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演讲稿

2024-04-19

说教材演讲稿(精选6篇)

篇1:说教材演讲稿

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发展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本册书的内容标准):

本学期的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具体的内容要求为:

(识字写字)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积累汉字,书写整洁。(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作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口语交际)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综合性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说教材

三、首先我说一下本册教材教材的编排特点:

第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

第二、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三,重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第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科的整合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审美艺术与创新教育的统一。★

(二)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教材的编排体例):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2、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兼顾文体特点。

3.每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两部分构成。

4.课文分为“讲读(精读)、自读(略读)”,每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选材新、活,贴近学生生活。

5、文言与白话分编。

6.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有两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名家书法欣赏和语法知识。

(三)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册教材中阅读课文的内容结构的呈现:阅读课文分了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为传记和回忆录,第二单元是散文诗,第三单元是科学文艺作品,第四单元是有关民俗文化的作品,第五和第六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对于阅读课文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即

1、识记理解生字词。

2、体会文章丰富的语言,3、培养默读习惯,提高朗读质量,4、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

5、了解作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6、培养学生博爱的情怀。

★根据不同单元的文章在内容、写法或者情感等方面某些相同点,我打破按照教材安排,逐一教学的模式,(1)把第一和第四单元进行了横向整合。这两个单元大都是回忆性的叙事性散文,在教材的处理上都可以按照五个环节进行。即:

1、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自己概述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字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有了丰富了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阅读速度,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和结构。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这一环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自己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究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4、感悟思想内涵,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教学,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更深一层的把握课文主旨。

5、培养学生情感,例如,在《藤野先生》的学习中,由鲁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文本教学,学生于比较阅读中,不仅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方法,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

★(2)根据语言的凝练含蓄,节奏感和意境美,我把第二单元的散文诗和第五第六单元的古诗文进行了横向整合。在教材的处理上首先都注重朗读的教学,所以在第一个环节要指导学生读准、读熟课文,可以用自读、互读、齐齐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读熟的基础上积累字词,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品味抒情性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情境,用作者的激情和才华激起学生对祖国古今文字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例如,《海燕》作者用斗志昂扬的情感会在十六七岁孩子的心中注入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力量。再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学习作者在沉郁中的博大情怀和坦荡的心胸。在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交替阅读中,朗读积累贯穿于教学中,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融会贯通古今文化,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避免学习文言文的厌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文体的特点我把第三单元的科学文艺作品与上一学期的说明文单元进行了纵向的整合,在比中重阅读,上一学期的说明文,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的语言,而这一学期的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有散文、有报告文学、有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思考自然的启示,树立环保意识,四个环节达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读写结合:阅读课是一个吸收、汲取、收获、存储的过程,写作则是积累和存储的运用。在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可以立足文本,读写结合。关注教材,以读促写,以课文为引子作指导,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以写促读。

说建议

★教学建议:

1、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能自主认知、自主体验(入境、入情、入理)、自主操作,我认为语文课堂应以自主体验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文会心。在阅读教学中,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 “文”与“心”的契合点。,使学生能自主参与课堂,并在合作中交流探究。

+

2、文本与生本的结合: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文本的解读要有层次,对于孩

子的学龄段特点也必须解透,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才会有的放矢。

+

3、激情与活力的呈现:抓住语言文字本身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用老师的激情激

发学生的活力。

+

4、个性与知识的结合:鼓励个性化阅读与创新,但创新也要与阅读挂钩。

+

5、智慧与高效率的结合。

★评价建议:

1、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2、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3、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4、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片段等创设情境朗读,通过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光、参观附近的文物古迹、考察风俗民情,通过广播和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最大限度的使学生接触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会在实践与反思中努力寻找前进的方向,不断超越自己、更新自己。

篇2:说教材演讲稿

今天我要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关注民俗风情(节日、民间艺人……)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编写意图、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研说。首先来看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2.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4.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5.文明交际,综合学习。

(二)能力目标

1.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4.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今天所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

1、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培养语感

2、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的人性光辉。

3、学习本单元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4、学习揣摩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接下来我就当前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主要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几方面来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1、都是按专题组织单元,专题内部自成系统。

2、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3、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4、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

5、选取篇目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习。

6、教材内容安排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体现语文特点。

(二)教材编排体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编排主要是由“写在前面”、“阅读(6个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附录”几部分构成。

“写在前面”给学生亲切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阅读”包括略读、精读、资料链接、读一读、写一写、研讨与练习、综合性 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贴近生活,淡化技巧,强化学生的实践。“古诗文背诵”侧重积累背诵理解。“名著导读”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附录”主要是书法知识了解与语法知识。

(三)内容结构:第一单元主题是“人与自我”,二三四单元为“人与自然”,五六单元为人与社会。从教材的内容上都是围绕这三个主题来编排设计。人文性内容和工具性内容的统一,都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并且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各个环节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各自的发展空间。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本单元一共五篇文章,均属于叙事散文,单元的重点、难点:

1、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掌握此类文章的写法。

2、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

3、赏析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4、感受民风民俗,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所选的这几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为:

1、主题相同,内容宽泛。

2、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以“学会读书”为主线,统摄读、写、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

《云南的歌会》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端午的鸭蛋》以平淡悠然的笔调,津津有味地介绍了高邮的端午习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以及端午的鸭蛋(挂鸭蛋络子)。表现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充满了生活情趣。写作特色是结构精巧,语言平淡有味。《春酒》是一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通过对“春酒”“会酒”等风俗的神情叙述,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接下来是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学生理解,建议学生查找资料。教师可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如搜集云南民歌、吆喝的声音等。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贯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语文与实践语文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安排学生搜集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来历及相关的诗歌。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学生主体;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同学六人一组,为了保证人人有事干,六人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分工(即组织者、记录者、搜集材料者,展讲者)获胜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学习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倡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其次,评价建议:结合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对学生每堂课的预习、课堂展示课堂达标等情况做好量化记录。阅读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阅读,能表达,能欣赏,会积累。在写作评价中,能储备写作资料指导学生写好随笔,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能修改自己的作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主要举行民间风俗展示活动,多角度,有创意地表现内容,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注重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的评价。

最后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内资源,课内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满激情,用自身体验到得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这一层面资源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感染力。班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都是有效地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运用好,教师可以省去不少的“教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学生获得社临其境的感受,赏析作品中的精美语句。合理开发课外资源。创造条件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的理想课堂:让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设计新颖,教学程序应当是有条不紊的,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气氛轻松活泼,教学内容厚重丰满,力求课堂的有效,并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相长,充分展示语文魅力,课堂内容是拓展的、延伸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享受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研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发展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本册书的内容标准):

本学期的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具体的内容要求为:

(识字写字)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积累汉字,书写整洁。(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

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作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口语交际)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综合性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说教材

三、首先我说一下本册教材的编排特点:

第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

第二、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三,重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第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科的整合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审美艺术与创新教育的统一。

(二)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教材的编排体例):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2、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兼顾文体特点。

3.每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两部分构成。

4.课文分为“讲读(精读)、自读(略读)”,每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选材新、活,贴近学生生活。

5、文言与白话分编。

6.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有两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名家书法欣赏和语法知识。

(三)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册教材中阅读课文的内容结构的呈现:阅读课文分了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为传记和回忆录,第二单元是散文诗,第三单元是科学文艺作品,第四单元是有关民俗文化的作品,第五和第六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对于阅读课文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即

1、识记理解生字词。

2、体会文章丰富的语言,3、培养默读习惯,提高朗读质量,4、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

5、了解作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6、培养学生博爱的情怀。

★根据不同单元的文章在内容、写法或者情感等方面某些相同点,我打破按照教材安排,逐一教学的模式,(1)把第一和第四单元进行了横向整合。这两个单元大都是回忆性的叙事性散文,在教材的处理上都可以按照五个环节进行。即:

1、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自己概述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字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有了丰富了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阅读速度,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和结构。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这一环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自己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究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4、感悟思想内涵,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教学,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更深一层的把握课文主旨。

5、培养学生情感,例如,在《藤野先生》的学习中,由鲁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文本教学,学生于比较阅读中,不仅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方法,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

★(2)根据语言的凝练含蓄,节奏感和意境美,我把第二单元的散文诗和第五第六单元的古诗文进行了横向整合。在教材的处理上首先都注重朗读的教学,所以在第一个环节要指导学生读准、读熟课文,可以用自读、互读、齐齐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读熟的基础上积累字词,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品味抒情性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情境,用作者的激情和才华激起学生对祖国古今文字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例如,《海燕》作者用斗志昂扬的情感会在十六七岁孩子的心中注入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力量。再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学习作者在沉郁中的博大情怀和坦荡的心胸。在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交替阅读中,朗读积累贯穿于教学中,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融会贯通古今文化,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避免学习文言文的厌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文体的特点我把第三单元的科学文艺作品与上一学期的说明文单元进行了纵向的整合,在比中重阅读,上一学期的说明文,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的语言,而这一学期的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有散文、有报告文学、有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点。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思考自然的启示,树立环保意识,四个环节达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读写结合:阅读课是一个吸收、汲取、收获、存储的过程,写作则是积累和存储的运用。在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可以立足文本,读写结合。关注教材,以读促写,以课文为引子作指导,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以写促读。

说建议

★教学建议:

1、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能自主认知、自主体验(入境、入情、入理)、自主操作,我认为语文课堂应以自主体验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文会心。在阅读教学中,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 “文”与“心”的契合点。,使学生能自主参与课堂,并在合作中交流探究。

+

2、文本与生本的结合: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文本的解读要有层次,对于孩子的学龄段特点也必须解透,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才会有的放矢。

+

3、激情与活力的呈现:抓住语言文字本身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用老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活力。

+

4、个性与知识的结合:鼓励个性化阅读与创新,但创新也要与阅读挂钩。+

5、智慧与高效率的结合。

★评价建议:

1、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2、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3、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4、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片段等创设情境朗读,通过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光、参观附近的文物古迹、考察风俗民情,通过广播和网

络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最大限度的使学生接触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3:“力和机械”说教材

一、单元主题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三种常见的力;二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及作用效果。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会用: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2.会使用杠杆等简单机械。

通过解读课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会用”上。根据我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下面对本章的知识结构进行剖析。

知道: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2.重力的由来、方向及它

二、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特点:采用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层层递进,螺旋展开。

在前面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三种力,然后又以力的知识为基础,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对于简单机械,由于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教材通过对杠杆的学习,以“学生自己探究”和“科学世界”的形式展示滑轮、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及应用。本章的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而,这章可以说承上启下,起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本章共分为5小节:“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杠杆”“其他简单机械”。教材在安排上从实际探究需要出发,首先介绍了弹力及弹簧测力计的内容。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学习重力和摩擦力做了准备。讲“重力”一节时是从万有引力引入的,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使用到了弹簧测力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应用。讲“摩擦力”一节时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简单机械”时将杠杆、滑轮和滑轮组作为重点,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本单元中节节都有探究。

教材编写的特点:

1.内容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现代生活。

2.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每一节都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

3.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形式活泼。

三、教学方式与策略

我校的教学特色是“点题导学法”。“点”是教材知识点,“题”是指有效问题,“点题导学法”就是将知识问题化、考核试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我采用的策略主要有:

1. 妙用情境导入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有效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比如:讲“杠杆”一节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羊角锤、剪刀、筷子、指甲刀、天平等体会使用它们时有的会省力,有的会费力,有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从而在引起他们强烈求知欲的同时,也为杠杆种类的学习埋下伏笔。

2. 巧设探究突破难点法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较简单,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是本章探究的难点。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通过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墨水瓶、橡皮等文具自制一个杠杆,体会杠杆的平衡不单纯由力或力臂决定,而是由它们的乘积共同决定的,从而突破探究难点。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由于在测摩擦力大小时很难匀速、水平、直线拉动物体运动,所以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物体,改为拉动木板,使木板与物体相对运动;在探究后设疑:如果只给你两个物块铁块和木块,如何探究它们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要求除上面所给器材外自选器材进行探究。由于这个探究用时不多,我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笔袋(带笔)、弹簧测力计、桌布等进行探究。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延展。在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利用手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也正是编者的意图。通过采取上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能较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黑河市近3年的中考题,将“力和机械”部分的考查情况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对本单元内容考核难度降低,考查题型多以选择和填空为主,2010年试题分值有所增加。这是与中考命题指导思想一致的。

篇4:你会“说教材”吗

从活动实际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来看,参加达标的美术教师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在活动前均做了积极认真的准备工作,大部分教师在“达标”活动中表现优秀,此次活动带动了我区教师研说教材的热情,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使教师更理性地研说教材,我们在活动结束后组织了“评说教材”研讨交流,针对教师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共性及个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个别人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说教材”。表现为:与“说课”混淆,如在说“教材内容”时具体到说每一课自己是怎样教的、学生怎样做的等。虽然“说教材”和“说课”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相同,但是二者所说的对象和内容却是不同的。“说教材”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或一个领域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要达成的教材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教学的建议、评价建议等)。而“说课”主要阐述的是对某一课的分析及设计(包括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

教师对所说教材内容不熟。表现为:“读稿子”或“背稿子”。例如: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稿不离手、眼不离稿,从头念到尾;有的教师虽然不看稿子,但磕磕巴巴的不熟练,中间反反复复,这样的教师在我们此次活动中“达标”的机会都很小,为什么呢?因为“说教材”突出的是一个“说”字,要真实而自然地反应自己对教材是怎么理解,怎么做的,切忌“读”和“背”。“读”和“背”说明对教材不熟、研究的不透,对所说内容思路不清,心中没数,也就不能娓娓道来。“说教材”者要对所说教材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这里强调的是“反复”,不是一遍两遍,这样才能将教材熟记于心中,才能“说”的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知识树”制作不科学不合理。表现为:或以大篇幅文字呈现、或条理不清。例如:有些教师将所说内容以大段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知识树”中,以此来达到脱稿的目的,实则照本宣科。教师所说的教材内容要通过“知识树”(或“知识链”、“图表”等)演示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教师制作“知识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的过程,因此,语言要精炼概括,要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出现,且“知识树”上内容的展现要与所说内容同步,说到哪里呈现到哪里,不要“一棵树”上所有的内容同时出现,没有次序感。

在说“教材内容”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最应该引起教师注意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美术教材来谈谈“说教材”说什么?怎么说?

(一)说“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这里所说的“‘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并不是“课标”内容的简单再现,有些教师对这一环节不理解,以为照搬“课标”就可以了,没有把“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谈,以至于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两位教师所说教材属同一学段,所说版本和内容均不同,但是他们对这一环节内容的阐述却是相同的。因为“课标”是一个对教材的编写提供导向性的文件,它适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如现行的美术教材版本就有11种),它从整体上制定出课程要达成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不具体到每册教材。

例如:“美术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至9)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它是比较笼统的,适合于整个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在“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而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教材的内容呈现又各不相同,因此,此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标》所提出的标准,结合自己所说教材内容来确定要达成的教材目标。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要求说清所教版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有些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是编写意图、什么是编写体例,对此环节的阐述比较混乱。

例如:人美版教材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科目编制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去做、去表现……本册教材共有23课,分为四大领域,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接下来列举具体的课题名称)。

很明显,案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更没有搞清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编写意图简单地说就是指导教材编写的一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决定教材的特点。教材编写体例指的是教材的编排、组织形式。虽然此环节不是“说教材内容”的重点环节,但是,书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都不是随便上到书本上去的,若不能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就不能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对此环节的把握就比较好,理解透彻,条理清晰。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编写意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在活动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编写体例:教材以单元式设计,以学习领域设计具体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作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设计单元内容,主副线穿插并行,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图片包括:名作欣赏图片、学习活动图片、教学辅助图片、学生作品图片等。文字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导入语、活动提示、作业题。

(三)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相互逻辑关系。

要求教师说清所说教材内容都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不但要从横向(按所说教材的知识序列)上谈,还要从纵向(所说教材在学段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上说清知识间的整合关系。这一环节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若对教材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那么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的阐述就比较肤浅。

例如: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材共包括24个课题,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共有11课,分别是《添画》《和妈妈在一起》……其中《出壳了》等11课属于绘画课,《和妈妈在一起》属于雕塑课、《拓印树叶真有趣》属于手工课,绘画课主要通过用彩纸、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学习添画方法,了解线的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雕塑课通过揉、捏、搓、压等方法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的表述只是单元课题和课时课题简单罗列,内容空洞、抽象,分析也只是用了些笼统的套话。中间还掺杂着要达成的目标。这一环节是“说教材”的重点环节,并不是翻翻目录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才能将知识结构阐述明白。

有些教师对此环节把握非常好,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分析透彻,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共设5个单元,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为“多彩的学习生活”,共3课,包括:一、优美的校园。 主要知识内容有:1.对校园印象的感受;2.研究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3.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的学习和表现运用。二、校园伙伴。 主要知识内容有:1.学习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知识及动态人物重心的变化;2.用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人物全身姿态写生练习。三、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主要知识内容有:1.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的研究、讨论与学习;2.在一定场景中表现成组人物及情节的主题绘画创作。从横向上看,本领域三课知识内容相互关联,前两课对绘画透视、构图、人物动态写生的学习,为第三课的绘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第三课的绘画创作将前两课所学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前两课学习较好的总结和运用。从纵向上看,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作为整个初中美术教材体系的起始部分,对以后初中阶段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本册教材对透视原理、构图知识、人体比例知识及人物写生、线条的初步运用等知识的学习,到七年级下册对构体的练习、线条在造型中的运用,乃至到八年级的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线条的不同风格的绘写等,所学知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不难看出,对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知识、技能的掌握,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建议。

在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结合“课标”并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这里强调的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笼统阐述,例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建议多运用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上案例中对教学的建议就比较“泛”,没有针对性,本环节一定要结合所说教材内容来谈针对重点如何解决。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本单元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古今中外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为此,建议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多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作品或让学生课前多搜集相关题材的作品,拓宽视野。可采用对比分析、问答结合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

(五)说评价建议。

要求教师能说出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多数教师在此环节比较关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作业,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其实就美术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对教学进行评价。例如,针对教材内容,组织相关课外活动、比赛、展览等,看学生的参与表现、协作、最终效果等,对教学作出阶段性评价。不论是哪种评价,都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加强“形成性”评价。

总之,“说教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在创造高效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标》精神是前提,吃透教材是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关键。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让“说教材”成为教研的常态,就一定“会说教材”,“说好教材”,更会“用好教材”。

E-mail:114153580@qq.com

篇5:说教材演讲稿1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下面

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本册教材。

一、说课标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段语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

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把握好课标,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在走进知识的森林后,能知道森林有多大,出路有几条,哪条是最近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维度目标来看课标对本册书的基本要求:(知识树)

1、知识和能力

首先,文体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古今中外戏剧、宋词、杂文随笔、人物传记的基本特征

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其次,鉴赏能力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鉴赏戏剧、宋词等文体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其艺术特

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最后,表达能力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描写、议论方面的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2、过程与方法:

这一方面,我们从赏析、领悟、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质疑解难”“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五个小的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把握好课标,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在走进知识的森林后,能知道

森林有多大,出路有几条,哪条是最近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说教材的编写特点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体现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两个方面

1、编写意图

教科书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课标提出的课程理

念,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等。教材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际,更加

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属必修第四个模块,同其他各个模块一样,本册教材也由阅读鉴

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组成。具体内容,大家可参见大屏幕

三、说教材内容结构(知识树)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

和运用。而从选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传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

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品味和赏析。

第一单元的戏剧主要从戏剧情节、人物语言、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最突

出,曲词也最为精彩。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希望借此可以完整地看到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因而也更感人;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剧作情节之紧

凑、结构之巧妙。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应该是更为合适的。

《雷雨》是经典课文,情节张弛有度,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戏剧性很强。

《哈姆莱特》这次是新入选教材。课文节选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

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多变,并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

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同样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选的都属于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而没有选现代派戏剧,比如在上一套教材里选过的《等待戈多》。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戏剧固然在思想内

涵独到、表现方式新颖上有它们的长处,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比不上传统的、古典的戏剧更能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本册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接受层

次与接受能力。

第二单元选取的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

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这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各异,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者能

从中获得多种欣赏、审美体验。如《雨霖铃》和《醉花阴》都是偏于婉约、阴柔风格的作品,内容上也相近,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而前者尽力铺叙,抒情淋漓尽致,后者则点到

为止,欲说还休。又如苏轼、辛弃疾虽然都被看作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拿苏轼的《赤壁

怀古》和辛弃疾的两首词相比较,不难体会到,前者飘逸、洒脱,而后者沉郁、悲凉。

在此,我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部分进行了整理,人教版必修教材五个模块

中共有四个诗歌单元,分别是:

必修一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

必修二第二单元: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必修三第二单元:感受与共鸣(唐诗)

必修四第二单元:情思与意境(宋词)

我将教材中这四个单元的导语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下表:

歌体裁虽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必备的三个要素:诗歌鉴赏活动的对象、鉴赏方式及鉴赏活动涉及的相关知识经验。

鉴赏活动的对象:意境、意象、诗意,思想,情感、情趣,语言,节奏、声律

鉴赏活动的方式:朗读、诵读、吟咏、背诵,领悟,想象、联想,理解、联系

鉴赏活动的相关知识经验:个人经验、文化常识、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知识

而本册书第二单元关注的学生鉴赏活动分别是(打了红字部分)

第三单元是杂文和随笔。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种划分法,整套教材现代文

部分有两个单元是属于论述类的,其中之一就是这里的杂文和随笔单元。这个单元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杂文,另外课文属于随笔。

论述类文章往往有开启读者心智的功效,对读者的思想乃至行为发生影响。如《父母

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于父爱、母爱的分析,又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对于“思想”的重视和强调等,都是能引发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如果学生的思考范围、思考深度不仅仅限于理解文本本身,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快速提高。

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其中前三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也更强。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如写他在秦国朝廷上“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在渑池会上,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苏武传》在表现人物时则重视语言描写。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卫律、李陵两人先后劝降苏武,在言语交锋中,突出表现了苏武坚持气节,忠于国家,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崇高精神。同样是人物传记,《张衡传》的写法与前两篇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多运用叙述,而少描写。此外,《张衡传》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常杂有作者的评论性的语言,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使本文带有评传的色彩。(做一个表格)

2、表达交流

必修四模块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

力。经过模块三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了。但要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来,则需要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必修四的写作部分就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训练。

3、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意在让学生对某一两位文学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他们的著作,从中获得艺术的、精神的滋养,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他们的风采。

“影视文化”是和阅读鉴赏部分的戏剧单元相呼应的。之所以设计这个专题,主要是因

为欣赏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语文又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分析、去欣赏。

4、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美学家朱光潜著的《谈美》。莎士比亚戏剧是和“阅

读鉴赏”部分中《哈姆莱特》一课相呼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完《哈姆莱特》后,就把这一项阅读任务布置下去。莎士比亚的剧作很多,教师可从他的有代表性的悲剧和喜剧中挑出几部来,再让学生选择阅读其中的两三部。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可主要放在把握人物形象和欣赏剧作的语言上。

《谈美》是专为青年读者写作的。书中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讲道理,用语平易亲切,精要

好懂,完全适合高中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本美学小书,学生能够获得高雅的审美趣味,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四、说教学、评价建议

1、教师教学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落实课标要求。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去把握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注重知识的融合,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戏剧单元以后,尽可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然后让学生把

这首词改编为单本剧,从而更好地掌握戏剧、宋词的文体特点及它们表现手法的区别。

其次要二度开发教材,整合课程内容。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二度开发教材,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例如,在进行必修四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了这样的开发、整合:(1)精讲《拿来主义》,解决议论文读写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问题 ②重视论点提出的过程 ③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 ④使用纠偏纠错法展开论述 ⑤介绍几种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2)自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和《短文三篇》,以“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为探究话题,引导学生对“生命”、“思想”、“信念”和“爱”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设计,在尊重了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以扎实的单篇教学(《拿来主义》)为基础,打通阅读和写作,设计了综合性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同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教师根据自已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处理文本之间的主次、轻重、详略、取舍等多重关系,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也使文本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

广阔的天地„„”综合性学习要十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案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帮助每个学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等。

2、就教学评价方面来说,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即时作出评价。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能给予肯定并适当引导促进提升;对错误或偏离语文学习的表现或不够全面的回答,能给予引导和点拨;对极具个性化的回答,能给予鼓励,并探究其是否合理。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整体性与综合性,课堂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必须认真及时地批改相关作业,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不足,并认真记录,及时总结。对让学生互评互改的作业,教师应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在全班及时交流。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

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成果。过程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成果呈现要多样化,如研究报告、小报、辩论会、展览等。活动中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教学资源与选用情况

《教师教学用书》(含教学光盘)

《人生的智慧》(必修4)

《演讲与辩论语文读本》

《先秦诸子论著选读 语文读本》

提供互联网资源:通过人教网http://.cn/xb_sxzz,提供丰富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资源

篇6:“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数学广角》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是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甲乙“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能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数学广角》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将具体问题“数学化”,从纷繁的观察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教学模型。

本单元教学主题《数学广角》包括

1、把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

2、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编写意图:教材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食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支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支铅笔”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这个问题用“抽屉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课时安排:3课时。编排体例: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会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证明,如:70页的做一做。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应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事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第一课时《数学广角》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流程:

(一)有趣数字,游戏导入

游戏:让学生任意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十一位数,体验肯定至少有两个数位上的数字是重复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发现问题,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四人一组,由组长将四本课本分到其余三个人手中。要求:是每个人手中的课本尽可能的少。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经历了思考分析之后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分法,同时初步在头脑中形成“总有”和“至少”的含义。由于所有组所得答案一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由此激起了学生更近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探究新知,总结原理

1.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组都是总有一个同学手中至少有2本课本呢?现在我们就来重新研究。

2.通过例1,让学生重新分组论证,并记录下论证过程。3.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学情预设】: 第一种:列举法

学生列举各种不同的方法。(共有4种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文具盒中至少放2枝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2枝铅笔。

第二种:假设法。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铅笔,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

第三种:数的分解法

将4枝铅笔分到3个文具盒中,实质是将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2的。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4.揭示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会怎么样?你还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吗?说明理由。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并总结归纳出原理】

(四)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此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要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解决了开始的写数游戏后,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使学生对抽屉原理的应用更加灵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上一篇:团队领导与艺术管理下一篇:刚恋爱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