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1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篇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运用“批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学生自读感悟。关注课堂生成信息资源,师生、生生对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是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又驮器材,深得彭德怀的喜爱。

板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爱!杀?

师:可是,他却亲自下命令要把大黑骡子杀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相关的语句。(板书见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

2、老师巡视。

三、交流

(一)通过以下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2、彭德怀背过脸去。

3、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4、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训练方法:

与学生一道找出以上几句话,并能诱发其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并相机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延伸训练: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二)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三)体会彭德怀的情感,他是更爱战士。

师:彭德怀是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最后还是把它杀掉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板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战士

爱!杀?更爱!

从而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

师: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略)。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略)。

六、。总结全文(略)。

篇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爱骡子 更爱战士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师:听着歌曲,看着图片,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长征时期。脑海中有画面吗?

生:有。

师:我们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今天顾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草地。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片,配乐深情讲述。)这就是大草地。大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软绵绵、水渍渍的,你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过草地的那些日子,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还有可能走进沼泽地里,你拼命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草地上的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你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你被晒得口干舌燥;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会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你瑟瑟发抖。在草地的那些日子,你的肚子是饱一顿饥一顿,干粮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树皮。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拉肚子,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饥寒交迫中,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的同志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你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此时此刻,你多想能吃上一点食物啊,哪怕只有几口,也能给你走出草地的信心!

师:再来看这一组数字。这是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人数。红一方面军过草地之前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7000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 , 走出草地 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损失就有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次和第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翻一倍还要多。所以———(课件出示课文句子:“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生读。)

师:就在这样的大草地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其中一个故事。

二、资料补充,识彭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彭德怀。

师:来,伸出手,我们一起写写他的名字。“彭”是生字,左上部分的士字头,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中间是一个“口”。右边三撇,最后一撇最长,穿插到左面提的下面。“德”字中间一横不要漏写,“怀”是怀念的“怀”。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

生(齐):彭德怀。

师:读快一点,不拖调,再来一遍。

生(再读):彭德怀。

师:你们了解彭德怀吗?

生: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师:是十大元帅之一。

生:彭德怀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

师:(出示彭德怀的资料)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接下来谁往下读?

生(读):“重担子总得有人挑!”彭德怀第一次临危受命,率领红五军一部坚守井冈山,面对的是 近20倍敌人的 进攻。“别人不去,我去!”彭德怀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是统率志愿军抗美援朝,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虽然他打的总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战役,但总能以弱胜强。因此,毛主席曾为他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 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我们把毛主席为彭德怀赋的这首诗再读一读。

生(齐):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 :“重担子 总得有人挑!”“别人不去,我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

生:我认识了勇敢无畏的彭德怀。

师:说得好!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彭德怀的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师:读完一遍的把书平放在课桌上,可以继续读。

(师等待全体学生读完)

师:都读完了?我们先看几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饥寒交迫殿后燃眉之急)第一组,谁来把它们读正确?

(一生读)

师:非常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读。

(另一生读)

师:“饥寒交迫”如果用书上的一句话解释,该用哪一句呢?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寻找句子。)

师:提醒一下,这句话在课文后面。

生: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师:对,寒冷饥饿交织在一起就是“饥寒交迫”。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第一组词)

师: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写出了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面临的情况。

师:面临的情况怎么样?

生:很危急。

师:哪个词语告诉你的?

生:燃眉之急。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万分危急。

生:十万火急。

生:火烧眉毛。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师:(课件出示: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命悬一线)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当时的情况特别危急?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红军过草地面临的整个情况,但是对红三军团来说他们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走在后面呢?

生: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殿后”就是走在后面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

师:“殿后”是走在后面的意思,仅仅是走在后面这么简单吗?“殿后”意味着什么?

生:“殿后”意味着他们一边要侦查后面有没有敌人,一边要保护着大部队前进,一路往前走。

师 :一边行进 ,一边还要和敌人周旋。“殿后”还意味着什么?

生:还意味着他们没有干粮,就没有力量和敌人打仗。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消耗的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粮食。可是,他们走在后面,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如果他们走不动了就不是殿后,而是落后了。

师:是掉队。

生:他们没有食物吃,只能饿死。

师:因为所有的食物,能吃的都吃完了,野菜都没有了。现在红三军团正面临着怎样的情况,他们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生:他们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师:他们饥寒交迫,再没有东西可吃,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让我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把我们的担忧、敬意统统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念叨命令絮语怒吼)请一位同学读正确。

(一生读)

师:轻声和后鼻音读得都非常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都和说话有关。

师:这些词语都是写人物说话的。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课件出示: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第一句谁来读?

(一生读第一句)

师:念叨就是不停地说,谁会在你耳边不停地说?

生:爸爸妈妈。

师:那是他们对你的关爱呀。这里谁跟谁在不停地念叨?

生:彭德怀对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念叨。

师:我们一起来念叨一下。

(生齐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二句?

(一生读第二句)

师:“命令”就是不容置疑,我们一起读。

(师指名读第三句)

师:猜猜“絮语”的意思。

生:可能是轻声说话的意思。

师:连续不断地轻轻说话就叫絮语。“絮语”前面还有“轻轻”二字,可见说话的声音小之又小。我们在说悄悄话、私密话时会轻轻絮语,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经常靠在一起轻轻絮语。这里是谁和谁在轻轻絮语?

生:老饲养员和大黑骡子在轻轻絮语。

师:我们一起来轻轻絮语一番。

(生齐读第三句话。师指名读第四句话,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师:发怒时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呢,谁再来读读?

(一生微笑着读)

师:打断一下,你的表情不对,愤怒该是怎样的表现?

(生愤怒地读)

师:这下对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话)

师:你瞧,人物细腻的情感就藏在他们的语言当中。

(师出示第三组词语:塞进嘴里深情地望着背过脸去摘下军帽推开肉汤)

师:读了这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描写彭德怀动作的词语。

师: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饱含着一份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读!

(生齐读第三组词语)

师:第一遍课文已经读完,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你能用上“饥寒交迫”“燃眉之急”这两个成语那就更好了。

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断粮了,连野菜都吃完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决定杀动物(师: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师:燃眉之急用了两次,后面一个删去。还不够简洁,谁能说得更简洁些?

生:彭德怀率领的军队过草地时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杀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生:过草地时,红军断粮了,彭德怀命令杀牲口以解燃眉之急。

师:你说得最简洁。

四、再读课文,明关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彭德怀,了解了课文大意。现在再回到课题,看看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板书:大黑骡子)

师:你们知道骡子吗?普普通通的骡子怎么会和堂堂大元帅相提并论呢?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黑骡子的有关语句,反复读一读,想想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师课件出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______。生边浏览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从“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看出了大黑骡子吃不上料,让彭德怀特别心疼。我的答案是: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人。

师:像亲人一样亲密无间。

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从这里我看出大黑骡子帮过很多战士,也是这些战士的亲人。

师:它驮了这么多东西,帮了这么多战士,更像是什么?

生:我认为大黑骡子更像是彭德怀最亲密的伙伴。

师:从哪里看出是最亲密的伙伴?

生:从江西出发时它就一直跟随彭德怀。

师:是形影不离、肝胆相照的伙伴。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其他答案吗?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可以看出。

师:任劳任怨的助手。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密朋友。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彭德怀偷偷把自己的干粮给大黑骡子吃,已经断粮了,彭德怀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大黑骡子吃。

师:亲密的朋友。

生:枪声响了,彭德怀看着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我看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戚。

师:摘下军帽就看出是亲戚了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更像是兄弟。

师:什么情况下军人会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战友。

师:对,战友牺牲了要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是的,大黑骡子一路相随,所以它是彭德怀的伙伴、朋友、助手、战友。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彭德怀的眼中,大黑骡子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助手,是他的战友,是他的朋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真是非同一般。然而,彭德怀却下了命令要杀大黑骡子。

五、三读课文,理层次

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彭德怀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杀大黑骡子,用波浪线画一画,再想一想这几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生:第一处是:“‘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二处是:“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第三处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 卫员说 :‘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第一处说的是对的,第二处应该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第三处是:“‘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正确。(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不对的请改正。我们一起把这三次命令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三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

生:第一次命令是在红三军团断粮的情况下下达的。第二次是在战士们和老饲养员的劝说下,彭德怀不耐烦了下达的。第三次是在没有人下得了狠心向牲口开枪的情况下下达的。

师:下面我们分三个大组来读一读这三次命令的前因后果。第一组读第一次命令的2 ~5自然段 ,第二组读 第二次命令的6~11自然段,第三组读第三次命令的12~20自然段。

(学生分组读课文)

师:漫漫征途———(生接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竹板的节奏该怎么读?(示范读)这样的节奏和战士们的步伐是一致的,给人前进的力量。大家一起读。

(生再读)

师:长征过草地,彭德怀毅然接受殿后的任务,舍生忘死,一身侠骨;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他爱大黑骡子,但最后还是下了三次命令把它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接着探讨。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生字比较难写,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学生字“融、御”)

【教后所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要讲述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另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特殊的战 争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鲜明,既不乏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这是发生 在长征途 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距离非常遥远,而课文对于环境的背景介绍又只是寥寥几笔,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最为艰苦”,以及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教学时只有浓墨重彩地点透背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让他们自己阅读长征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长征”的距离。第二步,下发聚焦草地的阅读材料,把学生难以感受到的红军过草地之艰难呈现在他们面前。材料中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时的“行路难”“饮食难”“御寒难”“宿营难”,旨在让学生对草地有全面的感知。第三步,课堂上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红军战士的生存是最大的问题,为第二课时理解杀骡子做好铺垫。第四步,通过词串串联课文,进一步认识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

在前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背景渲染放在了初读课文之后,用PPT直接呈现文字,让学生自己读,文字介绍用的是第三人称,教学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感受不深,无法进入情境。反思原因,发现有两点:第一,时机不对;第二,人称不对。本次教学开场就进行背景渲染,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且文字介绍换成了第二人称,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资料的描述中,再配上画面和悲壮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因此,资料出示的时机、方式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彭德怀无疑也是“遥远”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认识他呢?出示彭德怀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出示彭德怀的哪些信息资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单是介绍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地位荣誉等内容,学生是无法感知人物特点的,依然无法走近彭德怀,也无法为第二课时凸显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因此我出示了彭德怀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时说的话,突出了他的骁勇,又通过两次临危受命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说明了他的善战。接着总结了他领兵打仗的特点———“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同甘共苦”,此时彭德怀铮铮铁骨的形象已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还能体会到彭德怀“柔情”的一面,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第三环节初知课文大意,主要是通过理解三组词语来进行的。理解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旨在让学生认识红三军团面临的严峻形势;体悟描写人物说话和动作的两组词语,旨在渗透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凸显人物形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第四环节明确了大黑骡子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黑 骡子是彭 德怀的________”这样一个句式填空,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情谊深厚,为第二课时彭德怀爱骡子却坚定地杀骡子这一矛盾的解读做好铺垫。第五环节,通过“三次命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篇4:《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2.还记得课文第1自然段那个让我们心酸的词语吗? (饥寒交迫)

3.是啊,许许多多的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活活地饿死在茫茫大草地。那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又是怎样解决这个燃眉之急的呢?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今天幸福生活脱节的问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特定的情境当中去,为学习下文作下了情感的铺垫。

二、 朗朗书声品深情

1.课文哪一自然段触及了你的心灵,甚至让你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 细节一: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1) 你为什么找了这个自然段?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为什么。

(2) 你们知道,军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摘下军帽致哀?

(3) 在彭德怀的心里,大黑骡子就是他亲密的战友,这究竟是一头什么样的大黑骡子呢?

▲ 细节二:彭德怀背过脸去。

(1) 这句话短短的七个字,简单却让人感动。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

(2) 要读好这一自然段,我建议和上面的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彭德怀当时的复杂心情。

▲细节三: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1) 面对着眼前流着油花,冒着热气的肉汤,彭德怀回忆起了什么?

(2) 从前面的“摘下军帽”“背过脸去”到这里的“发火道”,你们能读出一个大大的什么字?(板书一个大大的“爱”字。)

(3) 彭德怀爱着大黑骡子,但他心里有着一个更大的“爱”字,那就是他爱着自己的战士们。(板书:红笔书写一个更大的“爱”字覆盖在原先的“爱”字上)

【点评】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隐含着的内容,学生沉

浸在文本中,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爱的情感在交汇中生成,情感与智

慧共生。

三、 自由写话抒真情

1.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爱,怎能不让彭德怀痛苦万分,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

第19自然段。

2.读到这里,彭德怀摘下军帽这个姿势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也

激起了我们心中阵阵的波澜。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的心声。假如你是彭德怀,你会说些什么?假如大黑骡子有生命的话,它又会怎样呼唤主人?

3.学生练笔。

彭德怀: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

大黑骡子:主人呀,主人……

【点评】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倾听人物的心音,与人物命运相连,爱的情感得到激发,从学生心中喷涌的是真实的、深沉的爱的甘泉。

四、 走进长征悟精神

1.漫漫征途,虽然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但是——(学生齐读)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2.我们这篇课文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缩影。长征是一部史书,走进长征,你会被许许多多的人和故事所感动。

最后,让我们以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请齐读——

长征,将成为人类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正激励着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3.作业:

○ 友情推荐:阅读《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观看《长征》《万水千山》等。

○ 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点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长征,感悟长征精神,实现对教材的超越,领悟长征精神的伟大,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5:《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默读课文,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二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情,表现了彭得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感情?

四自己选择感受特别深的一段,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引导说说其他几个段落。

六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爱兵如子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设置框框,没有以教师的喜爱而引着学生也去跟着喜爱,学生对文本的选择有充分的自由,对内容的喜爱有充分的时间感受,由于把学习的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情趣,有了内需力,学起来也就更投入。

二、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会提供学生自学的时间,但由于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学时往往较浮,较表面化,对问题不够深入思考,思考的面也较狭窄。通过变序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的机会,从以上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某个问题或内容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讨论、互补、合作学习,使理解深入细致。

三、通过变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心的领会,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

变序教学往往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开始的,这就让学生明白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与以上中心有关的,使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较准,也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质量较高。

篇6:《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第二次开放周活动,怀着忐忑又憧憬的心认真准备着我所要教授的课,积极面对着即将面临的挑战。我所选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感怀革命精神的文章,对于不了解长征背景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力求达到在理解课文故事的情感基调下,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以一个课文背景为导入:“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就是――过草地。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在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便引入大黑骡子,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大黑骡子,从而让学生推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注重从简到难,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首先先让孩子们找到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紧接着再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层层递进,感受爱与不舍的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分角色朗读;最后第三个命令,在“怒吼”中读出爱的涌动与壮烈。

在“爱”这个前提下,我设计了“彭德怀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何又要杀”;“既然身为军团长为何一个命令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下”;“ 战士们既然饿得昏倒了为何不杀大黑骡子”这三个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思考,拆开一个个矛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于是乎,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自然而然明白了: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们,即使这是一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骡子,一匹忠心耿耿的骡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物特征,我还抓住彭德怀、老饲养员、方副官这三个人的活动表现,抓住每个人物的描写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整体的感悟。最后整合每个人物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由体会一个人物的情感,从而延伸到理解他人的感情触动。比如我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在第二次命令后,大家等待方副官长杀大黑骡子的枪声。然而枪声没有响,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等待,于是设计了一个层层推进的“感情升华”:方副官长你为什么不开枪!方副官长你还在等待什么!方副官长这可是军团长的命令你怎么敢不执行!从这里学生便知道了副官长不忍心杀大黑骡子,在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引导――而彭德怀呢?他也舍不得杀,但是大黑骡子不得不杀。从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既能亲身体验,又能强烈的感受情感的冲突,所以一举两得。

篇7:《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2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的语句,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谈到: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我指导学生讨论: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学生谈得也非常好。

在此基础上,我又问道:“你们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学生考虑片刻后……

申佳清: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学时,我要求爸爸给我买了一只手表,那手表天天随同着我,和我几乎形影不离。可是有一天,同学有一本故事书,我非常喜欢。于是,我决定用我的手表和他的故事书进行交换。等我把故事书全看完,也觉得这书一般。于是,我想和他再次交换,把我的手表换回来。可是,他却不同意。我一气之下,把那本故事书给撕了。当时,我真的好后悔用我的手表换他的.故事书啊!

陆蔚:我也有过这方面的切身体会。记得以前,我们家养了一只小白猫。那猫的毛色雪白雪白的,又光滑又漂亮,人见人爱。可是,去年四月,我国迸发了“非典”疫情,人们见了动物就胆颤心惊,邻里见我家有只猫,便说三道四,爸爸为了我们的平安与邻里之间的和睦,把小白猫赶出了家门。我看着它离去的背影,一句话也没有话。就这样,我整整痛哭了三天。

孙蕤: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家原来养了一只狗,那可是一只狼狗啊!每天进出家门,它总是跟在我的身后,它喜欢我,我也更爱它。有一天,它还钻进我的被窝和我一起睡觉呢!可不知是哪一天,我的那只狼狗就不见了。我找了所有的地方也找不到,找了好几天也没有音信。一连几天,我都茶饭不思。

……

师:是啊,每一位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方面的切身体会。现在,就让我们从自身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一下彭德怀内心的痛与苦。

学生练读这一自然段,读得更精彩,更有感情了。

篇8:《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 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 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 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 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 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故事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本课教学我着眼整体,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会认“骡、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情感, 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的片段带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课件出示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片段) 。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仍然这样怀念他, 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个片段后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呢?今天, 就让我们借红军长征时的一个故事, 一起走近彭德怀。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放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词。

2.这篇课文围绕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 征战沙场, 深埋在他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这份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请你们认真读课文, 画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边读边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体会。

2.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的“爱骡之情”。

(1)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 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 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 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一直看着它吃完。”你从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爱之情? (抚摸、念叨、悄悄地塞进、看着它吃完。)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份真挚而含蓄的爱吗?

(2) “彭德怀背过脸去。”你从“背过脸去”读懂了什么? (这短短的七个字, 意味深长, 扣人心弦。“背过脸去”这一动作, 正是彭德怀深爱大黑骡子的体现!)

(3) “枪声响了,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读了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体会? (彭德怀与曾经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大黑骡子诀别, 内心充满了沉痛和敬意。) 谁能把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 发火道:‘我吃不下, 端开!’”你从他的“发火”体会到了什么? (他的火气越大, 越能看出他与大黑骡子的生死情谊。)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 体会这份难以割舍的爱!

3.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的“爱兵之情”。

学到这里, 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彭德怀如此深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快速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 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屏幕显示: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 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 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学生朗读此段。

要杀大黑骡子了, 此时彭德怀的心情真的“平静”吗?谈谈你的体会。

是呀, 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 爱兵如子的他, 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 而是每天近百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这怎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然而, 杀了大黑骡子, 他忍心吗?在多年的征战中, 彭德怀早已把大黑骡子看做是他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战友, 此刻, 却要在自己的命令之下, 让大黑骡子永远地离去, 他多么不舍啊。但是, 只要有食物吃, 就能多一颗革命的火种, 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所以, 为了革命的胜利, 他深情地说——— (再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 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战友, 舍去哪一边都如同割去自己的心头肉, 矛盾的情感撕扯着彭德怀的心。然而,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 他怎么忍心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第三次引读彭德怀对警卫员说的话。)

从看似平静的外表, 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们。

4.抓关键语句, 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互爱之情”。

在多年的征战中, 大黑骡子只赢得了彭德怀对它的爱吗?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谈体会。)

同学们说得很好, 战士们对大黑骡子也充满了爱。他们多么不忍心杀掉大黑骡子啊, 让我们再次听一听那发自内心的请求。

(屏幕显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枪声没有响, 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 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六头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 集体嘶叫了几声, 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二十分钟过去了, 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这分分秒秒里凝聚着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 更凝聚着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这一部分课文。

5.走进人物内心, 感悟彭德怀的“痛苦之情”。

在生活中, 二十分钟只是一瞬间,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 战士们却感到是那样漫长。彭德怀理解战士们的爱, 但多耽搁一分钟, 就会有许多战士倒下。所以, 他再也忍受不住矛盾的情感, 双手叉在腰间吼道——— (课件出示句子) “副官长, 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 我就要向你开枪!”

学生齐读后, 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

同学们, 一位驰骋沙场, 横刀立马的大将军, 竟对这头骡子脱帽致敬, 这是多么难以割舍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侠骨柔情。这么一段打动我们内心的文字, 怎能戛然而止?你认为这里的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 此时此刻, 彭德怀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6.观看课件, 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同甘共苦之情”。

同学们, 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爱得那样深情;爱战士们, 爱得那样坚定;战士们爱大黑骡子, 爱得那样依依不舍;爱彭德怀, 爱得那样真诚。在将军与士兵的这种互爱中, 我们体会到彭德怀和战士们之间有一种什么精神? (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件播放红军艰难行走在草地上的镜头, 教师动情讲述) 正是因为有这样爱兵如子、和战士们生死与共的将军, 才让士兵有了钢铁般的意志;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士兵, 士兵爱将军, 官兵团结, 同甘共苦的队伍, 才能翻过飞鸟难越的雪山, 才能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 才能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取得一个个胜利!所以, 我们要骄傲地宣布: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全班齐读此句。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 此时此刻, 这位爱兵如子, 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彭德怀将军就站在你面前,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屏幕显示彭德怀像。)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进一步认识了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彭德怀将军, 此时此刻, 你明白张爱萍为什么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 仍然这样深切怀念他了吧?的确, 正如张爱萍所说:彭德怀是一个真正的人, 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我们有这样一位元帅, 是国家之幸, 民族之幸!他的伟大人格和名将风范与天地共存, 与日月同辉!彭德怀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我是按这一理念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这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 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 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 我着重反思第一课时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按照这三个维度, 这节课着力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彭德怀将军爱与痛的矛盾心理, 他爱大黑骡子, 但不杀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就不能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其爱之真, 痛之切, 撼人心魄,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根据这一特点, 我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生硬的道理说教, 让学生多读课文, 读中感悟,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交流内心感受, 特别是对“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的品读,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彭德怀复杂的内心, 感悟其复杂的矛盾心理。

第二, 在“过程与方法”上突出一个“引”字。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节课, 我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课一开始, 读了张爱萍写的《一个真正的人——深切怀念彭德怀同志》一文片段后,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张爱萍在彭德怀同志逝世多年后仍然深深地怀念他?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 以“爱”为线索, 提出:“他既然这么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与文本对话。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和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感悟, 都注重一个“引”字。

第三,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语文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培养健全人格。这一课的教学, 我注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情感, 认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抓重点词句的理解, 多种形式的朗读, 讨论和交流体会, 结课前设计问题:“这时, 你想对这位爱兵如子, 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将军说些什么?”都体现“渗透性”原则。

篇9:《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故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要抓住彭德怀在下令杀大黑骡子前后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体会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坚毅,从而真正领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长征,走进草地,走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齐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还知道了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坐骑。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过渡:彭德怀是怎样对待大黑骡子的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能有效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品味细节,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彭德怀是怎样对待大黑骡子的呢?指名读。

2.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板书:爱)

(2)你们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这份爱的?学生说。

生活中,谁曾经抚摸过你?这些抚摸过你的人都是爱着你的人!指名读好“抚摸”这个词。

彭德怀一边抚摸着一边还在念叨着,(指两名学生读句子)从念叨中你们得出了什么?

3.你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这份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4.是啊,彭德怀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分出一些给大黑骡子。他爱大黑骡子胜过了爱自己。在彭德怀的眼中,这仅仅是一头大黑骡子吗?

5.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话语以及稍纵即逝的表情,我们读到的是一份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沉的爱啊!这些言行就是细节,我们要学会品味细节。(教师板书:细节)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悟细节描写的妙处。通过初读找句子,再品读词语,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饱含深情的爱。)

三、学习最后一段,深化主题

1.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引读: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融进了……融进了……

2.长征途中,正是因为有了彭德怀这样的首长,时时刻刻激励着战士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战士们才能……(教师引读)身无……走到宿营地。正是有了他们,才有长征的胜利,才有新中国最后的胜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请大家读一读,尝试品味细节,走入长征,走进英雄,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动!

篇10: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4、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引导学生阅读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讨论、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

2、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毛泽东曾这样地评价过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可是在本文中彭德怀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另一面。

3、把课题改动一个字,使它成为一句话: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

3、用关联词语,把这句话说具体。

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是因为(他和大黑骡子感情深厚)。学生回答,再请一名学生上来板书。

二、重点讲解: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

1、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那些语句反映了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预设:

a.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句中的“抚摸”可以看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悄悄”是不让别的人看见,是怕其他战士不理解。“念叨”的意思是“因惦记而谈起”,“一直看着它吃完”,可以想见,彭德怀看着大黑骡子的时候,眼里是充满怜爱。)b.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深情的眼神里写满了对大黑骡子的不舍)c.彭德怀背过脸去。

(一个“背”字,渗透着无限的不忍。并这一段话独立为一节,情感和意思就更为突出和强调。)d.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缓缓”中满是沉重,“摘下军帽”是把大黑骡子当作了自己的战友)e.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吃不下”,不是彭德怀不饿,他和战士一样饿,但是心里难受,让他吃不下。)对于这部分的教学,边分析边朗读,深入体会课文。

2、齐读黑板上的板书: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是因为(他和大黑骡子感情深厚)。

三、课文过渡

1、通过关联词语的变换进行过渡 把“是因为”,换成转折关系的“但是”。

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忍痛割爱把大黑骡子给杀了)。

2、这是故事发生的结果

3、为了这个结果的实现,彭德怀下达了几次命令?分别在课文的那几小节?(下达了三次命令:分别在5-10小节;11-16小节;17-20小节)

四、重点讲解:彭德怀第一次下达命令,却没有成功的过程

1、仔细阅读课文的5-10小节

2、思考:这一次大家为什么没有执行彭德怀的命令?(“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3、彭德怀是什么样的态度?

(彭德怀认为自己可以走出草地;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栓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抓住“平静”,让学生思考:彭德怀的内心是否是平静的。.5、教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彭德怀的内心是平静的。教师提出自己的论据

6、回荡到前文,出示图片,教师突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缺衣少食。

7、强化前文中“盯着”,说明彭德怀内心坚定,早已作出决断,心如止水。

五、理解:彭德怀的三次命令

强调提示语:“不耐烦”“大声地”“怒吼道”,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六、课文导读

出示提示:如果说彭德怀爱着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种个人的小爱的话,那么,他杀大黑骡子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七、课文最后一段

1、抓住“滚滚铁流”,什么样的队伍可以称为“滚滚铁流”?(像钢铁一样意志坚强的队伍)

2、为什么一支缺衣少食的队伍,能够成为“滚滚铁流”?(有了彭德怀作为司令员对战士们无私的爱)

3、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突出“滚滚铁流”、“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八、总结全文:

(出示照片)学到这里,你感受到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九、作业:

1、同学们,长征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她永远值得人们去缅怀,让我们课外多读几个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吧:《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

2、在当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时候,彭德怀缓缓地摘下了军帽,他当时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说,但是却说不出来,文章中只好用省略号代替。同学们,假如你是彭德怀,你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坐骑倒在你的面前,而它的牺牲能够挽救更多的红军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大黑骡子说吗?请你用心地考虑,把想说的话,写在作业本上。

3、大家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对长征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请大家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北郊镇西坞小学

篇1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燃眉之急、饥寒交迫、殿后”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耿直豪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毛主席为他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彭德怀。)

2、请生交流关于彭德怀的资料。

3、教师小结学生交流资料情况,然后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指学生串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指学生回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学生默读课文,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什么?

2、指学生回答。

四、自学生字,交流汇报。

1、师请生自学生字。

投影出示:

(1)划出生字所在词;

(2)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忆生字字形;

(3)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生字所在词意思。

2、小组学习。

投影出示:

(1)交流自己觉得比较独特的记忆字形方法;

(2)交流自己写好某字的秘诀;

(3)提出自己觉得难写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师请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彭”注意左右写均衡,左上是:“士”,不是“土”。

“碗”左小右大,右下注意不要多些一点。

“融”注意左右写均衡,左下不要多一短横。

“御”右边是:“卸”要注意看清字形。

4、描红生字。

五、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习字册上生字,要做到整洁规范。

2、搜集红军过草地时的故事或资料。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在此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神情、动作、语言来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

2、以“自读、感悟、交流、汇报”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彭德怀爱骡子但又下令杀骡子的经过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体会彭德怀在下令枪杀骡子过程中痛苦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教师板书课题。

二、浏览回顾,整体感知。

1、教师请学生浏览回顾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学生回答。

三、精读感悟,汇报交流。

1、教师:(根据学生刚才回答情况小结:)彭德怀很爱他的大黑骡子。请自由读课文,看你从哪些语句或词语能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以用“——”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2、学生读、画、写,练。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请学生交流自学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深切理解并体会到彭德怀爱自己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思想情感。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根据学情小结: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厚的爱。可是,明明爱大黑骡子,却又几次三番下令枪杀大黑骡子。这是为什么?

5、学生联系“饥寒交迫”、“最为艰苦”等词语来谈看法。

6、教师小结:从情感上来讲,彭德怀万分不愿杀自己的大黑骡子。他却不得不下令枪杀自己心爱的坐骑。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彭德怀的内心是多么痛苦而复杂!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

五、角色体验,深入内心。

1、分角色朗读文章2—20自然段。

2、请饲养员和警卫员分别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劝说彭德怀留下大黑骡子。引导学生明白:士兵们爱大黑骡子,更爱他们的军团长彭德怀。

3、抓住“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来让学生体会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

4、教师小结:“无情未必真豪杰。”彭德怀一生豪爽果断,雷厉风行,可对自己的大黑骡子,他由“平静—不耐烦—怒吼—发火”,尽显其内心柔情的另一面:深爱大黑骡子,但为了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不得不几次下令枪杀黑骡子。和彭德怀一起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顾全大局,什么是和战士同甘共苦,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六、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教师请同学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指生回答。(理解大黑骡子虽然离开了,但却给了战士们无穷的力量与希望。)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2、学过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出来。(字数不限)

篇1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爱战士的感情。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①关于彭德怀爱大黑骡子;②彭德怀忍痛杀掉了大黑骡子。)

3、引导:这是一个关于彭德怀、大黑骡子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老师想,学了它,我们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一定会有更加强烈的理解和体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学习2至20小节。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读2至20小节,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和他人交流。

1、学生阅读,体会感受;

2、学生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二)、大组集中交流感受

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的爱。

①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师小结(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和自己的干粮。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很乖地卧下,等着彭德怀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彭德怀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有感情地朗读。

②彭德怀背过脸去。

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生汇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他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他怎么可能吃得下大黑骡子的肉做的汤呢?

引导:你还有什么感受吗?

2、战士们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爱。

①生谈感受;相机朗读。

②小结: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着器材。战士生病时,就是它驮着伤员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

引导质疑: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战士们也是那么舍不得杀掉大黑骡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

三、浏览课文的第1、2小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苦;

②又饿又冷的日子很不好受;

③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地上了

师引导:是啊,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谁能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补充一下过草地的艰苦?

小结:(观图)

草地一望无际如浩淼大海,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

卅里草地廿里水,荒无人迹鸟不飞。如有行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

除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外,吃饭更是大问题。四野茫茫,找不到粮食。野菜、草根、马鞍、皮带等,成了红军充饥的食物。很多人到达草地前身体本来就已经很虚弱,有的因此倒在泥浆里再也爬不起来。有的看上去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可是他们爬不起来了。战友好不容易把他们扶起来,可他们又瘫倒在沼泽地里,默默地死去……”

4、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一个个战士们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5、很长时间过去了,在彭德怀的再三命令下,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庞大而瘦弱的身躯缓缓地斜倒下去。大黑骡子就这样默默地离开彭德怀,离开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彭德怀心里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什么?你可能说些什么?

①学生谈感受;(放葬礼进行曲)

②再次朗读19、20小节。

四、学习21小节

过渡:大黑骡子离开了彭德怀,离开了战士们,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但是,

1、引读

2、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

板书:

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

爱骡子 更爱战士

篇1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仅仅为了杀一头牲口,身为军团长,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下命令呢?

[设计意图: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到聚焦“三次命令”,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又为这节课选取了“切入口”。]

二、 追问“一次命令”,感受“割爱”之迫

1. 出示第一次命令,指名读。

2. 彭德怀为什么要下令把六头牲口全部杀掉呢?学生读第1~4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3. 补充背景资料:当时,很多红军战士的身体非常虚弱,有的倒在泥浆里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有的看上去并没有死,眼睛还睁着,战友们好不容易把他们扶起来,可是没走几步又瘫倒在地,默默地死去。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需向导,循着尸体,就能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4. 假如你是彭德怀,亲眼目睹了这样的情景,你会作出怎样的决定?(杀牲口)。

5. 从这道命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战士)

[设计意图: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燃眉之急”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体会到杀牲口实属迫不得已,从而自然地感受到彭德怀爱战士的情怀。]

三、 透视“再次命令”,感悟“大爱”之诚

1. 谁来发出第二次命令?

2. 怎样才能发布好这道命令?(显示第11自然段的“提示语”部分,并突出“不耐烦”和“大声”)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已经给我们做了提示,“大声”好理解,“不耐烦”是什么意思?彭德怀对什么“不耐烦”呢?

[设计意图:以“提示语”为抓手,指导学生阅读人物语言,使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提高了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3. 饲养员和警卫员是怎样请求的,彭德怀又是怎样解释的呢?请抓住提示语,读好第5~10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

4. “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从“流着眼泪”能体会到老饲养员怎样的心情?(非常难过)

5. 老饲养员为什么难过?(因为他舍不得大黑骡子,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仅仅因为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才舍不得吗?还有别的原因吗?(生若说不出,师再启发:彭德怀下令杀掉的有六头牲口呀,老饲养员为什么单单舍不得大黑骡子呢?)

6. 是呀,从表面上看他是舍不得大黑骡子,实际上他更是为彭德怀担心哪。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这句话。

7. 面对老饲养员的担心,彭德怀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第9自然段)从提示语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一般会从“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这个动作中,体会到彭德怀在安慰老饲养员)

8. 好,现在我就是老饲养员,你就是彭德怀,请你来安慰安慰我吧!(生读)

9. 听了你的安慰,我的心情稍微好了些,怎样说才能让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呢?

10. 从彭德怀的这番话中,你除了感受到他的自信与坚定,还感受到了什么?(他能够与战士同甘共苦)

[设计意图:适时创设交际情境,将学生带入角色,既让学生顺利地走进了人物内心,又使朗读指导扎实而有效。]

11. 从“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这一句中“深情地望着”一词,体会到彭德怀非常爱大黑骡子。(将课题中的“和”改写成红色的“爱”),但是他为什么还会如此“平静”地说呢?(他在克制自己,故作平静)

12. 分角色朗读彭德怀与老饲养员之间的对话。

13. 让学生读第2~4自然段,画出彭德怀很疼爱大黑骡子的句子。

14. 彭德怀为什么这么疼爱大黑骡子呢?请在这个自然段中找一找理由。

15.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彭德怀更爱战士,(板书:更)并进一步揭示“衬托”这种写作方法。(板书:衬托)

16. 一边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一边是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红军战士,让彭德怀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是多么无奈、多么痛苦啊,所以他“不耐烦”了。谁再来发布这个命令?(指名再读第二次命令)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者从“不耐烦”切入,分两个层次透视、辐射第2~11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品读感悟,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四、 渲染“末次命令”,彻悟“爱”之悲壮

1. 彭德怀背过脸去,在等待那一声刺耳的枪声。但是,

(师引读)枪声没有响——(生接读)

(师引读)十分钟过去了——(生接读)

(师引读)二十分钟过去了——(生接读)

2. 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

生1:这是漫长的二十分钟!

师:所以你怒吼道——(生读第3次命令)

师: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

生2:这是痛苦的二十分钟!

师:所以你怒吼道——(生再读第3次命令)

师: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

生3:这是使我饱受煎熬的二十分钟!

师:所以你怒吼道——(生再读第3次命令)

[设计意图:这里,未像前两个环节那样先揭示第三次命令,再品读、点拨,而是直接引读课文,简洁地完成了学生由读者到军团长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这二十分钟的“漫长”“痛苦”和“饱受煎熬”,愤怒地发出第三次命令。这样,既省去了琐碎的分析,又避免了教法雷同。]

3. 这可是一道死命令呀!副官长不得不开枪了。大黑骡子倒下了,与彭德怀朝夕相处的大黑骡子倒下了!它跟着彭德怀爬过了一座座山,渡过了一道道水,饱受饥寒、出生入死。而现在,彭德怀却亲口下令杀了它,此时此刻,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大黑骡子说,他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写下来。(生写,再指名深情诉说)

(5) 这千言万语,这万般的谢意与歉疚,都凝成了这样一个动作——(指名再读第19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者深情的话语,将学生积淀的情感推向了极致,也为学生提供了抒写心声的机会,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五、 缘疑回溯,深悟“大爱”之神圣

1. (师引读)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生接读)

2. “滚滚铁流”指什么?(指北上的红军队伍)为什么把红军队伍称为“铁流”呢?(因为红军战士非常英勇顽强)

3. 红军战士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大黑骡子)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还来自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4. 是呀,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因为有了像彭德怀这样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领导,才会团结一致、共度难关,最终取得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上一篇:最个性签名下一篇:毛石挡土墙砌筑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