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2024-04-13

兵家的名句的摘抄(精选9篇)

篇1: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1、军事上是不允许停顿不前的。在战略、战役和战术方面,墨守成规表现为不考虑新的情况而试图按照过去的战例依样画葫芦。——格鲁季宁

2、我们进行比较时,绝不应该总是考虑双方在战场上的全部军队,而应该考虑双方在前线或者在决定性地点相对峙的军队。——克劳塞维茨

3、弱点就一个国家或军队而言,就是经受不起对方采取任何手段和任何行动打击的`薄弱点。这一打击可能削弱这个国家或军队的战争潜力或战斗力,挫伤其斗志。——约翰·柯林斯

4、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富勒

5、只有能够使战斗按自己的计划发展的一方才能有效地指挥己方行动,而这就是说,有效地指挥战斗应该指挥战斗的全过程,即不仅指挥己方行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指挥敌方行动,以我方行动迫使其就范—指挥战斗的艺术要求理解这一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过程。——图哈切夫斯基

6、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盖然性、幸运和不幸运的活动,它们像织物的经纬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克劳塞维茨

7、单一的作战线往往是明智的,单一的作战目标往往是无益的,而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则是把二者混为一谈。——利德尔·哈特

8、从来没有一座堡垒、一条马其诺防线、一个防御体系能够长时期不被攻破;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安全,将来也永远不会有。——鲍德温

篇2: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兴许她的终身之约只不过是未知之命。

出处:《洪流》

命运女神是蒙着眼睛的,甚至在大白天也看不见,那么在夜里又怎能对她抱什么希望呢?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出处:《你往何处去》

命运三女神给别人纺织了生命线,而他的生命线却是爱情、憧憬和忧郁纺织成的。

出处:《你往何处去》

我嘲笑预兆和命运。昨夜天气暖和,我望见了群星像雨一般降落下来。有许多人要是看见了这个,会认为有了凶险的预兆,而我想:如果我的星宿就在那里面,我至少是不缺乏伙伴了!

出处:《你往何处去》

一切都可能出现新的转机的。一座金银矿可能正向我们敞开着哩!

出处:《第三个女人》

他命运很坏,每当支起篷帐,安好炉灶,正想作久居之计,便总有大风吹来,摧倒他的木桩,熄灭他的炉火,逼得他归于毁灭。

出处:《灯塔看守人》

信仰能够移动大地的根基!

出处:《你往何处去》

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美德。

出处:《你往何处去》

信仰可以移山。

出处:《你往何处去》

正像一个人从悬崖上掉下去,不管是悬崖边上生长着什么他都要抓住一样,他用双手抓住一种思想,也就是,信仰本身能够拯救了她。

出处:《你往何处去》

我曾经信仰,曾经嫉恶如仇,我不怕死,而怕复活,我不怕苦刑,而怕裁判。

出处:《你往何处去》

宗教信仰,神圣不可侵犯。

出处:《洪流》

一个十字军骑士如果他自己没有受到污辱,是不能决斗的,因为他宣过誓,只为信念而战斗。

出处:《十字军骑士》

他们原来的信仰像缺少燃料的火似的熄灭了。而新的信仰他们又不愿接受……

出处:《十字军骑士》

信念就是生存的基础。

出处:《战场上的婚礼》

主的慈悲将流溢四方,黑暗掩不得光明,正如此刻暮晚已至,而它自不能遏阻主的旭日,明晨定将升于东天。

出处:《洪流》

既是月华泻辉,那就哪儿都容易照到。

出处:《洪流》

在太阳下的世界里当个种庄稼的奴隶,也总比在永恒黑暗的领土上当个国王好。

出处:《你往何处去》

光明里有着某一种快乐,无限的快乐,跟这种快乐比起来,别的一切是那样地没有价值。

出处:《你往何处去》

实在的!一切的小烛光在这样一支火炬面前,都暗然无光了!

出处:《十字军骑士》

太阳是世界光明的赐予者,照得连老头儿身上也充满了热力。

出处:《十字军骑士》

白昼又回到了洋面上,好像担惊害怕似的,又阴沉,又乌黑,又凄惨;然而它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希望和慰藉。

出处:《为了面包》

到了夜间,尤其是因为在这热带的烈日所灼热的海面上常常升起浓雾,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这种时候,给许多船舶作唯一的.向导的,便是这座灯塔。

出处:《灯塔看守人》

人们已经忘记了自由和放纵间的明晰区别。骄奢淫佚,结果导致的是痛苦悲伤,无节制的自由,结果导致的是敌国的奴役。

出处:《洪流》

哪儿没有自由的意志,哪儿也就没有幸福。

出处:《洪流》

人民与人民平等,议会与议会平等,爵位与爵位平等。

出处:《洪流》

如果只为个别人自由,而使整体束缚手脚,遭受奴役,那么这种味似甜蜜的自由果实究有何用?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出处:《洪流》

乌克兰人呼吸惯了草原的自由的气息,他们酷爱俨如草原本身一样的无羁无管,他们的气质像草原一样的粗犷豪放,像草原一样的生气勃勃。

篇3:浅谈兵家思想与武术的发展

1 兵家与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1.1 兵家的产生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政治势力与社会力量一直处在重组与整合之中。随着社会的变动,必然要求政治制度随之变革,而政治制度变革的实质是新旧政治势力的角逐,当政治斗争上升到一定阶段,必然表现为军事冲突。因此,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是兵家产生的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诸侯强大。各诸侯国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变法图强,对外扩张,故战争不断,烽烟四起。

先秦兵家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战争实践的洗礼,在诸子文化的争鸣中继承西周前的军事文化而诞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秦子学时代结束,兵家和其它诸子百家一样逐渐遭到遗弃和排斥,但兵家和诸子的最大区别是兵家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故其技艺特征和军事功能被完全保留,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同的发展,并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实施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理论和方法。

1.2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和器械搏击的技术演变。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武”字在许多的宣传中解释为止戈为武,“止戈”就是不打仗或者不打斗。就我个人的理解其实上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或者打斗,不管是为了自卫还是争夺权益,都是通过暴力的斗争来达到的,这一点我觉得不应该值得怀疑!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作为其技术核心的。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

2 兵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2.1 主观影响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和实践背景中,在诸子百家争鸣中,在继承前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系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一个主要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在继承前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计、谋、攻、战、争、诡、虚实、形势、奇正、变、用间等一系列思想范畴。而随后的武术发展和武术思想对兵家提出的计、谋、攻、战、争、诡、虚实、形势、奇正、变、用间等一系列核心思想吸收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应该很少有人怀疑传统武术与古代兵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至于常有人直接以兵家经典来解说武术。传统武术与古代兵家,固然有着不少的差别;然而,在某些方面,却又确实存在着诸多难以区分的相似或雷同。就兵法中的计谋而言,古代的将军用兵打仗、排兵布阵都要考虑怎样的迷惑敌人,隐藏己方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出其不意而制胜的目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样的例子非常繁多;特别是诸葛亮这个神化的人物真可谓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给人们的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例草船借箭,不可不慨叹其机关算尽。在周瑜有意刁难的境况下,十万支箭正常情况下十天也根本完不成的任务,诸葛亮又把其缩短为三天,周瑜奇怪呀,于是天天派人打探其怎样在三天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天天不见动静。而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凌晨才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草船,驶向江对岸曹操的一边,在充满雾气的江面上敲锣打鼓的向曹操叫战,曹操不知敌情,只有放箭。诸葛亮打破常规思维,用计谋做到了都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确实令人佩服。由此可以看出计谋在兵家中的作用,而武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掩盖真实目的,给人以出其不意,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这也是武术对兵家作战思想的吸收和运用。

2.2 客观影响

2.2.1 武术家和军事家二者兼于一身

古代兵家与传统武术的作战思路与战术思想,确有不少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中国古代许多颇有建树的武术家,本身就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们多数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武术根基,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武术训练。在其所从事的军事斗争中,他们常常把武术技击作为战场厮杀的重要手段。他们在严格地界定两者不同之处的同时,也必然有意无意地把军事战争中的一些战术思想融入到了武术技击当中。

对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来说,他的军事才能与高深武艺,他的岳家军与岳家拳,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然是对神奇的军事指挥艺术的高度概括,可又何尝不是对岳家拳技击方法的至上要求呢?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早年也是一位军中战将。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退伍还乡后,以陈氏家传拳术和戚继光所创编的长拳三十二式为素材,以太极思想为指导,融合兵家、养生等理念,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太极拳。虽然,太极拳并非以兵家思想为主要特色,但是,我们决不可以否认太极拳的创建与兵家思想的历史关系。

2.2.2 冷兵器时代,兵家武艺与武术相互交融与互动

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大规模的集团作战,还是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最终决胜还要依赖于个人的作战能力。春秋时期,军队中的将领们更是注重兵家武艺的练习。《礼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公元702年,武则天建立武举制,首创在民间选拔武将人才制度。在兵家武艺影响下武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保卫个人生命为主要功能,与兵家武艺并行发展的巍巍壮观的民间习武群体。

3 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3.1 教育功能

武术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体现德、智、体三方并重。武术可以培养独立的人格机制,“完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同时历练忠、义、诚、信的高贵品质和镇定自若、宽厚忍让处世态度。武术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武德中,提出了高尚的道德理念,完成武德内化。

3.2 体育功能

体育化是当代社会对武术发展的需要。体育以其科学性、规范性、易于普及性的特征,迅速挤占武术赖以生存市场。虽然传统体育最终被承认是现代体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在这个过程中已处于边缘化。武术的发展需要用最先进的成果进行适应体育化的改造、创新和发展,就是在武术体育化的过程当中,武术成为新型体育项目的重要来源,毕竟武术包含大量的身体练习方法。

3.3 文化功能

武术以言传身教的方法历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由于它特有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功效及作用,并且因其功效的多层面的特点,在文化的传递中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性。从武术的本质上讲,防身、健身、修身作为武术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体三方面功效,尽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三种功用的大小不同,但其三种功效的作用始终没有磨灭。它作为一种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观念、知识、信仰等各个方面,并直接受到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

3.4 塑造军人精神功能

武术除了作为军事手段的直接功能外,还具有修炼军人顽强意志和果敢有为的精神的作用,而后者对于现代军事而言更为重要。虽然战争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战争的主宰是人而不是物。因此,武术对军人的精神修练的价值愈发突显出来。梁启超在《哀同胞之将亡》一文中说:“日本区区三岛,以武士道、大和魂为国粹,养成独立自由、强壮伟大治国民,则已有尚武之精神故。”现代战争武器科技日进千里,战争在快速的向科技化发展,于是好多人便说武术是没有用的东西了,其实他们未免太浅视了,他们忘记了武术足以养成国民英勇的精神气魄。而那是战争胜利所必要的一个条件,众志成城,武术对尚武之风在国防中尚武精神的培养所起的深刻作用可见一斑。

4 结语

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兵家相互交融与渗透,两个方向相互促进且并行不悖。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形式的改变,兵家与个人技击产生分野;随着火器在兵家军事斗争中的普遍使用,兵家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武术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需求,在当今社会,武术仍然在公安、特警、治安等公职部门和民间发挥其自身作用,武术对尚武之风在国防中尚武精神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武术存在的基础,是武术的本质所在。传统武术从广义上讲就是我国祖先历代传承下来的武术应用方法和身体锻炼方法。每一门每一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实用价值,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的主流不适于传统武术的发扬,所以没落的很快,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多多继承。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桂生.诸子文化与先秦兵家[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谢国良,袁德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4]徐勇,乔国华,余新忠.兵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5.

篇4:古代兵家的财政思想

兵以利动

在中国古代4000多种兵书中,《孙子兵法》始终被视为最重要的经典。不仅是因为它写作时间最早,是“百世谈兵之祖”,还是因为它的战略高度、政治高度。作为兵书,它不仅重视战争的技术和策略,更重视战争的政治社会环境,注重战争对财政的影响,带给民众的危害。

《孙子兵法》中对战争与财政的关系有详细的论述。他强调战争对财政的依赖:“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也指出战争消耗对民众影响巨大:“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他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提出“兵以利动”,“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在具体的财政主张上,孙子提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即役一次征够,不要征第二次。粮食也不能多次从国内往前线运输,要做到“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就是兵甲等装备的补充可以国内补充,但一开进敌境,粮草饲料等的补充都应该从敌国获取,就地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军食可足也”。他特别指出,国家因为战争而导致贫困,不仅因为战争久拖不决,还有远道运输的因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军队远征,必须征集大量民力随军运输,这种远道运输,必会使民众贫困。尤其大军聚集之处,还会因供求失调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就会使民众财富枯竭,导致国家无法征集到赋役。国家军力耗尽于战场,国家财力耗尽于百姓之家。一场久拖不决的战事加上远途运输,会使民众财富耗去十分之七,国家财力也因各种军备损失掉十分之六。明智的将军“务食于敌”,食敌一钟粮食,相当于从国内输送二十钟;动用敌人一石饲料,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石草料。所以在战争中要大力奖赏士卒,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孙子强调“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兵家仁心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除了有传世的13篇,还发现了失传的《吴问》、《见吴王》、《四变》、《地形二》等篇,为研究孙子的财政思想又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吴问》篇。《吴问》说的是吴王问孙子:“晋国政权掌握在范、中行、智、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谁会灭亡,谁能最终成事?”孙子回答道:“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其次是智氏,再次是韩、魏,晋国政权最终会落到赵氏之手。”孙子是用六家的田制、税制和官吏数量、贪廉奢俭等指标来作为分析工具。

首先是范氏、中行氏,以80平方步为畹,160平方步为一亩。税率五分抽一。六卿中,田制最小,租税最重,这样国家财富多了,就会多设官吏,君臣骄奢,所以最先灭亡。其次是智氏。田亩之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稍大,以90平方步为畹,180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同样是赋税多,君臣骄奢,官员腐败,但因田制改革,剥削有所减轻,所以比范氏、中行氏要晚一点灭亡。再其次是韩、魏两家。在田制上,他们以100平方步为畹,200平方步为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同样是国家富裕,致使人民贫苦,官吏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了一些,人民负担相对减轻,所以能比智氏又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最后是赵氏。和前五家不同,在六卿中亩制最大,以120平方步为畹,240平方步为亩,而且采取了免税的政策。这样则民富国穷,国家只能少置官吏,君主简朴,官吏清廉,晋国必然归于赵氏。

最后通过吴王的口提出“王者之道,厚爱其民”的道理。孙子的王者之道,就是要扩大田亩制,实行大亩制;要少收税,藏富于民;要少设置官员,君臣廉俭。亩制不仅和农民耕地大小有关,也是当时赋的征收单位。在《黄帝伐赤帝》篇中,孙子提出进行战争必须得“天之道,地之理,民之情”。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因民所欲,以利天下,才能使“天下四面归之”。还提出富国强兵必须“休民、艺谷”。休民,就是与民休息;艺谷,就是发展生产。

孙子虽是职业军事家,但心中始终怀着人民,强调民心的重要。在《计篇》中,他强调一定要得到民众的拥护:“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在《谋攻》篇中他将之总结为“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还能辩证地看待爱民,认为爱民本是制胜的重要条件,但爱民者往往会因民众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全局的长远的战略利益。

再看先秦其他几部存世的《兵法》,也都包含着民生财政的理念。如《六韬》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并认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强调“(薄赋敛以)利之下者,天下启(拥护)之;害天下者,天下闭(反对)之”。《尉缭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提出富国强民思想,“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主张“均井地,节赋敛,取与之度也”。《孙膑兵法》直接继承了《孙子兵法》,提出军事统帅要“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兵家财政战

正是因为看到国家实行仁政的重要,深刻了解国家过度征敛必然会引起人民反抗,带来统治危机,所以兵家积极主张在本国实行仁政。他们也把这一定律巧妙地运用到战争中,拖垮敌人财政,迫使敌国过度收税来制造敌国财政危机的战略,来达到减少己方伤亡,最终消灭敌人的目的。

公元前521年,孙武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大将,率军攻楚。经过孙武亲自训练的吴军,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在孙武的指挥下,一举攻克楚的属国钟吾(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西)。这时吴王阖闾大为兴奋,命令大军一鼓作气,直接向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附近)进发。孙武认为这样不妥,对吴王阖闾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现在还没有什么损伤,而我们连灭钟吾和舒国,人疲马乏,军资耗费严重,应该暂且收兵,养精蓄锐,再等待更好的机会。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回师。接下来,孙武为吴王设想了一个扰楚、疲楚的计策,就是组织三队人马轮番袭扰楚国。第一支军队首先袭击楚境,等楚国全力迎战之际,却主动撒回。而当楚军回防,第二支军队出动袭楚,等楚军迎战即撤回。楚军回防,第三支吴军又再启动……如此周而复始地轮番袭击,让楚国穷于应付,耗资严重。不仅军队疲惫,而且极大增加了人民负担。几年后,孙武亲率吴军大举进攻,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郢都。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称帝后,想早日消灭南边的陈国,重新统一中原。高颖效法孙武遗策,为杨坚献上消耗陈国国力,使其“财力俱尽”之计。就是在南方即将收获时进行骚扰,等陈军屯兵迎敌时,隋军解甲回防,既使陈国误了农时,也消耗了陈国的财力。由于财力不足,陈后主大增税收,“税江税市,争取百端”,导致“神怒民怨,众叛亲离”。588年,隋一举灭陈。

篇5:眼睛的名句摘抄

1、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没有比根本不用眼睛看的人更瞎了。——斯威夫特

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4、眼睛能看见所有的东西,但看不到它自己。

5、眼睛是内心索引。——安斯蒂

6、我们再怎么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7、眼睛是心灵的灯。眼睛若明亮,世界就光明;眼睛若昏暗,世界就黯淡。保护我们的视力,就等于保护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

8、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象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普洛丁

9、有的人的.眼睛象桔子一样毫无表情,有的人的眼睛象一口可以使你掉进去的井。——爱默生

10、两只眼睛比一只眼睛看得清楚。

1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眼睛要从小做起。我们眼睛还非常娇嫩,未发育完善,只要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那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

12、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于言语。——塔克曼

13、眼睛是首先宣布温柔的爱情故事的前驱。——普罗帕柯斯

14、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来。——博厄斯

篇6:高考的名言名句摘抄

天生我才必有用。

挺直胸膛,直面高考。

硝烟散尽论英豪,狭路相逢勇者胜。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相信:机会是创造来的,不是等来的。

苦战两月终生不悔,迎六月一生无憾。

信心、细心、耐心——高考成功的保证。

从容应对,倾出所能,走过风雨必现彩虹。

你做人、做事是否认真、负责、勤奋、规范?

学练并举,成竹在胸,敢问逐鹿群雄今何在?

师生同心,协力攻关,笑看缪中魁首谁人争?

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拼搏无极限。

用汗水织就实力,用毅力成就梦想,用拼搏铸就辉煌。

寒窗十载,数日将决高下;豪气冲天,看我金榜题名。

今天是否尽心力,珍惜时间,思考和掌握了多少知识?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沉下一颗心,以不变应万变。

用拼搏的汗水灌注无悔的高三路。考前不怕,考后不悔。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篇7:陆游的名言名句摘抄

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10、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12、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13、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14、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15、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1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9、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20、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2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2、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3、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24、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25、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26、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7、怀壁醉题尘漠漠,断云悠梦事茫茫。

28、银河半落露华清,南斗阑干北斗明。

29、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30、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31、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诗家更道不。

3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3、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4、渴饮涧底泉,饥啮林间草。

3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36、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37、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

38、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39、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40、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4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2、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

43、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4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巳先斑。

45、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4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7、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48、溪添半篙绿,山可一亩青。

49、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50、位卑未敢忘忧国。

51、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5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54、蘋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55、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5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57、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8、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身穷。

59、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60、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

61、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62、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63、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64、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65、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66、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67、善学者通一经而足。

68、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6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0、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71、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72、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

73、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74、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75、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7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77、风蝉断还续,枝间终夕噎。

78、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79、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80、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

8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82、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83、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84、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85、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86、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7、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篇8: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兵法谋略中不乏奇谋妙略。而在此, 就兵法中的攻心和出奇制胜在企业管理中的巧妙运用来进行论说。所谓“攻心”, 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来使对方屈服, 让其自愿为己方所用。而所谓“出奇制胜”, 是源自于《孙子兵法.势篇》中的一种战术谋略。指在用兵作战时, 运用奇兵妙计, 出其不意, 使敌人屈服。而用于商战中, 指用新奇而出人意料的办法获得管理的成功。

一、善攻者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攻城”, 又曰:“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当以攻心为上。反映在企业内部以安内为主, 反映在企业外部当不战而敌兵已屈。攻心, 于内当先得士兵员工之心, 人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 则企业自然垂拱而治。

所谓“攻心”, 就是征服对方心理。《长短经》之《兵权》中《攻心》篇:“孙子曰: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即, 以心理战取胜为上, 以武力取胜为下。《孙子兵法》中:“三军可夺气, 将军可夺心”。这是孙子对于心理战的论述, 即应通过打击将士的士气, 动摇将军的决心来用兵作战。孙子认为要善于通过各种心理攻势对敌人施加压力, 瓦解军队士气, 动摇军心, 从而让其丧失战斗力。在商业中, 一个企业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只有通过“夺心”,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终赢得市场。比如许多广告商利用明星作为代言人, 制造形象效应, 产品于是随之获得许多追星族们的好感, 从而夺得许许多多顾客的“心”。

在企业经营之中还可以通过一种“恩德效应”, 达到管理的目的。《长短经》之《兵权》中《道德》篇:“孙子曰:一曰道。道者, 令人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 可与之生, 而人不畏危。”以及《孙子兵法》:“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 故可与之俱死。”作为将帅, 应该体恤下属, 关爱士卒, 这样才会赢得部下的真心拥戴, 在作战时才会不怕牺牲, 从而为胜利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与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经营管理中, 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一定的感情投资, 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坚定他们同舟共济的决心,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摩托罗拉是世界三大电信巨头之一, 它的成功与其一流的管理方式休戚相关。摩托罗拉的总裁保罗.高尔文特别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只要高尔文听到哪位员工或其家人生病, 他都会亲自打电话进行慰问关心。作为总裁能“视卒如爱子”, 员工们能不为此而努力工作吗?

同时, 在经营管理中, 通过抓住对方所喜好的心理, 从“投其所好”上下功夫。《长短经》之《兵权》中《变通》篇:“孙子曰:故善动敌者, 形之, 敌必从之;予之, 敌必取之。以利动之, 以卒待之”。如果能利用计谋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或用小利来引诱敌人, 让他们落入自己的圈套, 就能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在营销过程中, 运用这种心理战术, 抓住消费者的某种心理, “以利动之”, 为顾客提供足够的利益, 以吸引他们对商品的注意力, 就能顺利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四处可见节假日的大促销、大降价、大优惠、买就送等活动。其实这就是明显的利用人们的那种贪利和实惠的心理。那种看似相对原先价格更便宜的情形, 其实只是商家们的一种营销手段, 商家只是舍掉一点点小利, 即“放小鱼, 钓大鱼”。通过这种手段不仅能吸引更多人们的购买, 而且还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

二、善战者出奇制胜

兵势如水, 当随物赋形, 出奇制胜。

擅于看准时机, 趁势出击。《长短经》之《兵权》中《掩发》篇:“是故善战者, 其势险, 其节短”。提出作战要善于利用态势, 掌握节制, 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以“势如强弩, 节如发机”的态势, 击溃敌人。商场如战场, 无论对市场自身来讲还是对竞争对手来讲, 企业如能准确把握“势”与“节”的精神实质, 密切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 抓住拓展业务的机会, 趁势出击, 就能以快捷迅猛的攻势占领市场, 击败竞争对手, 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而所谓“掩发”, 就是乘其不备, 突然发动袭击。《孙子兵法》中:“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运用这种策略, 需要抓住敌人的思维空隙, 并在军事行动时采取各种伪装, 隐蔽行动真正企图, 趁敌人没有准备时, 发动突然袭击, 就会使敌人兵败连连, 无还击之力。在商业中, 面对市场上某种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时候, 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 人们竞相生产, 往往此时就会因为供大于求到导致利润下跌。因此, 棋高一着的经营者, 不会盲目追求“人有我有”, 去追风潮, 而是瞄准市场的潜在需求, 追求“人有我优”, 在别人没有看到和想到的“空白区”下功夫。突破常规思维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 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 反常用兵, 出奇制胜。

防守有方, 以静制动。《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 守也”。“攻”和“守”是两种基本的战争态势。在商战中, 同样也需要根据情况适时地进攻和防守。经营者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等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攻要求企业迅速抓住商机, 果断出击, 在对手猝不及防之时, 占领市场;防守则要求企业修明内政, 防范风险, 伺机而动。《长短经》之《兵权》中《先胜》篇:“孙子曰:善用兵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所谓“先胜”, 就是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 以压倒的气势战胜敌人。“先为不可胜”, 强调两军交战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实力。当今社会, 商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要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必须随时根据不断变幻的市场行情作出相应策略。只有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求变, 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才能创造出不被战胜的局面。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皮尔.卡丹曾经在1959年举办男装系列展示会, 但并未获得成功, 甚至遭到业内人士的强烈谴责, 后面还被赶出了服装业的“雇主联合会”。在遭受如此挫折下, 皮尔·卡丹仍然没有灰心气馁, 而是运用“先为不可胜”战略, 认真研究市场行情, 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推出独特的新款服装。他的这一做法,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顾客, 在三年后, 重新回到了“雇主联合会”。因此《孙子兵法》中:“善战者之胜也, 无智名, 无勇功”。“厚积而薄发”才能取得更彻底地胜利。高明的经营者往往独具慧眼, 不露声色, 考虑周全又能避开市场热点。他们从不虚张声势, 而是暗中研制新产品, 开放新方案。不过, 一旦时机成熟, 他们便能做到一鸣惊人。

以迂为直的策略。《长短经》之《兵权》中《蛇势》篇:“孙子曰:善用兵者, 譬如‘率然’”。运用缓兵之计, 分化瓦解敌人, 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中:“故其疾如风, 其涂如林, 侵掠如火, 不如动山,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震;掠乡分众, 廓地分利, 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在战争中, 无论采取哪种行动战略, 都要求分清形势, 权衡利弊, 然后采取果断的行动, 以迂为直, 以退为进。在攻击发起之前, 首先使敌人丧失平衡。“以迂为直”的关键在于预设目标的可行性, 然后寻找与其相关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迂回绕道, 达到目的。在商业竞争中, 高明的决策者懂得如何事先设定目标, 并分析与目标相关的各种可行因素, 采取迂回策略来达到目的。1957年, 丰田公司投资4.2亿日元创办日本汽车学校培养更多的人学会开车。并且还为儿童修建汽车游戏场, 从小培养他们对汽车的兴趣和学会驾驶本领等。这一切行为都是为汽车的生产销售所做的一种“迂回为直”的经营战略。

在企业管理中, 如果能正确而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两种兵家谋略, 相信一定能达到其经营管理的目的, 取得利润最大化, 使企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训, 巩曰国.中华智慧经典:长短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篇9:兵家的名句的摘抄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天韬六章,其中第一章涉及国家礼仪法度、任用人才、防卫国土等大政方针;第二章主要是作为统治者的天子的修为、举止、威严对发挥军队战斗力的作用;第三章开始系统涉及军事问题,包括军事人才的选用、军队的培养、领兵作战的技巧与原则以及军队后勤建设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具体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规律;第五章对作战时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做出了细致的分析;最后一章总括了一般的军事指挥原则和军队建设的经验,并对不同的兵种之利弊做出比较与分析,有利于在协同作战时发挥不同兵种的威力,达到克敌制胜。除去全篇中包涵着的深刻的军事斗争哲学和丰富的治国用人理念,政治法律思想也渗透在整部著作中,无论是国君在治国时的德与刑;还是军事统帅在领兵攻城时的赏与罚,都颇为值得研究与探索。本文就将以《六韬》为基本素材,结合有关先秦时期一些历史典籍资料,并对比兵家其他重要著作的相关内容,揭示出古代军事家眼中的法律与法律思想。

一、强调“法”是维护国君统治的核心

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法律起源于暴力”的学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被各代史学家所记载和阐述。在三皇五帝之时,因为实行仁政,故而法律没有存在的社会空间,只是后继的君主放弃了德政,才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于是便创造出了刑罚。

“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始制肉刑。”①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②另一种说法认为虽然炎黄之时就存在法律,但是却因统治者施行德政,百姓自觉服从,故备之不用。“昔者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③ “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④所以从一开始,法律就意味着刑罚,而刑罚即来源于暴力。

对于人类社会来讲,最高等级的暴力莫过于政权更迭时的战争杀伐,而在远古社会中,这种战争的表现形式便是部落之间的征服战争。因此,刑罚源于战争,即“刑起于兵”,是先秦兵家法律思想关于法与刑的观念的基本理论预设。“就法制方面而言,甲骨文中还讲到‘律’是用之于‘师’(军队)的,军队中的‘律’,即军法。卜辞云:‘师为律用’。意为军队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用’,即具有战争力。”⑤后世史书也记载“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洪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蠭有螫,自卫而已。蚩尤惟始作乱,斯民鸱义,奸宄并作,刑之用岂能己乎?帝尧清问下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故曰刑者也,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⑥

“刑与兵,犹足与翼也”⑦而统治集团中的国君,就是从氏族社会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发展而来的,那时的部落首领,不仅是处理部族纠纷、享有处置权和发布法令权的长老,更是对外作战的军事统率。所以军事首领赖以降众的绝对权威便演化为政权阶层中天子权力巩固的首要因素——法,而贯穿于原始社会与阶级国家中的“法”基本是以“罚”,即刑罚的态势表现出来的。

在《六韬》中,充分渗透着要求国君严明法度、适用刑罚的思想。“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⑧这里强调的是国君在进行赏罚时要守信且言出必行,也就是严明法度,使国人信服。可见,“法”并不是乱施刑罚,而是赏罚分明。“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⑨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代兵家代表人物看来,法度与信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大概来源于“刑起于兵”的思想,因为在军事斗争中,统率的一言一行是要绝对信守的。后期的军事思想家们也都继承并扩展了这一思想:如“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⑩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熟明?吾以此知胜负矣。”(11) “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12)对凡违背礼乐法度而教之不听者都要制裁,以维护国君的威信。“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13)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依然是要赏罚分明,使民服从。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六韬》为代表的先秦兵家著作中,在论及“法”者时,都不约而同的和“信”,即赏罚有度联系在一起,以巩固国君的统治。“法”成为统治者不失信于民的关键。

二、强调“仁”是维护长治久安的基础

中国人从很早就重视“仁”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强调施行仁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不仅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鼓吹施行仁政,古代军事思想家们也十分重视德治。从《六韬》等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他们将国君的贤明和道德高尚视为政权统治的基础,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在“法”之上。“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14)而怎样做到一个贤君呢?就是要“爱民”,要使民“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15)百姓才能“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16),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在理解何谓仁义时,太公认为:“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17)要团结民众并拉拢贵族,才能保证人心向背的归属。同时,圣人负有教化民众的作用,“因其长而视之则民安”。

《六韬》中还十分重视吸取其他国家失道的教训,并引以为戒。在论及商朝衰落的原因时,太公认为君主的昏庸和用人失当是最大的症结。“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18)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从反面论证了施行仁政并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同时,先秦军事法律思想中也将注意力投向选举贤明的辅弼之臣上,选材的条件要十分严格,“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要秉持正义,要为人忠实,要讲究诚信,要行事勇敢,要心存谋略。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被委以重任,而对奸佞之人要坚决疏远之。

以 “仁义治国”的思想同样也贯穿于春秋战国时兵家主要著作之中,如孙武认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19)体现了统治者爱民如子、爱兵如子,视同己出的胸怀。“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20)所以“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21)讲的是君主要贴近于民,恩威并施,教化为主、刑罚为辅,既体现君主的威严,又展现天子的仁德,使民服从之。如此,“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22)国家的强大、对他国军事征服的胜利才有保证。

在对“仁”的理解上,先秦兵家理论上存在两个层次:在政治统治上,要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教化人民;在军事斗争中,就是体恤兵民、爱兵如子、练兵有方,使将帅一心,以强大的凝聚力来保证充足的战斗力。如“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23)所以,以“仁”治国要与“法”结合来使用,达到明刑弼教;而以“仁”治军要与统帅的“威”并重,做到恩威并举,使兵卒与将帅同心,以保证战无不胜,为军事行动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治”是军国发展壮大的保证

国家只有经过治理,才能从弱小发展到壮大,才能装备出有战斗素养、武器精良的作战部队,才能在乱世的互相征伐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六韬》等兵家著作中,我们发现这种涉及政治治国理论的阐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六韬》中记载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对话,其中的核心便是如何“治”国,主要体现在《文韬》中,如“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24)阐述了作者希望通过发展工、农、商业,使士民殷富、安居乐业,百姓无忧无虑,国家的实力从而得到增强之愿望。而在战争时所用的兵器,在和平年代还可以在农户的日常耕作中派上用场。“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25)善于管理国家的君主,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农户的生产劳作,使农民六畜兴旺、生活安定,此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这体现了作者企盼国君有计划的发展经济、反对漫无目的的浪费国力的良好夙愿。

除去经济方面,在政治领域,治国的关键便是君主牢牢把握“治权”,以保障统治权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26)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着,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27)在任用人才方面,要选举贤人和圣人,“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28)远离无德无才的不肖之辈,排除奸人和谗臣,才能保证统治集团内部不滋生问题。类似的论述出现在《尉缭子》中,尉缭在治国的问题上主张以农战为本,励行法治,认为欲致富国强兵就要使农战成为民众的唯一致富出路,而且国家的各项具体措施都要有利于民众发挥生产劳作的积极性:“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民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29)而如何才能保证“治”的顺利实现,就要有一个赏罚分明、君主圣贤的社会作为支撑;还要有一支纪律严明、将帅同心的部队维护外部安全。故兵家典籍中的“治”是与“法”、“仁”以及“威”相伴存在,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

注释:

①《汉书·刑法志》.

②《左传·昭公六年》.

③《淮南子·汜论训》.

④《管子·任法》.

⑤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夏商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⑥《辽史·刑法志》.(转109页)

(接111页)⑦《论衡·儒增》.

⑧《六韬·赏罚第十一》.

⑨《六韬·顺启第十六》.

⑩《孙子兵法·始计篇》.

(11)同上.

(12)《孙膑兵法·篡卒》.

(13)《尉缭子·制谈》.

(14)《六韬·盈虚第二》.

(15)《六韬·国务第三》.

(16)《六韬·盈虚第二》.

(17)《六韬·守土第七》.

(18)《六韬·兵道第十二》.

(19)《孙子兵法·行军篇》.

(20)《三略·上略》.

(21)《三略·中略》.

(22)《三略·下略》.

(23)《六韬·将威第二十二》.

(24)《六韬·六守第六》.

(25)《六韬·农器第三十》.

(26)《六韬·守土第七》.

(27)同上.

(28)《六韬·上贤第九》.

(29)《尉缭子·兵谈》.

上一篇:刚入职教师自我介绍演讲稿下一篇:储粮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