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2024-05-0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通用7篇)

篇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摘要:通过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论的学习,达到对本专业有基本而清晰的认识,并且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从化学工程概述,化学工艺概论,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化工的发展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几大方面论述。本专业是个传统专业,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变更,与新能源结合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前言:通过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课,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在大学期间学习努力的方向,对学业和未来事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学工艺、新能源、发展趋势、知识、能力、素质 正文:国内学科划分,“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的二级学科。由于科学发展各学科交叉把“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专业就合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学工程概述

化学工程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其研究内容与方向包括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过程系统过程及其他学科分支。

早期的化学工程内容,实际上只限于研究物料的物理加工过程,基本只是数学、物理、化学和机电等基础学科的综合应用。直到20世纪初,出现了蒸发、流体流动、传热、干燥、蒸馏、吸收、萃取、结晶、过滤等单元操作。对单元操作的进一步研究,都要用到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原理,而研究反应器还需要应用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到20世纪中期,就进入了“三传一反”阶段。

化学工艺概述

化学工艺是将原料物质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化学工艺学是以产品为目标,研究化工生产过程的学科,目的是为化学工业提供技术上的最先进、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设备和流程。化学工艺可分三个主要步骤:

1、原料处理;

2、化学反应;

3、产品精制。

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化工为解决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农业问题,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人民对物质更好要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剂、饲料添加剂等等。

制药工业包括了生物制药、化学合成制药等化工过程。在二战时期的青霉素救活了无数的生命,胰岛素的合成等等。

化工与能源

其他, 0.50%水电, 2.70%核能, 7.50%天然气,22.40%石油, 39.60%煤炭, 27.30%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水电其他

水电,天然气,石油,扇面 5,6.10%1.80%17.50%煤炭,74.60%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扇面 5

上图是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耗的构成

中国处于现在高速发展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其中由于中国本身能源结构:多煤少油,现在52%的石油都是从国外进口,而煤炭中国储量70%消费也达到了77%。

现在人类使用的大都是不可再生能源,但是这种能源总量是有限的,迟早会有枯竭的一天。

化学工业所用基本原料中大部分都可以用作于能源,因此化学工业的原料与能源有着重叠性,相应的也有一个选择性,既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原料做化工用,再用剩余的原料做能源用,大大降低了陈本。

最后化工为国家的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火药、轮胎、生化武器、炸药等等。

化工发展的历史

古代的化学加工追溯到远古及古代,公元前后,中国和欧洲进入炼丹术、炼金术时期,也带动了冶炼及制药的发展。为在制药研究中配制药物,欧洲在实验室中制得了一些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和有机酸,为18世纪中叶化学工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近代的化学工业随着产业革命在西欧开始,化学工业开始形成及发展,l?49年在英国建立用铅室法生产硫酸的工厂,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可认为是第一个近代化工厂的诞生。,1792年开始用煤生产民用煤气,1812年,干馏煤气开始用于街道照明,至1816年,美国已有煤干馏法生产煤气。1825年英国人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苯、甲苯、萘等。19世纪中叶后,欧洲已有许多国家建立了炼焦厂,至19世纪70年代德国成功地建立了有化学晶回收装置的炼焦炉,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个水泥厂,硅酸盐工业开始,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用硫黄硫化天然橡胶,1891年在法国建立了人造纤维(硝酸酯纤维)。现代化学工业20世纪是化学工业飞速发展时期,至60—70年代是化学工业真正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阶段,在20世纪20一30年代炼油工业也发展迅速,热裂化和催化裂化分别工业化,同时生产出更多的烯烃。

我国现代化学工业

我化工起步很晚,发展很在民国时期很慢,1949年全国化工生产总值只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1.6%。现代化学工业的开始。1889年在唐山建成我国第一座水泥厂。新中国的化学工业新中国建立后,不但很快地恢复了生产,至1952年的化工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三倍多。1961年,我国在兰州建成了用炼厂气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装置,开始了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虽然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2003年我国乙烯产量已达600万吨,许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例如1996年尿素产量已居世界首位,2000年,产量达3070万吨;1998年化纤产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0年产量约为69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5%,今后还将有更大发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的兴起,绿色化学不仅将为传统化学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且也必将推进绿色能源化工及绿色农业等的建立于发展。绿色化学研究中心内容:

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尤其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

2、是化学反映具有极高的选择性,极少的副产物,甚至达到“原子经济“的程度,即100%的选择性即飞舞的零排放;

3、使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进行反映;

4、使用无毒害溶剂

5、产品为环境无害友好产品。化工与高科技

信息、微电子、自动化技术与化工;自动化技术;新材料与化工;新能源技术与化工。其中新材料与化工将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家族。化工技术在这四种材料的制备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为最。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开拓,人体的奥秘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模拟合成与人体生物相容性强的易用材料将会高速发展。代替谷歌和牙齿并能被人身所接受的新材料会在临床使用;代替皮肤的聚氨酯材料用于植皮,替代血管的高弹性、抗凝血新材料可植入人体等。新能源技术与化工在未来同样将是热点:21世纪能源化学的反战方向注重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将从有限的矿物资源向无限的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过渡,特别是清洁而又取之不尽的能源,如氢能、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海水盐水发电。其中燃料电池是符合世界能源发展规律的。

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

现代化工人才要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与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方法的初步能力。

1.、知识:化工类专业人才要比较系统的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前沿与新发展。此外,还需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修养。

2、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自己获取知识、技能、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表达能力。

3、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健的心理和生理素质。

结论:

经过八个星期的课堂学习,对化工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在大学应该努力奋斗的方向,对个人学业、事业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现代化工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魏同成.化学工艺研究方法概论.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3、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篇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1.实习目的(1)加深学生对工厂及具体化工设备、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2)收集各项技术资料和生产数据为写实习报告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热爱劳动和向工人师傅学习的好品德。

2.实习任务

(1)掌握化工生产的安全知识。

(2)实习工厂的一般了解与参观。

(3)深入车间实地学习,观看录象加深印象。

(4)收集各项资料,记好实习日记。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听取技术报告,参加生产技术会议。

(6)完成个人作业与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上述实习任务,实习内容与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各类生产参观

(1)实习工厂全厂及有关车间的一般性参观,了解全厂与有关车间的概貌,扩大眼界,丰富知识。

(2)车间报告及参观:由车间请专人作报告,要求较详细地介绍本车间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岗位的操作规程条件;主要设备的结构和材料;本车间安全上的特殊要求;车间生产上的改进和存在哪些问题;车间的组织、管理及人员构成。

2.深入车间,加深认识

(1)在了解生产方法的基础上熟悉流程,了解各设备和管道的名称和作用,各工艺管道的配管和流向,主要控制手段。

(2)了解各种设备,尤其是主要设备和运转机器的类型、规格、结构、性能和特点(包括材质及大小)。

(3)了解本车间的安全技术和措施。

(4)了解动力机械的特征和容量(泵、鼓风机、压缩机等)。

(5)厂房结构及建筑等要求。

(6)车间人员编制,岗位工人人数及辅助工人数及一般性技术经济指标。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录象资料片,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工厂的构成,熟悉工厂的特点,特别是现代化大化工生产的特点。

4.在实习期间应向学生布置个人作业题,学生根据题意考虑构思,准备资料,并在实习后期完成。个人作业题的内容大致有:

(1)主要设备的原理与目的。

(2)实习车间(工段)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关键岗位控制手 1

段的专题详述。

(3)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

三、实习的方式、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实习在系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组具体实施完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计划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下厂参观和观看录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认识实习。

1、落实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实习单位,确保实习如期正常进行。

2、落实录象资料片,组织学生收看。

3、作好实习前的动员,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要求。

4、每班配备2-3名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厂下车间,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并负责学生的日常考核和实习报告的批阅,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

四、实习报告的内容及要求

学生在平时整理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参观工厂和车间的概况。

(2)工艺生产方法、流程。

(3)设备一览表,所采用的设备优缺点。

(4)绘制工艺原则流程图。

(5)指定设备的简图。

(6)实习心得、合理化建议及其他。

(7)附录(实习日记、个人作业、有关资料)。

五、实习的考核办法

教师按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给予评分。评定成绩时还应参考下列情况。

1.工厂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态度的评定和学习成绩的意见。

2.学生实习日记的记录情况和实习报告完成情况。

3.实习期间及结束时的考核成绩,两天提问一次,作为实习期间考核成绩。

六、实习的其它要求

1、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工厂安全制度,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未经厂方技术人员的同意,不得随意触弄各类计算机、阀门、仪表、开关等。

3、学生要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如出现严重的违纪并影响实习正常进行的情况,可以取消违纪者的实习资格。

篇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根据量子力学标准的塌缩形式,运动定律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线性动力学:如果一个物理系统没有被测量,它将按照薛定谔方程以一种确定的、线性的方式演化;其二是非线性的塌缩动力学:如果对系统进行一个测量,系统将立即非线性地、随机地从初始的叠加态跃迁到正被测量的可观察量的一个本征态,这时,实验者就会感知到一个确定的观察值,即本征态相应的本征值,这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狄拉克(P.Dirac)-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为了统一海森堡(W.Heisenberg)和薛定谔(W.Schrodinger)的理论工作与玻恩(M.Born)的几率解释而首先提出的本征态-本征值关联。

这样一来,就在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实验者知觉的可靠性和本征态-本征值关联之间产生了一个称作测量问题的逻辑矛盾。一方面,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要求,薛定谔方程支配在宇宙中每个物理系统的动力学演化,因此在量子测量中,用来测量任何微观物体的宏观仪器,将几乎确定地与被测物体演化进一个量子纠缠态,而不是仪器的指针可观察量的一个本征态;另一方面,根据本征态-本征值关联,如果实验者是清醒的,他们的测量结论将是:他们获得的测量结果是仪器指针指示的一个确定的方向,即一个确定的观察值,而不是指针的一个量子叠加态。

如何解决这一逻辑矛盾?尽管正统的量子理论家们经常诉求于“塌缩假说”或量子-经典“分割”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他们看来,似乎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是唯一危险的假设。然而,在这一矛盾的源起中上述三个假设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否定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逃脱这一困境。为了避免矛盾,三个假设至少有一个必须被否定。根据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的内在要求,薛定谔方程在量子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是可接受的假设。而如果我们保留实验者知觉的可靠性,那么,本征态-本征值关联就成为可以考虑去除的假设。可以说,冯·诺依曼的量子测量理论最早打破了玻尔(N.Bohr)的量子-经典“分割”,即量子测量的经典仪器必不可少的假设,开创了用一致量子力学对量子测量的动力学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先河。然而,这种理论尝试由于没有考虑到仪器的宏观或经典特征,即仪器所具有统计热力学的性质,而是理想地假定仪器是只有一个自由度的量子指针,因而导致了仪器的无限回归。为了切断无限回归的仪器链,消除干涉项,实现“波包塌缩”,冯·诺依曼最终求助于人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物理-心理平行主义的哲学困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物理学家沿着排除塌缩、超越量子测量的正统解释的框架进行了视角不同、影响深远的理论探索。如1952年玻姆的隐参量理论,1957年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1962年D-L-P的量子各态历经理论。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量子测量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理论探索,其理念也都是试图消解“塌缩假说”,发展出一个遵从薛定谔方程的一致演化的量子测量动力学理论。这包括以“多世界解释”为基础的“多心解释”;区分理论态和物理态的“模态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纠缠作用的“退相干解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些较为晚近的量子测量理论的发展,来具体说明这一测量问题的认识论发展,并给出新的研究方向。

一多心解释:承认心智是物理系统的形上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David Albert,Matthew Donald,Barry Loewer,Michael Lockwood,Euan Squires,Simon Saunders等在“多世界解释”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量子力学的“多心解释”。特别是Michael Lockwood对“多心解释”的量子力学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1],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形而上学研究,讨论了量子理论关于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诸如实在、自我和因果性的推论,而且使得这种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多重“分裂”,以及对于我们看到什么起着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Lockwood的多心解释,我们的心智是我们的大脑(或至少是我们的身体)的一个亚系统,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的大量自由度数目的子集中,有一些是基本的,而不仅仅是随机地包含在我们有意识的智力中。他称这一点使他承诺了心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次,他声称,存在一组相互正交的纯态,组成我们的心智的一个基,我们可以把这个基叫做意识基。这些基态的每一个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心智在t时处于某个态,那么我们在t时拥有的最大限度的感受将是主观同一的。而且,对于每一个我们的心智能够产生的最大限度的感受来说,有一个属于我们的心智的意识基相关态。用这种方式,两种最大限制的感受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的基态,Lockwood认为这两种感受本身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它们碰巧是主观同一的。因此,在他的用法中,对于最大限度的感受来说,主观的不同包含简单的不同,而不是为简单的不同所包含。[1]

对于Lockwood的多心解释,Jeremy Butterfield的评价是它非常激进,因为这一解释允许未被观察的宏观世界处于很不确定的状态,即使是在一个分支中。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解释,没有理由认为由N个意识态定义的剩余宇宙的相对态将是任何常量的一个本征态,例如,没有理由认为未被观察的岩石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即使是在一个分支中[2]。然而,大卫·多奇认为,Lockwood是少许敢于公然违反传统的哲学智慧的哲学家之一,这种传统的哲学智慧阻碍我们重要的理论的进展和我们对于它们的正确理解。表面看来,Lockwood故意避免使用“多世界”或“平行宇宙”的术语,代之以“多心”,冒险给人以印象:“只有心是多重的,而实在的其余者不是多重的”,实际上,Lockwood的形而上学的实质是心智是物理系统,心智在物理学的普适定律中没有优越地位[3]。

可以说,“多心解释”企图提供一个一致的量子力学解释,但由于存在着许多版本,其内部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强调心智完全附随于物理态的Lockwood 认为,“多心解释”的两个版本:“连续心观点(Continuing Minds View)”和“瞬时心观点(Instantaneous Minds View)”“经验上等价”,因此没有经验理由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另一方面,多心解释的随机版本的代表人物Albert和Loewer则强调心智不附随于物理态,他们主张,如果接受“多心解释”,“连续心观点”要优于“瞬时心观点”。其理由如下:“连续心观点”满足以下三点:(1)一个系统的量子态是它的完备物理态,(2)量子态的演化遵循薛定谔方程,(3)量子力学的几率被理解为观察者的心智演化到占据各种精神态的动力学的可能性,因此提供了量子理论的一个一致解释;而“瞬时心观点”虽然也是量子理论的一个一致解释,但由于只满足(1)和(2),否定有短暂持续的心存在,因而并没有给出量子力学的几率的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是不适当的。然而,他们也承认,“瞬时心观点”的形而上学的承诺要比“连续心观点”的问题更少,“连续心观点”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安稳的、古怪的特征[4]。因此,如何认识心智在量子测量中的作用和如何解决量子测量中的几率问题,仍然是量子力学的多心解释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模态解释:区分理论态和物理态,以拒绝“塌缩假设”

“模态解释”的名称最早源于范·弗拉森(van Fraassen)1972年的工作。范·弗拉森为了解释量子力学,用模态逻辑的语义分析代替量子逻辑的分析。结果,这一解释被称为“量子逻辑的模态解释”。从此以后,“模态解释”一词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并且失去了与模态逻辑的嫡亲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科亨(Kochen,1985),克瑞普(Krips,1987),迪科(Dieks,1988),黑利(Healey,1989)和巴布(Bub,1992)发展的量子力学的新解释,都被称为“模态解释”,并且像玻姆理论(1952)包括玻姆(D.Bohm)与海利(Hiley)的量子势的非定域理论(1992),也被看作“模态解释”。

模态解释有以下特征:第一,模态解释与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保持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接受一个系统的量子力学描述在一个希尔伯特空间之上被定义。

第二,在模态解释中,系统态只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塌缩假说被抛弃为不必要的形而上学假说。

第三,模态解释把量子力学看作是描述自然的一个普遍的理论。量子力学因此不仅适用于基本粒子,而且也适用于像测量仪器、行星、猫和大象这样的宏观系统。

第四,模态解释总是给出把性质归因于系统的规则。这个性质归因取决于系统的态和应用,而不管是否进行测量。系统的态因此是根据系统所拥有的性质,而不仅仅根据测量的结果而有一个意义。

第五,这些把性质归因于系统的规则是随机的。因此,一个系统不仅仅被归因于一组性质(就像本征值-本征态关联的情形),而是被归因于相应几率的许多组性质。每一组包含可能为系统所拥有的性质,并且相应的几率给出为系统实际拥有这些性质的几率。

第六,模态解释把归因于系统的性质的几率,看作只是代表关于一个系统的实际性质的无知,而不是关于这个系统的实际态的无知。即模态解释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关于态的无知这样的规则被排除。这一特征是模态解释区别于量子力学的其他解释的通常特征。在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中,玻恩几率不仅代表对系统的实际性质的无知,也代表对系统的实际态的无知。

以上特征其实告诉我们,模态解释为了解决测量问题,在理论态和物理态之间做出了区分。物理态特指一个系统所有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事件,或说特指一个系统的可观察量的值;理论态由量子力学确定,用来计算可能物理态的几率分布。也可以说,理论态特指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产生几率预测的态。然而,理论态单独不提供正在发生事件如何随时间演化的一个动力学图像。通过做出这一区分,模态解释保持几率悬而未决:虽然理论态不可能对一个几率为1的给定事件P赋值,理论态仅仅提供对可能物理态的一个几率测量,但是,物理态规定了事件P的确发生。模态解释似乎想用这一区分来否定“塌缩假说”,声称塌缩只发生在一个人从讨论理论态(保留没有塌缩),改变为讨论物理态(一直存在塌缩)之时。理论态自身在整个测量进程中始终没有发生塌缩。

由于模态解释的大多数鼓吹者竭力废除塌缩假说,他们普遍认为,“模态解释”是一个没有“塌缩”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强调量子力学描述自然的普适性,因而系统的态,不论是基本粒子的还是宏观测量仪器的,都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测量作为一种模态演化。理论态的演化与测量无关,永远遵循薛定谔方程,而且符合模态逻辑规则。这样一来,模态解释就消解了冯·诺伊曼的解释规则和塌缩假说,对量子测量做出了逻辑一致性的解释。所谓“在这个解释中,一个物理性质的出现不与依靠叠加的一个理论描述相冲突。……测量后的情形通常由一个叠加描述……因此不需要投影假说,或波函数塌缩。因此,我们现在假定数学态(即理论态)一直是一致演化的(时间可逆),与薛定谔方程一致”[5]。同样,范·弗拉森也写道:“在这个方案[范·弗拉森的模态解释]中,我们能说:IN和OUT是可观察量的初值和终值[物理态],而W和W’是动力学态[理论态]。W演化为W ’是决定论的,与薛定谔方程一致……没有非因果的跃迁或塌缩。”[6]

因此,有人可能会猜测,模态解释有极好的方式来避免塌缩假说。通过否定理论态与物理态相同,模态解释不需要面对解释一个非连续的塌缩过程可能是一个物理过程的问题。然而,实际的情形是,不同版本的模态解释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对立和各自需要完善的地方。根据Rob Clifton,巴布(1996)的模态理论可以理解为是对玻姆理论(1952)的一个拓展和推广,而van Fraassen(1991),Kochen(1985),Healey(1989)和Dieks(1994)的解释则是与玻姆的和巴布的理论相对立的竞争纲领。这两种线路的模态解释都有需要弥足的地方,但相比之下,Clifton更偏爱沿着玻姆和巴布的拒绝本征态-本征值关联的线路发展的一致演化方案,而认为范·弗拉森等四人的密度算符的解释并不能实现这一点,因而应该做出修正[7]。同样,W.Michael Dickson也认为,模态解释的两种策略都希望避免塌缩假说,玻姆式的策略假设理论描述一个真实的物理量,虽然这一策略保留有未回答的难题,但是这一策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的最新进展,使人有理由猜想沿着这一线路可能会获得丰硕的成果。而范·弗拉森等人的第二种策略的模态解释应该在理论态层面上采纳塌缩假说。因为“如果一个人把由理论态产生的几率解释为客观的或然性或相对频率,那么为了使理论态产生正确的几率,要求理论态在测量后塌缩。”[8]但究竟如何在理论态层面上采纳塌缩假说,他也并没有给出清楚的说明。如此看来,模态解释对于量子测量问题的解决也并没有完结。

三退相干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的纠缠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着排除“塌缩假设”的研究线路,一些研究者包括Zurek(1981,1991),Caldeire和Leggett(1983),Joos和Zeh(1985),Gell-Mann和Hartle(1993,1994),Omnés(1994,1999)等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量子力学的“退相干解释”或说“一致历史解释”。

退相干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的纠缠作用,认为自然环境不能被简单地忽略或者看作一个经典的背景,由于它有大量的内部自由度,它的实际功效是充当作一个“测量仪器”,通过与宏观集体亚系统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来对宏观物体的量子相干性实施不间断的“监控”,允许其具体的经典行为从量子理论允许的许多同时存在的可能态中,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因此,在一个一致的量子力学框架内讨论宏观物体的量子现象,就不能不考虑它周围的环境因素。只有把自然环境包括在内,宏观物体所形成的一个更大的封闭系统的演化才能由量子力学描述。这里再没有塌缩,有的只是外部环境引发的量子退相干的出现。

退相干解释对于测量问题的回答令人满意吗?根据贝尔(John Bell),退相干解释不对量子测量问题提供一个基本的答案,也不对宏观现象的不可逆提供一个基本的答案,而只是为了预测测量结果而提供的一个方便的“计算工具”,或者说只是一个“全部为了实用目的”而设计的方案。对此,退相干解释的支持者昂内斯(Roland Omnès)回应说,只要环境足够大,或者说只要物体足够宏观,退相干一旦发生就不能回避,因此退相干为量子力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为什么宏观叠加不存在提供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且是一个基本的回答,而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答案。[9]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上的对立?通常认为,退相干解释对于测量仪器与它的环境的进一步相互作用的描述,使得我们更为接近测量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但是,退相干解释单独并不能彻底地解决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因此,保持理论的开放性态度是有必要的。换言之,尽管“退相干理论”解决了“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保留为开放的许多问题,包括几率的起源和“客观存在”的出现,但是关于这一理论许多观念的和技术性问题仍然是开放的,譬如对一个系统的构成的确切定义,量子和经典的边界究竟应该划在哪里,现在仍然是理论和实验未彻底解决的难题。确切地说,退相干解释还不足以对量子测量中所有问题产生确定的回答,许多进一步的工作仍被要求进行。只不过,作为范式的变动,量子到经典的过渡已经成为实验调查的主题,而以前它大多是一个哲学论争的领域。[10]

由于“退相干并没有彻底解决了测量问题。退相干告诉我们的是,某种物体当被我们观察时表现为经典的。但是一次观察是什么?在某一阶段上,我们仍不得不用量子理论通常的几率规则”[11],因此,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不得不着眼于退相干的未来发展。事实上,一些研究者已开始思考“退相干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可能结盟,以给出量子测量中几率产生的根源。理论的相互弥合无疑是值得借鉴的研究径路。本文作者之一的专著《量子实在与薛定谔猫佯谬》[12]曾对“退相干解释”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探讨,指出了其不足,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量子测量理论和量子测量技术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统计力学的基础源于量子不确定性的新发现,我们发现进一步推进原先的一些想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四量子测量理论研究的新方向:量子纠缠与统计力学的结盟

最近,关于量子纠缠和统计力学的基础的理论研究表明,所谓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的熵守恒过程和量子测量的熵增过程之间的冲突,在于忽略了量子测量中的量子纠缠效应,即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的量子纠缠是问题的关键。在经典统计力学中,定义熵的几率反映我们的无知。相反,量子力学拥有内禀的随机性:量子力学赋予事件以几率,不仅仅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结果将是什么,而且因为我们不能知道它们的结果将是什么。即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内禀的动力学特征,不是我们无知的反映。并且,构成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的不确定性,就是从潜在于量子力学中的更为根本的不确定性中产生的。

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定义熵的客观的方式,它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知识或对其认识的缺乏。因此,研究纯态量子统计力学的潜在好处是巨大的:除了把我们从我们自己的无知中挽救出来之外,统计力学系综自然源于量子纠缠的新发现,给我们分析非平衡统计力学提供了一个新范式。在一个更广阔的层次上,量子力学的几率与统计力学的几率等价,解决了宇宙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一个纯态,即熵为零,而我们自己相当大的宇宙可能有高熵这样的佯谬?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有熵?因为没人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独岛,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其余部分高度纠缠。

总之,在量子测量过程中,相干性的消失,量子几率转化为经典几率,可能是一个热力学的热化过程。即只要环境足够大,系统部分的分布由于量子纠缠会自动地变成热力学的分布。这是一个客观的量子几率转化经典几率的动力学过程,不是我们无知的表现,也不是主观意识参与的结果。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即统计力学源起于量子力学内禀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把量子纠缠、量子退相干和统计力学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对量子测量问题做出新的认识论说明,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量子测量难题和量子-经典的关联,深化我们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而这种分析与上面提到的几种测量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试图消减了量子测量的“波包塌缩”的形上假设。

参考文献

[1]Lockwood,M.“Many Minds”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J].Brit.J.Phil.Sci.,1996(47):159-188.

[2]Butterfield,J.Whither the Minds?[J].Brit.J.Phil.Sci.,1996(47):200-221.

[3]Deutsch,D.Comment on Lockwood[J].Brit.J.Phil.Sci.,1996(47):222-228.

[4]Loewer,B.Comment on Lockwood[J].Brit.J.Phil.Sci.,1996(47):229-232.

[5]Dieks,D.Mod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eas-urements and Macroscopic Behavior[J].Physical ReviewA,1994(49):2290-2300.

[6]Van Fraassen,B.Quatnum Mechanics:An Empiricist View[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7]Clifton,Rob.The Properties of Modal Interpretations ofQuantum Mechanics[J].Brit.J.Phil.Sci,1996(47):371-398.

[8]Dickson,W.Michael.Is There Really No Projection Postu-late in the Modal Interpretation?[J].Brit.J.Phil.Sci,1995(46):197-218.

[9]Omnès,Roland.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345.

[10]Paz,Juan Pablo&Zurek,Wojciech Hubert.Environment-Induced Decoherenc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Quantum toClassical.arXiv:quant-ph/0010011.v1,2 Oct.2000.

[11]Joos,E.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Deconherence.arXiv:quant-ph/99080008 v1 2 Aug.1999.

篇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关键词】网络公益 传统公益 微博

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由公益组织发起、借助传统媒体进行的公益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传播面窄、参与度低等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益项目的效果。2011年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方面郭美美微博炫富等事件使官方慈善组织饱受质疑,社会捐款数锐减,传统公益遭遇“瓶颈期”;另一方面,一种通过互联网组织、宣传和参与的公益模式成为“新宠”,赋予社会公益多元化的声音。

一、新媒体时代的公益模式

1、新媒体时代公益模式的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9.9%,手机网民的规模达3.88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人们愈加倾向于从新媒体途径获取资讯、了解世界。在网络媒体受青睐后,公益项目也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展开,以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参与效果。

(1)互动反馈。传统公益模式一般自上而下开展,由公益组织发起,公众只负责参与。而网络的草根性使网民成为公益主体,他们从微博等处获知感兴趣的公益项目的最新信息,实时跟进,与项目发起者、其他关注者互动,大大增强传播效果。此外,反馈优势也极为突出,通过评论留言,网友的反馈能被发起者看到,更为便捷有效。

(2)快捷及时。正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强、传播受限小、传播范围广和费用低等特点,公众参与活动十分简便,获知信息快,尤其是最新的动态消息,达到最快的传递速度和最广的传播范围。

(3)形式多样。通过网络开展的公益项目不只提供物质、金钱的捐助,还有精神的支持、意识的强化,其目的不同,形式多样。如百度在世界地球日当天推出的“2012世界末日专题”,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就能进入拯救地球的公益活动中,倡导环保理念。

(4)个体发起。普通网民不仅能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成为参与者,还能自主发起项目,成为主导者,通过网络渠道扩大知晓度,或引起相关组织、名人的关注,继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如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反响巨大。

2、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的区别

以网络为媒介的公益模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是因为其拥有一些不同于过去传统公益的传播特征。笔者借鉴拉斯维尔的“5W”模式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

(1)发起者。传统公益通常由公益组织发起,广大公众都只是参与者。而在网络时代,公众拥有发起活动的自主权,任何人都能借助网络发布信息。

(2)参与方式。传统公益往往需要公众从媒介得知相关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精力。而网络时代的公益参与则真正做到实时,融入生活,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在微博、贴吧中的回复、转发就是实在参与,促进了信息传播;“免费午餐”计划开启了支付宝直接支付的模式,即为线上方式;在线下也有各种亲身参与的活动,且颇具创意,如“多背一公斤”活动就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带上一些文具书籍,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

(3)宣传平台网络公益正是因其使用新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大规模地通过微博、博客等网络形式参与的公益项目频频出现。随着技术进步,手机也能实时上网,公众已身处网络的包围之中,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4)公益方式。传统公益项目主要捐赠的是钱财、物品等实物,能直接到达受益人手中。而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一种是以物易物:由互联网快捷的传递互动功能将小物换成大物,如铅笔换校舍、垃圾换鲜花等;第二种是细微举动助人:用各人微不足道的力量做贡献,如3元钱的“免费午餐”计划和网民对消息的转发、跟帖等;还有一种是为受益人提供间接权益,如“免费午餐”计划中有人捐出写字楼的使用权给项目组做办公室,有人捐出酒店若干晚的住宿供项目组工作时入住。

二、网络公益模式受欢迎的原因

1、传统公益模式的弊端

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正日渐下滑:红十字会“天价餐”、“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多个慈善部门受到质疑,公众不愿再通过这些公益组织捐钱。监测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的2个月,慈善组织捐款数额降幅达86.6%,部分公益组织的行为影响了整个行业。民众愿意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中,但也希望能有一种更为直接透明的方式。所以网络公益因其发动主体的草根性及捐助的直接性而崛起。

2、网络公益模式的优势

除了上文提到的主体的草根性和捐助的直接性,网络公益模式还有如下优势:

首先,它渠道多元,参与方式灵活,不局限于捐钱捐物。它强调“微”,即不在乎公益项目的大小,也不在乎捐献数量的多少,哪怕只是1元钱、一句鼓励,集结万千网友,也能形成足够强大的正能量。

其次,它透明度高,使公众放心。以救助家庭贫困的尘肺病农民工的“大爱清尘”为例,它每天公布捐款账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每批救助完成后,在基金会官网、微博及合作媒体上会公布捐款使用的详细情况;同时该组织每季度都要进行第三方审计,做到公开透明。一旦有新情况出现,组织都通过更新微博、发布帖子、更新网站等及时告知参与者。

3、网络公益组织的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也大大促进了网络公益组织的成立。“广东放宽了NGO(非政府组织)的注册资格,北京也规定公益慈善类组织无需主管单位登记。”对项目主体单位资格的放宽能将项目发布的主动权下放到几乎每个有意愿的个体。公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其中。

4、名人效应与积累效应

舆论领袖在网络公益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微博中。微公益大赛中由网民自发组织的“爱的摇篮——阿里母婴计划”就受到姚晨、乐嘉、佟大为等众多明星的关注。这些名人对公益消息的转发、评论能产生极大的舆论效应,促使粉丝积极投入公益项目中,达到一传千甚至一传万的强大效应。而微博又是个开放平台,同一信息反复出现能将单次的信息传递效果累积起来,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三、网络公益是否能成为公益形式的主流

虽然网络公益在传统公益遇到瓶颈时以一种新方式主动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慈善的大门。但不可否认,目前看来其仍有无法避免的弱点,也受到各种限制,因而未来的发展走向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1、盲目跟风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满加上若干网络公益项目的成功,使得网络公益活动突然“井喷”,大众盲目跟风。很多群体、个人并未对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估,缺乏必要的调研过程,使得网络公益项目“胜”在量而非质。

2、无疾而终

正因公众对网络公益抱有热情,各种活动才屡屡出现。然而热情易消退,组织者和参与者极易陷入“转发时热热闹闹,转发后不问不管”的冷清局面,活动的影响力难以维持长久,渐渐无人问津,收效自然甚微,似昙花一现。

3、信任危机

尽管在全新的平台上进行,但人们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大学生杨艾菁通过微博公益接力,实现“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但很多人质疑她是“以公益之名”炒作。这些负面言论无疑将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4、法律空白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基金会有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之分,前者可面向社会募捐,后者则不能公开募款。大多数网络公益项目属于非公募基金会,若想募款,只能挂靠慈善组织,否则没有合法的身份。因此,网络公益组织在实施项目时多有不便,这样的挂靠关系是网络公益的无奈,也是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相互结合、彼此支撑的体现。

5、扑朔迷离的未来

现有的大多数网络公益项目都由普通个体、群体组织形成,支撑他们的是个体的善心和自身对某一群体的同情关注。但只靠个体一腔热情,当出现资金紧张、管理不良、精力不够等问题时,网络慈善事业便难持久发展。如此看来,网络公益若想成为公益模式的主流并得以良性发展,必然需要更多外在制度的保障。

新媒体时代扩展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良性互动,同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还能迅速聚集舆论,形成声势。这都是传统公益不具备的,也是网络公益的优势和突破点。网络公益是大势所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合适的传播推广策略,网络公益必将引领未来公益的主流。□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 手机网民达到3.38亿》,2012-07-19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

201207/t20120719_32230.html

②网易财经,《“微公益”不能拯救中国慈善》,http://news.foundationcen-

ter.org.cn/html/2011-10/32370.html.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⑤南方都市报,《“微公益”也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好出口》,http://news.sina.com.cn/c/2011-04-10/0332222647

78.shtml

⑥刘思宁,《“微公益”之微》[J].《廉政瞭望》,2012(3):5

⑦《民间“微公益”透明开放获认可 缺乏规范存风险》,《中国青年报》,http://news.sohu.com/20120102/n330975374.

shtml

⑧百度百科,《大爱清尘》,http://

baike.baidu.com/view/7222562.html.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篇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王洋

内容简介:

首先,通过数字直观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行业的良好地位及就业前景,之后具体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及能力,同时,分而详述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在介绍化学工程时,着重介绍化学工程的概念、其重要任务及其发展的基础,之后介绍化学工程的发展方向——学科深度及广度的发展。而介绍化学工艺时,介绍了其概念,也同时介绍了化工生产的过程,从而展现工程与工艺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其后,介绍了化学工艺所涉及的方面,最后介绍化学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分开介绍工程与工艺的同时,也穿插入两者的联系,系统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本质与发展。

介绍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学习这门专业的我们,不禁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思考,之后的篇幅便是介绍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路线:技术型路线、销售型路线及复合型路线。通过对三者的一一描述,产生纵向的说明展望及横向的对比思考。

全篇从对化工专业的了解开始,止于对个人发展的归纳展望,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巨大潜能及良好的未来发展态势。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深入了解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展望

王洋

化工科学体系庞大,其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近二十个专业。而有调查显示,目前企业需求最大的三个抓也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以19%的比例占据第一,其次是均为14%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专业。由此可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对社会的贡献也大。选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我们,也必将在祖国的建设中大展拳脚。

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知识,我们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及能力。首先,我们可以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及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的方法;其次,我们还可以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得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他的发展方向有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生产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其一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有关工程因素对过程和装置的效应,特别是在放大的效应。以解决关于过程开发、装置设计和操作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它以物理学、化学和教学的原理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实验手段,与化学工艺相配合,去解决工业生产问题。

化学工程包括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系统工程、过程动态学及控制等方面,其研究对象通常是非常复杂的,主要表现在过程本身的复杂,物理的复杂及物系流动时边界的复杂性。而化学工程的研究范围也包括装置的大型化和新产品、新工艺工业化的问题,且化学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化学工程也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学科的成熟,不断向学科深度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向新的领域渗透,研究和解决新领域的新问题。

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化学生产过程一般地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步骤:1原料处理;2化学反应;3产品精制。而以上的三步骤都需要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和物理得转变。而化学生产技术一般是对一定的产品或原料提出的,所以,它具有个别生产的特殊性,但其内容所涉及的方面一般有:原料和生产方法的则用,流程组织;所用设备的作用,结构和操作;催化剂及其它物料的影响,操作条件的确定,生产控制,产品规格及副产品的分离和利用,以及安全技术和技术经济等问题。

现代化学生产的实现,应用了基础科学理论(化学、物理和数学等),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学科的知识及技术。而现代化学生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基础化学生产的大型化,原料和副产品的充分利用,新原料路线和新催化剂的采用,能源消耗的降低;环境污染的防止,生产控制自动化,生产的最优化等。

在了解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可以让我们学到些和得到些什么之后,我们又有哪些成长路线呢?

1技术型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和积累的行业,很少有“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初毕业的我们可以做些技术类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能获得比较好的机遇和地位。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作,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的发展基础。所以,若要走技术路线,对于刚毕业的我们,必须在寂寞与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技术和经验是化学工程师的资本,基本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有技术在手,想有高薪或者是创业,都不是问题。

2销售型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

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所以,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贸易人才的耐心细致,语言表达能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若你具备以上的素质,那便在你涉足该行业做销售时,努力地工作。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好的销售人才永远都不用发愁企业或行业的不景气,因为销售技能的通用性,跳槽转行都是非常轻松的。

3复合型人才路线: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若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型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掌握多

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跨专业开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另外,双学位的获取,也是个选项。而达到大三的我们,可以通过辅修来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我们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权威的认证考试,也可取得毕业时进入相关行业的“通行证”。最后,有目的的选择实习单位也是极其重要的。

如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景是广阔的,为了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偏硬开足马力,加紧学习。

篇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课程:主干课程:食品工艺学概论、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发酵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加工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物理学、机械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实践教学:军训、主要课程实验(大学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水产食品学、罐头食品加工与软饮料工艺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实验)、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及计算机上机实习。

拥有你所学专业学位的人应该有什么能力和知识?

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2.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3.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这些能力和知识的人都能从事哪些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大方向:

1、食品检测,包括各中食品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毕业后具备食品检验员资格,可以到食品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相关检测部门就业。

2、食品工艺,范围比较广。比如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软饮料加工、发酵工艺学、果蔬加工与贮藏等等,细分后专业针对性比较强毕业出来可以到相关企业就业。

3、市场营销,从事食品方面的销售工作。

4、其他,比如食品研发、现场质检、食品采购、库房管理等等 技术员、品控员、化验员、生产管理、销售员秘等等

选择一个喜欢的职业,查询并分析该职业的技能要求

篇7: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及发展趋向

中文名:化学工程与工艺

修学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级学科:工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工程特色显著,对化学反应、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与设备、工艺过程系统模拟优化等知识贯穿结合,使学生具有设计、优化与管理能力;二是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使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能力,在精细化学品、涂料及应用、高分子化工与工艺等方面更有研发和应用能力。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主要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化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19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解决了世界上一半人的温饱问题。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这一化工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人免于挨冻。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工产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和配套服务。同时它还是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有待开发且竞争力极强的一个行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解析就业方向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并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性质来生产化学产品的一门工程学科。简单来说,也就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从19世纪末由于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当时,为了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大型化,根据典型的化学工艺和设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工程问题,形成了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人类穿的各种合成纤维的衣物,吃的各种食物的包装加工,住的房屋的水泥钢材,以及人们开车所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化工研究的方向。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就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国之重器”,能创造出数千万个“新物种”。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什么

本科期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过程动态学及控制等。学生还要学习很多相关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各校根据开设专业的方向和侧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另外,化工专业是一个很注重实验和实践的学科,大学期间涉及的实验和专业实践课程也很多,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学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知识,比如,洗发水怎么配比?怎样的配方会有怎样的效果?肥皂、洗涤剂生产工艺怎样最合理?怎样制作擦脸油、雪花膏……学生通常要通过产品设计、物质分离和转变等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传递规律,掌握产品与工艺开发、生产装置设计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线的放大、过程系统优化、过程安全与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物质分离与转变过程及其设备设计与操作的共同规律。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

化学工程专业是标准的工科专业,而化学专业是典型的理科专业,它更关注的是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是发现了一种化学新物质,化学专业更关心这种物质是怎样合成的,而化学工程则更关心这种物质有怎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大规模的生产,如何造福社会。

二、专业与就业

主要就业方向

分析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化妆品研发员、医药技术师这些职业你肯定听说过,但不一定想到他们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总体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就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主要就业方向:

1. 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研、教学等工作。不过这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学历。

2. 到化工类、石油类、轻工类、车辆化工、建筑机械、制药、食品、涂料涂装等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公司从事应用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科技等工作。化工行业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美孚、壳牌、巴斯夫、中石油、中石化等。当然,除了这些大企业外,一些冶金、化纤、煤炭、橡胶等化工企业也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化工行业是个讲究经验和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经验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从基层做起,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更好的发展。

3. 可以在相关化工类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除了走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技术人才的道路外,该专业复合型销售和管理人才也为市场所青睐。关键是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化工贸易、管理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贸易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耐心细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选择广泛 就业有优势

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30000-3人,近两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左右,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与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专业相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报考和就业率方面虽然没有非常“火爆”,却呈现出工作后发展速度快,就业率稳定性较高等优势。

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所在院校及院校专业方向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化工各个方向分类较细,各个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如有些学校侧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些侧重医药化工;有的则偏重金属冶炼或精细化工等。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化工就业存在这样的误区,担心学这个专业毕业后要去挖煤、炼石油。实际上,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就业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还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供选择。如可以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我们用的洗发水、洗面奶、沐浴液的研发生产都是化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还有食用油、巧克力等食品加工企业,香水、化妆品、奢侈品制造等也是化工很好的就业方向。

三、报考指南

目前,全国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有影响力的代表院校如: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选学校看方向

各大学的专业方向和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方向的选择可能直接影响未来的就业,考生在考虑院校时,最好对学校特色和专业方向有所了解,看准目标比较清楚后,再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学校和专业。

如清华大学化工系有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100余名本科生。清华的化工是国际一流的工科,学术强、深造机会多,近年来更专注于绿色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天津大学化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其所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工)等7个本科专业。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报考看章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学专业,学生最好具有较强的理工科基础和动手能力。实验在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细心谨慎、有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善于分析实验结果的学生更加容易脱颖而出。有很多考生家长担心,化学工程专业会不会有危险。其实,在本科学习中能接触到的危险物质少之又少。即使实验课上遇到一些比较危险的物质,如强酸、强碱,课堂上也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安全保护措施。

上一篇:《魏文侯卜相》阅读答案及译文下一篇:科员转副科职务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