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说教材演讲稿

2024-04-21

研说教材演讲稿(精选6篇)

篇1:研说教材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工业街小学的语文教师袁成渊。研说教材活动在我区已经开展一年多了,我们幸福地享受着活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喜悦,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彼此关爱。

一、导入。

生活中,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受,就会发现人世间的亲情、友谊和爱。人这一生需要关心,需要呵护,需要温情,更需要爱。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感动,使我们超越梦想,放飞希望。

今天我要研说的内容是感受真情,来自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纵横联系,说教材。

冀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更加讲究知识、能力、情感的不断深入,层层递进。在所有的文化主题当中,至爱亲情占的份量最重,它伴随着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活。

第一学段以亲情关爱为主题。或者以童话的形式,或者以诗歌的形式,浅浅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伙伴与伙伴之间的真情。直白的语言传达给孩子们的是爱与被爱的温馨。

第二学段以感受真情为主题,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丰富。我们要幸福地享受亲情与关爱,同时还要懂得什么是爱。其中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这一单元主题,告诉孩子们要与动物朋友们和睦相处,更好地诠释了爱是分享,爱是付出,爱需要奉献。

第三学段,从孩子们身边的友爱亲情过渡到人与人之间的大爱。教材内容进一步加深,情感价值得到了升华,我们不仅要爱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还要爱生活中的所有,有爱心的人永远懂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情感价值,都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三年级下册教材有六个主题单元。三月春天伊始,就让我们乘着春风学习第一单元,走进春天,孩子们陶醉了,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第二单元安排了探索与发现,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第三单元,感受真情。承接前两个单元的亲近大自然,又为后面四五单元的理性分析作了铺垫。多么巧妙地衔接呀,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将带着浓浓的情学习第四单元——儿童生活,第五单元——生活哲理。“因我有情,以我观物,故万物皆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册书以孩子们喜欢的安徒生及他的作品收尾,既读作品,又读作家。整册书学完了,不知不觉已将学生领入了文学的殿堂。

感受真情这一单元包括三个版块的内容。其中第一版块是课文。一把《倾斜的伞》,让我们感受到雨中外公对“我”浓浓的爱以及“我”对外公的感恩、回报。让学生从“司空见惯”中悟出真谛,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伙伴》讲述的是猎人、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对于现在 “只 1

知有己,不知他人” 的独生子女来说,有着人生指导意义。《信任》介绍了我们在桃林里自采桃子的故事,充分感受到了被主人信任的快乐。由故事谈感受,品味人生,享受被信任的幸福。《金色的蒲公英》有着借事喻理的意图,妈妈教育女儿采取了借物喻人的形式。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本单元,所看中的不仅仅是文章揭示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巨人的花园》则以花园的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是孩子们为花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春意,从而认识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五篇课文按照精读——略读——精读的顺序排列。精读课文前后各两篇,略读课文在中间。学习精读课文就是以“积累、感悟、运用”为核心,通过学习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利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学习略读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升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和补充。最后再回到精读课文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编排这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增大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充分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阅读链接由四个版块构成:从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我们可以寻觅到爱的踪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爱的存在。“春蕾计划”讲的是中国儿童基金会救助贫困地区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打开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爱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扎根。欣赏刘墉的《玉兰花》。进一步体会分享的快乐,使学生感受到爱就在自己的身边,爱伴随他们长大。归纳爱是什么,将学生对爱的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阅读链接的编排意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名人名作有更多的了解、提高欣赏能力)

综合学习有五个部分的内容:我的采蜜集《小雪花》与本单元的主题密切关联,小雪花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是极富爱心的。读读背背为我们提供了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让我们体会到追思先人的内心情感,余味无穷。口语交际,关注的是学生的班集体生活,他们以“让我们的大家”更美好为主题,出谋划策,其实表现的是我对班集体的奉献。小笔头是写一件最难忘的事,所谓难忘,就是因为我的情感被震撼,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记。最后安排了漫步书林,让学生在软笔书法中运用临帖。主要介绍一些浅显的书法常识,意在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兴趣。(通过综合学习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二、对照课标,定目标。

(一)本单元知识与能力目标是:

1、正确认读37个生字,掌握5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是课标对本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是落实课标对本学段阅读的要求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有效整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情读、品读、角色读,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这是落实课标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

体会亲人之间、伙伴之间进而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暖的真情。教育学生懂得被爱,学会爱别人。(这是课标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

三、有效整合,说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整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爱的情感线”将五篇文章连缀起来。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每一篇都能给人以感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授课时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首先我利用两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真情。

识字写字教学原本是一杯“苦涩的咖啡”,情趣是“一勺糖”,在“苦涩的咖啡”中加“一勺糖”,学生就急着“喝加糖的咖啡”。所以说无论在哪个学段,识字写字教学都要充满情趣化。比如:本单元当中逢、透、递、巡、逻、适都是走之旁的字,学生通过整合,脑海里出现的是知识系列,感受到的是清清楚楚的线条。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意思,接下来让学生把五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或采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或采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一篇课文讲授阅读方法,然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其它四篇课文,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作铺垫。

2、口语交际,小练笔、小笔头也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了《倾斜的伞》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温暖和快乐,让他们身在福中知福。学了《伙伴》一文,让孩子们说说他的伙伴是谁,曾经为伙伴做过哪些事。学了《信任》就要谈一谈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被信任或相信他人的事例。学了《金色的蒲公英》就要向家长讲讲这个故事,既复述了课文,又可以提示和帮助家长提高对子女教育的艺术。学了《巨人的花园》,自然要让孩子们和巨人一起重新设计一个告示牌,感受分享的快乐。然后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让我们的大家”更美好。这样的口语交际,因为学生有文本内容作参考,很有的说,而且有共识,也有不同的感受,便于落实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把口语交际的内容都作为小练笔写下来,学生就不会因心中无物而苦恼,孩子们会期盼着写作文。习作就不再是孤立地训练,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水到渠成。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童年书架》是语文教材的补充阅读材料,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相对应的阅

读链接。学了《倾斜的伞》就要读一读《冰淇淋女孩》;学了《伙伴》就要读读《佛心》、《蜻蜓》、《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学了《金色的蒲公英》就不能错过《往事》、《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一路放歌》;学了《巨人的花园》一定要读《百家饭》;学了《信任》自然要读《伞》。

另外,还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结识名家,学习名篇。比如这个单元学完了,就要读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还有《藏羚羊的跪拜》,这些都能触动孩子们的情弦,将爱传达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三)学习方式的整合。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欣赏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当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读出其中的味道,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倾斜的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已变为一片墨绿色,绿得那样深。望着外公,外公头顶上本来也应该是墨绿色的天空,现在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可爱的孩子们在品词析句中明白了“我”当时的心情,“我”为什么惊讶?那是因为“我”头顶的天空本应是灰蒙蒙的,在我不经意间,被那把大伞罩住了,其实罩住我的是外公的爱,绿有多深,爱就有多浓。外公头顶的那“一半灰蒙蒙”也是外公对“我”的爱,为了我外公宁愿淋湿自己。然后整合下面一段文字,感受我对外公的感恩、回报。

每一课当中都有这样的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便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了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三)多元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不能只以分数论成败,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乐意写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读懂文章,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甚至能礼让同学、孝顺父母……这些都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五、总结。

办教育就是办一种志存高远的文化,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只有教师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才能构建理想中的课堂:以情感为纽带,以情景为亮点,知识融入艺术,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思维为核心,这就是我追求的五彩斑斓的阳光课堂。

篇2:研说教材演讲稿

逸夫小学汪美琴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逸夫小学的语文教师汪美琴。

今天我要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教材的目标意识、导学功能和开放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情感价值,都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一脉相承。

四年级上册教材有八个主题单元。九月伊始,就让我们乘着秋风学习第一单元,走进自然奇观——钱塘江大潮,孩子们被震撼了,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第二单元安排了观察与发现,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第三单元,中外童话。承接前两个单元的亲近大自然,带领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进一步感受童话魅力。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将带着浓浓的兴趣学习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体会大师们不同的语言风格。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第六单元,人间真情,“因我有情,以我观物,故万物皆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的课文将深深拨动孩子的心弦。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第八单元科技成就。带领孩子们领略科技的神奇,学习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每一组课文按照导语、课例(两篇精读,两篇略读)、词语盘点、语文园地的顺序排列。语文园地中又有固定栏目和机动栏目。课文按精读——略读的顺序排列。学习精读课文就是以“积累、感悟、运用”为核心,通过学习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利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学习略读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升阅读能力。

二、对照课标,定目标。

(一)第二学段阶段目标

独立的识字能力

一定速度的默读;探究性阅读

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二)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册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

1、认读200个汉字,其中要求会写的200个。

2、硬笔楷体、整齐,写好钢笔字。注意字的结构。

阅读

1、体会感情。

2、朗读默读结合,注意阅读速度。

3、学习方法。

口语交际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文明交际

习作

1、学会写叙事、想象作文。

2、40分钟完成至少400字作文。

3、自改、互改作文。

综合性学习

1、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

2、培养独立活动能力

三、有效整合,说建议。

(一)教材内容的整合。

以第三单元为例,“爱的情感线”将四篇文章连缀起来。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每一篇都能给人以感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授课时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首先我利用两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真情。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意思,接下来让学生把四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或采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或采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一篇课文讲授阅读方法,然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其它几篇课文,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作铺垫。

2、口语交际,小练笔、小笔头也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了《巨人的花园》,自然要让孩子们和巨人一起重新设计一个告示牌,感受分享的快乐。然后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让我们的大家”更美好。这样的口语交际,因为学生有文本内容作参考,很有的说,而且有共识,也有不同的感受,便于落实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把口语交际的内容都作为小练笔写下来,学生就不会因心中无物而苦恼,孩子们会期盼着写作文。习作就不再是孤立地训练,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水到渠成。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新阅读》是语文教材的补充阅读材料,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相对应的阅读链接。学了《巨人的花园》一定要读《格林童话》;学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一定要读读中外伟人的故事。

另外,还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结识名家,学习名篇。比如冰心的《繁

星•春水》,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还有《藏羚羊的跪拜》,这些都能触动孩子们的情弦,将爱传达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三)学习方式的整合。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欣赏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当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堂的小组合作,分享收获,从而精读课文,读出其中的味道,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 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白血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的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却是在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在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臵之度外。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每一课当中都有这样的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便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了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四)多元评价,扬起自信的风帆。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将通过自评、师评、互评、家长评、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

我们不能只以分数论成败,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乐意写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读懂文章,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甚至能礼让同学、孝顺父母……这些都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五、总结。

办教育就是办一种志存高远的文化,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只有教师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才能构建理想中的课堂: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情景为亮点,知识融入艺术,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这就是我追求的五彩斑斓的阳光课堂。

篇3:研说教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让学生形成顺藤摸瓜之势。这种有序提出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 使学生的学习仿佛登山, 过了一峰又一峰, 攀登兴致越来越浓。其间, 教师可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 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 使其思维纵深拓展, 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五、提问需教育机智

老师之“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之“学”。课堂提问重在引领学生学习, 而不是要把学生问倒, 更不能把提问当做课堂点缀, 创设所谓“师生互动”的热闹场景。教师的提问需适时、适当、适度, 能随机应变, 富于教育智慧。教师是否适时发问,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过早发问, 学生内心茫然, 容易导致冷场;过晚发问, 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 提问毫无价值。

当然, 教师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据其思维特点来精心设问和发问。问不在多, 而在于问的巧, 问的趣, 问的有价值,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 教师的教育智慧还在于处理突发状况的灵活性和教育的艺术性。教师应能根据具体课堂的瞬息万变, 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 灵活应变, 真正因材施教。

六、提问应具教育性

教师课堂提问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教学理念, 规范教学行为,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教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感悟意义

研说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是教师

的育人过程, 这其中应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 老师的提问要富有民主性, 应面向全体, 同时因人施问, 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提问,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以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对话;提问后注意倾听, 多些期待、赏识、鼓励;要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巧妙地因势诱导, 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

“问”的直接目的是“答”。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必须及时进行评价, 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肯定对的, 修正错的, 这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 教师的提问还要刻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生学会质疑, 并尝试答疑。现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索取”知识。教师要通过教学提问, 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 课堂提问有诸多学问。教师要用提问开启学生的智慧, 启迪学生的思维, 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 使学生长见识, 出真知。“问”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上好课的必要前提,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研说教材”活动的目的所在。因此, 要想说好教材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只有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真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说的有理有据, 才能说的明白, 说的透彻。研说教材重在“研”, 而不是“说”, 尤其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及其评价方法的选用, 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等要“研”透“说”清。这样才能促使教师明确目标, 杜绝无效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实效, 构建高效课堂。

二、学习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是目前中、小学的热门话题。王敏勤教授提倡老师要“煮”教材, 煮熟煮透。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三大途径:一是通过“说教材”活动, 引导、促进教师透彻、精准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探讨高效课堂模式, 优化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通过写“课例分析”, 认真反思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以不断完善, 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点。

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 都要把握本课程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高屋建瓴, 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课程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都拿到手, 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 写出教材分析。并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 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 (或画到黑板上) , 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工作不能一遍完成, 要反复讨论, 烂熟于心。

“知识树”是“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手段, 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 亦即“用知识树绿化课堂”。其形象直观、脉络清晰, 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 不仅在“说教材”时用, 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 形成知识林。若是黑板临时板书, 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即可;若用电脑制作课件, 一般要用ppt模板, 操作便捷。

三、实践探索

(一) 行政助推

1.通过向专家学习, 明确了研说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2010年, 颁布实施《宣化区中小学推行“研说教材促教师专业成长”活动的实施方案》。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突破口, 深入理解课标的要求;以单元、章节或一册教材为单位, 以“画知识结构图、说教材、同课异构、写课例分析”为切入点, 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形成结果三个阶段实施。

2.推行“说教材、说课标全员达标晋级工程”。我们一是制定了各学科研说教材评价标准, 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辅导, 帮助学校树立“研说教材”典型, 组织全区各学科研说教材评比活动。二是采用行动推动手段, 实行教师全员参与, 人人达标, 并将研说成绩和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挂钩, 使研说教材活动扎实开展, 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骨干引领

各学科成立“和谐学习法”中心组, 成员由3~5位骨干教师组成, 学习王敏勤教授的讲座和相关文献, 观看报告录像及说教材优秀案例录像, 理解、掌握“知识树”的价值精髓。我们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 了解编者的意图, 理清逻辑线索, 整合学段知识, 把握教材体系, 画出“知识树”;二是组织教师开展“说教材”活动, 使教师熟悉、掌握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 梳理出知识结构, 形成连贯的有机整体。

(三) 分步实施

1.开展“我与名师有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一方面深入学校, 课堂调研, 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 或与名师同台执教, 或向专家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 面对面与名家就其教学环节的个性化设计以及低效环节的再设计等问题进行交流, 突出三个关注点:关注课中训练的有效性、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一个教学片段的具体指导 (如何由不清楚到清楚、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等) 。这样, 通过专家引领、同台执教、学访交流, 营造了学习、帮扶的良性教师群体文化氛围, 从而使教师互相帮助, 你追我赶, 取长补短。

2.组织开展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活动。我们下发了《宣化区中、小学高效课堂评价表》, 全面推动了高效课堂建设。例如, 创建了区域性的“读、悟、拓”的语文课堂高效模式, “引、探、创”的数学课堂高效模式和“境、知、行”的英语课堂模式。

(四) 全面提升

历经了多次研说教材观摩、评比活动, 我区教师切身感受到了研说教材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只有深入领会课标, 认真研读教材, 全面研究学生,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真正带领学生到达理想彼岸。研说教材活动, 使我区取得丰硕成果: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和谐杯”说教材竞赛, 有78人获一等奖, 三次获优胜集体奖;2012年, 成功承办了“和谐杯”第三届全国说教材、说课标大赛, 宣化区四所中学荣获团体金牌奖;连续两年参加全国“我的模式我的课”活动, 小学、中学9个学科教师均获一等奖。

篇4:你会“说教材”吗

从活动实际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来看,参加达标的美术教师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在活动前均做了积极认真的准备工作,大部分教师在“达标”活动中表现优秀,此次活动带动了我区教师研说教材的热情,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使教师更理性地研说教材,我们在活动结束后组织了“评说教材”研讨交流,针对教师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共性及个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个别人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说教材”。表现为:与“说课”混淆,如在说“教材内容”时具体到说每一课自己是怎样教的、学生怎样做的等。虽然“说教材”和“说课”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相同,但是二者所说的对象和内容却是不同的。“说教材”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或一个领域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要达成的教材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教学的建议、评价建议等)。而“说课”主要阐述的是对某一课的分析及设计(包括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

教师对所说教材内容不熟。表现为:“读稿子”或“背稿子”。例如: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稿不离手、眼不离稿,从头念到尾;有的教师虽然不看稿子,但磕磕巴巴的不熟练,中间反反复复,这样的教师在我们此次活动中“达标”的机会都很小,为什么呢?因为“说教材”突出的是一个“说”字,要真实而自然地反应自己对教材是怎么理解,怎么做的,切忌“读”和“背”。“读”和“背”说明对教材不熟、研究的不透,对所说内容思路不清,心中没数,也就不能娓娓道来。“说教材”者要对所说教材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这里强调的是“反复”,不是一遍两遍,这样才能将教材熟记于心中,才能“说”的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知识树”制作不科学不合理。表现为:或以大篇幅文字呈现、或条理不清。例如:有些教师将所说内容以大段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知识树”中,以此来达到脱稿的目的,实则照本宣科。教师所说的教材内容要通过“知识树”(或“知识链”、“图表”等)演示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教师制作“知识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的过程,因此,语言要精炼概括,要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出现,且“知识树”上内容的展现要与所说内容同步,说到哪里呈现到哪里,不要“一棵树”上所有的内容同时出现,没有次序感。

在说“教材内容”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最应该引起教师注意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美术教材来谈谈“说教材”说什么?怎么说?

(一)说“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这里所说的“‘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并不是“课标”内容的简单再现,有些教师对这一环节不理解,以为照搬“课标”就可以了,没有把“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谈,以至于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两位教师所说教材属同一学段,所说版本和内容均不同,但是他们对这一环节内容的阐述却是相同的。因为“课标”是一个对教材的编写提供导向性的文件,它适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如现行的美术教材版本就有11种),它从整体上制定出课程要达成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不具体到每册教材。

例如:“美术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至9)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它是比较笼统的,适合于整个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在“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而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教材的内容呈现又各不相同,因此,此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标》所提出的标准,结合自己所说教材内容来确定要达成的教材目标。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要求说清所教版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有些教师搞不清楚什么是编写意图、什么是编写体例,对此环节的阐述比较混乱。

例如:人美版教材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科目编制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去做、去表现……本册教材共有23课,分为四大领域,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进“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接下来列举具体的课题名称)。

很明显,案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更没有搞清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编写意图简单地说就是指导教材编写的一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决定教材的特点。教材编写体例指的是教材的编排、组织形式。虽然此环节不是“说教材内容”的重点环节,但是,书上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话都不是随便上到书本上去的,若不能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就不能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对此环节的把握就比较好,理解透彻,条理清晰。

又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编写意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在活动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编写体例:教材以单元式设计,以学习领域设计具体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作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设计单元内容,主副线穿插并行,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图片包括:名作欣赏图片、学习活动图片、教学辅助图片、学生作品图片等。文字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导入语、活动提示、作业题。

(三)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相互逻辑关系。

要求教师说清所说教材内容都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不但要从横向(按所说教材的知识序列)上谈,还要从纵向(所说教材在学段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上说清知识间的整合关系。这一环节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若对教材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那么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的阐述就比较肤浅。

例如:人美版第四册美术教材共包括24个课题,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共有11课,分别是《添画》《和妈妈在一起》……其中《出壳了》等11课属于绘画课,《和妈妈在一起》属于雕塑课、《拓印树叶真有趣》属于手工课,绘画课主要通过用彩纸、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学习添画方法,了解线的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雕塑课通过揉、捏、搓、压等方法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的表述只是单元课题和课时课题简单罗列,内容空洞、抽象,分析也只是用了些笼统的套话。中间还掺杂着要达成的目标。这一环节是“说教材”的重点环节,并不是翻翻目录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才能将知识结构阐述明白。

有些教师对此环节把握非常好,对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分析透彻,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共设5个单元,隶属于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为“多彩的学习生活”,共3课,包括:一、优美的校园。 主要知识内容有:1.对校园印象的感受;2.研究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3.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的学习和表现运用。二、校园伙伴。 主要知识内容有:1.学习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知识及动态人物重心的变化;2.用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人物全身姿态写生练习。三、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主要知识内容有:1.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的研究、讨论与学习;2.在一定场景中表现成组人物及情节的主题绘画创作。从横向上看,本领域三课知识内容相互关联,前两课对绘画透视、构图、人物动态写生的学习,为第三课的绘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第三课的绘画创作将前两课所学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前两课学习较好的总结和运用。从纵向上看,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作为整个初中美术教材体系的起始部分,对以后初中阶段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本册教材对透视原理、构图知识、人体比例知识及人物写生、线条的初步运用等知识的学习,到七年级下册对构体的练习、线条在造型中的运用,乃至到八年级的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线条的不同风格的绘写等,所学知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不难看出,对本册“造型·表现”领域知识、技能的掌握,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建议。

在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结合“课标”并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这里强调的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笼统阐述,例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建议多运用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上案例中对教学的建议就比较“泛”,没有针对性,本环节一定要结合所说教材内容来谈针对重点如何解决。例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本单元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古今中外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为此,建议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多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作品或让学生课前多搜集相关题材的作品,拓宽视野。可采用对比分析、问答结合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

(五)说评价建议。

要求教师能说出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多数教师在此环节比较关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作业,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其实就美术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对教学进行评价。例如,针对教材内容,组织相关课外活动、比赛、展览等,看学生的参与表现、协作、最终效果等,对教学作出阶段性评价。不论是哪种评价,都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加强“形成性”评价。

总之,“说教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在创造高效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标》精神是前提,吃透教材是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关键。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反思,让“说教材”成为教研的常态,就一定“会说教材”,“说好教材”,更会“用好教材”。

E-mail:114153580@qq.com

篇5:苏教版六年级研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保持和发扬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选文到练习设计,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都有不少的新突破。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阅读训练重点、教材的处理策略等四方面来解析教材。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本册准确认读206个汉字,会默写152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得端正、匀称。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

(一)教材构成阅读教学

(A、)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写作” 和“练习”组成。全册共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分别是围绕“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

(B、)教材特点

(1)、本册教材单元主题相对明显,练习与单元相互配合例如第一单元主题的三篇课文,两首古诗(《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都是围绕“心中有祖国”这个主题展开。练习一中则安排了诵读欣赏《爱我中华》,口语交际安排了介绍我国一个民族。

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则围绕人间真情,美好的品质展开。为了祖国、他人,付出挚爱和真情,如《负荆请罪》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登门谢罪。《船长》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船共存亡”。《爱之链》中乔伊为他人献出真爱,为人间播撒真情。单元练习中诵读欣赏安排的是汪国真的诗歌《我不期望回报》。

再如第三单元的主题“奋斗与生存”——奋斗求生存,奋斗出成就。第四单元“民风民俗”体会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第五单元课文主要是写景、状物,没有一定的主题。第六单元主要写“名人风采”,介绍了巴金,钱学森、林肯。第七单元围绕如何进行读书学习展开,《古诗两首》、《大自然的文字》《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都是教育学生学习要学会提问、观察、思考和实践。

(2)、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教材“习惯篇”的教学内容共有3页插图,其中第1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2、3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六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内容也有3页,第一页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2、3页的主题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经常、反复地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3)、安排了“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

(4)、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5)、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6)、在选文和练习设置上广度和深度体现了高年段的要求,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六年级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单元主题相对集中,这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栏目,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还应该看到教材练习设置上进一步体现了对高年段的要求。

首先是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数量上有增加,基本上是四项练习,比五年级有明显的增加。其次,练习题的设计比较具体,直接关注到了课标对高年段的要求。例如,《郑成功》一课后其中的两道题:“说说下面词语的感情色彩”“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最后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关注的就是课标对高年段的两个要求——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另外课文后面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效果这样的题目明显增多,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船长》《小草和大树》《生命的林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几乎每篇课文后都要这样的练习。练习中关注评价与讨论,注意让学生发表观点,明显带有议论的色彩,也是六年级教材的明显特点,例如《示儿》《小草和大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

习作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习作教材自始至终贯穿“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限制”的编写思想,达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教学效果。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习作内容:

1、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2、先做一件表达对父母示爱的事,再把过程写下来。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风味小吃,先介绍再写下来。

4、任选一幅剪纸作品,完成一篇习作。

5、像写《银杏》的同学那样。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6、了解地方上的名人,写一位家乡名人

7、写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得到的启示

练习

苏教版教材第三学段的单元练习比较注重字词句段的实践运用训练。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力避单项机械的训练,而是力求将字词的理解运用与句子体悟实现整合。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本册单元练习的设计就遵循了这一教学理念。单元练习基本由“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感悟或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这几个板块组成。单元练习以板块的形式设计,摒弃机械、繁琐的训练。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注重在具体的语言或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综合性、实践性贯穿单元练习的始终。本册单元练习中,“语文与生活”的编写指向明晰,编者创设许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语文”。

口语交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第三学段目标要求,设计编排了如下14个有特色的口语交际练习,其中六(上)有7个:

1、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2、学习采访;

3、学会申诉;

4、学会解释;

5、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6、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7、推荐一本书。

教材编排的这些特点,无疑是让我们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要求,让我们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些要求,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具有效率。

三、课程标准规定的本阶段的课堂阅读训练重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首先对默读的速读提出了量化要求,即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个要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境界当然是好的。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短短的40分钟如何能够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任务?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让学生静思默想,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没有理解、领悟的深度,不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学生怎么会真正潜心会文,走入文本把书读好呢?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大部分试题,诸如理解、赏析、归纳、概括、探究、评价等都是通过默读进行的。

学会浏览,就是要学生能迅速从文章中找到所需的信息。浏览也是一种默读,其有两个特征,高速、目的性强。

学习通过浏览,尝试提炼文章的要点,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六年级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注意默读能力的培养。怎么注意,我想每一课其实够应该关注。哪里需要默读,默读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需要浏览,搜集什么信息。练多了,能力自然也就强了。

2、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了只有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才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但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对小学生而言,还仅仅应该是一个初步的要求,朦胧的意识,这样提出来为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针对这个要求过分关注,甚至进行机械的训练。那么,如何把这感情、方法、顺序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即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容与写法、表象与内涵的联系等。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为了较好地发掘教材的这些资源,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3.读写迁移。

课程标准规定的这些阅读教学的目标,我认为在我们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为落实这些目标,我想老师们不妨做一个表格,把这些要求贴在书本上,一翻开书自然看到提醒自己,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是可以练习的。当然你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其它情况制定其它需要训练的要求。例如我曾贴在书上的一个小表格:

1、内容的概括。(篇章、典型段落)

2、结合文章品味(理解、感受)关键词句的意思。

3、文意探究。

4、文章结构,表达方法。

5、读写结合四、教材的处理策略

篇6: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一、说课标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评价。

3、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单元总复习。分别安排在三个板块中。

数与代数中有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共六个单元。要求: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数感,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认识整时钟。

图形与几何中有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共2个单元。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综合与实践中包括数学乐园和总复习共2个单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特点。

(一)素材丰富。更具感性。

(1)海量情景图。如:我们的校园,小猪小兔盖房子、农家乐、野生动物园、拔河比赛……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里面包含的奇妙知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紧贴于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较窄,只有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实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才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第12页第4题。说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这些物品在卧室里的摆放,学生是熟悉的。用数学语言上、下、左、右、前、后完整的叙述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位置概念。

(3)丰富的活动。新教材不仅延续了原教材中的活动,如:涂色、连线、画图、摆学具等。新教材活动更丰富。如:第11页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看图讲故事。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再如:第12页第5题。从附页上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理调整,更具理性。

1、内容调整

(1)新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数一数”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多少”合并而成的。而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高矮”“比长短”属于测量内容被删去了。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因为一年级一开始有些知识需要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教学,如果不系统的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这一改变更合理。而原来“位置 ”中的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3)“用数学”的例题增加了,如:79页例6,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再如:98页例6,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两题在原教材的练习中出现过,而非例题。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变通能力有限,所以练习时无从下手,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自己作为补充例题讲解。所以新教材的这一变动更具理性。

(4)练习增加了,如: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原教材是学习了1~5的认识和比大小,第几,分与合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0的认识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共3个练习。而新教材每学完两个内容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而且增加了单元整理与复习。共5个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理解知识

(5)新教材中10以内的减法表增加了减数是0的,还增加了差是0的,下面的提问也多了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归纳整理得更完整。二是关于“0”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表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难度调整。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由于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本册只认识“整时”。

(三)突显方法,更显灵性。

(1)对比教学。如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原教材采用的是分开教学。而新教材是对比编排教学。同时习题的编排也加强了对比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数,如“3”既可以表示3个,也可以表示第3了。

(2)三段式教学。教为学,学为用。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新教材用三段式教学突出了学法指导。如:P98例6,让学生了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并解决(教材一般用“怎样解答?”提示)——对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这样,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又如:36页的活动,老师根据“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谁搭得更高?“这三个步骤去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是有序的。也是带有探索和思考的。还应该是有效的。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3)“做”中学

如:第7页做一做的第1、2题。都是一一对应摆实物,感受多和少。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也是通过摆学具涂圆圈感受数的分与合。

又如:第35~36页认识图形,完全是通过组织活动、玩耍、拼图、搭建来感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的特征。

还有第9页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第11页把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贴在图片中,再看图讲故事。

第12页从附页中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四)关注情感,更显个性

加减法表,原教材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示,但新教材先出示的表是完整的。再出示的表是一部分,要学生自己把表填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19页第5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3、4、5,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使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有个性。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一)在“懂”的基础上“学会”,提高数学“四基”能力。

如:3+2,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就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不能做出解释。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往往脱口而出3加2等于5,我们的策略是“直接提取”,也就是说,3加2等于5,我们成人已经形成了“计算自动化”,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我们可以迅速地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有关数学事实。那我们在一年级教学时,又是如何处理3+2的呢?一种常见的教法是借用“数的组成”想得数,即想:5可以分成3和2,3加2等于5。我们知道,在学习3+2=5之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晓3+2=5;我们也知道,有学生最初就是用“数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之后,又由数手指发展为“数数”,即接着3之后数两个数:

4、5,所以,3+2=5。这样的算法,我们也许觉得幼稚,但这样的算法,恰恰最接近加法的定义。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算“3+2”时也都形成了“计算自动化”,3+2等于5,都储存于记忆中。这时,算法已经脱胎于算理。学生学习基本口算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数学事实库”的过程,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化。

(二)在“做”的过程中“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时,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学具,可摸、可滚、可推、可拍、可转„„这时,学生会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通过摆,搭,学生还知道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倒塌,要想把球放稳,必须放在平平的面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蒙眼睛猜物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学的过程中“养成”,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我个人认为要从“听、说、写、用”四个方面作持久的努力。

听:要培养学生安静地、专注地、认真地听老师或同学讲话。说:举手发言,大胆地说,准确地说。

听和说密不可分,养成了良好的倾听和交流习惯,后续的合作学习才有了基础。写:书写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用:会摆放收拾学具,会用数学工具,如:连线要用尺。

2、评价建议

过去我们有很多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继续沿用。今天想说说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及总复习学完后设置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第一次出现“成长小档案”是在学完第二单元“位置”以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在学习上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回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能答出一条收获的学生,就在他书中的小档案里盖一朵小花,有几条就盖几朵,以此激励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回家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来给你盖花。

上一篇:七年级狼王梦读书笔记下一篇:硬件工程师面试之IC设计篇