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影评观后感

2024-05-05

心灵捕手影评观后感(通用9篇)

篇1:心灵捕手影评观后感

《心灵捕手》影评

《心灵捕手》的剧本是出自剧中主要演员麦特.戴蒙(饰演威尔)与班.艾佛列克(饰演查克)二人之手;这不但是部关于投入生命的生长故事,亦是麦特与班多年以来在攀登演艺生涯高峰彼此激励扶持的友情结晶。由于二人皆是演员出身,便以演员的观点切入剧本的写作;采行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以人物做为因果关系的中心。因此,《心灵捕手》主要情节是描绘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威尔,透过与心理医生尚恩的情感互动,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此部以人物主导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细腻地开展了一场心灵角力的战争。

先是透过破解蓝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叶方程式难题、嘲弄哈佛的聪明小孩、以及戏耍自以为是的心理专家等叙事铺陈,威尔生动地展露才华横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见遍尝人生甘苦而拥有丰富情感经验的心理医生尚恩,才使博览群书的威尔逼视自己真实人生体验的贫乏:如数家珍地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没有闻过西斯汀教堂的气味;轻慢地提出有关女人的偏好谬论,却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幸福心情;随意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文来谈论战争,却从未参加过战役,未曾眼见好友躺在自己怀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气;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诗来称颂爱情,却未见过女人的脆弱与坚强;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为从未爱别人胜过自己。

尚恩用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发出邀约,并真心说道: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着迷,我愿意加入。但是,威尔却因童年创伤而啃噬他对人的信任与情感的投入,以防卫的心理来隔绝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除了在与同住南区的好友查克等伙伴相处时,会不时流露出不待言传的兄弟般情谊之外,他都是以防御和攻击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抹杀自己生命中的真实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负与自卑交缠冲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负嘲弄的心态修理哈佛小子,戏弄心理专家,破解数学难题,洞悉国家情报工作的冷血无人性,甚至难耐数学之神的无能解题;但是,另一方却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绝女友史凯兰的真情付出,害怕别人离弃自己之前便先行抛弃别人,不敢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电影多次出现威尔落寞孤独地坐在疾行的火车车厢里,任凭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着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心情。

在这二人心灵角力的过程中,尚恩以自己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经验,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甚至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尔在面对女友离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防溃决,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且跟着心走,放弃蓝勃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

《心灵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励志感人的剧本所主导的好莱坞优质电影,导演手法流畅,煽情得宜,深深掳获一般观众的心灵;却缺乏对社会僵化价值的批判。首先,在马特和本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剧本里,隐隐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结。剧中人物的思绪随着天才威尔情绪起伏在摆荡,因为他拥有我们一般凡人所没有的天赋,背负所

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须去实现而不应被埋没。诚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开车来接你,然后我们一起上工,一起嬉戏。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乐时候是什么嘛?是我敲你大门的前十秒钟,因为我会告诉自己,也许你已经不在了,就这么走了。果然,威尔走了,另创新的天地。但是,却留下像摩根这样的智障,经常面临管理阶层重组而失业,生理冲动时,只能躲在好友妈妈房间内看A片并打手枪;亦留下像查克这样重感情但学历不高,只能认命地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数像汤姆这样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因为找不到相信他们的老师,于是他们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静默地为大师工作,并带有一丝欣羡与嫉妒的心情看着天才威尔尽情发挥。

尚恩遗留二个问题未问威尔,这却是值得我们深切省思的问题: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光只是跟着心走是不够的。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学生,我们该走向何处?

篇2:心灵捕手影评观后感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就是它的结局会是怎样?如果威尔仅仅是克服了心理障碍最终成为一个数学家,那样电影也太平淡无奇了,幸好在影片的最后我得到了一个我想要的结局。马特戴蒙最终离开了他的朋友们,同时也放弃了他的工作,去追他的爱情去了。而且不像其他电影中的那样威尔会敲开女主人公的房门然后深情一吻,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威尔驾着朋友们送他的车行驶在了公路上……

当本阿弗莱克(人物名我忘了,只记得演员的名字)来敲威尔住处的大门时,这次他的愿望终于成真,威尔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一个朋友的远去而感到悲伤,朋友又不是卫生间,为什么每天都要和你形影不离?

除此以外电影的结尾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态度,就是跟随自己的心(follow your heart),虽然中国人所说的随心所欲是个贬义词。

篇3:浅析电影《心灵捕手》的情节构建

电影《心灵捕手》,导演格斯·范·桑特,创作于1997年。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杭汀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辛·马奎尔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整部电影感人至深,其在情节的构建中确有独到之处。

一、情绪的铺陈:情节中“情感”的构建

情绪的铺陈不在于简单的叙事,而是要通过貌似不经意的叙事传递感人至深的感情。《心灵捕手》中情绪的铺陈可谓“无处不在”,如威尔每次接受治疗,以及每次与尚恩的对话,都能够有意或无意的激发威尔或尚恩的情绪。谈话过后两个人的行为,再由此发展出情节,一种和情绪,心理有关的动因,“我想做什么”的冲动。

在第一次的治疗中,威尔在评画中,试图激怒尚恩,为尚恩到最后内心的不爽做了个铺垫。而接下来想做的是夜晚独自在屋里喝酒,情绪的释放,被揭穿之后内心的痛苦,以及最不愿涉及的家庭与妻子。

尚恩与蓝勃见面,谈威尔未来。两种世界观,蓝勃外来压力型希望有人能够给威尔指明人生方向,尚恩认为人生要靠自己去把握,自己去探索,外来的指导有时恰恰适得其反,对奖章的鄙视。由于观点的不同,都为剧作的转折,前面的平衡关系开始崩溃。

甚至还包括威尔与女友史凯兰的谈话,也是两个人性格内心观点不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谈及未来感情,史凯兰想让威尔跟随自己去斯坦福大学,但威尔害怕在举目无亲更加孤独的地方,面对一个可能并不爱自己的人,显得异常恐惧,两人感情破裂。再次透视出史凯兰不寻常的身世,威尔的悲惨身世。

二、节奏的安排:情节之“节”

故事情节的基础在于挖掘情绪原点,并合理地阐发情绪。正是一个个节点的设置安排,规定、控制、释放了情绪的流动。人类的情绪五味杂陈,有时如波涛汹涌,有时又细如涓流,节奏处理不慎,任由情绪流转,那么带来的可能是洪水泛滥,也有可能是枯竭断水。电影《心灵捕手》的节奏可谓独具匠心,影片中所有的紧促与延宕,都为节奏而服务;情节设置中的种种误会、巧合、突转、发现也是为了节奏让观众进一步感知而专设。

(一)从整体结构布局中体现节奏

《心灵捕手》的节奏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风格,而是通过情节构成了有舒有缓、跌宕起伏的节奏特点:在平衡中打破,在打破中平衡……最终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影片前25分钟主要人物威尔,以及与威尔相关的人物蓝勃、史凯兰、朋友等人物都架构好。接下来通过威尔每一次的心理治疗,体现整个节奏。从第一次治疗到蓝勃与尚恩见面谈威尔未来,之前所有人物关系都是平衡的。而到蓝勃与尚恩见面谈威尔未来之后剧作的转折,自此开始,前面的平衡关系开始逐渐崩溃。(1小时15分)尚恩/蓝勃、威尔/史凯兰、蓝勃/威尔、尚恩/威尔、尚恩/蓝勃、威尔/约翰关系破裂。直到第七次治疗,尚恩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至此,威尔内心防线崩溃。人物关系缓和。

(二)在影片的每一个独立情节中体现节奏

从剧作角度上说,节奏的形成不仅和影片的整体结构布局有关系,同时还和各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相关。影片《心灵捕手》在每个独立情节中的节奏把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通过剧情的变化有意识的改变节奏,从而使观众情绪在反复抑扬中进一步强化。如威尔与尚恩见过面之后,接下来都会去见朋友或女友。而朋友中的摩根的幽默诙谐,搞笑的角色,当威尔与尚恩的谈话观点的不同,吵的面红耳赤之时,朋友聚会之中的摩根的出现无疑调节了气氛,缓解了情绪……而这种缓解往往是为了更大的戏剧冲突进行铺垫。

(三)情节的编织离不开“细节”与“节奏”

有价值的细节能够为情节发展提供必要的铺叙,在高潮未到的线索中埋下小型但不足够炸高潮点的引爆点,能够为情节发展点燃高潮的导火索。在引起人们兴趣之后,并在人们失掉兴趣之前,就必须把握“娓娓道来”的尺度,将导致大悬念以及高潮诞生的细节——铺设好,有价值的细节一定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在这当中,作者甚至还需利用这些细节制作一些情节的假鱼饵,令观众在引导之下努力搜索那个真正的悬念和高潮。

例如影片几次出现威尔的死党约翰找威尔玩。为最后去找威尔而威尔离开作了一个伏笔。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悬念,为什么这个场景反复出现,似乎在结尾之前并没有什么作用。似乎是情节上的假鱼饵,引导观众搜索它真正的目的。同时也是威尔对自己群体的认同,走出群体,走向自己的生活,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从而摆脱逃避,抵御与自卑的心态。

电影《心灵捕手》的情节构建很好的把握了情节的两个因素:“情”和“节”,从“情”上讲感人至深,从“节”上说松弛有度,但一部电影仅仅考虑情节还是不够的,但不考虑情节却是绝对不行的。

摘要:影视剧情节的构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影片主题的表达,本文通过对电影《心灵捕手》情节构建的分析,旨在通过分析影片阐述如何进行情节的构建。

关键词:情节构建,铺陈,节奏

参考文献

[1]王畅.心灵捕手影评[J].青年文学家,2012(18).

[2]吴丽娜,周倩霁,吕永华.剧本写作元素练习方法[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篇4:心灵捕手 慧眼伯乐

30年前,罗跃嘉迈入了心理学发展的鸿河。在此后的科研和教学路上,他激流勇进,乘风破浪为其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也同它一起迎来了彼此的光辉岁月。

坎坷求学路铸就非凡人生

1958年,是中国火红的大跃进年代,罗跃嘉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乐山县委的一个小公务员,文笔极佳;母亲通过努力从一名护士成长为医生。10年后最后一个小妹妹降临,这个6口之家生活得还算其乐融融。然而,一个动荡年代的来临打破了原有的安宁,要不是重视教育的母亲不忍他中断学业,四处奔走为他求学,罗跃嘉的求学经历可能在小学毕业便画上了句号。1975年,罗跃嘉高中毕业,仅仅17岁的他就融入了当时上山下乡的洪流。

一年半以后的初春,黑暗中空气夹杂着闷热,罗跃嘉挤上了西行的闷罐车,中途再改坐老式大“解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藏。在这个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罗跃嘉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连队战士生活。期间,他曾被西藏军区步兵第一五八团授予嘉奖两次。

1978年春天开始的高考给了罗跃嘉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转机。1979年8月底,当他在西藏一个连队养猪场收到一份被四川医学院录取的电报后,便一个人沿着川藏线一路搭车出藏。进入大学校园再次拾起书本,他如饥似渴,贪婪地汲取知识,生活也有如另一番天地。5年寒窗仿佛转间即逝,由于还是现役军人身份,罗跃嘉毕业后进入成都军区军医学校从事解剖教学工作,一项被他称为“出生入死”颇具挑战性的工作。3年后,罗跃嘉考取了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研究生,重返校园继续深造。“那时我的导师吴宗耀教授刚从美国纽约回国,问我搞P300,还是C波”,对此懵懂不知的罗跃嘉阴差阳错地选择了P300,这是一种跟认知功能有关的脑诱发电位,又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的晚期正成分。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Sutton等发现了脑诱发电位的这一长潜伏期的成分,因它是在识别相关刺激出现后300ms左右发生的正相波因而被命名为P300。然而就是这似乎“随意”的抉择,使罗跃嘉在此后的近30年中沉浸于此。

1990年,顺利获得硕士学位的罗跃嘉便留校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工作。他兢兢业业,由于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中取得重要成果,罗跃嘉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罗跃嘉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讲师的职称晋升(这个计算除去了他3年解剖老师的经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罗跃嘉参加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庐山举办的学习班,也正是这次普通的学习班,使他的专业又一次转向。

“当时班上有位老教授,在国内从事心理咨询非常有名,我就向他询问中科院心理所有没有研究ERP的导师”,就这样,得到肯定回答的罗跃嘉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名心理学博士,师从魏景汉教授。他也正式从医学转身迈向心理学领域,结缘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另一方面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相关联,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这也是为什么罗跃嘉可以顺利跨专业的原因。在读博前,罗跃嘉曾踏上飞往法国的班机,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临床电生理学实验室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他的研究课题是关于通过脑电预测植物人是否可能醒来。

“大脑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器官,认知神经科学就是阐明心理和认知活动在脑内的机理,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脑是如何创造精神的”,罗跃嘉解读着他所研究的内容。回国继续博士学业他更加奋发图强,在读博期间先后发表了10多篇论文,斩获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并得以留所工作。

赤子归国再踏科研路

“相比临床,我更适合科研”,于是在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罗跃嘉成为美国Catholic大学(华盛顿)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国外工作经历中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博士后导师Raja Parasuraman教授的帮助下,在SCI期刊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也使得罗跃嘉成为国内心理学界较早在国外发表论文的研究者。此外,罗跃嘉还独立开展了两个项目,“当时导师交代我的时候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因为受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一定能成功”,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值得骄傲的,两个项目在罗跃嘉的不懈努力下均取得圆满成功,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夯实了基础。

就这样,罗跃嘉从事博士后眼见已有两年多。恰逢中科院百人计划招聘在即,罗跃嘉征求导师意见,Parasuraman教授推心置腹地告诉他“总做博士后也不是长久之事”,于是他毅然一试,不曾想初战告捷。2000年夏天,罗跃嘉作为我国心理学第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义无反顾地回国了。“这条路没有走错,从大的方面讲,为中国的认知神经科学贡献了一定力量;从个人方面,也比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梦,但对我女儿有愧疚”,在大家和小家之间,罗跃嘉倾向了前者。

回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后,物是人非一切都面临着重组。当年的导师即将退休,实验室和两个博士生就交给了罗跃嘉,他的身份也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然而,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也略显局限,仪器还是5年前罗跃嘉读博士时用的仪器。于是,他首先用200万“百人计划”启动经费中的多一半买了一台128导脑电。当年正值中科院脑智重大项目启动,罗跃嘉在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参加了该项目并成为3个课题组长之一。“项目组有几位院士,对我的提携帮助很大,其中主要有李朝义院士、郭爱克院士”,话语中罗跃嘉流露了真情。

在研究内容上,罗跃嘉除延续了先前在美国时的“注意”方向,还开展了全新的“面孔识别”研究。与后者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他离开美国之际,临行前一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面孔识别的知名学者Haxby教授送给罗跃嘉一套西方人的面孔资料。回国后,罗跃嘉决定将这个方向从大西洋彼岸引进中国,“当时有两个学生,就让他们一个做注意,一个做面孔”。如今,他们课题组制定了包括表情面孔在内的6套《中国情绪材料刺激系统》,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2001年开始,罗跃嘉花了两年时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方向从注意转到情绪。其实早在回国之初,罗跃嘉在“认知”重大研讨会上就曾提出过“对情绪开展研究”,但其他专家的意见是,“研究情绪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后来大家还是认识到了情绪的重要性,10年后我国启动了“情绪与记忆”的重大研究计划。对科研方向的把控,罗跃嘉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

科研上的优异成绩,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在回国第3年罗跃嘉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岂不知,在我国心理学界至今也不到10人能获此殊荣。2004年,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2000~2005年间,他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十五”装备专项择优支持计划,成为我国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佼佼者。

回顾今天的成功,罗跃嘉感慨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3个人:硕士生导师吴宗耀教授,为他打开了ERP的大门;博士生导师魏景汉教授,引领他进入了心理学研究的殿堂;博士后导师Raja Parasuraman教授,使他开阔了国际化的视野。

迈入学堂聚焦情绪研究

2005年,罗跃嘉做出了一个在常人看来勇气十足的决定——离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工作。那时的确很少有人在工作上流动,而不安分的罗跃嘉却喜欢做一些开拓性工作。出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挥了他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在北师大工作的8年期间,罗跃嘉先后为实验室引进了很多人才,例如现在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接替罗跃嘉做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武教授,以及余聪、贺永、薛贵、张占军等,他们后来都入选了杰青和/或长江学者。

除了做伯乐,罗跃嘉也是一位传道授业者,桃李满天下的他教过的学生也都十分优秀。2016年,他在北师大所带的学生已经全部毕业,也标志着他在北京的研究生涯告一段落。令他欣慰的是,一位北京的关门博士生在毕业前总共发表了28篇英文学术论文,产量之高不禁让人惊叹;一个硕士生在3年内也发表了近10篇SCI论文,毕业后进入国际最顶尖的UCL(University College Lendon)继续深造。从2000年回国到现在,罗跃嘉指导的学生已达百人,他虽没有过多的表露,但可以感受到罗跃嘉对自己学生们的那份自豪感。

尽管如此,罗跃嘉也没有放松对科研的继续探究,又相继主持了多个项目,如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美国NIH GRIP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等。

10多年来,罗跃嘉一直专注于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而焦虑是一种细腻微妙的情绪。2002年起,罗跃嘉便开始了“焦虑对认知的影响”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他完成了焦虑对注意、记忆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又将触角延伸至焦虑对决策的影响,并证实了一个决策的脑电指标,即“反馈负波”。研究发现,高焦虑者对结果预期较悲观,反馈负波比较小。除了明确的决策,罗跃嘉还考虑了模糊结果。

“我在讲课的时候喜欢举一个例子,男孩跟女孩求爱或求婚,女孩可能会说一句‘讨厌,这也可能是答应也可能是拒绝,这就是模糊结果”,后来他发现高焦虑人的反馈负波的敏感程度反而更高,与明确时的刚好相反,这说明高焦虑的人对模糊结果的评价是较负面的;此外,通过磁共振实验,他发现焦虑的情绪化决策行为激活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情感系统”和以背侧扣带前回为中心的“理性系统”;高焦虑表现出更强的损失规避,显示出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情绪系统的功能亢进和杏仁核-前额叶功能连接的异常;在此基础上,他还探寻了反馈负波与人类基因是否有关联,结果发现FRN可以反映对公平预期的违反的程度,焦虑和5-HTTLPR短等位基因在增强情绪动机的同时也会增强人际动机的制约强度。

2011年,我国启动了一个重大研究计划——情绪与记忆的神经环路。“研究的手法多样,可以通过基础生物学角度,也可以是认知心理学层面”,于是罗跃嘉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成果收获颇丰,他们希望继续深入研究,“人在应激状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我们就想看看应激与焦虑是否有因果关系”,于是罗跃嘉又申请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他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结合脑功能成像、基因和认知实验等技术,以希望达到3个研究目标:揭示应激对人类情绪与记忆影响的神经机制,为提高个体应激应对能力和治疗应激相关身心疾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阐明基因脑机制行为的应激下神经生物学基础;建立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神经网络特征变化的全脑图谱。

据悉,国家级重点项目每年授予心理学领域十分有限,而罗跃嘉是中国心理学界唯一主持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11年,在完成又一轮实验室评估后,罗跃嘉主动向学校提出让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位置以培养年轻人;两年后,他又辞去了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南下深圳。尽管时间已到2013年,但深圳的心理学研究还是块未开垦的土地,罗跃嘉决定为之打开局面。他积极投身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升教学水平。在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建院之初,罗跃嘉就表明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而是由更为年轻的优秀学者来承担。“定位准确,时间自然就好协调,该放手就放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如今的罗跃嘉练就了一副不争的平和心态,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

初到深圳,罗跃嘉就建立了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目标更集中,聚焦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或情绪与神经科学”。这是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成员中年龄最大也不过75后,还有80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长的长达10多年,短的也有1年。落户深圳,这些心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都会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个人都拿到了“孔雀计划”支持。2015年,他领导的团队参加了国家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最后得到6项,加上深圳大学的1项,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以7个项目的数量在全国排名中位居第4,仅次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而2016年,深圳大学再上一层楼,获批的心理学科研究项目数量仅次于中科院心理所,列全国第二,高校第一。

目前,罗跃嘉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他建立了中国情绪刺激材料系统,利用ERP与fMRI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阐明情绪负性偏向的脑内加工的过程,负性情绪选择性影响了空间工作记忆;证明情绪性刺激对不同焦虑状态的注意及视觉加工具有调节作用,提出面孔表情加工的三阶段脑认知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焦虑水平对决策的影响及其脑机制;在选择性注意、思维、想象、数字加工与汉语认知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现,在我国脑电与ERP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影响广泛。

迄今为止,罗跃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SCI/SSCI期刊收录180篇,包括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Psychophysiology等高影响力SCI期刊论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译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3项。

他身兼多项社会职务,比如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兼中国分会会长,国际心理科学学会会士,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5换届)理事;担任《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30多家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杂志审稿人等。

如今罗跃嘉即将步入顺耳之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为年轻一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他一直秉承“事在有人为”的人才观,注重人才培养。他不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从未停止引进人才的步伐,罗跃嘉的朋友甚至开玩笑对他说“在北师大培养的杰青长江都能围坐一桌了”。的确,在培育提携年轻一代方面,罗跃嘉付出了无限心血,而且教导有方,也收获了令人艳羡的成绩。此外,他还致力于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曾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如2016年6月,在大连举办第三届脑成像于脑电研讨会,组织了45场学术报告,300人参会;2015年9月,在重庆举办第二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2014年5月,在深圳举办认知与情绪障碍的脑机制与影像学研讨会;同年11月,再次在深圳开展ERP高级研讨班;2013年12月,在广州举办第四届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会年会;2013年9月,在安徽举办第一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等。远溯到2002年,他就主办了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有很大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讨会》,现在还有不少心理学家提起,就是那次会议让他们从传统的心理学进入到当时全新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

篇5:心灵捕手影评英文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In Will hunting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I think Siegfried Sasson will go along with me.You may ask who’s Will hunting?

A deviant who handles with difficult unsolved maths problems?An orphan who gets the favor of the rich Harvard girl?Many kinds of contractions can be seen on him.In ,the main character Will hunting looks strong like a tiger,but he has a feeling of inferiority like a rose actually.Luckily,he meets a girl Skylar who appreciates the rose, teachers Lambean and Sean who water the rose,friends who accompany the rose.They just embrace,no matter Will’s rose thorns will hurt them.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at Will abandons his “perfect” girl when she says that she loves him very much.His thought is so simple:abandon others before their abandoning himself.Being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and being abused by his adoptive father,he dare love.He fears loving and his imperfect letting the perfect girl go.He loves the sun,but he doesn’t know how to face his shadow.“This is not your fault!”appears eight times in this film.Will reacts differently to this sentence.At the start,he doesn’t take it seriously,just said”I know.”Then,he became angry and shout madly.Finally,he cried so sadly like a kid.I think Will makes up his mind to save himself not destroy himself.Nobody tells him until Sean hugs and say that sincerely.Or maybe the former doctors said something like that,but they just use it as a strategy to cure a patient not regard Will as a friend.From Will’s experience,I suddenly think back to the children who were abused,facing the microphone and holding the money.They feel helpless and awkward.Maybe they just need a sentence “It’s not your fault” , a warm hug and a beautiful smile,not the money.Will finally give up the good job to look for his “perfect” in the car made by his friends.Though the story isn’t ending,i believe whether Will is a tiger or a rose,he deserves loving,so does everyone.

篇6:心灵捕手影评

对每一个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来说,对每一个对自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人来说,《心灵捕手》都会给你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你在对心理咨询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也让你对人生有新的感悟,对自我有新的思索。

故事梗概:影片是讲述一个桀骜不逊,却又聪明绝顶的年轻人的故事。在他20年的生活中从未遇到过心灵捕手――一位更加具有智慧的长者。本片主人公威尔Willl仅有20岁,他从未上过大学,却对数学有着痴迷的爱,自己博览群书,但是由于卑微的出身和经济的贫

困,他只能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过一名清洁工,可以让自己有机会看到数学教授写在黑板上的讲义。使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注意到了他,而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的是源于这样一件事情:教授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个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终于找出了这个数学天才――这个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

威尔从小被亲生父母所遗弃成为孤儿,后来又受到养父的虐待,缺乏家庭的爱和管束,对任何人都不再信任,内心极度自卑,外表却是桀骜不逊,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转导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有着惊人的高智商的毛头小伙子洞悉心理反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桑恩Sean,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异常聪明而又前途迷茫、汲汲可危的年轻人。而这位受人仰慕的心理学家能做到吗?片中的女主角密妮.达伊尔(Minnie Driver)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哈佛女生,吸引了威尔的全部视线。究竟威尔在众人的帮助下会不会将以前生命中所遭受的困境都抛之脑后,重新找回生活呢?到底最后他能不能打开心胸拥抱生命?会不会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抛诸脑后?心理咨询真有如此大的魔力打开这个青年的心扉,捕捉到他的心灵么?

心理咨询的魔力:咨询师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可以采用的技术有很多,但关键还是咨询师的真诚、信任、同感、以当事人的利益为重,还有咨询师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咨询技巧对峙、澄清、反复逼问等的巧妙运用。让我们看看这位高明的咨询师是如何巧妙打开这个桀骜不逊的年青人的心扉的运用这些技巧的。

1.真诚的沟通:当威尔毫无顾忌地批评并同样用他的博学来羞辱这位咨询师的时候,咨询师桑恩在恼羞成怒之后陷入了强烈的心理矛盾之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按时与威尔见面,并毫不隐瞒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矛盾,说出威尔的过人之处,威尔被桑恩的真实和真诚所动容,心灵受到了震颤。

2.同感:桑恩通过和威尔交谈,发现这个小伙子的桀骜不逊夸夸其谈的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自卑,他敏锐地洞察到威尔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来源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包括威尔对数学教授安排的所有的工作都嗤之以鼻、对自己深深喜爱的女友的粗鲁的拒绝、宁愿自己去搬砖头,做杂活,对自己的才华的无情糟蹋等等,都让桑恩对威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桑恩能充分同感威尔的敏锐之处。

3.澄清:威尔虽然聪明绝顶却无法看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一方面大谈搬砖头应该受到尊重,做杂役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靠自己的力气干活吃饭就是可以的事情,自己的追求就是这样。而另一方面却每天乘40分钟的火车,到全球最受敬重的大学去做杂役,并躲起来把难题解答在黑板上,然后又否认是自己做出来的。桑恩看清楚了这一切,他质问威尔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门口做杂役呢?威尔哑口无言。桑恩继续展开攻势,问威尔的志向是什么?威尔随口乱说,说要到南方牧场去当牧羊人,桑恩敞

开屋门,对威尔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你走吧。”习惯了口出狂言的威尔大惑不解,连声强调咨询的时间还没有结束,桑恩说:“对一个简单问题都不能诚实回答的人谈话,是浪费我的时间。”威尔无语离开,却留给了威尔许多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矛盾的行为和言语。

4.对峙:桑恩与威尔有5次交锋,包括一言不发的对峙,言词激烈的对峙,行动的粗暴的对峙等,每一次的对峙都让威尔对自己的了解深入了一步。每一次的对峙都给予了威尔和桑恩无限的思考,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在面临考验的时候是退缩放弃还是直面挫折。这也是这部影片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故事的一波三折正是通过不同的对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5.反复逼问:当桑恩从威尔的档案中了解到威尔是一个孤儿,自幼就被本该爱护他的人舍弃,并受到养父的虐待,满身是伤疤的时候,心里感到强烈的震撼,因为桑恩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他明白了威尔的自卑的根源,从更深层次理解了威尔要在别人舍弃他之前先舍弃别人,这也是他强烈的自我保护的根源。谈起这段痛感的经历的时候,面对威尔表现出的无所谓的态度,桑恩没有气恼,反而用同一句话“这不是你的错”连连逼问威尔,威尔在桑恩的逼问下,由无所谓到认真对待这句话,到恼怒,到痛哭流涕,到与桑恩紧紧拥抱,威尔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后充分理解了桑恩的话,自己的过去经历真的不是自己的错,为什么自己要一直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不肯真实地面对生活,不肯接受真挚的情感,一直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直通过践踏自己的才华来抚慰自己?他认清楚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优缺点。这是一个多么残酷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自我,新生活的美好开端。

桑恩就像一个机敏而富有智慧的猎手一样,在桀骜不逊的威尔面前,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娴熟的心理咨询技术打开了威尔的心扉,捕捉到了威尔的心灵,找到了威尔的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这个富有才华的年青人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使他把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抛诸脑后,重新打开心胸拥抱生命。

篇7:心灵捕手影评

之前也看过许多励志电影、虽然很励志但却与现实有点距离!《心灵捕手》刻画出一个深藏不露的天才、他的知识很广泛、解答出深奥的数学难题、历史、政治经济都有很理性的见解!但是由于受成长经历的影响、他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复杂,但他的天才表现却让获得数学金奖的教授很感兴趣!《心灵捕手》就此展开、在第六任心理医生细心的教育下他走出阴影!

主人翁小伟说花一万五到大学里学到的他用一块五在读书管里同样能够学到,能够看出他的天才般的才华来自于他的学习和悟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没上过大学、给麻省理工大学打杂、以往的阴影使他内心很孤傲、甚至不敢恋爱、他不愿表露自己的才华!

当遇到心理医生(忘记名了)后、他依然故意激怒医生、但他的医生深思后却没有放下他、他跟小伟讲述他情同手足的战友离世的忧伤、妻子离世的场景…最后他明白书本与现实中的情感距离是巨大的!当小伟从阴影中走出来时,他哭了、哭的很放荡!那一刻我哭了、以前我被家人不理解时我哭了、哭到大脑麻木了,哭到眼睛看不见、全身没了知觉!那一刻仿佛上了天堂、如今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在那里都会显得异常!心中的思想总得不到释放、也许我就应去看心理医生!

篇8:做一个心灵捕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在赵希斌博士看来,“学科素养”有三个特征:一是终身受益的、高度可迁移的、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二是教师对学科有深刻的理解,体现其高度的专业性;三是学科发生发展的源动力,是最能展现学科的美和核心价值的内容。可以说提升“学科素养”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一个教师只有具备“学科素养”方能赢得“学科尊严”和“个人尊严”。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我特别关注书本上涉及到的外语、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案例。在“教学方法篇的引言”和“巧打比方提兴趣”两章节中,给我的印象颇深,感触颇多。一个已经退休的60多岁的老人没被学生“尊称”为“英语老太”,却通过减负、高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一个“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即使是以视频的方式进行简单教学,也能够深深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体现了他们的核心能力、专业素养。可以说,具备“学科素养”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心灵捕手的重要条件。

其次,教师要坚持“学生立场”。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以案例的形式来看待教育、看待教师。从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学生内心的感动、委屈。在学校,学生的很多情绪都和教师有关,但并不是每个案例涉及到的教师都能“看见”并愿“看见”学生的情绪变化。这就像一道分水岭,具备了“儿童立场”的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得到学生由衷的喜爱和尊敬,而不具备“儿童立场”的教师则有一道“鸿沟”隔在师生之间,从此天各一方,形同陌路。

在《不能只见分数不见人》这一章节的案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强烈的爱与恨。于老师在停电的漆黑的教室里没让学生点着蜡烛学习,而是与学生聊人生谈理想,互诉衷肠。在我看来,若干年以后,于老师课堂教了什么,学生不一定记得,但那一晚的心声吐露,一定会成为这个班的孩子的永久的记忆。

这让我想起了圣爱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作者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对于数字(金钱)的热衷,对于人的熟视无睹,透视出成人世界的空虚和愚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儿童意识”,坚定“儿童立场”,尊重“儿童差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教师要做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自身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格魅力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章节中教生物的赖老师,他并不是案例主人公的班主任,但在案例主人公的眼里,正是赖老师的介入,让他摆脱了评选省三好学生失利的阴影,并且成功卸下了身上的包袱和枷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度过了高三最后的时光,并且顺利地走进了名校。赖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显示了他的慈悲,他现身说法帮扶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郑重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未来。对于该案例的主人公来说,赖老师就是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虽然可能有且仅有一次“一席谈”。

要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上面所说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我们还应注意自己的一些工作方法是否合适妥当。否则,不恰当的做法,会打击甚至伤害学生,这有可能导致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也就是“习得性无助”。

哲学家所说的教育是灵魂唤醒的真谛,其实是心灵的对接。只有心与心对接了,才能悦纳彼此,才有教育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中学)

篇9:心灵捕手影评

电影描述了一个受创悲哀灵的重建过程。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透过两道他认为十分困难的数学题,发现了一位年轻的清洁工是位数学天才,这个甚至可能是下一世纪的爱因斯坦的年轻人叫威尔,他聪明而叛逆,到处打架,并被送到少年观护所,经过教授的保释并保证辅以心理辅导,才使其免受牢狱之灾。

教授期望威尔树立人生目标,请了许多大腕级的心理学家做咨询:第一个看上去很温和的咨询师在咨询开始后不久,就试图劝说威尔,威尔用“同性恋”的话题使激怒;第二个咨询师未构建好安全氛味的状况下用了催眠的方法,最后反被嘲笑。咨询师们纷纷宣布其无药可救。无奈之下,教授请出自己的大学好友尚恩,期望尚恩来帮忙这位年轻人,透过几个回合的心灵角逐,威尔和尚恩有了情感互动,逐渐打开自我,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与信任的关系。

一部好莱坞式的电影,因为其感人的心灵深处的交往,而使其曾获得第70届奥斯卡的七项提名。从一个心理电影的角度,每看一次我都有不同的体验主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看到许多咨询的技术的运用,咨询师尚恩如同武林高手,在接威尔的羞辱招时,接纳威尔的表现,理解对他的治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用真诚的沟通化解;应对威尔的沉默时,尚恩一言不发,把话语权交给威尔,是直面挫折还是退缩放下;以妻子的瑕疵自我暴露来开启威尔的内心,告诉他:“不完美的是在于你怕别人明白你不完美。”“这样的人生哲学很搞笑:有这样的借口,你就能够很平淡的渡过一生。”;遭遇威尔的退缩与回避,尚恩一次次去澄清“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门口做清洁工?而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到哈佛做清洁工?”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理解他胡扯一通:“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着迷,我愿意加入。”到威尔改变的关键时刻,尚恩步步逼近,连说几遍“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为什么要背这个沉重的包袱?”。在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理防线突破,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且跟随自己的心,放下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

第二次再看这部电影,感觉其中所呈现的关系成为电影的亮点。关于技术的回味渐行渐远,在脑海中仿佛只有咨询关系与其中的真诚。

关系是治疗的基础,电影中所讲的尚恩之前的五个咨询师,宣布治疗的结束即宣告关系的失败。而这恰好是威尔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呈现:威尔,一个弃儿,童年时被父亲虐待,曾有过想获得爱与关心,但最终是无用尝试的经历。早年生活的印痕让他不能理解自己,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值得爱,就应被抛弃,并把这种观念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为了不在关系中体会到不被需要、不被照顾、被限制、被抛弃的痛,威尔封闭自己,逃避亲密关系,将他人摒弃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外,以此来解决内心的冲突。因此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威尔在咨询师以及他所爱的女孩子面前,为减少内心冲突的烦扰,要持续一个安全的情感距离,他才能与人打交道,同时,对生活维持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不敢投入到与咨询师、女友的关系中,他的生活就象做在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别人表演,自己不投入,也感受不到激动。对于敏锐而天才的威尔来说,他读了许多书,但并不投入到其中,他的发现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体验,如同心理医生尚恩所言:“你能如数家珍地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没有闻过西斯汀教堂的气味;轻慢地提出有关女人的偏好谬论,却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幸福情绪;随意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文来谈论战争,却从未参加过战役,未曾眼见好友躺在自己怀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气;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诗来称诵感情,却未见过女人的脆弱与坚强;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为从未爱别人胜过自己。”

不敢用心生活,屏蔽自己的爱,在建立关系之前先抛弃别人,应对心理医生,对影响、压力与威胁高度敏感,于是攻击对方,击败心理医生,诱导心理医生做出自己熟悉的交往模式。在尚恩之前的心理医生的反应让威尔正中下怀,使治疗最终结束。尚恩并不认同威尔的投射模式,而是以治疗的态度来应对威尔的挑战,拒绝顺应威尔,透过真诚、用心、负职责的面质,以一种不同于威尔已经习惯的交往模式来做出反应。这种独特的反应创设出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威尔开始真正看清自己,并开始为自己负责。

在电影中,威尔和尚恩的治疗关系是威尔改变的基础,尚恩这位心灵捕手在这新关系的建立中,拿出来的招式突显出来只有真诚。真诚的应对自己和关系,真诚应对威尔第一次治疗时的挑战所带来的应激反应,不夸夸其谈掩饰自己,也不因为被激怒而放下,以自己为镜子,邀请威尔应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在威尔展现自己后,仍然觉得自己被真诚地理解。真诚在这儿不再只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态度和精神力量,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威尔内心的坚冰融化。当然,这个真诚也来自于威尔的女友与好友,于是,几股真诚的力量汇集在一齐,威尔走向自己的世界。

再看电影时,我看到了人成长的力量,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尽管早年生活的经历,让威尔有理由成为到处打架滋事,生活混乱的人,但在威尔内心从未放下自己。读很多书,去哈佛做清洁工,交织在自卑与自负中和女友相处,电影中不断出现的镜头:威尔落寞孤独地坐在疾行的火车车厢里,任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着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情绪。这些镜头是渴望与害怕的冲突的写照,一方面是威尔要封闭自己,但他内心世界又渴望被承认、被认可,渴望他那独特的天赋被展示。电影里尚恩与数学教授对威尔未来的不同态度,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帮忙,尚恩用真诚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与其沟通,不为他选取人生道路,只是帮忙他澄清和深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兴趣,看到自己成长的力量。如同卡伦荷妮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所说“你无需――事实上也不能教会一粒橡籽长成橡树,但是,如果给橡籽一个机会,它内在的潜能就会长成一棵橡树”。

在来访者面前,因为心理知识和技巧的一些优势,应对来访者不断问:“我该怎样办?”是给他明确地指一条路?还是挖掘来访者成长的力量,发展出对自己负责的潜力?这常常是刚做咨询的咨询师的疑问。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必要去教来访者如何去做,只要帮忙他体会和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任何人都会成为他本来就该成长的树。

电影看到第四遍时,我内心里有了一些夹杂着沮丧和快乐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没有一个完全成长的人。电影中的尚恩,以心灵捕手的形象出现,但在与威尔的心灵交往中,让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谁是治疗师?谁是病人?病人,也包括治疗师,都注定要体验生命的美丽,也要体验生命的痛楚:丧失、疾病、衰老、痛苦、无助、无好处感和死亡,没有一个人不带着创伤。在治疗的真诚互动过程中,威尔也影响、改变了尚恩,因此电影中不仅仅是威尔的成长,也看到了治疗师的成长:走出丧妻后的自我封闭,开始对人生的新接触。

上一篇:秘书工作艺术谈下一篇:代理记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