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2024-05-01

“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15]60号)精神,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现就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各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交调对接”等多项联动机制,不断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使一大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社会的和谐稳定。但随着我省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矛盾纠纷主要是因利益问题引发的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实践证明,调解工作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客观需要,是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功能,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有利于减少群众过高诉求,节约化解矛盾纠纷社会成本。各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健全和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七次党代会以及中央和省委历次会议精神,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有力、各负其责、工作协调、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及时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决策部署,确保“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调解意识,把调解优先原则更好地体现在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方面要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诉讼权利,不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当事人形成正确、理性的解决纠纷观念,用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消除隔阂、达成和解。

——坚持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积极采取人民调解方式,在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解决利益诉求,实现案结事了,有效调解化除矛盾纠纷。

三、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

1.诉前告知人民调解。人民法院在接待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向其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对未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且案情简单、争议不大,人民法院认为宜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告知或介绍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依职权直接委托调解。调解成功的,以人民调解组织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未果的,再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也应当及时将案件转移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诉前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支付令条件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2.诉中委托人民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在调解组织的参与下共同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调解时根据案情需要,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对于民事或经济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后庭审前或审理中,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将案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调解,调解期限不计入审限。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由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依此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被害人愿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调解结案,并将调解结果送达被委托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或者起诉后从轻、减轻判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宽处理并适用速裁程序。如双方未达成协议,则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依法处理。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人民法院要积极审查做出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审查并做出司法确认的调解协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具有给付内容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需要,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可联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

3.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医疗纠纷、旅游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物业纠纷、家事纠纷、商事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网络,加强专职化、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可介入特殊、疑难、复杂案件的调解。基层人民法院应发挥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建立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对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扎根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提高诉讼调解效率。根据需要,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可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到人民法院或法庭立案调解室参与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受阻,需要人民调解组织协助的,人民调解组织应积极支持配合。

(二)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联动

1.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纠纷的,公安机关接警后经审查认为属于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或介绍当事人到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公安机关认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后应与当事人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或人民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将纠纷移交乡镇(街道)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2.对情节较轻治安案件可委托人民调解。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可能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但公安机关认为可以调解处理,且当事人双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委托调解书,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有关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将调解情况反馈被委托的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由有关人民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督促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履行完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派出所与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各留档一份。根据需要,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可在派出所内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介入公安机关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调解可参照此项执行。

3.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解。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司法所牵头,组织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调解,切实使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

(三)人民调解与信访调解衔接联动

1.引导分流。对信访人反映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和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应当向信访人释明人民调解的优势,引导信访人选择人民调解化解纠纷。

2.对接移送。信访部门认为可以移送调解的,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出具移送函,与信访事项相关材料一并移送信访事项纠纷所在地乡镇(街道)或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对移送的信访事项审查后决定受理的,反馈信访部门;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及时告知当事人法定的处理途径,并将相关材料退回信访人,也可将相关材料退回信访部门。

3.依法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调解。调解成功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引导信访事项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

4.结果反馈。调解结束后,人民调解组织应及时将调处结果反馈信访部门,并由信访部门作信访结案处理。已作结案处理的,信访人就同一事项再次信访的,信访事项由信访部门移交有关调解组织导入调解案件反悔处理程序处理。

四、健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制度

(一)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将“三调联动”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党委政法委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实际,适时召开,研究有关“三调联动”工作重大事项,梳理“三调联动”工作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分析矛盾纠纷特点走势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二)排查预警机制。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及时收集线索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对排查出的上访苗头隐患,要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越级信访等矛盾纠纷,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疏导化解。

(三)情况通报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信访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调解该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五、加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三调联动”机制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信访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三调联动”化解工作,将其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和《意见》精神,制定“三调联动”具体实施意见。各地要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的领导、督办、协调作用,有效整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信访等部门力量,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党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调处。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协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

(二)落实“三调联动”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将“三调联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积极推动全省“三调联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因调解工作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要及时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强化“三调联动”经费保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和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司发〔2018〕2号)精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将“三调联动”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各部门财政预算,认真落实解决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工作补贴,确保“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健康有序运行。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总结“三调联动”工作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三调联动”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三调联动”工作中先进典型和经验成果,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提升广大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关于“三调联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简称“三调联动”)职能,充分发挥三大调解手段在建设“平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的目标,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大调解中心牵头协调,司法行政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新格局,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引导调解与当事人自愿调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调解机制,强化调解职能,提高调解公信度和权威性,使人民群众将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组织机构

乡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主任由乡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同志临时兼任,成员由乡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目标要求

(一)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信访事件呈下降趋势。

(二)民调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信访案件调解率提高。

(三)一般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

(四)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出现民转刑案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工作职责

(一)落实上级“三调联动”工作规划。

(二)抓好各村、各单位单位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抓好力量配备。

(三)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月)排查制度,认真做好来信来电接待工作。

(四)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和上级调解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

五、工作流程

(一)乡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1.派出所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派出所帮助解决纠纷,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够治安处罚或不属于治安调解范围的,应主动告知或建议当事人由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也可以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派出所接警人员应与所在村(居)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出具纠纷移交人民调解书,将纠纷交由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2.在派出所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出所接受人民群众报警后,将经审查不够治安处罚的民间纠纷,或治安纠纷中的民事纠纷事项出具矛盾纠纷移交人民调解书,移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处理。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依照人民调解有关法律、法规主持调解,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盖章后生效。

3.对于复杂、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实行派出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联合调解。发挥派出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和乡村人民调解组织深入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共同调处复杂、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切实使辖区的社会矛盾纠纷早化解、防激化。

(二)乡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对接工作流程

1.受理纠纷。案件受理来源:接待来信来电案件、矛盾纠纷排查中掌握到的、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移交的、各级负责同志和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

2.合理分流。涉及土地、宅基地等权属、由国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涉及工商户之间的纠纷,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等纠纷,由司法所为主,派出所、民政、妇联等部门共同负责;涉及国家建设的因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学校或教育系统内部的矛盾纠纷,由教育部门负责。其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由大调解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调处。

3.确定调解方案。一般案件由大调解中心值班人员报请大调解中心,提出拟办意见后,由主任直接组织或安排调解人员调处。重大案件由大调解中心办公室主任报请乡党政负责人,集体研究确定调处方案。

4.限期调处。按照确定的调解方案调处矛盾纠纷,小矛盾纠纷当日接案当日调处完毕,一般矛盾纠纷3-5天调处结案,大的矛盾纠纷5-7天调处结案,最长不能超过一个月。对于调解三次以上仍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

(三)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流程

由大调解中心和人民法庭按照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流程办理,如果条件允许,可在人民法庭设立诉前调解窗口,由人民调解员担任工件人员,引导当事人进入诉前调解程序。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调解工作领导

乡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加强领导和协调,把调解工作作为和谐司法、和谐施政的重要措施,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帮助调解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的保障。

(二)建立联动机制

1.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以乡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为主,会同司法、信访、派出所等部门,每季度一次自下而上地全面排查辖区内的社会矛盾纠纷,及时发现苗头,采取化解措施,并以报表形式上报。

2.建立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和司法调解机关要及时互相通报所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情况及调处工作情况。

3.建立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处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经人民调解委员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规定,依法认定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同时,建立人民调解协议书评阅制度,由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定期派人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评阅,指出问题与不足,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篇2:“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工作总结

小陈乡司法所

2010年12月

小陈乡司法所“三调联动”衔接

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小陈乡司法所在乡党委政府和司法局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特别是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筹划下,与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办、国土资源所、民政所等单位组成了小陈乡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多位一体”联系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为落实“三调联动”机制建立了制度平台,是对“三调联动”工作的具体运用,也是一次创新发展。

联席会议以汇总分析各成员单位掌握的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案件线索、就矛盾纠纷提出解决意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就矛盾纠纷总体态势作出分析、预判、在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高发期决定是否向群众发出预警信息等为职责。本着“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的要求,小陈乡司法所积极发挥在“多位一体”联席会议中的职能作用,尽职尽责,使小陈乡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高度重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多位一体“联席会议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六位一体”联席会议(以

下简称联席会议),是在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由综治工作中心、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所、信访办等六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摸排、梳理、协调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办公地点设在乡司法所。司法所同时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的处理和协调,包括会议文件议程的制订、文件的起草等各项工作。

二是把“三调联动”机制运用到人民调解的具体工作中,起到了积极效果。目前,在国土资源所、信访办、民政所等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司法所调解各类纠纷20余起,其中土地纠纷3起,分别为前张村村委会承包纠纷、后马村宅基地边界纠纷和靳老村郭某宅基地申领纠纷。尤其是靳老村郭某的问题历史渊源较长,时间跨度达20余年,此前几经处理都未得到妥善解决,引入“多位一体”联系机制以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国土资源所、信访办等相关单位前后十余次实地调查调解,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是积极参与治安巡防工作。司法所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参与组建了小陈乡治安巡防大队,并设置专门房间作为巡防队办公室。每周坚持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到治安巡防执勤点参与巡逻设卡,为有效维护啊小陈乡社会大局稳定和威慑违法犯罪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积极开展机关干部法律教育宣传工作。自八月份以来,司法所利用乡机关每月一考学习制度,结合基层工作实

际组织法律知识测评,了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增强了他们对人民调解工作和“三调联动”机制的认识,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3:“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长效联动实施机制,城镇化,生态文明

近年来, 我国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 城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与此同时, 城镇也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凹地”,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尖锐。2012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为我国破解快速城镇化中的环境难题提供了思路。生态文明是我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对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反思和超越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我国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城镇化发展中,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根本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战略在城镇这一空间范畴的落实和实现,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城镇建设生态环境这样静态的简单问题, 而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城镇化的全过程, 贯穿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具有不同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特征的长效联动机制。

一、我国城镇化环境难题的破解之法———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从我国城镇化实践中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以来,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大量的生态环境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其症结不在于城镇化本身, 而在于我们以前选择的城镇化道路和城镇化模式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 并且是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用单一的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在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约束下, 这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继续下去。同时, 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始终处于高污染状态, 即使有相当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再多的资金投入和较为先进的技术, 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 我们一直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 我们简单地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同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试图用单一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去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这一特征。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仍然以“人类中心主义”去建设生态环境、改变生态环境。〔1〕这正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差强人意的原因所在。

未来15年,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将继续增加, 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 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欠账, 即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清理累积的污染物;又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 遏制环境同步恶化的趋势, 防止可能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如果仍然以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来指导城镇化发展, 只会让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

生态文明是我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对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反思和超越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因此,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环境与发展矛盾的突破口。我国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城镇化发展中,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其实质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代体现, 其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其关键是城镇化模式的转变, 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1.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且还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 协调发展。马克思透辟地指出:“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2〕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 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重视人与自然两者的同一性的同时, 既坚持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又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这样, 既坚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论, 又坚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5〕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控制与奴役的关系。一方面, 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不能主宰和肆意摆布自然。针对资本主义滥用耕地、浪费能源、毁坏森林、污染大气水体陆地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径, 恩格斯曾严正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另一方面, 物亦不能永远奴役人, 人不是自然永远的奴隶。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7〕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 人将摆脱种种盲目性的支配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既反对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谋求一时发展的做法, 同时也反对自然对人的奴役, 提倡建立人与自然互生共荣的新型社会制度。〔8〕

2. 和谐共生发展思想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控制与奴役的关系。这和我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相一致。笔者认为, 人类既不能无限制地掠夺自然去“涸泽而渔, 焚林而猎”, 也不能被自然所束缚而“固步自封”。这二者之间如何做到平衡,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 正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大难题。

纵观世界发展, 不少国家由于追求经济增长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各种资源环境问题, 使单纯追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的局限日渐显现。基于此, 人类反思自己对自然掠夺性开采的行为, 担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了大量环保政策、措施仍然无法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中, 不少人开始提出对自然“妥协”、“退让”。如“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9〕就是试图以“不发展”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观点显然不是理性的观点, 其一人类不可能不发展, 社会也不可能不进步;其二,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是发展中的问题, 只能在发展中得到缓解。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投入和先进技术, 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和强化, 都只有通过城镇化发展才能够得以解决。

“和谐共生”发展思想是一种积极的进取观, 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在立足于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和愿望的同时, 又注重为自然界的发展、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和谐共生”即是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 在相互作用中求同存异、相互汲取对方的优势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不断协调与整合, 创造出适合双方发展的新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机制, 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和发展优化。它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和谐, 实现共生、优化、创新。可见, 发展选择和谐的形式, 使事物在发展中保持共生、优化、创新的统一, 是促进事物可持续发展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10〕

三、城镇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内涵

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11〕是乡村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化这一城镇化过程的空间载体。

1. 城镇生态文明的内涵

城镇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战略在城镇这一空间范畴的落实和实现。城镇生态文明是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城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为目标, 包含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等多层耦合关系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新形态,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城市发展, 城市居民才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 城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 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 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 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 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 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 提倡尊重自然规律, 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12〕

2.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以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 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融入到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进行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改造, 从而推进城镇实现生态化变革和绿色转型。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其实质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代体现, 其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其关键是城镇化模式的转变, 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三大发展要求, 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由此可见,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不是回归自然或城市生物环境的简单平衡, 而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有机融合, 不仅仅是污染控制和生态治理, 而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 要求人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乃至制度安排等多方面都要实行生态化变革。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也不是要求我们推倒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架构,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之外构建一个新的发展系统, 而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 由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向集约型城镇化模式转变, 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3.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融入到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是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因此,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包含5个方面, 即城镇化模式转变、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镇生态社会建设、城镇生态文化建设和城镇生态政治建设 (见图1) 。其中, 城镇化模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对城镇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鼓励城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转型等方面。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了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而城镇生态文明的实施机制则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见图2、图3) 。

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联动实施机制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与之相对应的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城镇化的全过程, 贯穿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具有不同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特征的长效联动机制。

实施机制是实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序和过程, 是指制度内部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 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13〕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不同的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 (如图2) 。二是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期、中期和后期, 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随之调整, 实施机制分别呈现出惩戒、激励相容和约束的特征 (见图3) 。

1.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机制的制度层次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有3个制度层面:一是在制度环境层面上构建并形成城镇生态文明;二是在制度安排层面上, 今后较长时期内实施以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消费模式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制度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制度;三是在具体制度安排层面, 相继实施并逐步完善相应政策。〔14〕例如, 国家环保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包括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国家林业局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3方面着手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建立健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构建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 依据发展趋势和紧迫程度, 优先在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取得初步实施效果, 经过不断努力, 逐渐形成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见图2) 。〔15〕

2.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机制的制度过程

虽然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受外部性、各方利益主体难以协调等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 但总体上仍存在着由强制政策向社会习惯演进的3个阶段:①在制度初期, 虽然有长期以来践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所培育起的绿色文化价值认同, 但一旦形成制度安排、涉及到各方主体利益结构调整, 就可能出现舆论“软约束”和道德风险, 因此, 机制实施强度决定着实施效果。②在制度中期,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安排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在经济社会系统建立起规则, 通过激励相容机制整合各方主体利益,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逐步内生化, 从而构建起国家政策落实和利益主体再创新互动的格局。③在制度后期, 强实施机制将逐渐转弱, 随着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推进, 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具体制度安排的制定、完善、解释规范社会行为, 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见图3) 。

五、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城镇化模式转变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 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城镇化模式转变、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镇生态社会建设、城镇生态文化建设和城镇生态政治建设5个方面。其中, 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模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对城镇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鼓励城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充分考虑城镇生态环境的承受程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转型等方面。

1. 构建集约高效、循环低碳的城镇生产体系

根据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行业特点, 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项目, 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业设备。重点培育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传统产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相互衔接, 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16〕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将循环经济理念从企业、园区、产业推广到整个城市, 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树立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 推广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生态转型和结构升级, 实现城市在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17〕调整城市农业及其近郊农业的结构、布局和生产方式, 建立现代、生态、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农产品, 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打造清新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的田园风光, 促进城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清洁服务业, 着力发展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业, 扩大发展绿色房地产业, 加速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商贸业, 促进城市服务业的生态化, 着力体现服务业中的生态文明内涵。〔18〕

2. 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环保的城镇生活空间

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约束性, 避免因城市规划的频繁调整而造成一些可以继续利用的建筑被拆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建立高效、低耗、安全、便捷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推广普及节能灯具和节能型家电, 减少公共设施和家庭生活用能的浪费, 尤其是城市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 要做到高效、节能、明亮、舒适。围绕城市交通干线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打造绿色景观,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 倡导绿色环保、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

篇4:“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一是抓思想,凝聚工作合力。该院专门成立了“服务三农行政检察工作领导小组”,检察长亲自抓、负总责,制定目标任务,实行台账式管理,强化督导落实,确保服务“三农”行政检察工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二是抓机制,促进部门联动。主动向上级院、县委、县人大报告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该院关于涉农检察工作的汇报,县人大常委会曾两次对涉农检察进行专题评议。

三是抓平台,务求监督效果。积极搭建监督服务平台,与县人社局联合成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维权中心”,与公安局、环保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环境资源保护与食品药品安全联合维权中心”等维权监督组織。近两年来,通过督促人社局履行劳动监察职责,为农民工追讨欠薪280余万元;对全县环保执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环保部门关停3家严重污染的企业、对违规排放造成农民损失的6家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帮助因排污造成损失的20家水产养殖户,追索赔偿损失120余万元。依托“两法衔接”网络平台,先后对农业、畜牧、水利等部门的4300余万元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实时动态监督,挪用、侵占、违规发放的300余万元涉农资金,建议相关部门收回、退还或重新发放,保障了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实现了惠民、惠农。(文/周韶迅)

篇5:“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依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园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构建“平安校园”为目标,依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为促进我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针,根据园务工作计划,扎扎实实,作好保教工作和家长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保障幼儿园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内容

(一)保障措施顺利进行,严防涉稳事件发生。

1、积极组织园部门主任、年级主任、班组等负责人召开安全维稳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公司维稳工作精神,部署幼儿园的安全工作。

2、强化领导责任。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要求,切实承担起确保一方平安的工作责任。要求各年级认真搞好排查,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重点对象要落实专人包保。要坚决确保问题化解在幼儿园,矛盾不出校门,重点对象稳控在当园,严防安全事故和涉稳事件发生。

3、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疏导工作。

4、加强信息情报。各年级负责人要强化信息情报工作,随时注意维稳动向。一是园领导通讯保持24小时畅通,老师外出需向园领导请假。二是随时掌握维稳动向,做到信息灵敏,掌控到位,遇到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置,决不允许因情报工作失误酿成突出涉稳问题。

(二)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办公室组织工作小组,学习文件精神,使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讨工作实施方案,使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

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端正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关心退休教师,为教师办实事,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1、为了让退休教师即时了解党的政策、方针,让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占领退休教师的思想阵地,防止退休教师思想松懈的情况发生,切实帮助退休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元旦前,幼儿园组织对退休老教师进行慰问等活动。定期给老人打一个电话,捎一份问候,送一份祝福。对生病住院的职工和家不在市区的青年教师,及时慰问并送去慰问品。

2、幼儿园工会在教师节、学期末对先进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技术能手等实行颁奖,让先进代表介绍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教育。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幼儿园成立“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由贾庆慧同志任组长,尚红梅 黄金花 侯平高咏梅 闫巧云 邓艳红 高艳芳 林 琳 李红梅 荀恒亮 刘月娟等同志任成员。

2、加强检查考核。实行年终考核评估制,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加强经费保障。幼儿园积极为“工作小组”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正常工作开展。

“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校园稳定”是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园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幼儿园平安建设工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幼儿园稳定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幼儿园

篇6:“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的要求,从源头上化解商务系统内部矛盾纠纷,维护全局平安稳定,全面落实***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机构

经研究,成立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 *** ***

商务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1、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局“三调联动”工作规划和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2、负责全局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指导、管理和调处工作,及时向市“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汇报情况。

3、对于需要实行科室配合调处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向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汇报,在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协调各科室共同调处。

4、及时办理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各类矛盾纠纷调查处置工作。

三、工作措施

1、全局职工涉及土地、山林、宅基地权属,伤害事故赔偿等民事纠纷依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将矛盾纠纷向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汇报(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并在其具体指导下妥善调处矛盾纠纷;重大民事矛盾纠纷需要商务局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解决的或在当地政府多次调处下不能协商一致的向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申请,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在市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司法调解指导委员会(分别由司法局、市人民法院负责牵头组成)的指导下,按相关文件要求与有关职能部门协商,共同调处纠纷。涉及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行政纠纷,各单位将情况上报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与信访调解指导委员会(设市信访局)协调,由信访局统筹安排,在市商务局特聘调解指导员指导下与相关责任单位共同处理。

2、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和信访办公室统一受理涉及全局内部的矛盾纠纷(包括上级交办的和各单位上报的矛盾纠纷),并依据局各科室职能进行分类交办。规划财务科主要负责对涉及人事调配、职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人事科主要负责调处涉及安全事故、人身伤害事故、周边治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局办公室和文明办主要负责涉及政务公开及职工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接到交办纠纷的相关科室,在3—5天内办理,重大疑难纠纷应在30日内办理,如三次以上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办结后将情况报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办公室,上级交办的矛盾纠纷按规定期限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汇报。需各相关科室共同办理的,由局“三调

联动”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科室调处办结。根据实际情况,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和信访办公室可将接到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较小的涉及科室内部的民事纠纷交办到科室办理。各单位要在30日内办理,并制作调解协议书,写出书面回复。如在期限内不能办理,须书面向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处,同时要说明不能及时办理原因和理由等。

3、督办回访。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对纠纷的调解履行情况,应在一个月内进行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效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联动。对于全局矛盾纠纷处理既要有各科室的横向联系,又要注重与市“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及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报指导委员会纵向合作,更要发挥全局各单位纠纷调解组织的作

用,要特别注重相互之间的协调,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

2、严格纪律。凡对局“三调联动”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及属于各单位职能范围受理纠纷,应及时受理,时限内调处,凡被交办或移送的矛盾纠纷,应主动承担,不得推诿,凡需协助解决的矛盾纠纷,应积极参与,不得推脱。在解决矛盾纠纷中应坚持依法、公正、自愿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不得主观臆断或接受当事人的宴请和礼品礼金。

3、强化责任。要明确各科室科长、主任为各单位“三调联动”调

解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综合素质好的干部为调解员,将调解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做到调解工作“有班子、有牌子、有桌子”。局将对在调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将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对局“三调联动”工作委员会交办的或本单位发生和受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控制

不力,导致矛盾纠纷激化,发生恶性群体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要实行责任倒查,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篇7:“三调联动”衔接工作制度

解”工作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推动“三调联动”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XX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指导思想,开展“三调联动”工作,有效预防、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成立XX乡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多位一体”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作为推动、实施XX乡“三调联动”工作的领导机构。地点设在XX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乡综治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组长由乡政法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综治专干担任;成员由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民政所、法庭、国土资源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综治专干兼任;司法所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联席会议工作职责:

1、汇总分析各成员单位掌握的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案件线索;

2、就矛盾纠纷提出解决意见,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分解落

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3、就矛盾纠纷总体态势作出分析、预判,并提出相应预案;

4、在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高发期决定是否向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5、联席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向联席会议汇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条政法及信访部门工作职责:

(一)综治办工作职责:负责本乡镇的矛盾纠纷的协调分办;向上级综治部门汇报本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数据和相关信息,及时总结推广“三调联动”工作经验;定期召集联系会议。

(二)人民法庭工作职责:主管司法调解工作,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做好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指导基层调委会开展工作;做好辖区内涉法涉诉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3、人民检察院工作职责:负责涉检矛盾纠纷处理审查、监督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及跨地区、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4、派出所工作职责;及时调处接处警中涉及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警司联调”,做好治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联动工作;逐月及时向“三调联动”办公室报送调解工作报表及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5、司法所职责:主管人民调解工作,履行好同级“三调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深化“三方联调”工作,组织公证、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信访接待值班、参与涉法涉诉和重大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6、信访办工作职责:受理、分流、督办、信访案件,协调地

区、部门、单位共同处理跨地区、跨部门信访案件,积极主动做好信访工作与“三调联动”衔接工作。

7、其它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受理、调处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矛盾纠纷,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向联席会议报送工作报表及相关信息。

第四章衔接联动程序

第六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程序;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诉前告知进行人民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可以进入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对于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选聘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

第七条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程序:公安机关接受报警后,按照“警司联调”相关规定,经审查不构成治安处罚的案件,应当直接进行调解,也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对于轻伤害治安案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

第八条部门联调程序:部门受理社会矛盾纠纷,经审查,属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纠纷;涉及上级或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调解不成的,提请“三调联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调处,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第九条 首问受理程序:纠纷受理单位履行首问责任人职责,属于本部门范围内的,应及时进行调处;不属于本部门的,应负责咨询、答复、引导、转办、衔接工作,并办理移送转办手续;涉及多个部门的应牵头调处。对在规定或承诺的期限内将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告知当事人,防止推诿扯皮,激化矛盾纠纷。

第五章督办考核 责任追究

第十条督查、督办:联席会议对“三调联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各成员单位对本部门、本系统“三调联动”工作衔接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及时上报通报督查督办情况。

第十一条 统计信息:联席会议及成员单位建立健全受理申请、调解、协议履行等资料台账,逐月及时报送“三调联动”工作报表和工作信息。

第十二条考核奖惩:根据本办法制定考核细则,由“三调联动”办公室分半年、年终对各成员单位和下一级组织“三调联动”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进行奖惩。

第十三条 责任追究:对不落实“三调联动”机制,受理移交调处矛盾纠纷不及时、处理不当、工作不力、拖延时间、推诿扯皮,导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件等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部门或单位实行责任倒查。

第六章保障机制

篇8:“三调联动”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近期国内的“电荒”愈演愈烈,电煤储备不足、电能供需矛盾激化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省份,随之而来,沉寂许久的煤电联动也再次被受到追捧。

从今年3月开始,国内浙江、湖南、重庆和贵州等省市就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电煤储备下滑的问题。4月以来,多地出现较严重的电力供应偏紧,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均出现了较大的电力缺口,大量工厂被拉闸限电,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拉闸居民用电的现象。目前遭遇缺电危机的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河南、广东、四川等,华电华中地区由于结构性原因将持续缺电。其中湖南成为重灾区,电力缺口达到三分之一。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用电缺口有可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称,这次“电荒”是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且其严峻程度“尚未探底”。

究其原因除了南方大旱导致南方水电出力不足、高耗能产业重新抬头加大用电需求、电力通道建设滞后、可再生能源无法有效替代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煤电价格没有理顺造成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发电积极性受挫,影响了发电积极性和发电能力。

目前,缺煤省份主要采取拉闸限电、错峰用电来调整生产,尽量减轻电力不足给制造业造成的巨大压力。但在当前电力紧缺以及很多发电企业缺煤停机的情况下,电荒可能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必然带来较大影响。

1 煤电联动机制

煤电联动作为缩小煤电矛盾的过渡办法,是一种价格定价机制,将电价分为统一电价和浮动电价,浮动电价以原料煤价格变动为依据,由政府核定。依据煤炭价格上涨,以煤炭为原料的电力价格相应上涨,但煤价上涨成本的一定比例必须由电力企业自行消化。

2004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确定建立市场化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在放开煤价的基础上,对电价实行竞价上网:如半年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则电价也应做相应调整。第一次煤电联动在2005年的5月,上调电价0.0252元。而随后2005年11月份虽然再次满足了联动条件,但却并未有所动作。第二轮煤电价格联动在5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国家发改委5月1日公布的煤电价格联动实施方案,全国销售电价从5月1日起平均每度提高2.52分钱。

煤电价格联动计算方法如下:

(1)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联动。

计算方法如下:上网电价调整标准=煤价变动量×转换系数。

其中,转换系数与供电标准煤耗、发热量、消化比例等因素有关,具体计算方法为:转换系数=(1-消化比例)×供电标准煤耗×7000/天然煤发热量×(1+17%)/(1+13%)。

(2)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计算方法如下:销售电价调整标准=上网电价调整标准×比例系数。其中,比例系数=1/(1-输配电损耗率)。

然而我国煤电联动机制的实施并不顺利。一方面是政府监管措施的审慎性,另一方面是煤电联动机制的设计缺乏自我实施性,政策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反复和障碍。使这一方案没有得到两大行业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同。

2 电煤关系以及煤电联动的必要性

煤炭价格上涨是“电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自3月起,国内煤炭价格出现淡季飙升,秦皇岛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续九周上涨,从767元/吨上涨到827元/吨,更是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了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导致不少火电企业出现较大面积的检修,从而加剧了电荒。造成电荒的另一个原因是跨区域输电通道没有建成,导致部分地区电能富余,另一些地区却电力紧张。虽然目前特高压工程仍在建设,但是短期内依然无法发挥作用。综合来说,短期内能够发挥作用的措施即理顺煤电关系。

目前发电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营环境严重恶化,一是煤炭质次价高,又缺供、断供,即使资金充裕也难买到;二是持续大面积亏损,部分发电企业资金链断裂,无钱买煤,库存下降。根据电监会发布的数据,从2008年开始,全国五大发电集团火电合计亏损达600多亿元;今年1至4月份,我国五大发电集团的火电生产业务亏损10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72.9亿元。

当前不断扩大的国内能源需求带来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价格甚至超越国际市场形成“倒挂”。煤电市场一直存在着市场煤电合同和国家重点煤电合同两种形式,电煤半计划半市场,电价则是由国家确定。致使煤电价格之间严重脱节,从而形成了煤和电之间的“价格剪刀差”。

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96219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2134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70663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1082万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107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占73.4%,水电装机容量占22.2%。11年前4个月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1734小时,日均14小时,比前几年同期平均利用小时数1802小时少68小时,比2004年同期平均利用小时数2029小时少295小时。

当前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在今年火电厂普遍积极性不高以及长江流域旱灾导致水力发电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夏季全国电力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到4000万千瓦以上。因此调动火电厂的生产积极性,对于目前电荒的缓解非常有意义。而目前在火电装机容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对于火电企业生产能力影响较大即煤炭。

为了应对当前电荒,提高电厂的生产积极性,4月上旬已上调全国16个省市的上网电价,全国近20个省市的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由于上网电价是电网向电厂收购电量的电价,而销售电价则是电网企业向全社会的终端用户(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居民)销售电能的价格。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暂时转移到了国家电网一端,电网企业不可能长期承担火电企业的成本转移。同时,由于我国当前煤炭持续上涨的局面,上网电价的提升不仅不足以弥补当前成本,并且甚至可能无法应对未来煤价的上涨。理顺煤电价格,推动煤电联动势在必行。

3 困境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挽救了美国经济的同时,却在不断推高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加大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而在这些新兴经济体中,中国首当其冲。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第五次上调。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0%。2011年4月全国CPI同比增长5.3%,3月CPI同比增长5.4%,2月CPI同比增长4.9%。因此如果实施煤电联动上调电价,会加大通胀的压力,增加我国整体经济的不稳定性。

从煤炭行业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期通报的1~4月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当前煤炭库存处于正常水平,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充足,但迎峰度夏期间局部地区煤炭供应偏紧的程度可能会有所加剧。3月下旬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局部地区煤炭市场偏紧,国内市场煤炭价格开始出现上涨。截至4月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达到800元/吨~810元/吨,比3月末上涨30元/吨。主要产煤省区及宁波、上海、广州等煤炭主要消费地区,市场煤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4月末,山西北部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上站”价格为640元/吨~660元/吨,比3月末上涨20元/吨;广州港5500大卡动力煤提货价格为920元/吨~940元/吨,比3月末上涨45元/吨~50元/吨。一方面,由于煤炭紧缺,即使实施煤电联动也无法保障电煤的供应。另一方面,单单依靠煤电联动所能弥补的成本有限,无法彻底解决当前火电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4 结语

电力供应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煤电联动可以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但这只是在特殊时期绕过通常回报率规制进行价格调整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彻底解决当前发电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也不能解决煤炭和电力行业之间矛盾。建立煤炭和电力市场之间的市场化联系,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具体的煤电联动公式、电煤基准价格的选取、事后审查制度的保障等手段,使得煤电联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少平.构建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理性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罗鑫,张粒子.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分析及政策建议[J].能源技术经济,2010.2,vol.22.

[3]陈宗法.透析煤电联动的紧迫性.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6.

[4]陈聪,彭武元.中国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回顾与评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9,no.1.

[5]王小芳.我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实施困境分析及其前景构想.当代经济管理,2009.10,Vol.31,No.10.

上一篇:社区警务室民警述职报告下一篇:医院夏季消防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