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面试经历

2024-04-11

中国银行面试经历(通用8篇)

篇1:中国银行面试经历

中国工商银行面试经历分享

总结一下今天工行北分的面试经历吧~希望能给后面的xdjm些许启发,

我被安排在早晨8点半,不到8点时,大教室里已经坐了很多人,大家都比较积极主动,所以还是早去比较好。分组后我们被拉到一面的教室,我们组只有4个人,很佩服没来的那四位同学,我们只有被工行鄙视的份儿,而你们鄙视了工行,强~~。

进入正题喽,我是本组的第一个,小紧张下,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面试,进去之后又6~7个考官,先是一分钟面试自我介绍,然后是就简历上的面试问题提问,~乱七八糟什么都问,也可能因为我是第一个吧,下面列下面试问题:

1.问了一个获奖经历

2.有什么其他特长

3.最喜欢哪门课?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在实际中应用

4.描述一款熟悉的金融产品

5.中高级宏微观经济学用的是什么课本?

6.指出一门课程的老师,让你描述一下这位老师

7.因为我本科是学会计的,还问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点

8.简单说一下要素禀赋理论(我半路出家学了国贸)

9.认为自己适合银行那个部门的工作?

10.讲述一件有挫败感的事情

11.因为有家人在银行工作,又问我有报其他银行吗?

其实还有两个面试问题,就是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不好意思

也不用紧张了,我后面的两个同学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基本上5~8分钟吧,我们分析了一下,一般都是主考问问题,其他考官不会说太多的,但是,在主考提问了我一个问题后,他出去接电话了,然后其他的考官就开始疯狂提问~~汗~可是让她们抓住机会了~~

说二面吧~群殴啊,不是大家一起群殴,是一大堆人群殴我~估计像我这样第一次参加面试的菜鸟,应届毕业生里找不到第二个了~拿上题后根本就没进入状态,大家都讨论了半天了我还没插上话,直到面试官中间打断了一下,说“请让B同学说说观点”,我才说上了一句,还被一彪悍的女生否了,

算了算了~真的狼狈至极,赶紧攒点经验啦~~PS.多做笔记,他们不让把纸带出来,所以,就算你没多发言,也要让考官看见你的稿纸写满了思想~~

简单描述下题目:一工行的营业网点在商业区,今年招了一批应届学生,网点本身还有很多年纪大的老员工……是一个涉及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题,要求论述建立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大概就这样吧,还给出了几个考虑的方向:比如以“柔”的方式管理、针对银行经营的性质要从严管理、制定绩效方法……(实属不好意思,表现不好也没记太清楚)。

三面,相对轻松了~对于我这个群面注定要被筛出去的人,那就更轻松了~人力的.考官会让你提一个问题,他们解答。考官说只要是进入工行的外地员工都是解决户口的(相信有些同学比较关心这个问题,比如我),还说工作以后学历的概念很淡化,因此本科生不要有压力,给大家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再有就是,7月底到8月会有入职前的培训,对于留学回来,已经拿到毕业证得同学,签完三方或两方后,可以申请实习~~就这些吧~~然后问了我们一个大俗题:说一下你的优势和劣势,我自惭啊~这么简单的题我回答的都不好~看来工行无望喽。

 

篇2:中国银行面试经历

面试分了三轮。

第一轮:9vs1。到底是9个面试官,还是7个忘了,反正做了一排人,一人一个thinkpad,最后说话的不超过3个人,剩下的估计都在那儿偷菜。。囧!

问了如下问题:

1.1分钟自我介绍。我大概说了2分钟,中间也没人打断我。

2.挑一个营销的专业概念,解释一下。说了4P。在那里中英混杂的说,面试官听的很爽的样子。

3.家乡是山东,说说山东的历史文化,对它的了解。说孔子和孙武呗。

4.你听过一山一水一圣人吗?一水指什么。我说,一山是指泰山,以圣人是指孔子。一水却是不是很了解,是不是指黄河。如果不是请您帮我解答。结果答案是趵突泉。靠,都不喷水了,还拿出来考,真无奈。

5.介绍一下在XX国家学习的体会。超美丽!想移民!淡定淡定!

6.主考官:各位考官还有问题吗? 答:没有。

第二轮:无领导小组讨论。8人一组。

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是给了屈臣氏和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公司,可能是卖的东西比较高级吧。然后给了汇丰和运通银行,还有后者的“黑卡”,希望讨论给出一个帮助工商银行树立某产品品牌的方案。

讨论很纠结,最后都没说完,也没讨论出什么成型的东西,不过工行,估计这样绝对能满足他们了。做我旁边的就是UFlorida的姐姐咯,开始我还以为是小本。后来结束以后一问,复旦毕业,UFmaster。超强悍!

第三轮

综合面:开始认为会同昨天建总一样,问一些无聊问题,结果进去,连无聊问题都不问。拿到的号牌是D。面试官3人,开场白如下:我已经拿到了各位的resume以及前两轮的分数表现情况,现在请大家分别就之前没有说过自身优势发表一下。D同学不知道自己说的什么,纠结。说完后,主考官说,D我拿到了你的资料和表现,根据你填报的志愿,还算凑合,如果让你当三年柜员,你干不?靠,我想了,3个月还可以商量,三年你让你儿子去吧。接着就回答:我太喜欢这份工作了,柜员是对我的锻炼呐,跟人接触呐,锻炼能力呐,增长见识呐,服务大众呐,当好党员呐。感动的他们仨人哦。。后面还有个同学超牛,直接问:我进去以后会干什么。人家是面试你,又不是跟HR谈,你问这个干啥呢?很奇怪。

篇3:面试时如何介绍自己的职场经历

首先, 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职场经历。基本上讲, 职场经历就是把你之前的各种工作经历或职业转换经历融合在一起的一个经历, 而不是一听上去就是弄虚作假或混杂无序。

从这个经历中, 别人能看出你对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 知道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使用各种资源, 即便看上去这些可能让你走了弯路, 但始终围绕着一个明确目标, 并显示着你正在一步步接近最终成功的目标;又或者你能准确地识别机遇, 让自己投身于激动人心充满挑战的事件中, 但仍然不失最终的目标和方向, 这才是介绍职场经历的真正意义。

了解这些, 你在面试时才能将以往自己的职业经历介绍到点子上, 让面试官更快速有效的了解你, 发现你的价值优势所在。

职场经历一般在面试中进行陈述, 如果过去的工作经验与之没有明显关联, 可能会让面试官觉得疑惑的时候, 这时一个优秀的职场经历陈述会打起作用, 甚至能让你的面试分数起死回生!优秀的陈述能帮你满足对方对你的疑问, 甚至还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不是在你进行冗长、毫无头绪的职业经历陈述时神游太虚。

简明扼要, 突出最有利的优势特质

要把握好陈述的时间。陈述时间不要过长, 太长恐怕会让面试官觉得你说话没重点, 而且很可能还没等到你要介绍自己特质的时候, 面试官已经准备打断你的发言了。陈述中要注意突出自己的几项对争取工作机会最为有利的特质, 如解决问题能手、充满创意、小心谨慎、与人相处融洽、合群、组织力高等等。你可以从中选择三个重点来说, 但记住, 不要对简历中已经提及的内容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提前准备好曾经成功的工作项目

并非所有面试上都会让你举例说明你工作上成功的案例, 但是事先准备好怎么去说是面试前必须准备的事情。在阐述时, 应该避免夸张自己个人的成果, 只要说明你负责什么, 精确的工作细则, 最后这个项目获得怎样的成绩即可。事实上, 大部分聘人单位更注重你曾经拥有的经验, 而不是你曾经做的如何好。

不要去评价旧雇主

在陈述自己的职场经历时, 应该尽量避免对于以前工作的雇主作出主观的评价。事实上,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前雇主, 都对于你面试新的工作是不利的。有些人喜欢说以前 (或现在) 的工作如何如何好, 这很容易让你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既然以前 (或现在) 的工作这么好, 你为什么还要转换工作呢?"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 其实你都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并不稳定的人 (甚至有可能被怀疑是你自己混不下去了) !更多的人喜欢批评以前 (或现在) 的雇主, 以求表现自己试图寻求更好的工作发展, 其实没有雇主喜欢被员工批评的, 这也包括正在面试你的雇主在内。

不要讨论涉及工作项目的预算 (或开支) 与自己的工作关系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离开以前 (或现在) 的工作是因为公司缺乏预算 (资金) , 或者你曾经处理过的某个项目并不成功是因为预算 (或资金) 的关系。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你面试的工作即使是一间比你以前工作的单位大很多的企业, 也不意味着每项工作都有充足的预算和资金。如果你在阐述你的职场经历时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话, 会被误以为你是一个只有在足够预算和资金下才可以做事的人。

把你的陈述语言修饰得生动些, 这样才能持续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职场经历的内容一定要让面试官对你感兴趣才行, 要是太沉闷了, 只能让对方昏昏欲睡, 提不起兴致来听。

陈述比强调更有说服力, 试着举例证明你的优势

一味地只说自己的强项并不明智, 你也可以用一件如何走出挫折的经历来体现你的个性特征。要说出最重量级、关系最直接的成果奖项, 之前工作上取得过的重要成就或奖项要记得表达清楚, 但如果你得的奖实在太多了, 那就拣最重要、最能证明你适合该职位的说好了。

幽默的自嘲可以为你换来好印象

陈述中尽量推销自己的长处, 但不要提及自己的弱点, 如果可以的话, 尽量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讲, 这会令面试官对你大加分!

争分夺秒别跑题, 不要在无关的人物或事件上浪费时间, 与你的职业经历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要提, 比如你为自己赢得了爱情, 或者你是如何善待宠物, 记着,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 远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篇4:成功的面试经历

第1家 做了详实的准备,并在接到电话的时候问了一下对方主要想了解我哪方面的知识,准备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绩效考核PPT,并告诉对方自己是个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人,虽然对方在电话里的要求是随口说的一句话,但我承诺了会做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PPT,我就一定会做到。

第2家 问到离职原因,很认真地说明了自己在原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告诉对方自己已认识到错误,并希望能得到老板的原谅,同时说明经历这种事件后给了自己很大的启迪。

第3家 谈到收入时,我的要求是我现工资的2倍多,问我为什么会这么要,而在原单位会这么少,有没有觉得老板在剥削自己。非常诚恳而自信地回答,我要的是行业的水平,而且这个水平与我现在的能力匹配。对原单位的老板非但没意见,而且是非常感激的,并绝不会对原单位提薪酬的要求,因为1年前我入职的时候就是这个收入,而且与当时的能力是吻合的,我很感激原单位对我的培养,使得今天的我能力能达到1年前2倍多的价格。

第4家 当主考官问到一个有关专业问题,我不明白的时候,马上取出本子来做记录,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同时对主考官致谢致歉,谢谢他给予的知识点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我极可能不能满足招聘的要求而浪费他的时间而致歉。

现在细回想起来,好像前4家都是在我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后,主考官就立刻表示了对我的欣赏和合作的意愿。特别是第3家,主考官认真地说我有着一个金子般的心态,如果这次我没有更优先的选择,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加入她的单位,并希望我能一直与她保持联系。

通过这次找工作,我真正地明白了,坦诚、真实、有一个平常而且感恩的心态是打动别人最好的武器。

篇5:汇丰银行面试经历

前言:14号面完汇丰后,匆匆在jobs版上问了个问题就走了,有同学回帖问面经,但我一直不在学校,也没机会上bbs,估计有人已经在心里骂我了。确实,既然从bbs上获取了信息,有机会也应该提供信息。今天晚上才回学校,明天又走了。所以现在匆匆补了一篇面经,希望不算太迟,能对后面的同学提供点参考。不想再用和其他面经一样的问答形式,只说一下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的体会。

我是11月14号中午投的form,11月28号在财富广场参加了笔试。笔试流程和内容和往年说的一模一样。不多说了。12月14号在捷泰广场面试。

面试后,感觉jackson这人真是专一得不行,多少年了还是老一套。流程和内容和以前的面经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搜集以前的GLTc面经绝对势在必行。我被问的问题不多,几乎都可在以前的面经上找到,我都有所准备。我觉得还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不要照搬他人的“完美答案”。我唯一遇到的新问题是:用英语介绍,你认为你可以在这个internship里得到什么有助于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之前问了我的职业规划,而且是闲聊后的第一个正式问题)这问题我没准备过,准备的都是针对以前做过的internship或做正式的SAP后的。一开始以为听错,问过他证实后,思考了比常长的时间才回答,而且答得不够全面。如果是申请m的同学,这问题要好好想一下,问的概率挺大的。(提示:千万别答想学到最新的技术,因为在汇丰用到新技术的机会只是sometimes,我被jackson批了好一会)以前的面经是除了cs或软工的外,很少问技术。我是电子系的,以为不会问技术,但还是被另外面试官问到了:C++与java的不同点、C里面的指针、C++类的共有、私有、保护成员的区别、虚函数(感觉虚函数是技术必问题,我老实答:课程没教到这章,自己看书知道概念,实际中没用过。他也没追问。),还问到了又没有做过一些项目需要用到数据库。

自己感觉jackson面我的时候没有向很多人所说的nice,可能是因为很累了吧(我是当天倒数第二个,不知晚上还有没有),我介绍自己项目时也没有追着问。最后居然是他问了我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区别(答得不好)。还有和以往不一样的是,jackson说到我可能做大型机比较适合,问我有没有兴趣。我一开始是以为考我技术,就说知识有限。没机会接触过大型机之类的(当时确实完全没有大型机的概念)。我们推来推去,最后才搞清楚我只需答yes or no,就干巴巴地答了一句“有兴趣”,搞得场面尴尬死了。后来回想起来,可能是想知道我对新东西的好奇程度吧。问问题不要问那些jackson在宣讲会上说过的东西,尤其是你在form上写了你参加了宣讲会。我宣讲会上有些内容忘了,问了一下,谁知被他又批了一顿。整个过程用英语问题没有其他人说一半,感觉顶多三分之一。除了用英语问了上面的拿到新问题外,主要是介绍我的项目经验和一些课程用到了英语。建议是不要抱侥幸心理,所有的问题都做好英语回答的准备。他用英语问我第一个问题时,我想了比较久,他以为是我没听懂,还用了粤语补充。其实是内容没想好,但我还是尽量用英语答了。后面他用粤语问我专业与职位的关系时,我主动用英语回答了(准备过),又把他拉回了英语。因为准备比较充分,之前也有不少面试经验,进去前还是有点信心的。感觉整个过程自己都挺镇定的。我之前那位面友40多分钟出来后,面红耳赤的。我出来后特意问了一下我有没有面红,说没有,但我进去只有20来分钟。自己觉得还是准备重于经验。

总之,对这次面试还是满意的,因为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也不会好到哪去了。但自己觉得找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有没有缘分。自己认为这次应聘汇丰,从填form,到笔试、面试,我已经try my best,最后offer or not? 无憾矣!

突然想到一句话,希望与中大所有找工者共勉:

——准备充分,期待缘分!

最后wish一下当天认识的前后两位cs的面友,还有在电梯旁碰到的通信笔友。收到offer别忘了回个贴啊!当然还要感谢一直帮我练口语的billguan,有没有offer,请你的那一顿都必不可少拉。

求职面试的十大“败招”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求职面试的“败招”到底有哪些呢?

1.形象欠佳

在面试时未请先坐,椅子离主考官太远或太近;酒气熏天,令人反感;嘴里做无用的口腔运动,如嚼口香糖或泡泡糖;手指乱动,如啃指甲、玩钥匙、抓头发等;衣着不整且不干净。如果涉及及以上任何一个因素,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将大打折扣。

2.缺乏自信

“你们要几个”这种问法显得信心不足。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并不在于招几个,而在于你有没有成为百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或独一无二的实力。

“你们要不要女性”这样询问,首先就给自己打了“折扣”,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巾帼不让须眉”才能给用人单位认真考虑自己的机会。

“外地人要不要 ”一些外地来的人或急于表示坦诚或急于得到“兑现”,一见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劈头就问这句,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因为一般情况下,单位看重的更是实力,而不是籍贯,这么简单的一问,很有可能得到同样简单的回绝答复。

3.冗繁琐碎

在面试时,主考官通常都会让求职者作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这时如果冗繁琐碎,只会给人一种累赘、唠叨、太过沉溺于小事之感,让人觉得你胸无大志、心胸狭窄。

4.装腔作势

有的同学为了给主考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刻意去学电视或电影中的语言或动作,结果达到相反的结果。比如有一位喜欢香港片的人在一次面试时每句话后面都长长的拖上一个“啦”字,并且还喜欢夹杂几句英语,如“其实我这人不十分sophistited(老于世故)啦,与人相处也extremely harmonious(极其融洽)啦„„”“啦”了半天之后,面试主考官回敬了一句:“请回去等消息啦—— ”切记:平平淡淡才是真。

5.鹦鹉学舌

在介绍自己时缺乏独特的构思,而是模仿一些启事的广告词,如“征婚启事”等的写法,“本人虚度光阴二十有三,独子,现欲更好发展自己,诚觅收入、职位相适之就业良机。”应该说的话没有说清楚,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呀。

6.不合逻辑

在面试时不合逻辑的话语给人一种思维絮乱之感,这样的人怎能胜任工作呢?

7.以上压下

面试时开口就说“我认识你们王总经理,我和他儿子是同学,关系不错”等等。这种以上压下的话谁听了都反感。请记住:在面试时最有发言权的是主持人。

8.横向攀比

有人在在面试时却提到别家单位,说那家企业如何有发展前途等等。这样会给主考官一种瞧不起本公司的想法,既然你瞧不起,为什么还要来在面试呢?

9.反客为主

在面试快要结束了,给主考官的印象不错,但却画蛇添足询问起公司的情况:“请问你们公司投资规模有多大?中外方比例各是多少?你们未来几年的发展规模如何?„„”参加求职面试,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不可反客为主,使主考官产生反感。

10.限定时间

一切都比较满意,面试也快结束了,却扔下一句:“我要于×月×日到×地,不知您能否在此日之前通知我结果。”这种说法虽然表面客气,可实际上是在限定对方的时间,好像是在给对方“下命令”。

篇6:深圳发展银行面试经历

11号下午接到深圳发展银行的面试通知,让十三号下午三点在温州国信大厦面试,当时就慌了神,从太和到温州坐火车将近20个小时,离面试只有一天多的时间,太和既没有机场也没有火车站,时间真够紧迫。接完电话先定了定神,迅速在脑子里过一下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想好后立即行动。二哥知道后立刻订了12号下午一点的机票,我飞奔去商场买西服领带皮鞋,晚上八点全部收拾妥当,安安稳稳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六点起床,二哥抛开医院所有事务,亲自开车从太和直奔合肥,一路高速狂奔在中午11点半抵达合肥骆岗机场,安检之后稍作休息登上了前去温州的飞机,下午三点终于抵达温州,打车直接去离深圳发展银行国信大厦不远处的温州国际大酒店,房价真贵,标间一晚700多元,正在犹豫中经不住美女服务员的劝说,花2400元办了张至尊金卡。

总算在12号顺利抵达温州,不会耽误13号下午三点的面试,顿时舒了口气,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稍微松懈下来一些。安顿下来之后为了避免13号下午面试找不到地方先去踩点,询问前台服务员深发的位置之后步行去国信大厦,一路过去大开眼界,深发,广发,浦发,招商,民生,华夏,中农工建等银行全在这条路上,宝马奔驰随处可见,居然还看到辆敞篷宾利跟2辆宝马6系这样难得一见,价格又超贵的跑车,温州的好车果然名不虚传。踩完点后回了宾馆好好休息了一下,跑了一天真有点累了,晚上很早就睡了。

13号上午简单复习了下深发的`资料,由于关注已久,对深发什么时候成立上市,总资产多少,企业文化是什么,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各是多少,懂事长是谁年薪多少,有哪些零售业务早已了然于胸,所以没花过多时间在这上面。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如何在一分钟自我介绍中抓住面试官眼球,如何在众多面试者中拓脱颖而出,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后来又揣摩想了下怎么捉摸面试官心里,猜测面试官出题的意图,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回馈,整整花了一上午仔细思考了这些问题。

下午2点50提前10分钟来到国信大厦16楼深发人力资源部,一进去一个超级漂亮身材超棒气质超好的美眉问 你是高杨吗?来面试的吧.请坐这边等候。不得不感慨下深发的HR真是敬业,居然我一进去就认出我来了。去的时候里面已经有2个女生在那坐着,我就主动过去跟她们攀谈,聊着聊着顺口问了问左边的那位MM哪个学校毕业的,美眉回答:“ 上财”。我故作镇静的说了句不错,好学校。又转头问了问右边那位美眉哪个学校毕业的?答曰:“ 复旦”。我顿时就没了说话的欲望,坐在那低头不语,生怕她们问起我是哪个学校的,

上财的听说另一个是复旦的,就开始狂侃起来,追着复旦美眉穷追不舍,问复旦美眉为什么来深发展应聘,问她是否应届生,复旦美眉很老实的回答毕业,毕业之后在渣打工作。上财美眉显然吃了一惊,眼睛睁圆了问:“渣打那么好你不好好呆着来深发干什么?”又问起了复旦美眉渣打的待遇。复旦美眉一开始不太想说,架不住上财美眉的穷追猛打最终还是全部老实交代了,一个月光加班费就1万2啊,听的我汗颜。更郁闷的是她跟我报的是同一个职位,吓我一身冷汗,一直没有说话,听她们交谈。 正听得起劲,美女HR通知我去1601行长办公室面试,吸了口气整了整衣服就进去了,一进去5个面试官在一个圆形桌子旁坐着,一个行长一个副行长一个HR主管一个会计运营部主管一个行长助理,上来先让做一分钟自我介绍,由于准备的十分充分自我认为介绍的还是不错的。接下来问为什么来深发等之类的问题,我就先从认同深发的企业文化谈起,再谈到自己对金融银行业是如何如何感兴趣,性格是怎么怎么符合银行的工作,一通狂侃。接下来就是一般的聊天,聊到深发是第一家上市的商业银行,聊到深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聊到深发CEO法兰克纽曼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曾任美国财政部次长,因为看了半个月的深发发展史,基本对答如流。副行长说 你显然是有备而来啊?面试就先到这里,回去等通知吧,感谢你从安徽远道而来应聘。

晚上9点半接到HR通知,顺利通过面试,第二天去拿体检表去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就准备上岗工作了。接到通知后激动了好一会,一直渴望能进去银行工作,中间经历了各种磨难,本来的理想是进入蚌埠的中行或建行一个月拿个三四千就非常满意了,结果超额完成了梦想,去了经济更发达的浙江,去了薪水更高的深发。

篇7:渣打银行的失败面试经历

从小学起,“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之类的词就被我用了无数次,现在想来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渣打银行的失败面试经历

。当我真正体会到这些词的分量时,已经是大四上半学期了。真到了节骨眼上,才蓦然发现没有特点,或不了解自己的特点却要投身于大潮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

顺利通过性格测试关

与多数同学大规模撒网的策略不同,有限的和精力以及强烈的自信使我只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公司作为:包括Industry Firms,

会计师事务所,(外资、国内的都有)。听了几场宣讲会后,我自作聪明地认为宣讲会不过是各大公司作秀的一个舞台罢了,也就懒得继续和别人去挤场子,只向同学打听流程就作罢了。

11月底,同屋MM听完渣打的招聘会后,一脸兴奋:“渣打银行的海外计划十分诱人,每年都能出国哦!可惜全国才招几个人。”

“有这么爽的培训啊。”我非常渴望进入一个只在全国招几个人的“单位”,忙问怎么申请。“网上投,不过得先通过一个据说很难的性格测试。”“天哪,又要性格测试!”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此前的性格测试如马士基等,我都落败,可以说是心有余悸。

总算“天无绝人之路”,这一次,我幸运地通过了网上的性格测试。接下去的`能力测试就是测试小学数学知识,只要具备一定的英文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就能通过。最后,是一大堆es-say questions,我把简历上的一些话copy过来,半小时就搞定了,

轻松搞定“一面”

1月,我刚回到老家,正享受最后的寒假时,接到了渣打银行的“一面”。虽说,回到父母的怀抱,整个人都松懈下来,但为了神往已久的工作,我重新打起精神,调整状态。按的约定时间,我坐火车匆匆赶往上海的局大厦。虽然不是

上海人,但已经不是第一次到上海面试,事先我已经把路线搞得一清二楚,很顺利地从火车站赶到了浦东。

“一面”的经理美丽又和蔼,主要就简历上的经历提了一些问题,还问我平时看哪些书报杂志。我说比较喜欢财经类报刊,如《21世纪报道》、《Business Week》等。

经理顺着我的回答,让我讲一则最近看的财经,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擅长演讲的我不过是“A Piece of Cake”。谈了20分钟后,善解人意的经理问我是否回家过年。我点头回答是。她又很客气地问我,是不是急着坐下午的火车。虽然不好意思,但我坦然地承认了。我的渣打“一面”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走出招商局大厦时,我深吸了一口气,冷冷的空气让我感觉很精神。更让我欢欣的是“一面”顺利结束,似乎渣打的offer已经在向我招手。回到家,我过了一个舒坦年。

“二面”滑铁卢

果然,过完年后,我就接到了“二面”通知。此时的我已是信心十足,觉得渣打的面

试不过尔尔。但是,这次出马的是部门总负责人。没料到的是,这回我成了幸运女神的弃儿。

篇8:中国银行面试经历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2008依然不平静, “三鹿奶粉”事件在震惊世界的同时, 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食品行业的空间。什么才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所在?有人说是政府的严格监管;有人说是先进技术的保障;有人说是标准体系的完善;有人说是食品企业的自律。实践也给了我们答案:食品企业的规范生产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也因此,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三次审议中都突出强调了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要求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必须一丝不苟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然而企业能够履行责任仅凭一句口号并不能解决问题, 政府的严格监管、标准的有效约束以及相关技术的合理应用, 都是促进食品质量提升, 保障食品安全最有力的辅助。所有这一切形成有序的互动, 食品安全的大环境才能真正得以营造。2008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经历了很多, 除了“三鹿奶粉”事件之外, 奥运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电子监管码的推行与中断、食品安全法草案的制订进展、中美互设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等, 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们在此记录2008全年的食品安全重要经历, 并分别从政府职能、标准法规、企业责任、技术应用等角度, 对事件本身及其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希望能够为2008留下有价值的记忆。

“三鹿奶粉”事件

回放

2008年9月11日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 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 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9月11日晚,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 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 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并决定立即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9月13日, 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机制。

9月17日上午10时,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 同时公布各地患儿共6244例, 158人肾衰竭, 3人死亡。

9月1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 废止1999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1999]24号) 中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同日, 质检总局公布第109号总局令, 决定自公布之日起, 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号) 予以废止。

10月7日, 乳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标发布。

10月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声音

“三鹿奶粉”事件被称为“全国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此次事件的爆发有人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的结果;有人认为是企业违规操作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相关检测方法不到位的结果……。各种声音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如果各相关方能够不打折扣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那么这种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会发生。

产业模式:需要转变

有业内专家指出, 此次“三鹿奶粉”事件的问题发生在奶源,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现有乳品产业模式不够合理。长期以来中国的乳品行业以“乳品企业+小区/奶站+奶农”的模式进行生产和经营, 而这种模式并没有将相关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没有形成利益、责任、风险共担的模式, 生奶的供应链不够严密, 因此出现问题的风险也就明显增大。而在此次事件中, 有业内学者认为, 我国以“加工为中心”的乳品生产理念, 忽略了“生奶的生产是整个乳品产业的基础”。而奶农必须投入和拥有产业资本, 以此来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风险责任, 才能真正从源头把关乳品质量与安全。因此, 众多乳品行业的专家、学者呼吁改变现有产业模式, 走“奶农合作社”的道路, 这样我国的乳品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检验检测:“亡羊补牢”?

“三鹿奶粉”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三聚氰胺”, 事发后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乳品行业的措施, 广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包括质谱、近红外、镜像等各种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纷至沓来。及时响应的检测方法在帮助快速检验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业内人士提出, 检验检测作为事后补救的方法,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检验检测尽量挽回影响和损失, 却无法避免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些未知毒物, 再严格再先进的检验检测也无济于事, 尤其一些人为添加更是检验检测所不能控制的。因此, 检验检测虽然是产品把关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 也不能完全依赖检验检测, 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是预防和过程控制。

可以说“三鹿奶粉”事件给所有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从业者们以警醒, 食品安全无小事, 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抛开人为故意投放等因素,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标准法规:有待健全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 国家紧急响应, 对现有检测标准进行修订, 发布了乳品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的国标, 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并删除了已有法规中的不合理规定, 这些标准和法规的颁布和修订体现了政府严格管理的态度, 但从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方面来说, 相关标准的应急制订或逐一修订, 必将落后于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已公布的标准法规, 也只是局部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有业内人士提出,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生产企业 (领域) 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 只有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消费者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 要做到这一切, 既要有相应的法规, 又要有相应的标准。此次事件, 除反应了相关检测标准、乳品管理规定的落后, 还体现出我国供应链体系相关标准的缺失, 包括商业零售企业的采购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目前,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涉及零售商的食品安全标准 (如英国BRC、德国的IFS) , 其中包括了采购和物流等内容。制定零售商食品安全标准将成为一种趋势, 相信未来将有更加严格的相关标准出现, 而这些标准也将在全球推广和应用。因此, 国内相关机构在关注相关检测标准, 产品标准的同时还应重视零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评述

“三鹿”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奶粉品牌, 顷刻间灰飞烟灭, 其中透露出的一个最重要信息便是“诚信问题”, 企业要经营、要长期发展首先需要的便是诚信, 然后才是相关先进技术的应用。一个企业的失信会带来整个行业遭受“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后, 一度造成全国乳制品销量的急速下滑, 这正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效应。相关专家指出, 乳品行业要面对的并非一个三聚氰胺问题, 而是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所有问题, 包括了奶源的控制、有害物质的检测、生产过程的把关、流通渠道的监控等等。而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也并非仅仅乳品行业需要面对的, 所有食品相关行业都将共同面对这一问题。由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从“三鹿奶粉”事件可见一斑, 因此, 各食品相关企业不能懈怠。

在此次事件中, 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及时的应急管理系统、食品召回机制、相关标准法规的修订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小消费者及企业损失做出了贡献。但是业内人士也提出, 这些工作应该做在平时, 而不仅仅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发挥效用, 如果将所有的风险预警及相关检测工作都做在前边, 也许像“三鹿奶粉”这类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就不会发生。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零事故

回放

2008年8月8日,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从8月7日到8月21日, 北京市驻奥运会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奥运村、媒体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和各竞赛场馆一共监控了供应运动员、随队官员、媒体的早餐389176份, 午餐574035份, 晚餐481527份, 夜宵172092份, 合计1616830份, 监控奥运餐桌的食品超过了160万份, 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从8月7日到8月21日, 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饭店、贵宾饭店、运动员自选酒店、媒体酒店以及奥运食品的生产企业、基地的监管人员一共发出和接收食品原材料4864批次、4987车次, 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

声音

2008北京奥运圆了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想。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综合实力的考验与证明, 而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也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食品安全一直遭受国外的质疑, 奥运之前更有媒体报道一些国家的运动员将自带“干粮”来参加北京奥运会, 这显然是一种挑衅。最终, 中国以奥运期间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为本届奥运会的圆满划上了重重的一笔。

三大系统全程监控

为做好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从2005年北京市就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控、奥运食品安全追溯和不合格食品退市信息发布三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进行日常监控, 发现问题后通过追溯系统查找责任人, 找到责任主体后, 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向社会公布其退市信息。三大系统在奥运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检测工作一线作战

本届奥运会中相关的检测工作可谓功不可没。首先是奥运食品移动实验室的成功应用, 其检测能力可与固定实验室相媲美, 但由于其体积小、可移动, 所以能够随时随处待命, 实现应急处理和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快速检测;其次, 相关部门还针对引发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及食品恐怖事件、人为投毒事件, 研发了快速检测箱和毒物鉴别箱, 提高了毒物现场甄别的能力;再有就是针对食源性兴奋剂的相关检测, 为保障运动员免受食源性兴奋剂的影响, 相关的检测工作从源头开始层层把关;此外, 为保障食品全程供应的安全, 各奥运举办城市都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 为食品的相关检测提供服务。

RFID、GPS助力食品安全追溯

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在本届奥运会的食品安全管理中得到应用。奥运期间所有食品都加贴上RFID电子标签, 通过采用RFID技术, 对奥运期间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了全程严格控制, 确保了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 实现了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食品供应链的透明管理。由于RFID技术的应用,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在5分钟内查找到问题食品的源头,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实施对有效保障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 为严密监控运输途中的食品安全, 200多辆奥运食品运输车全部安装了GPS及温度实时记录装置, 对运输车辆实时监控, 从而确保了奥运期间食品供应的安全。

借鉴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经验, 2008年起, 以畜禽产品的全面追溯为龙头的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开始深入到普通北京市民的生活中。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全面启动, 将逐步淘汰那些无法提供源头追溯的食品, 从而保证进京食品的安全问题。

评述

为了有效应对奥运期间的突发事件, 北京奥组委成立了奥运食品安全应急指挥部, 制定了应急预案, 综合运用了快速检测箱、移动食品安全实验室、食品监控系统和追溯系统等, 实现了对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的统一调度和整体联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成为保障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 当然, 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在某些领域尚存在设备、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 例如冷链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冷链设施相对落后, 冷链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 提供相关设备、技术的能力十分不足。有关人士指出, 奥运会期间积累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为在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借鉴。但是由于奥运会的特殊性:举行时间较短、地域性较强、食品链较短、食品供应数量有限, 在确定的时间内保障有限人员的安全就餐等等, 这些比较容易做到。而庞杂的日常食品消费, 相对于奥运期间的食品供应要复杂的多。奥运食品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 只是全面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开端, 如何将奥运期间的新技术与经验应用到日常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电子监管码风波

回放

2008年2月,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 对产品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

2月, 国内几家大型啤酒企业联名上书, 对实行该规定后企业的生产成本、新设备的更换、生产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随后, 安利、百事、联合利华、双汇等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 对推广“电子监管码”表示严重质疑。

3月, “两会”期间,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关于在预包装食品产品实施电子监管码的建议》的提案中认为, 该法规若在预包装食品中实施将会耗费大量社会资源, 极大增加社会成本。

4月1日, 国家质检总局对企业质疑作出了公开回应, 表示“电子监管码”是一项无法被复制、假冒的新技术, 有利于提高我国消费产品安全, 并对企业反应最多的相关问题做了解释, 同时表示“推广电子监管码, 无意增加企业负担”。当月, 中国网通联合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在全国范围内开通“116114或114商品防伪”查询服务热线。

7月1日起, 我国开始对纳入工业产品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等9类69种产品全面实施电子监管等相关措施。

8月1日, 《反垄断法》实施第一天, 北京四家防伪企业状告国家质检总局, 称其推广由中信国检经营的“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涉嫌行政垄断, 被誉为中国“反垄断第一案”。

8月25日, 《食品安全法 (草案) 》经过第二次审议之后, 电子监管码制度最终被删除。国家也不再强行要求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产品加贴电子监管码。

声音

电子监管码是我国政府为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而给每件产品赋予的标识。每件产品的电子监管码唯一, 即“一件一码”, 相当于商品的身份证。它可以实现对每件产品的唯一识别, 实现物流应用、商家结算、消费者查询等多种功能的统一, 方便政府监管、质量追溯和产品召回。然而, 如此功能强大的电子监管码却遭遇了众多食品企业与相关行业的强烈质疑、抵制。

食品生产:成本加大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量的各种形态的包装材料, 目前绝大多数包装印刷企业并不具备事先印刷或喷印电子监管码的能力或设备, 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喷印监管码, 每条生产线要购买安装专用的变码喷印设备。全国数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 数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的生产线, 其设备投入及额外运营费用将是惊人的。对于食品生产企业, 尤其是最小包装数额巨大的食品生产企业, 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设备改造、配置人力、购买耗材以及获取几乎是天文数字的电子监管码, 对于产品附加值较小且已经是微利的食品企业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因此, 是否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有能力实现电子监管码, 电子监管码是否能够完成所有产品的同时赋码, 很值得商榷。此外, 不同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差别极大, 在短期内添置配套的贴码设备具有很大问题, 而采用手工贴码, 对于一些食品加工的高速生产线则不太现实。

包装印刷:技术瓶颈

业内专家指出, 电子监管码的实施遇到了变码印刷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与电子监管码需大批量印刷的矛盾。因为电子监管码要求“一品一码”, 它不同于普通的条形码, 而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变动码”, 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唯一性, 它附在每种产品的最小包装上, 数量之巨大可想而知。传统的热转印设备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而目前全国有印刷变码的印刷包装企业仅有300多家, 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电子监管码印刷需求, 而包装材料的种类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塑料薄膜、复合膜、不干胶和金属材料等, 这对印刷技术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更多挑战。

另有内业人士指出, 由于电子监管码均为实时数据, 这对在线赋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变数据赋码印刷速度非常快, 在不同包装材料上赋码, 喷印速度是个挑战;另外, 如何实现喷印数据快干, 保证墨水不褪色、环保等也成为需要攻克的难题。

安全追溯:难以实现

有关专家称, 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产品的溯源工作涉及原料、生产、加工、配送、仓储等供应链的众多环节, 需要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方的相互配合。一个监管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电子监管网是否可以实现产品的安全追溯, 值得讨论。一方面, 食品的种类非常繁多, 数以千万种的产品门类, 数以百亿计的消费单元, 将需要上千亿的信息量, 电子监管网系统需要能够保证日常数据的及时维护和数据库的安全运行;保证企业及时录入信息、激活条码;保证相关产品按照计划上市销售;保证消费者查询到正确的信息;保证产品从源头、生产过程、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信息的准确, 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 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设备、人员是否能够同时配备完整也成为一大难题。

而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 通过RFID技术实现食品安全追溯越来越多的受到食品企业的认可。有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同时,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很容易实现对产品的控制、检测和跟踪。利用RFID技术对食品进行安全与追溯的管理, 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更加高效、实时、便捷, 可以全面监控种植养殖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 并可为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随着国内RFID厂商的发展, 国内RFID标签芯片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相对于电子监管码而言, RFID技术似乎更容易被食品企业接受, 功能的实现似乎也更容易些。

评述

推行电子监管码的初衷无疑是为了解决问题产品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而在电子监管码的推行过程中, 却遇到了诸如生产企业成本提高、包装印刷技术瓶颈、信息收集存储困难等各种问题, 来自成品企业、包装印刷企业、防伪技术企业的质疑声连连不断。由此看来, 电子监管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尚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而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却不能停滞, 寻求一种既方便、快捷又节约、高效的方式, 是各相关行业共同的心声。

食品安全法 (草案) 再三审议

回放

2008年4月20日,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5月2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召回制度等成为意见中的焦点。

8月2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 食品安全法草案第二次提请审议, 被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删除了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

10月23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食品安全法草案第三次提请审议, 草案针对食品安全事故等问题作出八项修改, 包括加强部门监管职责、明确禁止违规使用添加剂、强调事故报告制度、废除免检等。

声音

从2007年10月31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草案) 》之后, 有关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进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2008年, 食品安全法草案又经历了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草案的核心内容直指食品企业责任、监管部门职责、添加剂使用管理以及风险预警与评估。

政府监管:权责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直面临多头管理的困扰, 2008年9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正式划归卫生部,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也为食品安全法草案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奠定了基础。于是在之后全国人大第二次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时, 便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 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 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业内人士认为, 谈到监管, 有了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不良行为只是走出了有法可依的第一步, 如何使这部法律真正体现其价值, 关键还在于各部门的执法是否严格, 有了法律却没有执行到位, 法律的存在就是摆设。食品企业:自律

食品安全法草案中强化了食品企业的责任, 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不得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 依照本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里的法律责任包括了行政、民事、刑事等多种责任, 企业需要对消费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 更重要是对企业自身负责。相关专家指出,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让监管部门替食品企业把食品安全的关, 希望监管部门能时时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 能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 而把食品生产经营者置于被动地位。但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 只有每一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主动把住安全关, 食品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而食品企业如何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呢?相关人士表示, 正确道德观的树立是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食品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及生产、检验工具, 依靠良好操作规范, 从源头开始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关。只有稳定的产品质量才是保护品牌、保护市场、保证发展的根本。

添加剂:受限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接受第三次审议时, 明确禁止违规使用添加剂。相关专家指出, 长期以来, 食品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存在4大类问题, 一是使用目的不正确, 一些企业使用添加剂只是为了改变食品的感官效果或降低成本,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二是使用方法不科学, 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 超范围、超量使用;三是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没有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四是未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识, 误导消费者。

实际上我国政府对添加剂的管理, 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生产、使用、申报、标识等规定, 之所以依然会屡现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的处罚过轻, 执法机关对违法企业通常只处以罚款, 而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 这对一些不法企业来说, 不能造成致命打击;另外, 目前我国的食品消费过于追求色香味等外在品质, 对内在安全性认识不够。一些不法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口味, 力求出新出奇, 造成加工过度, 客观上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

添加剂滥用应该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聚氰胺”虽然不是食品添加剂, 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违规添加的严重后果, 而全面禁止滥用现象, 单凭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还要归结于食品企业的自律。企业如何做到自律呢?相关专家指出, 在法律中明确相关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检测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不失为好的方法。而本法中对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明令禁止, 再一次反应出了国家严格监管添加剂使用的态度。

评述

食品安全法草案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和几次修改之后, 更加完善、严格、客观, 相信将很快正式实施。这部新法是否能够帮助规范食品行业?是否能够帮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能够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是否一部食品安全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诸多疑问相信只有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答案。有人说一部法律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效用, 关键在于执行, 否则再严格的法律也将失去其应有的威严。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回放

2008年11月18日,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与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莱维特在北京召开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表示, 中美两国将在对方国家对等设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 加强双方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合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在中国办事处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中国建设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同时将美方人员派驻中国检查出口至美国的食品安全。

11月19日, 美国FDA驻华首个办事处在北京成立, FDA首批派出8名成员到中国, 包括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技术专家及检查员;随后上海、广州两地办事处相继成立。

声音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消息, 又一次引起了公众对“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的大讨论, 各大媒体也就此事争相报道,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到底意味什么?各方传来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美国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表明其对我国监管的不信任, 也是为美国产品进军中国做准备。更多的人则认为, 美国FDA进驻中国, 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利好, 因为美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比中国丰富, 他们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可以将好的经验带进中国, 促进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而中美之间的监管机构互设, 则能够更进一步的拉近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一些原本颇费周折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办事机构的存在会变得非常之简单。

食品企业:利好

对于食品企业尤其是向美国出口的食品企业而言, FDA办事处的设立无疑为他们的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众所周知, 美国FDA对于进口产品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且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程序也相当复杂, 这些并不是所有出口美国的食品企业都完全了解, 尽管目前有很多帮助出口企业办理相关事务的事务所, 但他们的服务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是会有一些出口美国的食品, 因为各种原因遭遇扣留、禁运、下架等, 而这个时候直接的受害者则是那些出口食品企业, 接着便是同类食品企业。食品企业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 甚至倒闭, 实为不值, 而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食品出口。此次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相信也是出于方便两国间贸易往来方面的考虑,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就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 出口食品不仅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对于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及两国食品行业间的交流, 减少误会, 拉进距离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 因为美国是一个有着完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国家, 无论专业机构和法律法规监督方面还是技术手段监督方面, 相比其他国家都更为成熟, FDA办事处的成员由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相关专家及检查员组成, 这些人员在食品安全的研究与管理方面应该都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中国食品企业, 定会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建议, 相信对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至于部分人所担心的——FDA的进驻是否也表明了他们能够对中国的食品生产“指手画脚”, 相关专家也表示:“美国FDA的责任是帮助中国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 他们的角色是指导和建议, 并不是直接管理。”专家的话也提醒了食品企业, 对于FDA不能有完全的依赖思想, 良好规范及管理的培养及实施还是要靠自己, 并不是FDA来了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企业需要的是充分借鉴后的执行。

检测认证:竞争

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表示:“美国FDA办事处设立后将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对出口产品进行认证, 符合标准的产品将很快通关, 反之则会进行严格的通关审查。”进入21世纪之后, 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威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进入中国,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认证, 出具相应检测认证报告。因为很多国际买家只信任他们指定的检测认证机构出示的报告。美国FDA选择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对出口产品进行认证, 相信也是因为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证与权威。而目前中国的日常检测和认证工作均由国家相关的认证检测机构完成, 这些机构的权威性大多数在国内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 而在国际上的权威性相对来说却稍逊一筹, 由于国内的相关机构大多数只对国内的标准非常了解, 而各国标准的差异性使他们无法做出全面的服务;而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由于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全球资源, 使他们对各国的标准都了如指掌, 相关的检测认证服务也非常全面。因此, 这些国际性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对国内的检测认证机构来说, 具强大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应该逐渐将检测认证工作市场化, 促进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的发展;而第三方机构的发展壮大, 一方面能够与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中国需要与世界同步, 这句话应体现在方方面面。

评述

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对食品企业, 中美互设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对中国都是一件好事。一方面美国在中国的办事处可以帮助中国建设更为完善、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在美国设立办事处可以让美国更多的了解中国, 中国也可同时向美国学习先进经验。而这种办事机构的互设并非对中国的特例, 只不过中国先行一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推进, 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会越来越频繁,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减少隔阂成为必然, 食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互建食品监管机构便是大势所趋。这种举措之下最大受益者一是消费者, 再就是食品及相关企业。对于众多的食品及相关企业来说, 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既能降低企业购买相关检测设备的成本支出, 又能提高产品的可信度, 获得买家的认可, 一举双得。

上一篇:第一场雪优秀作文300字下一篇:卢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