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2024-05-01

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共3篇)

篇1: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怨, 怨杜荀鹤, 怨的意思, 怨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释】 ①婵娟:形态美好。

②慵:懒。

③承恩:承受宠欢。

④教:使。

⑤碎:繁碎。【译文】早年被美丽的容貌所贻误,想要梳妆,对着镜子又懒散了。承受皇帝的宠爱不在容貌,叫我如何修饰面容?春风和暖,鸟声悦耳,阳光高照,花影重叠。年年想起越溪浣纱的女伴,回忆一起采芙蓉的情景。【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主人公不是因为色衰失宠,而是没有被赏识过,诗人由此得出受宠幸并不在容貌的结论。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衬托出宫中生活的孤寂。这首诗写景抒情,真切感人,寓意深刻。此诗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篇2: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篇3:杜荀鹤唐诗《春宫怨》赏析

握手相看谁敢言,

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收宝货无藏处,

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

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

正是銮舆幸蜀年。

杜荀鹤诗鉴赏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年代的生动写照 。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銮舆西迁。各地地方军阀、地主武装拥兵自重并趁乱抢夺财物,迫害人民,到处发生着流血恐怖事件。在这些“乱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韦庄《秦妇吟》就写过官军的纵暴:“ 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 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而当年杜荀鹤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贵池 。唐时一称秋浦郡),遇 郡中发生兵变,郡守被乱军逐出,恐怖覆盖秋浦。诗人目睹这一切 ,忧心如焚。“ 诗可以怨 ”,或者说 “愤怒出诗人”。他写了这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落笔就描绘了郡中叛乱后的恐怖世相 。人们握手相看, 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这是一种极不正常、极为压抑的情况。对于它的原因 ,只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妙,暴力镇压的威慑,不待刀剑出鞘,已足以使人侧目。乱军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诗人的不安,尽在不言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人感到这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发。

“徧(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二句承上“军家刀剑”,直书乱兵暴行。他们杀人越货,全是强盗的行为。其实强盗还害惧王法,还不敢如此明火执杖,肆无忌惮 。“平人”即平民(避太宗 名讳改“民 ”为“人”),良民,岂能杀?更岂能乱 杀?“杀”字前着一“乱”字,则突出行凶者面目的狰狞,罪行的令人发指 。“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 刻地写出随着封建秩序的破坏,人的思想、伦常观念也混乱了。正常时期不怕王法的人,也应怕天诛。但天子威风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动摇了,恶人更成“和尚打伞”,为所欲为。

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寺敞坟,在平时会被视为极大的罪孽,恶在不赦,此时却发生在青天白日下。战争造成大破坏,于此也可见一斑,参阅以《秦妇吟》“採樵斫尽杏园花 ,修寨诛残御沟柳”,尤觉真切。诗人通过搜宝货、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等时事,生动地表现了满目疮痍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对乱军暴行的咬牙切齿。

怎么办?这是现实必然要逼出的问题。然而诗人不知道 。他也老老实实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 闲事 ,正值銮舆幸蜀年。”这象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带着九分伤心和一分幽默:这种局面,连一方“诸侯”

上一篇:教师作文精选2018:教育的意义下一篇:绛县交通综合执法业务培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