工为空白,而弥勒传统水晶葡萄,以其天然浓厚的水晶香味是制汁理想的原料。制汁工业的发展可减轻水晶葡萄鲜食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鲜食葡萄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3.9发展葡萄观光农业

葡萄具有极高的观赏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休闲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国的观光休闲农业正逐步兴起。在葡萄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可以兼顾葡萄休闲观光产业,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大粒、鲜食优良品种,并将早、中、晚熟相结合,高、中、低档相结合,红色、黑色、紫色、黄色相结合,以提高观赏性和品味。在葡萄园中建设观光休闲配套场馆设施,集吃、喝、玩、乐于一体,延伸葡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3.10充分发挥行业葡萄作用

充分发挥葡萄协会的协调和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利益,搞好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弥勒的葡萄生产,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走上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新路子。

3.11加大对产业的扶持政策

(1)在鲜食葡萄良种引进繁育、主导品种发展、配套技术、生产者培训、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鲜食葡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求。

(2)对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建设予以政策补贴上的扶持,鼓励企业参与鲜食葡萄基地的开发,对参与开发的企业及基地建设农户在税收、投入、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扶持鲜食葡萄基地快速培育。

篇8: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时尚、重视健康, 讲究生活品味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新生代的消费习惯及逐步具有的消费能力将会有力推动葡萄酒的消费, 使之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 葡萄酒的关税税率从65%下降到14%, 国内市场受到外来产品的严重冲击。新疆是中外闻名的葡萄酒的故乡, 拥有种植葡萄的气候和土壤优势及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 葡萄产业亦是新疆的支柱产业, 但是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这使得新疆葡萄酒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不能将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经济优势。综上可知,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应抓住时代机遇, 发挥自身特色, 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 实现快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1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1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 新疆是全国最重要的葡萄产区之一, 拥有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悠久历史。西汉时代就已开始大量酿造葡萄酒, 自1959年库尔勒市筹建第一座500吨葡萄酒的果酒厂起, 经过50余年的发展, 新疆的葡萄酒产业规模已达24万千升以上,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疆葡萄产区主要有南疆焉耆盆地、北疆天山北麓、东疆吐鲁番的哈密地区以及伊梨地区。新疆葡萄种植面积140多万亩, 产量150多万吨, 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25%以上。其中, 鲜食葡萄主要有红提、无核白、木纳格、赤霞珠、蛇龙珠等品种。酿酒葡萄品种主要有赤霞珠、蛇龙珠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吐鲁番和石河子等地, 2010年自治区葡萄总产量为28.09万吨, 产值达9.64亿元。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1-12月份新疆葡萄酒产量为16 257.13千升, 2012年1-6月份产量为5 904.12千升, 2012年1-3月新疆葡萄酒销售收入达103 793 (千元) 。

1.2 新疆葡萄酒产业市场情况

由于产地类型丰富, 新疆能够生产红、白葡萄酒以及雪利酒、波特酒、玫瑰红起泡酒等多种酒品, 以及利用剩余发酵汁生产蒸馏酒, 产品类型丰富, 特色鲜明, 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2011年, 新疆新办酒类批发企业中, 葡萄酒批发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年增长约10%增长到30%。目前, 自治区的重要葡萄酒企业有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新疆伊珠葡萄酒有限公司、新疆楼兰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以及吐鲁番驼铃酒业有限公司等。

新疆现有取得QS质量认证的企业50余家, 并有多家企业建立了区内外知名品牌, 例如吐鲁番的楼兰和驼铃, 焉耆的乡都, 玛纳斯的尼雅等, 其他的有中信国安的新天, 伊珠, 新雅, 古道等。新疆葡萄酒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建等市场, 并通过乌洽会和亚欧博览会出口俄罗斯、荷兰、土耳其等国家。

2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1) 葡萄酒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产业体系不健全, 缺乏产品标准化和生产规范化监督。目前, 新疆的酿酒葡萄产区大多是自发形成, 许多企业的规划缺乏对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 重产量、重规模, 轻质量、轻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企业自律意识薄弱, 年份葡萄酒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和标注不规范。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 基础设施落后, 葡萄酒产业在设备使用、工艺流程以及经验水平上和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2) 酿酒葡萄品种单一, 栽培管理模式不合理, 原料质量得不到保证。葡萄酒品质七分取决于原料, 三分取决于酿造。新疆酿酒葡萄红色品种中赤霞珠占60%以上, 白色品种中霞多丽所占比例超过70%, 而且酿酒葡萄种植一直采用鲜食葡萄种植模式,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此外, 葡萄架型选择、灌溉和修剪方式不科学, 防寒越冬措施不完善, 东部产区存在农药、肥料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另外, 大多数葡萄酒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葡萄种植基地, 与果农之间是松散或合同型的供需关系, 这样就造成葡萄酒原料的质量不稳定, 严重影响了葡萄酒品质的提高。

3) 酿酒葡萄种植处于“非农非林”的地位, 政府的重视不够, 种植户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意识不足。由于体制原因, 酿酒葡萄的种植享受不到其他农产品的优惠条件, 在开垦荒地种植葡萄时也不能享受政府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农户酿酒葡萄园管理粗放程度高, 为了追求产量不按国际标准种植, 苗木纯度和良种占有比例较低, 商品性差, 结果导致葡萄酒质量下降, 酒厂又压低价格, 经济效益低, 一方面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阻碍了新疆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

3 新疆葡萄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从政府方面来说, 政府应建立新疆葡萄酒产业管理机构, 提高新疆葡萄酒产业组织化和生产规范化水平。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门的葡萄酒产业监管机构, 对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监管, 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撑, 提升产业整体的发展潜能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从市场方面来说, 新疆应抓住入世时机, 加大与国内外葡萄酒产地的交流, 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引进国际先进的酿酒工艺和栽培技术, 引进酿酒葡萄的新品种和新理念, 努力酿造高品质葡萄酒, 生产契合消费者需要的葡萄酒口味和品牌, 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要积极推广本土技术, 让更多的企业和客户了解新疆葡萄酒。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模式和服务工作, 在园艺场建立酿酒葡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

3) 从企业方面来说, 一方面开展产业营销, 深入发掘新疆葡萄的历史和文化, 积极探索“新疆葡萄酒风格”,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中国葡萄酒的精品品牌, 利用国际性聚会, 例如学术会议, 第二届亚欧博览会, 体育赛事等提供的商机为平台开展产品推广, 提升新疆葡萄酒的整体品牌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 要成立项目公司, 规模和规范化建园, 专业化管理, 统一化销售模式, 让种植户承包种植, 解除其技术和灌溉以及后期的销售等担忧。

4) 从种植户方面来说, 在注重增加葡萄产量的同时, 更要考虑酿酒葡萄品质的提高及品种结构的优化, 切实规范使用农药、化肥, 加强对葡萄酒饮用安全问题的规范, 为新疆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摘要:简述了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情况, 结合葡萄酒产业的构成, 从管理和种植两个方面对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瓶颈进行了论述, 就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针对政府、企业、市场和种植户提出了四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葡萄酒产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甲贵, 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M].农业经济问题, 2010 (6) .

[2]李伟.浅析新疆酿酒葡萄种植与葡萄酒产业[J].科学技术, 2010.

[3]张建伦.新疆葡萄产业发展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4]延军平, 张香.新疆葡萄酒业快速发展的途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5]李华, 李甲贵, 杨和财.改革开放30年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回顾[J].现代食品科技, 2009 (4) .

篇9: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西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巴州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建设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的战略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将酿酒葡萄的种植与加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增收的新兴产业强力推进,逐步发展成为焉耆盆地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2年,全州葡萄面积1.6万hm2,其中焉耆县0.67万hm2,和硕县0.8万hm2;结果面积0.4万hm2,葡萄产量3.35万t,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相继引进了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雷司令等20多个优良栽培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昔日荒凉的戈壁滩,现已建成充满生机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现代化葡萄庄园。近年来,多位国内知名葡萄酒研究专家经过对焉耆盆地实地进行论证,达成一致共识,认为焉耆盆地将成为未来全世界最优葡萄酒的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1.2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5.4万t,加工能力大于葡萄生产能力,“乡都酒业”“芳香科技”“冠龙果汁”“瑞峰”等10余家葡萄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及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都”“瑞峰葡萄酒庄”“芳香庄园”等品牌系列葡萄酒先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和“中国知名品牌”“新疆名牌产品”“最具知名度商品奖”等多项奖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建等10余个省市(区),其中乡都系列葡萄酒在疆内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占有份额达70%。随着焉耆盆地各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天津王朝酒业集团、烟台张裕葡萄酒集团有限公司、澳洲百利达酒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来焉耆盆地投资建厂。

1.3葡萄酒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全州葡萄酒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含种植与加工)。每年季节性转移富余劳动力6 000多人,劳务收入达5 000余万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巴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年产4万t巴州地理标志葡萄酒、3万t有机葡萄酒和5万t优质佐餐葡萄酒,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20亿元,年税金约80亿元,带动旅游、餐饮、住宿及葡萄种植管理、葡萄专用肥、农药、葡萄皮渣综合利用、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可实现年增加值约50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5 000余人。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巴州葡萄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州葡萄酒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取得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仍然不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基地发展滞后

由于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戈壁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内地有很大不同,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上起步较晚,在葡萄园区建设上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稳定的经营管理技术体系,种植技术尚不成熟。同时,受冻害、寒害、风害等灾害性气象因子及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漏水漏肥严重、土温变幅大、抗寒抗旱能力弱等影响,酿酒葡萄栽培存在着成活(保存)率低、园相不整齐、植株长势弱、单位面积产量低等问题,是当前制约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因素。

2.2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多,经营风险大

在园区建设方面,内地葡萄园建立在耕地上,立地条件好,水电、交通等农业生产基础也比较完善,园区建设和建园后的经营管理都非常容易。巴州的葡萄园是建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开发供应等方面的申请和获准要受到一定制约;在酒堡建设、土地整理、滴灌系统设置、苗木栽培及冬季埋土防寒等环节上,需要大量投入。内地每667 m2建园投资不足1 000元,而戈壁滩建园需要4 000多元,前期投入很大。同时滴灌系统维护、苗木防寒和冻死后的补植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费用。园区建设对企业或大户的资金持续投入能力要求高。资金的短缺,加剧了葡萄管理上的粗放经营,有的园区因防冻措施不到位,导致整个园区建园失败;也有一些园区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半途而废,园区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2.3产地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特色酿酒葡萄品种缺乏,尤其是适合当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种缺乏。产区和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葡萄酒产品种类少,尤其缺少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优质优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基本上处在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的水平上。现有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企业产品的分级和产地划分不清晰,产区划分过大,没有细分亚产区、村庄级产区等,也没有严格的评级,市场监管不到位。焉耆盆地作为酿酒葡萄优质产区在业内已经得到专家的认可,但还未取得焉耆盆地地理标志认证,加之缺少必要的宣传推介,产区品牌还没叫响,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小,竞争能力弱,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4政策支撑和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葡萄酒产业是一种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也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前期发展难度大,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目前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自治州级的特殊政策不多,驱动力和引导力不足。全州葡萄酒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专门管理部门,地理标志认证的申请申报工作还没完成,适合地方特点的葡萄酒的分级体系、评价方法、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体系还没形成,服务与管理不到位。

3巴州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对策

以生产中高端葡萄酒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环境优势,按照“一湖四县百庄”(即在焉耆、硕县、和静、博湖环博斯腾湖四县建立百个酒庄)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布局,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综合开发、市场拓展同步协调发展,促进葡萄酒庄园林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打造“沙漠原生态葡萄酒”产地品牌,做大做强巴州特色葡萄酒产业。近阶段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扩、壮、扶、创、带、推、提、管”八个方面。

3.1“扩”——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以“一湖四县”为依托,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完成路、渠、水、电、防护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标准,以公司或大户为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基地建设的规模、集约化程度和酒庄分布密度要充分考虑当地地下水资源的限制条件,尽量做到以水定地,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科学规划,适度集约,适当规模发展。按照《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在2013-2020年期间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万hm2,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2“壮”——壮大产业龙头

按照“引进培育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各县重点培养一批酿酒葡萄“种养加一体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在自治州范围内重点培养一两家像张裕、长城等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巴州葡萄酒产业旗舰,树立区域产业形象,提升巴州葡萄酒产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引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3.3“创”——强化科技创新

以政府为纽带,以校、企、科研单位为主体,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技术合作平台,推动高校、酒庄和技术研究机构的多方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合力,加快在品种引进和自有特色品种培育、戈壁葡萄标准化栽培、个性酒品研究设计与生产、葡萄酒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4“带”——搞好示范带动

整合国家林业科技示范项目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每县建立一个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做好在新品种引进、酿酒葡萄嫁接苗栽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冬季防寒等方面的示范工作。每年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和现场技术培训会,现场示范,现身说法。同时,每年组织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大户到内地参观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做给林农看,拉着林农转,引导林农干”。

3.5“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在统一规划范围内,优先保证企业基地的用地、用水、用电审批。二是将葡萄庄园建设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国家林业投资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地方政府对新建园区每667 m2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和农民投资葡萄基地建设。四是探索建立林果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贴息贷款资金,减轻企业还贷负担。六是对标准化基地、有机果园、生态果园建设、有机葡萄酒加工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优质生产。

3.6“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特定产区的葡萄酒拥有区别于其他产区同品种葡萄酒的独特品质风格和文化内涵。巴州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西域三十六国、多民族融合、古丝绸之路等文化特质;地理位置特殊,包括西域边陲、雪山脚下、沙漠边缘等特殊地理元素;气候条件独特,具有茫茫戈壁、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优越,有天山雪水地下渗透灌溉、原生态、无污染的良好生产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对外宣传推介的基础要素。充分利用国家林产品交易会、葡萄酒年会、高峰论坛、葡萄酒展销会、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进行宣传推介,利用国家对西部的特殊政策,争取在央视频道上进行专题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各品种评比活动。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推介,努力打造自己特有的葡萄酒产区和特色葡萄酒文化,树立巴州葡萄酒整体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3.7“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牵头,组建葡萄酒产业协会,吸引酒庄、大户进入组织,组成葡萄酒联盟,密切各酒庄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市场定位上加强酒庄之间的合作,搞好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二是以巴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成立巴州酿酒葡萄研究所或研发中心,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研发方面形成主要力量,强化技术研究与行业服务。三是组织制定州级酿酒葡萄栽培技术标准、葡萄酒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葡萄酒品评技术体系、酒庄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商标注册的申报申请,做好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推进巴州葡萄酒产业正规化。四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做好合作平台搭建、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示范推广、网络服务、贸促会展、宣传推介等社会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做好有机食品认证、ISO质量认证、龙头企业认证等工作。

3.8“管”——加强组织管理

由州政府牵头,成立由财政、税务、发改委、环保、国土、水利、林业、农业、质检、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重点做好统筹部署、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下设巴州葡萄酒发展管理办公室,地点设在巴州林业局,负责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包括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组织制定,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追朔制度的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品牌使用与保护等工作;逐步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巴州葡萄酒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不一样的爱阅读题答案下一篇:五年级科学期末考试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