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定期联系制度

2024-05-26

警校定期联系制度(共5篇)

篇1:警校定期联系制度

西村小学警校定期

警校定期联系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警校联系,强化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警校联系制度。各学校要与当地或辖区派出所建立协调委员会,内外互动,携手共建,共同实施教育联动、预防联动、整治联动、宣传联动、横向联动的“五联动”工作机制,力争实现校园无安全责任事故、周边无涉校治安案件、校园内无师生违法事件的“三无”目标。

一、教育联动

设立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法制教育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新形势下的发案特征与趋势,采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做到每年有计划、有创新,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每学期进行一次“问题学生”的摸底调查,警校双方建立档案,配备联系人,进行分类帮教和指导。

二、预防联动

建立警校对接联系制,每月互通信息,交流“问题学生”近况,剖析倾向性问题,落实对策举措。建立片警定时巡查制。在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学生上下学与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时间,派出所派员巡逻,并指导督促学校落实维护治安、保障安全的措施。通过落实“三制”,及时有效地阻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路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整治联动

警校双方定期开展联合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校园安全。派出所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沟通,分类处理,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净化,检查和整改情况书面通报各成员单位。

四、宣传联动

协调委员会定期收集、整理、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每学期结束及时做好总结。

五、横向联动

协调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联系家庭,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对校园周边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违规经营小食店、小商店、小网吧的处置力度,消除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害。

篇2:警校定期联系制度

一、为了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校与海浪派出所建立警校共建关系,开展警校共建活动。

二、海浪派出所耿长根同志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治安保卫工作。

三、海浪派出所负责清理学校外围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噪音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三厅两室一吧”特别是危及校园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治安事件。

四、派出所人员要防止不法分子侵入校园滋事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威胁师生人身安全,严防重大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捣乱的盗窃,打架的,可直接扭送公安机关。

五、保卫人员要二十四小时在校园值班巡逻,随时纠正学生中的不安全行为,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并协助政教处处理学生重大违纪事情。

篇3:普遍定期审查制度法律问题初探

由于理事会建立在过去的人权委员会的基础之上, 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委员会的工作模式, 因此联大A/RES/60/251决议对委员会的程序予以肯定和沿用, 只规定理事会成立之后对这些工作方式予以审查。在理事会成立一周年前夕召开的第五届常规会议改变了这一局面, 使理事会真正具有了不同于人权委员会的内容。这次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 它审议了委员会时期的工作方法与特别程序的地位和作用, 制定了普遍定期审查机制的具体规则。2007年6月18日午夜, 第五届常规会议结束, 通过了一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监督和促进人权的措施, 包括用普遍定期审查机制来检查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的人权状况。这次会议通过的A/HRC5/L.11决议包含了名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体制建设”附件, 该附件载入了人权理事会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所制定的专门适用于理事会本身的具体规则, 内容包括:一、普遍定期审查机制;二、特别程序;三、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四、申诉程序;五、议程和工作方案框架;六、工作方法;七、议事规则。其中, 特别程序[2]和申诉程序继承自委员会;这些规定只是对原有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优化, 而非改革。咨询委员会是由独立专家组成的智囊团, 职能是为理事会提供专业知识, 主要侧重于研究报告和以调研为基础的咨询意见, 只能为理事会的工作提供建议。[3]

普遍定期审查机制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同时也是理事会与人权委员会的最大区别之处, 寄托了改革者的厚望。简单地说, 这是一个通过全面审查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权状况来促进人权保护的机制, 要求以“客观、透明、非选择性、建设性、非对抗性、非政治化的方式进行”。[3]人权理事会A/HRC/5/L.11决议的第1-33段作出了具体规定, 包括审议的根据、原则与目标、审议周期和顺序、审议的程序和模式、审议的结果、审议活动的后续行动。在2007年9月的第六届常规会议中, 理事会通过了第一轮接受普遍审议的名单。以4年为一个审议周期, 理事会将审议联大的192个会员国的人权状况, 其中每年进行3期, 每期审议16个国家。2009年2月1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查工作组第四轮会议经协商顺利通过中国人权审议报告, 关于此部分内容将在下文论述。普遍定期审查机制把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合国的192个会员国都纳入了审查范围, 其“普遍性”由此可见, 理事会意欲改变过去委员会时期不良作风的决心也十分明显。

从制度设计上来看, 人权理事会和普遍定期审查制度正在试图克服原人权委员会的一些缺陷, 但其在实际运作中的效果并非完美。以往人权委员会的一些问题, 如拖延提交报告、资源限制、重叠审议等现象, 同样也有可能在人权理事会和普遍定期审查机制中出现。普遍定期审查制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 对人权委员会因国别议题引发的政治对抗而导致的“信誉危机”问题, 人权理事会虽然创建了“普遍定期审查”机制加以应对, 但还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更好地避免和改正国别议题的缺陷;其次, “普遍定期审查”机制如何避免与联合国其他人权公约机构的职能重叠, 如何不增加缔约国的报告义务, 还需要有更加具体的办法。[4]

尽管目前的人权理事会和普遍定期审查制度还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 但是这一制度模式本身的建立便已经表现出世界各国对于人权特别是人权监督实施机制的关注, 而这种关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普遍定期审查制度在监督人权状况、维护基本人权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遍定期审查的基本事实[DB/OL].http://www.ohchr.org.cn/upr_Basic_Facts.html.2009-03—17.

[2]特别程序包括“国别机制”和“专题机制”。人权委员会自1967年初次设立南非问题特别专家工作组以来, 通过派遣特别报告员或工作组对许多似乎显示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境内或领土上的局势进行了调查和监督, 这些调查结果为联合国决策机关的声明和建议提供了依据。这种针对某一国家或领土的程序被称为“国别机制”。1980年人权委员会设立了一个负责审议有关个人的强迫或非自愿失踪问题的工作组, 随后, 以“影响许多国家的大量人口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为调查对象的“专题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执行这些程序的专家、报告员、特别代表等人员均以独立个人身份进行工作, 不接受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指示。

[3]GA resolution A/RES/60/251, 2006, para.1, 2, 3, 4, 5, 6, 7, 8, 10, 11, 60, 70, 72

篇4: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关键词】教师资格定期注册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针对目前我国教师资格“终身制”而制定的,期望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退出机制,并且期望通过定期注册督促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旨在通过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来促进教师学习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那么从已制定的教师资格制度来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是否真的能够达到以上预期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能否实现其既定的目标。

1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三个问题

1.1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能否打破终身制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在新拟定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中,在职在编教师需要每五年定期注册,只有连续注册五次,任教25年以上,才可获得终身教师资格证书。在教师任教未满25年之前,教师必须参加每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证注册。那么在教师必须定期注册的25年中,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方式是什么?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考查的内容又是什么?如果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内容,那么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意义又在哪里?如果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内容不同,那么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主要考教师的哪方面水平?如果没有本质的前进,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意义在哪里?

1.2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能否完善退出机制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完善教师资格退出机制,及时清退不合格的教师。笔者认为,凡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都是有一定从教愿望的有志青年。教师资格作为教师专业准入机制,在入职前对教师从业人员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但教师入职后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关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资格证书只是教师入职证明,教师入职后的发展关涉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以后,有关部门应该帮助新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在教师专业上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1.3有关教师德行的考查是否全面

近几年各种师德败坏的新闻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师形象有损。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也有一定的动摇。教师作为从教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作为育人者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教师德行,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陷入巨大的困境中。

2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建议

2.1建立分等级的教师资格证书

笔者认为,教师资格制度想要打破终身制,不是形式的定期注册打破终身制,而是制定适合教师阶段发展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该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结合起来,实行等级教师资格证书。此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只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入职门槛,有志于成为教师的青年只要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即可获得教师职业的“上岗证”,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无须再参加额外的证书资格考试来确定自己的教师资格。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由原来的教师资格终身制改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这样一来,教师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参加到教师工作中,还需要参加每五年一次的注册考试,巩固自己的教师专业。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规定:凡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已经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必须参加每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考查办法,考查内容仍旧没有详细的规定,而且教师再参加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以后的教师证书等级也没有提升,那么这样的教师资格注册规定无疑是不好的。因此,分等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于在职教师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结合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划分,只有这样,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才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在申请人拿到教师资格证之后到中小学任教之前,学校或者学校所在地区的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承担教师入职的辅导工作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比如:新教师集体入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旧有的教师资格制度被批门槛过低,如果提高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或者制定一些全面考查教师教学能力测量的手段,那么对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入职水平很有帮助。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的准入机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教师资格证作为一个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却过多地介入教师职后的发展,从制度伦理学角度来看是否已经逾越了教师资格制度本身?西方国家将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资格等级制度证,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资格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教师资格与教师专业发展完美结合。我们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则可有选择性地借鉴,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2.3注重考查教师德行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提及教师德行的考查,但具体的考查办法与之前的教师资格制度无大区别。如何提高教师准入机制的标准,同时保证教师德行,也成为教师资格定期制度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教师作为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不仅担负起学科知识的培养任务,同时也兼顾学生的德行培养。教师的德行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德行也应该纳入教师资格申请。

篇5:定期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食品药品市场的动态,本局各职能科室同志要加强与药品监督协管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的联系,并对其上报资料进行定期检查,为日常监管工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局职能科室同志每季度要与各镇(街道)药品监督协管员电话联系不少于一次,协管员与本辖区内的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联系不少于一次;

2、局职能科室同志每半年要与药品监督协管员走访不少于一次;

3、局职能科室同志每年要与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联系不少于一次;

4、本局每年召开一次由药品监督协管员及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参加的座谈会;

5、本局定期对药品监督协管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其中每年协管员培训不少于2次,信息员培训不少于1次;

6、实行定期检查的办法。各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每季填报情况反馈表,将一段时间的信息集中反馈至各镇(街道)药品监督协管员。协管员将上述资料收集汇总后上报本局。局职能科室每季检查协管员上报资料,从而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基层药品市场动态。

7、本局在处理有关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时,可视情主动与该辖区内药品监督协管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的联系。

8、本局通过对药品监督协管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的定期检

上一篇:cnglng加气站员工岗位职责下一篇:宝安区七年级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