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散文

2024-04-25

心远地自偏散文(精选4篇)

篇1:心远地自偏散文

心远地自偏散文

现如今,有多少能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

身处尘世,我们渴望超脱;身处城市,我们渴望自然。往往虽然我们想亲昵自然,远离城市,可是却陷入了另外一个城市监狱里面。

其实,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掌握你自己的心,否则,即使 你处在最美的风景之中,你看到的不过是草芥,所以我说境由心生。

心远地自偏,关键在于心,而不是在于地。林清玄说:“不只是山,不只是水,世界的中心是人心。”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把握住了自己的心境,外界的干扰不过是浮尘,要知道人的.内心世界远比外面的世界大得多。心在哪儿,世界就会在哪儿,如果一个人的心已经被扭曲了,那么这个还能完整吗?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无人能够否认心才是根本.

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如何为何要做到心远呢?因为只能做到了心远,地才会偏。

古代大将周侗辞官后,喜欢上了收拾古董,特别喜欢一个花瓶,可有一次一个朋友拿起把玩,却差点摔碎了,自此,周侗夜不能寐还时常做恶梦。后来妻子劝他将花瓶摔碎,这样做了。周侗也不再担忧受怕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心受到了利益的蒙蔽,变得不知所措,一旦心灵不再蒙蔽,那么反而会减轻心灵的负担。所以说境由心生,一颗纯洁的心只会自动摒弃喧嚣的外在。恐怕正是因为周侗做到了心远,他才能免除杯弓蛇影的灾患吧。

不难看出,心远地才偏,否则即使登上珠峰,你仍旧沉沦于黑得发霉的俗世。

连乔布斯都愿用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为什么我们不能给自己的心灵也掸掸灰尘呢?

要想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我想还是应立足于人心。惠特曼说:‘‘哪儿有水,哪儿有地,哪儿就有青草。’’所以我们要用水与地来‘‘养”心。

现如今,‘‘污水’’太多,快餐文化根本不能净化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很难做到地子偏了。或许从苏格拉底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方法。当没有人时,他很高兴因为有书籍作伴; 当挤满了人时,他也很高兴,因为有朋友作伴,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只要你能真正澄清心底的浊沙,不为世俗搅浑,那样你的心就能养正气了。

只要有心,不用登山峰,我们也能领略美好的风景。

篇2:心远地自偏散文

我知道,这是个空想。

早晨还没起床,老婆起来把窗户打开,外面的噪音像决堤的水,一下子涌进来:汽车的喇叭、收旧家电的小贩、卖早点的吆喝、烦人的汽车报警器…本来应该有的一天的好心情,一下子被破坏了。

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

白天,在单位里,要做一些自己愿意和不愿意的工作,晚上累了,想看看电视休息,除了新闻联播的后10分钟,却找不到什么可看的。受了数字电视的恩惠,把机顶盒放到卧室的电视上,客厅的电视只能收看5个频道,也好,反正多出来的频道也是视觉污染,除了自己爱看的探索频道。想听音乐,又怕影响正襟危坐的正写作业的二年级大学生。于是,有时就拿起早已生疏的毛笔,信手涂鸦,有时翻看书柜里不多的旧书,再有时,就躲到书房看下载的好莱坞编造的童话,偶尔还招来家中老大的一顿狮吼。

泡论坛。泡最喜欢的家电论坛。看一些因意见不合的刀光剑影,看一些有了几件高价格器材就胡吹神侃的音响巫汉乱舞。看交易区,浏览当年一些梦想中的神器沦落为草,看一些以次充好甚者兜售假货的奸商胡编乱造,也偶尔上前戳穿一些把戏----我也不是当年容易受骗的初哥了。

倒是没有噪音和视觉污染,不愿看的,一关了之。

但是,纷扰的世界,因了网络的关联,好像反而更大了。

儿子学校发了一些磁带,是英语、语文课文同步配套的。儿子很喜欢听语文,于是早晨起来,就用那台文物级三洋收录机m4500k放给他听,20多年的老机子放出的声音,还是那么纯正清澈。凑巧的是,磁带的解说者之一,在一次饭局上遇到了,后来再听,便多一分亲切。听着他们纯正的普通话,似乎觉得这也是一种hifi。

在山西五台山游玩时,在通向大螺顶的石阶旁,到处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向路人乞讨。开始还把一些零钱塞给他们,可后来越来越多,钱包里的零钱用光了,想起佛的一句话:你渡不了所有人。灵验的五台山,是否照顾到了他的信人?

遇到几位信女,戴着护膝,和一些僧人一样,一个台阶一叩首,向大螺顶攀登。心里有些感动。但愿他们的祈求有所灵验,但也希望他们的生活不要有了困难才来。像陈晓旭,因病出家,其实首先就不合出家人的规矩,要当出家人的一条标准是:身体健康。

五台山周围的山围成一个环状,寺院在群山环抱中,静谧安详。可是,这里竞也充斥了别处一样的骗局。在镇海寺下面的寺院里,骗人的把戏又重演了,不知是否真的僧人。因为在长城脚下的城隍庙里上过一当,所以这次没有受骗。

清净,有时不是那么简单。

商人的诚信逐步消失。Zf的诚信逐步消失。毒水饺和三鹿奶粉,国内的受害厂商是罪有应得,一些与之合资的国外厂商也受连带,有的甚者也遭破产,就是欲来中国分一杯羹的投资者始料不及的了。奥运期间,有关媒体宣传运动员的食品来源、蔬菜基地是安全的,却不知道其余几百万民众的入口是否安全。山西垮塌,亡者40多人,当地也敢隐瞒。诚信,在哪里?一旦失去诚信,百夕难以找回。

有钱的多了,汽车多了,路窄了。疾驰而过的汽车里,坐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遇到新手在前起步不畅,后面笛声大作,擦车而过后还要留下一句国骂和一个白眼。争道抢行的,突然变道的,蓝灿灿大灯直射的,这些火花一道遇到合适的气候,就会酿成一顿皮肉行。如果没有一个平常心和忍耐力,加上一个良好的驾驶技术,最好不要驾车上路。一些地价高昂的楼盘,打出“高尚社区”的宣示,但愿孔方兄能高尚起来。马六飞横、宝马蛮野,难道都是《富国论》惹的祸?

儿子受了风寒,有些咳嗽。到药店拿药,售货员先把那些最贵的药品拿出来,而且竟然拿出了风热感冒药。消炎药看来是最赚钱的商品,售货员把最贵的摆在了前面,便宜的放在不易觉察的货架上。但一个大夫告诉我,平常感冒,到药店一定要买最便宜的,因为这些药一是基本成分都一样,二是若买抗生素,越便宜的越低级,不容易形成抗体。经常服用高级的抗生素,一旦在体内形成高级抗生素的抗生素菌,一般的发炎就不好治理了。可这些,商家会告诉你吗?

纷纷扰扰的世界,十丈软红,恰似地球引力,想挣脱也挣不开。尤其都市,发展的速度越快,与自然为敌的进程也越快。哪个城市的公园没有尘土飞扬?哪个城市的河流清澈见底?见到的,却是一些人为工程的好大喜功,以及种草不种树的连锁恶效应。

尽管如此,却割舍不下对现代化的留恋和上瘾。一天不上网,心中多挂牵,一旦少音影,心中荡空空。就是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引诱了我失去了一些清净心境而欲罢不能,认识到不等于能做到,搁笔多日,连一张小楷都不能完成,可见心境之乱之躁。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用栽菊东篱,周围亦有偏地。楼前的菊花,是母亲前年栽下的,没成想,年复一年,它都从地下冒出来,到了金秋,默默孕蕾,凌寒独开,金黄的花穗,也是一道风景。沿围墙栽下一棵月季,没想到,嫁接的月季没有成活,它的原本,爬墙梅却顽强得很,伸出的枝桠,已经占据了四、五米的墙面。每到傍晚,楼前小儿们稚嫩而又嘹亮的头部共鸣,直似一群叽叽喳喳的雏鸟,把周围的喧哗压了下去。天气越来越冷了,小儿们也都上学了,忧患识字始,他们的头声会逐渐少的,胸腔共鸣会多起来,但希望,他们的世故不要与之成长。“凡人多熟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机智与高雅,难道真的难同步?

篇3:心远地自偏

出生在湖南东部一个农户人家的陈长芬,少年时对艺术之类并没有特别的基因与尝试,也自觉不出于此有什么长项。1960年代,他从航校毕业时已经玩了好几年相机,青春的懵懂和躁动都让他释放到照片当中,那时,他差不多就注定了摄影这件事。

我一直坚持认为,陈长芬的影像感觉完全属于天赋,他不像许多成名的摄影师那样,曾经学画学音乐,或是个文学青年,总之得跟艺术之类有些瓜葛,而陈长芬的家庭或教育背景毫无艺术基因,更谈不上什么传承,他超强的赋性填补了曾经的某些不足。

陈长芬最初几年的摄影,是自我训练和修养时期,那时的作品多为演练或是为日后爆发的积累,而少有当今摄影圈动辄就来的“创作”。在以自然风景为主线的拍摄中,兼顾纪实类的内容,会议、劳动等工作和生活场景不断被他留下。回看他40多年前的“纪实”旧作,已经明显露出艺术味道的端倪。

重要的1980年代,改变了中国许多存在了几千年的固有的东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历、经验、体力、心智等都恰到好处的陈长芬,水到渠成地流淌出一批极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可以说,他一直在为1980年代的到来而准备。

1985年,已经扬名立腕的陈长芬拿出那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日月》,超前的手法、传统的意向、奥妙的思考都恰当地糅合在日月相交、天地人互融的宽大情境,让摄影圈大呼意外和震惊。

他一系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风骚,也影响了众多摄影师和爱好者。陈长芬是独特的,包括人和作品,他对待摄影的态度和气质决定了他和他作品的意义,以及构成这一切的不同凡响。陈长芬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摄影人和艺术家,他纯粹的境界和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心性,构成了作为艺术家的全部。

陈长芬的作品始终有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他至少拍了40年的长城。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他把几十年的心智凝结,以及对那一堵墙的情结,在中国美术馆迸发着喷射出来时,实际上是他把几乎大半生的所有努力和盘托出,也似乎以此与世纪末告别,同时也是对自身创作的一次新的觉悟和对以往的了断。自觉反省和勇敢求变,是成为艺术大家的根本,陈长芬以无畏的态度实践着。

在大量借用现代艺术语言之后的1990年代中后期,陈长芬的作品又一次转型和提升,天地人的关系被紧密地和谐在半虚无之中,影像的语言更加老道,简繁之间控制得游刃有余,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的境界跃然而出,一袭古意开始弥漫开来,这是他向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他修为多年的结果。

面对旷野的重山复岭,陈长芬习惯,或是说有能力把视觉注意力引向虚旷的空间,变全景式为一角式,且以边角之景,蕴示无限江天,这种空灵虚化的清旷手法,以大虚状大实,无图皆成妙境。这种不留神的表现完全契合和接受了传统中国绘画和古代哲学精神的真髓。之所以说“不留神”,意在他的创作很少在理智的安静谋划中完成,他热烈与童稚的情感使他在创作的时刻几近癫狂,此时陈长芬早已是物我两忘了。唯如此,才有了雄阔磊落的大家风范。

50年来,陈长芬为摄影而长期倾注的情感和精力,以及对摄影的意义和价值判断的质疑,体现在摄影观念的不断改变。他自己把其摄影经历分为多个阶段,用以总结自身作品和思想的变化。其实,不论他处在哪个阶段,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很难去准确的分类与界定,它们不属于“纪实”、“观念”,更不属于“风光”,也不属于新兴的“景观”。他的作品总是隐隐地带着画外之画、味外之味、言外之言的高妙,揣摩玩味之后,不论是让人千思万想,还仅是一缕轻风拂面,总是逃不掉一种大境界的感受。我曾与陈长芬同游黄山,在山腰巨石上见雕凿四字:大块文章。我想,以此句喻他的作品绝不为过。

陈长芬的《长城》《大地》《星空》《瀚海》等系列,即包宏大天地,也含幼草昆虫,不俗不雅,不张扬呐喊也不虚情小调,只见得他畅写胸中逸气,尽显奇古气韵、清淡孤洁之精神,自是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在陈长芬的作品里还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喧哗与静谧、华丽与质朴、高贵与卑贱等极端的矛盾,即是作者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更是他对生命的诘问。纵观陈长芬几十年来的作品,不管内容、形式有多少差异,但是,他关注社会、关心民族命运的责任始终如一,不同时期在中国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都被他以不同的方式用照片表现出来,例如:1965年的《黄浦江》,是他最早的航拍作品,这条奔涌在大上海的著名河流,见证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变迁,在40多年前陈长芬的镜头里有着别样的意味。2005年拍摄的《耕地》,21世纪的中国农民还在人工拉犁,远处不经意地一个人席地而卧,人的命运,中国农民的命运,像一道晦涩的问题让人思考。还有“三面红旗”、“文革”、“改革开放”、“环保”等都被他艺术化又不失真实地记录和表现出来。正是有了这“艺术化”,所以在面对历史事件时,他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而这种非直接的方式,却看似只是个旁观者。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早就被说烂了的句子,但是,我们又有几人能真真地静下来。我们追求“虚静”,“空灵”之境,境界的高远于作品表现的内容没有世俗上的关联。陈长芬有不少航拍之作,与他拍摄的水中鱼、路边草,并无本质的区分,因为在空中鸟瞰万物绝不是得到高远境界的捷径,境界岂有捷径?如果说,当今社会使用恶俗招数尽可得到各种捷径,而对于真正的艺术干脆就是妄想。

大家更多熟悉的是陈长芬的“风光作品”,其实在他所有作品中至少有一半不是表现自然风景的,都市、乡野、市井,无所不包,我有幸曾欣赏过其中的一小部分,已是目瞪口呆,借用某人的话说,“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风光、人物、场景,在陈长芬的心中都是他敬畏的事物,哪里有半点区分。他憎恨浅薄轻浮,但从不拒绝一种温情的善良和向上的美好,他或许还把这作为极至的追求贯穿在生命和作品当中。在他所有的作品里总洋溢着某种艺术化的美好,哪怕是孤独的残破长城,哪怕是大漠的荒凉,都被他用迂回隐蔽的方式渗透出难以察觉的不俗和温暖。

在陈长芬的世界里,有一种丢不下的东西,是某种他一生都在找,却终究没有真正得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位摄影师的尊严。这尊严是一生为摄影的一个人的追索,也是作为摄影师为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地位的抗争。他喜欢说自己是艺术家,这并非他世俗地装扮,他想去证明摄影,来改变人们对摄影误解的尴尬。

陈长芬从没富有,也没清闲,湖南农民的儿子,这永不更改的身份,注定了他的性格;艺术家的气质,决定了他作品的方向。他愿意把自己确定为艺术的圣徒,就算生活对他很苦,他依然觉得幸福和平静,就像天上的云一样自由,像森林里的一块石头那样安稳。

篇4:心远地自偏作文600字

几个企业高管,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直播。殊不知,这只是一场虚伪的形式,他们的心灵依旧沉浸在都市的生活定式中,肉体虽然远离纷繁,可灵魂却被一条名为“网络”的绳索牵绊。

当他们身处山顶时,仍然不忘摆弄手机,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从都市中“逃离”出来,逃不出心灵的禁闭,又怎么能算真正的逃离?纵使风景莽莽苍苍,他们也领略不到大自然真正的`风光,那是独属于淡泊者的风光。

真正的“逃离”不应该仅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心灵上的。那无关乎地点环境等一切外在因素,只源于“心远地自偏”。内心嘈杂,即使身处山林,亦不能平静,因为内心对外界的牵绊依然没有斩断。内心安静,即使身处闹市,亦可以自成一片清净天地。“逃离城市”应该是一次全身心的放松,忘记外界的俗世尘埃,脱离社会的层层迷雾,当自己站在什卡山巅,举目仰望四方的无垠白雪之时,便可找到自己心灵的安宁,领略天地之浩大。

我们即使身处俗世,但却万万不可做俗世的奴隶,否则即使我们是肉体的主人,可心里却被一条名为“习惯”的锁链所禁锢。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保持自己心中的纯然与宁静,人生道路还长,只要守住心中信仰,即使环境再为混乱也不会迷失自己。

陶渊明伴随着一园菊花,周敦颐守护自己的一池白莲,苏轼遥望天边的皎月。即使前路迷茫,狂风暴雨,可他们却巍然屹立,只因为内心的安宁,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坚定的踏出脚步,稳步前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远地自偏散文】相关文章:

心奇迹散文05-02

顺乎母亲心散文04-15

两心孤独散文04-29

杭州雪散文心范文05-27

爱无悔心依旧散文04-12

心一直在路上散文04-18

优美散文:仰望心空04-19

心开开心散文04-26

万般此心散文05-02

心,在路上抒情散文05-02

上一篇:吃元宵小学一年级作文300字优秀下一篇:作比较的句子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